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评价

摘要

科技的进步推动着农业的变革,我国的农业已经转变为现代农业,在现代化的农业发展中我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在农业投入、产出及资源利用等方面还需要不断的完善,需要合理加大包括资金、科研等的农业投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农业产出,合理利用资源,建立高效、绿色、友好型的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体系,本文利用了2018年的数据,构建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指标体系,对中国的31个省市进行了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不仅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关,还与各省市农业各方面发展程度有关。最后提出了优化农业投资结构、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强先进技术的推广、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农业现代化;因子分析;综合评价

引言

当前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节点时期,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了,矛盾的其中之一就体现在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上,这关系着成本、技术、消费、制度、供需、生态以及民生等多个方面。[1]

农业是人类生存的根本,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是我国的国民经济基础,科技的进步推动着农业的变革,农业经营体制是农村的政策基石,纵观新中国70年来农业的经营体制,我国农业的经营体制随着历史的变迁,经历了家庭经营(农民私有,家庭经营)、合作经营(农民私有,合作经营)、集体经营(集体所有,一起经营)、双层经营(家庭承包,统分结合)以及多层经营(家庭承包、多层经营)这5个发展阶段。[2]我国的农业已经转变成了现代农业,我国现代化的农业发展也取得很大的成绩,随着我国的现代化农业科技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农药用量减少,粮食产量和质量都大大增加,截至2018年,我国的粮食总产量已经达到了6.58亿吨,绿色产品数量达到了3万,在农产品价格下降的同时,农民持续增收,缩短了城乡差距,同时农业生态环境不断向好变化。我国现代化的农业经历了长达几十年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实践,主要目的已经从初期新中国成立时的发展生产力,一点一点转变为如今建设生态文明制度下的绿色可持续性的农业,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成就,但是,解决旧问题的同时,还显现出了一些新的问题,面对着增收难度的提升、资源的约束加大、环境压力的加剧、安全形势的严峻等多层次的问题显著,我国现代化的农业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中国想实现全国内的农业现代化,想实现全国的农业可持续性发展,就要把主要的精力集中于全国各地区现代化的农业发展上去。当前我国现代化的农业发展已经在农业及各地区的XX部门等的共同努力之下有了进步,但同时和发达国家相比,在现代化的农业发展上面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并且在我国目前的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发现到了不少的问题。目前我国大力推进现代化的农业发展,但是为了提高我国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水平,需要知道我国现代化的农业发展目前处在什么样的水平并且需要知道我国各地区现代化的农业发展处在什么样的水平,需要通过分析找出我国各地区之间及各地区内存在一些什么问题,需要对找到的问题进行对症下药,并找出可以提高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水平的途径,从而能够更好促进我国各地区甚至全国现代化的农业发展。

文献综述

1.1 国外研究

在现代化理论研究过程中,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有3个理论被西方学者们所认同,第一个是经典现代化理论,它认为农业现代化是从农业经济转变为工业经济的过程;第二个是后现代化理论,它认为农业现代化是从工业经济转变为知识经济的过程;第三个是第二次现代化理论,它认为人类社会在经过从农业经济转变为工业经济再转变为知识经济后会更进一步的现代化发展。最初,西方学者认为工业终将取代农业,农业经济对国家经济起不到作用,但1964年舒尔茨提出农业生产落后且农产品价格不合理的传统农业确实不能促进国家经济发展,但若是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提高科技、人力、资本的投入,建立科学合理的市场经营体制,那么农业将无可替代。[34]之后,速水佑次郎和弗农拉坦一起认为各国要根据自身特点因地制宜地发展有自己特色的农业,[35]日本有着其自身科学技术,在农业上培育优质高产的种子且建造绿色生态农业,X利用自己耕地面积广阔的特点,规模化的种植农作物,加上众多高科技和免费农业信息,实现高效生态农业。

