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纳兰性德被人们评为满清的第一词人,王国维也赞扬他“北宋以来,一人而已。”[[endnoteRef:0]]可见他的诗词的确是深情真挚,隽永动人。纳兰词分为爱情、友情、咏物、边塞等,他具备了汉文化的厚重沉淀和满人的天真素净,正是质胜文,则史,文胜质,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endnoteRef:1]]从纳兰写词的题材和情感特征来看,他的情的确是至真至善,从他的各类词分析情感,从而品味这个满含气质风骨的灵魂境界。王国维《人间词话》]马大勇《纳兰性德》]
纳兰容若,也许只有这个贵气优雅的名字,才配得上这位在浊世中仍旧保持自己初心的佳公子。纳兰文武双全,家世显赫,又是康熙皇帝身边最信任的近臣,然而他的千载扬名,并非是因为他成就了多少,也不是因为他的父亲明珠有多么大的权利,也不是因为康熙这个千古一帝,而是因为他是“满清第一词人”,因为他至情至性的词作,也因为他的人格魅力。几百年之后,当人们再次回忆起这位充满戏剧色彩的词人时,仍旧不自觉地被他的才情和人格所吸引。
关键词:纳兰性德;情感;至真至善
纳兰性德,原名为成德,后来为了避东宫太子的名讳,改名为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是满洲正黄旗人。纳兰容若自幼就被称为天才,从小就被寄予厚望,一方面在接受汉族文化的教学,另一方面他仍然坚持满族的骑射练习。年幼之时就在父亲纳兰明珠的教导下接受精英级别的满、汉文化的素质教育,这对他之后的诗词创作影响颇为深远。他师从徐乾学,有名师指导加上他本身的才华和思想,成就了他在诗词方面的造诣。
天生的富贵造就了他贵公子的气质和风骨,所以他的诗词天生带了“贵族气”,但不是骄矜倨傲,也不是纨绔堕落,而带了潇洒不羁的情感。就题材而言,纳兰成就最高的无疑为爱情词,其中的悼亡词更是深情感人,此外还有写景写物的词作很有他的个人特色。在纳兰的诗词世界里,唯有用心才能感受到他表现出的情感。
一、人生若只如初见——爱情词
纳兰性德的爱情词最具个人特色,也是最能代表他性格和心境的作品,以致后世人们提起纳兰性德第一反应都是他的爱情词,将他看成一位深情而多情的贵公子。他以纯真的心灵对爱情进行诠释,经历过三段海誓山盟的爱情的他,必定是对感情,对得到和失去有他独到的见解。纳兰这一生遇见的这三名女子,各有特点,青梅竹马单纯聪慧的表妹,贤良淑德细致入微的卢氏,南国慧心女子沈宛,都让他对感情有了一次又一次的深刻感受。他将这些情感融入到词作中,用文字表达出了自己深邃感情。
(一)相逢不语
相逢不语,一朵芙蓉着秋雨。小晕红潮,斜溜鬟心只凤翘。[[endnoteRef:2]]纳兰性德《减字木兰花》]
《减字木兰花》这个词牌名温婉动人,纳兰用这样的一首词来描绘出一位娇羞婉顺的女性。这位女性却也不是旁人,正是纳兰的表妹,但两人相见却只能相逢不语,咫尺却天涯。这一见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无情却现实。相逢不语,两人见面,彼此都看见了对方,纵有很多话要说,却输给戒律输给宫禁。
纳兰表妹自幼被接入明珠府,两人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一起成长一起玩耍,会产生感情也是自然。随着两人的成长,原本应该顺理成章地走到一起,喜结连理,但地位终究太过悬殊,一位是高贵显赫的当朝宰相之子,一位是自幼父母双亡的孤女,这样的感情无论如何也不会被接受,哪怕他们的感情真挚感人,但是在满清贵族当中,无非是小打小闹,因此他们的感情一定会遇到阻挠。首先纳兰的双亲就会极力反对,于是通过安排,表妹被选为秀女,长伴君侧,而作为臣子,纳兰只能无可奈何。但他还是想见,这种思念随着压抑却变得越发强烈,终于,他费尽心思找到一次机会进宫。但是就算见到了又能如何,只能远远看着,相见却不能互诉衷肠,从词中我们可以读出他那种深深的无力感,也许在纳兰心里,也非常明白这是他们最后一次相见,所以才更加的绝望和无奈吧,在他眼里,表妹还是那么端庄婉约,风采依旧,可是再也不能与他一起作诗了,这样的无力感已然喷涌而出。
