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邹议

  摘要

文言文是语文教材不可或缺的板块。同样,文言文注释是学习文言文的指路明灯。但笔者发现,在语文教材的文言文部分,虽然所选篇章皆是优秀之作,可优秀篇目的注释却不尽完善。本文旨在论述注释的作用,并对初中文言文注释中的部分错误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佐证。期望可以引起教材编写者的注意。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

  一、引言

本文所论述的中学语文教材分别是人教版2001版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上下册[15]。

文言文是中学语文教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学的重难点也非他莫属。我国古籍都是用文言文编写的,使用文言文的人数逐渐下降主要是由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倡导使用白话文。文言文古籍中包含着中国几千年来优秀的文化和不可泯灭的历史,由此我们学习文言文是非常必要的。学习“之乎者也”之类的文言文不是学习的重点,摇头晃脑拿书死读也不该是今人所为。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现今留存的文言文篇章都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好文章。继承古代文化和语言是今人学习文言文的重要目的。我们说白话的人去学习文言文,注释是我们不可缺少的工具。注释就好比黑夜中给我们指路的明灯,帮助我们攀登文言文这座大山的拐杖,亦或是行走在沙漠中遇到的一方绿洲。本篇论文由三个块构成,第一部分模块讲述注释的作用。第二部分摘取部分教材中文言文注释失当之处并加以佐证。第三部分是本人对中学语文教材的一些建议。

  二、注释的作用

学习文言文不但能够了解中国数千年来博大精深的文化,还可以提升自我内在修养,能够更好地继承和发展灿烂的中华文化。但是对于现代人来说,学习博大精深的文言文却有巨大的苦难,毕竟终日里说的是大白话。故而,在现今的语文教材中附加丰富的文言文注释是重要且必要的,这也是为了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文言文。注释对于学生理解和学习文言文有很大的帮助,注释就好比是登山用的拐杖,渡河乘坐的一叶扁舟,黑夜里的指路明灯,航行中的灯塔……工具性是注释的特性之一,主要是对文本的内容进行解释和提示。准确无误是注释的另外一个特性,即有效性。学生是在不断发展中进步的,他们对于新知识的汲取是鲜活有力的,所学到的知识会伴随他们一生,因此注释的有效性是非常重要的。必要性是指每一个注释都有其存在的理由,正如黑格尔所说“存在即合理”。

然并非选编中的每篇文言文的每个注解都是尽善尽美,完美无瑕。笔者翻阅初中语文教材,研习其中的文言文章节,发现作为最规范、最正规的教科书,错误确是俯拾即是。其中的错误处,赫然还是当年自己为中学生时所学习的知识,若不是今日做有关方面的了解,怕是长长久久还是当年的旧知识。在下文的论述中,笔者粗略的列举一些自己在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中所找到的错误之处,浅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欠缺之处

  (一)未注之字音

《桃花源记》在第二段有这样一个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课文下面只对“俨然”一词做了注音和解释,笔者认为对“舍”也应当加以注释。因为“舍”是多音字,在文中念“shè”指“房舍”。

《爱莲说》“陶后鲜有闻”一句,“鲜”是多音字,在文中念“xiǎn”,很少的意思,课文也应对“鲜”加注。

《核舟记》“为宫室、器皿……”。“为”字是多音字,当加注拼音“wéi”,以此方便学生预习和复习。“三十有四”中“有”字,很多同学在学习这篇课文时都会读成“yǒu”,其实文中念“yòu”。

《三峡》“猿鸣三声泪沾裳”。笔者到现在还记得当时在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将“裳”字读作“shāng”许久。自我认为,巫峡的猿猴鸣叫声,使听者有凄凉之感,从而落泪打湿了衣裳。故而,当老师讲解完这篇课文时,我还在纳闷为何不是读“shāng”而读“cháng”?查阅资料,请教老师。我了解到:1、这个“裳”是异体字。2、古时候分为上衣和下衣,那么代表下衣的就读“cháng”。泪打湿了下衣,可见猿鸣之哀的程度。此一字就体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精炼。3.古语有入声。现在很多古诗词当中的某些字的发音和现在的发音是不一样的,这也是原因之一。当年笔者学习此文,“裳”字尚未注音,而今也没有。不知道现在的学生是否有笔者当年的困惑,也不知道教师是否向学生做了详细的解释。故而,笔者认为,“裳”字注解应加上。

