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语言和文化密切相关,它既是文化的传播者,又是文化的记录者。而在汉语中就存在着许多与“吃”有关的熟语,本文搜集到了一些具有代表性与“吃”有关的熟语,并且对它们的意义和用法进行了分析,同时探讨了这些熟语的文化内涵,即“吃”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很重要,它不只是停留在了生存的层面,而是到了以食传情,以食寓情,并且因为这些产生了很多人生的哲理。通过这种研究,加深了我们对语言与文化关系的进一步认知和理解。
关键词:汉语熟语、文化内涵、精致与礼数、以食传情、人生哲理
前言
中华民族在这么久的历史进程中一直显现着光辉,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出现文化断层的民族。正因如此,中华民族的文化变得源远流长,包含着世界万物。而其中的结晶就有成语、歇后语、谚语、惯用语,现代汉语中统称之为熟语。这是中华文化这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的发展中所凝聚出来的文化珍品,是每一个中国人从小就会接触的文化,存在于生活中,事业中,存在于任何生命能够存在的空间中。而其中对中国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和吃相关的熟语,因为中国人算得上是吃的行家,和吃有关的熟语比比皆是。而因为吃对于中国人的重要性,吃这个字也逐渐变得更具意义,不再流于表面。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标志性用语。所以,本文就从吃具象的方面和吃抽象的方面来讨论一下在中国人的心中吃所形成的熟语的重要性。
一、汉语中与吃有关的熟语
是世界上文化流传最久远,最博大精深的民族之一,而在文化流传中形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熟语。它集合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更表达了中华人民对生活的热爱。熟语,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在对事物的描绘上切实而又活泼。因为其朗朗上口,也因此被人民世代口耳相传。作为民间文化的珍品,凝聚了中华文化。也因此具有了很强的感染力,深入到了千家万户,影响到了民众的生活。而中华民族在创造中华文明的同时,也创造了灿烂的饮食文化,更好的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明。比如,“吃官司”指被指控有罪或者其他惩罚。区别于打官司,吃官司指的是被告一方,也就是惹上官司,而打官司指的是可能是被告或者可能是原告。“吃得开”指受欢迎,八面玲珑。例如“你长得不错。拿得出去,这码头,保您吃得开。”[1]“好马不吃回头草”常比方有作为的人需要不走回头路。例如“好马不吃回头草。既然他已经离开了老窝,就决心在外面的世界闯荡下去。”[2]“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意思是受尽千辛万苦,才获取了功名富贵,成为别人爱戴的人。例如二门上有一联对子:“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3]“兔子不吃窝边草”告诫人们不要在家门口做坏事,也比方恶徒不在当地干坏事。“吃闭门羹”形容串门的时候主人不在家,进不了门或者受到不好的待遇。“吃水不忘挖井人”告诉我们做人要懂得在你享受成果的同时,不让忘了给你创造成果的人,指做人要懂得饮水思源。“老虎吃天-无处下爪”比喻人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束手无策。“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形容吃饭的重要性,“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比方贪心不足,例如,“那薛老大也是‘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的。”[4]“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比喻有难言之隐或者受了气说不出来,“吃香的,喝辣的”形容人的生活十分奢侈,“敬酒不吃吃罚酒”比方不识好歹,不识抬举。“用尽了吃奶的力气”比喻人在遇到困难时竭尽全力去做,“吃人不吐骨头”比喻人贪婪而又残暴。例如“但此人一肚子坏水儿,吃人不吐骨头,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只能拉拢,不能得罪。”[5]“吃人的嘴短,拿人的手短”得了别人的好处就要替别人办事,“吃不了,兜着走”不识大局,造成不良后果自己承受。例如“不可拿进园去,叫人知道了,我就吃不了包着走了。”[4]“吃力不讨好”费了好大的力气,也得不到好处,“吃饱了撑的”形容精力用到了不该用的地方等。我们发现这些熟语的意义很多已经不再停留在“什么是什么”的层次了,而是有了更多的引申义和比喻。为什么汉语中有这么多的熟语与“吃”有关,下面我们就来探讨它的文化内涵。