出身高贵,才华横溢的纳兰却只有表妹这么一个能够懂他,陪伴他的玩伴。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感情却不能被接受,原因只是因为地位的悬殊,在他眼里,这是多么的荒谬和绝望。但他们无法反抗,只能按照旗人的规矩,将表妹送入宫中,从此这段纯真的的感情就真的无疾而终了。
纳兰自出生起就被赋予与常人不同的使命,叶赫那拉氏尊贵的身份使得他必须有自己的路要走,他不能和寻常人一样跟着自己的心走。满清是一个等级森严,制度严明的朝代,对于地位和血统的要求相对于别的朝代而言更为鲜明。作为臣子和朋友,他没有办法也绝不能反抗高高在上的皇权,所以在纳兰德心里,更多的是无力和怨恨,然而他只能默默承受这一切,他将这样沉痛的心境留在了词中,留给了世人,让我们在几百年之后也能感到词人的真挚感情。
(二)当时只道是寻常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endnoteRef:3]]谁念西风独自凉,西风送来凉意,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没有谁比较特殊,但在纳兰眼中,这凉意仅仅为他一人而来,也只有他才能体会得出这其中的酸楚,这是非常不合常理的叙述,但这样的叙述将情感表达地更加凄冷。纳兰有显赫的家世,惊世的才华,可在他对仕途感到惆怅,烦闷纠结时,却只有一人能为他分忧,这个人便是他的妻子卢氏。纳兰性德《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但是纳兰词中不只是伤感的情绪表达,也不乏描写爱情欢乐的情景,如《浣溪沙》中所描绘的“紫玉钗斜灯影背,红绵粉冷枕函边。相看好处却无言。[[endnoteRef:4]]”写出了当年感情正浓时,两人独处中卢氏的美艳姣好[[endnoteRef:5]],体现出纳兰对妻子的无限怜爱和疼惜。再如《蝶恋花夏夜》中,“试扑流萤,惊起双栖蝶,瘦断玉腰沾粉叶,人生哪不相思绝。”[[endnoteRef:6]]读罢这句我的眼前便显现出纳兰和卢氏恩爱的闺房生活,声声低诉,字字真情。卢氏的出现使纳兰那颗封闭已久的心渐渐丰盈起来,这位温婉贤淑的正妻给了纳兰最温柔的陪伴。况且卢氏是大家闺秀,从小也是饱读诗书,气质温婉,因此这样的一位贤惠的女子是很具个人魅力的。若放在现代,可以说卢氏是最适合结婚的对象,知书达理贤良淑德又不失情趣,这样的一位女子必定会吸引目光,更何况是多情又深情的纳兰公子。因此产生感情矢志不渝是很自然的,这样门当户对两情相悦的婚姻,一定是会幸福和谐的。纳兰性德《浣溪沙·十八年来堕世间》]苏缨《纳兰词典评》]纳兰性德《蝶恋花·夏夜》]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endnoteRef:7]]纳兰性德《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但是可能上天真的是十分公平的,既然已经给了他卓绝的才华和显赫的家世,水满则溢,月圆必亏,那么就一定会让他的情路坎坷不平。卢氏在嫁给纳兰三年之后就因为难产离世,三年短暂的快乐也许只是为了让纳兰日后的回忆更为沉痛悲苦,突如其来的悲剧也许只是上天残忍地安排在天才生活中的一点调味剂。妻子的离世对于纳兰而言是极沉重的打击,感情正浓之时伊人却永诀。这首小令,上片凄凉下片幸福,上片孤独下片合欢,让人觉得这种欢乐之情写得越轻快越明朗,背后的孤独就越沉重越心酸。醉酒而春睡不起,赌书而对笑喷茶,以李清照与赵明诚的夫妻佳话来比拟自己曾经的二人世界[[endnoteRef:8]],令人觉得那种过去的欢乐已经永远失去,再也回不来了。末句“当时只道是寻常”以稀松平常的句子轻易就道出了人生的真理,每一份平凡的快乐都是弥足珍贵的,若只是当作是寻常,失去的时候便只有悔不当初。苏缨《纳兰词话》]
