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余华小说《第七天》的叙事艺术

在我国当代文学领域中,余华是为数不多的极具世界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在国际领域,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并广泛传播,深受国外读者喜爱,获得了众多奖项,他的作品成为国外读者了解中国的重要渠道。在国内文学界,余华是一位备受文学评论界和读者关注的作家

  引言

  余华作为先锋派的重要代表,他的创作始终遵循着先锋精神,这就要求他在写作上要维持着创新型和先导性,他的作品极具实验色彩与艺术个性,始终处在当代文化变动的前列。纵观余华创作历程,其叙事风格一向以犀利、直刺人心见长,写作距离从最初的疏离大众,到现在的贴近普通人。余华的作品整合了现代、后现代的多种形式技巧。
  自《兄弟》上市后,历时七年,余华推出了新作《第七天》,小说面世不久,就引起大众广泛争论,大众态度毁誉相半、褒贬不一。虽然《兄弟》和《第七天》两部作品面世时间前后相差七年,但小说《第七天》的创作起点却早于《兄弟》。余华在随笔里说过:“我在写小说的时候可能有一种心理疾病,一段话写的不满意就写不下去。在《兄弟》之前我就把开头写完了……有时为了解决问题,再多写一点细节会更优美。”[[endnoteRef:1]]作家对细节的考究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在写作内容方面,余华一如既往的是对社会底层小人物的书写。在小说《第七天》中,作家以独特的叙事视角和思维方式曲折地反映着现实真相。本论文主要从小说的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叙事手法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作家的创作风格及特色,揭示其创作意图。本文在探讨余华创作艺术手法之前,先对小说内容进行解读。余华:《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5.2;p215]