西方学者分了多角度构建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指标,在研究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水平时Hietala-Koivu注重农业机械化和农村现代化[36],而Joceheman和Hardeman不仅注重农业的现代化发展,还注重农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7],Colomb和Carof则结合了农业经济、生态、污染治理以及发展多个层面[38]

1.2 国内研究

我国农业的现代化研究比较晚,我国对农业现代化最早的概念出现在1978年,把农业现代化分为了绿化、机械化、水利化、品种良种化、栽培科学化、饲养标准化和公社工业化这7个部分,[1]黄铁平在对农业现代化的论述中认为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是商品、生态和科技的农业,[2]杨明认为农业现代化包括了生产性、历史性、世界性等范畴的概念。[3]

我国在农业的现代化研究方面,李燕凌和汤庆熹将我国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水平与其它国家进行比较,发现我国农业在投入、产出等各方面都处于较低水平,[4]辛岭和蒋和平对我国1980 至 2008 年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水平进行分析,发现我国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水平提高了,但在可持续性发展上还存在欠缺,且存在区域化差异。[5]

国内学者在研究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水平时,周洁红注重农业的可持续性,[6]徐星明在建立指标时在5个方面选取了12个指标,[7]赵美玲分成4个一级指标且有众多二级指标,[8]辛岭和蒋和平根据我国现代化的农业发展特点对指标进行了划分,许志发在评价福建省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水平时构建了5个方面的指标体系。[9]

研究重点

2.1 研究目的

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需要离不开农业。2017年,在xxxx的报告中,xxxx同志强调出,中国进入了XXX时期,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了,我们为了满足全国人民日益增长的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等方面的需要,要解决好我国的农业发展存在的不平衡充分发展问题,在持续推动农业的发展基础之上,还要大力的提高发展质量,增加效益,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着人民全面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如今的农业趋向着现代化的发展,现代化的农业发展可以推进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在我国现有工业化结构当中,原料是农产品的产业在其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为了工业化的目标实现,必须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因为其有一定的技术含量,还要深加工农业资源,增加农业产品附加值,由此可见,农业在其他的产业中占据着基础性和保障性的地位。

大力的发展农业,也就是使服务业和工业得到进一步的飞速发展,使所有的各行各业得到进一步的飞速发展,使沿海地区得到进一步的飞速发展,国民经济发展得到大提速的推进发展,使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事业得到进一步的大提速发展。在中国农村目前有8亿多的人在进行着农业的生产,若我国的农业上不去,那么农村因为农民的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而稳定性有可能遭受到破坏,因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稳定。

2.2 研究意义

民以食为天,我国的粮食生产稳定性决定着我国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我国粮食的生产是由我国农业的发展水平和可持续发展决定的,我国是个农业大国,所以农业问题也是我国的最大的问题,自从我国1965年提出现代化的农业后,学术界一直在研究怎样依靠我国的现有资源实现农业现代化,且在我国实现初级的现代化的农业基础上怎样才能进一步提高我国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水平,是我国农业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只有实现了农业现代化,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转向现代业,实现持续高效绿色的现代化农业的目标。目前,我国的农业发展呈向好趋势,但在我国现代化的农业发展逐步提升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我国在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方式中存在着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尤其突出,这并不符合发展现代化的农业初衷,所以需要尽快转变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式。全面客观的分析我国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水平,就可以根据我国目前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水平找到适合我国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方式,这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2.3 研究重点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将直接关系到全国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农业是我国的弱势产业,“三农问题”制约着我国现代化建设。农业现代化是一种把传统农业变成现代农业所用的过程和手段,是以农业为基础,把现代的科学技术、现代的工业融合到农业中去,创造出一个可以既优质高产又低耗的农业产业链和一个可以合理且充分利用资源又可以保护自然环境的高效农业生产系统,加大我国现代化的农业发展进程,是转变我国农业低效的出路。因此,建立相对全面科学的指标对我国各省市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水平进行测定,能对我国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参考,从而做出具有针对的对策。

