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家园”是文学作品经常会去描写的一个主题。作家们喜欢用带有地域特色和浓浓感情的笔触去描摹自己的家园。他们的作品由此也打上了浓重的地域烙印,旗帜鲜明,各有千秋。
对于迟子建来说,她笔下的家园就是那片养育她的东北沃土。中国北端的省区。每年的夏天的特别短,她的家乡急匆匆就入了冬,大雪要笼罩这片土地数月之久,这就成了她小说中重要的“冻土背景”。青葱万里的原始森林,各种各样的民族,还有养育这片土地的纯净江水(javascript:;)。冬季厚厚冰层下踊跃的鱼群。她回忆起这一切熟悉的场景,熟悉的画面,有了源源不断的描写对象。家园既是她的描写对象,也是她小说故事的家常背景。多少发生在这里的离合辗转,构建了迟子建的小说王国。她书写的家乡还没有被工业化过度开发。那里还保存着朴实亲厚的民风,还有乡村自然平凡的美丽,原始森林青葱茂密的姿态。迟子建书写的东北家园特色鲜明,形象饱满。它清晰的呈现在读者的眼前。希楞柱上方的星空,乡间的极昼,极夜景观,沿街旧商铺的鳞次栉比,还有长长一季的冰天雪地,这些都不再是地理课上介绍的那个遥远的城市,而是和迟子建的故事融为一体,走到了我们的眼前,让我们去了解那片土地,了解世代居住在那个家园的人们。
迟子建的景物描写尤为优美,“让我怎么向你描述我们那里的晚霞呢?说它新鲜、艳丽到了使人想飞到那里的风采(javascript:;),还是说它湿润、忧伤得仿佛在泪水中浸泡过?总之那里的晚霞像一种病一样让人心疼得难以忍受(javascript:;)。这些晚霞总是背对着江水,面向那一片莽莽苍苍的森林而柔曼地沉沦(javascript:;)。”(《原始风景》)作者在描述家乡的景色时,有时会采取这种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景致多情的形象。其实都是出于作者自己对于家园的深沉的爱。迟子建曾经毫不讳言她是踏着东北那一地积雪消融的泥泞写作的。这片家园深刻渗进了她的文学创作之中。她深深爱着,眷恋着这片土地。所以才会极尽温柔地描写这个家园的景色。这片美丽的家园才会是她从事文学创作以来不知疲惫的描写对象,俨然成为了她作品的一种集体情节——家园情怀。她一直在以她一丝不苟的态度描写她从小生活的东北沃土,生活流转不息,万物和谐共生,这片家园辽阔而美丽,纯净而奔放。是迟子建心心念念的美好之所在。
一.迟子建小说中家园的自然风光
(一)家园四季流转中的冬天
家乡的四季变化,周而复始,人们都是在这一遍又一遍的周而复始中成长起来的,迟子建描写四季,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是冬季。
中国的东北地区入冬要早于其他省市,那里的冬天似乎格外漫长,迟子建曾写道:“在北国是无法阻止大雪降临的。上帝把最温柔最灿烂的景色播在这里,本身就造就了一种雄壮和神秘的气氛(javascript:;)。雪的色彩极为绚丽,它时而玫红,时而幽蓝,时而乳黄(javascript:;)。雪光呈现玫红时是朝霞初升时分,那时炊烟在鸡啼之后升起(javascript:;)。雪光展现幽蓝时是傍晚时刻,这时所有的恋人都在祈祷黄昏的消失(javascript:;)。雪光隐现乳黄时星月稠密,树林里所有的鸟都因眷恋美丽的景色而放弃歌唱(javascript:;)。”(迟子建《原始风景》)。在迟子建的眼中家园的冬天是人们生活的一块重要的背景布,所有的生活的琐碎与日常都不可与之割离。在她的小说中,不难发现以四季轮转为时间顺序展开的叙事模式,在这其中,漫长的冬天总令人记忆深刻。纷纷扬扬的雪花,屋角斜挂的冰柱,冬季里热闹的各种节日。在《白雪乌鸦》里,甚至以霜降为起始,以回春为结尾。通篇笼罩在冬季的冰天雪地之下。