  一、小说文本的解读

  小说《第七天》以工薪阶层的杨飞为主人公,通过杨飞亡灵的视角书写死人眼中的现实社会。反复研读小说后,我认为这部小说从整体来看阐释了三大主题:亲情,爱情还有社会情。
  小说开篇,死去的主人公杨飞,面对着雾气朦胧的世界,目睹着各种事情的发生:公交站车祸、XX广场前的戏剧性的动乱、商场火灾、暴力强拆、还有人跳了楼……然后,在这一片混沌之中,主人公杨飞回忆起了过往:“记忆之路的尽头,无论如何的努力回想,在这之后没有任何的情景,蛛丝马迹都没有。谭家鑫瞪着我,以及随后轰然的一声巨响,这些就是我仅能够寻找到的人生的最后情景。”[[endnoteRef:2]]杨飞坐着公交,凭着记忆游荡到了一个熟悉的地方,被一个陌生的声音唤醒,而这个声音的主人就是他的前妻——李青。两个疲惫的灵魂在他们生前一起度过的地方相遇了。他们因为在同一家公司上班而相识,李青是他们公司最漂亮能力最强的女孩。杨飞无意间靠着自己的诚实、善良和正直的品质打动了李青,杨飞取到了众人眼中最聪明美貌的李青。美好的生活总是短暂的,他们在一起了三年多后,李青的一次出差,杨飞的生活出现转折。李青为了追求自己的野心或者说是梦想离开了,因为这些杨飞都无法满足她,李青离开了她唯一的爱情,和一个飞机上邂逅到的X留学回归的博士结了婚,她开始了自己的事业变得富贵起来,可到最后,她却死在追求梦想这条路上。死亡后的相遇,李青说她只有过一次爱情,那就是和杨飞的爱情。就在我们以为两人在死亡后终于最终在一起了,短暂歇息之后,李青又离开了,回到了她的富人圈中。这种结局不免令人唏嘘无语,即使归于死亡,他们也依旧不属于同一个世界。余华.《第七天》[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3.]
  与李青告别,杨飞又踏上了寻找之路,来到了他的出生地——铁轨。杨飞的生母在火车上的厕所中意外生产下了他,并且没有停顿的就从厕所管道掉到了铁轨,一连串荒诞的事实之后,杨飞活了下来,二十一岁的单身汉杨金彪在工作时捡到了他,善良的杨金彪义不容辞的养育了这个孩子。因为还要工作,杨飞又太小,杨彪就自己缝了布兜,把杨飞放进去里,从此形影不离,喂奶、洗尿布、甚至于织毛衣。最让人感动又难过的是杨金彪为了他放弃了自己的爱情和婚姻。杨金彪也曾经犹豫过,甚至丢弃过杨飞,但旋即又挽回了错误,这个善良的人不忍心把杨飞丢在河畔街,不过一夜,他就去找回了杨飞。当他看到杨飞用散落的树叶来保护自己的时候,他反悔了,自责了。这种由自我出发对良心的检验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承受的,这是一种弥足珍贵的品质,这种纯粹的、无私的爱是只有亲情的力量才可以创造出来的,不能忽视的是杨氏父子之间不受任何的血缘关系的约束。
  小说还写了社会底层普通人的爱情。鼠妹和伍超是生活在这个城市最底层的群体,他们被称为鼠族,没有固定的收入和住所,每天为了简单的生存而拼搏,但这样的境况,也阻止不了爱情的发生,带着他们对未来美好的期许,努力工作、早出晚归,勤恳踏实。伍超在一家理发馆门口一眼就看见了店里的刘梅,那种感觉,用小说的话就是“我再也见不到比她更好看的人了”。伍超为了刘梅,也去了理发店做工。虽然身份卑微,伍超却很有想法,在洗头之余还学习理发,想将来成为理发技师,开一家自己的店,这样收入会增加一些,他就能给刘梅更好的生活。可意外发生了,鼠妹因为吃醋惹起麻烦,伍超毅然带着鼠妹离开了理发店,还未成熟的梦想就随之破灭了。他们又去了一家餐馆打工,伍超又有了新的梦想——等他学到真正的厨艺以后,就和鼠妹开一家自己的小餐馆。但是,天公不作美,鼠妹的年轻美貌招来了顾客的动手动脚,伍超出气不成反被打的满脸是血,明明是被弱势的一方,却被老板开除了。梦想虽然再次破灭,可他们并没有屈服,即使是要饭他们也一样坚强的活着,这个时候感情是他们活下去的唯一的支撑,当这个支撑破碎的时候,鼠妹就跳楼自杀了。因为假的苹果手机,鼠妹觉得伍超骗了她的感情,她不在意手机是假的,在意的是伍超骗她手机是真的。反复联系伍超未果后,鼠妹决定给他一些教训,假装要自杀,却真的让自己陷入死亡。等伍超从老家回来后,得知了鼠妹跳楼的消息。为了买墓地安葬鼠妹,卖了肾,却因感染不去医院而死,死亡之后去到了一个叫做“死无葬身之地”的地方,值得关注的是,他们因爱情死亡,死亡的时候也是爱着对方。
  小说还触及到一种情——社会情。小说在看似令人感到绝望的社会里,像杨金飚这样的人,生前兢兢业业,勤劳努力,如牛马般的工作在铁路一线,不求更多回报,朴实做人,做事,并且死后也在寻找自己的价值,因为没有墓地无法安葬,而这里正好缺少一名指引人员,所以杨金彪自发地当起了侯烧厅的工作人员。在这里的工作,令他感到幸福和满足,所以最终,他的人生价值得到了实现。善良的李月珍意外的在河边发现几具婴儿的尸体,为了给被胡乱丢弃婴儿寻找真相,牵扯出医院丑闻,遭到宝马报复被撞而死,因为骨灰是假的也无法安葬,死后和这二十七个孩子一起生活在“死无葬身之地”。我认为这无疑是个人在社会中价值的体现。

  二、“亡灵视角”的“鬼魂书写”

