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视域下的王维诗歌研究

摘要

王维一生的诗歌创作主要分为前后两期。而为人称作的诗歌大多产生于后期。年少的时候,王维渴望凭借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所以早期诗歌的感情基调都是积极向上的;但在后期由于政局动荡的影响下,他逐渐消沉下来,对自己的仕途不再抱有任何的幻想,此时的诗歌创作则多是出仕之后的坦然之情,自此以后过着自由闲适的半官半隐的田园生活。在两个时期里,他的诗歌中都有民俗文化的体现。尤其在生产劳动、岁时节日、宗教信仰、人际交往等方面都有深刻的体现出了其诗歌中的民俗特点。王维笔下之所以如此广泛的反应民俗生活,关键在于他自身的人生遭际以及对田园生活的无限向往。正是因为如此的先天条件便对他创作出反映民俗生活的诗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关键字:王维;民俗;诗歌

一、王维生平及诗歌研究现状

王维的诗歌创作与他一生的经历有着不可分离的联系。他的诗歌内容、感情等都受其所处的时代环境和个人因素的影响而有所不同,所以作品表达的思想内容也就多种多样。我们要更好地了解其民俗诗的创作,就先要了解王维的生平及诗歌研究概况。

(一)王维的生平介绍

王维是盛唐时期的很有代表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替中国诗定下了地道的中国诗的传统,后代中国人对诗的观念大半以此为标准”[16](P279)。他才华出众且早显,九岁就会吟诗。开元初年,王维中了进士,之后还做了太乐丞,紧接着伶人舞黄狮子这件事将他牵扯了进去,随后被贬为济州司仓参军。张九龄执政的时期,他因为得到赏识而被提拔为右拾遗。还当过监察御史。他母亲去世的三年后又当上了给事中。王维在安史之乱时期被逮捕,并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出任伪职,战乱平息后却又被唐军逮捕入狱,后来因为他的弟弟王縉请求降低自己的官位救了他,最后他当上了尚书右丞。王维晚年在辋川别墅居住,他没有了再去做官的心思,因此他非常虔诚的信佛,后人称他为“诗佛”。上元初年死后葬于辋川[8](P5764-5766)。

(二)王维诗歌研究现状

他的诗作分为两个时期:前期,王维有着积极进取的人生理想,因此在这个时期,他的大多数诗歌是与政治有关的政治诗与边塞诗;后期,主要是归隐与虔诚信佛,在这个时期,诗人的诗歌主要集中于山水田园诗这一类。据文献资料显示,连年来对王维诗歌的研究也是方式多样,角度纷岐的;由此可以得出学界的研究也是比较详细的。

王维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受到学界的重视,研究王维及其诗歌的研究者也越来越多。近几十年来,研究王维的学者们将研究的重心放在了对他的诗歌的内容研究上,其中包括对王维的山水田园诗、送别诗、禅理诗和应制诗等诗歌类型及其艺术特色的研究。然而,前人的这些关于王维及其诗歌的研究并没有涉及到地域性这一方面。所以除了对诗歌文学性本身的研究之外,还有将诗歌内容与民俗学相融合的研究。比如在刘利的《民俗视阈中的王维诗》中,就表达出了“王维诗歌所表达的社会情感中存在着通俗性、下位性和庶民性”[9](p95-98);对于这篇文献资料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为接下来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参考价值。总之,随着时间的流逝,对于王维的诗歌研究越来越全面化,越来越细致化,由此为王维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本篇论文中研究角度、创新之处、价值意义

纵观近年来对于王维的诗歌研究的文献,大多数都是关于王维诗歌的文学意义、美学研究以及人生哲学等等各方面的研究,而在本篇论文中则会展开一个不一样的角度将王维诗歌做以研究,即民俗学的角度。随着社会的进步,思想的解放;学术界兴起了越来越多的文化研究热潮,出现了不同的跨学科之间的研究,尤其是以民俗学为视角的文学作品研究,以民俗学角度对王维诗歌的研究目前是比较少有的。纵观王维的人生经历,使得其诗作中留下了大量的有关民俗学方面的名篇佳作。因为王维的诗歌现存较完整,由此更有利于将其诗歌中的民俗篇目整理并归纳出来;将这些篇目不仅可以作为对王维生活环境的进一步了解,而且还可以作为对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民俗特点做以细致研究。

