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文献标题:创造力
(一)创造力评价的基本概念
创造力最初属于心理学范畴。一般认为1950年X心理学会xxxJ.P.Guilford的就职演说标志着现代创造力研究的开端。关于创造力的定义,不同研究者因研究兴趣和角度的不同,分别有各自的定义。据不完全统计,针对创造力的定义多达60多种。M.Rhodes在对所有的创造力定义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创造力涉及个人(person)、创造性过程(process)、创造性产品(product)和创造力产生的环境(place)4个方面,即创造力的4P模型。随着对创造力本质理解的深入,许多学者倾向于从产品(product)角度来定义和研究创造力,认为创造性产品应具备新颖性(novelty)和有用性(usefulness)两个本质特征。一个产品如果新颖但并没有用,或者有用但并不新颖,都不能被认为具有创造性。因此,从产品视角创造力可定义为:产生新颖且有用的产品的能力。Torrance(1981)作为创造力研究史上重量级人物,他的理论研究影响甚广,他提出创造力的四要素是:灵活性、流利性、独创性和对问题的敏感性。还有研究者认为所谓的创造力不仅要包括实用性,更要包括新异性(Gmber&Wallace,1993);还有的研究者不仅强调创造力的“新”并且重视其实用性(Feist,1993)。Lubart(1994)则在新颖的基础上重视创造力的适用性。Nickerson(1994)指出:“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认为鉴别创造性产品有一个清晰的客观标准,但新颖性通常被认为是创造性产品的显著特征之一,而某种形式的效用——有用性、适合性或社会价值——则是另一个特征”。一些学者从创造性产品的角度来界定创造力,认为创造力是提出或产出特定的社会文化所接受的新颖且适用的产品的能力(Plucker,Beghetto,&Dow,2004;Sternberg,Kaufman,&Pretz,2005)。吉尔福特提出了智力结构模型。该模型把智力分为内容,产品,操作三个维度。他将思维划分为两种形式:聚合式思维以及发散式思维,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发是散式思维,处于三维结构中的第二个维度。吉尔福特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创造力,并不只限于“天才”本身。创造力有内隐和外显两种形态。即创造力的静态结构和动态结构。创造力静态结构主要指个体内在的创造性表现;创造力动态结构是指个体外在的创造性表现。创造力一般都具有思维的灵活性、对问题的敏感性、观念的流畅性与首创性。由此,他提出了创造力的6种构成因素: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再定义性和洞察性。
托兰斯(E.P.Torrance,1966)以吉尔福特的观点为基础,进一步增加了精密性,即创造力不仅具有流畅性、独特性、变通性,还必须具有考虑事物的精密细节的精密性,这样使创造力的特性更为全面。
Gruber,H.E.&Wallace,D.B(1999)认为:“创造力是新颖和价值的统一体。具有创造性的产品应该是既新颖的,而且从某种外部标准上看是有价值的。”Simonton(2000)则总结说,当一个产品很新颖、恰当时,我们说这是一个很有创意的产品。所以新颖(novel)和恰当(appropriate)为创意的两个必要条件,除此之外,他认为质量(quality)和重要性(importance)对创造力来说也是重要的。其中新颖(novel)是指统计上的不寻常、原创、引起惊奇的;恰当(appropriate)是指有用;质量与重要性则是决定创造力是否被感受及其强化或减弱的程度。
在我国也有许多心理和教育学家提出了他们对创造力的理解。肖宏(1990)认为,“创造或创造活动是提供新的、第一次创造的、新颖而具有社会意义的产物的活动。例如新机器的发明、科学中的新发展和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等等,都是不同实践领域里的创造活动。”林崇德(1999)把创造力定义为,“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意义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王爱红(2010)认为,“创造或创造活动是提供新颖的、首创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产物的活动。”黄以兵(2014)认为,“创造思维是应用新颖、独特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它与再造思维相对,需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在面临习惯的方法不能解决问题时发生,常常带有突发的顿悟的特点。创造思维是一切创造活动所必需的。”沈亚(2017)则认为,“创造活动是一种提供独特的、具有社会价值产物的活动。而且,某种产物是否是创造,不仅要具有独特性,而且必须符合客观规律,具有社会价值。”