  小说是叙事的艺术。“所谓叙事,也即采用一种特定的言语表达方式——叙述,来表达一个故事,换言之,也即叙述加故事”[[endnoteRef:3]]。《第七天》中,最维鲜明的特点就是用“鬼魂”形象的第一人称限制性的叙事视角来展开故事。“限制叙事”即“叙述者知道的和人物一样多,人物不知道的事情,叙述者无权叙说。[[endnoteRef:4]]”对于余华来说这是他首次使用亡灵叙事这一方法进行的小说创作。小说开篇就交代了“我”要只身前往殡仪馆火化自己,这一奇特现象引人入胜,故事也由此展开。死亡后的世界变得空虚混沌,不可触摸,和我们印象中的现实世界形成强烈对比。借用鬼魂形象,小说的叙事具有了很大的随意性,叙事视角随作者的需要而变化,不再受现实条件约束,颠覆者读者的生活经验,叙述便具有了很强大的张力。徐岱.小说叙事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5.]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7;P63]
  作为先锋派代表,余华自身的创作是一个不断地创新变化的过程,采用亡灵视角叙述是他对自己以往写作手法的超越。余华并非文学界首位从亡灵视角叙述作品的作家,但小说《第七天》却实余华第一次进行这种尝试的作品,在答《京华时报》记者问时余华说过,他一直有一种欲望,把我们的生活中看似很荒诞其实的很真实故事集中的来写出来……让一位刚死去之人进入另外一个世界,让现实世界如同倒影一样的密密麻麻地出现。[[endnoteRef:5]]为什么要借助鬼魂形象来进行叙述,作者意欲通过死亡的叙事表达些什么,这就要我们结合作品加以研读。张丽凤.失重的灵魂——评余华《第七天》[J].书城,2014(5):111-112.]
  鬼魂形象的存在在中国传统小说中已经是屡见不鲜。“我国关于鬼的小说从主题上看可以分为两个类型:一类是劝惩、娱乐型,一类是对于社会黑暗腐败现实的揭露与批判[[endnoteRef:6]]”。正如赵瑜所言,“只有死人才不会被利益所裹挟,才能有自由出入生活和真相的证件,所以选择让一个离世的人一一说出生活的真相[[endnoteRef:7]]”。余华将杨飞亡灵作为叙事主人公,就少了很多现实世界的束缚,产生其他叙事方式无法达到的效果。亡灵视角的叙述更适合作家用荒诞讽刺性语言来描述缺乏信仰的社会环境,给人以感知上的冲击和更深广的启发。余华在他的随笔《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也说过:“荒诞小说与写实小说之间的最大区别在于它们和现实之间的关系,写实小说走的是康庄大道,荒诞小说是抄近路,是为了更快而不是慢慢地抵达现实。我认为只有这种方式才能把我们时代中那么多荒诞的事情集中起来。[[endnoteRef:8]]”其次,通过亡灵视角,作者为我们呈现出的是一个与现实世界完全不同的属于鬼魂的世界。用亡灵来作为叙述主人公,由一个现实中不存在的人来发声,那他描述的内容就产生和社会现实拉开了一定距离的效果。“小说虽然写的是亡灵的世界,看似荒诞,但荒诞只是表面的,只是小说的一种写作形式,《第七天》最突出的特点还是现实。”[[endnoteRef:9]]通过杨飞的视角,剖析了现实世界的荒诞性,殡仪馆候烧厅的普通座位和vip区域,揭示了社会中因财富值而产生的地位上的差异。再次,通过杨飞在“死无葬身之地”的见闻对比现实社会的荒诞。死后世界的人人平等和现实世界的等级差异,达到了反讽的效果。张丽军,计昀.“鬼魂书写”的后死亡叙述及其精神限度——论余华新作《第七天》[J].北京社会科学,2015,(02):41-46.]赵瑜.《第七天》:一个时代的药渣[J].商周刊,2013,(15):86.]余华:《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5.2.]高玉.《第七天》的续接与延伸[J].小说评论,2013(5):86-92.]
论余华小说《第七天》的叙事艺术

