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2004年以来,我国XX连续八年中央一号文件以三农问题为主题,着力发展农村经济,这期间农村金融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作用也逐渐得以显现。然而,农村金融市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大量银行从乡镇农村撤离、大量农用资金外流到非农部门等,导致农村金融发展支持经济发展的效果并不明显。本文通过对安徽省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利用PEST-SWOT方法进行了分析后,选择1995-2009年数据,对安徽省农村金融支持经济发展进行了实证分析,应用安徽省GDP为经济增长测量指标,应用农村金融规模、结构、效率三个变量为衡量农村金融发展的指标,建立线性相关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如下:第一,安徽省农村金融对安徽省的经济发展的贡献作用还未显现出来,安徽省GDP的发展可以促进安徽省农村金融总量规模的正向发展。第二,安徽省GDP每增加一个单位可以促进安徽农村金融总量规模上涨个单位。同时也会促进省农村金融的效率提升个单位。第三,安徽省农村金融的结构调整发展对GDP的贡献之间存在负的线性关系,但是不必然存在因果关系。
对安徽省农村金融发展的问题进行分析发现目前安徽农村金融发展存在以下问题:安徽省农村金融结构体系存在严重问题;安徽省农村金融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存在着金融的二元结构;安徽省农村金融发展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未能显现;安徽省农村金融效率提升不明显。安徽省农村金融发展的问题成因,本文利用金融发展理论、经济增长理论以及市场经济理论进行了分析,发现有以下方面:农村金融市场比较收益低导致农村金融结构调整缓慢;安徽省农村金融供给不足导致无法发挥其经济推动作用;城乡二元结构造成农村金融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安徽农村金融市场竞争秩序不完善导致低效率。
对安徽省农村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方面,本文从PEST入手进行了对策建议的提出:政治法律方面,应当完善正规金融部门和非正规金融部门的法律法规、加强安徽省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立法防止资金外流。经济市场方面,本文建议建立起正规金融机构与非正规金融配合发展、正规金融机构聚集度不断降低的金融组织体系。社会文化方面,本文建议以村委和乡镇等基层XX为引导,提高农户加强参与意识;增强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的发展意识,培养服务三农的企业文化等。在技术创新方面,本文建议加强金融创新,创造多种类、多类别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引入先进风险管理手段来控制农村信贷风险;创新金融服务的形式。
关键词:农村金融;经济发展;安徽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自2004年以来,我国XX连续八年中央一号文件以三农问题为主题,着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并将三农问题放在我国长远发展的首要战略位置。“十一五”期间,我国各级XX通过加大对三农投入力度,对农业和农村的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对农村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完善,农民的收入有了明显提高,农村公共事业步入快速发展阶段。而农村金融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支持体系,其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作用也逐渐被重视起来。
自从2006年12月20日我国银监会发布《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之后,农村金融机构正式在各省开始试点,农村金融机构从建国初期的以信用社为唯一农村金融机构,发展为包括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三种类型的金融机构与我国各大商业和政策性银行并存。从金融供给的角度讲,农村金融市场的金融供给主体有所增加,但是这种金融供给的增加以及供给主体的增加非但没有增加资金进入农村,反而造成了农村资金的向外转移。根据章琪、黄季焜(2004)的数据,1978年到2000年通过各种渠道外流的农村资金达到28400亿元,其中通过金融系统流出的资金占农村外流资金总额度的40.4%,是农村资金外流的重要渠道。1994年到2000年通过各种渠道外流资金占农村外流资金的49%,反而呈现出扩大趋势,农村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效果反而随着农村金融供给主体的增加而呈现出相反的效果。久而久之,农村金融供给与农村的资金存量反而呈现出供给越多,资金存量越少的奇特现象。