想到当初的寻常,想到和妻子相处时的点点滴滴,纳兰的怀念一步一步加深。《相见欢》中描写的“微云一抹遥峰,冷溶溶,恰与个人清晓画眉同。”[[endnoteRef:9]]看着远方的山峰,不由得想起妻子描眉时娇美的模样,思念之情涌上心头。“抹”字用于此处自然灵动,其下“冷溶溶”三字极其空灵,微云、遥峰,似乎什么都写到,又不专指其中一项,摇曳生姿,此之谓也。“恰与个人清晓画眉同”又奇想惊人,将“冷溶溶”的感觉联想到伊人清晓画眉,出人意表又妙不可言。纳兰性德《相见欢·微云一抹遥峰》]
结合《浣溪沙》中的悼亡情感,“当时只道是寻常”,纳兰将曾经的寻常事情在妻子过世后再次回想起来,让我们感受到怀旧感今和无限惆怅的深情。时间慢慢地流过,纳兰的情感也不似当初的激烈,“雨歇微凉,十一年前梦一场。[[endnoteRef:10]]”经年之后,那种思念已经转入肺腑,埋入心底,不需过多的修饰。纳兰性德《采桑子·谢家庭院残更立》]
(三)而今才道当时错
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endnoteRef:11]]纳兰性德《采桑子·而今才道当时错》]
对于纳兰而言,失去爱妻成为他生命中最沉重的打击,他失去了对感情的信心,也封闭了自己的内心,再也不愿接受其他。也许是看不下去纳兰的自暴自弃意志消沉,纳兰好友顾贞观告诉他在遥远的江南有一位蕙质兰心的女子名唤沈宛,而这名女子深深地仰慕着纳兰。于是在三年间,在纳兰和顾贞观不间断的书信当中,纳兰知晓了这位吴兴才女的品德习性,而沈宛也在传遍天下的纳兰词当中看到了这位浊世佳公子的内心。之后纳兰见到沈宛,或许是因为沈宛的蕙质兰心吸引了他,又或者是因为沈宛唤醒了他在卢氏离去之后渐渐死去的心,爱情就不期然地产生了。
就在我们以为他们会幸福欢乐地生活下去的时候,却仍旧逃不过命运的安排。和以往的经历一样,短暂的幸福之后总要发生离别,好像这样才符合命运它残忍的特点,纳兰作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护驾巡视江南,此时沈宛已经走过万水千山,辛苦地来到了北京,这是何等的无奈和荒谬。但皇命难违,他们只好约定等纳兰回京之后便即刻完婚。到了江南的纳兰,仿佛找到真正的自己,秦淮听橹,梁溪赏画。在沈宛的生长之地,纳兰看着这个心爱之人长大的地方,他体味着相思,也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感受,他发现和沈宛在一起的他是飞出牢笼,脱离羁绊的真正的自己,他感到了久违的来自灵魂的解放以及和沈宛之间的心灵契合。
在吴兆搴死后,纳兰又一次问了自己的内心,这一次,他决定跟着自己的真实想法,为自己的人生做出选择。这第一件事,就是迎娶沈宛进门,但这件事并不似想象中那么容易,纳兰是皇帝身边最亲近的臣子,是一代权臣纳兰明珠的长子,是家族的骄傲,所以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终其一生都不能做到的一切事情他都可以轻易做到的,但也有一些普通人可以轻易做到而他却始终难以实现的事情。