二、和吃有关的熟语所独有的文化内涵
(一)吃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很重要
1、中国所独有的吃法
中国人,绝对称得上是吃面的行家。各种面食,各种炒菜,南北两方各具特色,琳琅满目,山珍海味也是数不胜数。所以,从文字出现的时候,从人与人的交流开始的时候,吃就已经时刻贯穿在了人们的生活当中了。因此也就出现了与吃相关的一系列熟语,例如,“吃粗食,长得快”,“吃肉不如喝腥汤”,“废寝忘食”等等不胜枚举。也正是因为吃的重要性,所以在中国人的意识中,凡是与吃有关的都是比较重要的。因此也就导致了这些熟语在中国文化中的广为流传,家喻户晓。在中华5000年的文化历程中,也诞生了许许多多的和吃有关的熟语。“食人一杯酒,心结一个钮。食人一杯茶,心结一个疤。”,“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人生万事,吃饭第一”都是心口相传的谚语,也说明了饮食问题是人民生活中最大的事情,强调吃关系民生,在群众的生活中事关重大。自古以来,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曾采用自以为有效的方式,试图解决国人的吃饭问题,也无不因政策失败,直接或间接地导致改朝换代。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因为天灾人祸所导致的饥饿灾难,已成为一种难以磨灭的民族记忆[7]。因此在中国人平常的问候时总会问,“吃了么?”就表明中国人在潜意识里所关注的还是吃了没吃,而不是吃饱了没。
2、吃文化中的精致与礼数
常生活中,下班后,都会三三两两去吃个小摊,喝个小酒。或者是带着朋友去家里吃自家的美味,这样的吃,何尝不存在着一种文化,一种品味呢。饮食在文化中也是属于精品的,而正因为这种精品意识,使得饮食活动变得越来越精致,在材料上,烹饪手法上,配菜上甚至是在环境上都无一不体现着“精致”二字。在现在这个已经不是为了生存而生活的社会中,人们注重的是健康,所以就使得饮食要变得更加精致,更加符合现代人的要求。所以,饮食和文化的结合是必然的,两者的精致使得中华饮食的美足以做到征服世界。它让吃饭的人有一种“三月不知肉味”[6]是又让人不得不拍手称赞。这种精致,让食者不仅得到了物质上的满足,更得到了精神上的满足。中国作为文明古国,身为礼仪之邦,早已经将这种礼仪和礼数融入到了饮食和文化当中。“夫礼之初,使诸饮食。”[7]就充分的说明了礼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存在意义。生老病死、拜神祭祖这些都是有着礼的存在。吃饭时候的座位次序,筷子的摆放,上菜的顺序这些都体现着“礼数”。每一道菜中都有着做菜的人付出的心血和心思,这样才能让吃的人品尝到自己喜欢的美食。
(二)中国人以食传情
中华饮食能够具有“抒情”功能,是因为“饮德食和、万邦同乐”[8]的哲学思想和因此而出现的具有独特民族特点的饮食方式。因此我们更要提倡健康快乐、奋发努力的文化情调,去追求高尚的情操。
1、中国人对吃重视的原因
麦当劳餐饮刚开始营业的时候,很多人都说在麦当劳里吃不饱,而麦当劳的老板却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我们X人讲究的是吃好,补充好每天的营养就行了,谁让你们中国人一定要讲究吃饱的呢!”麦当劳老板说了这段话带着责备的口吻,但是这确实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道理。什么叫做吃饱?把肚子里填满了就叫做吃饱了,也就是要吃到涨肚子。而所谓的“吃好”就不一样了,不只是要吃饱,还要吃够营养,各种蛋白质,维生素之间的合理搭配,才是所谓的“好”。并不是说他们不知道吃饭应该讲营养,也不是说他们不想吃好,而是因为客观条件并不允许。在吃这个问题上,他们首先想到的只可能是吃饱,在粮食不够的时候,能把胃吃的撑起来就已经是很不错了。这个时候,在他们心里,“吃饱”和“吃好”并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吃饱了也自然就吃好了,没吃饱更不要说会不会吃好了,这已然成为一种惯性思维了。据说曾经有个东欧的代表团到湖南长沙,长沙方面很热情,拿出了最好的中餐来招待外宾,做了很多独具风味的名菜,老外们是一直摇头,总说吃不饱,接待的单位就很纳闷。后来有个厨师突然想到或许做一份大盘的沙拉可以让外宾们满意,然后用了面包,火腿,生菜之类的东西,外宾们果然很满意。他们吃不饱就是因为不习惯吃中餐,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饮食习惯上存在的差异造成的。
