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贾平凹商周系列的道德焦虑

摘要

贾平凹的作品中充满着深沉的忧患意识,他擅长以写实的手法来反映当时的生活,并且以最锐利的眼睛观察着整个社会。他是一位对底层人民极具人文关怀的作者,在他的创作中始终以现实生活为主体,着手描述处在社会转型期的农村和城市在现代化进程的冲击下产生的碰撞。

贾平凹在创作初期就对于社会现实有了一定的思考和担忧,他注重对国民劣根性进行剖析从而达到让人们在痛苦中来寻找自救的方法。在改革开放之后,作者对于其带来的积极方面做出了肯定,但同时也对于改革开放给人们的精神层面带来的冲击感到忧虑。而原因就在于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但同时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都发生了裂变,尤其是人们过于保守的精神状态。另一方面,在现代文明对于传统文化的巨大冲击下,给农村和城市人民带来的负面影响,例如人民道德的丧失等都使作者感到深深地不安和焦虑。在80年代中后期,社会现实的不断变化和贾平凹自身的经历影响,使得贾平凹的思想更加深刻,他对于现实生活和人的生存状态也更加关注,表现了作者在自身不断的探寻中对现代人生命的忧思。

关键词:贾平凹;焦虑;社会变迁;乡土情怀;人文关怀;

引言

贾平凹以自己自身生于农村长于城市的双重经历,体验着乡村和城市在现代化文明的冲击下产生的碰撞以及发生的变化。无论是处在城市写乡村,或是站在乡村看城市,贾平凹都以自己独特的视角真实描述着一切。他的思想也在自身经历的不断变化中得到了加深,贾平凹对于人性的探索、生命的忧思以及人类生存困境的思考都表现了他对于社会发展中带来的负面影响而感到焦虑。

道德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一直都是一个重要的存在,是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实践中以善恶为主体,通过社会舆论,依靠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动规范的总和。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往往代表着社会正面的价值取向,能够判断行为正确或错误,是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因此,道德在一定意义上能够折射出在社会变革过程中人们的价值观念以及个人内心发生的变化。

现代心理学认为:“焦虑”,就其本质意义而言,是由“生存的不适感”引发的心理势能的淤积。正如福柯在《文明与疯癫》一书中论证指出的:“焦虑”实质上不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是一种“文明的产物”。焦虑的根源在于对生命和生存的思考,焦虑情绪自身就含有丰富的意蕴。焦虑是作者在文学创作中的动力,它自身就包含着探索希望的可能性和意向性,在创作的过程中,作家的焦虑情绪得到升华。而作者之所以会产生道德焦虑,究其根本是对于社会变革中产生的道德危机发起的反抗。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传统观念下的道德与其产生了强烈的冲突,由此带来了当代中国人的道德焦虑和道德困惑。

贾平凹的作品中极易发现良知和人性,而这一切都源自于作者自身的经历和觉悟以及对于生存和生命思考的结果。贾平凹的焦虑构成是方方面面的,一方面是对于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类的生存状态,生命忧患的焦虑,另一方面是对于传统道德品质和传统文化流失的焦虑。从道德焦虑的角度纵观贾平凹商州系列的作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鸡窝洼人家》对于农村婚姻现实的不合理的担忧;《浮躁》中对农民自身美好传统品德的流失感到焦虑;《秦腔》中对传统优秀文化的衰败引发的深思;《高兴》中对进城务工的农民生存状态的剖析。贾平凹总是以自己独特的角度审视着这个社会,也在其作品中蕴含着强烈的探索精神。

