摘要
新世纪的消费文化环境中,现代人的价值观发生了很大改变,金钱名利成为普遍追求,审美趣味趋向世俗化,大众读者开始排斥鲁迅,否认鲁迅,但是鲁迅的深刻思想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价值意义。本文主要在探讨鲁迅接受危机出现的原因和剖析鲁迅在当代的价值意义之上,来进一步探索鲁迅如何能重新回到大众的阅读视野中,如何能在现代社会继续发挥他的价值,这关键在于如何消除大众对鲁迅的误解。首先在于专业领域对大众和鲁迅关系这方面研究空白的填补,其次在于大众审美诉求的转变,现代人素质的提高,最后应改变大众对鲁迅本人以及他作品的接受方式。
关键词:鲁迅;国民性;消费文化;大众;误解
前言
有学者说,在世界文化史上有三类文艺家。一类文艺家在他们所处的时代里一度被人们所称赞,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类文艺家会逐渐被读者遗忘,如英国戏剧家马洛。第二类文艺家在生前不为世人熟知,但是在他们死后一度享有盛誉,比如德国作曲家巴赫。第三类文艺作家,他们的著作不仅是当今年代的文化财富,而且也是后世宝贵的精神遗产,很明显,鲁迅应该归属于这第三类,在他生前就是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的良师益友,死后仍然是我们生活中“缺席的在场者”。所以很多人将鲁迅视为偶像,将他作为人生的精神导师。而鲁迅研究一直是学者们所倾向的热门研究领域,从上世纪20年代到新世纪,在专业领域,研究者不仅研究鲁迅论文和专著,而且面向鲁迅自身,对鲁迅的创作心理、个性心理、人格意识、文化心态、生命意识、情爱观、意识观等方面进行探讨,力求写出作为普通人的鲁迅的复杂心态,向读者呈现一个更加真实的鲁迅。但新世纪消费文化环境下,鲁迅的价值被否认,鲁迅接受却出现了危机。
新世纪大众消费文化与鲁迅的“接受”危机
在文学活动中,文学接受的发生,集中体现在读者对作者所著文本的阅读,但是这种发生,是读者在特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的基础上而展开的。所谓阅读经验期待视野是指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各种复杂原因,心理上所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这种期待视野的形成,除了与读者的性别年龄,气质类型有关外,还与读者生活时代的文化教养所形成的世界观与人生观有关,即读者在特定的时代影响下所形成的审美趣味,情感倾向,人生追求,政治态度等,在文学接受活动中,这种期待视野往往会影响读者的文学消费。新世纪下,大众消费文化充斥着整个社会,在这种时代环境影响下,大众读者的审美趣味和人生价值观发生改变,对鲁迅的接受出现危机。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大众通俗文化在社会上逐渐盛行开来,并且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这种文化更加形式多样,传播迅速,通常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发展到了新世纪,商业化,消费化开始充斥着整个社会,这种环境给严肃的精英文化带来了极大冲击,我们可以将这种商业化,消费化的社会文化概括地叫做大众消费文化。在这种文化下,电子或者是数字媒介成为了大众阅读的中介,电视娱乐节目引领着人们的业余生活,电视屏幕,电脑屏幕,手机屏幕,电子游戏机屏幕几乎霸占了人们的视野,尤其是吸引青年人的眼球,大众的精力与时间被分散,很少再有人愿意花大量时间去品味纸质书籍所带来的阅读美感,这样阅读研究经典的人群就变得越来越少。而长期的屏幕生活,大众已经越来越习惯屏幕方式带来的直观的视觉冲击,但是阅读书籍是需要读者通过语言这种文字媒介,然后自己构思画面,进行思维的再创造,在这种情况下,本已开始浮躁的读者更加愿意选择屏幕去满足自己的视野享受,所以读书与思考正在远离大众。另一方面,大众的审美趣味趋向世俗化。鲁迅在《文化偏至论》中说“重其外,放其内,取其质,遗其神,林林众生,物欲来蔽,社会憔悴,进步停,于是一切诈伪罪恶,蔑弗乘之而萌,使性灵之光,愈益就于黯淡”。