《五柳先生传》一文对于“好读书”的“好”没有进行注解。“好”为多音字,在文中念“hào”,意思是“喜欢”。

《小石潭记》中对于“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一句课文是有注释的,但对于“参差”二字没有单另的注释。“参”“差”皆为多音字,在文中念“cēncī”意思是:长短、高低不齐的样子。

《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谪”字在文章中未注音。在实习时,有同学就将“谪”字误读成“滴”。因此,笔者认为“谪”字当注音。同样的问题在“岸芷汀兰”中也出现过,学生将“汀”读作半边字“丁”。由此,“汀”字在文中也当注音。

《陈涉世家》“苟富贵,无相忘。”“无”字当注音。“无”是“毋”的假借字。“毋”本义:表示禁止的词。等同勿、不要。《说文》:毋,止之也。段玉裁注:“古通用无”。

《出师表》“比能使行阵和睦”。“行”是多音字,在文中读“háng”,“行阵”意为“军队”。在实习教学过程中,学生易误读成“xíng”。因而,此注当注。

  (二)未注或注释不准确的词义

《木兰诗》“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的“床”字,笔者认为应加以注释。文中之“床”并非现代意义上睡觉的“床”,而是一种专用来坐的坐具。在古代,一位未嫁的女子,一般是没有坐在床上的习惯,更何况木兰刚刚回到家中,自然不会第一时间就坐到自己的床上,这一点是和现代女子不同的。曾志清在《中学文言课文注释指瑕》一文中指出,“床”从词义上看,两汉魏晋时期,“床”除表示卧具之处,还常用作表示一种比板凳稍宽的坐具(即床西人谓之“春凳”者)[1]。例如汉乐府民歌《为焦仲期作》(又名《孔雀东南飞》)一诗中的“阿母得闻之,褪床便大怒”、“没人下床去,诺诺复尔尔”,这两处的“床”都是指坐具——一种“比板凳稍宽一些的坐具”(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释语)[1]。笔者阅读此文,甚是赞同作者的观点,也认为此“床”非彼“床”。综上所述,文中的“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的“床”应加以注释,注释为“一种比板凳稍宽的坐具”。

《口技》“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16]。“于是”一词未加注释。“于是”一词在现代汉语中,作连词用,表示后一事紧接前一事。在文中,“于是”是“在这时”的意思。因此,笔者认为“于是”一词在文中要注释。

《桃花源记》尾段: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17]。在本面注里,刘子骥:名驎之。笔者认为这高尚一词也应注释,看似高尚一词古今同义,其实不然。在《现代汉语词典》中,高尚一词有两个释义,一是指道德水平高;二是有意义的,不是低级趣味的[2]。在百度百科中,高尚有:1、使保持高洁。2、指有意义的、非低劣的,无劣质的。3、指志行高洁的人;隐逸之士等六个释义。由此看来,高尚还有“隐逸”之义。“高尚”一词在文中,除了有“志向高洁”之义,还含有“隐居”之义,这或许与当时品德高尚之人都不愿入朝为官有关。

《核舟记》“右手攀右趾”,这个“攀”字在文中没有做任何的解释,此字实则是个通假字,通“扳”。再有,“诎右臂支船”。文中“诎”字也是个通假字,“通屈”,这一点在注解里并没有出现。“盖简核桃……”。这个“简”字同样是上述的问题,在注解中应加上“通拣”。上述的三点说是此文的漏网之鱼也不为过啊。

《观潮》一文介绍,作者周密是宋代湖州人。宋代倒是没错,但毕竟有南朝和北朝之分,准确来讲,周密是南宋时期的人物。“皆披发文身”。“文”在文中是个通假字“通纹”,注解却并未指出,这显然是不完整的。

《岳阳楼记》“嘱予作文以记之”中“作文”一词未作注解。文中的“作文”为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写作文。这与现代汉语中的作文是不一样的,但是学生很容易与现在的“作文”之义联系起来。故而,为帮助学生学习,“作文”一词当注。

《唐雎不辱使命》“轻寡人与”。“与”在文中解释为疑问语气助词,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同时它也是个通假字,通“欤”,这一点文中并未指出来。

《隆中对》一文介绍作者陈寿是晋朝人。晋朝是一个宽泛的大范围,为了符合教科书严谨科学这一特性,应将年代精确到西晋。

《公输》“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地”与“方”没有注释。在实习过程中,不少同学将这两个字理解成今义的地方,这是不正确的。[地]:土地。[方]:方圆,面积。

