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八景”现象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其自身所具有的深厚的历史韵味和包含其中的人文文化可谓是我们人类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八景作为一种景观,又具有旅游和城市文化宣传等作用。直到现在,某些地区或者城市仍然留存有“八景”的痕迹。但无论八景是作为一种自然景观还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都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着,呈现出不同的风貌。本文分为三个章节。引言部分总体介绍八景和咸阳八景的由来,第二部分介绍咸阳八景的文学内涵,第三部分介绍咸阳八景的当代价值,其中,第二部分为本文的重点。
关键词:八景;咸阳八景;文学作品;当代价值
一、引言:何为八景
说到八景,大家会觉得它是由8个独具特色的不同景点组成的,是对某一景点景色的提炼和概括。其实不然。简单地说,所谓的八景,可以是代表一个地方突出性的自然景观,也可以是代表一个地方的人文文化和自然景观的结合。它是一定时期,不同的地理景观,不同的文化文明在一定的条件下对某一处景物的集中概括,是一个地区或者城市历史变化发展的缩影。
(一)八景源于何时
八景的记载往往出现在各个地方县志之中。著名的八景有燕京八景,广州的羊城八景,以及陕西人最为熟知的关中八景等。对于八景出现的时间,学术界也有不少的争论,但比之中较普遍的观点是“八景起源于宋源的潇湘八景”。对此,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书画篇解释如下:“度支员外郎宋迪工画,尤善为平远山水,其得意者有《潇湘夜雨》、《平沙雁落》、《远浦帆归》、《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烟寺晚钟》、《渔村落照》谓之“八景”,好事者传之[1]。”即后人所说的“潇湘八景”。唐代诗人柳宗元被贬永州时也曾写过《永州八记》即“《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2]”可见,“八景”的时间追溯还要继续往前推,而在南北朝时期的沈约(历史学家和诗人),他就将“秋月、春风、衰草、落桐、夜鹤、晓鸿、朝市、山东”作为题材作文,因而形成组诗“八咏诗”,被文人雅士称赞不已。由此可见,“八景”文化最早应该是萌芽于魏晋南北朝。经过唐朝的发展,基本定型于宋朝。
(二)八景的特征
八景的发展变化经历了以下几点:(1)八景由最开始的八个景点向八个或者八个以上的景点发展。如西湖十景,泉州十八景。(2)原有的八景里面又包含八个小景。如厦门小八景。(3)八景开始由国内转向国外,特别是日本受此影响最大。(4)由自然景观向人文景观转变,囊括众多题材。
(三)咸阳八景的由来
咸阳八景,为明弘治六年(1493)咸阳知县赵琏与邑进士贠鼐所作[3]。即就是渭阳古渡、细柳清风、毕原荒冢、沣水碧波、鱼台晚钓、杜邮春草、马跑泉矶、龙岩翠柏这八景,(咸阳八景的遗迹有些已荡然无存,只能凭借史书和资料来还原)
1、渭阳古渡
即咸阳古渡。它的前身本是汉唐西渭桥,故址在今咸阳市东南方向。桥废后,到了明代嘉靖年间,用舟来代替浮桥,后则冬春设桥,夏秋舟渡。连接着西南西北与关中,沟通着两地的经济文化。
2、细柳清风
细柳指的是细柳营,是西汉时期的大将军周亚夫当时屯军驻扎之地。其大体位置在咸阳市西三十华里附近,而今只能在西安市的长安区细柳营村找到其中的一块“细柳营”的石碑遗迹。
3、毕原荒冢
毕原:咸阳北之原。荒冢:谓之诸多荒芜的坟墓。秦汉时期的众多帝王将相埋葬于此地。在咸阳原上高帝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昭帝平陵、元帝渭陵、成帝延陵、哀帝义陵、平帝康陵呈一字型排开,东西绵延百里,有尊有卑。(见附录)只可惜因盗墓猖獗加之年久失修,保护力度弱等原因,一代显赫之地,荒芜至极,遂为狐兔出没之地,股云“荒冢”。
4、沣水碧波