对于我国农业发展状况,研究者们认为我国的农业发展态势较好,却存在着部分地区的不平衡发展以及其他问题。但是对我国各地区之间的农业发展的差异性研究并不是太多,大部分文章都是针对某一个省份农业发展来研究的,并且学术界关于农业发展的评价主要有层次分析、数据包络等方法。层次分析法主要是建立多级指标且逐一计算,并求出赋权平均数,从而形成了对某地区现代化的农业发展评价,层次分析法在水平度量方面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但它在赋权的时候存有一定的主观性,如果处理的不当会对测算的准确性造成影响。数据包络法即是对农业的多指标的投入和产出进行线性规划得到有效的评价,数据包络法适用于对农业的生产效率进行评价,能够反应出农业的投入与产出之比,从而得到投入少、产出多的组合。

学术界在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方面的研究较多,本文在前面学者研究的基础之上,构建适合于我国各省市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指标,选用2018年的数据,对我国31个省市运用因子分析法,研究各省市现代化的农业发展差异,给出相应对策,为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参考。

3 实证研究

3.1 我国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成绩

3.1.1 农业的投入不断的提高

我国的农业投入不断提高,为我国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农业的机械化使劳动生产效率提高了,农业的基础设施投入增多,使农业生产有了极大便利,如对农业水利的基础设施投入增大,更多的减少了旱涝灾害的发生,为农业的生产提供了非常有效的保障。下图1中的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从2008年的82190.41万千瓦提升到2018年的100371.74万千瓦,增长达 81.89%。近年来,我国在农业的教育和科研方面不断扩大投入,使农业技术人员不断增多,再加上我国工业的不断发展,使我国可能大批量生产农业机械。图2中的地方农林水事务支出从 2008年的4235.63亿元上升至2018年的20493.29亿元,地方农林水事务支出的大幅上升,使农业生产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其中在农业的水利事务方面显示出了显著的效果,图3中有效灌溉面积从2008年的58471.68千公顷增长到了2018年的68271.64千公顷,这降低了自然灾害造成的农业生产低下的影响。

图1  农业机械总动力

中国各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评价

图2  地方财政农林水事务支出

中国各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评价

图3  有效灌溉面积

中国各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评价

3.1.2 农业的产出不断的增大

随着我国农业科技的不断现代化,越来越多的农作物培育出了优良的新品种,这不断增强了农作物的抵抗自然灾害能力,农业的产出水平不断增加。图4中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从2008年的4968.57公斤每公顷增加至2018年的5621.17公斤每公顷,增加了13.13%。我国农业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提高了,耕种农地的方式更加的科学高效了,这大幅度的提升了单个劳动力产出效率。图 5 中,我国人均粮食产量从2008年的402.36公斤增至2018年的471.48公斤,增长了17.18%。农业的产出增大还表现在农业经济的增长,图6中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从2008年的33428.1亿元增长到2018年67558.7亿元,增长达到了2倍多。图4  粮食单位面积产量

中国各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评价

图5  人均粮食产量

中国各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评价

图6  农林牧渔业增加值

中国各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评价

3.1.3 农村的经济发展不断提升

从2008年至2018年的时间,中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衡量了有关的几个指标发现十年来中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一直在向好发展。其中一个可以直观反映出农村经济水平的重要指标就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如图7中2008年至 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4998.8元上升至14617元,可以发现农民的收入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的物价也在不断地变化,所以将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结合起来。恩格尔系数越小,则说明农村居民生活越好,图8中恩格尔系数从2008年的43.7%减少到2018年的30.1%。农村居民的用电量也是反映出农村居民的经济生活水平的一个指标,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购买和使用家用电器,在 2008年和2012年金融危机之后,中国,转变以前的发展战略,转向内需拉动经济的发展策略,其中之一就是家电下乡,结果喜人,所以用电量可以反映出农村居民的经济发展水平。图9中农村的用电量从2008年的5713.15亿千瓦小时增长到2018年的9358.54亿千瓦小时,增长了1.6倍多。