从以上学者对创造力概念的叙述中可以发现,学者们基本上从3方面理解创造力,一是创造产品的特性,二是创造思维的特点,三是创造性问题的有效解决。创造产品的特性基本上有3个方面:新颖(novelty)、独特(originality)、适用或社会价值(adaptiveness or social value)。这三个方面的任何一个都是与他人与社会相联系的,例如,新颖指不墨守陈规、破旧立新、前所未有,这是相对于历史而言的,是一种纵向比较;独特指别出心裁、不同凡响、与众不同,这是相对于他人而言的,是一种横向比较;适用则是一种社会标准,是这一领域、这一社会文化中的人们所认可的、被认为是合目的的,满足了人们心智的和审美的要求。因此,创造就不仅是一种纯粹个人的心智活动,而且还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与个体所在的领域、社会文化发生了密切的联系。在思维的特点方面,学者们现主要指的是思维的灵活性、独特性与流畅性,独特性与社会判断有关,流畅性与知识的积累有关。单就灵活性而言,它不仅是一种思维特点,更是一种人格特征,任何一种思维特点都与其人格特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说,创造力同时也应该在人格中得到解释和说明,涉及到人的人格整体。关于问题解决,它涉及到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涉及到为有效解决问题而必须具有的大量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因此,可以说目前关于创造力的研究基本上是从创造性产品(product)、创造性过程(process)和创造性人格(personality)三个方面着手的。
(二)创造力评价的测量
创造力的评价和测量在创造力研究及实践应用中处于中心环节。鉴于创造力概念的多维性,创造力测量也就成为一个复杂的问题。作为心理学领域的经典概念,传统创造力研究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识别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如何测量和评价学生的创造力成为心理学者和教育学者关注的问题。以J.P.Guilford的发散思维测验为起点,心理学家基于心理测量模型开发了大量的创造力调查问卷和测评量表,对测试对象进行纸笔测验,并将评分结果作为反馈指导教学、识别和培养创造性人才的依据。其中,最著名的为E.P.Torrance所构建的创造性思维测验(Torrance tests of creative thinking,TTCT)。尽管大部分学者都认同新颖性和有用性是创造力的两个本质属性,但尚未完全取得领域共识,如著名创造力研究学者D.K.Simonton就认为科学创造力是独创性(originality)、实用性(utility)和意外性(sur-prisingness)相结合的产品;Y.Lee等认为科学创造力的基本构成是新颖性和影响力(impact),而D.Pif-fer则认为影响力并不是创造力的一个必要前提条件。
和创造力直接相关的动机测验是Williams(1972)的《你是怎样真实地感受你自己》。该测验主要是测量四个方面:好奇心、想象力、甘冒险和偏好复杂。测验的适用对象是6到12年级的儿童。经过修订的创造力测验包(Williams,1980)可以用于3—12年级的儿童,它包括12个需要被试去完成的图画,并从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和精致性四个方面记分,除此之外该量表还包括50个多重选择项目组成的自我评价量表,用于测量发散性感觉(好奇心、甘冒险、偏好复杂和想象力)。测验手册报告了10个月后的重测信度在.60以上,效度系数则在.71—.76之间,而且量表和成人对儿童创造力评价的相关在.59—.74之间。最早的创造性产品评定量表是泰勒(1975)的《创造性产品问卷》。他试图从发生性、再构造、独创性、关联性、享乐性、复杂性和浓缩性来评定产品。Besemer&0’Quin(1999)开发出《创造性产品的语意评价表》,基于三个维度:新颖性(产品独创的、令人惊奇的和初见端倪的),实用性(产品是有价值的、合理的、可用的和可以理解的),具体和综合性(产品是有组织的、良好的、复杂的和具有良好工艺的)。采用语义区分法评定,最终的版本(Besemer&0’Quin,1999)有43个项目(例如,惊奇的一普通的,合理的一不合理的),研究证实该量表的三个维度有存在的合理性,并且证实对不同产品的评定具有一致性。三个维度的信度在.69-.87之间,主要的系数都在.80以上。