这也就是说一切的事物都变得物质,人的思想受其影响,精神世界日益匮乏,意志力和情感变得十分庸俗,大众只是全心全意追求客观的物质,而对主观的内在精神世界不管不顾,且还不加省察,长此以往,芸芸众生都被物质所蒙蔽,社会日趋衰退,于是一切欺瞒的行为无不乘机滋生,这样就使人们精神的光辉愈来愈暗淡。与鲁迅所说相契合,新世纪物欲横流的社会气氛下,金钱以及利润成为了人们去努力奋斗的主要动力,物质膨胀,精神萎缩,文化的娱乐功能会被凸显出来,审美功能和教化功能会被忽略,这种文化在刺激生理需求之时,精神需求会被严重忽略,所以对于理想与思想的追求被淡化,大众更加无暇去理会文学经典所蕴含地历史价值以及当代意义,而往往会选择故事性较强的诸如小说之类的作品进行阅读。这种情况下,鲁迅作品慢慢地淡出大众视野或者被嘲弄歪曲,甚至有些创作主体为了迎合大众的审美趣味,为了媚俗而亵渎经典。在这样的审美趣味中,鲁迅作品所包含的深邃主题荡然无存,而且随着网络媒体的传播,大众对鲁迅的误读变得越来越深,开始将鲁迅排斥在阅读视野之外。近几年来,鲁迅先生被“请”中学课堂似乎是一个证明,在中学生教材里,鲁迅的文章在慢慢减少,课本里被保留下来的作品只有三篇;《拿来主义》、《祝福》和《纪念刘和珍君》,有些人认为是鲁迅的文字艰涩难懂,有些人觉得鲁迅在当代已经过时,认为中国已经不是上世纪那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他的思想在当代毫无价值,甚至有些人的说法是鲁迅的思想太过沉重。不管是何种理由,我们都可以将‘鲁迅被请出中学课堂’当做鲁迅接受出现危机的信号。
总而言之,消费文化环境下的大众阅读视野里,鲁迅正在被排斥,但鲁迅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这是我们绝不能否认的,所以,如何让鲁迅重回大众视野,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
鲁迅思想与当代社会精神文化关系
鲁迅先生被称作“文化的巨人,精神的导师”,他用笔画出了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挖掘出国民身上根深蒂固的奴性,并坚持探索民族精神的出路,以拯救中国人,拯救中国社会,而新世纪的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的世界观以及精神面貌与上个世纪相比也截然不同,尽管这样,鲁迅先生仍然在这个时代占有一席之地,他总是以他思想的深刻性影响着每个时代。
鲁迅身上具有浓厚的人道主义情怀,在约三百万字的著作中,“人”这个字共出现了21362次,这也就是说,鲁迅每写作140个字,其中就有一个“人”字,无论这个人字是关乎个人的问题,还是民众的问题,他都讲的很多。在中国,历来都存在着尊重和维护人的尊严的思想传统,但是,从中国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历史发展中,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值。鲁迅在《灯下漫笔》中,就把中国人此前经历的时代概括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鲁迅也跟志同道合的朋友曾经探讨过三个问题,一、怎样才算是理想的人性?二、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什么?三、他的病根何在?鲁迅对这三个问题的研究,毕生坚持不懈。所以他对于中国国民性有着全面而深入的剖析,并持续关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的发展。在他的国民性关注里,一是中国人的“面子”问题,这是跟中国几千年的家族制度、封建礼教和伦理观念有关,“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而鲁迅对在中国人中间存在着的面子现象的消极影响进行了揭露,他认为这是一种虚伪的道德观,后果就是使中国人自我欺骗,沉浸在自我的安慰里,不务实,重表面形式。如《阿Q正传》里的阿Q被别人打,他就要用“儿子打老子”的心里话语来维护他的面子,而达官贵人让外国人走边门以挽回自己的面子,这就变成了一种丧权辱国的行为。二中国人复杂的精神杂症,鲁迅认为其表现有“官瘾”,“官瘾实在深,行官腔,打官脸,摆官架子”;“好斗”,不仅爱当旁观者看别的东西去斗,也喜欢自己人斗自己人;隐瞒和欺骗,不敢正视人生,万事选择视而不见,自欺欺人等等。