沣水:渭河支流之一,水源出自终南山北部的沣峪口,流经长安县、户县、咸阳市内,与渭水融合。沣水也是关中八水之一,水质清澈碧透,沙石晶莹。往昔为长安游览区之一。
5、鱼台晚钓
鱼台:传说姜子牙钓鱼之处。在今咸阳市秦都区渭河南侧的钓台镇钓鱼台村。晚钓:指的是月夜泛舟于此垂钓。但现在的钓鱼台因人为因素变成了一片废墟之地。已没有了当年的情景。
6、杜邮春草
杜邮:秦的杜邮亭。在今咸阳市东北2500米的任家嘴一带,为秦将白起引剑之地,中有白起墓和白起祠。每当初春之际,众草尚还枯萎,而此处的草已经开始复苏。邑人认为。白起死非其罪,乃血渍浇洒之故。
7、马跑泉矶
马跑泉:在咸阳市西12.5千米的马跑泉村。相传唐太宗李世民为秦王时在此地出猎,人马干渴,马跑到此地掘泉。泉水清澈见底,浪喷珠玑。如今的马跑泉早已没有了踪迹可寻。
8、龙岩翠柏
龙岩:即龙华寺。位于咸阳市渭城区的北杜乡龙华村。明时隐士魏浩隐居于此。寺内外广植松柏,周围十顷,苍松翠柏,郁然成景。旧时的龙华寺已不存在,现在的龙华寺是后人新建的。
二、咸阳八景的文学内涵
明万历十九年(1591),咸阳知县李采蘩诸君亦各有赞词。
本章分为四个部分来阐述咸阳八景的文学内涵。第一部分是对咸阳八景相关作品的考察,包括诗歌赏析,神话故事,历史典故。第二部分是对咸阳八景中的意象总结。第三部分是写咸阳八景的情感表现。
(一)咸阳八景诗作内容赏析
1、《渭阳古渡》[3]
万顷波滔日向东,中流画鹢往来通。
道连四国关山远,域达诸边气势雄。
客路风尘红照里,渔家寒火碧烟中。
虽然未比桥梁渡,自与乘舆济不同。
渭水的滚滚波涛随着太阳的东升源远不断地向东流去,渭河中船只像鸟儿一样掠过波光粼粼河面,迎接着四面八方的来客,场面甚是热闹。这条古渡是连接晋、豫、陇、蜀诸地。地域宽阔,气势雄伟。来来往往的商客,其忙碌的身影倒映在渔家的寒火碧烟之中。此渡口虽然比不上桥梁的宽敞,但是乘坐马车观看又会是另一番不同的景致。
2、《细柳清风》[4]
东野烟消霁景明,无穷生意任峥嵘。
清风徐布垂杨岸,迟日偏宜细柳营。
须信辕门承帝诏,还看阃寄重符兵。
当时号令今犹肃,不负将军万古名。
东边的练兵场已经烟消云散,天空逐渐晴朗,花草树木竞相生长,大地也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河岸边那成排杨柳树在春风的吹拂下随风起舞,放眼望去,就像一整块绿色的幕布挂在那里。连着迟来的春风也都偏爱这细柳营。身在军营的将士们严守以待,即使是皇帝驾到,也要凭借着符令才能跨进军营的大门。军令如山直到今日,都是很严肃的,不辜负将军的这一世英名。
3、《毕原荒冢》[5]
文王既没气犹生,冢墓嵯峨万代贞。
纯德不随碑断改,显谟直与日常明。
山川一带晴光丽,草木千年瑞色横。
自古圣君多硕辅,迄今尚得共荒茔。
周文王即使已经故去很多年了,但与他品行相关的事迹却依然值得缅怀。高峻的墓冢仍为人们所祭祀。文王高尚的品德不会随着石碑的断裂而有所改变,他的雄才大略就像日月一样光明,垂范后世。站在文王的墓冢上看到这秀美的山川,瑞色笼罩下的帝王陵园内草木茂盛。自古以来的贤君必有贤臣辅佐,像周公一样辅佐周成王的硕辅,死后都与君王常伴于地下。
4、《沣水碧波》[6]
涟漪沣水鄠山来,湛湛澄波一鉴开。
东注绩归神禹奏,中流化自姬文培。
鸢飞鱼跃呈真脉,云影天光映碧苔。
不至汪洋清不改,濯缨端可去尘埃。
碧波荡漾的沣水从鄠山(终南山北麓沣峪)而来,清澈见底,向东流去注入于海。这全都要归功于禹王的开凿之功。沣河的中游地段又是周文王施行仁政的地方,鸟飞鱼跃呈现出龙脉之气,云影天光倒映在河水中,映衬出岸边的青苔。不注入大海沣水清澈见底的程度是不会改变的,用沣河的水来洗涤系冠的丝带,可以清除尘埃,清洁内心。
5、《鱼台晚钓》[7]
一蓑烟雨渭湛秋,红蓼白萍景物悠。
何处钟声风卷浪,谁家渔笛夜停舟。
忘机鸥鹭随时伴,有用丝纶任意投。
却忆当年熊入梦,钓台千古尚堪游。
秋日里的渭水水面上一片烟雨朦胧,红色的蓼和白色的浮草在河水中轻轻摇曳。不知何处的钟声传出一阵阵声响,水中已卷起波浪,打渔的船只听见这笛声时早已停靠在了岸边。身边不时有拍打着翅膀的鸥鹭陪伴在左右,有用丝纶作成线在岸边随意垂钓的。回忆起当年文王的飞熊入梦,时至今日姜子牙的钓鱼台仍然值得我们前去参观游历。
6、《杜邮春草》[8]
亲膺阃命出秦关,斩将坑兵楚赵间。
常信谋猷能致胜,可伶魂梦已归还。
侵阶芳草自春色,满地游人空泪斑。