创造性思维测验的核心为发散思维测验,测验要求个体对特定刺激做出多种反应。最初的发散性思维测验有Guilford的智力结构的发散性产品测验、Torrance的创造性思维测验(TTCT)等。其中最典型的是“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TTCT)。该测验于1966年编制而成,并于1974年完善了TTCT的施行和评分系统,是迄今为止运用最广泛的发散性思维测验,适用于各年龄阶段的人。该测验由词汇创造思维测验、图画创造思维测验以及声音和词的创造思维测验构成,这些测验均以游戏的形式组织、呈现,测验过程轻松愉快。被试需要对图形或词语的提示做出多种反应,根据这些反应评出流畅性(或想法的数量)、与想法中表现出的观点的多样性有关的灵活性、独创性(或统计上的低频率)以及超出提示所要求的想法的精致性。
国内研究者高湘萍设计了一个实验,以初中学生为被试,研究时间压力对其作文创新性影响的实验。研究结果显示,由于时间压力的存在,衡量作文素材收集的3项创造性指标(包括创造力的流畅性、灵活性、新颖性),都有所下降,所有未受到时间限制的被试组的得分均明显高于受时间限制的比较组。
一、 工程性(可行、可靠、经济)
(一)工程项目可行性评价
1.国外研究现状
各工业发达国家都引入了工业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基本方法。由于各国的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形态和民族信仰存在较大差别,作为同社会、政治相联系的可行性研究也必须适合本国的具体情况,但其基本原理仍是相近的。各国最初将可行性研究应用于工业项目,之后扩展至不同类型的工业项目以及交通、能源、水利、航天、生态、农业等项目。
基于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关注,西方国家大多采用企业财务分析和效益分析方法对项目进行评价。X发表了《内河流域项目经济分析的实用方法》,规定了研究效益、费用比率的原则程序、评价项目效益与国民经济总值之间的关系。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和阿拉伯国家工业发展中心出版了又一本重要著作《工业项目评价手册》,将项目的评价分为商业获利性评价和国民获利性评价两部分,上述著作提出了社会分析的概念,社会分析被认为是项目评价最理想的方法。
XGeorge Wu,Richard Gonzalez(1999)提出一些项目的实施对环境资源的消耗,在项目评价重要增加对生态环境影响等方面的评价内容。此外,B-Mulholland和J.Christian(1999)、Robert T.Cheme.Terence Reilly(1999)、Dele Cooper Chris Chapman(1987)等学者的著作也在项目评价中增加了环境影响评价和生态环境评价的评价内容,坚持生态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与人类的和谐发展的原则,建立了环境影响风险评价模型和生态质量评价度量模型,将项目的生态风险列入到项目的可行性的评价体系中。在项目可行性评价的综合性、时实性方面作出了充分的论证,此时,项目在进行经济分析的同时,对环境资源的有效利用等多方面进行了分析。
日本在评价土木工程方面,在投资领域中都对预测、风险、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较有成效的研究,这些研究为可行性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提出,土木工程的实施应在社会影响方面也作出了评价,在项目投入对使用者的满意度、周边经济环境影响、人员投入与就业等方面进行了考察与研究。
2.国内研究现状
鉴于可行性评价工作的重要性,针对不同类别项目的特殊性,一直以来,人们对各类项目的可行性评价非常重视,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讨,至今己经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果。下面对最新的研究发展情况逐一概述。
王瑞霞(2006)在进行矿产类项目评价时提出了矿产勘查可行性评价中引入定量环境影响评价的必要性。采取定量研究方法,在三大类地质环境问题分类的基础上,构建相应的环境成本模型,同时根据矿业活动的实际情况,又增加了人体健康补偿模型,并进一步改进了现行矿产勘查中的财务经济评价模型。
李玉刚(2008)在热电联产类项目可行性评价中提出,热电联产类项目可行性评价首先落实项目的土地、环境评价、安全性评价、水土保持、热网可研、职业卫生等相关内容,其次进行投资分析、风险分析,为决策提供依据。提出了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同时在效益分析中提出了经济效益分析、环境效益分析和社会效益分析。
张秀峰(2008)针对目前石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普遍存在的问题,确定可行性评价的四大组成要素,对项目进行项目范围分析、项目市场分析、技术分析、财务分析。他认为财务经济评价是项目经济评价的重中之重,在财务经济评价中,运用数据分析方法,计算投资估算、成本费用、利润等关键要素值,进行不确定性分析,确定项目的预计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等财务指标。
