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列女传》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女性类传,所记载的女性具有明显的伦理道德特质,即以善恶为标准,符合儒家伦理道德的品质为美德,背离儒家伦理道德的品质为恶行,区分出众多女性形象类型。首先,从贤妻良母型、节义贞顺型、机辩才智型女性来探讨其善的“圆满化”;以生活淫乱型、政治祸乱型女性来探讨其“恶”的毁灭性。其次,分析《列女传》女性形象塑造的艺术特征。再次,以“善”“恶”女性类型形象为基础,探讨刘向如此分类的创作成因。最后,讨论《列女传》女性形象塑造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列女传》;女性形象;类型
一、引言
《列女传》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由西汉文学家刘向所著的一部介绍古代妇女行为的书籍,书中记录了约110位来自先秦典籍、传说故事中的女性事迹,为我们了解上古至西汉中期妇女的社会生活提供了丰富有益的资料。在刘向《列女传》的影响下,女性作为一个独立的群体进入了后世历史学家的视野,正史书籍中有了专门的《列女传》,史学家借此表彰女性,推行礼制政教。古代学者侧重对该书的注释、考证及刘向身世研究。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列女传》这部曾被认为是宣扬封建社会女性观的著作日益受到当代研究者的重视。其中张涛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的研究者中取得较多成果的一位,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编注了《列女传译注》一书,并撰写多篇论文论述《列女传》的思想与学术价值,涉及《列女传》的社会政治思想、妇女伦理观、史学价值、文学成就及版本等方面,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很大帮助。”①梳理这些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当前研究的方向集中在该书的政治思想、史学、文学成就方面。随着研究的深入,在研究角度上又有不少创新,如从文献学、文艺学、社会学、伦理学、民俗学、语言学的角度进行的研究。还出现了从女性主义、传播学、比较文学等角度的研究。总体而言,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有进展。就文学方面而言,《列女传》的女性形象研究在近年来出现一系列研究成果,对女性形象的类型化研究、女性论以及女性观都有一定深度的研究,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善恶”两个角度对类型化的女性形象做进一步的探析,进而探讨其创作成因及对后世女性形象塑造的影响。
二、《列女传》女性形象分类
《列女传》是一部女性人物的类传,是刘向采集前代史书中的女性人物改编而成,书中从伦理道德的标准将女性分为母仪、贤明、仁智、贞顺、节义、辩通、孽嬖七类。为了更突出地显示《列女传》女性的形象特征,本文以德才的善恶为切入口,将她们分为美德女性和恶行女性。其中,美德女性分为贤妻良母型、节义贞顺型和机辩才智型。恶行女子分为“生活淫乱”型与“政治祸乱”型女性,同时生活淫乱与政治祸乱有时候是融合在一起的。她们的行为都背离礼法的规定,在道德上受到批判,她们生活淫荡、恃宠而骄、嫉妒邪恶,阴谋弄权、陷害忠良,刘向将她们的悲惨命运与曾经的恶行相联系,指出恶行为最终导致了她们的毁灭。
(一)善的“圆满化”
在具有美德的女性中,她们或是贤良温厚,或是聪明睿智,或是有胆有识,或是恪守礼法,或是忠孝节义,都是美德的化身。这类女性形象具有善的圆满化特征,贤妻良母型的女性在相夫教子上使得丈夫与儿子都能有所成就或避免灾祸;节义贞顺的女性为了践行忠贞节义的美德,甘愿牺牲自己的性命,在事实上是一种悲剧,但是在追求道德的圆满上获得了成功。机辩才智的女性有胆有识、辩才出众、智慧过人,在错综复杂的现象中,能准确把握事物的发展方向,并作出准确的判断,不仅帮助男性们度过难关获取得成就,也能保护自己,保护家庭,展示了非凡的智慧与才能。
1.贤妻良母型