二、王维诗歌民俗文化的体现

民俗,就是人民百姓的风俗习惯与传统。从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到人际关系和信仰,正是因为这样民间才流传着一句话叫“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而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习惯,更多的是文化,从而能感受它的魅力。

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和区域环境中,民间风俗发展是比较稳定的。在历史的长河中,民俗又处于时移而风俗易的转变中,民间风俗无不搭上时代的烙印,呈现出多种鲜明的时代特征。因此分析这个历史时期的诗人诗歌中的民间风俗应当重视这个时代的特征与历史背景。

从古至今,文学和风俗就一直有着不容忽视的密切联系。“从风俗对文学的影响来说,一个民族的生活风俗可以说是一个民族文学形成的土壤,只要文学反映现实生活,它就必然会作为一种生活机制而进入文学作品中”[15](p53-56),丰富着文学作品的内容,王维诗歌中反映民俗的诗作还是较多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人生礼仪,个人信仰等等民俗现象在其作品中均有所及,所以就“民俗学的分类:即物质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语言民俗”[2](p5),其中物质民俗又可以分为物质生产民俗和物质生活民俗;由此从这几大类别中进行简单的分析及论述。

(一)物质生产民俗

物质生产是人类生存文化的主体。俗话说,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们靠着物质生产来保障自己的日常生活,而物质生产反过来又仰仗人们的劳动而去创造价值。“物质生产民俗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特定地区、社会群体中的大众,在一定生态环境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物质文化事象”[17](p112-115)。其中有:农事、打猎、放牧等,它存在于我们农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1.农事民俗

农耕诗主要描写和反映农业生产及生活习俗的诗篇。从古到今我国就是以农兴国,换句话说,农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上有很重要的地位。在长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人们不断积累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例如耕作、种植、灌溉、收获等等。春种、秋收、冬藏的农作制度,一代一代传承下去。隋唐时代,以农立国,重农抑商,“在物质生产民俗中,农业生产民俗居于中心地位”[3](p40)。在这一时期中的王维诗歌中反映农耕的民俗作品也是有的。在这里就简单的分析两篇典型诗作由此看出唐代农耕习俗的传承及生活习俗面貌。

首先在《春中田园作》中,写到:

“……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7]448。

首先从诗歌的题目就能清晰的看到,这必然是一首描写田家生活的诗句。由此我们看出诗人以自身的所看所想描绘出春天的欣欣向荣和农民的愉快欢欣,诗歌透露出唐代前期的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面貌的某些特征。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其中,颔联“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诗人由春天的景物写到农事,好像是春鸠的鸣声和耀眼的杏花,农民也闲不住了,有的人提着斧头去整理桑树枝,有的人扛着锄头去观察泉水的是否解冻。“整桑理水”是初春以后最早的劳动,也是一年农事的开始。这句话反映出了在春天到来之时农民的农作时的景象,由此体现出来有关农耕民俗的景象。其次作于开元后期的《渭川田家》: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7]561。

这首诗描写的是日落之后人们劳作回来说说笑笑,小孩跑跑闹闹,感受着初夏的气息,万物生长,这一幕幕闲适自然的场景,表现了坦然自乐的田园生活。其中五、六句写出了农事,“麦苗”、“蚕桑”都是将农耕民俗得以体现。在《新晴野望》中,写到: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7]570

诗中最后两句写出了农民想要抓住一切有利于耕种的机会的场面,“农月”即农历五、六月份,正是收获的季节,正是因为古代人们靠天吃饭,所以在下过雨之后农民抓紧这个有利的时机,去田里耕种,体现出了在农月中真的是无闲人。

