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的治理困境与对策研究——以浙江省萧山县三围村为例

内容摘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举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这五句话蕴涵着深刻的含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内容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XXX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举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这五句话蕴涵着深刻的含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XXX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着眼长远,立足当前,统筹兼顾,稳步推进。抓好总体规划和具体部署,坚持规划先行,抓好试点示范,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逐步推进。可以说在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困难与机遇并存,这就值得我们做一些有效的探索。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了乡村治理的概念、乡村治理的历史沿革以及当前乡村治理结构的形成和发展。第二部分,主要从乡村关系之间的矛盾、村委会的行政化倾向、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的缺失、乡镇XX职能履行面临的诸多问题、财政危机和公共产品供给短缺、宏观体制与政策对乡村治理的不利影响等六个方面阐述了当前乡村治理的困境。第三部分,介绍近年来几个对农村有影响的国家发展战略,详细论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背景、目标及主要对策措施。第四部分,详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解决乡村治理困境的对策。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背景;乡村治理研究
新农村建设的治理困境与对策研究——以浙江省萧山县三围村为例

  一、引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的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前提和基础,农村的治理状况关系到国家的治乱兴衰。XX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成为新的"元治理"的唯一主体,主导了新的"元治理"角色和职能。免除农业税后,乡村社会出现了新的问题,鉴于农村在中国社会的重要地位,研究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治理就有了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下文将详细讲解这方面的内容。
  加强新农村文化的建设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要依据,是全面深入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方方面面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对于全面实现XXX执政能力和巩固XXX执政基础、有效促进新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民群众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这四大方面共同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以村民自治为主要载体的乡政村治体制在我国已有20多年,一种新事物的出现往往会引起人们的关注,村民自治也是如此,农村改革三十年来,学者们对乡村的研究经历了从村民自治的起步到村级治理再到乡村治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产生一些有影响的学术成果,这无疑对乡村治理有积极地指导意义。
  2004年,全国逐步取消农业税后,中国乡村干部的“要钱、要粮”的职能成为一段历史记忆。一直被称为不可调和的干群矛盾随之迎刃而解。这些现实因素为中国农村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强化乡村干部的服务职能,建设服务型XX?XXX十七大提出社会建设的宏伟目标以来,中国乡村社会发展的步伐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得到全面贯彻落实。乡村干部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实施者,至始至终把提升农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强化乡村干部的福利角色不仅可以提升乡村管理机关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而且还可以促进乡村管理机关进一步转化职能,重新审视现有的政治、司法、经济等职能,恰当调整各种职能,发展社会福利管理职能,以达到基层XX再造的目的。

  二、新农村建设与治理:相关概念与问题阐释

  随着国家工业化、城市化和信息化的推进,农民外出务工长期化、村民之间关联市场化,思想观念多元化,由此导致村民关系日渐生疏,乡村传统文化日益退潮,传统组织和权威弱化,灰恶化现象增多,乡村传统的熟人社会正在向半熟人社会变迁。

  1、新农村与新农村建设:概念与过程阐释

  新农村所谓"新农村"应该包括5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小康社会"新农村"的范畴。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建设和谐社会、小康社会息息相关。

  2、阐释相关研究的问题关怀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丰富了乡村治理的内涵,为我国农村走出治理困境提供了很好的政策建议,同时也为以后乡村治理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但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采取自上而下的研究思路,重点研究村民自治及村“两委”关系,而对乡村社会对国家制度政策的回应及国家与乡村的互动的研究较少。二是对乡村社会具体实际问题研究较多,基础理论问题研究较薄弱,宏观的把握稍显欠缺。三是对乡村社会静态分析较多,动态研究较少,乡村治理体制只有在动态的运行中才能体现实效,只有把静态分析与动态运作结合起来才能更全面深入理解乡村社会。四是目前的研究多从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角度关注乡村的社会结构、经济发展与文化构成,而对跨学科的研究较少。目前研究大多采用国家—社会二分法,而且不自觉的站在国家与乡村社会对立的位置思考问题,这样并不符合中国乡村社会的现实进展,所以,本文采用“国家—乡村社会—农民”三分法理论,构建多元的民主合作共治型的乡村治理体制,以便为现实的乡村建设服务。