三是“看客”现象,这是鲁迅描写的最常见的一种国民劣根性,《药》中,革命者夏瑜在为群众而牺牲流血时,周围站着一群麻木不仁的群众,没有任何动容,没有任何愤怒,反而都伸长了自己的脖子把这一场景当作热闹来看,憨厚朴实的华老栓甚至用多年的积蓄去买沾上革命者鲜血的馒头,把它当作治疗儿子疾病的灵药,而茶馆里的茶客,听到革命者在牢里劝牢头造反居然感到非常气愤,牢头打了夏瑜他们甚至很高兴。《示众》里的围观群众并不了解示众者究竟犯了什么罪,他们围在一起,只是为了看个热闹,甚至在酷热的天气,这种看热闹的劲头也并没有减弱。此外还有《呐喊》序里所写到,日俄战争中,中国人鉴赏自己的同胞被日本人当作俄军的侦探而砍头示众;《阿Q正传》里,阿Q被拉出去枪毙时沿途围观的群众;《狂人日记》和《长明灯》里看热闹的人群。鲁迅所剖析的这种看客现象,在中国的当今社会,是仍然激烈上演着的。比如2011年,在某城市街头一名穿西装的男子莫名其妙的拉着一名女子进行侵犯,路过的人没有一个人上前阻止,有的甚至互相指指点点地说笑谈论着,有的甚至拿出手机拍照,没有人去理会那位正在受伤害的女孩,这只是其中一例,还有很多这样的围观事件在不同地方上演着,且愈演愈烈。鲁迅的人道主义关怀剖析着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持续关注着中国人的精神发展,他期望的是中国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同步发展,但是反观今天中国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展,但是精神财富却日渐匮乏,鲁迅的关怀,就是新世纪中国人精神面貌所要发展的方向。
在对中国文化的态度上,鲁迅是以批判传统文化而著称的,但是鲁迅所关注的是传统文化对后世的影响,他是从现实情况出发来评论传统文化的,并决定对其的取舍,鲁迅说“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苟有阻碍这前途者,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全都踏倒地”,这就是说要从现实情况出发,除掉那些不利于生存发展的文化传统。在对外国文化的态度上,他更明确说“保存我们,是第一义,只要问他有无保存我们的力量,不管他是否是国粹”,从这一立场上,他也提出了拿来主义,就是要根据我们自己的需求,把眼光放到世界里,来汲取外国文化,而不是让外国人送来有害的东西。这种文化态度,在新世纪中国来看,仍然是可取的,尤其是全球化的今天。
鲁迅以改造国民性为核心的“立人”思想,是疗救现代人的良方。“立人”思想是鲁迅在20世纪初就提出来的,他在《文化偏至论》中说:“是故将生存两间,角逐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后而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有学者在解读他的这段话时认为鲁迅是要让人确立独立自由的人格观和自由平等的权利意识,“任个数而排众数”,这就突破了伦理本位的传统人格观,人被置于第一的位置而成为了主体,不再摇摆于儒家三纲五常的伦理关系中,即提倡个性主义以及人的独立解放。鲁迅在《灯下漫笔》中论述说:“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将人不当人,不但不当人,还不及牛马,不算什么东西”,“而中国人要争取到人的价格,就必须首先要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人”,“只要国人自觉个性张,那么就可屹立独见于天下的人国”。之后在他的作品里,我们也处处可以见到他所说的“奴隶的中国人”,如被封建礼教毒害而到死还执迷不悟的孔乙己,在封建专制牢笼里沉睡的阿Q,闰土,单四嫂子,九斤老太等等。鲁迅窥见了中国人身上的病态特征,深刻挖掘被封建文化腐蚀的国民的灵魂,提出了改造国民性。他的“立人”思想,虽然是他早期思想,但其中所蕴含的人的觉醒与独立,人格的尊严与自由,人的解放与自由发展,是他希望中国人身上能够具有的精神品格,所以以改造国民性为核心的“立人”思想,是疗救老一辈中国儿女和新世纪下的现代中国人的良方。