(二)物质生活民俗

“物质生活民俗最先只是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有衣穿,有房住,衣以蔽体等这些都是为了让人们生活的更好,从而实现增强生活能力的需要。

1.饮食民俗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就像人首先得解决个人的温饱问题,才能去追求自我的精神追求一样。通过饮食传播文化,如中国的饺子,韩国的泡菜,欧X家的西餐牛排,这些都能看出一定的风俗习惯,促进了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中国的饮食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如煮茶,包饺子,涮火锅,喝酒等等。从而形成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

“由于南方开发,水稻作物生产有长足发展,南北交流使稻米大量运往北方,故自中唐以后,稻米已成为人们的常食之物”[3](p87)。

在王维的诗中对于饮食的描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体现在佛教中的斋饭,另一方面则在道教中服食丹药中体现。

(1)佛教饮食民俗

因为王维是个素食主义者,其全家人均虔信佛法。常年素食,所以在他的诗作《积雨辋川庄作》中,道: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7]444

在诗中“清斋”、“露葵”都表达了他简单的素食生活;其次在《偶然作六首》,(其三)中:

“……家贫禄既薄,储蓄非有素。……”[7]69

中能够体会到他对自己的严格的要求,静心素食一心向佛。

(2)道教饮食民俗

“道教以追求长生为主要宗旨”[3](p381),主张吃素,因为他们认为万物皆有灵,不得杀生。又因为素食有利于健康长寿,也是为了养生的需求。而在王维的诗中也有所体现,例如在《赠李颀》中写道:

“……甘此膻腥食。”[7]266

其中前两句中写到了“丹砂”,这便是道徒在修行中的炼丹以求长生不老的方式,在最后两句中也同样表达了道徒要忌荤食素的饮食风格。

(3)饮酒民俗

在现如今有酒桌文化,唐朝也有诗酒文化。唐朝的人们无论聚会还是聊天都会喝酒,有的诗歌甚至写出了“会须一饮三百杯”的豪言壮语。正是因为唐朝人爱喝酒,所以唐朝人也喜欢酿酒,虽然科技不发达,在酿酒的过程中也会有许许多多的限制,但是却促进了酒文化的发展,使得饮酒风俗也在不断地继承与发展。在《少年行》(其一)中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7]33

的“新丰酒”就是唐代名酒中的一种;除了酿酒业更多的则是在日常生活中的饮酒习俗,在《送元二使安西》中,写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7]408

最后两句无不体现这一点,此时的酒则是因为送别而希望友人可以与自己最后在共饮一杯,表达了深刻的友情。

2.服饰民俗

民族的服饰代表着国家的文化,中国的服饰深远留长,而中国的服饰喜欢在上面点缀图案,龙凤呈祥,四季花卉等等,都有着吉祥美好的意思。在唐朝,人们喜欢穿胡服,随着不断的改朝换代,服饰也在慢慢变化着,宋代的褶裥裙,元代的高丽式样的服装等等。民族融合的趋势下服饰也会因此更加多种多样。而在这里主要从贵族以及平民两方面的服饰穿着来进行简单的分析。在《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中就呈现了贵族服饰如此的景象,:

“……,尚衣方进翠云裘。……万国衣冠拜冕旒。……”[7]488

其中诗句中所展现出的“尚衣”、“裘”、“冕旒”所体现出的都是贵族中才会有的服饰装扮,虽然写到的是不同国家的使臣一起向皇帝朝拜的景象,但在其中不仅体现出在民族融合的环境下,也体现出了在早朝时出现了各种民族服饰相互交融的景象;其次在《酬贺四赠葛巾之作》中写下

“野巾传惠好,兹贶重兼金。”[7]592

在诗中提到的“巾”,就是利用丝线或麻来纺织成的布,本来是古代百姓绑头发用或在干农活时用来包头用的。直到现在,陕北农民仍用羊肚手巾包头,想来是古代“巾”的遗风。“昭宗时,一些皇帝贵戚,王公大臣,相互崇尚奢华豪华,各自制成巾帻来炫耀”[1](p134),由此可知唐代戴头巾的衣冠风俗。这首诗便反映出这一衣冠风俗。