  3.新农村建设与治理:相关理论与研究的问题关怀

  治理理论既是一种理论,也是一种分析方法,本文运用这一理论与方法分析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治理模式。现有的调解形态制度化在半陌生人社会中有其必要性和社会基础。
  本文结合新农村建设的背景,综合运用政治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等学科的理论,来探讨免征农业税后乡村治理的发展,并采用宏观与微观、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国外学者主要从权力的运行过程来关注乡村干部。加拿大学者朱爱岚通过对中国北方村落的调查发现,中国农村的基层干部的权力深受习俗的制约而又通过习俗来完成。她说,我认为,有可能替代性地被归入惯习的许多实际上是通过有意识且临时性的习俗来完成的……最重要的是习俗是国家权力以其扎根与弥散形式出现的一个特权场所。X学者杜赞奇考察中国的家户和村庄的组织之间的联系后,分析乡村权力的文化网络,认为“诸如市场、宗族、宗教和水利控制的等级组织以及诸如庇护人与被庇护者、亲戚朋友间的相互关联,构成了施展权力和权威的基础。”X学者黄宗智研究了长江三角洲的小农家庭后得出结论,认为国家权力在中国农村慢慢收缩,乡村干部的权力在朝着有限的方向转型。他说,生产队长的权力从安排每人的日常工作变为仅仅是记工和传达上级指示,显然意味组织权威的消退。然而,在华阳桥,计划和集体的经济体系仍然在相当程度上继续着,而且,如果顺义县的情况预示着将来的变化,则中国农民很可能又将回复到类似过去的政治经济体制中去。X学者戴慕珍和华尔德通过研究发现,在共产主义体制下,农民和乡村地方干部之间存在着“庇护—依附”关系。这种庇护关系网的形成不仅是农民寻求利益最大化的必然选择,而且也是包括乡村干部在内的乡村人消解国家政策约束的理性战略。国家权威为了实现其政策目标有时也会利用这种非正式关系,乡村地方干部甚至会有意编织非正式关系网络,在乡村权力结构形成及其运作中,非正式的个人关系网络发挥着非常特殊的功能。X耶鲁大学人类学系教授萧凤霞通过对广东新会的人类学考察,也生动具体地解释了国家权力如何下沉乡村社会并建立行政控制的过程,其研究关注的对象依然是乡村公共权力结构。她的研究认为,近代以来的国家xxx是通过培植和拉拢村庄精英,并把这些村庄精英吸纳到国家势力控制的范围,利用他们的关系网络来控制乡村社会,从而使得国家行xxx力不断延伸下去,村庄也就成了被国家控制的政治单位或“细胞组织”,最终造成乡村社区国家化的倾向。研究认为中国地方干部的权力是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和政策方针赋予的。他们效忠的不是自己的社区,他们不愿做村民利益的代言人,而乐意做XX在农村的代理。VivianHue则认为基层干部主要是忠实于自己的社区,他们为广大农民抵抗国家权力的侵入提供了一道防护层。

  三、新农村建设的治理实践:以三围村为个案

  目前,我国很多的地方都在实施新农村建设,三围村也要建立新农村,我们要以农村环境治理以XX管制为主导,结合XX环境管理体制。让三围村的明天更好。
  益农镇三围村位于萧山东部的钱塘江围垦区,全村现有耕地2225亩,人口1617人,农户440户。一直以来,三围村在上级党委XX的正确领导和关心帮助下,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发展思路,以“富庶三围、和谐三围”为目标,坚持从实际出发,以“物质、精神、政治、生态”四个文明建设为基点,全方位、多层次、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1、紧抓三产建设,提高经济水平