沈宛,就算她的品德再娴淑,容貌再娇美,才气再高,她也不过是一个普通民间汉人女子。这等门第悬殊的婚姻又怎么可能得到家人的允许,社会的认同?但纳兰心意已决,对于他来说这次不仅仅是争取爱情,更是从世间的枷锁中夺回自我的第一步。这个目的不是轻易就可以达到的,因为接着就是矛盾、抗争、阻挠……各种问题接踵而至。最后的结果便是两人遍体鳞伤地相对无言,虽然这一次他成功了,但这付出的代价太巨大。在官场,在明珠府,纳兰的处境越发地艰难,沈宛看着纳兰一天天地憔悴下去,她决心回到自己的江南,决定让纳兰活得轻松一点。尽管她内心是不舍的,尽管纳兰也不愿意让她离开,可是两人如果继续这样下去,会受到世俗的禁锢,会被压迫被折磨,是不能体味到真正的幸福的。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endnoteRef:12]]纳兰性德《采桑子·而今才道当时错》]
敏感的纳兰意识到自己的自私,他本来是想求得沈宛这个南国慧心女子的抚慰,却不知不觉中将沈宛也拖进了无尽的悲苦中,他们之间短促的姻缘,将是沈宛人生旅途中永远不可磨灭的伤痛。沈宛离开后,徒留纳兰一人呆望江南的昏鸦、暴雪、寒江……孤零零地作出了这一首《梦江南》
昏鸦尽,小立恨因谁。急雪乍翻香絮阁,轻风吹到胆瓶梅。心字已成灰。[[endnoteRef:13]]纳兰性德《梦江南(其一)》]
秋去冬来、寒风萧萧、枯叶飘落。江南似乎已经不再是一个有着琼花明月的佳丽之地,而变成了一个飞雪寒云的绝望之所。在词人眼中,曾经小桥流水的江南随着自己的心情已经变得不再柔婉温和,更多的是萧瑟和凄冷。心字已成灰,散落在地上是经不起风吹雨打的,只能对着残忍的命运低头。
何事东风,不作繁华主。与沈宛的感情是纳兰一生中最后的一段,他为这个女子做出了很多在满族权贵眼中极其离经叛道的事,他孤注一掷,只为了能够和沈宛厮守一生,可是最终还是输了,可以说他们是输给了规矩和命运,又或者,他们是输给了自己。但也许对于纳兰而言,在这个过程中他曾经有过欢乐和幸福,对于他来说,能够曾经拥有这样的沈宛和感情已是无憾了。而在纳兰逝世之后,沈宛剩下了他的遗腹子,取名富森。在富森晚年,仍旧受到清代皇室的尊重,这对于英年早逝的纳兰来说,也算是一个安慰了。
纳兰虽多情但不滥情,然而在现代的很多伤感文学中总是会把纳兰塑造成一位哀伤柔情的佳公子,多的是伤感与寂寥。但在笔者看来,伤感纵然是有的,失去挚爱的那种绝望和惆怅乃是常人的反应。但其实更多的是深情,他至情至性,用词作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诉求,这样一来,那些藏着纳兰心事和期待的词作便显得更加的丰满有味道。纳兰在与几位女性的交往中留下了缠绵深情的词作,表达了自己的眷恋和珍爱,此外在与男性的交往中更能看出来大丈夫豪爽洒脱的一面。
然诺重,君须记。——友情词
(一)满汉融合方面
康熙二十一年,皇帝平定了三藩之乱,决定东巡祭告奉天祖陵,而纳兰作为大内侍卫,需要随行近身保护康熙帝的安全。在经过山海关的时候写了这首《长相思》。[[endnoteRef:14]]苏缨《纳兰词典评》]
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endnoteRef:15]]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
此时的纳兰,倦旅思乡,写得几分无奈,几分疲惫。词牌的选择,韵脚的选择都更好地为这个主题服务。另外这首词反映了一种很有趣的文化心态。故园无此声,显然他已经将北京作为自己的故乡,但其实对于满族人纳兰来说他的故乡并不是中原地区,而应该是“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的“榆关那畔”。整首词无一句在写内心的思乡,但却字字透露出对家乡对亲人的眷恋之情。
