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区域活动评价环节的研究

摘要: 区域活动是幼儿园的主要活动之一,评价在区域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研究区域活动后的评价环节部分,根据笔者的实践经历收集相关的真实案例,分别从评价时间、评价内容、评价类型和评价方法四个方面进行量化分析,从而揭示大班区域活动评价环

  摘要:区域活动是幼儿园的主要活动之一,评价在区域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研究区域活动后的评价环节部分,根据笔者的实践经历收集相关的真实案例,分别从评价时间、评价内容、评价类型和评价方法四个方面进行量化分析,从而揭示大班区域活动评价环节的现状,了解现状背后存在的原因,并提供相应的教育建议。
  通过数据的量化分析指出大班区域活动评价环节存在的现状是评价时间较短,大多持续在十分钟以内;评价的内容以常规要求为主,其次是知识技能,而对于幼儿的情感态度和兴趣需要则较少评价;评价类型主要以询问和提醒常规为主,较少让幼儿进行分享交流;评价方法以口头语言为主,运用媒体和实物进行的较少。
  通过案例分析指出该现状存在的原因主要有四点,一是教师的无效提问以及教师对于评价内涵的理解出现了偏差;二是教师的观察不到位;三是材料不新颖更新慢,四是师幼比例过大。针对这些原因笔者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建议:一是树立正确的评价观;二是有意识的培养观察能力;三是及时投放更新材料;四是适当缩小师幼比例。
  关键词:大班幼儿;区域活动;评价环节

  一、绪论

  (一)选题缘由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挖掘每一个孩子的潜力,促进其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区域活动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在区域活动中,幼儿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喜欢的区域进行活动,在活动中自由的探索、想象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需求。
  笔者在幼儿园的实际经历中注意到本班每天都有一个区域活动的评价环节,但是笔者往往不知道如何开展这个评价,如何接过幼儿抛过来的球,在观察其他老师的评价过程时,也感觉无规律可循,通过上网查阅文献,发现我国关于区域活动后评价这方面的内容比较少,也不系统。带着这个疑问,笔者想更系统的了解区域活动评价有关的内容,试图了解现有评价活动存在的问题,探讨问题存在的原因以提供相应的指导策略。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在幼儿园实习期间,我发现教师在进行区域活动评价时,常常使用的方式比较单一,教师没有树立一个正确的评价观。因此为了解决这些出现的问题,我决定深入研究评价环节。目的是帮助教师了解如何更加科学的进行区域活动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价值。
  2.研究意义
  对于教师而言:教师要想更好的在区域活动中对幼儿进行评价,就必须要有良好的观察能力,善于发现幼儿活动背后的所寓含的教育价值。另外教师在观察的时候,也要掌握科学的观察、记录方法,为自己之后的反思打好基础,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对于幼儿而言:一方面幼儿在评价中主动介绍自己的作品和自己所参加的活动,可以让幼儿获得自我满足的需要,获得成就感。另一方面,幼儿与他人交流自己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看法,促进幼儿的语言交流能力和理解能力,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对于教学而言:目前国内关于该区域活动评价环节的研究较少,过笔者在幼儿园的实践经历,收集真实可靠的评价案例,了解评价可以把握哪几个方面,在教学中要避开哪些问题,为教师更全面的教学打好基础。