  三、小说结构与叙事时序

  小说在整体结构上极富特色。余华说:“《第七天》的叙述有点类似圆规的作用,杨飞在叙述里属于圆心,叙述如同圆规半径般一圈一圈往外划出一个个的圆。杨飞的经历是圆心,所见所闻是一条条圆线。”[[endnoteRef:10]]而我认为,小说从整体来看,为我们呈现的是像一张巨网般的结构,杨飞处在一个枢纽位置。小说是过去与现在两条线索紧紧交织,结构清晰,叙事有张有弛,井井有条。杨飞作为一个联结点,将小说中的几组本互相毫无关系的人物联系起来,故事情节的发展随杨飞的回忆被紧紧编织在一起,他和前妻李青的过往,和养父的生活,与伍超鼠妹的相识,和谭家饭馆的关系,等等。李艳丰.从《活着》到《第七天》——叙事转型与余华主体精神的成长[J].文艺争鸣,2015,(02):158-165.]
  在小说结构以杨飞为枢纽的基础上,小说的叙事时序也是千变万化的。叙事时序指的是小说叙事的时间顺序。“叙事的功能之一就是根据一种时间组合而发明另一种时间组合。”[[endnoteRef:11]]叙事文本被包含于时间艺术,它丝毫离不开时间。取消了时间就相当于取消了叙事文。余华巧妙地利用这点,以杨飞亡灵的限制性视角为基点,主人公想到或者看到了哪里,故事就讲到哪里。阎嘉:《文学理论:精粹读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P19.]
  法国作家热奈特总结了一种叙事中关于时间顺序的一种现象,并作出这样解释:虽然文本总是以线性次序加以展开,却不必与事件实际发展的年月顺序保持一致,而是常常违反这种顺序,产生各种不一致的现象。这种时序不一致的现象,热奈特将其称为“时间倒错”,其主要表现形式是“倒叙”和“预叙”两种。本文就这种现象与小说《第七天》加以比照。倒叙指对故事发展到目前状况之前的情节的所有事后追述,其包含多种多样的回忆和追述,像是侦探小说中破案时对作案过程的说明,复仇故事中对往日渊源追溯的情节等,而体现在小说《第七天》中则是杨飞死后其亡灵对死亡原因的探寻。
  热奈特说过:"要研究叙事的时间顺序,就要比较安排在叙事话语中的时间或时间片段的顺序,与相同事件或时间片段在故事中具有的连续性的顺序,在这种意义上,故事的顺序要么是由叙事本身明确表现出来的,要么就是能从这个或那个间接线索中推论出来的。”。也即是说要分析小说《第七天》中的时序状况就要对照各个情节在文本中的时序和这些情节按自然时间发展的正常顺序,来发现其间的时序倒错现象,进而明确余华在小说中所运用的时间倒错的形式。
  “倒叙更多的是表现为叙述者对故事的安排,他往往有意从中间或者最后讲起,而把故事中的一部分甚至绝大部分都用倒叙来处理。倒叙是时序研究中的重要概念,它是一种传统的叙述技巧,而在现当代的叙事文中得到了突出地运用”。[[endnoteRef:12]]小说《第七天》中存有大量的倒叙情节。《第七天》是余华继上部长篇小说出版七年之后的最新小说,是一部颇具荒诞性的小说,从作品题目来看就可以看出它与时间的关系。小说叙述了杨飞在死亡后七天时间的游荡中的所见所闻所想,有对“死无葬身之地”的人事物的详细描述,还有杨飞对自己生前大段追忆。小说中涉及的素材的时间要远远超出文本时间。小说叙事时间的起始是杨飞死后的第一天里,去殡仪馆的所见所闻。单从杨飞这条线索来说,故事的发生的是从杨飞的离奇出生开始,而在小说中是在第三天杨飞的回忆中才被叙述出的。小说中作者对素材的时间顺序进行了重新排列组合,这些回忆串联起来就是杨飞生前的一条生活线索,随着叙事的进展,重要事件的逐一发生,逐渐为读者展现了主人公的完整的一生。陈永有.新世纪长篇小说的“大学叙事”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第七天》的第一二三天由杨飞死后的所见所闻和大量回忆组成的。小说开头杨飞死后不久,意识逐渐清醒,他通过欠费的手机接到殡仪馆的电话通知,去往殡仪馆等待被火化,但因为没有墓地无法安息而离开候烧大厅。杨飞死后的第一天因为自己的死亡原因的回想,踏上了探寻之路,使读者了解到了杨飞是如何死的,对小说的叙事和情节进行了补充。杨飞死后的第二天,遇见了同是亡灵的前妻——李青,于是引出了对生前有关他和李青的所有事情的回忆的倒叙。小说第三天,杨飞在生死记忆模糊之间,踏上了自己出生的铁轨,对往事的追怀,思绪回到了他出生时的场景。这是小说中最长的一段回忆,亦是关于他的人生最早的一部分回忆。前三天的回忆叙述可以看成是一个亡者对于自己生前之事的最终浏览,他把自己生前最放不下的心事又追忆了一遍。可以说自此杨飞就不再有对以前的种种牵挂了,他最终走出回忆开始逐渐靠近"死无葬身之地"。杨飞对于生前,没有牵挂之后,小说进入下一阶段,开始靠近"死无葬身之地",对死去的父亲的寻找。总体上讲,就杨飞单人这条线索,发生的自然时间顺序应为:杨飞离奇出生-被养父收养并养育成人-杨飞与生母相认-离开养父后又返回-杨飞与李青三年的短暂婚姻-杨飞卖房为病重的养父治病-养父悄无声息地出走-杨飞寻找养父-杨飞死在饭店事故中-成为亡灵进入死后世界,开始死后世界的七天。
  小说的叙事手法

