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中,都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照本宣科地学习西方是行不通的,只有融入自身情况才能被拯救。当时的中国依然困扰在道路问题上,不知所从。马克思主义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来到了中国并且留了下来,而这也是考验国人的时候。如何将这外来文化融入发展,那就要看它是否与自身文化有结合的可能性了,这就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契合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翻开令人痛心疾首的中国近代史篇章,我们看到了中国被迫一步步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看到了无数的中国人针对中国的出路问题展开一系列的探索并作出的种种努力。其中“戊戌变法”“洋务运动”的进行体现了爱国分子的救国之心,但可惜的是都没有改变中国现状,中国依然困扰在出路问题上。而就在国人忧虑不安之时,马克思主义这道希望之光射入到了中国,为中国出路提供了新的方向。从它传入到在中国站稳脚,再到和传统文化展开结合以及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历了几十年时光。这段漫长进程引起了我们研究的兴趣,所以本文研究之初我们先追溯到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这一时期。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理论系统。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基本理论观点和要领形成的完备科学体系,实质涵盖了社会的政治、文化、经济、等诸多领域的方方面面,内容也是非常丰富而深刻。[1](p5)
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相关联。一种新思想的产生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也是如此,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以及所衍生出的社会矛盾,从而使其产生。[2](p140)1848年《xxx宣言》的出世,象征着马克思主义的正式诞生。与时代相关联的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有力的思想基础,它们用其反对资产阶级和鼓励着改变世界的解放运动。
马克思主义与实际相关联,它总是在不断被实践着。世界各国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延续和发展并创造了大量理论硕果,尤其是在俄国和中国的革命中得到了充分发展并留下了具有创见性精神财富,这些都大大的丰富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思想宝库。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不是狭隘的,而是冲破了地区性的限制与局限,并在全世界引起了一系列的伟大变革。
(二)“十月吹来希望之风”
马克思主义开始深入中国与十月革命密不可分。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推开了一扇新大门,即用无产阶级思维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也给世界人民的解放事业提供了可能性和现实性,之后亚非拉地区的人民开始了一系列解放运动。十月革命取得了最终胜利,马克思主义在这其中成为了无产阶级斗争的思想锐器。
十月革命爆发的消息很快传入了中国,这无疑是给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注入的一支希望剂。俄国革命时期中国正面临着路途问题,中国在这之前想要效仿西方走资本主义路线但都得到了失败的结果,再者面对封建主义的落后状况,爱国先进分因此陷入困惑无助中,中国究竟应当走什么路?俄国革命则促使了爱国先进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从而开辟了一条新路。革命中俄国工人、农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并取得胜利,也给中国的先进分子提供了革命的新思路,即要注重人民群众力量,发挥群众作用。
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所表达的一系列观点和看法,在当时的中国发展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1919年五四运动让看到了广大群众的力量,因此要到群众中去发展马克思主义,从而促进其在群众中的传播。
(三)马克思主义的三大论战
一件新事物的发展往往都不是一直顺风顺水的,马克思主义亦是如此。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掀起向西方学习的热潮,多种外来思想先后传入中国,马克思主义便在这其中,与其他新思潮相争鸣。所以在五四运动期间就出现了三次较大范围的论战。
1.“问题与主义”之争
马克思主义在五四时期作为一种新思潮获得了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认同。资良派代表胡适却不认同这一新思潮,不认为这是解决社会问题的一种方法。问题从来都是一点一点解决处理的,只是口头说说主义又有何用?这就挑起了“问题与主义”之争。[3]
针对上述的观点,李大钊毅然决绝地进行了反驳。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可以做到解决问题的,也就是要进行革命和改革,解决一种问题本身就要从考虑它的现实性。所以说坚持马克思主义也就遵循了要从实际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要求。
“问题与主义”之争并没有中止马克思主义前进的脚步,反而是扩散了它的影响。这场论战无论是在对资产阶级的反击上,还是对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的信念上,都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也知道了理论与现实结合是非常必不可少的,这些认知都为以后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基础。
2.社会主义之争
梁启超、张东荪等人对马克思主义传播也产生了不满。由于人们对社会主义的模糊认识,所以基特尔主义有了大肆鼓吹的机会。因此社会不需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更何况是建立任何政党呢?所以解决中国落后的问题应先用资本主义方式,而不是革命斗争,这种以社会主义为幌子的作法引起了马克思主义者的强烈反驳。
一系列反驳的文章随之出现,其中李大钊认为光以中国落后为理由否决走社会主义道路太不科学,且现今走资本主义道路是形势所不允许的。而十月革命的胜利无不向我们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以革命的方式来改造社会,中国应该坚持走科学的社会主义道路。
这场论战的结果明确了中国是适合走科学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让群众的认知更上了一个层次,学会分辨其真假,并且认识到科学性的重要作用,也提升了拥护马克思主义人们的思想水平。
3.与无XX主义之争
辛亥革命之后,无XX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流传,他们主张个人绝对自由,反对一切外来束缚,更没有必要建立无产阶级XXX,反对一切权力权威。由于俄国革命的爆发,无XX主义者将剑指向了马克思主义,从而诱发了新一轮的论战。