而似乎就是因为这漫长的霜雪天气给了迟子建无尽的安慰,她童年生活里的冬天是她童年记忆里特别深刻的部分,关于冬季的描写是她有别于其他作家的一个重要符号,四季之中关于冬天的描写在迟子建的小说里所占篇幅远远超越了其他三个季节,故乡的冬天是她四季描写中的重头戏。迟子建对于家乡的冬天怀着深深的依恋。在家乡的冬天里,腊月二十三是阴历小年,祭灶的日子。《白雪乌鸦》里的男人女人和孩子会从早起忙活吃食,享受节日。《秧歌》里人们对于社戏游行的热情,人人争看“小梳妆”的场面,这都反映人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的向往,对日子的盼头。诸如此类冬季节日描写的情景,让我们了解着作者记忆里那片冻土地上漫长冬日严霜包裹下最日常的温柔色彩和贴着生活的温暖嘈杂。迟子建的笔下这种踏着泥泞前行是一种欢喜,是美好希冀的透亮外壳。她一直充满温情的在小说作品中描写这些充满了家乡地域特色的冬季元素。这一切的背后凝结了她对东北热土深深的依恋,也让她的作品打上了一记独属于北国的地域特色。
(二)家园的原始风景
迟子建的小说倾向于描写自然风景,乡土生活。抒发她对自然,朴素生活的情有独钟。她的小说中城市生活和现代工业生活所占篇幅甚微。
在那一片辽阔无际的东北沃土上,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富饶而美丽,松花江川流而过。这里生活着汉族,更不乏其他少数民族。他们接受上天的馈赠,在纯净澄澈的自然中生活。在迟子建笔下,东北绵延的自然森林深处并不是荒凉的,寂寞的,野蛮的。恰恰相反,那里有歌有舞,土著居民善良而又单纯,她不遗余力地表达着对于自然生活的喜爱和敬意。
比如她描写鄂温克猎人住在希楞柱里的生活,充满了诗意,星星就盘旋在希楞柱的上空,仿佛触手可及。星星就像希楞柱上的一盏盏明珠,熠熠生辉。有着温柔的光芒和暖心的陪伴。原始森林深处藏着这片土地探索不尽的美好回忆。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里鄂温克人在森林深处生息繁衍,迟子建曾说这群人的根在山里。原始的自然风光也为迟子建的作品注入泉水一样空灵的美感。最最自然的景色和土著人的生活代表的是一种尊重所有生命的朴素观念(javascript:;)。
比如说,迟子建有一部作品《额尔古纳河右岸》。书中鄂温克猎人不愿陪伴自己生活的驯鹿住进汉族人划定的固定畜圈里,于是反驳汉人关于驯鹿就像家猪一样的言论。鄂温克人眼中驯鹿渴饮甘露,饿食山果,冬天踩着皑皑白雪优雅信步,生活在自然之中,享受大自然的馈赠,富有灵性,这同时也反映出人与万物和谐共生的理念。森林的生活洗涤冲刷着鄂温克人看待世界的双眼。世间生物是有灵性的,而世间景色也是纯净并富有诗意的。原始的自然风景在迟子建小说中有不可磨灭的地位。同样,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作为原始部落变迁的见证者,“我”认为自然有治愈的力量,山间清风可以吹散心底的郁闷,潺潺流水可以洗去心里的疲惫。明月繁星可以驱散荒凉的苦闷。这似乎是现代很难体会的事情。迟子建所描写的家园,有那么一部分藏身于森林之中,未染指于世俗,原始而静默美丽。那里只有郁郁葱葱的山林,缠绕流淌的江水。世代居住的猎人。这是一种属于自然的家园,纯净又富有灵性的家园。迟子建毫不掩饰对原始自然风光的热爱与守护。她所讲述的森林,星光,露珠,湖泊,希楞柱,皑皑白雪,鄂温克人的生活跃然纸上,而且她从不居高临下地用“现代文明人”的视角审视这片未开发的土地的这片土地的居住者。她书写的是原始风光深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卷。原始的自然风景是她笔下热情讴歌的家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然空灵的风光也是她地域描写精彩独特的一份礼物。
可以说东北的地域特色在迟子建的描摹中性格鲜明,尤其是原始森林的这一部分。通过迟子建的笔端我们得以一窥东北原始森林深处神秘而又传奇的过往。