姜爱骊(2007)在进行项目评价时提出了项目的经济评价要以国民经济评价为主体,要坚持以促进节约资源为原则建立评价模型,进行社会评价和财务风险评价,以实现项目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重效益。
孙一明(2004)指出进行项目评价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同时要认真贯彻国家有关环境保护、节约资源、清洁生产的政策。他在项目评价过程对项目的经济指标进行了评价,同时对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也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邝奕轩、杨芳(2004)认为在对建设项目进行可行性评价中应引入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随着数学生态学的不断深入,生态定量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种群指数生长方程、Logistic方程、洛特卡-沃尔泰勒方程等方程的建立,使生态学有定性的描述转为定量的描述,为项目进行生态质量评价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曹玉贵(2006)提出我国的一般建设项目可行性评价涉及经济和环境等多维因素。我国项目建设投资己主要由XX、部门、行政领导决策,改变为由项目可行性评价来科学地决定取舍。对项目而言,可行性评价最大特点立足于可行,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多方案比较,从中求出最优方案,获得最佳技术经济效果,使投资决策更科学化。
陈伟华(2006)提出项目社会环境评价是近年来项目评价中提出的新的课题。提出了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项目评价模型,他将项目看作一个复杂系统。在项目系统中的反馈过程即是项目评价。
通过大量查阅有关资料。目前,没有针对本工程项目中进行项目的社会环境影响的评价,根据该项目的特殊性,该项目对社会环境的影响较大,对其进行社会环境影响是十分必要的。
综上所述,国家已对项目可行性评价进行了严格规定,但在可持续发展政策引导下,现形项目的可行性评价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需要在项目可行性论证阶段对项目的实施对经济、环境、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进行充分的评价。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在进行环境污染、高效利用资源,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发展前提下,对于项目实施的可行性还需要进行深入的论证,使项目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工程可靠性评价
可靠性评估是根据产品的可靠性结构(即系统与单元间的可靠性关系)、产品的寿命分布模型以及与现有可靠性有关的所有信息(包括试验数据和验前信息),利用概率统计方法,针对产品可靠性的特征量,进行统计推断和决策,包括点估计和区间估计等,它可以在产品研制的任一阶段进行,即可以是设计阶段的可靠性预计,也可以是工程的可靠性评估。
可靠性工程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率先在X形成。从四五十年代对军用电子设备可靠性问题的研究开始,至今己有半个世纪,经历了40年代的萌芽、50年代的兴起形成、60年代的全面发展、70年代的成熟,80年代以来,可靠性工程向着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在管理上,加强集中统一管理,强调可靠性及维修性管理应当制度化;在技术上,深入开展软件可靠性、机械可靠性及光电器件可靠性和微电子器件可靠性等的研究,全面推广CAD技术在可靠性领域的应用,积极采用模块化、综合化、容错设计、光导纤维和超高速集成电路等新技术来全面提高现代工程系统的可靠性。