与此同时,农业与非农产业随着农村金融供给的增加,用于生产和发展的资金比例也不断下降,背离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越走越远。根据蔡昉等(2008)《中国农村改革与变迁——30年历程与经验分析》中的数据显示,乡镇企业与农业获得贷款的比例与其GDP中所占的份额极为不相称,1978年乡镇企业与农业对我国GDP的贡献率为10%而贷款只有1.1%,2006年GDP比重30%左右但是贷款只有2.2%。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农村金融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模糊的,至少从数据上是看不出农村金融支持对农业经济发展的贡献作用的。
然而,如果其他产业领域一样,农村金融的发展从理论上讲应该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它能够帮助农村市场的发展完善,促进企业参与市场化竞争并借助多种融资渠道来发展壮大以带动农业产业的发展,但是实际上我国农业或农业相关产业企业中大部分的企业仍然是中小企业,面临着融资难问题,农村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论断依旧无法得到实证结果的支持。因此,本文基于此,对农村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问题进行研究。
由于农村金融发展在不同的省份或领域的表现各有不同,本文选择应用案例分析的方法,选择农村金融发展较快的安徽为例,对农村金融支持经济发展进行案例分析,旨在回答以下问题:第一,安徽省农村金融是否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第二,基于当前安徽省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未来安徽农村金融发展应该选择怎样的发展战略;第三,安徽省农村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和建议如何。
1.2文章基本框架与研究方法
本文将立足于安徽省近年来农村金融的发展情况,利用实证分析的方式来探索安徽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本文的研究框架如下:
第一章将就本文写作的背景进行简要的概述,本文的研究是基于农村金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但是又存在一定的问题而导致农村金融促进经济增长过程中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而进行本文的研究,因此,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研究农村金融支持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因果关系,通过理论支撑探索农村金融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给出对策建议发展农村金融。
第二部分是理论综述部分,这部分将就本文研究的农村金融、金融支持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在对安徽省农村金融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本文将就农村金融理论进行综述,选择本文分析的理论工具。
第三部分是对安徽省金融支持的发展现状进行的分析,会应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对安徽省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的PEST进行分析,为第四章的定量分析做好基础。
第四章是定量分析部分,该部分是利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就安徽省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进行实证分析,对当前安徽省农村金融支持的总体现状进行分析。
第五章是在现状分析的实证结果的基础上,就当前安徽省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利用理论工具对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
第六章将针对安徽省农村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发展农村金融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有以下几个:
第一,文献分析法。本文搜集了与农村金融支持相关的国内外文献,并根据文献的针对领域不同,进行了归类分析,尤其是对于实证分析的文献,就其模型的构建、变量选择等进行了比较分析。
第二,案例分析。本文选择了安徽省为案例进行农村金融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的案例,并针对性的就安徽省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问题进行了分析。
第三,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本文应用PEST分析和实证分析的方式来对当前安徽省农村金融发展支持农业经济的现状进行分析。
1.3文章难点与可能有的创新之处
文章最大的难点在于实证分析的数据搜集。由于安徽省农村金融发展起步较晚,数据的统计还较为落后,对农村金融数据的搜集还很局限,因此,本文的数据搜集部分是本文的难点。创新之处在于本文的实证研究部分,将在其他学者的实证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安徽省现状建立实证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第二章理论综述
2.1农村金融的概念