贤妻良母是传统社会女子美德的集中体现,考察贤妻形象可以发现,贤妻多是此类模式,妻子本身就是贤明贞顺的,由于她们的通晓事理、遵礼知义、聪慧仁德和远见卓识,总能在关键时刻给自己的丈夫提供建议,匡正丈夫的过失。如《贤明传·齐相御妻》中,齐国宰相的车夫在赶车时,露出得意洋洋的样子,看上去十分满足,这一幕被特意观察的妻子看到,在丈夫回来后痛心疾首地批评了他,并且表明态度要离开自己的丈夫。妻子对丈夫的批评实际是匡正过失,将身居高位却谦逊有礼的齐国宰相与身份卑微却骄傲自得的丈夫做对比,并且用躬行仁义,侍奉明主的忠君思想来劝谏丈夫,终于使丈夫发生了改变。从此学道谦逊,得到齐相晏子的肯定与举荐,由一名车夫成为大夫。所以刘向在文末对配偶所起的启发与帮助给予高度的肯定。
在《贤明传·晋文齐姜》的故事里,齐姜展示出过人的政治素质和坚毅果决的性格特征,为了帮助丈夫取得事业成功,杀掉得知内幕的蚕妾,劝说丈夫及时返回晋国,并设计灌醉他,最终帮助丈夫返回晋国,成就了丈夫的春秋霸业。《贤明传·周宣姜后》中宣王常常早睡晚起,后夫人不出房门,姜后摘去首饰、耳饰,待罪永巷,最终使宣王觉悟治朝纲。《贤明传·齐桓卫姬》中卫姬为了劝阻桓公常沉醉于浮靡音乐之中,因此不听郑国和卫国的民间音乐。楚庄樊姬劝谏庄王停止狩猎,庄王不听,她便不食禽兽之肉,庄王于是改正错误,勤于政事;楚接舆妻、楚老莱妻、楚於陵妻力称世道艰险,劝丈夫远行避祸,最后丈夫们都获得了隐士的美名。这些故事中的妻子才能、德行美好,能及时匡正丈夫的缺点、不足之处,使丈夫改过自新或丈夫听从了妻子建议,最终取得成功或者消灾免祸;还有一类故事,丈夫们固执己见,不听从妻子建议,最终则招致了败亡。如《晋伯宗妻》的故事,晋国大夫伯宗很有才,好讲直言来折服他人,他的妻子屡次劝谏他讲直言会遭到别人的嫉妒与厌恶。但他却不以为意,最终遭到政敌的诬陷而被杀。还有在《齐灵仲子》中,不听夫人劝谏的齐灵公,执意废长立幼,在自己死后,废太子在大臣的拥立下重新登位,引发了一场宫廷政变。
在一个家庭中,女子通过相夫教子实现自身的价值,从而在男权社会中获得肯定。在《列女传》中有大量这样的例子。《母仪传》中的《邹孟轲母》就是典型的良母类型:
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②
孟母为了给孟子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三次搬家,当孟子废弃学业时,孟母用断机杼的方式警醒孟子,教育孟子勤奋学习,培养德义。在这位良母的精心教导下,孟子最终成为儒家大师,名扬天下,而孟母也成为良母的典范受到后人的敬仰。像这一类善于教化的母亲形象还有弃母姜嫄、契母简狄、启母涂山,这些母亲教养有方,最终使儿子功成名就,彰显了母亲们美好的德行。
在《齐田稷母》这个故事里,身为齐国宰相的田稷,将下属贿赂的金子带回家送给母亲,却被其母严加斥责。田稷母对身为齐国宰相的儿子晓以大义,从“士”所应该具有的品德来教育儿子,认为“士”应该修身洁行,廉洁奉公,为君王尽忠。作为臣子,接受贿赂就是对君王的不忠,对父母的不孝,所以将他赶出家门。田稷在其母的教诲下,惭愧后悔不已,主动退还了金子,并负荆请罪,请求齐王惩罚自己。故事的最后是齐王原谅了田稷,让他恢复相位,并且奖赏了田稷母亲,表彰了田母的廉洁正直,教子有方。《鲁季敬姜》中文伯对待朋友举止傲慢,文伯之母敬姜就把他叫来严厉匡正其错误,“文伯乃谢罪”。敬姜博通达识又知礼,教儿子改正过失。《楚子发母》中的楚国将领子发率军攻打秦国一度断粮,将士们分豆粒吃,他却从早到晚吃肉吃细粮,其母听说后,在子发战胜归国时不让他进屋,并以越王勾践出伐吴国的事例警醒子发,“子发于是谢其母,然后内之”。
在以上几个故事中,从贤妻形象而言,虽然她们以男子从属的地位出现,却能在关键时刻帮助丈夫。在妻子的劝告下,凡是听从了妻子建议的,都能有成就或远离灾祸;凡是一意孤行的,都导致了灾祸的发生。母亲都是以良母形象出现,一类是对未成年儿子言传身教,悉心教导,她们或严厉、或慈祥,教导儿子勤学苦读,通达事理。在良好的教育下,儿子最终都能有所成就,青史留名。另一类是对成年儿子的教导,这类母亲深明大义,知书达理,用忠孝思想警醒儿子修身为人,最终在母亲的教导下取得成就或改正错误,避免灾祸。从以上传记中可以看出,在妻子的匡正和母亲的教育下,丈夫的全身远害和儿子的有所成就,是对这些女性的美好品性,如善良、贤明、廉洁、全心相夫教子等优秀品质的一种回报,这种故事情节体现出一种善的圆满化倾向。
2.节义贞顺型