(三)社会民俗

社会民俗,从字面意思看,说的就是在社会中的风俗习惯,它注重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师生,亲朋,好友之间的关系。

1.岁时节日民俗

每个民族的岁时节日风俗也是不一样的,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传承下来的是不同的民俗事象,但是不管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会相互交流融合,从而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

(1)上巳节

上巳节在三月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在这一天吃花茶,吃嵩子粑粑等也是为了讨个吉祥如意。再后来的文化传承中上巳节的风俗习惯不断地变化,人们更多地去春游,去感受节日带来的美好。《奉和圣制与太子诸王三月三日龙池春禊应制》

“故事修春禊,新宫展豫游。…

苑树浮宫阙,天池照冕旒。

宸章在云表,垂象满皇州”[7]370,

和《三月三日曲江侍宴应制》

“万乘亲斋祭,千官喜豫游。

奉迎从上苑,祓禊向中流。

草树连容卫,山河对冕旒。

……”[7]208

中都提到的“冕旒”、“春禊”、“祓禊”都体现了上巳节的风俗习惯,而“祓禊”是上巳节中的一个礼仪习俗,便是那时的人们每年会在节日当天去水边举行一种除灾求福的仪式。

(2)寒食节

寒食节,一看到这个词语就知道它与饮食有关,它是以饮食命名的节日。在这一天禁止用火,吃冷食,很长时间里都被视为民间的第一大祭日,它与清明节是不同的但也有相似的地方。而《寒食城东即事》中

“……,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7]589,

写到“蹴鞠”、“秋千”这些便是清明节中的活动习俗,其中的“蹴鞠”就类似于今天我们所玩的足球;另外在《寒食汜上作》中写到

“……,落花寂寂啼山鸟,杨柳青青渡水人”[7]67,

诗的前两局写到诗人在归中的所见所感,暮春时节的景色,在这节日里,有人在渡汜水时的沉痛心情,诗人借景抒情,生动形象。其中诗的题目显而易见便是寒食,更加清晰;还有在《送綦毋潜落第还乡》中

“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7]27,

与上首内容相似诗中出现了“寒食”,由此更加明晰。

(3)重阳节

重阳节,又称老人节。九九重阳,长长久久。而中国人对数字是比较讲究的,一般认为农历的逢三逢六逢九,都是个好日子。所以重阳节寓意是很好的。这一天的活动特别多,有登高、赏菊、插茱萸等习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7]3

诗中的“茱萸”,是一种香味植物。古时候在这一天里一家人要一起团圆和登高,要在手臂上戴茱萸,共饮菊花酒,方能避邪和驱除疫,康健长寿。如果不了解其中的习俗,读诗人恐怕体会不到当下的思乡怀亲的悲伤寂寥的感受。年老的人赏菊,登高,给生活增添了乐趣,也反映了尊老爱幼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此外还有一首《奉和圣制重阳节宰臣及群臣上寿应制》中:

“……

芍药和金鼎,茱萸插玳筵。

……

无穷菊花节,长奉柏梁篇”[7]373。

在这首诗中,首先题目就显而易见的使我们明了这是一首描写重阳节的诗句,其次在诗的内容中:“芍药”、“金鼎”、“茱萸”、“菊花”都是在重阳节里的习俗,而具体的习俗文化在上面已详细叙述过了,这里就不一一说明了。

2.人际交往民俗

人是以群居状态在社会上生存的,所以人际交往是非常重要的。从古至今人的关系都是一门学问。小到亲戚朋友,大到领导下属,在生活、学习、工作中时时刻刻都存在着人际关系,而人们也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地积累经验,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形成了一些习惯方法,便于人们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1)送别诗

离别代表着不舍和伤感,但是分别又代表着下一次更好地相聚。而古人则会用诗歌辞赋去抒发他们的不舍之情。在王维的诗歌《送别》中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7]565,