图7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中国各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评价

图8  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

中国各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评价

图9  农村用电量

中国各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评价

3.1.4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中国地大物博,但人均资源不足,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农业发展的关键一步是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为长期大量的使用农药和化肥使土壤质量下降,且农药残留威胁到人们的身体。近些年来中国一直倡导农业健康、绿色、可持续性发展,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但在2015年我国才有文件明确提出减少化肥用量,我国的化肥、农药使用量增速虽有所下降,但使用量仍然很大。图10中我国农药的使用量在2005年的167.23万吨增加到 2018年的150.36万吨,在2012年之后的农药使用量不再增加,开始出现减少,但使用总量还是很大。在化肥使用方面,化肥施用量的整体趋势较好,图11中在2015年之后,我国的化肥使用量出现明显下降,从2015年的6022.6万吨降到了2018年的5653.42万吨,效果十分理想。

图10  农药使用量

中国各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评价

图11  化肥使用量

中国各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评价

3.2 农业现代化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

3.2.1 指标选取原则

在研究中国现代化农业发展时,专家及学者们构建了众多测度指标,虽然在这些指标中存在很大不同,但在选择指标时专家学者们在原则上基本一致,本文参考了一些研究者们在确定现代化农业发展测度指标时的选取原则。[10-17]

(1)全面性,农业现代化是包含着多方面的,因此在选取评价指标时应全面考虑,要将农业的经济等环境因素、可持续性发展能力等一起考虑,使得能够对农业现代化作综合评估。

(2)代表性,在全面性的基础上还要保证所选指标的代表性,既要考虑到影响现代化农业的重要因素,还要避免所选指标的繁杂重复。

(3)科学性,所选取的指标应既能从实际数据出发,测算出客观且真实地反应我国各省市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又能系统的解释影响因素,使其含义清晰、易于分析,还要符合农业现代化发展特点,要选取合适的,能够使评价结果具有客观性和准确性的评价方法。

(4)可行性,即所选取的各项指标既可以得到数据又能够对其所表达的信息进行定量描述。

(5)可比性,所选取的各指标数据要有明确的数据来源和相关的统计口径并保证二者具有一致性,同时所选取的各项数据还应该在横向和纵向上可比。

3.2.2 构建农业现代化指标

对我国各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本文根据指标选取原则,参考部分国家和地区评价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指标体系,结合有关文献[18-29]分别从农业的投入、产出、农村的社会发展以及农业可持续性发展这4个方面出发选取了13项个体指标,这些指标相对比较科学、全面,可以作为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水平评价的指标来评价其发展水平,所选取的评价指标见表1。

表1  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中国各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评价

3.3  基于因子分析的各省市农业现代化发展评价

因子分析是利用综合给出少数因子,利用初始的变量和因子之间相互的关系,从而达到降维的目的和对原始的变量进行分类的目的。其基本思想是通过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其内部结构的研究,找出控制所有变量的其中几个能描述多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根据相关性的大小来把变量分组,是同一组内变量的相关性较高,而不同组内的相关性较低。

为了对我国各省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依据13项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指标,选取了我国31个省市的2018年的原始数据,13项原始数据见表2,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9》、《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9》。

表2  我国各省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指标原始数据

中国各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评价
续表2  我国各省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指标原始数据

中国各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评价

中国各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评价
对其中2个逆向指标取倒数进行正向化处理,然后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表3为标准化的指标数据,然后利用SPSS进行因子分析。

表3  我国各省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指标标准化数据

中国各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评价

中国各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评价
续表3  我国各省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指标标准化数据
 

中国各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评价

中国各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评价

3.3.1 KMO和Bartlett检验

对数据进行KMO和Bartlett检验,检验该数据是否适合用因子分析进行分析,结果见表4。表4中KMO值为0.521,大于0.5,说明变量间的偏相关性较高,适合做因子分析。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Sig=0<0.05,表明拒绝原假设,即相关系数矩阵不是单位阵,变量间的相关性显著,因子分析有效。