农村金融即农村货币资金的融通,指以信用手段筹集、分配和管理农村货币资金的活动。这里有四层含义:首先,这种金融活动是在农村这个特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的,它活动的领域是农村。其次,它采用的手段是信用。货币是以偿还并增值为条件二暂时让渡这种特殊形式进行的,表现为融通资金余缺的借贷活动。第三,它作用的实体是资金,包括在循环周转中处于智能形态的资金,也包括处于闲置的资金。第四,它表现的形态是货币。
2.2国内外文献综述
2.2.1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对农村金融支持农村经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研究;二是农村金融支持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的分析;三是农村金融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策略研究。
(1)实证研究方面
刘娇华等(2011)就湖北省农村金融支持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作者采用时间序列模型进行数据模拟,发现湖北省农村贷款对农村GDP的增长并没有显著的支持作用,与理论不符,作者结合理论提出了解决的对策和建议。作者在进行实证分析的时候模型的构建较为简单,应用农村GDP为因变量,农村贷款为自变量进行了实证研究。他的实证分析方法是利用农村贷款代替农村金融,这种做法很明显是欠妥当的。根据本文的定义,农村金融出了农村贷款之外,还包括存款转化为贷款的转化能力等一系列其他标准。
杨兆廷等(2008)对河北省的农村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进行了实证研究,作者提出的实证分析模型要更加完善,作者应用经济增长模型,对经济增长的原因、内在机制以及实现的途径为理论分析框架,以经济增长率为因变量,资本产出率、RFIR、储蓄率、储蓄-投资转化率为因变量进行了回归分析,最终结果显示,河北省的农村金融发展指标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是存在正相关关系的,也就是说农村金融的确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然而,在贡献率上,还存在着不足,也就是说农村金融虽然能够促进河北省农村经济发展,但是这种贡献率发挥还不够,应当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方面来促进农村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
位志宇等(2007)则关注农村金融支持对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的经济效应研究,通过对国外学者Kingetal(1993)和Karetal(2001)等外国学者以及我国学者李广众(2002)研究成果的比对,选择了农村总消费价格指数、非银行机构流动负债与GDP的比例、银行贷款站银行和中央银行的总贷款的比例、个人贷款占总带宽的比例、国内贷款与收入的比率等为基本的指标进行了实证研究,最终得出结论乡镇企业的贷款提升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的差距,且农业贷款在总贷款中的比例提升不利于城乡收入差距的减小,因而农业贷款的资金配置效率较低。
(2)农村金融支持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研究
段斌杰(2010)认为农村金融无法实现对农村经济支持的原因是农村资金供给不足,而导致农村资金供给不足的主要原因有三个,第一是因为农村金融机构的政策、管理和服务不到位,而这种不到位是由于政策、管理和服务的不足而造成的;第二是由于XX以往采取的“农业支持工业”政策导致农村市场的资金大量外流;第三是由于农民投资和消费的倾向较低。同时,对农村金融市场环境发展的建设护士也是导致农村金融无法真正支持农村经济的重要因素。刘大蓉(2005)则专门对西部农村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经营理念不适应农业产业化的基本要求、西部农村金融市场的资金被大量分流导致信贷资金筹集较为困难、资金投入机制不完善、西部农村金融服务不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需求等问题制约了农村金融对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进行支持。
总体而言,国内学者对我国农村金融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的问题的认识上具有较为一致的观点,认为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农业辅助工业导致农村市场资金外流等制度因素、农村金融市场的资金供求结构不完善的市场因素、农村金融市场发展不合理的环境因素以及农民自身对金融资源利用倾向性较低等主体因素是导致农村金融无法实现对农业辅助的关键问题。
2.2.2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学者对农村金融的研究,研究方法与我国学者的大致相同,实证分析为主要分析方法,但是研究发达国家农村金融的学者与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的学者的关注点有所不同。本文就当前已有的国外研究成果进行了分类,研究重点及代表作品有以下几个:
PriyaBasu(2005)对发展中国家印度的农村金融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如何通过农村金融系统来实现农村贫困人口的减少。作者认为金融系统应该能够增加贫困人口获得金融服务的渠道。作者提出虽然在印度近年来很多银行在农村地区开设了分支机构,但是处于对风险等的考虑,贫困人口能够获得金融服务的总量增加并不乐观,作者认为问题的解决应当从短期和长期分别进行考虑。短期内,可通过提供合适的产品或服务,简化金融服务获得所需的步骤、改善银行员工的管理制度来满足农村贫困人口金融产品需求。长期内,可通过改善激励机制、引入竞争并提升农村金融市场的结构来实现贫困农村人口对金融产品或服务的获得性。
Katchovaetal(2005)对农业借贷的信用风险问题进行了研究。作者以新巴塞尔协议的标准,对农业借贷的金融风险进行了评估。作者通过引用X伊利诺伊州的农村金融数据,建立了两个模型验证了农业贷款坏账可能性分别为0.785%和2.474%,不可预料的贷款坏账可能性超过1%和2.312%。Barry(2001)则对金融机构的资产监管进行了研究,并针对性的给出了农业借贷者获得贷款的途径进行了分析。
Barry(1978)对农村银行与农民借贷问题进行了研究。作者认为农村银行长久以来为了满足农业贷款需求往往会超过法律允许的借贷额度地提供借贷,以满足农村的借贷需求,在农村借贷市场上,由于农村信贷供给少而需求多,借贷价格呈现上涨趋势。作者对如何改善农村金融市场供给与需求的矛盾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验证,最后得出结论认为通过放宽农村货币政策可以有效的增加农村金融货币供给,从而改变这种农村金融市场上供给少而需求多的矛盾,另一方面,通过吸引更多的农业银行进行农村信贷提供可以有效的增加资金流入农村的渠道,改善供求失衡。
Boucheretal(2007)关注的是发展中国家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发展。作者通过建立模型,描述了非正规金融在发展中国家信贷市场上的作用。认为非正规借贷者的信息优势可以帮助其监控借款人,这种监控可以有效的降低激励并且允许较低门槛的抵押合同签订。这使得非正规金融可以为那些无法从正规金融获得借贷的个人以及不想从正规金融部门借贷的人提供贷款。同时,作者模型的实证分析还发现非正规金融可以提供部分保险作为抵押品,从而为借款人的金融服务或产品消费提供了方便。
从国外学者对农村金融的研究中可以发现,各国学者都关注的问题有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问题,以及农村金融借贷的问题。国外学者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学者认为,农村金融的供给增加可以一定程度上满足个人或贫困人口的借贷需求,从而能够消除贫困,改善农村经济条件。但是,农村金融产品或服务的种类却相对较少,加上农村借贷多是个人行为,因而尽管农村金融提供者多,但是农户或者农业企业获得贷款的途径还是相比需求而言有所不足。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不同的学者通过借鉴不同的理论和构建模型,对农村金融发展进行了分析,有人认为应当重视非正规金融的作用,有人则认为应该通过货币政策放宽、吸引农业银行进入农村来增加农村金融供给,也有人认为发展中国家应该通过引入农村市场越来越多的金融服务或产品提供者以增加农村金融的供给,平衡供求失衡现象。
2.3理论分析工具
2.3.1经济增长理论
经济增长指的是一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也就是总产出水平的增加。往往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等进行衡量。目前主要的经济增长理论根据其发展主要有三个派别的理论,分别为哈罗德-多吗的经济增长理论,后来又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以及目前较为受欢迎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是由罗伯特.索罗提出,也别成为索罗模型或者外生经济增长模型。该理论假设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要素投入有劳动和资本两种,且这两种要素之间可以互相替代、要素的边际产量递减;规模收益不变;劳动力按照固定不变的比率增长;不存在技术进步及资产折旧。该理论最终认为无论储蓄轮如何变化,总产出的增长率都不会受到影响,因而储蓄率的变化对经济发展并不具有推动作用。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则考虑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应用AK模型,最终得出结论经济增长率最终取决于边际生产率、储蓄率、储蓄投资的转化率以及资产的折旧率。
从哈罗德-多马的经济增长理论再到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以及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不同的经济增长理论对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的解释是不同的,结论也有所不同。但是直到内生增长理论的出现,将技术进步引入到促进经济增长的内生要素中,金融才开始显现出其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根据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以及最终的结论,金融机构通过将社会上的闲置资金进行聚集,获取一定量的金融资源,而后将聚集到的资金通过收取一定比例的报酬转化为投资,以投向社会各个需求资金的生产部门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
