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歌的选材特征

 摘 要

杜甫的诗歌具有较高的文学造诣,是唐诗中的瑰宝。本文根据杜甫诗歌,对杜甫诗歌的创作历程进行了分析,根据诗人不同的人生轨迹,对杜甫诗歌进行了文学上的分期。同时,对杜甫创作的诗歌进行分析阐释。最后分析杜甫诗歌在情感上的不同表达,或是雄壮的风格,或是精工和雅丽的风格,交相辉映。在诗人不同时期的诗歌下,其诗歌的选材跟随诗人的处境、心境而转变。

 关键词:杜甫;诗歌;分类;艺术风格

 引言

杜甫,字子美,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现实主义的诗人,他的被誉为“诗史”,他的诗歌完整的反映了唐王朝从盛世转向衰败的历史,具有极高的现实主义意义。刘克庄对杜甫的忠君爱国有这样的评价:“杜公所以光焰万丈、照耀古今,在于流离颠沛,不忘君父[]。”杜甫的诗歌始终贯穿着对国家,对人民的关杜甫虽然被称为“诗圣”,他的诗着重反映了唐王朝的历史,但从诗歌角度讲,杜甫诗歌的成就很高,为后世留下了很多经典的诗歌诗篇,反映出杜甫在诗歌上的造诣。“杜甫在现实主义的影响下,也常常寄托个人的情怀于山山水水,留下了大量的诗歌诗篇,具有较高的文学性。”本文针对不同的诗歌创作分期进行了阐述。

本文通过“中国知网”等平台检索关于杜甫诗歌研究的文献,并加以总结提炼,发现杜甫诗歌研究在影响杜甫诗歌创作因素方面的研究不多,本文拟通过文献分析法,重点对影响杜甫诗歌创作的因素、杜甫诗歌创作的分期、杜甫诗歌的风格进行研究,重点就影响杜甫诗歌创作的社会背景因素、诗人的思想因素方面进行了研究,以期有所创新。

一、杜甫诗歌选材的分期

(一)读书漫游时期

杜甫在青年时期,边读书边各地漫游,积累了大量的诗歌创作经验。杜甫终究是儒生,儒家思想实际上在杜甫诗歌创作者居于领导地位。首先是忠君思想。对于儒家思想的核心部分在潜意识中颇为认同,其次是儒教的入世思想,有着”平天下”的意味在内。杜甫行走于齐赵大地,留下了如《登充州城楼》、《望岳》、《题张氏隐居》等诗歌,这一时期的杜甫诗歌主要反映了作者对祖国名山大川的喜爱,并未掺杂更多的家国情怀。然而,在杜甫青年时期创作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年轻的、纯粹的杜甫,这一阶段的诗歌并未掺杂更多的政治思想、人文思想、而单单是作者展现抱负、展现文采的平台,因此这一阶段的诗歌,成就颇高。

(二)度陇客秦时期

这一时期,杜甫离开了家乡,受唐朝中晚期社会动荡的影响,杜甫在这一时期颠沛流离,只希望得到一个安稳的居住生活环境。《秦州杂诗•其十三》中曰:“对门藤盖瓦,映竹水穿沙。瘦地翻宜粟,阳坡可种瓜”[]。这一时期的杜甫,生活窘迫,反映到诗歌的创作上,杜甫这一时期的诗歌更多的是寄托了作者内心的情感,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愤懑。这一时期,杜甫受限于自身处境,在诗歌的创作中更多的是抒发了自己的困顿和不满,相对于其他诗歌分期,此时期的诗歌更多的寄托了作者个人的感情,即言山水为虚,抒发情怀为实。唐朝后期社会的动荡,也影响了杜甫诗歌的创作,从这一时期开始,杜甫的诗歌更多的从风格上切换为雄浑悲壮,以往的凌云壮志已难以在诗歌中寻觅。

(三)流寓川蜀时期

公元759年,杜甫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只能带着妻儿到成都躲避战乱。公元765年,杜甫又带着妻儿从成都到达了夔州,这一时期的杜甫颠沛流离,生活上与过去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在这一时期,诗人的创作热情较高,创作的总诗篇数量达到了430多首,可以说是杜甫创作人生中产量的一个高峰。从诗歌角度来看,这一时期的杜甫创作了75首诗歌,从诗歌的质量和数量上都达到了顶峰[]。在这5年中,杜甫的人生中,有草堂隐居的闲适,又有客居异乡、颠沛流离的落魄。这种矛盾化的心理伴随着后期杜甫诗歌创作的全过程。在这一时期的杜甫诗歌创作中,杜甫的诗中更多的体现了一种漂泊之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一经典诗文就是出自此时,虽此诗未反映出杜甫诗歌在这一时期的成就,但可集中体现这一时期杜甫的思想,诗歌的创作也是寄托于山水,反映出作者的政治述求和人文关怀,因此,这一时期的诗歌,是杜甫成就最高的一段时期,不仅仅是寄托于山水,更多的是一种人文情怀。