  三围村是典型的农业村,我们立足1700亩省级绿色无公害大棚蔬菜基地,发展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设施农业,通过杭州农垦蔬菜合作社这一平台做大做强了农业经济。对于工业经济,我们引导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引进先进技术、提高产品附加值等方式提高了企业的效益。我们还鼓励广大农户发展餐饮、运输、服务等第三产业。通过农业为主、工业跟进、三产连动的模式促进了三围的经济快速发展。
  2007年三围村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5850万元,较06年的4873万元增长了20.04%;村民人均收入达到13000元,较06年的11756元增长了10.58%;村级集体可分配收入07年达到了81万元,相对于06年的61万元也增长了32.79%。经济的增长,鼓了百姓的口袋,也为三围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2、加快服务建设,打造品质生活

  “生活富裕”是新农村建设必不可少的标准,近年来我们积极响应镇XX“和谐益农、品质益农”的号召,完善各项服务设施,努力提高村民生活水平,让村民过上真正的品质生活。
  土地是三围村经济的命根,我们十分重视保护土地资源,决不侵占村民土地,保证村民每人1.2亩土地不动摇。与此同时,我们还积极鼓励农民购买养老保险,解决村民的后顾之忧。“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广大农民的健康提供了一份保障。07年我村共有1505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了98.1%,同时我们与镇卫生院合作,加快了我村卫生服务站的规范化建设,让百姓看病看得放心、看得省心。
  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07年三围村获得了萧山区农业信息标准服务点的荣誉称号。村委配有5套计算机设备,专门制定了信息服务制度,设立信息服务员,积极为农户、镇信息服务站、区农业中心提供各种信息。至今我村已有158户农户注册了农民信箱,超额完成了镇里下达的130户任务,完成率达到了122%。
  经济发展了,农民的消费要求也有了进一步提高,目前三围已有1家商店被评为农村放心示范店,保证了流通商品的质量。三围村是萧山区二级文化村,村委重视村民的文化消费需求,建有图书室、阅览室、市民学校、篮球场等设施,村委每月组织一次文体活动,编织赛、乒乓球赛、象棋赛等等比赛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

  3、重视人才培养、提高村民素质。

  生产要发展,劳动者素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07年我村开展农技培训共5次,累计参加培训的农民达到300余人,百分百完成镇里下达的劳动力培训任务。07年三围村初中应届生100%升入高中段学习,
  学前三年幼儿100%入园学习,高中应届生90%接受高等教育。村民的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为三围的未来发展打下扎实基础。我村还十分重视村民的公民道德建设,注重村民素质的提升,村民邻里和睦、尊老爱幼、团结互助、崇尚科学抵制封建迷信,07年三围村无一人因黄、赌、毒被公安机关处理。

  4、兴建公共设施,搞好村庄规划

  三围村是萧山区生态村,村庄规划布局科学合理,大棚蔬菜基地、住宅区、村主干道路等规划有致,村民建房手续齐全,无违章建筑。村内共有12公里道路已全部硬化,硬化率100%,7公里的主干道路和村内主要公共场所全部实行亮化、绿化,主干道路和村内公共场所亮化率、硬化率均达到100%。我村重视村庄环境建设,订有环境卫生公约,设立环卫建设领导小组、保洁小组、监督小组,为每户村民配有一只垃圾桶,建有垃圾中转站,实现垃圾集中无害化处理。目前全村已有320户农户进行了生态厕所改造,生态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了72.7%。至07年底我村的村庄绿化面积超过300000平方米,村庄绿化率达到了15%。我们还对村中小横河砌石护岸、绿化疏浚,保证了河道的清洁、畅通。03年开始自来水安装工程以来,至今全村自来水安装已实现“户户通”,100%村民用上干净的自来水。07年获得的“杭州市卫生村”这一荣誉既是对我们成绩的肯定,也是对我们今后提出的更高要求。
  总之,各部门环境监管职能横向分散,上下级环保机构纵不能分离,,跨地区环保机构地区分割,各个管理部门自成体系、各自为政,不同管理部门之间经常的进行沟通了解,也要多次的去农村了解当地的情况,才能使整体的监管效果超常发挥,使我们的资源不浪费。对社会科学本土化的诉求自上个世纪80年代就日益高涨,尤其作为法学学科开始注重实践,注重对“中国经验”的发现与积累,要合理的健全我们的新农村建设。