家园原始自然的风光既是迟子建饱含情感书写的对象,也像一条蜿蜒曲折的江水滋润着她的笔端。她是真的爱着这片土地,依恋着属于家园的青山绿水,风霜雨露。家园母题是她文学创作不竭的素材来源。家园纯洁的原始风景在她的描写下生动唯美,印象深刻。

二.迟子建小说中家园的精神生活
(一)平凡的民间生活
提起家园的生活,我们总会想起什么?最日常琐碎,平凡无奇的日子。迟子建笔下的家园,冬天是寒冷又漫长的,森林是空灵又美丽的。而市井的生活是热闹有趣的。
“吉来一旦不上私塾,就会跟着爷爷上街弹棉花,这是最令王金堂头疼的事了(javascript:;)。把它领出去容易,带回来难。吉来几乎是对街上所有的铺子都感兴趣,一会儿去点心铺子了,一会儿又去干果店了,一会儿又笑嘻嘻地从畅春坊溜出来了(javascript:;)。他从点心铺子里出来的时候嘴角上站着芝麻,而迈出干果店时手里则抓着桃脯或者杏干(javascript:;)。最要命的是误入畅春坊,老鸨会满脸堆笑地追到门口,冲着吉来吆喝,这位爷别走哇,给你找个好姐姐裹奶吃(javascript:;)。吉来就偏过头对着裤脚肥大的老鸨说:裹你妈的奶!他出了畅春坊又进了杂货铺,无论是农具炊具总要上前摸一摸,结果摸了一手的灰回来了(《伪满洲国》)(javascript:;)。”迟子建的小说中,家园的市井生活是热闹的,喧嚣的。沿街的商铺,顽皮的孩童。邻里琐碎的拌嘴。她善于观察这些平凡的日常,积攒起来,在文学的王国里用这些生活的边边角角盖起了一个家园。
东北人生性豪放,市井的生活也绝不冷冷清清。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迟子建的小说家园里,这群人热闹的生,纵情的笑。用力的生活和期盼。无论是沦为伪满殖民地,(《伪满洲国》)还是笼罩在鼠疫阴霾下(《白雪乌鸦》),这群人,这片家园永远是昂着头,热烈地拥抱生活与阳光。好像踩着一地的泥泞前行却是一路欢歌似的。比如她这样描写家乡的渔汛。“平日里静寂而银白的大江像被点燃了一样变得空前活跃(javascript:;)。你随时都可以听到他们捕捉到大鱼时那兴奋的叫声(javascript:;)。能在那种气氛中活过一次真称得上是人生的一大收获(javascript:;)。你站在江岸上,看着天和地,它们以共同的苍白照耀着我们的时候,我们却以活人的热情给它们注入生动的呼吸(javascript:;)。那时候我们背后的土地是白的,土地后面的房屋也是白的,房屋尽头的原始森林更是苍白冰冷(javascript:;)。寒光和雪和太阳和谐的奏出这世界最朴素又最迷离的音乐(javascript:;)。渔火在此时此刻显得无比温柔宁静,它燃烧着寒气,以独特的姿态赢得了绚丽(javascript:;)。”(《原始风景》)在迟子建的眼中,家乡最普通的劳作无异于一场节日盛宴。这一切鼎沸喧腾的场景烙印在她记忆深处,出现在她的作品中,总有一种世俗生活热情洋溢的喜悦感。
迟子建小说中的家园是人间烟火温情缭绕的。它似乎没有现代社会高楼里人与人的疏离感,她的家园是属于乡土的,带着温度的。这种温度让人亲切。市井生活就是这样嘈杂热闹,哪怕隔了多久想起来都有一股力量驱赶不安的情绪,因为热闹的生活本身就可以抵挡孤独与绝望。(可以再加一点内容)
(二)家园里迥异的人物
忆及家园,总会有令我们印象深刻,难以忘记的故土亲人。在东北这片热土上生活着的人们热烈而又质朴的形象也深深影响着迟子建的创作。
迟子建的小说热衷描写“群像”。她创作的人物不拘一格且数量繁多。这些人物共同生活在这一片地域,构成了家园的一部分。迟子建在塑造这些人物的同时,也给予了这片家园她的热爱和理解。她不会单一的只描写一个阶层或一个民族,在她的书中,所有生活在这片家园的人们都是这片家园的成员,大家一起形成了这片家园的共同回忆。仅仅《伪满洲国》一本书,就出现了上至贵族阶层的傀儡皇帝溥仪,下至最底层贫苦民众的小叫花子狗耳朵。此外,在这本书里,还有俄国商人阿廖沙,日本军官羽田少尉。赫哲族的渔民,满族的市侩老人。普通农民,富有商人,私塾先生,革命英雄,伪满官员。等等一系列不尽相同,千姿百态的人物形象。迟子建作品里的人物形象特别庞杂。她既写普通生活的中国乡村大众,也写那片美丽土地上的鄂温克猎人。还有生活在东北的俄国人,日本人。
