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与城市青年对养老方式的预期态度比较研究

摘要: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据权威机构发布的信息,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达到1.78亿,预计到十二五将超过2亿。但是养老问题并没有引起社会的关注,本文运用查阅文献资料的方法,对农村与城市青年对自己将来养老方式预期态度进行研究分析,分别从价

  摘要:目前,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据权威机构发布的信息,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达到1.78亿,预计到“十二五”将超过2亿。但是养老问题并没有引起社会的关注,本文运用查阅文献资料的方法,对农村与城市青年对自己将来养老方式预期态度进行研究分析,分别从价值观(对孝道的理解,个人主义方面)、对他人照顾老年人的经验,对国家政策(养老保险制度、商业保险)认识程度三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得出结论认为,价值观方面,农村青年更注重老年人的物质保障,而忽视了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城市青年虽然在照顾老人方面存在经济优势,但是傍老一族人数也在增加。经验方面,农村青年对他们照顾老年人认可程度很低认为只有自己的子女才能真心照顾好,而城市青年认为,其他人一样能照顾好老人的生活。政策方面,城市青年对国家养老制度、商业保险和社会公共养老机构都比农村青年认可度高。同时,城市和农村青年都表示国家养老保险制度还有待完善,社会公共养老机构建设也有待加强。
  关键词:农村青年;城市青年;养老方式;预期态度
农村与城市青年对养老方式的预期态度比较研究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绩,人民的生活步入了小康水平,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变得丰富多彩,生活环境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提升使得我国人口的人均寿命增加,社会老龄化人口逐年增多。由于我国计划生育制度的实施,我国独生子女数量变得越来越多,在老人养老问题中,在农村表现为“空巢老人”较多,在城市表现为“421”家庭很多。如何更好的应对城市和农村养老问题是国家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2.研究意义
  老人养老问题,一方面可以体现出子女孝道和责任心的大小,另一方面可以体现出我国社会整体养老机制的建设。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是“养儿防老”,老人靠儿女居家养老的方式一直是我国最普遍的养老方式。养老方式的选择一般要考虑到社会养老制度的健全程度、自身的居住方法喜好,以及老人的收入情况等等。在农村和城市不同的生活环境下,研究农村和城市青年对自身养老意愿的预期态度对于了解我国青年群体的想法,进一步了解我国养老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然后加以改善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此,笔者利用工作业余时间,对我国青年群体对自身养老的态度进行了有类别的分组调查,包括当代农村青年群体和城市青年群体。通过分类访谈调查和探析,分析他们各自对自身养老预期态度的不同,研究其影响因素。根据影响因素总结出社会以及青年应该如何更好的采取各自的措施,共同面对当前我国老龄化加快社会背景下的老年人养老问题,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二)文献综述