节义贞顺的女性形象集中在《节义传》和《贞顺传》里。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刘向在编撰《列女传》时,将儒家这种舍己忘私、重道义的美德行为在文中发挥的淋漓尽致。《列女传》刻画了许多义女形象,她们有的为了保护家庭,牺牲了自己的性命,如《京师节女》;有的为了信守节义,舍弃自己的孩子而保护侄子或以己之子护幼主,如《鲁义姑姊》《鲁孝义保》。《鲁义姑姊》故事中,一个鲁国的乡间妇女,在齐国军队的追击下丢弃自己儿子,而抱起侄子逃跑,行公义而不顾私爱,齐国将领受感动撤回了军队。《鲁孝义保》是鲁孝公称的保母,鲁国王室发生内乱,保母让自己的儿子穿上称的衣服,躺在称睡觉的地方,结果儿子被杀,王室之脉得以保全。身为母亲,能做到这样,其顾全大义与隐忍的气度无不令人敬佩。还有为了行义而牺牲自我、付出惨烈代价的女性形象,如《魏节乳母》。魏节乳母冒着罪至灭族的危险,不为利和刑所动,最后在魏国故臣的告发下,她和公子在洼地中被秦军乱箭射死。相比变节故臣的贪生怕死、见利忘义,乳母坚守道义的高大形象更感召世人。
在《节义传》中,还有一些“义女”讲信义、重然诺的品德就是男子也往往不及。如《齐义继母》中的母亲,有一个人被杀害,两个儿子互相争罪去死,面临两难抉择时,这位母亲宁愿自己的儿子去死也要保全丈夫前妻之子,只因他答应了丈夫会好好供养和照顾前妻之子。这位守信、公正无私的母亲德行受到宣王的敬重,最终赦免了她的两个孩子,并赐其“义母”的称号。
这些“义女”形象用行动来表明自己坚定的道德立场,她们不仅有道义,更是有勇气,当自己的生命或利益与道义发生冲突时,敢于为大义而英勇献身。这些女性终不背义的美德得到了对立者的肯定与赞赏,京师节女的孝义行为使丈夫的仇人深受感化而放弃对其丈夫的报复;齐国军队被乡间妇女“公义”所感动而撤兵,还有令宣王敬重赞美、守信无私的齐义继母等。这些为节义而不避死亡的女性美德得到了善的回报。
贞女形象主要集中在《贞顺传》里,描写了众多谨遵妇礼、从一而终的女性,她们为了维护自身的尊严与贞洁而做出种种努力与反抗,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体现了坚贞的妇德,千载而下,无不让人动容。严守妇礼者如《宋恭伯姬》,伯姬遇到宫内失火,只因傅母未到,伯姬为了守妇礼最终被火烧死。《齐孝孟姬》中,孟姬好行礼仪,跟齐孝公游玩时因车子跑的快而跌落马车,孝公派来立乘之车接孟姬回宫,孟姬因接送的马车不符合礼法而试图以自杀来守礼。《楚昭贞姜》中,昭王出游,把夫人留在渐台上,结果江水上涨,昭王派使者去迎接夫人,但使者忘了带命符,最终贞姜为遵守与昭王的誓约被水流冲走而淹死。这类贞顺女性知礼守礼、悖礼不行,气节凛然,虽然为此付出惨烈的代价,但从侧面反映了作者对此类女性德行的赞扬,这也是基于当时时势,后妃的守礼对君主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从一而终者如《息君夫人》中,楚王俘虏了息国国君与夫人,让息君去守大门,又想霸占息君夫人,遭到息君夫人的拒绝。后来息君夫人趁机逃出楚王宫,与息君夫妻相聚,在一番痛彻心扉的倾诉后,双双自杀殉情。楚王被息君夫妇的忠贞行为所感动,就用诸侯的礼仪将他们合葬在了一起。《楚平伯嬴》中,楚国在与吴国的战争中战败,楚昭王出逃,后宫妃嫔全都成为吴王阖闾的战利品。当他来到伯嬴面前时,伯嬴持刀威胁,以死抗争,又用礼制思想为自己的贞洁辩护,吴王最终被她说服,惭愧退出,又下令派兵保护伯嬴。《梁寡高行》中,高行是一个年轻貌美的寡妇,丈夫去世后,她一直守寡不想嫁人。梁国许多贵族争着娶她,但都被拒绝。梁王知道后就派国相去聘迎,高行自知无法拒绝梁王,就持刀割掉自己的鼻子,以此表明自己保全贞信节操的决心。梁王为她的坚贞品行所震撼,只得放弃,并免除了她的徭役,赐以高行的尊号。从一而终成为重要的妇德,而这些为了贞洁所做的努力与反抗也得到了敌对势力的妥协与肯定,或是得以礼葬,或是得到解脱。在这些故事中,正面人物的坚贞品德被反面人物所认可与表彰,从而实现了道德意义上的圆满。
3.机辩才智型
机辩才智型的女子形象主要集中在《仁智传》和《辩通传》里。仁智聪慧的女子有一个共同的类的特征,即大都能从细微之处准确地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并作出准确的判断,展示了非凡的聪慧与才智。她们通晓事理,善于分析,知书达理又有远见。故事情节则是有喜有悲,能听从这些女性建议或接受批评的男性们都能取得成功或避免灾祸,而不接受劝告的男性们则会导致灾祸的发生。