事实上这样的行为不符合八旗子弟坚守传统的要求,是有违清朝当时的基本国策的。但好在纳兰懂得满汉兼修,有一身过人的骑射本领,未废关外传统,并且是康熙帝身边的宠臣,因此对于这样优秀的他,加上他的身份高贵,达官显贵们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所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纳兰已经与汉人融为一体,在他内心是深深地热爱着这片土地,也接受了汉族的文化并且深爱着这些。作为一名满族的皇亲贵胄,他丝毫没有觉得与汉人有何距离和差异,这在他交了很多汉人朋友这方面也是可以看出来的。在交友方面,纳兰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他所交的朋友都是当时社会上有才气却无法成就功名之人,这些不肯取悦世俗的人,大多都是江南地区的布衣文人,纳兰对朋友不仅是仗义疏财,在生活上给予帮助,更重要的是他欣赏并珍惜他们的才华,他与这些汉族文人的交往不仅可以让他学到他所倾慕的汉族文化,更是让他远离了满清贵族子弟身上的纨绔之气,让自己的心得到更多的净化,成为当时贵族中的一股清流。
(二)知我者,梁汾尔。
金缕曲赠梁汾
德也狂生而,偶然间、淄尘京国,乌衣门第。有酒惟浇赵州土,谁会成生此意?不信道、竟成知己。青眼高歌俱未老,向尊前、拭尽英雄泪。君不见,月如水。[[endnoteRef:16]]纳兰性德《金缕曲·赠梁汾(德也狂生而)》]
纳兰容若其人,可以说是满清贵族里面的一个异类,他出身显贵,为人却非常温和谦逊,才气纵横,深受皇帝信任,却早已厌倦庙堂生涯。面对感情,他专情且深情,对表妹的感情单纯缱绻,与发妻举案齐眉,对红颜知己,炽热而痴狂。但他面对达官显贵,面对仕途和官场,却不禁感叹知己难觅,偶然间读到了顾贞观的词作,茅塞顿开,仿佛看到这世上另外一个自己,一种共鸣就要喷薄而出。
面对顾贞观这样一个忘年交,纳兰直接率真地表达出自己的珍重之情。“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缘、恐结他生里。”这样的纳兰才是真实的,一旦倾心,即使历经千难万险,经历生生世世,这份感情也不会改变。这是一首赠给朋友的诗,却能从中看到一个清楚的纳兰性德。他已经不再是那个似乎有些羸弱的公子,而是一个豪情万丈、情意真挚、厌倦浮华、立于浊世的真“狂士”。
“有酒惟浇赵州土”,纳兰直接借用了李贺的这句诗,同样的是为了表达对知人善用、爱惜人才的贤明君主的敬佩。虽然纳兰受皇帝青睐,但他身边的朋友满怀才华却屡遭迫害,纳兰为之不平,满怀悲愤。“谁会成生此意?”在这个世上谁能理解我内心的想法、我的追求?纳兰也深知自己是不被人所理解的。就在他惆怅抑郁之时遇到一位知己好友,“不信道,竟逢知己。”内心的狂喜喷涌而出。古有伯牙摔琴谢知音,今日得遇知己,顿时有了惺惺相惜的感情。就连拭尽英雄泪,也是悲喜交加的泪水,酒逢知己千杯少,“且由他、蛾眉谣诼,古今同忌。[[endnoteRef:17]]”暂且不必在乎那些肆意诋毁,先放纵自我大醉一场,这样的纳兰和顾贞观仿佛找到了这世上的另一个自己,真情流露出来。苏缨《纳兰词话》]
“共君此夜须沉醉,且由他、蛾眉谣诼,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寻思起、从头翻悔。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缘、恐结他生里。然诺重,君须记。”[[endnoteRef:18]]面对这样的知己,纳兰率直地表达出自己的珍惜,“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缘、恐结他生里。”这是一个真正的纳兰容若,是一个有情有义不恋繁华的浊世佳公子。在《金缕曲》中,纳兰向顾贞观这位知己表达了自己虽身处高位可自身理想抱负得不到施展,末句的“然诺重,君须记”则是将友情的抒发推向了高潮。纳兰性德《金缕曲·赠梁汾(德也狂生而)》]