贾平凹道德焦虑的构成

1、对于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冲击下发生的裂变感到焦虑

新的时期到来了,它就像一股浪潮奔腾而来,敲打着每个人的心。有一部分人迅速觉醒了,看到了商品经济带来的利益,便急于去改变自身贫穷的状态,由此就刮起了一阵浮躁之风。也有一部分人觉醒了但恪守本分,同时也走在改革开放的前列。《浮躁》里的金狗就好似一个人物典型,主人公金狗成长在静虚村,他是一个敢于大胆创新的年轻人,敢于去做别人不敢做的事,他上过学,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在参军之后也得到了很大的历练。金狗有着与生俱来的领导能力,也有着做大事的魄力。因此从军队复员之后,他一心想着要改变自己的命运,让自己变得强大而不受田家的欺压。之后他带领两岔镇上的一批同样想要改变生活的年轻人组织了河运队,做得风生水起。金狗富有正义感,他对于田中正等人是深恶痛绝的,但但是当他可以在英英的帮助下去省城当记者时,他在不自觉中态度发生了转变,他还是选择了向不正之风低头。在他和英英结婚之后,他的内心一直遭受着道德的谴责,他真正爱的人还是小水,他的内心还是无比的矛盾和难受,但他还是毅然决然的去了省城。在他一番努力后终于成为了一名记者,但他发现自己很难去适应城市的生活,归根结底他心底传统观念送我影响因素是很大的,他心底的正义感一直都存在,因此他还是决定拿起自己的笔杆子来打击权势。后来,他招致权贵关系网的陷害坐了牢,无罪释放处后又被报社除了名。在经历了这一系列的事情之后,金狗突然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了自身力量的微弱。他在沉下心经过一番认真的思考后,仿佛重生了一般。他的灵魂得到了释放,他不再盲目,不再浮躁,变得更加注重现实,在他回到两岔镇后,小水已经嫁给了福运,而金狗也重新开始了创作。

作者在作品中虽然描写的是金狗的人生经历,但作者更多的是在剖析当时的社会,探究着社会变革时期整个社会人的道德心理变化的过程。作品中金狗的纠结、矛盾和痛苦都是作者对于自己内心的探索。金狗之所以会矛盾会痛苦,就是因为他的改革创新意识和自身原本的传统道德发生的碰撞,以及他自身所有的农民的愚昧共同造成的结果,在金狗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出贾平凹对于社会变革中那些处在传统文化的现代文明之间的人感到焦虑,金狗的矛盾心理也正是作者所经历着的。“人的主体意识的高扬和第文明层次的不和谐形成了目前的浮躁情绪”是《浮躁》对时代情绪和时代的文化心理的准确概括,变现了作者对于社会变革的矛盾心里和深层焦虑。

对于农村婚姻现实的焦虑

在小说《鸡窝洼人家》中,作者很多人讲述了一个在当时社会中几乎不会发生的事情——换夫。当时农村青年的婚姻大多还是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男女双方都无法确定对方是否合适,婚后哪怕了解到两个人并不适合,也少有人会做出反抗。因此,当我们再次反观作品,作者着力描写了文中的女主人公烟峰。她是一个大胆泼辣的女人,她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敢于去反抗自己所遇到的事情。禾禾的存在对于烟峰来说无比重要,他启迪了烟峰了思想,带着烟峰到了县城,这对于烟峰来说就像打开了新世纪的大门一样,一切都是崭新的。她在县里观察着县城人的生活,他们的衣食住行,他们的言谈举止,无一不让烟峰感到新鲜。而这一切,她都在和禾禾一起分享,两个爱闯荡的人终究是生活在了一起。再来看到麦绒和回回,麦绒和回回都属于保守的传统一方,他们认为农民就要依靠着土地,过着安分平淡的日子。因此在这两家人不断地接触中,他们慢慢地发现了真正适合自己的人,最终毛绒和回回也走到了一起,过着当时弄寻人的普通生活。但这样的换夫在现实中能发生的几率是微乎其微的。在当时像烟峰一样勇敢的女人真的存在吗?不过就是作者的一种美好寄托罢了。作者还是寄希望于烟峰这个任务形象上,希望日后会有更多烟峰这样的有自己想法,敢于去争取的女人出现。