2.3.2金融发展理论
金融发展理论是在新古典主义理论处于支配地位的时候才得以发展起来的,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Gurley和Shaw(1955)在《X经济评论》发表文章阐述了金融对经济发展的作用,金融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开始被重视。而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通过系统的引入科技要素,对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行了系统的验证。
金融发展指的是金融资产规模相对国内生产总值等经济总量指标的扩展,以及金融结构的优化,在经过一系列的发展,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金融发展理论是由X耶鲁大学的RaymondW.Goldsmith的金融发展理论。他于1969年在其著作《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一书中就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系统会打,解释了金融结构的决定因素、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如何衡量一国或地区的金融发展程度的指标,也就是被后来实证研究中所广泛应用的金融相关比率(FIR,FinancialInterrelationsRatio)。金融相关比率是指对金融市场的市值总和与国民财富的比值,FIR是与一国的经济发展呈现正比同向变动的。如果FIR指标数值越大,则也预示着一国的经济越发达,金融发展程度越高。
而后随着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兴起,一些经济学家对金融发展理论进行了发展,麦金农-肖的理论认为金融发展与一国的经济发展之间是相互促进和相互影响的,并且能够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而如果存在金融抑制,这种良性循环则可能进入到恶性循环中,一些发展中国家XX实行的金融抑制政策导致本国通货膨胀,从而进一步金融抑制,通货膨胀进一步恶化,从而形成的金融抑制与通货膨胀的恶性循环就是因为对金融的抑制所造成的。而后Hellmannetal(1996)就提出了金融约束理论,金融约束是指金融政策对利率的控制、资本市场的约束等,这些政策的实施是为了提高本地金融市场的效率,而在这种金融约束下,往往实际利率低于市场利率,造成了无谓的福利损失,尽管金融部门会得到额外的福利改进,但是如何权衡金融约束实现总福利最大化,是金融约束促进社会发展的关键。
2.3.3农村金融发展理论
农村金融发展理论从农村市场出发,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从供求理论、系统理论等多种理论进行了分析,形成了集中主流的农村金融市场理论,主要有:农村信贷补贴理论、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农村金融供求理论等三种。
农村信贷补贴理论曾一度在农村金融研究领域占据有重要的地位,该理论认为农村人口的储蓄能力不足,因而农村对资金的需求是长久不足的。加上农业具有收入不确定性、投资长期性和比较收益较低等特征,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银行往往将较多的金融资源投入到收益率高的区域而非农村。因此,该理论认为,要想提升农村生产经营效率并缓解农村贫困,从农村外部进行资金注入是必要的。一方面,应当通过政策、专业银行机构提供低于其他产业的利率的融资;另一方面需要通过银行、信用合作组织等,将低息资金注入农村来减少农户对非正规金融如高利贷等的借贷。
不完全竞争理论是对斯蒂格利茨的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的应用,认为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其实是一个不完全竞争的市场,该市场上由于存在着贷款人或金融机构对借款人的信息不对称,而无法依靠市场机制来实现对金融资源的提供和定价。这种不完全竞争情况需要通过XX的介入,来引导金融市场的市场化。根据不完全竞争理论的内容,在农村市场上,借款人分散等特点导致金融机构提供贷款的坏账率很高,因而存在着信息不完全导致的不完全竞争,因此XX应当介入金融市场,通过政策、组成金融机构等方式来实现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
金融供求理论也是当前应用较多的理论之一。根据上文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文献的综述可以看出,供求理论尤其在国外学者的研究中应用较多,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农村金融资源的供给不足、机构确实、资金流失(根据第一章的研究背景部分的论述)、服务功能弱化等现象较为严重。这种金融供给主体、供给制度、供给总量的发展不协调,导致了农村金融市场的金融产品或服务无法依靠市场机制形成定价,金融资源呈现出明显的非农化。供给的严重不足导致市场无法形成竞争机制,而竞争往往是减少信息不对称的重要动力。因此,增加农村金融资源的供给是实现金融市场供求均衡的重要方式,可通过合作金融机构、非正规金融、地方中小金融机构、信贷企业等多种金融提供主体并存来培育金融市场的竞争环境,达到金融供求的均衡。
第三章安徽省农村金融的发展现状——基于PEST分析