中国社会在各个领域都飞速发展,同国家以往时期相比,国民的物质生活处于高水平之中,但精神财富却十分匮乏,现代人的素质也有待提高,鲁迅先生所批判的中国现象还继续存在着,而不管是他对中外文化的态度上还是他“立人”思想,在现代社会依然适用,这就更加体现着鲁迅思想深刻性和永恒性。所以,就新世纪下的国民素质,社会现实而言,鲁迅仍然是国民的监督者,我们仍然需要鲁迅为这个时代敲响警钟。
大众视野中鲁迅接受的方法研究
鲁迅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首先,鲁迅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中国,在那个时代里,中国遭受着各方列强的欺凌,中国群众处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不断遭到列强的剥削和欺凌,最基本的生活权利都难以保障,甚至要被挤出世界之列。而鲁迅的作品尤其是他的杂文,与这个时代现实紧密融合,使杂文里的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都具有了深刻的内涵,反映着过去,又警示着后世。其次,鲁迅不仅是文学家,也是思想家,他的思想涵盖面广阔,并且构建成了一个知识网,这个知识网里包括了哲学和政治思想、伦理思想,美学思想、教育思想等等,研究者不仅可以进行多视角的研究,而且这些思想会成为对民族后续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宝贵精神资源。最后,鲁迅在进行创作的时候,并不一味的沉浸在古代,也不会轻易给他的读者许下一个辉煌的未来,他的创作永远植根于现实,密切关注中国人的生存现状,并从现代中国人的生存,温饱和以后的发展这个角度提出问题,然后去探索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而且,鲁迅揭露那些沉湎于幻想,超然物外的作家,反对写作离开现实,专讲“梦”,他在《坟·论睁了眼看》里号召:我们的作家取下假面,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地时候早到了。鲁迅所留下的文化遗产既是丰富的,也是现实的,不管是对新世纪下的作家,还是读者,都是值得研究和阅读的,所以他的当代意义并不是可能,而是必须的。长期以来,鲁迅在广大研究者和读者的心目中,他的经典地位是毋庸置疑的,所以,有的学者宽心地说:“鲁迅已经进去经典,无须任何人来保卫。”但是新世纪下,消费文化环境中,读者阅读趣味的低俗化和阅读视野的狭窄性,以及现代人精神世界的单调,人心变得越来越浮躁,现代人喜欢把一时的需要当作长远的目标,把短时间的舆论走向当作终极真理。面对着不同的观点,面对反对的意见,通常的反应就是气急败坏,在这样的环境中,又怎能容得下鲁迅。所以新世纪鲁迅接受出现了危机。
如何让鲁讯重回大众视野,让大众读者重新接受鲁迅,这是要靠研究者以及大众读者的共同努力。第一,改变大众对鲁迅作品的接受方式。新世纪是互联网的时代,在这之下尽管大众的审美趣味受着它的影响,但不可否认的是网络媒体已经是大众开阔视野,了解社会百态的重要窗口,甚至是可以扮演传播社会正能量的角色。最近有一部关于反腐败题材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在各大卫视热播,毋庸置疑,这是一部触动社会底线的电视剧。随着它的热播,大众对反腐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且更加深入。这种传播,网络媒体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这点来,在鲁迅日渐被大众排斥的今天,我们大可以利用网络媒体,来宣传鲁迅以及他的作品,比如可以通过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作在大屏幕上播放。这种宣传方式,从以往被改编成电影或者电视剧的文学作品来看是完全可以采用的,苏童的《妻妾成群》,莫言的《红高粱》,陈忠实的《白鹿原》等文学巨作就是通过影视改编,吸引了大众,从而带动大众对原著的阅读,文学作品与影视之间的关系总是相辅相成的,那么鲁迅的作品也不例外,他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药》等可以通过改编成电影或者音乐剧这种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来为观众所接受。