(四)追忆往昔时期

晚年时期的杜甫,从战乱中脱离出去,诗人又回到了一个相对安静平和的生活当中,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回到了杜甫青年时期的风格,即完全寄托于山水之间,诗歌的创作,单单是为了歌颂山水,表达诗人对大好河山的热爱。但不同的是,诗人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与青年杜甫时期相比,少了一分领云壮志,多了一分恬淡平和。晚年的追忆往昔时期诗歌创作,更多的体现了作者创作的纯粹性。韩成武在《杜甫新论》中讲杜甫以儒,道两家的思想诊释了他的归隐行为。道家崇尚自然,杜甫在《秦州杂诗二十首》中说:“东柯遂疏懒”懒为名误,驰驱丧我真林,才符合自己的天性。”诗人认为自己懒于应酬,不适合官场生活。公元768年,杜甫这名诗人走入了晚年生活,他先后从公安至岳州,再到达岳阳楼,写下了晚年重要诗篇——《登岳阳楼》,诗人通过这一阶段诗歌的创作,展现了诗人从一而终的创作热情,反映出作者对诗歌的热爱和坚持。可以说,山山水水寄托了杜甫不同时期的情感[]。

  二、杜甫诗歌选材的分类

(一)临感怀

中华传统文化讲求“君子登高必赋”。中华大地上,名山大川的数量颇多,因此,杜甫也与其他诗人一样,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也产生了创作的热情和信心,因此,杜甫每当登高,必将赋诗,这也是中国传统文人的一个习惯。故杜甫留给了后世很多登临感怀的诗篇。登临感怀的诗篇写作于杜甫的青年时期和客居草堂时期。这一时期的杜甫,心态相对较为放松,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诗歌创作。“在这一时期,诗人去往了祖国大量的好山好水和各种风景,并单纯的以观赏风景的心情为由,抒发诗人的情感和希望。”在杜甫这一时期诗歌的情感表达上,集中体现出大气磅礴的特点,反映出了诗人的豪情和壮志。在杜甫早期诗歌《望岳》中,反映出杜甫青年时期登泰山的心境。“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体现出青年杜甫希望有一番作为,一番雄心壮志的心态,成为了千古传颂的诗篇。

同时,登临感怀风格的诗歌除了抒发诗人的雄心壮志外,也抒发了诗人的感伤和悲愤。杜甫在登临感怀时,结合不同时期的社会背景和个人心境,也体现出了不同的创作风格。登临感怀风格也抒发了忧国忧民、孤独苦闷、怀才不遇的心情。这种风格集中体现于《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泅流。”杜甫登上了岳阳楼,通过洞庭湖浩浩荡荡的景象,反衬出诗人形影单只、孤独悲凉的心境,强烈的对比具有很高的文学性。

(二)宴饮游乐

宴饮游乐,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吃喝和玩乐,这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家的一种生活态度。宴饮游乐是古代文人文学创作的主要素材之一,杜甫也不例外,杜甫的文学创作也离不开当时的社会背景,杜甫在创作中,从宴饮游乐过程提取了大量创作素材。杜甫因此在其旅食京华时期留有一部分诗歌作,描述上层社会奢靡富丽的生活。”

(三)羁旅行役

羁旅行役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文人、仕人特有的经历。这一特定阶层由于各种原因,或者是躲避战乱,或者是远离家乡,或者是异乡服役,种种原因造就了他们始终是处于流动的。古代人口的流动范围整体不大,而这一特定阶层的流动性远远大于其他阶层,这种特定的人生经历也成为了杜甫诗歌创作的重要背景和素材。特别是在杜甫生活的唐朝中晚期,社会变动剧烈,社会安定性较差,杜甫在一生中出于种种原因,客居异乡的时间很长,在羁旅行役过程中,诗人势必会接触到、感受到更多的异乡山水的气象,结合当时的心境,必然产生了创作热情。杜甫大量优秀的诗歌作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诞生的。这时期的诗歌,既有羁旅天涯的愁思,又有偶然得来的闲适,让我们看到了最真实的杜甫。