  (一)重复叙事

  重复作为叙事策略曾普遍出现在先锋小说家的笔下。余华是其中的一个代表,尤其体现在他后期所创作的长篇小说中。重复叙述指的是“发生了的一次事件被讲述了数次”。重复是小说叙事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包括事件重复和话语重复两种最基本的类型。余华小说中的重复比较特殊,他笔下的重复是显示出相似性的不同事件,特意用不同的描述来体现重复,这些相似性成为读者关注文本的焦点。余华的小说中,最明显的就是主题事件的重复,也即死亡主题的重复。其次,余华擅长的重复还有对话语的重复。
  其中明显的就是对死亡主题的重复,小说中罗列了非常多的死亡事件,一个接一个,如商场失火、暴力拆迁、餐馆爆炸等,这些事件以社会新闻为接口,映射了现实中的事件,无不直接或间接反映了社会黑暗面对人的压迫,这种重复构成了主体事件的重复。
  小说在结构上也构成了重复的修辞,行文脉络中是以一天一天来记叙,是杨飞顺从时间安排在继续所见所闻,在结构上也构成了重复的特点。
  余华小说话语的重复可指小说中语言反复的出现,也可指增强了小说节奏感语句的重复。这在小说《第七天》中就出现很多,在很多事件内部采用反复,杨飞等主人公的重复性话语就比较分散,比如体现在鼠妹刘梅和伍超的爱情叙事之中,反复的陈述是为了使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更加的丰满和立体,从而增强艺术感染力。还比如杨飞在死后的第四天遇到鼠妹,并且被带到了死无葬身之地。作者在杨飞第一次到达死无葬身之地是这样描述他看到的场景的:"我惊讶地看见一个世界——水在流淌,青草遍地,树木茂盛,树枝上结满有核的果子,树叶都是心脏的模样,它们抖动时也是心脏跳动的节奏……"[[endnoteRef:13]]而在小说的结尾处,杨飞从殡仪馆返回"死无葬身之地"的路上遇见了刚刚死去的伍超,杨飞一如之前鼠妹把自己带到死无葬身之地时一般,将伍超也带到死无葬身之地。伍超看到了和杨飞之前看到的一样的场景:“伍超的声音戛然而止,他停止前行的步伐,眼睛眺望前方,他的脸上出现诧异的神色,他看到了我曾经在这里见到的情景——水在流淌,青草遍地,树木茂盛,树枝上结满了有核的果子,树叶都是心脏的模样,它们抖动时也是心脏跳动的节奏……”[[endnoteRef:14]]。小说到此戛然而止,鼠妹把"我"带到死无葬身之地,"我"又把伍超带到死无葬身之地,这本就是相似的情节,再加上几乎相同的语言,更加强了小说的重复性,加强了读者对死无葬身之地的印象。小说的结尾句"死无葬身之地",既点出了小说的主旨,也承上呼应了前文。余华.《第七天》[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3]余华.《第七天》[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3]
  从这些重复中我们可以看出,余华小说中的重复叙述是很有节奏乐感的,他用简单的重复来描述普通人的单调平凡琐碎的生活,使得小说产生了令人震惊的一种艺术效果。