第二,鲁迅研究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果,但是它的研究一直是针对鲁迅作品或者鲁迅自身进行的,而新世纪大众读者的价值观以及阅读趣味发生了很大改变,鲁迅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逐渐降低,很多人都不懂鲁迅,甚至排斥批判鲁迅,鲁迅与大众之间的关系在消费文化环境下开始变得微妙起来,所以研究者在研究的时候,应积极填补这方面的空白,缓和大众与鲁讯的关系,同时也可以让自己的研究成果被大众接受,获得研究价值。第三,新世纪下,国民素质总体偏低,中国有十几亿人民,真正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很少,大部分人的文化学历程度只是高中,初中或者更低,虽然文化学历程度不能够反映一个国家国民的总体素质,但是也能够间接的说明一些问题。而且在中国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金钱观和权力观日益深入人心,甚至对有些社会群体来说,已经根深蒂固了,这就忽视了自身文学素养的提高,而鲁迅的作品是严肃而且深刻的,而当代人的素养与它显得格格不入。另外,鲁迅作品植根于现实,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中国社会的百态,暴露出中国人身上丑陋的一面。同他作品一样,直面现实也是鲁迅精神的标签,但是这种精神在大部分当代人身上是缺乏的,因而在阅读鲁迅作品时,在深入了解鲁迅本人时,读者与鲁迅并没有产生共鸣,无法从其身上找到精神寄托。所以,当代人应提高自身素养,提高阅读趣味,转变审美诉求,直面社会问题,培养现实主义精神。第四,针对“鲁迅被请出中学课堂”这一话题,我们可以反思是否是中学语文的教学方式存在缺陷,鲁迅在绝大多数中学生眼里的形象就是严肃且古板,老师们传统的授课方式会让鲁迅的文章在学生眼里变得更加索然无味,这就更加引起学生的兴趣,更不用说去了解课堂之外的鲁迅,所以,在讲解鲁迅文章时可以转变教学方式,比如室外教学,学生的集体讨论以及多媒体教学等等,让中学生这一群体里能够接受鲁迅。
重新接受鲁迅,任重而道远,但是每个时代都需要一个批评者,而鲁迅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批评者。
结语
鲁迅真正懂得中国,懂得中国文化和中国民生的症结所在,他就是中国文化形象的代言人。同时,鲁迅作品关注人类命运,洞察人的精神状态,能够以其思想的芒刺和叙述的张力直击人的灵魂,它超越了时间和疆域,能够使不同时代和不同背景的读者从中获得审美体验和思想启迪,它蕴含着永恒的智慧。但是以现代中国现状来看,大众对鲁迅本人以及他的思想和作品无暇理会,沉浸在消费文化的休闲娱乐氛围中,鲁迅接受出现了危机,但是这个时代仍然是需要鲁迅,他在这个时代的价值比起过去没有丝毫减弱,甚至变得更加重要,所以,重新接受鲁迅显得更加急迫且必然,研究者的努力,大众审美趣味的提高,网络媒体的引导宣传等等都是重新接受鲁迅的方法途径。总之,大众阅读视野中鲁迅正在被排斥,这对于社会精英文化来说是一个冲击和挑战,所以让鲁迅重新回到大众阅读视野中,是必须的。
参考文献
【1】《吴中杰点评鲁迅杂文》上.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钱理群,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3】张恩和《谈新世纪的鲁迅研究》
【4】曽云伟《2000年鲁迅与中国当代研究》
【5】商宝昌《青年鲁迅“立人”思想的多义解读》<鲁迅研究月刊>2007年第八期
【6】《鲁迅全集》第2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7】谭德晶《鲁迅小说与国民性问题探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8】陈漱渝《颠覆与传承》福建教育出版社
【9】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9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