  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严重,使得各国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都更为突出,成为一个不能忽视的焦点。即使是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完备的西方发达国家也不例外。青年群体在养老中往往占据着主体地位,对老年人的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方面给予的多少关系着老年人养老的环境好坏和身心健康,对青年人如何看待将来自身这个问题不仅困扰着各国的学者,也引发了众多学者的研究兴趣,从不同的角度对不同的青年群体的养老预期态度进行探索和研究,并产生许多优秀的研究成果。
  1.研究现状
  对青年大学生的养老意愿的探究
  李雨适(2003)中指出,在与一部分X大学生谈到为什么没有大学生选择老人护理院作为年迈父母的最佳居住安排的原因时,一些青年人指出,他们的理念是可以接受父母搬到退休人员中心或者生活协助中心居住,但不可以接受父母搬到老人护理院居住,因为他们认为搬到老人护理院居住就意味着被动地接受护士的帮助而且在等待或面临着死亡,所以许多X青年大学生都表示他们不可以接受自己的父母生活在如此的环境当中。
  对农村青年农民养老意愿的研究
  肖云,文莉(2006)指出农村青年具有以下意愿特征:一是在出资比例合理的前提下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意愿较强;二是年老时用土地换取最低生活保障意愿增强;三是愿投低档保金的人数偏多,保金额增加投保人数递减;四是对养老院等社会养老形式接受度低。并通过分析影响青年农村养老意愿的因素,得出目前青年农民对社会养老是一种矛盾的想法,收入的多样化、土地保障的弱化、传统的养老观念以及XX的行为都是影响青年农民社会养老意愿的重要因素。
  江巍(2007)中利用对江苏四市农村地区的调研数据,采用描述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影响该区域中青年农民选择正规化养老模式的意愿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青年农民比中年农民对愿意选择正规化养老模式的积极性比例上要高出26个百分点。农民的年龄、婚姻状况、职业、受教育程度、家庭和睦程度、居住地离城市的距离以及对社会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的认知程度对其愿意选择通过正规化途径养老的概率有着显著的影响,且各地区间差异性也对其有着一定程度的显著性。
  对大学生独生子女群体的养老意愿探析
  孙海燕,孙媛媛(2011)中对在校大学生独生子女进行了意愿调查,在被调查的82名大学生独生子女中,46.3%的调查对象选择视情况而定,他们没有对自己的父母养老做出一个系统的规划,而是表示在今后的现实生活中,根据自身的情况来为父母选择最合适自己和父母的生活及养老方式,这与现代大学生自己前途还未明朗也有关系。53.7%的调查对象也对父母有自己的养老方式规划,他们有一部分人选择与父母一起居住,在这部分人里男性又占多数,占男性被调查总数的28.1%,而女性只有16.0%,这与中国传统的家庭养老观念是分不开的,22.0%的调查对象选择在婚后才与父母分开居住,同样的也是男性在大多数,这可能是因为男性在生活自理能力上不如女性,对于自己生活要处理诸多家庭琐事的方面也准备不足。97.6%大学生独生子女都还是选择传统的方式为父母养老,而只有2位同学为父母选择养老院的形式养老,由此可见中国的养老院机构还不被大家所接受,需完善我国的养老机构,管理我国的养老机构工作人员,培养养老机构服务人员的素质。
  2.小结
  目前,许多国内学者对青年群体自身养老预期态度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研究,但是一般都是针对特定的一类群体(例如城市独生子女、在校大学生)进行研究,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青年群体中具有代表性的城市青年和农村青年进行分类调查,分析两个群体的不同之处和影响因素,指出各个群体养老的担心之处和思想认识的不足,进而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帮助不同青年群体更好的面对养老问题。

  (三)相关概念介绍

  1.青年群体的概念
  青年概念正式确立于19世纪。前此,各民族对年轻人均有各自的称谓。如俄罗斯语称“OTPOK”,意为没有说话权力的;中国古语一般称“少年”、“后生”及“郎”等。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之后,特别是18世纪基督教创办青年联合会以来,青年一词始正式出现。1919年五四运动后,“青年”一词在中国逐渐被广泛使用。青年一词的含义在全世界不同的社会中是不同的,而青年的定义随着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幻一直在变化。联合国于1985年国际青年节,首次将青年节定为18至24岁之间的人。
  目前来说,对青年的年龄界限不一,联合国界定为15-24的人,世界卫生组织界定为16-44的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界定为13-34岁的人,中国国家统计局界定为11-34岁的人,共青团界定为18-40的人。本文中按照国家统计局的界定方法,研究群体为我市11-34岁的农村和城市人群。
  农村青年实际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户籍为农业户口,一年内半年以上生活在农村的青年;另一种是户籍为农业户口,一年内半年以上生活在城市的青年。城市青年指的是户籍为城市户口的青年。
  2.养老意愿的概念
  养老意愿就是自己对将来自身养老或者其他人养老方式和方法的一种想法。养老意愿的选择可以反应出青年群体对当代社会养老的认识,也可以反应出当代社会在养老问题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和问题。
  3.养老模式
  目前,我国的养老模式主要有四种。一是传统的居家养老。老人年龄到一定的岁数后,失去劳动能力,和子女居住在一起,靠子女照顾养老。二是,社会机构养老。老人在敬老院、老年公寓以及其他社会养老机构生活,有的机构需要交纳一些费用,有些机构是XX开办的公共免费养老机构。三是自己养老。老人靠自己的退休金、保险、XX救助等固定收入,自己居住,自己照顾自己。还有就是集中模式的结合,例如老人自己居住,子女或者老人自己聘请保姆或者社会机构的服务人员进行家庭护理;老人和子女居住,同时也享受小区老年人服务机构的照顾,这些情况都是多方照顾的情形,更利于老年人的生活和身心健康。