诗歌里并没有用华丽的语言去修饰,就是用平平淡淡的几句话表达诗人对好朋友的不舍之情,还透露着友人因为政治仕途的不得志而归隐田园的原因,也讽刺了社会的黑暗,同样也有对悠闲自得生活的向往之情;在《送杨少府贬郴州》:

“……,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何须吊屈平”[7]624,

用故事来劝慰友人,把才子贾谊比作友人,肯定了友人的才华,也同样希望友人不要像贾谊悼念屈原那样伤感,诗人想象友人被贬之后路途遥远,艰辛,也有对友人的担忧。;还有在《送沈子福之江东》中写到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7]645,

诗中“折柳”便是送别的习俗,“渡头”是地点,通过杨柳表达对朋友的不舍之情,更是为了烘托氛围,徒增了伤感之情。

(四)信仰民俗

信仰民俗即是民俗现象,又是一种意识形态。是礼俗,是禁忌,是文化,又具有经济行为。隋唐时代,随着对外关系的发展,不仅佛、道进入鼎盛时期,西域的信仰文化也相继传入,使宗教信仰日益多元化。

1.儒家信仰

“王维历来以‘诗佛’著称,人们关注他的佛教情缘和诗中表现出来的‘禅境’与‘禅趣’,而忽略他的儒家思想与行为”[11](p35-39)。虽然王维被称为“诗佛”,但他一生都以儒家处世方式行事,所以说他的思想主张其实更加偏向儒家。正如王维早期创作的《少年行四首》,利用这一组诗歌的方式描写了一位年轻的少年从远离家乡到参军出战沙场,因为建立军功而受封的经过,表现出了渴望实现自己远大理想抱负的雄心;而且在《老将行》、《燕支行》里也同样通过这种叙述方法强烈的表现出了对功名志向积极向上的向往与追求。

2.佛教信仰

一说到佛教我们就能想到我们现在看的《西游记》西天取经的故事,这个故事充满了神话色彩,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出佛教在传入中国的不易于艰辛。而唐朝在对佛教传播的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融入到了中国的文化里。现在依然能看到烧香拜佛等现象的存在。在王维的一生中,看到的最多的便是与佛教有关的内容,他的家人包括他自己都是信奉佛法,由此被世人称为“诗佛”。所以“王维的佛教诗不仅对于佛教文学的开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与唐诗内容的丰富,典故艺术的创新,以及将山水诗推向艺术的巅峰等,都是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和影响的”[4](p44-49)。在上述中,王维的诗作中的佛教诗可以分为三种类,所以就从这三方面来分析其作品。在《胡居士卧病遗米因赠人》中:

“了观四大因。根性何所有。

妄计苟不生。是身孰休咎。

……

斋时不乞食。定应空漱口。

聊持数斗米。且救浮生取”[7]528,

诗中的所体现的佛理是“缘起聚合,万物皆幻”;在《登辨觉寺》:

“竹径从初地,莲峰出化城。

窗中三楚尽,林上九江平。

软草承趺坐,长松响梵声。

空居法云外,观世得无生”[7]176,

诗中的“初”、“梵声”、“空”、“法云”、“无生”等等,都体现出了佛家之语;又如在《鹿柴》中,“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7]417,这首诗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鹿柴本是王维购置的一处辋川别业,在他的笔下写出了自然的静态美,无不使人感到闲适、自由。不仅是读者感受到自然之美而且还能体会到禅趣无穷。“正是在家庭、社会、诗界与佛禅发生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时代,才有王维对佛禅的信奉与向往,以及他在山水田园诗中营造空明寂静的意境”[5](p62-65)。

3.道教信仰

首先,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一种宗教。是以神仙不死说为中心的,我们熟悉的太上老君,太白金星,历史上的鬼谷子也是道教的代表人之一。然而道教中最让众人熟知的便是求仙之俗以及炼丹服食之俗。虽然王维是信奉佛教的,但作为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他对道教的热爱也是只增不减的,道教风俗在他的诗歌中也是有所提及,有所表现的。例如在《春日上方即事》中写到