我国可靠性工程起步于60年代,经历了曲折、反复,进入80年代以后,得到了迅速发展,但由于整体技术落后,与当今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甚远。国内从1964年开展了可靠性评定的理论研究。系统可靠性评定这项课题的研究已成为可靠性数学的一个独立分支。从工程角度出发,可靠性可直观定义为产品无故障完成任务的能力。可靠性评定是根据系统的可靠性结构及可靠性分布,在已有试验数据的基础上利用数理统计方法,给出系统可靠性特征量的区间估计,如可靠性下限,下限以及检验可靠性参数是否满足设计指标要求。可靠性工程是一门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学科,可靠性分析方法被誉为近代工程技术的重要发展。它首先在电子工业、航天和航空工业等部门得到认可。而后,逐渐推广到机械工程、土木工程、道路工程、水利工程、矿山工程等。可靠性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应用大概从40年代开始。1947年,X学者A.M.Freudenthal发表了题为“结构的安全度”的论文,开始较集中地讨论了这个问题,同时大家也一致认为工程结构可靠性研究从此开始。同期,前苏联学者H.C.斯特列律茨基和A.P.尔然尼釆提出了一次二阶矩理论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但那时和以后,一切可靠性理论还局限于应用古典可靠度理论。到1969年X学者C.A.CoreU提出与结构失效概率相联系的可靠指标作为衡量结构安全度的一种统一数量指标,并建立了结构可靠度计算的一次二阶矩模式。从此,情况有了很大的变化。1972年E.Rosenblueth和L.Esteva等提出了对数正态分布下的二阶模式。这些研究加快了可靠度方法的实用化。
在我国,工程的可靠性问题的研究工作开展较晚。大连理工大学的赵国藩、同济大学、清华大学等都开展了极限状态设计方法的研讨工作。近年来,工程可靠性研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国家基础性研究重大项目(攀登计划)“重大土木与水利工程安全性与耐久性的基础研究”对工程可靠性的研究更是一个巨大的推动例。
目前,工程可靠性分析常用的方法主要有:蒙特卡洛模拟法、二阶矩法、随机有限元法。
(三)工程经济性评价
所谓经济评价,即从经济的角度出发,采用经济分析方法,对建设项目的经济合理
性和可行性进行全面的分析比较。
1.国外研究现状
工程经济评价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即早期阶段(20世纪30〜60年代以前),中期阶段(20世纪30〜60年代),后期阶段(20世纪60〜70年代),新方法论的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后)。
在早期阶段中,投资工程的评估理论来自西方传统经济学,其强调的是利润动机。“成本一效益”分析法在这一时期渐渐兴起。富兰克林首先提出了“成本一效益”分析法的雏形[‘十七世纪四十年代中期,法国工程师杜比(JuksDupuh)发表题为“公共工程工程效用的度量”一文,文中杜比提出了“消费者剩余”这一的概念,概念的涵义用几何图形来表达。根据这一概念理论,他提出了公共工程的评价的标准,即公共工程的净生产量乘以相应的市场价格所构成的社会效益下限加上消费者剩余。
在中期阶段,工程经济评价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了效益评估法的应用中。这一时期中,资本主义国家加大了公共工程的支出,增加了对福利设施和工程建设工程的投资,从而使得以福利经济学为理论依据的“费用一效益”分析法的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后期阶段是“费用一效益”朝着更加精密的方向发展的阶段,这种方法也逐渐从公共工程向工农业领域延伸。同时,也在发展中国家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但这种方法在应用发展中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在实际经济活动中,并不存在评价中所设想的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而且消费者剩余的价格很难确定。
所谓新方法论,是指经合组织(OECD)于1968年提出的《工业工程手册》及工发组织OJNIDO)于1972年发表的《工程评估指南》,在此基础上UNIDO和IDCAS(阿拉伯国家工业发展中心)于1980年提出的“增值法”的《工业工程评价手册》。新方法论中,把世界价格以各种外汇及其等同的单位作为价值标准,而不是传统的以国内市场价格作为价值衡量基础,然后通过影子价格进行调整;同时重视生产效益和社会分配效应;还包括了宏观、微观两个方面的评价,是更广泛全面的经济分析方法。
增值法则是“对发展中国家国民收益分析的一种计算方法,是一种统一的、较简单的,易于理解的逐步计算的方法”,其基本思想是根据工程对国民收入的增长来评价工程的价值。
2.国内研究现状