在《曹僖氏妻》这个故事里,晋公子重耳逃亡期间来到曹国,曹国国君却趁重耳洗澡的时候设帘窥视,无礼冒犯。僖负羁的妻子慧眼独具,认为重耳的几个随从都有治国理政的才能,预见到重耳将来一定会取得君位,称霸诸侯。所以劝说丈夫礼敬重耳,将来曹国灾难临头时,可以免除灾祸。僖负羁听从了妻子的建议,给重耳送去一壶饭,上面放着玉璧。后来,重耳返回晋国,获得君位后,攻伐曹国,因为僖负羁曾经对重耳的礼遇,一家人得以在战乱中保全性命。僖氏妻能在和平时期预见到将来的动乱,在重耳是一个落魄公子的时候预见到他将来的成功,还能给丈夫提出对策,这样的远见卓识远超一般的士大夫。在《魏曲沃负》的故事里,魏大夫如耳的母亲听到魏王想要将太子妃收入自己的后宫,曲沃负就自己进宫劝说魏王。认为魏王纳太子妃的行为是“毁贞女之行而乱男女之别也”,并从古代的帝王处理配偶问题的正确与否而导致兴衰的事例中,提醒魏王正确处理君臣、父子和夫妻关系。最终的结局是,魏王认识到了自身的错误,还回了太子妃,奖励了曲沃负和他的儿子,从此勤奋国事,注重修养,周边强国都不敢侵略魏国。曲沃负知人善谏的仁智聪慧,忧国忧民的爱国之心千载而下都闪耀着灿烂的光芒。
还有一些能见微识远的女性给男性们以提醒,但他们都没有听从意见而导致灾祸发生的例子。如《楚武邓曼》对屈瑕战败的预见准确无误。还有在《密康公母》故事中,密康公在跟随周共王游玩时,有三个美女私自去找密康公,密康公母表现出深刻的忧患意识,认为自己的儿子身为大臣,不该过分享乐,建议儿子将三名女子献给周共王,密康公不听,终被周共王灭掉了密国。《鲁公乘娰》是鲁国人公乘子皮的姐姐,她劝说子皮不要担任宰相,是因为她从小事看出自己的弟弟内不懂礼仪,外不通情理,但弟弟不在乎姐姐的建议,执意接受相职,最终不到一年就被诛杀。这些妇女,足智多谋,洞察幽微,能从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中,掌握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并作出正确的判断。刘向通过这些反例显示出这些女性的仁智聪慧,并从儒家伦理道德的角度给与称赞。
能言善辩的才智女子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通过巧妙的言辞劝谏、辩白或者表明自己的见解,合乎儒家伦理价值观,并且也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丈夫、父亲、儿子在她们的辩白之下消灾免罪,重获任用;女子通过自身的能言善辩获得男性的尊重,得到肯定甚至嘉奖,更可以看出古代女子在男权社会中对自身价值的积极肯定。《楚江乙母》是楚国大夫江乙的母亲,有人进入王宫偷盗,令尹将此事归罪于江乙,导致江乙被楚恭王贬退闲居。这位母亲为了替自己的儿子找回公道,报告楚恭王说自己丢了八寻布,是令尹使人所偷。楚恭王询问原因时,江母借孙叔敖当令尹时的路不拾遗,与当今令尹当政时王宫失窃两相对比,委婉地批评了令尹的治理不力,顺而指出楚王的用人不明。楚王虚心接受了江母的批评,于是命令官吏偿还了布,并赐金十镒,重新任用了江乙。这位能言善辩的母亲在君王面前据理力争,毫无怯色,不仅救了自己的儿子,还得到了楚王的称赞。
上层社会的贵族女子有机会参与国家的内政外交,在教导儿子,辅助丈夫的同时展示了她们自身的才华,而底层社会的女子也不乏这样的聪慧善辩之辈。
晋平公让工匠制作弓箭,花了三年时间才做好。在制好之后,晋平公却连一层铠甲都没有射穿,就归罪于做弓的工匠,打算杀掉工匠。晋弓工妻挺身而出,谒见晋平公,对晋平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她先用古代君主仁德待人的例子说明仁德的可贵,再说自己丈夫制造此弓的辛劳,既选用了最好的材料,也用了最好的工艺,最后又说明了射箭的方法。晋平公按其法搭弓射箭,果然穿透了七层铠甲。这样,聪慧的晋弓工妻在一番慷慨陈词后,搭救了自己丈夫的性命,救夫得赏实现了善的圆满化。此外,还有舍身救父的缇萦,替父亲求情的齐伤槐女,和齐襄王纵论国家大政的齐孤逐女,她们都展示了妇女不凡的才智和辩才,从故事情节来看,母亲救了儿子,妻子救了丈夫,女儿也救了父亲。
(二)恶的毁灭性
《孽嬖传》集中了女子祸国的各种类型,主要为“政治祸乱型”和“生活淫乱型”。当然,政治祸乱与生活淫乱有时也是重合的。她们有的淫乱通奸,牵连多人,身死国破;有的阴谋篡政,残暴荒淫,导致国无宁日。由于这些美貌女子的淫乱和弄权,她们都走向了恶的毁灭性,不仅自己遭到杀害,还连累宗族,祸国乱家。
1.淫乱后宫的诸国公主