上文对农村金融相关理论与研究热点进行了分析,从总体而言,发展中国家的农村金融市场的金融发展往往与一国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政策环境对农村金融的支持情况等密切相关;而具体到我国的农村金融发展,农村金融问题又与社会稳定和技术的发展有关。农村金融的发展根据金融发展理论应当是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进而带动农户增收的,因而对于解决社会贫困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一定的作用,从技术上来说,农村金融的发展受到农村技术水平低等的限制。基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现实,本文选择应用PEST分析法,就当前安徽省农村金融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根据PEST-SWOT分析框架,根据安徽省当前的农村金融发展现状,选择适当的农村金融发展战略。
3.1PEST嵌入的SWOT分析框架简介
本文的PEST分析是基于SWOT分析框架下的PEST分析,通过了解当前安徽农村金融面临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综合考虑经济、政治、社会和技术等多方面的因素,来选择发展策略。SWOT分析又称TOWS矩阵法,是由哈佛大学的KennethR.Andrews教授于上个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用于指定企业发展战略的战略理论,后经HeinzWeihrich(1980)、M.E.Porter(1980)等学者发展,目前已经成为国家或地区、企业进行战略制定时所广泛应用的分析框架。根据SWOT分析框架,一个国家或企业在进行战略制定的时候,应当综合考虑其能够做到的与可能做到的东西,也就是组织优势劣势与组织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威胁,来选择有利于威胁和劣势规避和有利于基于和优势发挥的发展战略。
PEST分析是指宏观环境的分析,P是政治(PoliticalSystem),E是经济(Economic),S是社会(Social),T是技术(Technological)。在分析一个企业集团所处的背景的时候,通常是通过这四个因素来进行分析企业或国家、产业所面临的状况。其中政治法律因素包括对垄断法律、环境保护法、税法、对外贸易法、劳动法和XX政策稳定性和政治稳定性的评判;经济因素包括经济周期、GDP、利率、货币政策、通胀、失业等的评判;社会因素包括对人口增长、收入分配、社会稳定、生活方式的变化、教育水平和消费水平等的评判;技术因素包括XX对科研的投入、XX对行业技术的投入、新技术的发明和传播等的评判。通过PEST分析,一个企业考虑如何最大化利用有利因素,规避不利因素来促进企业的发展。
根据于波、范从来(2011)对我国制造业发展战略的分析框架,将PEST嵌入SWOT分析的方式可以更加细致的对产业领域这一中观层次的发展战略进行分析,因此本文借鉴其分析框架,将它应用于安徽金融发展现状的分析中。具体分析框架如表1所示。
从图表1中可以看出,SP表示安徽农村金融发展目前所具有的内部优势中,政治和法律带来的内部优势的增强;SE表示内部优势中由于经济因素带来的内部优势的增强;SS表示社会文化因素导致的内部优势的增强,ST表示技术因素导致内部优势的增强;其他的字母分别表示政治法律因素、经济发展因素以及社会文化因素、技术发展因素造成的内部劣势、外部机会与威胁的增强。安徽省农村金融发展的内部优势因素和外部机会的组合,就形成上表所示的SO组合战略板块,同理,金融发展的安徽内部与外部可产生其他战略板块:WS组合战略、WO组合战略和ST组合战略,每一战略板块下形成具体发展策略。
SO战略要求在安徽农村金融发展的过程中,应当通过抓住促使农村金融发展的外部机会,充分发挥安徽省现在已经形成的农村金融发展内部优势,以获得农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因而被称作为进攻型战略。而WO战略强调抓住农村金融发展的外部机会的同时,更加注重化解安徽金融发展的内部劣势,通过克服内部不足来实现农村金融的发展,称为偏重防守型战略;WT战略则需要解决内部劣势的同时,并努力消除外部的各种威胁,也被称为是防守型战略;ST战略则是如果安徽省已经形成了较强的农村金融发展内部优势,可以比较轻松应对外界的威胁,则可在保持内部优势同时,积极寻求消除外部威胁的途径和方法,可称为适度进攻型战略。
3.2安徽省正规金融机构的PEST分析
3.2.1优势(Strengths)
(1)政治法律因素
安徽省近年来对农村正规金融机机构发展的政治法律政策较为稳定,根据我国总体经济发展的规划,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深入推进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从农村正规金融发展的XX政策安排上,安徽省农业委员会通过实施我国农村金融政策,增加了对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批示力度,分别包括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批复,如2009年批复了桐城江淮村镇银行、当涂新华村镇银行和黄山金桥村镇银行等,在2009年-2011年期间,共同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77家,其中村镇银行59家,贷款公司3家,农村资金互助社15家,大大地增加了农村金融供给主体的规模和数量。(2)安徽省XX对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日渐完善,政策的引导力增强,政策扶持效果明显。如安徽省XX通过实行“炕头银行”等农村资金互助政策、小额信贷无需抵押等优惠政策,使得当地的农户或农业企业融资难问题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缓解。