  (二)距离叙事

  余华小说的叙事艺术中最显著的就是小说采用了叙述的方法和策略中的距离叙述。“距离叙述是指叙述话语和故事之间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或远或近。”[[endnoteRef:15]]叙述距离的不同产生了多种叙事风格,余华的前后期创作的风格最大的差异就表现在叙述距离这点上。余华前期作品创作的以“无我叙述”为主要风格特征,在这种叙述中,作者要保持绝对冷静的叙述态度,从而得以淋漓尽致地把人性之恶呈现出来。余华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创作的小说《现实一种》《一九八六年》等就是代表。在九十年代后的后期叙述中,则是一种“有我叙述”,《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就是代表。这两类叙述之中,前期叙述在面对苦难所呈现出的死亡、苦难和暴力的叙述内容,余华表现的情感态度可以讲是“非正常的”。到后期的“有我叙述”,余华则在面对苦难暴力死亡时,情感色彩的冷酷性大大减弱,温情逐渐增强。《第七天》之中延续了这种叙述方法。整体上看余华的叙述方式仍是一种不介入的方式。也就是在亡灵的不断呈现过程中,余华将死亡和苦难以本原的方式自然地展现出来,未曾经过任何的包装,使得苦难悲剧的呈表现达到了一种纯粹和透彻的状态。除此之外,细心的读者能发现在《第七天》中时常能发现作家以前作品的影子。在叙述风格上、主题思想上,人物塑造上都有他以往创作手法的复制和再现。一个作家作品的再创新也是基于以往的创作实践之上追求更进一步的发展,因此有继承是必然的。就《第七天》而言,创作方式方法的继承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让读者在阅读新作品的时候能迅速把握叙述距离,从“熟悉的余华”这个角度来进行阅读活动,降低了文本鉴赏与理解的难度。徐济民.论余华小说的创作特色[D].华中科技大学,2008.]

  五、写作手法的争议与不足

  批评家赫尔德说过,为了理解和阐释一部文学作品,批评家必须身心深入作品本身的精神中去,“应当设身处地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怀着作者写作时的精神去阅读他的作品”,以自己的感受为基础去批评,去和“作者的精神息息相通”,尽可能在“自己的脑际中对其作品的意图和旨趣了然于心。”[[endnoteRef:16]]付建舟.余华《第七天》的创作意图与其叙事策略[J].小说评论,2013(5):98-103.]
  《第七天》采用的新闻拼贴式的写作手法,因为这样的尝试,使读者对小说形成了两极化的评价。其中引用的的社会新闻,如对强拆、卖肾、火灾、瞒报、车祸、地陷、冤狱、杀警、"伪娘"卖淫、弃婴、千里寻亲子、死婴、因情跳楼自杀等事件的描述。使得小说主体呈现由多个社会新闻建构起来的框架,情节的连接必然是拼贴式的。碎片化的社会新闻构成小说主要线索,使小说变得支离破碎,其在整体上呈现的意义就很难得到深刻表现。小说《第七天》的新闻拼接式的结构决定了它在叙事上的平淡。作者虽然在叙事小说的时序上采用了倒叙形式,在叙事结构上也有循环和重复等特征,但对新闻事件的引用导致小说中对于人物的塑造是产生一大缺陷。小说中的人物塑造方面完全被对社会新闻的书写所压制。从整体上来说小说的优点在于余华在书写中无时不刻地透露出对现实世界的丑恶的揭露和批判。其次,从小说第一天开始,我们透过亡灵杨飞的视角,首先看到了殡仪馆中的众生万象。作者用讽刺的笔法对当下社会中的官僚秩序、贫富差距、拜金主义、虚伪狡诈等社会现象进行批判。但小说的意义还是停留在表面,并没有深入探究这些现象产生的根源和解决办法,只是带给读者一个被丑恶遮盖的的令人无望的世界。他唯一提出的救赎方式是小说中的一个地方——“死无葬身之地”,这是一个充满平等诗意的世界,世俗的一切矛盾冲突烦恼在这里都得以消解,但这个世界毕竟只停留在小说的想象中,现实之中的困境依然存在,没有提出真正的解决办法。