报国未终身早丧,英名幸得重丘山。
秦国的大将白起亲自接受了要离开咸阳的命令,在长平之战中将赵国的40万降卒全部活埋。常常相信只要精心部署的计谋就能在战争中获胜,可伶的是自己的魂魄早已在梦中回到秦国。每当初春之际,杜邮亭的草儿已开始复苏,那是因为这是你含恨的血液浇洒之故。后人为了纪念你的功德,为其盖起了青冢。来此地吊唁的游客脸上都泪痕斑斑。
7、《马跑泉矶》[9]
天为生民溉沃田,源头活水自潺湲。
沟洫有界连千亩,昼夜如斯历万年。
击壤共相往帝力,临流谁不羡渊泉。
马跑尚尔难凭信,况是明皇出猎还。
皇帝为天下的百姓灌溉了肥沃的农田,源头的活水源源不断地流淌着。田野间的沟壑连接起了千亩土地,昼夜不停的泉水经历了万年的沧桑变化。全天下的百姓击着壤唱着歌,而忘却了这是当今天子的功劳。面对着流动的泉水谁能不羡慕啊!马儿在此地能掘出泉水实在是难以让人相信,更何况这还是皇帝在此地打猎。
8、《龙岩翠柏》[10]
古刹龙岩一径奇,森森翠柏更参差。
柴扉寂静僧归处,烟景苍茫鸟宿时。
法鼓疏钟窥色象,澄潭明月照禅师。
等闲欲向空门语,脱却尘埃日夜思。
通往千年古刹龙岩寺的道路确是崎岖不已,寺庙周围生长的柏树是苍翠挺拔,参差不齐。寂静的柴门内是庙里僧侣们的住处,鸟儿从朦胧苍茫的烟雾中飞回来停留在这里。从法鼓和疏钟的声音中可以窥探世间的色象,明月的影子倒映在这清澄的潭水中,反衬出禅师的模样。世间的等闲之辈也想遁入空门,来摆脱尘世间的忧愁与烦恼。
(二)神话故事
马跑泉矶
相传,唐太宗初为秦王时,还不忘外出打猎。一次,他带领随从到茂陵一带狩猎。虽说几天下来捕获的猎物不少,但随从的人员与牲畜都饥渴难耐,而这一带人烟稀少,哪会有什么泉水?正当他们四下寻找时,太宗骑得那匹坐骑忽然咆哮嘶吼起来,前后马蹄猛刨狠蹬,将一块大石头撅起,奇怪的是,立马有一股清泉涓涓而涌。顿时,人马俱欢,开怀畅饮。自此以后,这里就留下一口清泉,唤作马跑泉。泉边的石头上马蹄印依稀可见。泉水自此就没有断绝过,千百年来,滋养着方圆数十里的百姓,造福于当地这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勤劳质朴的劳动人民.【清】黄中璜《马跑泉》就对其称赞曰“苍穹不欲征人渴,故遣骅骝足引泉。白贯珠玑随地涌,一泓清鉴水中天[9]。”
(三)历史典故
1、细柳劳军
细柳:细柳营,汉代名将周亚夫的军队驻扎于此地。汉文帝后元六年(公元前158年),匈奴入侵内地。文帝分别派刘礼,徐历,周亚夫为三名大将带军驻扎在霸上,棘门,细柳,从东,北,西三面来保卫长安。有一天,文帝亲自带兵到这三个据点去慰问将士。到霸上和棘门都是长驱驶入,而最后来到细柳营,只见将士个个都披甲执锐,严守以待。汉文帝及其他的随从人却被周亚夫的士兵们挡在军营门口。文帝派随从上前递上符令,周亚夫看过之后这才命人打开营门迎接皇帝。文帝回朝后对周亚夫治军严谨赞不绝口,并将其封条侯,群臣皆为敬服。【唐】胡曾《细柳营》一诗中赞曰“文帝銮舆劳北征,条侯此地整严兵。辕门不峻将军令,今日争知细柳营[4]”。文帝通过这次劳军,了解到周亚夫是个真正的军事人才,在临死之际将其推荐给自己的儿子。后人常以细柳劳军来比喻军纪严明的军队。细柳劳军的故事。直到今日,仍有非常大的教育意义。常言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中国是一个讲法制的国家,任何事情的执行它都要有法可依,有理可据,这样才能有利于法治社会的建设。假如一个国家连最基本的法制都没有,那么等待它的将会是走向灭亡。同样的即便是在古代,身为大将军的周亚夫并没有利用他的职位胡作非为。相反,他以身作则,严于律己,恪尽职守,带领自己的下属自觉遵守军纪国法。这对我们现在的国防建设具有榜样和警示作用。另一方面,不得不说汉文帝也是一位贤明的君主,他并没有因为被周亚夫拒之门外而严惩他,而是大力表扬周亚夫的所作所为,为后世树立积极的典范。这也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应有的胸襟和气魄。
2、杜邮之戮