李东伟(2006)等人通过对包括增供电量效益、技术性能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等公共网络输变电项目效益进行研究后发现,可以通过采用增供电量效益的确定方法、社会效益的确定方法以及技术性能效益的确定方法等方法来对输变电项目效益进行评估。刘田,陈光(2012)等人最初从变电站全生命周期成本开始入手研究,研究内容包括运行成本、初始投资成本以及退役处置成本等等;此外,还从成本角度对文中的变电站的全生命周期成本进行计算。李君宏(2012)等人的研究内容是对输变电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评价,为了更好地进行研究,采用了包括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以及模糊层次分析综合评价方法。胡志健(2012)在进行研究分析时一直遵循SMILE原则,将层次分析法与平衡计分卡法结合起来以及综合项目系统分析的多重因素,设计出了一个比较简单实用的方法对战略项目进行综合评价。李东伟(2013)等人的研究内容是对输变电项目效益评价方法进行研究,涉及到的方法包括技术性能效益的确定方法、增量电量效益的确定方法以及综合效益的确定方法等等方法。李栋,董斌(2104)等人第一步是先将层次化保护、二次设备在线监测和评估以及集成整合型测控等视角去构建更新的智能变电站整体建设方案;第二步是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结合层次分析法AHP来对经济性能进行综合评价。
黄文杰(2010)等人研究的第一步是改进模糊层次分析法,在这部分的研究内容中重点阐述了输变电工程后评价内容及指标体系,包括项目过程评价、项目影响评价以项目经济效益评价。第二步,釆用一个具体算例证明该方法的有效性。王玲(2014)等人的研究基础是对输变电工程经济评价概述,以此为基础从多个角度阐述输变电工程经济评价方法改进,改进的内容包括对输变电工程财务费用归集方法改进,对输变电工程经济评价思路改进以及对输变电工程财务效益分摊方法的改进。陈伟伟(2011)等人对项目财务评价指标进行研究后提出,该指标应该包含供电量估算以及费用计算等等指标;对项目国民经济评价指标进行研究后提出,该指标应该包含经济内部收益率、经济净现值率以及经济净现值等等指标;对社会经济影响评价指标进行研究后提出,该指标应该包含带动相关产业以及降低生产成本等指标。张殿科(2005)等人认为对输变电工程项目进行综合后评价提出,可以采用建立多层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别计算单一准则下的权重以及求解模糊关系评价矩阵并进行模糊计算等步骤来计算。李滨(2015)等人的研究内容是变电站项目后评价的指标体系以及包括建立层次分析结构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王莉(2016)的研究内容是将我国当前经济形势、当前城市经济发展的大形势与传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结合起来,对PPP新型投资模式这类项目的评价方法与决策进行了研究。
国外关于工程建设项目经济性评价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关于工程建设项目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的研究成果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国内关于工程建设项目经济性评价的研究近年来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参考文献
GUILFORD J P.Creativity[J].American psychologist,1950,5(9):444-454.
MOJCA J.Postgraduate students’perception of creativity in the re-search process[J].Center for educational policy studies journal,2011,1(1):169-190.
RHODES M.An analysis of creativity[J].Phi delta kappan,1961,42(7):305-310.
PIFFERD.Can creativity be measured?An attempt to clarify the notion of creativity and general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Thinking skills and creativity,2012,7(3):258-264.
Torrance,J.B,Vazquez,J.E,Mayerle,J.J,等.Discovery of a Neutral-to-Ionic Phase Transition in Organic Materials[J].Physical Review Letters,46(4):253-257.
Trudie Chalder,G Berelowitz,Teresa Pawlikowska,等.Development of a Fatigue Scale[J].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1993,37(2):147-153.