《孽嬖传》塑造了众多淫乱后宫的诸国公主形象,在《鲁桓文姜》、《鲁庄哀姜》、《鲁宣缪姜》、《齐灵声姬》故事中尤为明显。这些出身贵族的上层社会女子,在未出嫁时就私生活淫乱,待出嫁后又纵欲放荡,还有些在淫乱后宫的同时弄权篡政,造成祸乱。鲁桓文姜是齐国公主,在出嫁前曾与哥哥齐襄公私通,出嫁后又与襄公通奸,事情败露后,与齐襄公合谋杀了自己的丈夫鲁桓公,可谓心狠手辣。鲁庄哀姜则更加肆无忌惮,在未出嫁时就和鲁庄公一起淫乱,嫁到鲁国后又与两个小叔子即公子庆父、公子牙私通,后与情人庆父密谋立君、杀君,祸乱鲁国朝政,最后被齐桓公用毒酒鸩杀。鲁宣缪姜与宗室大臣叔孙宣伯私通,并且密谋赶走季、孟二氏,想让宣伯专擅鲁国朝政,最后落得宣伯被驱逐,自身被幽禁的下场。齐灵声姬与大夫庆克淫乱私通,结果被鲍牵发现,报告给国佐。为了维护庆克,声姬两次谗言诬陷齐国大臣高子、鲍子、国佐,第一次使灵公砍掉了鲍牵的脚,高子、国佐逃奔到莒国,两国战争一触即发,齐国战败,庆克被杀;第二次时国佐遭到杀害。灵公去世后,高、鲍二人恢复职位,声姬被杀,齐国内乱随之平息。这些女性的纵欲和权利欲望交织在一起,断送了自己的生命。
2.阴谋篡权的后宫夫人
由于古代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因,太子一般都是长子,但得宠的妃子在生下儿子后,为了巩固自身的地位,鼓动君主废长立幼,阴谋篡权,陷害忠良,祸乱朝纲。“卫宣公姜”与“晋献骊姬”都是为了使自己的儿子继承王位而陷害太子,从而引起宫廷争斗,政局动荡,而她们本人也经历了丧子身灭的下场。像这种贪婪自私又极具野心的女性还有赵灵武女。《赵灵武女》是赵武灵王的王后,号称孟姚,在她为后之前,武灵王娶了韩国国君的女儿夫人,生子章后被立为王后,章被立为太子。孟姚入宫后,非常得宠,生下儿子何,由于她的诬陷,使得王后与太子被废,武灵王立孟姚为惠后,又把王位交给何。赵武灵女为了一己之私而挑唆君王、诬陷王后与太子,最终国家一分为二,动荡不安。
这些女子在宫廷争斗中不择手段,阴狠至极,她们迷惑君主,谗害太子,祸国乱家,恶的品行最终导致了自身的毁灭和国家的动荡,作者在这种恶有恶报的叙事追求中告诫天子,要远离美色淫荡女子,因为这些弄权的女子只会祸乱政局,对XXX产生腐蚀作用。
从《列女传》中众多故事情节来看,有着明显的善恶有报的叙述方式,女主人公所表现出来的符合儒家伦理道德的品质,如贤良、仁智、辩通等,都帮助男性取得成就或躲避危险与灾祸,在整个故事中表现为善有善报;还有一种类型是男性不听女性的劝告而一意孤行,最终导致失败,而这也映证了女性智慧的超群,表达了作者对美德女性的赞美。这种圆满化的编撰方式可以看做是对具有美德品质与卓越才能女性的一种善的回报;而具有恶行的女子在书中表现为恶有恶报,她们的恃宠而骄、嫉妒、淫乱、阴谋篡政等一系列违背“礼”的行为,给国家造成了危害,最后大都身死名裂,作者有意指出她们的悲惨命运都是她们的恶行所结的恶果。
三、《列女传》女性形象塑造的艺术特征
《列女传》作为一部女性类传,充分发挥了传记文学写人的优势。他以女性为故事的中心人物,结合相关的历史背景,为上古至西汉时期的女性塑造了群像。尽管这些女性有着许多“类”的特征,但通过刘向的集中刻画与塑造,不同品质特点的女性形象也能跃然纸上,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总体而言,《列女传》女性形象塑造的艺术特征有以下几点:
(一)典型事例凸显人物个性
人物形象的塑造能否取得成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人物是否有个性,而典型事例就是凸显人物个性的重要手段。正如《史记》里描写的项羽乌江自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廉颇负荆请罪等故事,典型的事例对于塑造人物形象起了重要作用,具有细节化和生动化的特点。而同为传记文学作品的《列女传》在这一点上也尤为突出。例如孟母三迁的典型事例,文中通过孟母将住房从坟墓旁迁到市场旁,再由市场旁迁到学校旁边的行为,表现了对儿子教育环境的重视,凸显了一位注重教育的母亲形象。再如那个倚柱吹口哨的“鲁漆室女”,她不忧心自己年龄偏大而未嫁人,却担心鲁国的前途命运。而后来的事实也正如鲁漆室女所忧心的那样,鲁国由于内政混乱引起了别国的侵略。透过倚柱吹口哨这个典型事例,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底层社会忧国忧民的女子形象。还有持刀割鼻的“梁寡高行”,作为一个下定决心为丈夫守寡终身的美丽寡妇,在拒绝了众多贵族的求婚后,又用持刀割鼻的自残行为来躲避梁王抛来的橄榄枝,在这样的典型事例中,女主人公忠贞专一的品质便得到淋漓尽致的反映。
(二)对人物品行爱憎分明的议论