(四)田

田园村居这一风格,主要集中在杜甫诗歌创作的两个重要时期,一个是在成都草堂期间,另一个就是客居夔州时期。杜甫在以上两个时期,生活相对安稳和平和,虽然政治诉求为得到实现,但这一时期也是杜甫难得的创作平稳时期。杜甫这一时期下的诗歌创作,更多的是回归了田园诗的本质风格,既有生活上的琐事,又有游览山水的快乐和轻松。杜甫田园村居风格的诗歌,突出了清新、温暖、和亮丽的特色。在杜甫成都草堂建设那一刻,杜甫写下了《堂成》:“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档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本诗以草堂落成为主题,实则是赋草堂之景。杜甫田园村居风格的诗歌,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是杜甫诗中难得的轻松、愉快之作,诗歌更多的体现了文学性,而非政治性、历史性,是比较纯粹的诗歌。

 三、影响杜甫诗歌选材的因素

(一)国力的强盛提供的肥沃土壤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强盛王朝,唐朝的政治较为清明,经济发展程度高,社会风气开放,种种历史背景为唐诗的流行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杜甫作为唐诗中诗人的著名代表,诗歌的创作也深受时代背景影响,在早期的诗歌创作中,体现出卓越的自信,唐朝文人集体也达到了诗歌创作的整体高峰[]。

唐朝时期,整个社会风气开放,个体意识得到极大的觉醒,以人本身为主的人文情怀及其突出。唐朝中晚期,全社会极尽奢靡,“县城每年酿酒就要耗粮100万石,官僚宴请吃饭,全部都是山珍海味。此外,全社会更加注重个人的物质精神享受,广州制造的各种工艺品也是极尽奢华之事,风靡全球。河南普通农民都穿着华丽的服饰出席宴会,不穿的话会被人笑话。”在此现实情况下,人文思维和人文素养普遍觉醒,唐朝文学作品中,诗的成就最高。作品不同于原来的儒家经典,而是出现了许多更为关注人本身的情节和故事,象征了唐朝时期人性的解放和人文意识的觉醒,使社会聚焦点关注到了人的本身。杜甫在这样的环境和背景下兼采众长,进行广泛地吸收和借鉴,融合出各家风格,最终自成一派,形成了杜甫诗歌的独特审美风格。

(二)唐人自然审美的进步

唐朝时期社会变动剧烈,社会群体面临着多元化的社会选择,社会分流的现象突出,社会群体注重自身角色的扮演,不论是从中央退居地方的乡官员,还是长期滞留于地方的乡绅,仍积极参加公共事务,塑造自身社会形象的意愿突出,不仅成为了地方精神领袖,还客观上成为了社会的有力组织者,使整个唐朝社会规则的集体规则倾向于团体化和利益化,相应的自然审美也出现了进步和分化。唐代诗人整体上的创作风格较为大气,这是大一统王朝的气象决定的。唐朝版图辽阔,政治较为清明,社会经济发展有利,社会风气较为宽松,唐朝诗人得以更多的借助国家的发展,更加开括自身视野,这就是唐朝诗人各方面的进步,其中便包括自然审美角度的进步。

(三)唐朝漫游风气的盛行

诗歌的来源就是诗人通过游山玩水的所想所感而生的,同时文章的创作并非凭空想象,而是有来自大自然的帮助。从山水游赏扩大到漫游,并且成为一种风尚,则是到唐代才开始的。陌生的地域,首先且重点关注的就是山川,是“附丽于其上的“刺激唐人视觉”的植物和刺激听觉的动物[]。杜杜甫更是如此,杜甫的漫游时期主要集中在其青壮年时期,杜甫在整个人生的漫游中,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不免内心豪情壮志,杜甫将豪情壮志转化为对唐朝大好河山的赞美,形成了若干篇壮美的诗篇。杜甫在此时期,诗歌代表作品较多,表达了作者的豪情壮志。杜甫在漫游中,产生的所想、所感,形成了脍炙人口的诗篇,而后人通过杜甫的诗歌,也与诗人一道感受了穿越整个唐朝的山水画卷。可以说,杜甫诗歌,体现了诗人整个的漫游历程,具有画面感。

(四)杜甫漂泊的人生

杜甫的一生可以说是漂泊不定的一生。杜甫的青年时期,意气风发,诗人下定决心做一番大事业,干出一定的作为。在这种情怀的引导下,诗人游山玩水,探访大唐的风景名胜。而在杜甫的中年时期,国仇家恨让诗人难以忘却烦恼,诗人创作的诗歌又夹杂着一些无奈之感。在整个诗人的漂泊人生中,诗人的心境随着环境而不断变化。杜甫在他的人生中,漂泊成为了主题,因唐朝安史之乱后的由盛转衰,诗人的诗歌创作也徒增了漂泊之感,也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歌。