杜邮亭原为秦的行道馆舍之地,在今咸阳市渭城区渭阳镇的任家嘴附近。秦国大将白起在此引剑自刎。“白起,陕西眉县人,战国时秦国的名将,善用兵,被封为武安君。与廉颇,李牧,王翦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并且位列四大名将之首。秦昭公四十七年(公元前260)秦赵两国长平之战[13]。”白起为将军,带兵攻打赵国,掳赵国降卒40余万人,一时之间,名声大噪。到了公元前258年,昭王让白起再次受命攻打赵国,白起拒不受命,佯装有病,卧床不起。昭王怀疑白起图谋不轨,便颁布诏书强行勒令白起出战,白起一行人只能服从,行至杜邮亭,昭王派人持剑赶来,勒令白起自杀,白起只好拔尖自刎。死后埋葬在杜邮,因其死而非其罪,秦人怜之,乡邑皆祭祠焉,【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傅燮传》中说到:“夫孝子疑屡至,市虎成于三夫,若不详察真伪,忠臣将复有杜邮之戮”。后遂成忠臣无辜被杀为“杜邮之戮”白起指挥的长平之战,一举歼灭赵军40余万人,创下了中国历史上大规模的包围歼敌战先例,奠定了自己被后世尊为一代名将的基础。白起的一生,可以说功与过并行。一方面,作为一名骁勇善战的将领,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只要是白起出战,那绝对是无人应战。另一方面,他却残忍杀害了40余玩的俘虏。这有违背战争原则和人道主义精神。【清】黄中璜《杜邮二首》其一中说道“将军尚欲立奇功,立得奇功身亦终。既悔长平坑降卒,杜邮何必怨东风。[8]”白起也可能是受到良心的谴责,遂在二次攻打赵国时拒不受命,引剑自刎。总的来说,他的一生是功大于过,毕竟他生活在那个时局动荡的年代,为了国家的统一大业,献出了生命,后世为他立碑也是无可厚非的。
3、飞熊入梦
原指周文王梦飞熊而得太公望,后比喻圣主得贤臣的征兆。太公即姜子牙,是我们都家喻户晓的一位传奇人物。他原本是殷周的贤能之士。殷纣无道,子牙不得志,便以屠宰为生,后于孟津卖饭度日。听说周文王善养贤士,便来到丰京,常在渭滨钓鱼。一天,文王梦见一只生有翅膀的黑熊飞进自己的怀中,遂卜了一卦,说是吉兆,预示文王要得到一位公侯。文王听罢,于是带领人马在渭河边找到一位正在钓鱼的老者,询问了他的姓名来历之后,才知道他就是兆梦的飞熊,就拜他为国师,从此如虎添翼。在文王死后,姜子牙辅佐武王伐纣,一举歼灭殷朝,创建了周王朝。也因此“太公七十遇文王”在历史上被传为佳话。【元】薛昂夫《朝天子·子牙》一词中有写到“子牙,鬓华,才上飞熊卦。争些老死向天涯,只恁垂钓罢。满腹天机,无人齐发,武王任不差。用他,讨纣,一怒安天下[7]。”可见,得贤臣得天下。而姜子牙当年的垂钓之处,遂为后人瞻仰之地。
(四)咸阳八景中的意象
1、五陵原意象
五陵原,也称咸阳原。即就是以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这5个陵园的统称。五陵原是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处于当时的核心地位。而在曾经的这片土地上,秦始皇-中国第一位始皇帝,他用他的雄心报负统一六国,建立了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为后世民族的融合和统一奠定了基础。武帝时期采用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来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从而使国家逐渐变得强大起来。
如近日,“首部以守陵人为题材的微电影取材就在陕西省咸阳市的西咸新区境内的五陵原和刘家沟。该影片就讲述了守陵人武老头和家人对五陵原陵墓及相关文物遗迹的保护等方面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同时他们也代表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广大老百姓对文化遗产和对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的热爱[14]。”后人虽然不能完全凭借着相关史书的记载与想象去还原曾经的过往,但是作为在五陵原这片热土生活的人们而言,却从未放弃或者说遗忘过对五陵原的文化及其这些陵园的保护。