在此期间李大钊发表了许多创造性见解进行反驳,他批评绝对自由,认为个人的绝对自由这种现象是不存在的,这只会破坏社会秩序。陈独秀、xxxx等马克思主义者也都先后发表文章来捍卫马克思主义。此论战有力的批驳了无XX主义不切实际的想法,确信了中国务必要走社会主义道路,且必须要有自己的XXX政党。同时扩张了马克思主义的范围度,并使更多的爱国分子踏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三次大规模的论战都以马克思主义者胜利而告终,并使其在中国稳住了脚并成为主要思想。最紧要的是这三次论战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并且这三次论战的胜利也加速实现了这一目标。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立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契合的基础上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扎根生长,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必不可少,恰是由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契合,才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4](p116)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契合的可能性
1.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契合是现实需要
xxxx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到中国之所以发生这样大的作用,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是因为同中国人民革命的实践发生了联系,是因为被中国人民所掌握了。”[5](p1471)
近代马克思主义的到来挽救了中国。当西方列强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国门,让中国意识到与世界的差别,使更多的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中国人踏上了挽救中国、抵御外来侵略的道路。纷沓而来的西方文化、思想、货物等等,使中国被迫卷入全球化浪潮之中。中国经历一系列的改革变法和革命的历程,但都没有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更加没改变中国落后的局面。
在西方思想浪潮之中,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遇到了马克思主义,并拥有强烈的共识感,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挽救中国危机的良药。而这种共识感原因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相通点,能够相契合,从而能够被迅速赞成和接受。马克思主义不但可以顺应中国社会需求,而且解决了中国“救亡图存”的问题,中国走上结合的道路,这何尝不是一种历史的选择。
2.马克思主义先进性和中国传统文化包容性的共同作用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契合具备可能性还因为前者的先进性和后者包容。这二者缺一不可,假如只有马克思主义先进性,中国传统文化不包容,前者的进入便成空谈何来二者契合,所以必须在二者共同作用之下。
在众多西方思想中,马克思主义以强大的生命力在中国留到了最后,这与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先进性相关联。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至今还影响着人类社会发展,它并不是空洞的表面知识,而是走进现实生活中,解决着实际问题。马克思主义也是映射出了一个国家的特性,并且发挥自身价值,在中国也是会这样的,所以形成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传统文化凝结着华夏文明的精髓。在这历史长河之中,中国传统文化与多种外来文化相交流切磋,并且它没有被同化而是显示出一种强大的包容性,对外来文化进行接纳与吸收从而不断丰富自身文化内容,将其成为中国特色的文化,这也是维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绵延不绝的重要因素。正是因为有了包容性,使得马克思主义顺利地与其交流相契合,然后才有机会在中国延续和发展。两者相互吸收的过程是传统文化适应社会和实现现代化发展的具体要求,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综上所述,在这两大前提下让契合有了可能性和现实性,并且两者的契合不是生硬的结合,而是双方在理论的科学有效的融合。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点
契合点在以下四个方面有所体现:
1.社会理想方面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代表孔子对将来的理想社会作出了描述。他认为在社会各处都应是一片和睦相处的现象,人人都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日子,人与人之间不分你我互相关爱,并且人们都能获得社会的关心和爱护,每一个人都能有所作为,不存在邪恶力量,整个社会处在最美好的状态下,这就是“大同”,是人们所憧憬的社会。孔子认为社会最理想状态就是“大同社会”,这种社会理想在洪秀全、康有为思想中也都有所体现。辛亥革命领导者孙中山将“天下为公”作为大同社会的主要思想,并指出“共产主义即大同主义”。[6](p802)“大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未来社会的理想,指引着人们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探索。
共产主义社会属于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它要求无论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都要丰富,让人人能够无约束充分发展。这一美好社会在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事业道路上指明了方向,成为激励人们努力奋斗的精神,使人们为完成这一目标不断向前。
“大同”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在内容上有相似点存在。例如中国传统文化向来注重人格道德的培养,人们应该互相礼让,周恩来也曾说过:“平天下者,必先治国、齐家、修身、诚意、正心。”并且也非常注重整体利益,认为整体利益高与个人利益,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道德价值,而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则要求人们要乐于帮助他人,走集体主义,生活在集体之中,凡事以大局为主,着重整体,反对极端个人主义,这二者在人格道德方面有相同的认知;又例如在分配方式上都是按需分配,个人尽最大努力完成任务,达到自己预定的目标,并且人们在所需生活中都得到发展,都能有所作用;在社会状态中人们都是平等自由,没有阶级之分,以及在社会秩序井然等一系列内容都有相似之处。
2.民本思想和“和”思想方面