  (三)不合语境的注释

《伤仲永》“不能称前时之闻”。“称”字,文中注:相当。笔者认为书中解释略有不妥。“称”在《学生文言文字典》中,有以下三种读音,分别是“chēng”“chèng”“chèn”。读作“chēng”时有称量、举起、称赞等8种意思;读作“chèng”时,解释为称轻重的量具,后作“秤”;读作“chèn”时有两种解释,分别是相当、相配和适合、符合[3]。笔者认为文中的“称”应该理解为“两个方面差不多”的意思,即仲永本该是长大后与小时候的才情是差不多,相符合的。故而,结合上下文所表达之情,笔者认为选取“符合”之意更能符合文意。

《木兰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18]。文中对于“唧唧”的是这样解释的:织布机的声音。虽说文中的“唧唧”是形声字,但并不是所有“口”字旁的字都是与人和动物的声音有关联,例如“咱”“氟哌酸”等等,可文中解释成“织布机的声音”显然是不妥的。在王力主编的《古汉语字典》中,“唧唧”有雀鸣声、叹息声、赞叹声、虫鸣声四种意思[4]。在这四项解释中并没有教材中所注的“织布机的声音”,此解释是编者的主观臆断。再者下文也说了“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若“唧唧”是“织布机的声音”,那么怎么会出现下文的“不闻机杼声”呢?显然,这是自相矛盾的。“唧唧”在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作品选》中,解释为:叹息声[5]。笔者也认同其观点。叹息声正是说明了木兰想到父亲要被征兵这件事,所发出的一声声的叹息,这也正与下文的“惟闻女叹息”相对应,前后一致。

《桃花源记》渔人遇见桃源中人,发现“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文中对于“外人”注道:桃花源以外的人。笔者认为此解释欠妥。下文写道“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中人是为避秦时的战乱而隐居桃花源,那么多年的避世,不知道汉、魏晋[19]。照理来说,服饰穿着当和秦时一样,并非和当时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如果穿着和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那么又如何解释桃源中人问外来人现在外面是什么世道这个问题呢?我们都知道,只有人和人相互交流,才会促进信息知识的上升更替。现在三五天一流行的穿着打扮就是最好的证明。由此看来,文中注释与文章内容矛盾,注释欠妥,笔者认为改为“另外一个世界的人”更为妥帖些。

《陋室铭》“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注:调,调弄,这里指弹(琴)。素琴,不加装饰的琴。笔者认为“素琴”这个词在文中注释不当。《晋书·隐逸传·陶潜》也记载说陶潜“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6]这“素琴”实际上就是空琴,是没有弦和徽(标记音位的13个圆形标志,多由螺钿、贝壳制成镶嵌在琴面)的琴,抚弄素琴是陶渊明的一种高雅乐趣。陶渊明面对生机盎然的景色,想到与自己交往的都是志趣高雅之士,虽处陋室,又有何妨!但是,下文又说道“无丝竹之乱耳”,无就是没有,没有悠悠琴声入耳,可见陶渊明所弹之琴没有弦和徽,发不出乐声。再者,陶渊明是不懂音律之人,喝酒喝到高兴之时,就拿出素琴抚弄一番,陶渊明弹奏的不是乐曲而是心境啊。

《愚公移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河阳]课文注:黄河北岸[20]。注释本无不妥,可将注释之义带入课本,翻译成“黄河北岸的北岸”就显得累赘。查阅《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河阳县]注:春秋晋河阳邑[7]。现在的河南孟县(河阳县)仍紧邻黄河的北岸上[7]。由此看来,文中的“冀州”和“河阳”是作者对应用来确定范围的。因此,教材注释应这样注[河阳]:古县名,文中泛指黄河北岸。

  (四)有待商榷的注释

《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的注释:据说,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中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扑朔,动弹。迷离,眯着眼。从注释中的“据说”二字,可以看出编者对此也不是十分明白,此解释带有一定的猜想而无笃定的事实依据,也许是编者没有养过兔子也未可知。在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大学中文系教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第500页则将“扑朔”解释为:跳跃;“迷离”解释为:模糊[8]。“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一句是互文,笔者曾在乡下居住时,养过几只兔子,也曾细细观察过兔子。追赶兔子时,雄兔的脚在奔跑的过程中能发出扑脱扑脱的声音,但雌兔奔跑却无此声。如果没有养过兔子或是对兔子观察不仔细,那么不知这些细节也是正常,亦或是文章在传抄过程当中,将扑脱二字误抄为扑朔也未可知。