Feist,Gregory J,Runco,Mark A.Trends in the creativity literature:An analysis of research in the\\r,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r,(1967–1989)[J].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6(3):271-283.
R.Lubart,H.Friedmann,B.Sredni,等.Light and Bryostatin,a Protein Kinase C Activator,Promote Proliferation of Human Epidermal Keratinocyte Cultures[M].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1994.
Pui-Yan Kwok,Christopher Carlson,Thomas D.Yager,等.Comparative Analysis of Human DNA Variations by Fluorescence-Based Sequencing of PCR Products[J].23(1):0-144.
Plucker,Jonathan A,Beghetto,Ronald A,Dow,Gayle T.Why Isn\”t Creativity More Important to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s?Potentials,Pitfalls,and Future Directions in Creativity Research[J].Educational Psychologist,39(2):83-96.
Robert J.Sternberg,James C.Kaufman,Jean E.Pretz.A Propulsion Model of Creative Leadership[J].Leadership Quarterly,2003,13(3):455-473.
吉尔福特.创造性才能[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33-135
陈晓玲.国外创造力研究评述.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J].2006,27(6)
J.P.吉尔福特(美).创造性才能[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Gruber,H.E.&Wallace,D.B.:The casestudy method and evolving systems approach for understanding unique creative people at work.(pp93-115).In R.J.Sternberg,T.M.amabile,et al(Eds):Handbook of creativity.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Simonton,D.K.(2000).Creativity:cognitive,developmental,personal,and social aspects.American psychologist 55:151-158.
肖宏.科技期刊编辑的创造性[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第4期):24-26.
林崇德.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1-1.
王爱红.声乐教学中歌唱思维的创造性[J].艺海,2010(09):90-91.
黄以兵.语文教学与创造性思维的点滴思考[J].新课程导学,2014(25).
沈亚.小班美术教学活动中创造力培养策略探析[J].学周刊,2017(17):225-226.
GUILFORD J P.Creativity[J].American psychologist,1950,5(9):444-454.
TORRANCE E P.Torrance test of creative thinking[M].Lexing-ton:Personal Press,1974.
SIMONTON D K.Assessing scientific creativity:conceptual analy-ses of assessment complexities[R].Washington,DC: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2012.
LEE Y,WALSH J P,WANG J.Creativity in scientific teams:un-packing novelty and impact[J].Research policy,2015,44(3):684-697.
PIFFERD.Can creativity be measured?An attempt to clarify the notion of creativity and general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Thinking skills and creativity,2012,7(3):258-264.
K.B.Sharpless,J.M.Townsend,D.R.Williams.Mechanism of epoxidation of olefins by covalent peroxides of molybdenum(VI)[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1972,94(1).
Mason,D Y,Howes,D T,Taylor,C R,等.Effect of human lysozyme(muramidase)on potassium handling by the perfused rat kidney.A mechanism for renal damage in human monocytic leukaemia.[J].Journal of Clinical Pathology,28(9):722-727.
Susan P.Besemer,Karen O’Quin.Confirming the Three-Factor Creative Product Analysis Matrix Model in an American Sample[J].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1999,12(4):287-296.
叶仁敏,洪德厚,保尔·托兰斯.《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TTCT)的测试和中美学生的跨文化比较[J].应用心理学(03):26-33.