4   KMO 和 Bartlett 的检验

中国各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评价

3.3.2 构造因子变量

表5给出了12个因子的特征值、方差贡献率和累计方差贡献率。在初始解中提取了12个因子,所以原有变量的总方差都被解释,累计方差贡献率为100%。根据特征根大于1的原则,提取出5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作为分析的公共因子,累计贡献率达到79.907%,因子分析效果较理想。

5  解释的总方差

中国各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评价

中国各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评价

6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

中国各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评价

采用方差极大法来对初始因子载荷矩阵实行正交旋转后以使得因子命名解释,结果见表6。由表6可以看出,ZX5(粮食单位面积产量)、ZX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ZX8(城镇化率)、ZX9(农村人均用电量)在第一个公共因子上的载荷系数都较大,可命名为农业经济情况因子;ZX3(地方财政农林水事务支出)、ZX4(农业总产值)在第二个公共因子上的载荷值都较大,可命名为农业收支情况因子;ZX2(有效灌溉率)、ZX12(单位面积农药使用量)在第三个公共因子上的载荷值都较大,可命名为农业资源利用情况因子;ZX1(单位播种面积机械总动力)、ZX6(人均粮食产量)、ZX10(第一产业占GDP比值)在第四个公共因子上的载荷值都较大,可命名为农业产业情况因子;ZX11(单位面积化肥使用量)、ZX13(森林覆盖率)在第五个公共因子上的载荷值都较大,可命名为农业可持续情况因子。

3.3.3 计算综合得分

7   成份得分系数矩阵

中国各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评价

正旋转后,根据表7的成份得分系数矩阵可看出5个公共因子的得分。根据计算出的各因子得分即可进行排序评价,为获得总得分,利用5个因子的贡献率对5个因子得分加权计算总得分。根据表7的成份得分系数矩阵可得因子得分表达式:

(1)中国各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评价

可将各省指标的原始数据代入式中计算得到我国31个省的因子得分。将5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进行加权,可计算各省市农业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

(2)中国各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评价

表8为各省市农业发展水平的因子得分、综合得分及排序情况。

8  各省市农业发展水平得分及排序

中国各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评价

中国各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评价

根据表8排序结果可以发现上海市是我国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水平最高的省市,其次是四川省、江苏省、黑龙江省、山东省等省份,这说明这些省份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水平处于全国领先水平,而青海、海南、西藏排名靠后,说明这些省份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水平处于全国落后水平。
3.3.4 结果分析

其中从农业经济情况看,上海、江苏、北京、天津、浙江位于前列,而青海、西藏则处于落后水平,上海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0375元,是西藏的2倍多,上海的城镇化率为88%,而西藏的城镇化率仅为31%;从农业收支情况看,四川、河南、山东、江苏位于前列,而青海、宁夏的农业产量少,XX投资力度小,四川的农业总产值为4154亿元,而青海的农业总产值为169亿元,四川是青海的24倍;从农业资源利用情况看,贵州、四川、重庆位于前列,贵州的耕地面积为1.1千公顷,比海南少了34.7千公顷,有效灌溉面积却是海南的3倍多;从农业产业情况看,黑龙江、内蒙古、吉林位于前列,黑龙江第一产业占GDP的43.78%,而西藏第一产业占GDP的12.62%;从农业可持续情况看,西藏、青海、上海位于前列,海南的森林覆盖率为57%,西藏森林覆盖率仅为12%,但是海南的单位面积化肥使用量678千克每公顷,是西藏的3倍多,不利于建设高效、安全、节约、友好型现代化农业。

通过对排序结果观察发现,农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省市主要集中在中东部,农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省市集中在广西、青海、西藏等西部地区,中国现代化农业发展有明显地区差异。[30]