  5、农村环境治理公共投入

  我国的环保投入遵循地方各级XX对本辖区环境质量负责和“污染者负担”等原则,采取以地方和企业投入为主、中央XX给予必要扶持的政策。目前,我们不能把眼光放在大城市,农村是我们目前最好投资的项目,这也是为了实现我们中国的伟大梦想。让农村也靠近城镇。让农村的生活能提高。让他们的环境管理和技术有更大的提升。当前农民的价值问题或关于生活意义和人生观的问题,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

  6、农村环境治理方法滞后

  先要了解三围村的情况,然后根据他们的情况,制定一套方法。农村环境治理是一项科技含量很高的系统工程,需要先进、适用的农村环境保护技术作为支撑。由于我国环境保护科研投入较低且侧重于城市环境治理方法的研究,导致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效率不高。随着农村社会流动的进一步增加,村庄负面因素对村庄的屡次破坏在我国农村环境治理中,长期机械套用城市污染治理方式即污染末端治理,但乡镇企业污染以及集约化畜禽养殖场污染,采用末端治理则会因为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的“最小经济规模限制”、“低处理率限制”以及“高折旧率限制”而不可行。由农业生产导致的面源污染,更是由于其排入主体的分散性、隐蔽性及不易监测性等特征,导致治理技术难度加大。合理分析农村环境问题的根源,寻求其因地制宜的个性化、多样化治理方法是达成良好的环境治理效果的根本。

  7、城乡环境治理政策倾斜

  把三围村最近的一些比较好的一方面详细的罗列出来。我国一直以来实施的是重城市轻农村的二元化环境治理政策,在城乡环境权益的分配上存在着严重的“剪刀差”现象。一方面农村作为原材料和自然资源的输出地,消耗了农村环境资源,城市作为受益者并未向农村按“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支付受益费。另一方面,由于城乡产业结构的不同,城市环境排放的废物远远大于农村,并不断向农村扩散和转移,导致农村环境不断恶化,而由此造成的损失,城市并未向农村按“谁污染,谁治理”原则支付治理补偿费。熟人社会和半熟人社会是农村人际信任运作的重要场域,二元化环境治理政策加剧了农业的弱势产业地位;损害了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的环境权益;同时使得脆弱的农村生态环境更加恶化,不利于我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四、走出新农村治理困境:三围村治理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

  在观点方面,本文在系统总结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把治理理论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治理问题联系起来,认为一些政策、法规在农村没有很好发挥应有作用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没有充分考虑农村社会基础,分别从乡镇、村和农民组织等方面分析乡村治理的问题。农业税的免征某种意义上为基层XX转变职能提供了机会,所以建立民主合作共治型的治理体制成为可能。在分析方法方面,本文采用结构—功能、动态与静态结合的分析方法,并借鉴了社会资本理论来对乡村治理进行分析,同时分析了乡村文化对乡村治理绩效的影响。

  1、农村环境治理模式创新—环境社区治理

  三围村的新面貌还需要我们的环境社区一起努力。从实践来看,农村传统环境治理单纯依赖XX的命令控制型管理早已是力不从心。克服农村环境治理缺失状况,必须改革现行环境治理体制,重构治理社会基础,将农村社区引入环境治理的领域,为公众参与搭建一个组织化的平台。众多专家学者看来,决定现代乡村自治与历史上乡村自治差异的最重的因素是土地所有制从私有到国家和集体所有的变迁[7]因此要建设新农村也要确保他们的私有财产。
  农村社区是指,以村庄或即将形成的村庄为中心与其周围散居农家合成,全村村民有共同的生活方式和活动方式的相对独立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农村社区具备五个要素:第一,村庄已经形成或初具规模,具有一定数量的共同生活人群。第二,生活服务设施和文化娱乐服务设施配套完善。第三,同一行政村区域。第四,地处农村且村民是本村的农民。第五,村民在感情上和心理上有认同感和归属感。在我国,农村社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2、新农村建设要求