在民本思想上,民众力量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样在历史发展长河中也起着促进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在儒家学说中有着丰富体现,孔子的“仁学”中主张以民为重,要爱护民众并以爱来教化他们,统治者要用德来统治人民,要想着为人民带来好处并且敬畏人民。孟子则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7](《尽心下》)的思想。荀子更是用君舟民水的说法生动的诠释了以民为本的重要性;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统治者为维护自己的利益,很少能将民本思想践行到底,而马克思主义将民本思想作为自己的价值理念并践行到底,为实现人类解放这一使命而奋斗着,肯定了人民群众对社会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从古至今,中国传统文化都表现出一种“和”思想。比如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主张天人合一,老子指出人应以敬畏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否定对自然进行无节制的索取,而孔子则通过知天命来取得天与人的协调。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中,他们提倡应宽容和气地对待这个世界,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要求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友爱。在国与国之间交往中,中国社会向来也是倡导和谐相处。而马克思主义在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构建之中都表现出世间万物应和谐相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人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所以要处理好人与世间万物的关系。可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待人与其他各方面的关系中都倡导和谐相处,这就形成了一种“和”思想。
3.世界观和方法论方面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与方法论。[8](p49)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是批评性和革命性的,肯定了事物是普遍存在矛盾性的,承认了物质是先者,意识是后者,两者之间相互联系作用,并时刻处于运动变化之中且有规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体现了辩证法思想,《易经》中就有“一阴一阳谓之道”的说法,即阴阳是相对矛盾且不可分割的,《孙子兵法》则提出敌我、和战、利害、进退等等一系列相反又相成的矛盾对立概念,认为它们都是矛盾的两个方面,都是相互依存转化的,老子在《道德经》中也提出了“有无相生”、“相反相成”、“福祸相依”等等关于辩证的矛盾概念,以及《老子》中提出了“贵柔”、“守雌”、“不为天下先”等对待矛盾的具体态度;早在春秋战国时,哲学思想家就提出了“金木水火土”的五行说和阴阳论的朴素唯物论,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把五行阴阳作为自然界原始的物质基础,对世间万物进行划分。
由此可看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都承认矛盾双方的存在,并且在一定的条件下矛盾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二者相辅相成;也都承认了世界的物质性,世界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
4.实践智慧方面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契合的最重要的点是在“实践智慧”上,而这一点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思想中有着深刻的表现。李泽厚曾提到孔子创始了文化的心理结构,孔子用“仁”来诠释“礼”,将“仁”分为四个层面:血缘基础、心理原则、人道主义、个体人格,而贯穿这四要素的精神特征是“实践理性”。[9](p11)这其实就是一种精神要素又或者说是一种对待事物的态度问题,它的特性是在现实问题处理上重视这事物本身的实际用处,并且还不是一般重视,而是极端性重视。换句话说就是让人要用“实践智慧”来思考事物,注重事物本身拥有的实际用处,而不是徒有其表。这样一种智慧影响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使历代中国人以此来思考问题,这也算是中国文化心理发展上一个独一无二的闪亮点。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在于它对实践的态度,即一切以实际为主,不仅要从实际出发,还要在实践过程中检验对错。这些恰恰就体现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智慧”,用这一智慧来指引,“实践智慧”也是马克思主义永葆新鲜至今的重要原因。从上述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都有着“实践智慧”,用“实践智慧”来考虑其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注重实际,考虑现实的实用性并能够与时俱进。
正是因为在以上四个主要方面有相似之处,所以马克思主义到中国很快就被爱国先进知识分子所赞成和肯定,然后获得了快速的传播和发展,致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生。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不同的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而xxxx思想和xxxx理论是其中重要表现,也正因为这两次历史性的飞跃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了真正的契合。
(一)第一次飞跃
xxxx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契合的首个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局面。[10](p13)xxxx思想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标志着中国共产XXX进一步成熟,也是中国实践革命建设道路上的结果。
提起xxxx的著作不得不谈他的《实践论》,这一著作在中国革命上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xxxx用传统文化的“知行”进一步阐述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发展了实践观点而xxxx有这一思想与“实践理性”密不可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下xxxx用一种“实践智慧”来辩证认识中国革命并进一步指导中国革命。
xxxx在革命斗争中也借鉴了我国古时候战争经验与教训,这形成了之后的xxxx的统一战线理论与策略思想;xxxx也广泛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军事理论,对于“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等一系列古代军事思想的精华继承和发展,这无论是在马克思主义军事思想中还是中国军事策略思想上都起到了充实的作用。
xxxx思想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下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结果,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的产生实现和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11](p4)
(二)第二次飞跃