当纳兰在感叹今生相见恨晚时,却不知,所剩的时光也不多。几年后,纳兰容若英年早逝,他的朋友当中,最为之心痛的当为好友顾贞观。这位忘年交在纳兰容若辞世之后的第二年,便伤感地离开容若为他盖的茅屋,归隐故乡,从此避世隐逸,一心整理好友生平留下的文稿,编集成《侧帽》,流芳百世。二十几年后,顾贞观追随纳兰而去,今生的誓言延绵到了来世。
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咏物词
“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疏疏一树五更寒。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endnoteRef:19]]杨花是一个飘零无助的意象,柳树也在这里被人格化,更加顺理成章地成为词人内心感情和思绪所投射的一个客体。“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将情感更深一层表达,看似是在夸赞明月,夸赞它是无私伟大的,不论柳树是茂盛,还是萧疏,都一般拂照,一般关心。看似是写明月,实则是纳兰自况:伊人就算离去,也淡不去自己对其一分一毫的思念,就算多年以后,这样的思念和眷恋也是一直有的。这首词的主题至此而明朗,两个字:悼亡。写出了纳兰对妻子的怀念,写出了词人真挚的感情。“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湔裙梦断续应难。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endnoteRef:20]]下片转折,由柳树而及女子,由当下而及回忆。柳树的形态与词人的寂寥孤苦融为一体,浑然天成,表明了词人的哀怨思绪。纳兰性德《临江仙·飞絮飞花何处是》]纳兰性德《临江仙·飞絮飞花何处是》]
古人咏物大多喜欢自比,纳兰也是。“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endnoteRef:21]]”前人有咏雪、咏花,纳兰咏的却是“雪花”——将雪花当成和牡丹、玫瑰一样的“花儿”,新奇有特色。“非关癖爱轻模样”,这一句化自孙道绚的咏雪词“悠悠飏飏,做尽轻模样。”[[endnoteRef:22]]是说雪花很轻浮,胡乱地漂浮,丝毫不稳重。如果将雪花单纯当作“雪”来写便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但若是当成“花儿”来写,便显得很不合格了。而纳兰在这里却用了自我辩解的口气,说我确实知道雪花是一种不稳重的花儿,我也并不喜欢这种随意轻浮的美,我之所以喜欢雪花只是因为它在群芳尽绝的寒冷时刻带给人们不一样的美。“冷处偏佳”,它的美是只属于冷处的,是不会在春夏之际和群芳争奇斗艳的,这样的清冷之美才是我最爱的。纳兰性德《采桑子·塞上咏雪花》]孙道绚《清平乐·雪》]
但是为何它这样的美却是孤独的,“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这句是全词的亮点所在,它的孤独是因为它不属于人间。纳兰在这里自比,说雪花和我一样,不是来自这金粉辉煌的人间,而是来自九天之外。它虽然美丽,但不会与牡丹、芍药为伍,不会和群花一样淡妆浓抹,而是有它独特的素雅。这里表明了纳兰的内心,纵使身份显赫,但却不会像贵族弟子那样不务正业堕落纨绔,抒发了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境。
纳兰的咏物词中更多地显示出孤傲之感,表达自己的不坠世俗,不同流合污的情怀。身为达官显贵,但他丝毫没有贵公子的堕落纨绔之气,更多的是纯粹和洒脱。另外他借咏物抒发感情,寓情于景,至情至性。可以看出他在诗词方面的造诣非常之高,感情丰富,深情不造作。
四、今古河山无定据——边塞词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endnoteRef:23]]纳兰性德《蝶恋花·今古河山无定据》]