“好读高僧传,时看辟谷方。……北窗桃李下,闲坐但焚香”[7]612

其中的“辟谷方”便是道教中道家修炼成仙、长生之术的一种方法;再有在《赠东岳焦炼师》

“……自有还丹术,时论太素初。……”[7]57

中同样提到的“还丹术”,这些都是道教之俗;还有在《赠李颀》:

“……甘此膻腥食”[7]266

中的前两句写到“丹砂”,也是道教中的炼丹服食之俗。

除了上述的王维诗歌之外,当然在音乐、绘画中也有所体现[12](p25-32)。例如在音乐方面,在《送梓州李使君》中,写到:“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的优美动听的自然风光的音乐美[6](p34-35),以及在《过感化寺事兴上人山院》中“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除了在音乐上有所体现,众所周知,王维除了是一位诗人,他还是一位有着得天独厚的绘画能力的画家。《汉江临眺》“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将绘画中的技巧巧妙的融进了诗歌的写作中,使人读过之后对王维这对伟大的诗人又一次陷入了深深的崇拜之中。

三、王维诗歌广泛反映民俗生活的原因

作为盛唐时期的诗人,为什么王维的诗歌中有如此之多的篇章都是反映民俗文化的呢?答案不言而喻,因为他是一位热爱生活,追求田园生活的诗人。

(一)唐代民俗与王维个人生活的关系

王维从小生活在有着浓厚佛教信仰的环境中,毕竟那时佛教的流传度是最高的。政治上的不如意,再加之仕途上的重重坎坷,使得原本生活舒适的王维就自然而然地向往超凡脱俗的佛家生活,因此他一生几经隐居,一心学佛,以求看空名利,摆脱世俗的烦恼。远离官场后,王维利用生活的空余时间,在京城之南修造了一处居所,以求休养生息。这个时期王维和他的知心好友过着悠闲无虑的田园生活,《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是他反映隐居生活的一个篇章,主要内容是“言志”,表达的是诗人想远离尘俗,继续隐居的愿望。以上就反映的便是他半官半隐的生活情况。

“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消”[7](p522)。他选择了隐居,选择了避世。我们不能说他是一个敢于直面人生苦难勇于反抗的斗士,也不可以说他是贪图享受的自私软弱的书生。他有反抗之心却无力斗争,他能辨别忠奸而又无可奈何。正因为他独有的思想,也正是因他在仕途中的坎坷不如意,而直接导致了他一心渴求归隐的夙愿;由此他更加贴近民间生活,离开官场融入生活之后,才会有这一篇篇体现民俗的经典之作。

(二)王维诗歌与个人生活的关系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14](p16)。王维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被称作“澄澹精致”[8](p142),“如秋水芙蓉,倚风自笑”[10](p67),不仅在当时被称为“天下文宗”,而且也是中国诗歌史上不可多得的绝唱。

而正是因为王维经历了我们所没有经历的,过着与我们截然不同的生活,所以才会写下这一篇篇流传至今的作品,或抒情或言志亦或是抒写悲愤与喜悦,这些都是他自己经历了生活的沉淀,经历了岁月的洗礼所展现的。

(三)唐代民俗与王维诗歌的关系

文学随社会发展而发展,社会为文学提供了生存空间,文学也反映着生存状况。但他创作诗歌时期的政局还是相对稳定的。正是因为当时的唐朝时代是处于一个包容万象的开放的大好年代,这样才积极地形成了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各方面瞩目繁荣的场面。民俗不仅是如同公约、长期积累、长期稳定的,往往超越历史的发展而存在。诗歌在唐代社会的使用是相当之高的,如在考求功名时用、送人做官也用。从王公贵族到潦倒官僚,以致道士、歌妓,均有佳作,这绝对于当时诗歌的流传之广有关。如今,人们都说“唐诗宋词”,可见在唐代,诗歌占据了多么重要的地位。