对于美好传统品德丧失的焦虑

改革开放的浪潮迅速的布满了整个中国,从大城市都小山村,让一些有敏锐嗅觉和早已不安现状的人一下子活了过来,他们克制不住地想要改变现在的生活,以及一切的一切。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把商品交换推上了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关系之一。物质和利益的诱惑往往会把人推向错误的深渊,从而丢失了自己最初的买那些美好。许多淳朴的农民变得被利益熏心,心里只盘算着如何“赚钱”。更有许多官员,不再想着为人民做事,只想着自谋,《浮躁》中的田中正就是一个典型人物。他处心积虑,为所欲为,用乡里宅基地的地基给自己盖了一栋“小洋楼”,虽然镇上许多人都懑懑不平,但也都只是敢怒不敢言。他的手里拥有权利,以此为自己谋得了财富,他也因此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自己极大的虚荣心,彰显了自己的权力和势力。由此可以看到,当时中国一部分人的精神和心灵都受到了极大的腐蚀,完全抛弃了道德、伦理以及之前的淳朴,一切都变成了金钱至上。

《浮躁》这部作品表现了在从传统文化到现代文化的过渡中,农村人的改变,很多人变得不再朴实,许多人变得更是越发现实,只注重权势。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和养成习惯的客观存在,人们不可能完全的脱离传统道德,无法从根本上摆脱传统观念对自己的束缚,因此又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许多人处在这夹缝中,难以抉择,痛苦不堪。在道德和金钱的平衡比较中,道德的比重一定是占下风的,而人一旦抛弃了道德,整个社会将会变得不堪一击。大到整个国家,小到个人自身,如果连最基本的道德都丢了,那么国不再可称之为国,人不再可称之为人。贾平凹总是以一种独特而又复杂的视角探索着这个社会,他内心对于美好田园生活的希冀使得他在看到现实后的焦虑心理更加深刻。

4、对于传统文化流失的焦虑

贾平凹是一位陕西籍作家,因此对于陕西文化也有着浓厚的感情,而秦腔正是陕西富有特色传统文化。贾平凹在作品《秦腔》中以一种近乎哀伤的情感表现了自己对于传统文化处在濒临瓦解状态的惋惜。“秦腔”就是秦人之腔,是大秦土地上人民的精神血脉,它既是世代相传的地方戏曲,更是传统文化的载体。而在小说中,主人公夏天智就是秦腔的爱好者,他深爱秦腔,爱到痴迷。他的一生都在秦腔的陪伴下度过,就连生病住院也要让夏雨把收音机拿到医院听秦腔,他说没有秦腔怎么受得了呢?甚至是在临死之前也用手指着收音机,在听到秦腔的那一刻突然就笑了,之后就咽气了。在作者的笔下,夏天智就像是秦腔的化身,在夏天智死后,清风街上听秦腔长秦腔的人也越来越少。这就像一种传统文化在慢慢走向衰败一样。

再来看得到文章中的另一位主人公白雪,他是夏天智的儿媳,也是牵强热爱者的代表。她热爱秦腔,却从来不在夏天智面前唱,直到夏天智死后才为他唱了一曲秦腔。她唱这一曲不只是为了她的公公,更是为了怀念她的知音。她深爱秦腔,为了秦腔放弃了进城的机会,因此这注定她与夏风的结合是不会幸福的。夏风早早的就走出了秦腔的圈子,受到了商业文化的感染,一心融入在商品经济中。而这两个人就像背道而驰的车一样,注定没有交点。白雪被抛弃的时候,就像传统文化在时代发展的过程中被慢慢地被商品文化所替代。从白雪最后落得了一个给“红白喜事”唱歌的结局就表现出了作者对于一些优秀传统文化慢慢衰败的失落感,这种感情是则沉重的,是让作者感到惋惜的。贾平凹的种种矛盾痛苦心理纠缠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对于传统文化濒临消失的极度焦虑感。他的眼睛捕捉到了这一切,他的文字描述了这一切,可他再也没有什么办法去改变这一切。贾平凹所写的《秦腔》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秦腔,是同过“秦腔”这个特殊的载体来反映农村在社会变革中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交替过程,面对这种不可避免的交替,作者的内心充满了迷茫了焦虑,而这种焦虑的感觉是他独有的对于陕西的眷恋。