《爱莲说》对于“晋陶渊明独爱菊”的注释是这样的:晋朝陶渊明只喜欢菊花[21]。那么,“独”就对应翻译为“只”,这个解释还是有待商榷的。陶渊明在他的诗中用“桃李罗堂前”来写描写桃花和李花,用“秋兰气当馥”来赞美兰花的香气。上述的诗句皆表达了他对桃花、李花、兰花等花的喜爱[9]。笔者在《文言常用八百字通释》中,“独”可以做1、副词,⑴独自、单独。“脱身独去,已至军矣。[10]”(《史记·项羽本纪》)“夫圣人瑰意琦行,超然独处。”(宋玉《楚王对问》)⑵唯独、只、仅。“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王安石《游褒禅山记》)2、名词:年老孤独的人。3、助词:表反问语气。但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独”还有“独特、特别”的意义[2],《新华字典》中也收录了“独特”之意[11]。“独”本义是“单独”的意义,但随着词义的转变引申,而有了“独特,特别”和“仅、只”的意思。因此,笔者认为文中的“独”解释为“特别”更符合《爱莲说》一文的语境。当然,“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也应翻译为“我特别欣赏莲花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沾污秽。”

《岳阳楼记》“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22]。课本注:〔长烟一空〕大片烟雾完全消散。一,全。“烟”本义:物质因燃烧而产生的气体。“烟”除本义外,《新华字典》中还收录了云气、雾气“烟雾”之义[12]。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烟雾”泛指烟、雾、云、气等[2]。董玉芝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商补》一文中写道:文中描写的是春景,春风和煦,晴空万里。有时候广阔无垠的天空云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湖面上闪闪发光,月亮的倒影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人用歌声来回答彼此的问题,气氛和乐。看到此情此景,作者感到心胸开阔,深情愉悦,光荣和屈辱都忘了,端着酒杯迎着微风,那是最令人高兴之事[12]。故而,“长烟一空”应解释为“长空中云雾完全消散”。如此,更符合文中那唯美的意境[12]。笔者阅读此文,对其注释深表赞同。

《陈涉世家》“……,夜篝火,……”课文注[篝火]:用笼罩着火。这里的意思是用篝火装作“鬼火”。篝,笼。《现代汉语词典》中,“篝火”原指用笼子罩着火,现借指在空旷的地方或者野外架木柴燃烧的火堆[2]。联系课文的上下内容,我们发现,陈胜是为假借鬼神之名来达到自己威服众人的目的才实行篝火狐鸣的策略。既然是假借鬼神之名,那么用笼罩火,岂不是告诉他人这是人为的?因此,课文中的注释与文意不符合。陈斌、何世英在(1985)《中学语文课本文言文注释榷疑四则》中写道:《汉书·陈胜传》作“夜构或”,演示古注云:“构谓结起也。”由于《汉书》用的多是古字、本字,故而“篝”非本字而是假借字。所谓“篝火”,就是堆起柴火烧。“篝”应看成“构”的假借字[13]。陈、何文的观点化解了文中内容和注释的矛盾点,笔者赞同此观点。因为如果直接将“篝”解释为“笼”,在上下文中是讲不同的。《现代汉语》中的“篝火”一词的意义是从“构火”而来。

《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课文注:“[府中]指朝廷中。”笔者认为“府”解释为朝廷是误解。秦汉以后,“宫”指的是皇帝的住所。朝廷是帝王接见大臣和处理政事的场所。如果“宫”和“府”都是帝王的地方,那么“俱为一体”“不宜异同”就不必强调了,那么“府”和“宫”就是两个概念了。郭锡良等编著的《古代汉语》注:“宫中:指皇帝宫中[14]。府中:指丞相府中。俱为一体:都是一个整体,意思是内外廷要协同一致。[14]”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宫中,指皇帝的宫禁中的侍臣[5]。府中,指丞相府所属官吏,也即XX中的一般官吏[5]。根据这两本大学课本对此句的注释,“府”注释为“相府”。