  (三)文献综述

  目前我国已经有一些学者对于区域活动评价环节的现状、问题和原因方面已经做了相关的研究。在评价环节的现状方面:教师的评价大都比较笼统,评价主题不明确,评价主体单一、方式单一,评价内容更加模式化;在评价环节存在问题的原因方面: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教师的提问缺乏指向性,二是区域活动开展时间有限;在有关策略方面则提出:一是要延长区域活动的时间,二是要根据幼儿的特点进行评价,三是提供多样化的材料。
  1、关于幼儿在区域活动评价环节的现状研究:
  甘雪涛在《当前幼儿区域活动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一文中指出在评价环节中教师的提问比较笼统,“面对少数幼儿”、“直接评价”“问题封闭”、评价内容脱离实际[]。
  童莉娅在《把好区域活动的最后一道关》中提到:教师往往为了照顾到每个幼儿,因此对幼儿的反馈往往浮于表面,评价主题也不明确,往往让幼儿自由发挥[]。
  余祥在《儿童视角下幼儿园区域活动评价环节探究》中也指出评价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评价主体单一,没有发挥幼儿的主动性;二是评价方式单一,往往更多的是教师的空口的言语的点评,缺乏实物的佐证;三是评价更加注重结果,教师往往在评价中更加强调对活动的常规要求,往往忽视了活动的过程,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情感态度的倾向[]。
  王亚敏在《幼儿园区域活动评价探究》中提出现评价环节的现状,大多是评价主体过于单一、评价方式过于单一、评价内容过于模式、无法激起幼儿的兴趣[]。
  综上所述,目前区域活动评价环节的现状是评价比较笼统,评价主题不明确,评价主体单一方式单一,评价内容更加模式化。
  2、关于幼儿在区域活动评价环节有关问题的原因的研究
  徐有为在《区域活动分享有效性问题及策略探究》一文中指出:在分享环节教师的提问缺乏指向性,这是由于教师对幼儿的观察力不够,在者就是由于教师的精力有限,只能照顾到某一个或两个区域,因此在评价的时候,无法引起其他区的幼儿的共鸣,因此也难以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周霞也提过评价难以开展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由于时间的关系,许多教师干脆不开展评价活动或者匆匆的一带而过。另一方面是因为教师的评价方式往往千篇一律,难以调动幼儿的兴趣。
  综上所述,有关区域活动评价环节存在问题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教师的提问缺乏指向性,二是评价环节的时间较短。
  3、关于幼儿在区域活动评价环节有关策略的研究
  李芳在《小朋友,今天你做了吗》提出有关改善区域活动评价的策略,一是延长区域活动的时间,即延长区域活动后评价的时间,保证每个幼儿都有充分表达自己看法的时间。其次教师应该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不能光自己一个人那说,另外也不仅要关注活动的结果,更要关注过程[]。
  向建秋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初探》中提出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评价,此外,区域活动的材料也要更加丰富更加多样更加具有挑战性,这样在评价环节幼儿才能有话可说[]。
  由此得出:在区域活动评价环节的有关策略主要有延长区域活动的时间以及根据幼儿的特点进行评价,评价的方式要多元化。
  综上所述,区域活动的评价环节方面已经引起了一些学者和专家的注意,但大多数只是蜻蜓点水的一提而过,是一些经验之谈,缺乏相关数据的支持。然而已有的研究和案例为本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提供了研究的方向。

  (四)概念界定

  1、大班幼儿
  通常我们把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统称为学前期。幼儿期是指3-6岁年龄段的幼儿,本研究所说的大班幼儿是指5-6岁幼儿园的幼儿。本阶段的幼儿好学好问,开始掌握一定的认知方法,关于自我评价方面,由依赖成人的评价逐渐过渡到开始自我评价。
  2、区域活动
  区域活动,也叫区角活动、活动区活动,是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和发展的需要,在幼儿园中为幼儿设置一定的教育环境即活动区,让幼儿通过主动活动来学习,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区域活动包括户外的区域和室内的区域,本研究指向于室内的评价。
  3、评价环节
  教师运用观察,通过多种方式和幼儿一起讨论分享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促使幼儿得到发展。“评价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田喆、朱细文等人在研究中将评价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在区域活动过程中对幼儿及时进行反馈,是属于活动过程中的。第二种则是在区域活动之后,全体幼儿与教师针对活动进行的评价。”[]本研究针对的是后者。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选取该样本的原因一是因为该幼儿园每天都有固定的区域活动评价时间,二是笔者在此实习过,对于园内的情况更加了解。因此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是以笔者所在的南京市某幼儿园大班32名幼儿和3名教师,观察教师和幼儿在区域活动后评价环节有关内容。

  (二)研究工具

  1、案例分析法:将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一些事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其进行解读剖析,深入研究的一系列思维加工过程。[]笔者通过观察记录有关区域评价环节的案例,进行分析,找出原因。
  2、文献法:通过查阅书籍、报刊、杂志等,获得关于一些有关区域活动评价方面的文献资料,为论文写作打好理论基础。
  3、事件取样法:以待定的行为或事件的发生为取样标准,从而进行观察。笔者通过观察将幼儿园的评价行为进行记录分析,考察原因,最后反思。以此笔者设计了事件取样表