五陵原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宝地。汉代的一些著名大赋如司马相如、班固等都曾经在这里生活过,也创造出了许多人们熟知的名篇佳作。五陵原作为一种文学意象,更是唐代众多诗人的笔下歌颂的对象。可以说,五陵原架起了一座连接秦汉与唐代的文化桥梁。李益《春行》“恩承三殿近,猎向五陵多[3216]”。韦庄的《延兴门外》“芳草五陵道,美人金犊车[7995]”等众多的作品中都有对五陵原的描写。五陵原在这些诗人的作品中成为了离别、忧愁、凄凉的总称。①唐朝将都城迁往长安,而昔日繁华的五陵原却已风光不再,它成为了友人分别离别之地,王维的《燕支行》“万乘亲推双阙下,千官出饯五陵东”如李频的《乐游原春望》传递出一种兄弟情深,依依不舍之情。②岑参《登总持阁》“晴开万井树,愁看五陵烟[11]”;杜牧《登乐游原》“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五树起秋风[11]”,现如今的五陵原,只剩下一座座青冢孤棺静静的坐落于此。而这些陵墓就是一段段尘封以久的历史。站在陵园最高处放眼望去,使人感慨时间的久远和往事的难以捉摸。转眼间,物是人非,往事如烟。③“二帝巡游俱未回,五陵松柏使人哀[1834]”是李白对五陵原的描绘。苍劲的松柏使五陵原笼罩在一片片青蒙蒙的雾气之中,给人以凄凉之感。而这些五陵原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后世之人,繁华一时的时代终将会有一天消失不见。
五陵原的时代虽已离我们所处的时代久远,但五陵原的精神却永远被我们继承下来,它是我们反思历史的一个重要的参考标准。正如唐太宗所说的“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2、柳树意象
柳树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也是最普遍的树种之一。在中国古诗词的文化长河中,它永远都是文人墨客最常歌颂的对象之一。而柳树所包含的意象也是数不胜数。①关于柳树的最早记录,可能来自《诗经》里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雨雪霏霏。”这里的柳树就成为了人们离别的一种象征古时的交通不像现在这么方便快捷,此次一别,不知下次相见是何年何月。古人们常常折柳送别,只因柳与留谐音。与此同时希望好友可以像这柳树一样随遇而安,尽快的适应一个陌生的环境。折柳送别就成了柳树众多意象中最常用的一个。②春天是一年四季之中最美好的季节。每到初春之际,柳树总是最先感知春天到来的树种之一。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11]”就是借柳树来赞美春光的诗句。再者如【清】高鼎《村居》中的“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用这两句诗就将这春天特有的的清新气息透过诗句表达出来。可见,人们对柳树都有着特殊的情怀,借对柳树的赞美来传递对春景的喜爱之情。③说到柳树,就会使人想起《红楼梦》中对林黛玉的一段描写,“闲情似姣花照水,行动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15]。”一个“弱柳扶风”就将林黛玉的美丽较弱的形象跃然纸上,无不使人心生疼惜怜悯之情。更感叹到世间竟有如此一位多愁善感的女子。更有白居易《长恨歌》的“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垂泪[11]。”借柳树来形容女子的美貌,更何况杨贵妃在唐朝是何等的倾国倾城。④柳树自古以来就与情爱分不开。柳永《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则寄托着柳永对相爱之人的相思之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11].”此处的柳树激起了诗人内心对故国家园浓浓的思念之情。⑤而贺铸的《青玉案》“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更是借助那洋洋洒洒的柳絮,来作为内心派遣忧愁的凭借。可见,柳树不只是我们春天的报春使者,也是人们日常生活情感的一个物象寄托。