她并不过度理想化居住在她家园的人们,想象每一个人都拥有完美的人格和毫无挑剔的道德准则。相反,她尽量立体丰满地去塑造家园的人。她的小说里有乡村恶霸,也有善良勤劳的农民。有勇敢的抗联战士杨靖宇,也有为了几袋粮食出卖革命志士的人。迟子建对于家乡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描写,让我们看到她热情讴歌的家园并不是单薄的,而是真实的,立体的,有血有肉的。这不是一个人臆想出来的世界,而是一个真正存在的家园。通过她的小说创作,我们也感受着她对于家园的细致观察和深沉的爱。迟子建不去“脸谱化”家园里的人,她的小说中,不管人物身份的高低贵贱,她都尽量给予这些人物生命的尊重。她描写作恶多端的暴徒死去后,坟墓边的小鸭子像花一样多娇(《鸭如花》),体现了她对生命的怜惜。还有描写无心恋战的日本士兵,羽田少尉在来到中国后,一直想念曾赠送他腰带的日本姑娘,却眼睁睁看到那位姑娘成为慰安妇。作者对于羽田少尉爱情的破灭字里行间充满了同情,叹息。即使他是一位敌国士兵(《伪满洲国》)。这体现了作者对她笔下人物充分的尊重和同理心。
迟子建所塑造的家园,不仅仅有难以忘记的独特的东北地域特色景致,还有家乡的人,感情饱满,形象立体的人。家园里的各种各样的人,是迟子建小说家园母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她对于这些人物的描写有层次地推积了一个有生命力的家园。
(三)敬畏自然的哲学观
迟子建小说中的人物除了身份、民族、国别、阶层、性格纷杂庞多之外,作者有意将自己家乡人民对于生活的共同领悟投影其中。迟子建笔下的人物几乎都带有一种对天地、对自然规律的尊敬。《一坛猪油》霍屠夫赠送的绿宝石戒指百转千回又回到蚂蚁一家手上;《伪满洲国》的结尾,杨氏兄弟各自的半块铜镜辗转人间几经易主又组合到了一起;《额尔古纳河右岸》里尼浩作为萨满一生的命运。
迟子建的家园里,家园的人们几乎都秉持了这样一种对自然法则的敬畏。相信天地自然之间自有它的运行规律。她对于家乡人民的精神世界观察是很深入的。
她的小说里,人物的刻画也因此多了一层精神层面的共性。他们普遍顺应本真的生活轨迹,也因此多了一些豁达和从容。少了一些戾气和愁肠。将目光更多的放在了经营日常生活上。这与迟子建笔下东北淳朴的民风的形成不无关系。
三.日薄西山的家园
步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工业化的城镇取代自然的乡村生活,人们的生活方式,情感交流都发生着巨大的改变。迟子建隐约担心她心目中,她笔端下那个山清水秀,质朴热情的家园渐渐失去它的魅力,她更担忧家园世代而栖的居民如何适应工业化的生活。
世世代代居住在原始森林里的鄂温克人,从此要走出森林,走向城市。他们也许从此再也不能躺在希楞柱里看着星空入眠,注定与山里的清风朗月渐行渐远。与他们曾经亲密无间的驯鹿渐渐走散。而熟悉了山林生活的鄂温克猎人又能否在现代城市中找到一席之地,拥有一技之长?作者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追问着这些。
高速的城镇化进程改变着迟子建笔下的那个家园。原始森林的开发,土著猎人的消失,希楞柱被拆掉。冬季的渔汛渐渐变成旅游的观赏项目。家园里世代流传的自然景色,生活方式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还是否会有人满怀诗意的去守候一场白夜极光?这片土地上还会继续存在迟子建深深眷恋的家园吗?