  (四)研究设计

  通过对农村城市青年群体价值观的比较、对他们照顾其父母态度的比较、以及对国家政策和养老机构的认可程度比较,研究他们的不同点和相似处,并对他们对自身养老态度进行分析,提出一些措施帮助他们以后的养老,更好的解决社会养老问题。本文主要采用访谈法和文献研究法来研究探析,对农村与城市青年对养老方式的预期态度进行比较研究。

  二、农村、城市青年群体价值观比较

  (一)对孝道的理解

  在农村,相当多的低龄老人还在劳作,种庄稼或从事农副业,可以自己照顾自己,也可以照顾家庭[1]。但是现在农村由于经济上的负担和土地的限制,成年后的子女大多会与老人分家,分家后如果距离远,与老人的联系是非常有限的,而依靠土地获得经济收入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的投入,活到老干到老则是现在许多农村老年人生活的真实写照,甚至有很多年过70岁的老人还在农业生产的第一线。如果没有子女的帮助,一旦他们丧失劳动能力,不能从土地上获得收入,生活风险和困难程度将会很高。敬老、养老观念的淡漠使子女经济上不愿赡养、生活上不愿照料老人,更不愿从精神上慰籍老年人,农村养老问题存在巨大危机,处理不好还会影响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城市青年人对老年生活的认知主要从自身家庭状况以及传媒信息中获取,往往把老人定位于“弱势群体”,目前基于社会现实中的各种问题,例如:计划生育要求独生子女,城市养老制度不完善,社会福利较少等,因此大多数城市青年对自己将来的养老问题表示担忧。由社会承担或分担养老的责任在三代人中获得普遍认同。调查中,不少被访者流露出“年轻时为社会做了奉献,年老后社会不能弃之不顾”的想法[2]。可见,城市青年对自己的养老问题充满信心,这也与年轻有活力,对未来充满自信有很大关系。

  (二)个人主义方面

  农村青年接受到的教育水平先对较低,由于家庭经济或者兄弟姐妹较多等原因,上学时间段,在个人要求上相对也较低,普遍存在追寻相对简单的生活条件,对老人也只是一些简单的照顾。家庭养老是我国除土地养老外的又一传统养老观,有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渊源。孝观念在传统社会里被绝对化、宗教化,家庭养老观也就被理念化了。特别在比较落后的农村,家庭养老的观念更加根深蒂固。我国的农村青年文化水平较低,受传统养老观念影响,大多数农村青年都不愿意去养老院,普遍采取家庭养老的方式。[3]
  目前,从中国的社会实情来看,城市“傍老一族”、“啃老一族”增多,这直接与如今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多,父母长期溺爱娇纵自己唯一的后代而养成的其过分依赖的性格有关,也和学校的教育缺乏人生进取方面的素质培养有关;与社会就业压力陡增、网络时代青年人所具有的特殊社会亦有关系。这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及问题,还有待全社会形成共识,大家一起来直面和解决这个问题[4]。

  三、农村、城市青年群体对其他人照顾父母的认识

  养老院是养老社会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对养老院的接受程度也是让人们认可社会养老保险观念的一个关键点。在国外人们并不认为去养老院是没面子的事,对追求独立的老年人来说他们宁愿选择去养老院生活。但在我国养老院被视为孤独和可怜的场所,不用说年纪大的人,即使是农村青年人对养老院的接受度也很低。农村青年绝大部分不愿意去养老院,非常愿意去的人数更是很少。在对城市青年调查情况来看,城市青年对社会养老机构认可程度比农村青年的认可程度高,有部分青年人支持社会养老机构,由于工作忙或者儿女不在父母身边等问题,可以让社会上其他人员进行照顾,一是方便了自己和家庭,二是增加了就业,能更好的面对养老问题。[7]。
  中国传统的养老观念仍深深地植根在中年和青年一代,悠久的家庭赡养模式并没有随着社会变迁而流逝。一般农村青年认为父母养育了自己,应该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并且他们中有非常高的比例认为父母在70岁高龄后或者父母一方去世后另一方应该和自己住在一起,而不是选择老年服务机构。在思想上选择了以家庭的方式赡养体弱年迈的父母,与青年从小接受的赡养文化有密切联系。“等父母年纪大了,在身边服侍”、“那个把自己父母送到敬老院的儿子是如何的不孝顺”之类的教育在农村青年生活环境中继续起着主导影响[8]。
  城市青年群体对于养老院养老,持赞成态度。他们认为,父母生养儿女仅仅是为了防老,这样的观点是可悲的,这无疑是把子女当成了一种满足自己需求的工具。现代的多数养老院,风景优美,设施齐全,制度严密,工作人员(含医务人员)认真负责,子女可以随时随地去探望自己的亲人,若是老人身体不适,工作人员可以随时与子女取得联系,要求子女前去探视。如有子女推卸责任,还可以通过法律手段或组织为老人讨个说法。一个文明的国家,各种福利制度包括养老制度应该是健全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分工也越来越细,养老院最终也会成为一个行业,来满足、适合人类的需求。