 四、杜甫诗歌的情感表达和艺术风格

(一)精工雅丽风格

杜甫无疑是盛唐时期诗歌中的“穿凿能手”,他极其善于遣词命意、造句使事和铺陈详节。杜甫的部分诗歌明快清新,给人一种优美、轻松、自然、淳朴的感觉,给人以美的精神享受。“杜甫这一风格的诗歌较多地存在于他生活较为稳定安逸的历史阶段,杜甫或是处于意气风发,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向往和期盼,内心满是希望和热情,或是处于历经人生挫折苦难后重新回归内心的平和,继续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勇气,是一种乐观的面对,加之诗人所游历的是清秀的山川园林和恬静的江村乡野,心境自是不一样,反映到诗歌中就造就了如速写小品般的诗歌。

(二)雄浑悲壮风格

杜甫后半生基本上处于一个颠沛流离、羁旅落寞的状态,诗人面对内心充满了悲情交加和深沉无奈的世界,使他的诗歌也呈现出“沉郁顿挫”的风格,因此杜甫的诗歌也呈现出壮阔苍劲、雄浑悲慨的山水意境,加之所遇的山川形胜也多冷峻峭拔、雄险奇崛,更是触发了诗人内心的痛点,于是一幅幅长轴大卷、鸿篇巨制的山水画展现在我们眼前[]。“云气接昆仑,渗渗塞雨繁” 、“天地黯惨忽异色,波涛万顷堆琉璃。”从这些诗歌句中我们足以看出无论是用字的奇崛,还是意象的气势磅礴,诗人所描写的这些壮美事物总是渗透着诗人自己的个人意志和情感,或是寄托远大的理想抱负,或是反衬时世的艰难,或是抒发壮心不己的豪情,杜甫的此类诗歌篇犹如长江大河一样,且悲且壮。

 五、结论

本文通过研究诗人杜甫创作诗歌的分期,进而阐述了影响杜甫诗歌创作的种种因素,如时代背景因素、时代风气因素、诗人个体的境遇等等,随后对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进行了研究,整体而言丰富了杜甫诗歌的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意义。杜甫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然而他创作的诗歌的名气没有其他诗的名气大,成就也没有其他诗高。但是,杜甫的诗歌并不是缺少文学性和成就,在唐诗研究中,完全可以视角聚焦到杜甫诗歌创作上,继而发现杜甫特别的诗歌诗风,对诗歌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本文通过对杜甫诗歌创作的分期研究,探讨杜甫在不同的人生时期,针对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和心境转换,对诗人诗歌创作的影响和具体体现。继而,对杜甫诗歌创作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对于唐朝国力因素、当时的社会思潮进行了评析,说明诗歌的创作离不开社会背景的影响。最后,对杜甫诗歌创作风格进行了研究,主要有雄壮和精工两个风格,两个风格并无优劣之分,但集中体现了杜甫在诗歌创作上的突出成就。受限于作者对诗歌的了解程度和文学素养,本文对杜甫诗歌相关问题研究存在着不够深入,研究创新点不足等缺陷,日后作者将不断提升文学作品阅读量,培养好自身的文学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以期进行更深层次的诗歌问题研究。

 参考文献

[1] 吴中胜.杜甫批评史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院.2019,89-90.

[2] (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M].中华书局.2017,485.

[3] 韩成武.杜甫新论[M].河北大学出版社.2016,15.

[4]张伟然.中古文学的地理意象[M].北京:中华书局.2018,128.

[5]季小乔.论杜甫诗歌的创新特点[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7)35. [6]从杜甫<发秦州><发同谷>组诗看诗歌的新变[J].聊城大学学报.2018(7).

[7] 吴中胜,《杜甫批评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2018年版,89页。

[9] (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中华书局,2017年版,第485页。

[10] 韩成武,《杜甫新论》,河北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15页。

[11] 张伟然著《中古文学的地理意象》,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128页。

[12] 季小乔.论杜甫诗歌的创新特点[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7)35.

 致谢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到了,学习生涯即将结束,在这段时间里面我受益匪浅。也经过了近三个月的努力,毕业论文也终于完稿,回顾这段时间,我收获了很多。

从题目的选定到大纲的确定,再到文章的写作以及对文章的修改,都离不开我的导师的悉心指导,在此特别感谢我的老师。在此还要感谢帮助我的同学以及所有老师,是你们的帮助才让我更好融入学习中。在每次为论文修改而苦恼的时候,总会对我进行鼓励,使我能再次投入论文的写作中。

最后,我还有感谢参与论文评审和答辩的各位老师,他们给了我审视学习成果的机会,让我更好的去总结分析所学、所思、所得。还有很多的感激之前无法用言语表达,这些都是我日后学习和生活的动力。在接下来的工作 者,我必会将我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更好的为社会建设出自己的一份力。

杜甫诗歌的选材特征

杜甫诗歌的选材特征

价格 ¥5.50 发布时间 2023年9月25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67421.html,

Like (0)
1158的头像1158编辑
Previous 2023年9月23日
Next 2023年9月26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