3、渭水意象
水是我们人类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类的生活需要水,工业制造需要水,农业也需要水。可见,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人类出现以来,都伴随着水的出现而发展壮大。。如四大文明古国的诞生都是依据着水而生,它为人类文明的生存创造了有力的条件,可以说是人类文明产生的摇篮。
渭水贯穿于整个咸阳市。而八景中的水就特指的是渭水。放到现代社会来说,渭水可能观赏性占据的比重大一些,而在古代它不只具有观赏性,在经济和军事方面有着重要的地位,它可以起到屏障和保护的作用。水不仅象征着隐逸,也可暗示时间的飞逝等等。它带给文人墨客视觉感官上的享受,也给了文人情感上的寄托。如【明】马中锡的《晚渡咸阳》“野色苍茫接渭川,白鸥飞尽水连天[3]”。【明】秦玉《晚渡咸阳》“两岸夕阳青草渡,半篙春水白鸥波[3]”。白居易的《渭上偶钓》“渭水如镜色,中有鲤与鲂[11]”。【唐】胡曾《渭滨》“岸草青青渭水流,子牙曾此独垂钓[7]。”为我们刻画了一幅幅渭水美景图。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而在【清】郭唐藩《咸阳渡》“日暮咸阳古渡头,兼天波浪使人愁[3]。”和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11]”都蕴含着一股浓浓的愁绪,久久却散不开。【宋】宋顒《钓鱼台》“白发荒凉钓渭滨,宅心非是为金鳞。[7]”和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都表达的是对国破家亡的忧愁和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咸阳八景中的水既不是那种滚滚长江东逝水,也不是那种花自飘零水自流,而是它以自身的独特之处默默无闻的注视着和守护着咸阳这座古城的变化与发展。
4、秋风意象
秋天,人们常常用“秋高气爽,天高气清”等词语来形容它。秋风则是秋天的最具象征性代表,是最具有感情色彩的一个季节。
风是古诗中常见的意象,不同的风有着不同的意蕴。东风常有生机勃勃之意,夏风则代表着欣欣向荣,北风则象征着冬天的苦和寒。在古诗词中,人们又把秋风称之为西风或者金风。秋风萧瑟、西风残照、金风玉露。秋风所到之处,往往带给人们一种萧瑟苍凉之感。从汉武帝的《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到【明】王云风《过毕郢原》“今来渡渭水,飞飞黄叶秋风里[5]”。【明】熊鼎《咸阳怀古》“龙去野云收王气,鹤巢陵树起秋风[13]”。【清】路德《咸阳原上作》“西风猎猎战蒿菜,毕郢原荒木叶摧[5]”。咸阳原上的秋风,夹杂着历史的沧桑与过往的兴衰,将它的苍凉萧瑟表现的淋漓尽致。
(五)咸阳八景表现的情感特征
咸阳八景虽然不比上著名的西湖十景,燕京八景那样有名气,但其八景中所表达的情感是丰富多彩的。咸阳八景中的多数作品中更多的是包含着一定的历史性在其中。如杜邮春草是以骁勇善战的名将白起为歌颂对象,细流劳军又是为我们打造了一个严于律己,恪尽职守的将军形象。而咸阳本身就是一个拥有千年历史的古都。咸阳原上那一座座荒冢就是一个朝代的缩影,它时时刻刻提醒后世之人应该要铭记历史【明】王云风《过毕郢原》中就提到过“秦家墓,汉家墓,望里累累总烟雾[5]”就是对昔日咸阳繁华景象的向往之情。【唐】鲍溶《塞下》“咸阳三千里,驿马如饥渴[11]”,自然也少不了对曾经在咸阳这片土地上保家卫国的英雄们的赞颂与惋惜之情。对白起引剑自刎的痛惜【唐】胡曾《杜邮》“自古功成祸亦侵,武安冤向杜邮深[8]”。对一代名将周亚夫治军有方的大力称赞【清】黄中璜《细柳营》“名震主钦威自立,谋成志定阵方坚[4]”。