  结语

  《第七天》包含了余华以前所有作品的创作特征,余华自己也说过只有《第七天》能代表他以往的所有创作风格。余华通过小说的情景虚构和文学化手段,巧妙地把自己的对现实的批判性“嫁接”在早已成为公共事实的新闻之上,试图通过阅读来唤醒在物欲横流的现实中很快就被遗忘的国家之痛和人民之殇。余华把人文关怀寄寓于他的创作理念之中,比如房屋强制拆迁,对官僚主义奢侈的批判等等,大多还是发生在现实社会中一些底层人很细微的事情,并从这些细枝末梢中提炼出了很多的东西,有如爱情,亲情,社会情,当然,还包括一些很迷离的,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比如这个社会的价值观的变化。余华对生存境遇和对人性的不断思索和探讨,使得他的作品在各个时代都能令读者产生剧烈的心理和情感上的共鸣,并成为人类自我关怀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具有深刻的文化价值内涵。
  余华在对现实的批判中,也时刻的透露着对社会中的底层民众的同情和怜悯。余华在他的随笔中说过:“我写的时候感到现实世界的冷酷,写得很狠。所以我需要温暖的部分,需要至善的部分,给予自己希望,也给予读者希望。现实世界令人绝望之后,我写下了一个美好的死者世界,这个世界不是乌托邦,不是世外桃源,但是十分美好。[[endnoteRef:17]]”其中对父子亲情、小人物之间的爱情、"死无葬身之地"中的平等之爱的书写使小说的绝望底色也中充斥一丝暖暖的温情。小说中的亲情、友情和爱情得到了歌颂,也只有这些真情才能让我们在不可预测的现实面前得到片刻的温暖和停歇。余华:《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5.2.谢辞时光荏苒,白驹过隙,脚步匆匆,大学生涯迎来了最后的尾声,不舍的心情萦绕在心中,大学四年,处在人生中最青春活力的阶段,是我们知识累积最重要的四年,这四年,我们蜕去青涩,穿起成熟的外衣。因为对文学的喜爱,选择了汉语言文学这个的专业,在各科老师的引领下,驰骋在文学的海洋,拓宽了文学视野,感受到了文学蓬勃的力量。通过四年的积累,对自己的人生影响很大,这期间,专业知识更加丰富、性格更加开朗温和、视野越来越开阔!本次论文的书写是大学四年学习成果的检验和汇总。选择这个论文题目,源于高中阶段时的机缘巧合下,读到了作家余华的作品,并深深喜爱上他的文字风格,不由得想更深入了解余华这位作家。论文的写作过程是充满曲折的,但因为寿老师的一路带领,为我们答疑解难,带我们披荆斩棘,使得我们的论文写作工作顺利很多。非常感谢寿老师为论文修改提出的宝贵意见,比如研究余华小说的叙事艺术时可以从古今中外的角度对比切入,也可以和他以前的创作进行对比。在此,要真诚地感谢写作论文期间,寿凤岭老师对我们孜孜不倦的教诲,如灯塔般地为我们小组成员指引着正确的方向,不厌其烦地为我们讲解论文写作要点,修改论文框架和细节。难忘寿老师春风一般的温和,并十分感谢寿老师的帮助,使我的论文得到了不断地完善!来到咸阳师院,是我们一生的缘分,难忘在师院四年间的点点滴滴,过往既是回忆里宝贵的财富,也是鞭策我们一路前行的动力。临近离别,感慨万千,最不舍的是四年间的师生情谊、同窗之谊!]
  小说中对当下现实的间接书写,体现了作家对社会的思考与反应,作者虽然未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并不代表作家的无能,这也不能成为完全否定作家的依据。我们身处信息爆炸、物欲横流的当代社会,众说纷纭,每个人似乎都勇于提出自己观点,而很少进行深刻的反思。现今社会,很难有一种思想能说服大众或被群体所信服,我们这个时代亟需放缓节奏,对过往与未来进行反思与长远规划。相信作家余华也正是进行在不断的思考和探索,期待余华下一部作品的出世。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9224.html,

Like (3)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0年12月11日
Next 2020年12月13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