初读出塞这首词,一股磅礴沉郁的气势扑面而来,一句“今古河山无定据”带来了磅礴气势,而末句用“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着力渲染了“青冢”所附带的兴亡之感,有意无意连用了四个“深”,是信手拈得的神来之笔,让人油然生出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的无奈之感。一切景语皆情语,纳兰的感情就在塞外的满目荒凉中充分表达了出来。
蝶恋花
尽日惊风吹木叶,极目嵯峨,一丈天山雪。去去丁零愁不绝,那堪客里还伤别。
若道客愁容易辍,除是朱颜,不共春宵歇。一纸乡书和泪摺,红闺此夜团栾月。[[endnoteRef:24]]纳兰性德《蝶恋花·今日惊风吹木叶》]
将“红闺”“团栾月”的柔情缠绵非常自然地镶嵌在“一丈天山雪”的雄奇苍茫之中,实为妙手,这样的新奇感受是很罕见的,也只有纳兰这样集江山美人于一体的词人才能作出如此好词。
上片前三句描写边塞之景,极目望去,山势高峻,积雪盈丈,词人一步步地远去。下片前三句讲这种思乡的愁苦若能停止,除非是姣好的容颜常在,不像春天的花儿一样地渐渐凋谢。现在朱颜憔悴,春花凋残,说明游子的羁旅之愁无法消除。此时闺中之人正孤独地望着明月,怀念词人,而此时此刻,词人远在天山上。全整首词描写了一幅羁旅忧伤、游子落魄的凄清悲凉的景象。
作为出身极好的贵公子,又是皇帝的贴身侍卫,本应该是极尽荣耀风光,可是在词中流露出来的情感来看,这些愁思与他的身份是极不相称的。对富贵的轻看,对所处职位的不满,他对能轻取之物都无心一顾,一种难以察觉的矛盾便产生了。对于纳兰是否受到康熙宠爱,历来都有不同的说法。笔者认为对于叶赫那拉氏的势力,康熙帝是存有畏惧之心的。功高盖主,明珠已经是权倾朝野的宰相了,假如纳兰再进入翰林院,进入官场,凭着他的能力,必定是风生水起,有一番大作为。康熙帝将纳兰留在身边,使他成为康熙帝的“专属奴仆”,实则是压制叶赫那拉氏的势力。古往今来,臣子能力过高都会引起当朝者的忌惮,岳飞的悲剧不仅是因为秦桧这个奸臣,还有宋高宗对于这位深得民心的岳武穆的畏惧。因此压制纳兰家族的势力是康熙帝内心深处的一个诉求,所以纳兰就被“禁锢”在紫禁城中。当然其中也包括康熙帝作为皇帝,作为最高的掌权者,高处不胜寒,对于纳兰,他是非常欣赏的,欣赏他的洒脱和自在。并且这个玩伴排解了康熙的很多愁苦和压力,他非常珍惜这个朋友,因此将他留在身边,是为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也是为了制衡权力。
历来江山易代,变幻无常,词成了纳兰性德抒写心声的载体,历经战争后,他对战争有着深深的厌恶之感,产生对兴亡的感叹,用“青冢”这样的意象阐释自己深深的惆怅。世人都称他是浊世佳公子,在纳兰的内心,他憧憬着平静安稳的自由生活,期待着有人与他共欢喜、共悲伤。在《小兀喇》中有一句“莫将兴废话分明[[endnoteRef:25]]”,指出了在战争中取得胜利的一方只不过是暂时赢得胜利,但是随着岁月的变迁,又将会被其他的人所打败,所推翻。在感慨家族没落颓败之外,纳兰更多地表达了在时间和现实面前,人是多么的渺小和无力,历史的发展轨道不是凭一己之力就能改变的。纳兰性德《小兀喇·桦屋鱼衣柳作城》参考文献:马大勇《纳兰性德》[M]北京中华书局2010.3苏缨《纳兰词典评》[M]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2015.9白落梅《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纳兰容若词传》[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13.1苏缨《纳兰词话》[M]吉