王维的诗歌创作前期与后期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总的来说,王维的民俗诗是他个人生活与当时社会现实冲突的具体表现。王维的一生坎坷,他想逃离现实,选择一个属于自己的“桃花源”,从而使他的精神得以解脱。在王维的身上,我们不仅看到了他积极入世的生活态度,而且看到了他想寻求超脱境界的愿望。此后,随着命运的仕途的不幸,他逐渐改变了政治态度和人生理想的初衷,待物处世的心境由“游侠咸阳”转变为“一从归白社,不复到清门”[7](p442),并最终“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7](p482)、“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7](p522),成为参悟人生、感悟人生的信徒。

“没有家,人将失去归依之所,终生飘零、孤独、寂寞,乃至精神崩溃都有可能发生,所以,人历尽艰难,总想有个家”[13](p246)。对于他来说,因为在现实中找不到自己想要的生活,所以,就只有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写入他的文学作品中,因此他的诗中的佛也便是其精神家园的展现。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王维诗歌的整理分析,首先对于王维的生平、诗歌研究现状做了更加细致深入的了解,其次对“民俗学”一词进一步做以了解;其次试图分类出王维关于民俗学的诗歌,并对王维的诗歌创作概况进行简单分析,从而更进一步的了解王维诗歌中的民俗的创作概况;然后对王维民俗诗的思想内容进行探究,笔者将王维民俗诗大致分为:描写农事生产以及日常生活的诗、描写岁时节日民俗的诗、描写人际交往的诗、描写信仰的诗;最后以王维诗歌内容中所体现出的民俗文化的探究的结果为基础,更进一步地发现王维诗歌中的民俗文化的表现,即王维诗歌体现的物质层面的、社会层面的、信仰层面的民俗文化,从而在最后一部分结合理论进一步的升华。

“民俗学视域下的王维诗歌研究”这一选题,主要是对王维诗歌中的民俗文化这一方面进行探究的,凸显王维诗歌的魅力,进而弘扬王维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的价值与其在中外文学界的影响,使王维及其诗歌的研究更加全面,以及为进一步研究王维诗歌的内容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和价值。

通过以上对王维诗歌中的唐代民俗内容粗略地研究,显而易见的可以从中得知唐代的社会生活以及其中的民俗文化,这些对于我们以后对唐代的民俗以及唐代的百姓生活方面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王维的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盛唐时期的社会风貌,他作为拥有着“天下文宗”称号的人物,其诗歌的影响是深远而沉重的。从民俗学的视野对王维的诗歌做以研究,其实更像是对于盛唐时期的民风民俗的体现。

参考文献

[1]何利智.《唐代民俗和民俗诗》[M].语文出版社,1993:1

[2]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3]钟敬文主编.《中国民俗史》(隋唐卷)[M].人民出版社,2008.3

[4]王耀斌.《论王维的佛教诗》[J].三峡大学学报,2008,30(3)

[5]菅国坤.由文化诗学论王维诗中的“空”与禅[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9(3)

[6]宋风龄.浅谈王维诗中的音乐绘画之美[J].大学时代,2006,06

[7]王维撰,陈铁民注.《王维集校注》(全四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6.8

[8]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6

[9]刘利.民俗视阈中的王维诗[J].文史天地理论月刊,2013,06

[10]魏庆之.《诗人玉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1

[11]毕宝魁.谈王维的儒家情怀[J].山西大学学报,2009,1(32)

[12]吴相洲.论王维乐府诗的文献留存和音乐形态[J].文学遗产,2011,06

[13]张永刚,董学文.文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4]韩传达,谢虹光,张志强,关龙艳.《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学习指导》[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

[15]何立智.《试论唐诗中的民俗母题及其美学价值》[J].咸宁师专学报,1994,14(13)

[16]闻一多.唐诗杂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9.

[17]于志鹏.唐诗视野下的唐代民俗生活略论[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112-115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9873.html,

Like (0)
打字小能手的头像打字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2年6月18日
Next 2022年6月19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