“我十分恐惧那些我熟悉的景色。那些森林、原野、河流、野花、松鼠、小鸟,会有一天远远脱离我的记忆,而真的成为我身后的背景,成为死灰的图案,成为没有声音的语言(javascript:;)。那时或许我连哭声也不会有了,一切会在静无声音的死亡中隐遁踪迹,那么,我的声音将奇异地苍老和寒冷(javascript:;)。”(《原始风景》)迟子建生活成长在那片东北沃土之上,对于家乡热土难离,她孜孜不倦地动情书写记叙家乡的一切,留恋不舍。她创作的小说中有许多部分也在表达着她对于家乡未来的担忧。
她像一个孩子一样观察着家园的四季轮转,大雪,严霜,回春。市井街道,乡邻的生活。极夜的白光还有温柔的月色。迟子建曾描写,故乡的月光,美丽而忧伤,如雾如露,轻柔朦胧,笼罩一江碧水,是记忆中特别动容的存在。还有家乡的金色草垛,堆积满满的谷粒麦穗,小时候记忆深刻的农忙场景。迟子建是深深眷恋着故土的一草一木的。正因如此,她从小长大的家园在一点点被现代工业文明割破吞噬时,她表现出担忧与痛惜。难以接受她最最熟悉的金色草垛,乡村院落,原始森林,冻土大地之上的各种传统活动被束之高阁,淡出人们的视线。她同时也担心她记忆中的家园温情脉脉的人与人之间相处交流在现代功利化的社会中难以找到一席之地。这些不仅仅是曾经辽阔美丽的东北黑土地所面临的生存困境,也是现代文明进程中许多城市面临的艰难抉择。当千城一篇的端倪蔓延扩散,昔日的家园何去何从,栖居在这片广袤大地的人是否能应付得了这些飞速的现代化改变?作者表达出了深深的担心。
正因她热爱着这片土地,不断用笔尖触碰挖掘,保存着这个家园,保存着这份令人难忘的成长记忆。所以她在思索家园前景的时候才会有隐隐的悲伤。质朴而纯净的家园不见了,该去那里寻找?迟子建心中的那一片“冻土情节”源源不断的为她提供创作的对象,不管是独属于那一片地域,富有特色的东北原始森林,农田,渔场;还是热情爽朗的东北居民。都是迟子建小说中独特的一笔风采。是她文学作品里念念不忘的家园。现在,家园的旧日回忆却在一点点变得遥远,这不尽让人沉思,曾经的家园未来会是怎样?
在如今这个历史洪潮中,乡土中国向城市中国蜕变,人与环境,人与家园的关系越来越难以逃避,迟子建通过她记忆中的东北家乡的塑造,也在追问未来家园的发展何去何从。迟子建的小说几乎没有大篇幅描述城市生活的,她心目中的家园始终属于自然与乡村,属于形象各异的街里街坊。现代化的生活对于她的家乡冲击是巨大的,不仅仅表现在居住坏境的改变,还体现在人们对这种冲击呼啸而至的茫然。在从前日子贫苦的时候,虽然节衣缩食,但迟子建笔下的人物从没停止过对家园的热爱,对生活的用心。比如《清水洗尘》里一年只能洗一回澡的时候,“天灶的头搭在澡盆上方,他能看见窗外的隆隆夜色,能看见这夜色中经久不息的星星(javascript:;)。他感觉那星星已经穿过茫茫黑暗飞进他的窗口,落入澡盆中,就像课本中所学过的淡黄色的皂角花一样散发着清香气息,预备着为他除去一年的风尘(javascript:;)。”越是物质匮乏的时候,家乡的生活反而充满了诸多“小确幸”,恰恰是物质飞速丰富的今天更让人的生活充斥着隐忧。习惯于山林的游猎民族该如何走出他们的生活范围,适应“文明”社会?还有东北土地上的旧主人所信奉的天地自然观又是否会被后人继续秉持?