5.对于农民进入城市如何融入的焦虑

贾平凹的另一部作品《高兴》就真实地反映了这一问题。他的这部作品以特有的“人文关怀”,运用写实的写作手法,描述了当时一批农民进入城市后成为城市底层人的困苦和身份的焦虑。小说里的主人公“刘高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一心想要进入大城市赚大钱,发大财。然而城市的残酷是他们始料未及的。高兴和五富的第一份工作就是收破烂,在他们进入这个城市的时候,一切都显得那么格格不入,他们不得不接收这份工作,因为首先得要活下来。如何来面对一个崭新的城市,是每一个进城农民都不得不思考乃至焦虑的问题,更有许多人无法去接受去面对,从而选择逃离。所幸刘高兴对于城市有着即为自觉的文化认同,他向往城市,他渴望融入到这个城市中。但一切又会如他所愿吗?当刘高兴得知自己捐肾的事情没有上新闻也没有获得任何奖励的时候,瘦猴说了一句话,一针见血的道出了这个城市对于他们这些进城农民的态度——“刘高兴呀刘高兴,你爱这个城市,这个城市却不爱你么”。对啊,他似乎永远都没有办法让这个城市认可他,似乎再也没有什么办法可以真正融入到这个城市中。但一系列的打击并没有让刘高兴感到绝望。他反而抛弃了自己农民工的身份,把自己装成有文化的样子,吹箫来娱乐。他想以此来获得城市的认同,他做到了,可这一切都是虚假的,他就像鲁迅的作品《阿Q正传》中的阿Q一样,用“精神胜利法”催眠着自己。

进城农民在进入城市后,没有什么文化,只能做一些社会最底层的最脏的、最累的活,可就算这样他们似乎也无法融入到城市之中。真的都是城市不接受他们,瞧不起他们吗?事实也并非如此吧。他们在进入城市后,根深蒂固的农村的意识形态围绕着他们,而这是最难摆脱的。因此,农民进城如何融入,融合快速的让这个社会认同他们,接纳他们,正是作者所焦虑的。

贾平凹道德焦虑的根源

1、出身农民和知识分子的双重身份

贾平凹来自农村,生活在城市,也正是他的这种双重经历使得他对于两种文化都有着不同的看法。他的双重身份对于他文学作品的创作有何很大的影响,从开始的对于描写对象的审美到对于自己内心的审视,这还是一种由外而内的变化。也正是在这种变化中体现了作者一种明显的焦躁,紧张的创作心里。虽然他后来进入城市上学,但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能清楚地感受到自己的身上带着农村人的影子,面对着全新的一个澄海生活,他变得更加不知所措。贾平凹希望融入城市的生活,但他又很难真正的做到,他自身深深的传统观念一直都在影响着他,这使他在面对这个城市的时候总有一种无力的感觉。因此他开始怀念故乡的生活,开始吧所有的感情都投入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他描述着自己虚构的美好的乡土田园生活,以此来找寻一些安全感和存在感。虽然如此,文字是无法骗人的,作者在作品的字里行间还是表现出了自己那压抑不住的焦虑和不安。也正是这种焦虑,能够让我们感受都进程的农民的精神状况。