咸阳八景中除了有历史内容在其中,还有对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唐】王维《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11]”。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初春雨后咸阳的美丽景象。“一蓑烟雨渭湛秋,红蓼白萍景物悠”,就写出了渭水的生机勃勃,河中红白相接,翩翩起舞。【唐】韦应物《观沣水涨》“草木盈川谷,澶漫一平谷[11]”为我们描绘了沣水上涨后的草木茂盛的景象。想像一下,当我们身处在这样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怎能不让我们的身心得到舒展啊!既陶冶了性情,又怡然于自然,岂不人生美的享受。
三、咸阳八景的当代价值
八景是一定时期人们的直观感受和自然景物的完美融合。而八景所包含的内容远超过观赏这一范畴,它不仅能带给我们视觉,听觉,嗅觉上的盛宴,更重要的是带给我们内心的感受。对于现在社会所提倡的“城市景观统一化”的要求,那八景的复兴就显得尤为重要,刻不容缓。我们要结合当地的优势,创造属于自己城市的旅游特色,打造一个属于自己城市的个性化名片,将八景的价值发挥到极致。那具体的复兴措施如下:
(一)突出地域特色,打造历史文化名城。
咸阳,作为一个千年古都,虽说它的城市面积不是很大,但是应发挥自身的旅游特色,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历史名城。咸阳八景的复兴应该借助秦汉悠久的历史背景,重点突出秦汉两朝的文化特点,建设以历史人物和故事为题材的名人故居和博物馆如韩信,萧何,班固,荆轲刺秦王等,用这些来展现秦汉两朝优秀的文化遗产。以此同时,以咸阳湖为中心的生态景观建设,东至机场高速,西至西宝高速,以秦文化为主线,形成咸阳特有的渭水历史景观,游客来这里探寻古渡遗址,在怀古的同时更感慨时代的变迁。
(二)打造西咸一体化,结合周边县域的景点。
西安,一座八水饶长安的灵秀之地。咸阳,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帝都。随着西安与咸阳在经济,文化,合作,等方面的密切往来,西安与咸阳的一体化也是指日可待了。西安是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提到西安,我们立马会想到鼓楼,钟楼,大小雁塔,兵马俑,华清池。我们要学会借助西安这张“国际脸”来凸显我们咸阳的地域景观。更何况,咸阳到西安的交通便捷,说不定早上在咸阳湖边散步,晚上就在西安看夜景。其次,宣传力度要达,要借机多利用各种资源或者媒体广告等手段来为咸阳做宣传。再者,咸阳也要加强与周边县域的合作,开通短线的旅游线路,如乾县的乾陵,兴平的马嵬驿,扶风的法门寺,周至的水街,将这些景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以咸阳为中心,向外发展的旅游带,将咸阳打造成一个集人文,自然,生态,休闲,旅游于一体的城市示范区。
(三)合理利用旧八景,创建独特新八景。
在已有的旧八景的基础上,寻找新的八景来代替已经消失了的八景,新旧结合。
1、河堤沿岸看春景
河堤指渭河河堤路,总长近400公里,从宝鸡到渭南潼关。一路的美景,数不胜数。南看秦岭,北看渭河。特别是春夏两季,河岸边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蓝天白云,草长莺飞。适合一家人或者与朋友们自驾游玩。
2、沣河垂钓怡自然
无论你何时去沣河,总能看见不少市民在河边钓鱼,大家拿着鱼竿在河边静静地待上半天,即使不钓鱼,心情也会随着周围的景色得到放松与舒展。同时也可将沣河建设成生态休闲度假区,在度假区内可开展一系列的市民活动如钓鱼比赛,绘画写生等,来丰富市民的日常生活。
3、毕原陵寝历沧桑
咸阳北原上一座座气势恢宏的帝王陵呈一字型逐渐排开,就像一位老人坐在此处向我们讲述那古都千年来的风云变化。在参观这些陵园时会发现周围种植着大量的松柏树,这些松柏就像一个个士兵守护着这里。在这里可以建设类似于仿秦仿汉的小镇,来感受秦汉的文化生活习俗,体会当时的社会面貌。
4、泛舟游湖忆往昔
咸阳古渡在古时就是一个重要的交通要道,连接着东。西。北三个地区,来来往往的商客在这里汇集,场面甚是热闹非凡。要真正体验昔日的场面,可泛舟水中游,看这南来北往的车辆穿梭于此,也看在晚上欣赏着华灯初上的咸阳城。带给你的是视觉上的独特冲击。
5、秦楼凤台感时事