  (三)研究过程

  笔者所实习的幼儿园每天都有固定的评价环节,在笔者所实习近两个月的时间里共收集有效案例32个,笔者将其进行录音并记录下来,最后按照笔者所设计的表,依次对评价时间、评价类型、评价方法、评价内容等进行数量统计,分析当前区域活动评价存在的问题,最后笔者选取一些典型的案例,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对区域活动评价中教师和幼儿的表现进行分析。

  (四)关键概念的操作性定义

  1.评价时间:指区域活动评价所持续的时间。为了方便进行统计,根据实际观察结果的分析,在这里划分为四个区间:5分钟以内,5-10分钟,10-15分钟,15-20分钟(该园最多评价时间是20分钟)
  2.评价内容:指在活动中教师主要围绕的是哪方面,旨在促进幼儿哪方面的发展。根据笔者的观察,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1
  (1)常规要求:评价时重在强调各个区的规则,使用材料的一些要求。比如:进美工区要穿衣服、材料要轻拿轻放等。
  (2)介绍新材料:评价时重在介绍某个区域内新添了哪些材料,希望幼儿去尝试。
  (3)知识技能:重在介绍玩区域活动所需的知识技能。比如:介绍生活区如何使用平底锅。
  (4)情感态度:幼儿在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美好品质,比如坚持性、专注度,比如能够与人合作、分享、协商等。
  (5)兴趣需要:教师能够抓住活动中幼儿感兴趣的点或者幼儿的需要,及时进行评价。
  3.评价类型:根据评价的内容的不同,可将评价类型分为以下大致几类:
  (1)常规要求提醒:教师主要围绕活动中有关违反常规问题的进行评价,提醒幼儿要注意。
  (2)询问:教师可以通过询问的方式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比如:今天你玩了什么区?你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3)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幼儿围绕活动进行讨论。比如:这个楼你是怎么搭的,请你介绍介绍;谁还有更好的方法?那我们搭这个楼的时候应该要怎么做?
  (4)分享展示:请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自己的经验。
  4.评价方法:在评价过程中教师主要运用哪种方法进行评价。大致可分为两种:
  (1)借助电子设备或媒介:教师提前将需要评价的内容或者出现的问题用ipad拍下,通过电脑展示给幼儿看,或者拿出实物展示给幼儿看。
  (2)口头评价:教师运用语言直接进行评价,无任何凭借物。

  三、大班区域活动评价环节现状分析

  在笔者实习的过程中共收集了32个有效案例,笔者采用了事件取样法,对案例进行收集分析,主要从评价时间、评价类型、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四个方面进行数据的量化分析。

  (一)评价时间:指的是教师开展评价活动所持续的时间。这里笔者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

 大班区域活动评价环节的研究
  从分布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笔者一共搜集的32个案例中,评价时间5分钟以内的占12.8%,5-10分钟的占比11.34%,10-15分钟的占8.25%,15-20分钟的占1.3%,由此可见,评价时间大都集中在10分钟以内,15分钟以上的占比较少,总而言之,大班区域活动评价时间较少,不能满足大部分幼儿需求。

  (二)评价内容:旨在评价活动中教师的评价主要围绕哪些方面,促进幼儿哪些方面的发展。具体可分为5类:常规要求、介绍新材料、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兴趣需要等。笔者按照这五类进行数据统计,结果如下表:

 大班区域活动评价环节的研究
  从分布图中可以看出,教师主要评价内容的是常规要求,占比31%,其次教师评价的主要内容是介绍知识技能和介绍新材料,两者占的比例较大共43%。从图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有关区域评价内容的主要问题是有关情感态度和幼儿的兴趣需要这两方面所涉及的较少。

  (三)评价类型:根据笔者的观察记录,笔者将评价的类型分为以下四类:提醒常规要求、询问、讨论交流和分享展示。根据这四类对收集到的案例进行量化分析,结果如下表:

 大班区域活动评价环节的研究
  从图中可以看出:笔者所在班级的教师在进行区域活动评价时,评价的类型主要是询问和提醒常规要求为主,两者比例总共66%,而关于讨论交流和分享展示则涉及的较少。由此可见该班在区域活动评价时所出现的问题是:教师在进行评价时,主要是询问和提醒,而忽视了幼儿的共同讨论交流和分享展示,幼儿不能充分的分享交流自己的经验。

  (四)评价方法:根据笔者的观察,可将评价方法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口头语言讲述,二是借助电脑或者相关实物,通过收集的32个案例,对其进行量化分析,结果如下表:

 大班区域活动评价环节的研究
  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该班教师在区域活动评价时所所选择的方法大都是运用口头语言,占比高达69%,由此可见所存在的问题是:教师在进行评价时不能很好的借助媒体和实物,常采用口头语言的方式。这样的效果究竟好不好我们还不得而知,需要进一步的论证。

  (五)研究结果

  从上面的统计中我们可以看出,区域活动的评价时间大多持续在10分钟以内,评价的内容大都围绕常规要求和知识技能,其次是介绍新材料。关于幼儿的情感态度方面和幼儿的兴趣需要则较少注意到。评价的类型也大都以询问和提醒常规为主,幼儿的讨论和分享则较少出现。评价的方法以教师的口头讲述为主。

  四、大班区域活动评价环节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通过对大班区域活动评价环节的一些方面进行量化统计分析,了解了当前区域活动评价环节的现状,但是这些现状是否都是好的以及有些现状存在问题的原因,我们暂且无法知道。因此结合笔者的实际实践经历,选取了一些典型案例来探讨评价环节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提问无效,评价内涵理解出现偏差

  案例一:T:来,小朋友们把玩具收一收,搬好椅子坐下来(这个持续了五分多钟,因为美术区的人要洗颜料,音乐区的人要换衣服)
  T:好,谁来说一说你今天玩了什么区?今天玩区域的时候你有没有遇到什么问题?好,威威说。
  威威:我今天玩的结构区,我遇到了一些问题,但是最后解决了。
  T:喔,问题已经解决了是吗,请坐。谁再来说一说?好,点点来说。
  点点:
  T:今天我们的小朋友表现都非常好,我看到结构区搭了一个很高的天安门,对不对?
  S:对
  T:然后我们小朋友在美工区画了很漂亮的向日葵,今天是哪几个小朋友玩的美工区啊?举手我看看。
  T:但是今天小朋友们花了很长时间才坐在位置上,这是为什么?嗯,乐乐说。
  乐乐:丁丁今天在美术区玩过之后,没有把颜料洗干净,我去帮他把颜料洗了,所以才很迟。
  T:好,你请坐。老师之前已经说过了,我们用完颜料应该自己怎么样啊?
  S:洗干净。
  T:对,用完颜料我们应该自己去洗干净。还有今天的音乐区是哪几个小朋友?音乐区的小朋友换衣服要快点,我们怎么把衣服放衣架上啊?(老师拿起衣架开始示范)我们要先套裤子,像穿衣服那样先套进去,然后再套衣服,最后怎么样啊?最后再把长长的袖子绕在脖子上。
  T:好,没有问题,我们开始听故事。
  分析:在这次的活动评价中,主要是教师在说,幼儿说的机会很少。教师通过简单的询问:有没有遇到什么问题,来开启活动的评价环节,没有激起幼儿的兴趣,另外在评价时常用对不对、是不是这样无效的提问,这种无效的提问是难以激起幼儿的表达兴趣的。在活动评价内容方面,教师一直在强调常规以及如何挂好衣服这样有关的知识技能方面的,而对于幼儿搭了的天安门、画了的向日葵只是匆匆一句话带过,忽视了幼儿在情感方面的表现。对此笔者也在事后问了任课老师,该老师的回答是没必要,这种就是对幼儿活动后有哪些问题进行评价,包括规则的讲解和一些常规。笔者认为教师对于区域活动评价环节的内涵的理解出了偏差,这可能是出现问题的原因之一。