《列女传》的每篇故事后均有作者明确的议论部分,主要体现在“君子曰”、“诗曰”和“颂”三种形式里,这些议论表明了作者对传主的爱憎态度。这种在文中引用名言或《诗经》的表现方式在《列女传》之前的史籍中多有反映。如《左传》、《国语》、《战国策》都常常以引诗、引谚、引君子之言来表明作者的态度。司马迁的《史记》更是以“太史公曰”的方式来直接表明作者对传记中人物的评价,刘向继承了前人对人物进行评价的方式。如在《齐田稷母》的故事后这一段议论,综合运用君子之言、引《诗》和颂的方式来表明对人物的爱憎态度。先引用君子之言“君子谓稷母廉而有化”,表达对田稷母亲清廉而又能感化他人的赞赏。接着,进一步借《诗》发表议论:“《诗》曰:‘彼君子兮,不素飧兮。’无功而食禄,不为也,况于受金乎?”这句是《诗经·魏风·伐檀》里的两句诗,
《毛诗序》说“伐檀,刺贪也。在位贪鄙,无功而食禄,君子不得进仕尔。”③原诗是为了讽刺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刘向在此借用《诗》的句子表达了对接受贿赂行为的鄙薄。最后用颂的形式来表达作者的评论,“颂曰:田稷之母,廉洁正直。责子受金,以为不德。忠孝之事,尽财竭力。君子受禄,终不素食。”对齐田稷母的廉洁正直的品德给与了高度的赞赏。这些“颂”采用四言八句的形式,整齐划一,朗朗上口,是作者主体意识的鲜明流露。如写“晋文齐姜”“齐姜公正,言行不怠”;写“齐相御妻”“匡夫以道”;写“鲁漆室女”“计虑甚妙”;写“魏曲沃负”“魏负聪达,非刺哀王”;写“楚平伯嬴”“伯嬴自守,坚固专一”。这些颂语是对传主一生言行的主要概括与评价,具有微言大义的作用,这些评述,是作者根据传主的语言、行事,用句式短小、语言精炼、态度鲜明的叙述方式对其品行做出准确概括。
(三)故事的虚构与剪裁
由于刘向创作《列女传》目的是为了劝谏天子,教化后妃,传达某种道德理念,所以在对前代的史料进行编辑时,做出了不同程度的改编。这种改编主要表现在对故事的虚构与剪裁上。
如“息君夫人”故事,在《左传》中息君夫人的个性并不突出。息国亡国后,息君与夫人被楚王双双俘虏,息君夫人作为战利品被楚王纳入后宫,并且为楚王生了三个孩子。只是,息君夫人用终身不与楚王说话的方式来默默进行反抗。在《列女传》中,刘向对这个故事进行了大幅度的剪裁与虚构,改变了原有故事的情节走向:息君与夫人被楚王俘虏后,息君被派去守城门。息君夫人得到楚王的青睐,想要娶息君夫人为妻,但遭到了息君夫人的拒绝。在楚王出城游玩的时候,息君夫人乘机逃出宫,见到了守城门的丈夫,夫妻二人在一番痛彻心扉的的互诉衷肠后,相继自杀。在这里,息君夫妇用悲壮的方式维护了自身的尊严。刘向又添加了一个结尾:楚王得知后,认为他们守节有义,并用诸侯的礼仪将二人合葬。
经过这种虚构与剪裁,息君夫人的形象与之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默默反抗到激烈的殉情,一个贞洁刚烈的息君夫人形象便得以树立。
再如“齐杞梁妻”故事,齐杞梁战死后,妻子靠着他的尸体痛哭。为了渲染齐杞梁妻的“哭”的伤心,说她“内诚动人,道路过者莫不为之挥涕,十日而城为之崩。”④通过哭倒城墙这个虚构的细节来展示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这个故事在《左传》里记载简单:“齐候归,遇杞梁之妻于郊,使吊之。辞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于罪,犹有先人之敝庐在,下妾不得与郊吊。’齐候吊诸其室”。⑤记载了杞梁妻为丈夫办理丧事据礼而争的故事,但在《列女传》里,不光有杞梁妻为丈夫争取齐王到家吊唁的情节,还增添了哭倒城墙、安葬丈夫后投水自尽的情节。通过这一系列的虚构与剪裁,杞梁妻痛失丈夫、守节自尽的形象便一步步丰满起来。经过后代故事的演变,才有了孟姜女哭长城的经典形象。
四、《列女传》中的“善”与“恶”女性形象创作成因
刘向在《列女传》中塑造了众多“善”、“恶”的女性形象,这是从人性的善恶两端来定位的,同时,也与其礼乐教化思想相一致。
(一)时代背景
刘向出身于皇族,生活在西汉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一生历经西汉宣、元、成三代皇帝,当时,外戚、宦官专权现象严重,国家危机四伏,矛盾重重。刘向身为大臣,为国家统治的安危忧心不已,曾多次上书指出朝政弊端,却遭到宦官、外戚的打击。宣帝在位期间,朝政大权已落入以大将军霍光为首的外戚集团手中,而宣帝却沉迷于神仙方术之事,不理朝政,西汉开始由盛转衰;元帝即位后,重用外戚、宦官等奸佞之臣,听信其谗言,贤臣遭排挤,皇权旁落他人之手。