  新农村建设要求,农村社区要按照有利于强化管理、整合资源、加快发展和方便群众的要求进行划定。依据我国农村实际情况的差异性,可以首先将符合条件的行政村改设为农村社区,同时对不符合条件的农村社区应仍然保留行政村现有的设置形式。从乡村治理的实践来看,20世纪最后10年国家从农村汲取资源的效果却是很不好的,即以目前的行政村为基础,改造“空心村”、拆迁“城中村”、合并小村、优化农村社区空间布局,以“一村一社区”的模式进行设置与整合。
  环保社区治理即是以社区为依托,集聚区域内社会群体的力量参与环境决策,监督环境执法,维护社区共同的环境利益。社区治理是XX单一管制的补充,是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组织化路径。

  结语

  新农村的成功离不开我们社区的努力,他给我们提供了XX与农民沟通交流的平台,是一种具有扩张力的社会组织形态。向上与XX环境管理行为对接,传导与实现XX的环境保护政策;向下则聚合农民的环境利益诉求,监督与维护本社区内生态安全;同时,相邻社区之间基于自主管理权的相互妥协与谦让,吻合于环境保护的整体性需求。因此,农村环境社区治理无疑是对XX环境治理的有益补充,是优化环境治理结构的必要途径。为了三围村的美好的未来,我们将和我们的XX一起去努力完成。完成我们的中国梦。当然,企业家的功能会导致成功的企业家和他的家人一定的阶级地位。社会历史上一个划时代的,它也可以把它的邮票,可以形成一种风格的生活,还是系统的道德和审美价值;因此建立新农村建设要从最基本中去规划。
  参考文献
  [1]熊节春,陶学荣.公共事务管理中XX“元治理”的内涵及其启示[J].江西社会科学.2011(08)
  [2]夏支平.熟人社会还是半熟人社会?——乡村人际关系变迁的思考[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
  [3]贾西稳,赵倩.乡村司法中的大调解制度——以半陌生人社会和内生村庄秩序为前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9(03)
  [4]贺雪峰,刘涛.在乡土中国与现代中国之间[J].中国图书评论.2009(04)
  [5]贺雪峰.中国农民价值观的变迁及对乡村治理的影响——以辽宁大古村调查为例[J].学习与探索.2007(05)
  [6]佀传振.半熟人社会与人际信任——兼论社会信任结构变迁的路径选择[J].甘肃理论学刊.2007(02)
  [7]苗树彬,王天意.困惑与出路——“乡村治理与乡镇XX改革”专家调查报告[J].中国农村观察.2006(05)
  [8]申端锋.二十世纪中国乡村治理的逻辑:一个导论[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
  [9]贺振华.转型时期的农村治理及宗族:一个合作博弈的框架[J].中国农村观察.2006(01)
  [10]贺雪峰,苏明华.乡村关系研究的视角与进路[J].社会科学研究.2006(01)
  [11]张定贵.村落自组织与乡村精英型塑——以贵州省安顺市九溪村为个案[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
  [12]刘东风,张长立.论和谐社会中的农村政治文化建构[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02)
  [13]张英魁.农村精英人才流失与新农村人力资源再造的路径选择[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
  [14]HelenF.Sui.AgentsandVictimsinSouthChina,YaleUniversityPress,1989.
  [15]WilfredPareto.TheMindandSociety:ATreatiseonGeneralSociology..1963
  [16]AnthonyGaddens.TheClassStructureoftheAdvancedSocieties..1973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4913.html,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上一篇 2020年3月20日
下一篇 2020年3月20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