他经历过农村的生活,感受过传统的农耕文明;他也经历了现代文明,身处在城市来写农村,商州常常成为一面镜子,贾平凹从自己的家乡和传统文化中去寻找他的文化之根。失望于城市,钟情于乡土,作为对都市文明的反拨意向,贾平凹热情赞美乡村的自然风光美和赞颂农村人民的人情美、人性美,去到想象中的乡村做精神漫游并寻找灵魂的寄托。与此同时,城市文化并没有使贾乎凹摆脱乡村时代的孤独和寂寞,他以一个城市人的文化视角,看到了传统文化的流失对社会发展和人的正常生活所带来的危害,同时,城市生活的喧嚣、紧张和刻板,让这位乡下人很快产生了某种失落感和沈从文式的乡愁。在文化心理上,他无法适应城市生活。故乡的宁静、悠闲和自在,日益发出诱惑他的信息,于是,当城市与乡村两种社区文化在他的意识中发生汇合碰撞后,便不可避免地产生价值观归属的矛盾。贾平凹向往先进的城市文化又不能容忍城市人的冷漠和自私。他又开始怀念宁静的乡村生活,他这个时候,贾平凹在社会、道德和心理等方面的价值取向、情感态度上显得十分复杂。他有时不能掩饰自己对传统文化的失望,毫不吝惜它们的毁灭,并向现代文化观念频送秋波,有时却又不能自拔地沉溺于传统文化的漩涡。他常常站在非传统的立场上反传统,有时却站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向传统开刀。《浮躁》中的金狗就表现了这种文化倾向上的二重性——反叛与归属,以及贾平凹对他的遭际、命运、行为方式、感情方式的批判和认同。贾平凹时而淡泊、宁静,时而焦灼、浮躁,这样的人格分裂,在心理上呈现出两种相斥的情结:一种是呼应变革的骚动和超越自我的渴望;另一种是对否定自我的恐惧。这两种情结的冲突,最终导致了贾平凹内心的焦虑。

作为一个作家的责任心以及浓烈的乡土情怀

贾平凹对于底层人民的生活是非常关注的,尤其是对当时处在社会转型期的农民的整体生活和命运的关注,这已然成了作为一个当代作家义不容辞的责任。他心系农村,甚至整个社会的底层人民,贾平凹不但关注他们的生活,更关注他们的精神层面。社会一直在发展进步,传统的农耕文明虽然可以达到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但也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于更好生活的追求,因此他们许多人不得不进入城市工作,过上了所谓的“两栖生活”。农民工在城市承受着整个社会最底层的工作,成为了城市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群体,但他们的收入也仅仅只是维持全家人的生活,他们的生活状态是极其困苦的。再来谈到他们的精神生活,他们处在社会底层,做着最辛苦的活,拿着最微薄的工资,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试想有多少人能在这种状态下过的一身轻松?因此,贾平凹用了几年的时间去观察去研究这些进城的农民工群体,他深知自己作为一个作家的责任,这种强烈的责任感要求他用文字把这些人的生活状态都真实的表达出来,来告知所有人。但他的力量也是有限的,也不足以改变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以及社会对于他们的看法。因此作者的种种矛盾心理和焦虑心理都随之而来,他渴望真实地反映一切,渴望这些城市的“边缘人”能够真正融入到这个城市中。

其次,贾平凹商周系列的作品中都表现了作者一种浓郁的乡土情怀,也正是因为这份厚重的对于故土的情感,才使得他对于整个商州的发展都极为关注,从而引发他一系列的焦虑。书的前面有一段作者的序言:“这仍然是一本关于商州的书,但是我要特别声明:在这里所写到的商州,它已经不是地图上所标志的那一块行政区域划分的商州了,它是我虚构的商州,是我作为一个载体的商州,是我心中的商州。而我之所以还要沿用这两个字,那是我太爱我的故乡的缘故罢了。”正因为作者对于那块土地和人民爱的深沉,才会在他们处于迷茫的变革时期时对它们表现出无比的关注。

三、贾平凹道德焦虑的意义

1、探索中国文化转型的出路

中国文化在经历了洋务运动、辛亥革命以及新文化运动这几个主要的转型期后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人们的思想进步了,但同时封建文化两千多年的压迫致使中国文化的转型进入了一个相对较慢的时期。贾平凹作为一个当代著名作家,他将探索中国文化转型的出路视为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虽然这其中有许多人也为此做过贡献,但贾平凹的视角是独特的。