高湘萍.时间压力、创造性激励与初中作文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2003,26,(5):812-813
George Wu.Richard Gonzalez,Nonlinear Decision Weithts in Choice UnderUncertainty,Management Science,Vol.45,No.l.Jan.l999.P74-85
B.Mulholland and J?Christian.Risk Assessment in Construction Schedules,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Vol.125,No.l,Jan/Feb,1999,P8-15
Robert T.Chemen,Terence Teilly,Correlations of Copulas for Decision and RiskAnalysis Management Science,Vol.45,No.2,Feb,1999.208-224
Dele Cooper,Chris Chapman,Risk Analysis for Loarge Projects—Models,Methods and Cases,John Wiley&Sons Ltd,1987.P20-44
王瑞霞.矿产勘查可行性评价中引入环境影响评价及其模型研究.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006
李玉刚.国电沈西热电厂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008
张秀峰.抚顺石蜡加氢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008
姜爱鹂.长乌临输气管道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007
孙一明.白山市万隆牧业有限公司可再生能源项目可行性研究.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006
邝奕轩等.对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引入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思考.工程建设与设计.2004,9,63-64页
曹玉贵.投资项目经济评价理论与方法[M].黄河水利出版社.2006, 312-316页
陈伟华.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工程项目全过程社会评价研究.全国优秀硕 士论文集.2006
章扬,陈辉,田源. 地铁综合监控系统的可靠性、可用性、可维修性、安全性设计[J].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4):69-71.
于敏, 何正友, 钱清泉. 基于Markov模型的可维修双机热备系统可靠性分析[J].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8):226-228+232.
A.W, Hendry.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tructural safety and reliability: Edited A.M. Freudenthal, Pergamon Press, 1972[J].
Dansgaard, W, Johnsen, S. J, Clausen, H. B,等. Evidence for general instability of past climate from a 250-kyr ice-core record[J]. Nature, 364(6434):218-220.
Review, by:, Paul, et al. Fundamentals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 by N. M. Newmark; E. Rosenblueth[J].
Tobias Melchior Reinhard Madlener.Economic evaluation of IGCC plants with hot gas cleaning[J].Applied energy,2012,97:170-184.
Sohn,S.Y.,Kim,Y..Economic Evaluation Model for Inter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of Correlated Technologies[J],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2011,58(2):189-198.
Jamin Koo,Ky\mgtae Park,Dongil Shin et al.Economic evalua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systems under varying scenarios and its implications to Korea’s renewable energy plan[J].Applied energy,2011?88(6):2254-2260.
M.Jawed.Compute aided design of techno-economically optimal dimension of a longwall panel using opportunity cost concept[J].The Indian mining&engineering journal,!998,37(2):26-32.
T.Mitra.Indian aluminium industry at the crossroads[J].Minerals&Metals Review,1998,24(8):7-25.
Leland T.Blank,Anthony J.Tarquin.Engineering Economy[M].McGraw—Hill series in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science,2002:210-215.
Juliana M.Prado,Irede Dalmolin,Natalia D.D.Carareto et al.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 of grape seed:Process scale-up,extract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economic evaluation[J].Journal of food engineermg52012J109(2);249-257.
李东伟,赵会茹,王鑫.公共网络输变电项目效益后评价方法探讨[J].电力技术经济,2006(06):32-36
刘田,陈光,戴攀,等.基于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的变电站经济性评价模型[J].机电 工程,2012(12):1471-1476.
李君宏.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输变电工程经济效益后评价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12(05):42-44.
胡志健,徐永其,朱国军.基于战略的项目评价方法构建[J].科技和产业, 2012(11):86-89.
李栋,董斌,宋宁希,等.新一代智能变电站整体方案的经济性模糊综合评价[J].电 测与仪表,2014(05):96-100.
黄文杰,傅砾,肖盛.基于改进层次分析法的输变电工程后评价[J].统计与决策,2010(20):160-162.
王玲.输变电工程经济评价方法改进探讨[J].科技和产业,2014(07):99-102.
陈伟伟.110KV辛立输变电工程经济与社会效益评价研究[J].企业导报, 2011(16):266.
张殿科,贺明军.500kV输变电工程项目综合后评价研究[J].山西电力,2005(05):27- 28.
李滨,王亚龙.基于多级可拓评价法的变电站建设项目功能效果后评价[J].电网技术,2015(04):1146-1152.
王莉.市场经济背景下PPP项目评价方法与决策研究[J].中国商论,2〇16(36):157-158.
杨飞雪,左鹏.铁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比较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2(06):54-55.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776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