  (二)教师观察不到位

  案例二:T:小朋友们赶快搬椅子做好,喝汤的坐在第一排,值日的坐在最后一排(期间教师已经连接电脑插好平板电脑,上面拍摄了一些幼儿活动时的画面)
  T:我们来看看小朋友们都玩了些什么(出示图片)今天玩娃娃家的是哪些小朋友啊?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在玩医院的游戏,就是要注意要把用过的东西收拾好放回原位。今天有四位小朋友玩了我们的结构区,你们搭的是什么呀?谁来说一说?嗯,宁宁说。
  宁宁:我们搭的是公主的城堡。
  T:喔,他们搭的是公主的城堡。我们再来看看音乐区的几位小朋友,他们在跳我们上次学的新疆舞。美术区的几位小朋友在用纸折我们的向日葵,看看好不好看啊?
  S:好看。
  T:那今天的区域活动你有没有遇到什么问题?没有吗,那今天请一个小朋友上来给大家讲故事。好,威威来。
  分析:这个教师看似分析的很全面,每个区域的评价都有涉及到,但是基本上都是泛泛而谈,没有深入。教师在评价的时候基本上都浮于表面或者一些基本的常规要求,没有考虑到幼儿的兴趣需要,评价时也只是谈活动本身,而没有对幼儿的一些品质精神进行表扬。笔者在这次活动中处于旁观者的地位,笔者发现在结构区搭城堡的时候,其实他们几个人是遇到问题的,他们才开始的分工不明确,导致搭的时候场地不够;美工区向日葵的折法比较难,但是有个小朋友一直在尝试,最后终于成功了,但这些教师都没有注意到。说到原因,就是教师没有对幼儿进行充分的观察,教师的观察还不到位,只是象征性拍几张照片,虽然运用到了多媒体,但是并没有发挥它的最大价值,这也是评价时间比较短的原因之一。

  (三)材料不新颖、更换慢

  案例三:T:今天我们科学区又添了新材料(教师拿出一根吸管,上面塑封着一张纸,纸上面印着一个鸟笼,鸟笼里有一只鸟),有谁知道怎么玩?来,萌萌告诉大家。
  萌萌:用手搓。
  T:怎么搓?(幼儿在底下用手比划了下)对,用两只小手握住吸管,然后快快的搓。笼子里怎么样啊?
  S:有小鸟
  T:那搓的时候能不能这样特别特别快的搓啊?
  S:不能。
  T:搓的时候要注意调整速度。这里老师准备了两个这样的材料。这是我们活动区新加的材料,喜欢的小朋友可以去尝试尝试。
  T:班上怎么老有人在说话,大家当初是怎么答应老师的?我在找每一个小朋友的眼睛,还在讲话,坐好了。表扬涵涵和宁宁,她们的眼睛一直在看着老师。
  T:我们科学区还添了另一个小实验:叫作水面张力实验,在我们的桌上有一个纸杯和一盒回形针,杯子里放满水,把回形针依次放进杯子里,一根、两根、三根,看看放进多少根水回从杯中漏。放的时候有一个要求,回形针是啪啪全是扔进去?
  S:不对,一个一个的。
  T:那是一个一个用力的放进去吗?
  S:不对。如果太用力水会漏的
  T:真的会是这样吗,那我们自己来动手试看看。这个游戏我们也把它放在科学区,请小朋友自己来试一试。
  分析:这次的区域评价环节主要是介绍介绍新材料,持续时间七分钟左右。虽然区域内新添了新玩具,但是笔者在之后的时间内进行观察,发现幼儿对于这两个活动并不感兴趣,有的幼儿只是拿起来转了两下又放了回去,转而去玩其他的区了。笔者曾经问过一些幼儿,但大多数的回答是不好玩、不想玩。由此可见,教师在进行区域活动评价时往往不知道提问什么,经常以询问为主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材料不新颖没有挑战性。另外在笔者实习的两个月里发现该班材料更新的很慢,有点玩具甚至是中班带上来的。正是由于这些材料不新颖没有挑战性才导致教师在提问幼儿有无问题时,回答的都是统一的没有问题,幼儿之间缺少分享交流。

  (四)师幼比例过大

  这个在大部分的研究里都有提过,这也是影响评价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区域活动中幼儿是分散开的,幼儿散落在不同的区域,幼儿园内往往是一个老师在带班,另一个老师在做一些其他的任务,所以真正观察幼儿的只有一个带班老师,教师要在不同的区进行观察指导,不可能观察到每个幼儿的情况,也不可能发现活动中出现的每一个问题。因此大多数教师会采用口头评价的方式,因为教师没有太多的精力去拍摄幼儿在活动中的精彩表现,还有由于时间有限,幼儿人数较多,为了考虑每个幼儿的需求,也会采用口头评价的方式。

  五、教育建议

  (一)树立正确的评价观

  教师应该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评价观。首先要有幼儿是主体的意识,整个评价活动活动不能是教师一直在那讲个不停,更要让幼儿主动去说,让幼儿主动的去表达交流,去和同伴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其次,教师在评价内容方面不能只重视知识技能,不能只重视活动的结果,不能只看哪个幼儿的成果做到好,更要重视过程,重视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比如幼儿在活动中的专注度,幼儿在活动中情感方面的表现,幼儿在活动中各方面的发展。