汉元帝死后,成帝更是腐化荒淫无度。在汉成帝为太子时,就很好色,皇太后为了把持朝政,经常为其补给后宫,将皇帝实权架空。身为母亲,前帝之妻,不仅没有辅佐皇帝,反而让他更为昏庸。而汉成帝不仅宠爱后妃,还喜欢微服出行、将美貌女子收入后宫,于是便有了成帝微服外出遇赵飞燕,将其召入宫以宠幸的事情。从此,成帝迷恋赵飞燕,立其为皇后,又封赵飞燕妹妹赵合德为昭仪,整日荒淫堕落,将国家政治弃之不顾。正是由于汉成帝宠爱后妃,沉迷美色,才导致后妃们逾越礼制,外戚专权,对王权统治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在中国历史上,后妃专权、外戚干政现象在西汉最为严重,如高祖皇后吕雉,据司马迁记载,吕雉实际统治西汉XXX长达15年。惠帝即位后,其生性懦弱,不能驾驭皇权,因此吕后就掌管国家XXX,她一生的政治之途也由此开始。惠帝死后,她虽然先后立刘恭、刘弘为帝,但是皇权还是由她独自掌管,吕氏家族在她的大肆封赏下势力逐渐壮大。而颇受武帝宠爱的皇后卫子夫虽出身微贱,但其生子被立为太子,卫室一族也逐渐兴盛起来。到了元帝、成帝执政期间,外戚势力已深入朝政方方面面。
从上述可见,由于皇帝年幼,不能亲自管理朝政事务,治理国家,才导致外戚干涉XXX。这样一来,皇太后、皇后等人就以此为由,将朝政大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进而引起外戚之势日益膨胀;或因为皇帝性格懦弱,奢侈荒淫,宠幸后妃,这也助长了外戚的嚣张气焰。
所以刘向希望通过著书的方式来引起皇帝的注意,希望皇帝能通过因女性而兴亡的历史故事反躬自省,同时也为了教化后宫女性。
(二)历史传承
对女性的历史形象而言,从善恶道德的标准来区分美德女性与恶行女性由来已久。《诗经》中的《关雎》就塑造了一位娴静美好的淑女形象;《周南·葛覃》塑造了一位织布的勤劳女性形象;《卫风·伯兮》塑造了一位思念出征丈夫的坚贞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的美好不仅在于其美丽的外貌,更在于其品德与修养。外在美与内在美共同构成了她们“善”的形象。司马迁的《史记》也描写了众多的女性,尤其是为吕后单独立传,塑造了权欲熏心、残忍刻毒的乱政后妃形象。
前代史籍评价女性的道德标准对刘向的影响是巨大的,刘向继承了这种道德评价标准来塑造女性,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塑造女性群像,从而起到教化女性的作用。
(三)作者取向
结合刘向所生活的时代背景来探究,可以发现刘向记载这些历史上的女性事迹是为了劝谏皇帝,教育后妃。《汉书·楚元王传》记载:“向睹俗弥奢淫,而赵、卫之属起微贱,逾礼制。向以为王教由内及外,自近者始。故采取《诗》、《书》所载贤妃贞妇,兴国显家可法则,及孽嬖乱亡者,序次为《列女传》,凡八篇,以戒天子。”⑥刘向目睹皇帝的荒淫、对后妃的宠爱无度,才导致外戚专权、后妃逾礼。他作为王室的一员为国家的安危而忧心不已,但又无法当面直接劝谏皇帝该如何做,就通过著书的方式来引起皇帝的注意。
刘向通过塑造众多“善恶”女性形象,对符合伦理道德标准的女性进行表彰,对违礼悖乱的恶行女性进行批判,反映了作者的伦理道德观念和礼乐教化思想。这些是由刘向的价值取向所决定的。刘向作为儒家信徒,对儒家伦理道德价值体系深信不疑。他继承了先秦儒家的伦理观念,重视德行对人的修养作用,认为人性经过教化,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通过塑造符合伦理道德标准的女性来作为道德榜样,教化女性向她们学习,也通过恶行女性最终毁灭的形象来提醒女性引以为戒,因而更加重视礼乐对人的教化作用。
五、《列女传》女性形象塑造对后世的影响
《列女传》作为我国第一部女性类传,塑造了类型多样的女性形象,其女性形象塑造对后世产生了诸多影响。
(一)开创了后世女性传记的先河
刘向的《列女传》记载了多种类型的女子形象,入传的女子“不存一操”,从母仪、贤明、仁智、贞顺、节义、辩通、孽嬖的立传分类来看,刘向书写了形形色色的女性,既有上层贵族女子,也有中层官员夫人,还有底层社会女子,她们或是贤妻良母、或是节义贞顺、或是机变才智。刘向塑造了她们鲜明的面貌,独特的个性。由于刘向的开创之功,汇聚了汉代以前众多女性形象,客观上也起到了教化女性的作用。后代史学家处于伦理道德教化的目的,相继修撰各朝的《列女传》。从《后汉书》起,以后每朝史书都会书写《列女传》,并遵循刘向开创的以德行来进行分类的标准。
(二)对后世小说的启迪意义
《列女传》在女性形象的塑造上使用了多种手法,既有一定的虚构与剪裁,