2、折射出对中国变革时期面貌的反映

贾平凹的作品对于当时的中国社会做出了最真实的反映,从农村到到城市、从普通人民到官员。他以写实的手法精细的刻画了每一个生动的人物形象,所有的任务栩栩如生,读作品时仿佛自己就置身在当时的环境中,真实而不矫情。处在变革时期的人们是热情的、是奋发向上的,但同时也是浮躁的、是不安于现状的。每一个鲜活的形象都富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代表着中国变革时期的一类人群的形象,通过阅读作品我么就能对当时的社会面貌有一个较为清晰的理解。文学即是生活的写照,他的焦虑、他的矛盾、他对于那些人命运的担忧无一不跃入眼帘。他深知,在这一时期会产生很多不合理的东西需要我们所有人去思考、去批判。

在大多数人都在赞美科技的发展,社会文明的进步的时候,贾平凹以一种独有的锐利的眼光洞察着这个社会。他看到了在这个变革时期造成的负面影响,发现了城市和农村被现代化所改变的再也不可同日而语,他带着无比焦虑的心情、结合着当时的社会现实,准确的藐视在变革时期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随着贾平凹自身阅历和年龄的增长,他再次感受到现代文明对于传统文化的巨大冲击,一座座高楼大手拔地而起,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变得越来越匮乏。二大多的交流内容似乎也带着一种攀比之风,似乎这个社会已经缺失了最早的那份淳朴和出来城市的初心。因此他渴望通过自己的作品,通过对于当时显示最真实的写照,让人们看到自己的变化,从而以一种更加合理,更加温和的方式去应对变革,去慢慢地适应这种生活。

3、解决乡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冲突

在商品经济的巨大推力下,不但经济形式发生了改变,人们的思想也得到了极大的解放。文学作品的创作也在发生着改变,但究竟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哪个更加适合当代中国文学发展的方向,这个问题作者一直是矛盾着。每一种文化都有精华和糟粕,如何更好的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一直都是作者在努力的。

而对于贾平凹来说,他对于故乡的热爱之情是非常浓厚的,他对于乡土文化的赞颂在早期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但作为作家,他的创作思路不会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他逐渐看到了农村的变化。因此,在作者之后的一些作品中更多的表现出对现实乡村社会的失望和对乡村文化的理性思考,也是这样才有了作者要去解决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冲突的想法。在贾平凹的上周系列作品中,有对于农村的田园牧歌式的赞美,也有毫不留情的批判;对现代社会有流露出厌恶,但也有描写它进步的地方。因此作者以自己的焦虑,先后描写了对于城市和对于农村文化的共同焦虑。在贾平凹创作后期,他已经不是单一的在表达自己的乡土情怀,批判现代都市文化。他更多的是以一种审视的理性的态度去面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他渴望去重建自己理想中的那个美好的想吐想回,也希望去改变现代社会中不好的方面,从而慢慢地去解决二者之间的冲突,达到互相适应,共同发展的局面。

参考文献

[1]黄秀生.贾平凹创作中的文化焦虑[D].华东师范大学,2007.

[2]韩三奇.失意的风筝——论贾平凹的创作心态[J].中州大学学报,2002(3):27-29.

[3]项潜.乡土文明中的“为官”意识——以贾平凹小说《浮躁》为例[J].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学报,2015(1):58-60.

[4]黄秀生.贾平凹创作中的文化焦虑[J].名作欣赏,2009(26):135-138.

[5]张权生.凝重的哲思与诗性的轻盈[D].广西师范大学,2007.

[6]吴义勤张丽军.“他者”的浮沉:评贾平凹长篇小说新作《高兴》[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7-24.

[7]张戈.论贾平凹散文的社会美[J].商洛学院学报,2015(1):24-26.

[8]穆罕默德·阿里.城乡文化冲突——以贾平凹创作为个案[D].复旦大学,2010.

[9]莉莉玛莲.凯瑟琳·德纳芙烟视媚行的法国宝贝[J].南腔北调(明星版),2006(3):20-21.

[10]曹弋.贾平凹近期小说对乡土文化的思考[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4):50-52.

[11]朱天铕.贾平凹小说结构分析[D].郑州大学,2012.

[12]罗丽霞.当前城市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9764.html,

Like (0)
打字小能手的头像打字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2年6月16日
Next 2022年6月18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