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以xxxx为代表的中国xxx人寻找到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创立了xxxx理论,指导着我国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向前不断发展,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实现的第二次历史性的飞跃。[12](p33)
xxxx理论是在中国实践和时代相结合而产生的,它不仅延续了之前的优秀思想,还进行了突破和创新。xxxx的“实践理性”思想要求他强调社会实践性,把握实际。xxxx理论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这一理论也坚持了用马克思主义的眼界观察世界,xxxx理论是形成了新的建设有XXX理论的科学体系。[13](p4)
xxxx理论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一系列符合时代变迁的转化,这无疑是锦上添花的做法,让其理论更加升华。xxxx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小康”作为社会现代化的要求,并且他参考了历史上出现的民本思想,将其作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最重要的是他让人民作为国家主体这一思想真正落实了下来。xxxx的“实践智慧”引导他看清中国实际情况,在针对澳门、香港、X的问题上,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14](p19)另外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向重视德育建设,xxxx将其融入在了培养“四有新人”的目标之中。
总之,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和把握,xxxx理论有了更加可观的前景和宽阔的发展平台。这无疑让中国迈出向现代化转变的步伐,实现了新的改革创新,从而在世界舞台上有了大展拳脚的表演机会。
(三)中国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沃土”
上述两种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功实践下的优秀成果,它们都具有继承性,向世人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性,只有相信自身文化的优越性并在其之上继续发展,这就是一种进步。之后以xxxx、xxxx为代表的中国xxx人在中国的建设发展中秉承了这一态度,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了不断探索,并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优秀理论成果,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15](p10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近八十年间,硕果累累,其理论深受百姓喜闻乐见,使我国越发强大,这强大背后的动力莫过于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任何发展都要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片沃土,在这片沃土之上根生出了众多的枝干,没有沃土的枝干无法尽情生长,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让枝干根深可以生长,而马克思主义就是让枝干更加繁盛的灵魂养分,使枝干得到升华获得更好的发展,让其茁长成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众多枝干之一,它在中国传统文化这片沃土之上继承和发展的。中国传统文化拥有五千年的历史传承,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岁月的沉淀更显其东方韵味,并且在继承和创新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在这样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下更多的是自信和骄傲。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所以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保持清醒机智的头脑警惕传统文化的糟粕。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在“进行时”,也势必会积极勇敢地向前迈进,带领着中国走向美好的明天。
结语
不得不承认文化之间的碰撞和交流能让一个国家更加生机勃勃。一个国家新的文化进入势必会与这个国家的传统文化相切磋,在吸收新文化优秀之处的同时也看到了本国传统文化的不足之处,两方面的融合会产生出适合本国的一种新文化,这也是当今文化不断发展的重要原因。所以在面对它们的时候,要摆正态度,不特别针对哪一方,把握平衡点,使其都能得到均衡的发展,这样的发展才是健康的长久的,才能成为国家不断向前迈进的源源动力。
参考文献
[1]张莉.试论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的素质构成[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7(12):5-9.
[2]洪莹,郝一峰.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及其启示[J].山东社会科学,2011(01):140-143.
[3]薛尚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四项基本原则的历史渊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3):5-8.
[4]宁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于中国传统文化视角的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116-118.
[5]xxxx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孙中山选集: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7]孟子[M].
[8]石云霞.怎样讲授“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第三节教案[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8):49-53.
[9]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11-26.
[10]刘鹏飞,王晓伟.略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0(4):13-15.
[11]魏知信.xxxx思想文化渊源刍议[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3):4-8.
[12]周建标.XXX中华民族精神[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33-38.
[13]戴嘉宝.对xxxx理论精髓的认识[J].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3):4-6.
[14]陈天林.论xxxx对改革开放战略的坚持[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3(09):19-23.
[15]范慧玲,周自明.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0(02):102-103.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9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