  四、农村、城市青年群体对政策认识的比较

  (一)对养老保险制度的认识

  青年农民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认识程度很低,虽然部分农村开始了解了这项国家政策,但是了解程度并不深。这种现象说明了青年农民开始接受社会养老保险这一新生制度,他们的养老观念开始有所改变,只要在保险金的出资比例上符合他们的承受能力和需求,他们还是愿意加入这一新的体系中。说明青年农民比较容易接受社会养老保险,并且从愿意出更少一点的人中可以发现,只要XX提高个人账户中的国家和集体资助的部分,投保人数还会有较大的增加[9]。
  城市青年对自身养老问题中最认可的前几种分别为“国家、社会、单位、民间慈善、家庭多渠道结合养老”可见,城市青年对国家养老还是比较看重的,这也与城市养老保险制度的快速发展和完善有着重要的关系。由此可见,虽然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还未能真正普及开来,在农村养老问题上发挥的作用还较小,但是随着国家政策的进一步实施和农村青年认识的提高,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城市青年对自己的养老方式选择最多的是多渠道的结合,更注重生活的丰富多彩,喜欢集体养老的方式。

  (二)对商业保险的认识

  调查显示,如果让农村青年人在年老后用土地交换养老最低保障时,大部分人愿意交换,一少部分人表示最低保障要是在接受范围内就可以考虑,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表示不接受。如果让这部分不知道的人了解,让说不准的人下定决心,那么愿意换取的人数将还会大幅上升[10]。现在农民愿意用土地来换取保障,反映了青年农民对土地养老的依赖性减弱,依赖其他方式养老的愿望正在增强。以往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研究中,不少学者提过农民普遍愿意选择投低档保金来试探观望,即选择2元档的居多。这反映了青年农民虽有参加保险的意愿倾向,但在实际的投保行为中却显得非常谨慎,所以说,农村青年对商业保险养老基本没有观念,更多的是靠土地和子女。
  由于城市青年大部分有自己稳定的工作和可靠的经济来源,他们在养老经济来源中更注重退休金或者社会养老金,其次为自己的积蓄,再次为个人的商业保险,再次为子女的经济收入。可见城市青年对商业保险比较看重,倾向于靠自己养老[11]。
  由此可见,农村青年由于经济因素和思想观念的影响,对社会商业保险认可度很低,而城市青年对将来自己养老投放商业保险比例还较高。

  五、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1.农村青年往往忽略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城市青年傍老一族增加
  从文章中论述来看,农村青年的经济状况往往一般,他们往往把吃好,住好当成孝敬老年人的一种比较,往往忽视了老年人需要人陪,需要人经常去照看、聊天的精神需求。虽然城市青年在经济上存在一定的优势,但由于性格和教育上的诸多因素影响,城市青年对父母的依赖性,傍老一族、啃老一族的数量正在增加。[12]
  2.农村青年更认可家庭子女养老,城市青年对国家养老保险制度、商业保险以及养老机构认可度高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在农村还没有真正普及开来,农村青年对保险制度还不够了解,加上农村经济相对落后,一般只靠土地为生,农村经济相对较弱,没有多余的资金去投注商业保险,另外农村基本没有养老机构,多方面的原因导致了农村青年对国家爱养老保险制度、商业保险以及养老机构认可度较低,普遍认可家庭子女养老的模式。城市青年对社会上比较新的事物比农村青年认可度更高,更容易接受在商业保险上的投资,注重对未来养老资金来源的规划,城市青年对社会养老机构的建设和条件都有了解,对养老机构认可度较高。
  3.农村青年群体养老意识逐渐提高
  以前,农村养老基本靠子女,农村老人一般把耕地交给子女耕种,然后靠子女的照顾养老。随着农村九年义务教学的普及,农村青年文化水平逐渐提高,对养老的意识逐渐加强,开始摆脱了仅仅依靠子女的方式,开始寻求国家农村养老保险和耕地换取最低养老保障等方式,随着我国政策的进一步加强,农村的养老问题会更好的解决。