迟子建无疑是对于她的家园满含深情的。她写家园的劳作渔汛,写家园广阔无边的原始森林,写家园漫长的冬季和厚厚的积雪,写极光,晚霞,房屋街道。刻画千姿百态的故土人物,记录家乡的沉痛历史。然后看着这些她从小熟悉的居所,山林,人情渐渐模糊淡去。她当然是不忍的,不舍的。
她希望用她的能力记录这片家园的故事。却对于家园的未来无从下笔。工业化,现代化影响和改变的不仅仅是东北的黑土地,这种改变几乎触及我国的每一个城市。迟子建在创作的同时也在思考家园的变迁与未来。昔日令人沉醉的土地仿佛处在黄昏日暮时分。
然而现代化的进程并不可逆转,东北乡间的生活正在变得遥远和陌生。也许会被人们渐渐淡忘,忘记曾经有那么一个家园的存在。高楼和霓虹正在取代乡居和繁星;过度的开采渐渐打乱原始森林的生态平衡;渔汛,麦田,草垛这些农业文明的记忆可能会在下一代人的脑海中抹去;连寒冷又漫长的冬天也失去了它令人挂念的热闹节日气氛。迟子建对这些变化无法无动于衷,她的作品中流露出了深深的担心与无奈。毕竟工业化的冲击是巨大的,它正在改变着我们的家园环境,并且影响着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与交流。东北黑土地上的秧歌与社火,大雪与寒冰连同它古朴宁静的江流山川一起渐渐没入夕阳黄昏之中。记忆中的家园未来走向何方?迟子建还在疑问并思索这一切的答案。
结语
总之,迟子建小说中的家园情怀是她对于故乡生活割舍不断的回忆和眷恋。家园活在她的作品中,东北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生活符号,乡土民风都是她一笔一划构建家园的基石。她小说中的家园个性鲜明,让人愿意走进那片隔了一些岁月的古朴北国村落,了解那里曾发生的一切。在迟子建笔端流波停顿中感受她对家园的一腔热情,听她絮絮不止倾诉“家园情怀”。虽然迟子建也在小说中表达了对于记忆中的家园可能在现代化的裹挟中渐渐改变的担忧,但是这片热土将在她的文学之中永恒存在,她小说中的“家园情怀”让我们永远记得中国东北部有美丽的自然与乡村,曾有一群人满怀对生活的热忱与对天地的敬畏在那里生活过。
参考文献:
[01]迟子建.伪满洲国(下卷)[J].长篇小说选刊,2005(3):179-286.
[02]王晓红.论迟子建小说的地域文化品格[D].吉林大学,2007.
[03]安菲.寻找精神与生命的家园[D].黑龙江大学,2008.
[04]王晓红.论迟子建小说的地域文化品格[D].吉林大学,2007..
[05]赵俊霞.迟子建小说中的家园意识[J].语文建设,2013(26):28-29.
[06]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J].
[07]廖敏倩.文明向着自然返回[D].宁波大学,2011.
[08]张凌.迟子建乡土小说创作论[D].中南大学,2007.
[09]王莹莹.悠悠北国情[D].南昌大学,2012.
[10]迟子建.鸭如花[J].
[11迟子建.秧歌[J].
[12]迟子建.原始风景[J].
[13]迟子建.白雪乌鸦[J].
[14]迟子建.清水洗尘[J].
[15]迟子建一坛猪油[J].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8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