  (二)有意识的培养观察能力

  在上文中笔者就提出教师观察不到位的原因,一是可能教师的精力有限,活动区比较分散,教师不可能观察到每个幼儿的活动。另外就是教师自身的观察能力不足,教师通常不知道如何观察,怎样观察,观察什么,因此,要想提高观察能力,平时要多看一些与这类有关的书籍,同时也要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观察,比如可以利用一些观察记录表或者一些电子设备,将幼儿的一些表现及时的拍照记录下来,以便为日后的教育教学反思打好基础。新手教师还可以多向一些资深的老教师请教学习,这也是促进观察力提高的一个有效途径。教师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才能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才会在评价的时候有话可说。

  (三)及时更新投放材料

  及时更新投放材料也是一个重要措施。这里的材料不是教师为了应付随便准备的材料,教师要根据幼儿的特点和需要,要考虑到幼儿的已有经验,有目的的投放一些材料,这些材料是要有趣味性的。如果一个班级的材料永远不更新,或者材料太简单太难,都难以促进幼儿的发展。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幼儿的发展,是为了拓展幼儿的经验,如果材料不更新那么评价永远都只是教师进行询问,幼儿不能很好的进行分享交流,永远都不能上升到另一高度。

  (四)适当缩小师幼比例

  要想教师照顾到每个幼儿,让每个幼儿都有自由表达的机会,就要适当的缩小师幼比例。由于现在的幼儿园幼儿人数过多,教师每天还要忙于处理各种工作,因此就会疏忽掉一些幼儿,而疏忽的这些幼儿通常是性格比较内向不怎么爱说话的,如果教师不对他们特别关照,长此以往,这些幼儿就会越来越不愿意与人交流,也会大大打击自信心。因此要想教师在评价时能够照顾到每个幼儿需求,就要考虑适当的缩小比例,让每个幼儿都能够得到表达分享的机会。

  六、研究反思

  首先从研究设计的样本而言,笔者选取的是某幼儿园大班一个班,由于条件的限制,不能在其他的班级进行观察研究,因此本研究的结论只反映了该班的特征,不能代表当前幼儿园总体的情况。
  其次从研究方法而言,本研究采用了观察法,在写观察记录时,受主观和自身水平的限制,在记录方面可能不是太客观。
  最后从研究空间而言,由于受条件的限制,并未大面积的研究大班区域活动评价环节的情况,此外,笔者对于评价内容、评价类型的划分也是以该班的实际情况为依据的,其还可以作进一步具体的划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甘雪涛.当前幼儿园区域活动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J].教育导刊.2014(05).
  [3]童莉娅.把好区域活动的最后一道关[J].保育教育.2015(02).
  [4]张博.现代幼儿教育观念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余祥.儿童视角下的幼儿园区域活动评价环节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07).
  [6]王亚敏.区域活动评价探究[J].当代教研论丛.2013(08).
  [7]徐有为.区域活动分享有效性问题及策略探究[J].教育教学研究.2015(08).
  [8]李芳、何敏.小朋友,今天你做了什么[J].学前教育.2005(08).
  [9]向建秋.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初探[J].成都大学学报.2008(05).
  [10]冯晓霞.多元智能理论与幼儿园教育评价改革——发展性教育评价的理念[J].学前教育研究,2003(09).
  [11]林晖燕.谈幼儿园区域活动评价的有效性[J].儿童发展研究.2014(02).
  [12]何桂香.幼儿游戏课程:区域游戏活动评价策略[M].农村读物.2005.
  [13]虞永平等著.幼儿园课程评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14]田喆,朱细文.区域活动讲评的性质与类型[J].学前教育,2001(10).
  [15]管风燕.区域活动评价中容易忽视的几个问题[J].山东教育.2014.(04).
  [16]徐丽波.对区域活动讲评的把握[J].考试周刊.2014(08).
  [17]陈莎娜.区域活动讲评的问题与策略[J].2006(04).
  [18]张丽云.多元化讲评方式在科学区的合理运用[J].新课程上.2016.(12).
  [19]虞永平主编.学前教育学[M].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
  [20]刘志清.区域活动中集体讲评与个别讲评的运用[J].山东教育.2010(07).
  [21]Freud,A.TheRoleoftheTeacher.HarvardEducationReview.1952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5392.html,

Like (1)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0年6月9日
Next 2020年6月14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