如前文中列举的《息君夫人》和《齐杞梁妻》故事。息君夫人的自杀殉情,齐杞梁妻的哭倒城墙的情节就是刘向虚构而来。可以说,通过这种手法,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所传达的道德伦理价值更加震撼人心。又有对人物个性特征的描写,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来展示人物的性格特点。如倚柱而啸的鲁漆室女,持刀护身的楚平伯嬴。后世小说在这些方面都运用的更加纯熟,可以说作为从传记到小说桥梁的《列女传》起了不小的启迪作用。
六、结语
综观《列女传》众多女性人物形象,既有贤妻良母型,也有节义贞顺型,还有机辨才智型,她们的品行符合儒家伦理道德规范,是众多“贤女”的形象代表。还有一种“恶女”形象代表,即生活淫乱型和政治祸乱型女性。通过对“贤女”与“恶女”形象的塑造与对比,刘向既肯定了贤女对国家、社会、家庭的重要性,也批判了“恶女”对国家、社会、家庭所造成的危害,进而达到其通过《列女传》的著述劝谏天子,教育后宫的目的。同时,通过对女性群像的塑造,肯定了女性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也将儒家伦理道德观念融注其中,宣扬了礼乐教化的政治思想。
注文
①高小燕.《列女传》研究综述(1988-2004)[J].宜宾学院学报,2006(5):46.
②张涛.列女传译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0.
③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M].北京:中华书局,1991:300.
④张涛.列女传译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73.
⑤刘利,纪凌云译注.左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7:209.
⑥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1957.
参考文献
[1]张涛.列女传译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司马迁撰,韩兆琦评注.史记[M].长沙:岳麓书社,2012.
[3]焦庆艳.试论《列女传》的人物形象[J].许昌学院学报,2010(6):40-41.
[4]史常力.“大团圆”叙事模式的早期表现及伦理基础——以《列女传》为例[J].贵州大学学报,2015(4):163-167.
[5]梅婕.刘向《列女传》文学研究[D].陕西理工学院,2015.
[6]余燕.《列女传》中的女性形象及女性观解读[D].湖南科技大学,2010.
[7]刘晓然.《列女传》系列女性论[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1991(1):42-46.
[8]余霞,余燕.色·才·德——刘向《列女传》女性审美内涵解读[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0(4):97-101.
[9]邹剑萍.从女性主义角度看刘向《列女传》[D].福建师范大学,2007.
致谢
时光如流水般一去不复返,而我的大学生活也即将要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首先,感谢阮宪镇老师的精心指导,使我能够顺利完成毕业论文。从论文的选题、定题,到论文的框架构建及直到最后论文的反复修改、润色,阮宪镇老师以严谨的态度、极大的耐心,一次次的指出我的不足,始终认真负责的给予我细致地指导。阮宪镇老师严谨的态度与高度的职业感,将会成为我工作、学习的榜样。
其次,感谢语言与文化学院的各位授课老师,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不仅教授我们有关的专业知识,还为我们树立了为人师表、终身学习的榜样。感谢宁德师院为我们提供的优良的学习环境,使我们在大学中不断的成长进步。
最后,感谢帮助我的同学和朋友,多谢你们四年来的关照与包容,与你们一起走过的缤纷时代,将是我一生最珍贵的回忆。感谢支持我的家人,你们的支持与鼓励,永远是支撑我前进的最大动力。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498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