  四、对教材编者、教师及学生的建议

前文也提到了教材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载体,文言文又是学生必学的一个内容,但现在的教材并不是完美无缺,没有一丝错处的,相反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上文中列举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或许是教材编写者对于新知识的汲取不够快速及时,又或许某些编者不求甚解,没有参考多方文献、工具书,对于知识的运用不合理不恰当等等。那么,针对上述文章里列举的部分注释不当和失误原因,笔者对于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部分有以下几点建议和意见。

首先是对教材编者的建议:1、教材的编者要及时汲取新知识。当语言学家或是文字爱好者在网上或是文献期刊上发表了对于某些字的新解释,编者应当及时关注并加以佐证,尽快完成新知识的更替,让学生们学习到最新的知识。2、文言文注释部分不能望文生义,在编写时要多查阅资料。望文生义在教材编写中是万万不可有的,若是有,那必是带有个人主观色彩。比如在《木兰诗》中的注释就有编者所写的“据说”二字,这放在教材中显得不严谨。3、编者要更加尽心尽力,负责任。将自己的全身心都放在这项工作上,认真对待,减少错误,这一切都是为了祖国的花朵们更好地成长和学习。

其次是对于奋战在一线的教师的建议:教师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教师探索者的角色来对待教科书和教学工具书,发现值得商榷的问题要积极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讨论解决问题。对于教材中文言文不详尽或者模糊的地方,教师应向学生解释清楚。教师也应该多多鼓励学生怀揣探索之心来学习教材中的内容。

最后是对学生的建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一直保持怀疑的态度。学生要勇于纠正教材中文言文注释不到位或错误之处,这样也能使学生对学习文言文产生浓烈的兴趣,不再害怕学习文言文。

说一千道一万,在以后教科书的编辑中,要仔细再仔细,规避上述问题。如此一来,更能帮助学生学习文言文。

  结论

如上文中所举例子一样,课文中有许多地方的注释有失妥当或是并未注释。现在的很多人读古书大多是靠猜的,猜得文意通顺即止。现今,学文言文的高峰期是在大学前。由此可见,中学时代的文言文教学对国人是非常必要的。中学生古汉语学得如何在很大水平上决定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未来。前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现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先生说:“语文这两个字,是被我们说烂的名词,但在我来看,我们国家真正的语文水平是在下降的。”语言与文化都是一个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为了使祖国新一代更好地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教材的编写者应更加负责任。

参考文献

[1].曾志清.《中学文言课文注释指瑕》[J].成都师专学报,2000(3):70-73.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M].2002年增补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3].孙仁生,张惠民,王季星.《学生文言文字典》.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4].王力.《古汉语字典》[M].北京:中华书局,2015.

[5].朱东润.《中国历代作品选》[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6].房玄龄等.《晋书·隐逸传·陶潜》[M].北京:中华书局.1974,卷九十四,第2463页.

[7].臧励龢.《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5.

[8].李灵年.《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M].江苏:江苏人名出版社,1979,500.

[9].李小军.《爱莲说》中的“独”辨析[J].语言建设,2007(10):44.

[10].钱大群、秦至沛.《文言常用八百字通释》[M].江苏:南京大学出版社,1988,89.

[11].魏建功.《新华字典》[M].第11版(最新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12].董玉芝.《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商补》[J].新疆教育学报,2010,26(4):60-62.

[13].陈斌、何世英.《中学语文课本文言文注释榷疑四则》[J].绥化师专学报,1985(2):84-86.

[14].郭锡良等.《古代汉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5]储清照.人教版与康轩版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选编的比较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5.

[16]徐定高.“口技”亦绝文亦绝——《口技》赏析[J].安徽教育,2001(9):30-30.

[17]纪荣干.中考文言文训练题[J].中学语文教学,2006(4):69-70.

[18]冯为民.淳朴浑厚简劲粗犷——《木兰诗》的艺术美[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7(4):29-30.

[19]刘长生.注释三辩[J].写作,2003(10):8-9.

[20]高颂民.初中教材古诗文注释瑕疵探微[J].语文教学之友,2007(6):33-34.

[21]李小军.《爱莲说》中的“独”辨析[J].语文建设,2007(10):46-46.

[22]周宗奇.一曲悲怆的命运之歌——另读《岳阳楼记》[J].名作欣赏,2015(4):21-24.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32051.html,

Like (0)
打字小能手的头像打字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2年6月27日
Next 2022年7月1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