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9张尘舞《一片伤心画不成纳兰性德的词与情》[M]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2014.5赵妍《人生的衰曲——论纳兰性德词中的情感因素》[J]延边党校学报2011(26)96-98熊芳沁《我是人间惆怅客——纳兰性德词中的情感探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140-143楚庄《纳兰性德和纳兰词》[J]天津师大学报1985(5)92-95乔玲希《论纳兰性德凄婉兼悲壮词风的形成原因》[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3)104-111119王娜《纳兰性德边塞词研究》[J]河北大学2012王海平《满族诗人纳兰性德与两种半民族文化》[J]2003.7126-132薛琳《论纳兰性德哀婉苍凉风格及其成因》[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1)谢辞一梦四年,仿佛就是在昨天才踏入校园,可是一晃眼就要带着四年的收获离开校园。毕业季是夹杂着泪水和欢笑的季节,面对生活了四年的学校,更多的是不舍。在这里我收获了知识、收获了人生哲理、也收获了感情。四年的大学生活带给我太多,咸阳师范学院的一草一木也都给了我不一样的感受,成了我人生道路中不可缺失的景致。在挥手告别之时,我无法忘记这里的一切,无法忘记谆谆教导的老师们,无法忘记朝夕相处的同窗好友。正因为有你们,我的四年才有了更多的欢乐,才在未来成就更多的精彩。在这里我要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李祝喜老师,从构思布局到整理修改,都离不开李老师的指导,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李老师一直都非常耐心地给我建议和帮助,正因为有了老师的指导,我才能顺利完成论文。此外,文学与传播学院的各位老师们也给了我很多帮助和引导,是他们让我在充实和汲取中度过了四年的求学时光,并在四年的时光中发现自我的价值。毕业之时,还要感谢母校带给我的一切,在人生之路又有一个新的方向时,我将带着从母校获取的知识素养走向未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也将一直留在我心中,时刻指导我的人生之路。]
结语:
在纳兰的词中总是会出现愁思和无奈,但与其说他这是哀伤,不如说这是他深情的所在。一个身处高位的天才,却丝毫没有纨绔之气,他有的只是对爱情的忠贞,对朋友的仗义,以及对自在生活的向往。他将这些丰富的情感注入了词中,所以我们才可以从他的词中感受到那样丰富的人物性格和喷薄而出的情感,哪怕是在几百年后的今天,纳兰的词和精神仍旧是值得追溯的。毕竟只有用真情实感创作出来的作品才值得细细品读,研究纳兰词让我们从他满含气质风骨的灵魂中感受到他至真的感情至善的性格,这样的境界是值得学习和追随的。
纳兰性德的一生都像是一个谜,他的人生充满了各种戏剧色彩。他身份高贵深受皇帝信任器重却时常发出壮志难酬的感叹,身在高门广厦,但却常有山泽鱼鸟之思。纳兰出身极好,是皇帝面前的宠臣,但对于他来说这一切似乎都不是想要的。在他的词里可以感受到自在、忧思、追悔等,他以凄婉幽怨的美构成一个充满情意的诗词世界,这样的深情的确不多见。而在他身后这几百多年里,仍有无数人为他的才思所倾倒,为他至真的感情,至善的性格所吸引。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9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