2、地域与美食存在的必然联系
人活一世,也就是吃穿两件大事,很早我们就知道了这句话。人要生存,自然也就要吃,要来维持自己的生命。自然而然,就会产生无数的美食与美味。从古至今,似乎也就是饮食业发展的最为昌盛,不会因为任何不可抗力因素所干扰。而正因为如此,饮食业开始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直白一点的来说是一种“吃”的文化。中华民族拥有着5000年的悠久历史,中国有着年代久远,积存深厚的食文化;因为我国拥有着广阔的土地,丰盛的物产。而每个地域都有着独有的特产和风俗习惯。而渐渐的由于交流的限制,各地的饮食形成许多风味。有人喜欢吃四川菜,因为它够火,够辣。足以燃爆你内心的任何情绪,有人则喜欢吃粤菜,虽然它不是那么的够味,但是却能够让你回味无穷,这也是一种慢下来的爱情;而东北菜呢,说直白一点就是能吃的东西都往锅里放,没有什么主次之分。拿出来就是一大盆,非常适合东北人吃,如果真的饿了,这也是一道让人流口水的美味。而我,最喜欢吃的是家常菜,因为这才是最难做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家常菜,你吃得最多,如果你的家人能够把家常菜做的让你觉得美味,那才是真正的菜中上品。
3、亲情和爱情中的“吃”
中国人讲到吃,不仅仅是一天三顿饭,它其中还蕴含着中国人饮食文化中深深存在的哲理,小孩生下来,请来的朋友要吃红蛋表示喜庆。[9]而“蛋”则表示着一个生命的延续,所以“吃蛋”也就表明了中国人对于传宗接代的重视。小孩子到了周岁时要“吃”,过生日时要“吃”,结婚时要“吃”。而这种“吃”,从其表面意义上来看这是一种生理满足。实际上,它是在借“吃”这种方式来表达丰富的心理内涵。吃的文化已然超越了“吃”本身,它已经有了更加丰富的人生哲理,中西文化交流,我们的饮食文化逐渐开始与时代接轨,与世界接轨。在中华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中,应该有一个稳固的支点。这样,中华文化才能在融会贯通的过程中得到更好的完善与发展,从而保持久盛的生命力。在我看来,这个稳固的支点就是优秀的中华文化特质,更是中华饮食文化更应该探索的深在内涵,因此,对于中华饮食文化深在内涵的考究,不仅仅有助于饮食文化的传播,而且对于中国饮食文化能够继续占据世界饮食文化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提到吃,不仅仅有表面上的饮食,更有那些有着吃却和吃没有多大关系的熟语。那些中国人的智慧结晶所留下来的熟语。
(三)吃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1、吃亏是福就是典型
每一个地方,都有很多人总是怕自己吃亏,所以他们总爱斤斤计较,即使是那么一点点小便宜,他们也会和人争得脸红脖子粗的。他们要是占到了一点点别人的便宜,就感觉是得到了天大的便宜一样。其实,人活在世上这一辈子,是不可能不吃亏的,所以我们不能怕吃亏,也更加不能因为不想让自己吃亏而做损害别人利益的事。我们作为人,就是要学会主动吃亏,这样做有可能却能把最棘手的事情处理好。原因每个人都懂,却无法清晰的用语言表达出来。在工作中,每个人都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亏,你吃还是不吃呢?吃亏是好是坏,其实是以你的主观态度来看的,你的心态决定你的想法。有人的觉得自己每个月的工资比别人的少,这种吃亏就不是福。但是那么为了蝇头小利争得脸红脖子粗的人真的就没有吃亏吗?他们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工资少不代表你不如别人,相反你更要努力。宽容的去看待这个问题,认识到自己工资少是因为不够努力,那样,你才能得到领导的赏识和同事们的尊重。那么,这样的吃亏,何尝不是一种福呢?
其实,人生就是处在一个有得有失的平衡系统。当你的付出超过所得的回报,就会取得一种心理优势,并且得到等值的精神愉悦。问心无愧,怡然自得,知足常乐,这本身来说就是一种难得的幸福。反之来说,当一个人所得超过了他的付出,甚至不劳而获时,就很容易陷入一种心理劣势,甚至惶惶不可终日。其中不择手段谋利者还可能一生不得安宁。这种人能够有真正的快乐和幸福吗[10]?