秦楼,也叫咸阳东楼,汉唐时叫做秦楼或者咸阳楼,北宋年间更名为清渭楼。现位于咸阳市渭城区的河堤路上,与咸阳湖面面相对。它是咸阳市内一座独特的建筑物,咸阳市民人人都知晓。清渭楼在历史上与黄鹤楼,鹳雀楼,岳阳楼并称为中国四大古楼。此楼与咸阳北城楼(凤凰台),位于咸阳市老街内。是咸阳市区唯一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同时也是革命时期遗留下来的一个旧址,以及咸阳博物馆的距离相对较近。游客来咸阳旅游时可前往参观,通过历史来追忆当时的世事。
6、阳陵漫步赏银杏
阳陵指的是汉阳陵,是一座风格独特的,陈列手段先进的现代化综合博物馆。它的结构严谨,布局规整,南北对称,显示了唯我独尊的皇家帝识和严格的等级观念。陵园内的一大特色景点就是银杏林。每年的银杏观赏期,来这参观的游人络绎不绝。金黄色的银杏叶散落于一地,让人有种“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感觉。让人叹为观止。与此同时,也要注意园内的环境保护,要做到文明参观与绿色环保两不误。
7、花田公社闻花香
花田公社作为一个省级休闲的农业示范点,将“花与爱,爱与孝”的观念有机融合,游客来这里可以观赏花卉,可以亲子活动,可以品尝美食,采摘果蔬,拍摄主题照片,可以体验非物质文化的剪纸,刺绣,陶艺等手工活动。来加深对陕西的印象。
8、寺里问佛心无愧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的发展,伴随而来的是生存,生活,工作,学习压力的增大。人们因此就需要一块清净的地方去释放,去思考,去反省。而龙华寺就是一个最佳的去处,它位于咸阳郊区,非常适合内心压力过大,对生活产生迷茫的人们去寻找方向,净化自己的心灵。或者闲来可以为家人祈福,给予心里的慰藉。
结语
本文通过对八景,咸阳八景,八景的文学内涵,八景的当代价值,这四个方面来详细介绍,对咸阳八景做出初步的概括与总结。八景作为融合了一个地方的自然风光与历史人文故事的宣传名片。足迹遍布全国各个地方。它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在现今的生活中,它更是代表着古都咸阳,是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向世人介绍古都的城市名片。不论是从它所具有的自身价值还是旅游价值,它都是咸阳市中一颗最亮的宝珠。所以我们要更加积极,合理的采取有效措施,让这颗宝珠再次发出更加璀璨的光亮,照亮整个咸阳市。
参考文献
[1]沈括.梦溪笔谈[M].沈阳:辽宁出版社,1997:94.
[2]王立群.《中国山水游记》[M].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
[3]王枫林.《咸阳知古录》[M].陕西旅游出版社,2014:263,264,265
[4]王枫林.《咸阳知古录》[M].陕西旅游出版社,2014:266,268
[5]王枫林.《咸阳知古录》[M].陕西旅游出版社,2014:269,271
[6]王枫林.《咸阳知古录》[M].陕西旅游出版社,2014:272,273
[7]王枫林.《咸阳知古录》[M].陕西旅游出版社,2014:274,275,276
[8]王枫林.《咸阳知古录》[M].陕西旅游出版社,2014:278,279,280
[9]王枫林.《咸阳知古录》[M].陕西旅游出版社,2014:281,282
[10]王枫林.《咸阳知古录》[M].陕西旅游出版社,2014:281,283
[11]彭定求《全唐诗》[M]中华书局出版社,2005:3216,1834,7995,6809
[12]宋超“五陵”与“五陵少年”-以诗赋为中心的考察[J]咸阳师范学报,2005(1)
[13]王枫林.《咸阳知古录》[M].陕西旅游出版社,2014:256
[14]周丽萍.凯风陕西[EB].2015.10.shaanxi.kaiwind.com附录:
[15]曹雪芹.《红楼梦》[M].中华书局出版社,1974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30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