东部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一直在全国前列,是推进农业现代化最快的地区, 在1991年之后成为全国之首,超过了东北地区,从1978开始, 东部地区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水平到了稳步提升。[35]东部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发展优势来自于其自身所在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东部地区在两宋以来一直都是我国农业最繁荣的地区,有着其他地区所无法比较的基础,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家对农业的日益重视,东部地区在经济飞速发展、国家经济和政策的推广普及之下,东部地区在其自身优势下吸引人才和发展技术,使其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发展带来的成效日益显现,使其在经济、农业科技、资源、及劳动力素质处于全国较高的水平上。

中部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有着得天独厚的丰富水资源,地理位置优越,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和农业机械作业,同时中部地区地处中心地带,是连接东南西北的重要枢纽,

改革开放以来,中部地区在东部地区的映射下经济发展效果显著,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31]

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西部土地面积681万平方千米,在全国占71%,由于先天不足,其自然气候环境恶劣、人口稀少、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差,导致西部地区宜耕地区域少,加上西部发展的长期落后,限制着农业的现代化发展。[32]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通过对我国各省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因子分析,根据结果对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进行了区域和分类的分析。

(1)分区域看,现代化农业发展水平中东部高,西部地区低,可以看出现代化农业发展水平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这一结论与一些专家学者们研究结果相同。中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较发达,基本已经进入现代化农业的跨越转型阶段;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落后,还在现代化农业的起步发展阶段。

(3)分类别来看,各省份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水平在各个方面的发展程度不同,如天津市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利用情况相对较高,分别排在第4和第9名,但产业效益水平排名相对靠后,排在第28名,因此其现代化农业发展综合水平排在第11名。

4.2 建议

根据上面的分析结果和得出的结论,本文提出建议:

4.2.1 优化农业投资结构

对于一些地区而言,比如西藏、青海等西部地区由于自然因素的影响在发展过程中处于劣势,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相对落后。首先优化资金来源,要多方筹集资金,加大投资力度,使农业现代化发展资金来源多元化,采取多种措施吸纳资金投入到农业现代化发展建设中来,提高现代农业效益。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财政投入,加大XX农业投资力度,吸引私人投资的加入和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的贷款,增加农业投资总量,促进农业发展。其次,调整农业投资结构,强化投资内部管理,强化资金分配,使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提高投资收益。

4.2.2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不断进步, 传统农业已经无法满足当前时代的发展需求,农业现代化建设成为必然趋势。首先需要提升农业服务水平,完善农业生产设备,促进农业规模化发展;其次提高农产品质量,建立完整的产业链,结合各地区实际情况,发挥地区优势,使农产品规模化,以质量为前提,提高品牌知名度,促进产业化经营。

4.2.3 加强先进技术的推广

先进技术对农业现代化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只有不断提高科技水平,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目前,由于从事农业人员对新技术知识缺乏认识,XX对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宣传力度不够,制约了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使农业生产水平滞后,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缓慢。要加强先进技术的推广,第一,要增强科技意识,提高现代化科技水平。在农业生产中使用现代化设备,运用现代化生产技术,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建立健全农产品销售服务,能提高地区农业经济水平,促进经济发展。第二,加强科技人才的培养,科技对现代化的农业发展起着关键作用,人才培养成了农业现代化发展中重要的环节之一,培养既懂农业知识又懂现代化科技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推广和应用有促进作用。

4.2.4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农业生态环境制约着现代化的农业发展,建立绿色农业绿色减少环境污染是如今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促进现代化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强对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宣传指导,制定保护农业环境,防止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的法规,建立健全农业生态保护机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生产要有利于对生态环境保护,可以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同时推广适合于农业生态环境要求的施肥和用药技术,禁止使用高毒农药和含有重金属的化肥农药。在养殖业上要加强管理,对废弃物质而言,可以进行无害可回收处理,可以采取循环利用模式。[33]

 

中国各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评价

中国各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评价

价格 ¥9.90 发布时间 2022年6月23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30428.html,

Like (0)
打字小能手的头像打字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2年6月22日
Next 2022年8月31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