  (二)建议

  1.加强孝道教育,巩固家庭养老
  家庭对老年人情感寄托和精神慰藉方面有其特有的功效,加上我国的文化传统,这都决定了在当前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家庭养老仍然是我国农村养老的主要形式。因此,要加强儒孝文化教育,采取开设孝心教育课,印发孝文化宣传手册、图片,树立宣传牌、张贴宣传标语等多种形式开展孝文化宣传,让孝文化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家庭、进企业。在农村,要将“孝亲敬老”、定期看望慰问老人列入村规民约,成为道德规范;要成立道德评议会,建立道德评台,定期评选表彰孝亲敬老的典型,大张旗鼓的表彰奖励;对虐老、弃老、不养老的行为定期进行曝光,形成孝亲敬老光荣、虐老弃老可耻的浓厚社会氛围,留住“养儿防老”这一传统,守住家庭养老这一阵地。[13]。
  2.发展养老机构,鼓励机构养老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镇化建设的逐步推进,“四二一”甚至“六二一”家庭的出现并快速增加以及伦理道德的转变,养老方式不可能一直固守在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上,社会化养老将从家庭养老的补充,逐步取而代之,成为养老的必然趋势。社会化养老的前提就是加快养老机构的建设,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3.探索新的养老方法,完善养老体系建设
  探索以房养老和以地养老的办法,农村老年人可以将自己的房屋和土地租赁他人,租赁费作为入住公寓的费用,不足部分子女补贴。老人入住老年公寓,不仅可以改善生活条件,更主要的是为子女腾出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身工作,减轻了儿女的负担,特别是在一对夫妇不仅要工作,还要照顾一个孩子,赡养4位甚至更多老人的情况下,入住老年公寓就成了老年人的首选。XX加强对城市和农村养老体制的完善,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通过增加养老金、增设养老院、增加福利待遇等方式,完善养老体系建设,增强XX的主导性。
  参考文献
  [1]马彦.二十年后的养老模式研究——基于青年“赡养观"及其父母未来“养老观”的调查角度预测.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9,26(4):26-29.
  [2]唐利平,风笑天.第一代农村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意愿实证分析——兼论农村养老保险的效用.人口学刊,2010(1):34-40.
  [3]融燕,任振魁.老龄化社会背景下独生子女养老问题研究.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8,16(1):17-21.
  [4]韦生源,盘璇,邱宗国.养老方式过渡中青年一代的责任感与观念更新——就社会养老问题对大学生所作的调查报告.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7(1):134-136.
  [5]李雨适.X青年及其父母对未来养老及居住安排的看法.市场与人口分析,2003,9(2):69-74,6.
  [6]孙海燕,孙媛媛.大学生独生子女对父母养老方式选择的调查研究.校园心理,2011,9(6).
  [7]肖云,文莉.青年农民社会养老意愿与农村养老保险持续发展研究——以对481位青年农民的调研为例.人口与经济,2006年5月第5期,第75-80页.
  [8]K.w夏埃,S.L威里斯.成人发展与老龄化[M].第5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9]王海霞.在校大学生对父母及其自身未来养老与居住安排的看法——基于安徽大学在校生的调查.商品与质量(科教与法),2011(5):190-191.
  [10]王回澜.独生子女家庭养老的现状与问题——对广州部分城市青年独生子女的调查.青年探索,2008(3).
  [11]张顺圆,应諲.在校大学生对养老方式的预期态度初探——以武汉市六所高校的调查为例.商品储运与养护,2008,30(7):151-153.
  [12]肖洁.城市居民养老方式选择的代际比较——基于认知、情感、行为倾向角度的分析.市场与人口分析,2007(04).
  [13]郭在军.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探析.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11.01.
  [14]White,NPHockertonHousing.SustainablehousingschemesintheUK:aguidewithdetailsofaccess.Southwell'HockertonHousingProject,2002.
  [15]徐梦凡.城市第一代独生子女养老问题初探.中国证券期货,2011(12):188.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4486.html,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上一篇 2020年3月1日
下一篇 2020年3月2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