与其损人利己、明争暗斗,争得高官厚禄、荣华富贵却忧心忡忡,不如甘当平民百姓,终身粗茶淡饭却无忧无虑。[11]所以,先哲强调“吃亏是福”,就是这样一个道理。特别在现在金钱万能的社会里,有钱没钱都是一种生活,没有钱只不过是不能让鬼推磨罢了,自己勤快点,把磨推了也是一样的。正常人都怕吃亏,更加不愿意吃亏,其实是可以理解的。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不存在绝对的公平,所以,任何人都无法做到绝对的不吃亏。明知道吃亏是必然的,那么我们就不要想着去逃避吃亏,而是要想着如何去吃好这个亏。我们应该有着一种宽容、乐观的心态,这样我们在吃亏以后才不会觉得难受,虽然不高兴,但是也不至于陷入低谷。所以,能够干成一番大事也的人往往都是目光长远,不斤斤计较的人。因为他们知道,吃亏不会长久,相反可能会创造通往成功道路的机会。吃亏是福,或许现在大多数人还不能理解真正的意义。这是一种心境,一种需要用时间来打磨的境界。
吃亏能得来的是什么?就是福。而福又是什么呢?就是别人的赞许,别人的认可,成为别人的朋友。如果我们的社会能有更多的人做到诚实守信,而是不见利忘义,处处能够为别人着想,事事能够从大处着想,不为一己私利而损害别人利益,那我们的社会将会变得多么和谐、多么美好!“吃亏是福”,诚实不见得就吃亏。吃亏是不是福关键在于心态,在于不计较小小得失,只有从生活中,从为人处事中,经验总结中,反省,并能有所改善,才能称之为真正的智者。
2、吃一堑,长一智
任何人都会出错,但是却要学会吃一堑长一智。错误就像是病毒源,他在导致你生病时,也同样会提高你本身的免疫力。对于每个人来说,在工作中,要想少犯错误甚至于不犯错误,那除非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说。当然,如果是这样,你只会变得一无是处了。当你犯下错误的时候,如果别人对你的评估准确,那么,你就要做出恰当的调剂;如果属于无理指控,那就忘掉它们,走自己的路。犯了错误之后,只要能够及时的做出对自己的反省和调整,发现自己为什么会犯错。因为大多数时候弥天大错都是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错误导致的,火箭发射失败,仅仅只是因为一颗螺丝没有检修好。而发生了谁也不愿意看见的致命错误。那么就要在以后的每一次发射前都要进行细致入微的检修。这就是认识到了错误,并且能够及时改正。不讲大学毕业、工作那么长远的事,就讲讲现在。吸毒的危害人人皆知。吸毒,不仅对身心有害,还会破坏自己美好的家庭;吸毒,使人变的狼心狗肺、六亲不认。所以,我们不仅要吃一堑,长一智,还要吃别人的堑,长自己的智。
既然如此,我们更应该告诉我们自己,错误是必然要犯的,人无完人。然而更重要的是,在你犯了错误之后你应该怎么做,是逃避还是积极去改正。这就是你自己应该做出的选择。同一个地方不能绊倒你两次。通向成功的途径是什么?说起来很简单,那就是不停的犯错误。只有这样,错误才会越来越少,成功的门槛就会越来越近。人人都会犯错,但是,要懂得从错误中学习,错误就好像是细菌,它在让你生病的同时,也会使你提高自身的免疫力。[12]而且,医学研究表明,那些产生病变的器官,俨然比畸形的器官更显得强健。但是当你理解错了吃一堑长一智,那么很显然你就是在逃避自己的错误。生活中,每个人都会犯错,甚至犯很多错,但是他并没有因此成为一个智者,一个达者。因为你如果看不到自己所犯的错误,就算是吃再多的堑,也只能算是白吃。当你看不到自己真正需要的,而去为了所谓的梦想去背水一战,我只能说这个情境下的吃堑与长智,可能也只能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了。
结语
中华文化中的熟语之所以能够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欢运用的经典,就是因为其深入民心,渗透到了人民的日常生活当中。自古至今,每一代人口耳相传留下来的熟语都几乎了一代人行事的规范。而吃,是一个人能活下来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所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吃与熟语结合的与吃相关的熟语理所当然变得更加重要,相当于贯穿了古今民生。这些熟语在运用中有的意义具体,有的意义抽象,已经不能只从表面意义去理解了。吃好吃坏是人们关心的事,吃亏也是人们关心的事。无论是饮食中的吃还是生活中吃,都存在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从古至今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人们往往可以从饮食中的吃的文化内涵得到生活方式,而生活方式影响着人的思维模式。
参考文献
[1]曹禺.日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路遥.平凡的世界[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
[3]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难逢夫[M].北京:中文在线,2012.
[4]清·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中华书局,2012.
[5]端木蕻良.曹雪芹[M].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
[6]薛冰.饥不择食[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
[7]春秋·孔子.论语[M].四川:天地出版社,2017.
[8]西汉·戴圣.礼记[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13.
[9]郑群.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和”[J]创造,2007,(01):66-67
[10]高英.吃亏也是一种福分[M].北京:地震出版社,2012.
[11]赵文明.吃亏是福[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8.
[12]吴楠.试一下把自己的生命折叠51次[J]领导文萃,2004,(02):151-155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9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