(2)经济因素
第一,安徽省农业产值不断增加,根据笔者从中经网数据库以及xxxx研究中心搜集的数据,安徽省农业GDP总量从2005年的950.5亿元增加为2010年的1729亿元,五年内翻了将近一番;第二,安徽省正规金融机构的涉农贷款数额不断增加,由2005年的430.6亿元增加为2009年的630.23亿元,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安徽省农信社联社与下属分社为主题、邮政储蓄银行、农业银行等其他大型国有银行为辅、村镇银行等蓬勃发展的金融供给格局。
(3)社会文化因素
安徽省新农村建设发展良好,根据《安徽统计年鉴》的相关统计数据,目前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镇单位2010年增加到140个,省直单位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和物资共865万元,全省2158家企业与1500个村开展共建活动,企业用于村级发展和建设的资金投入达50亿元。这种XX、企业共同帮扶农村的势头有助于安徽农村社会的稳定和收入的增加,通过与XX、企业的合作也有助于农户获取现金的农业技术。
(4)技术因素
安徽省农村正规金融单位主要有农信社和邮政储蓄、农行等机构,近年来信用社开始在全省投放ATM机,并给商户发放POS机,增加了先进金融设备的投放量。同时,通过开发金农银联卡等不同类型的银行卡、信用卡实现了业务的多样性。总体而言正规金融的技术投入量有所增加。
3.2.2劣势(Weakness)
(1)政治法律因素
一是目前安徽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缺乏如《合作金融法》、《农业信贷法》、《农业保险法》等农村金融法律。二是我国未能对土地产权进行清晰界定,根据我国土地制度,农民土地是归属国家所有,而只拥有产权中的使用权收益权等权利,因而在进行借贷的时候,农民往往缺少抵押物。导致农户从正规金融机构借贷苦难。三是农村征信体系不健全,安徽目前对农村征信体系的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很多地方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还未着手进行征信系统建设。
(2)经济因素
一是正规金融虽然发展较快,但是仍然不能成为农户的重要融资途径。根据韩心灵(2011)的统计数据,目前民间借贷仍然是满足安徽省农户借贷资金需求的主要途径。在农户借贷资金需求中,信用社等正规金融的信贷额很少,占信贷供给总量的比重始终在20%以下;而民间金融的供给是主体,占信贷供给总量的比重稳定在80%以上,这也说明农户的各种融资需求基本依靠民间信贷来满足。
二是农村资金的流失严重。目前安徽农村资金流出主要是通过商业银行、邮政储蓄等存多贷少的机构、农村信用社的资金非农化等途径,导致农村正规金融未能是指增加对安徽农村信贷供给的增多。例如,2010年安徽省农村信用社系统存款2581.57亿元,是安徽省存款最多的金融机构,然而2010年的农信社系统总涉农贷款只有1244.98亿元(总贷款1735.60亿元),一部分的资金都用于非农项目了
(3)社会文化因素
一是由于安徽省的某些农村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农民对正规金融提供的服务理解能力差,且农民信用观念相对淡薄,农户的法律意识相对欠缺,从而导致支农信贷面临信用风险;二是安徽农民长久以来形成的依靠亲戚间借贷等传统借贷观念还较为牢固,对于正规金融机构的借贷很少利用。
(4)技术因素
一是各大正规金融机构投入到金融创新的资金和人力等非常有限,这导致相比一些城市商业银行,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技术进步不明显;二是虽然近年来信用社、邮储等推出了多种金融服务业务、银行卡等,但是这些产品服务的技术含量少,同质性高。
3.2.3机会(Opportunities)
(1)政治法律因素
一是农村土地改革委农村金融发展带来了绝佳的政策机遇,之前农村土地产权不清晰等现象,将会在未来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中加以解决。二是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等正规金融银行的开办受到国家优惠政策的扶持,安徽省地方XX通过大量扶持村镇银行大大发展了正规金融的规模。
(2)经济因素
根据安徽省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目前安徽省农村经济发展势头正劲,一是农民增收明显,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209.49元,增长了18.1%;二是农业GDP连年增长,2010年为1729.02亿元,2009年为1495.45,增长了15.6%。
(3)社会文化因素
一是农村人口的平均受教育程度逐渐提升,加上近年来安徽省XX通过增加专项资金投入来培训农民的生产等技能,安徽省农村的整体受教育程度增加,这有助于对新型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理解;二是农民对正规金融机构的了解越来越多,随着中小村镇银行的开办,越来越多农户参与到银行融资中,对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的了解越来越多,未来随着金融界的竞争,农户对正规金融的态度预计会有改观。
4.技术因素
一是金融风险管理的技术将会有所进步。随着各大商业银行对金融风险管理的加强,未来预计农村金融机构如农信社等将会引入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和管理方式,对农村借贷信用风险进行评估和控制。二是金融创新增加。随着农信社、邮政储蓄等银行在全省乃至全国招收应届毕业生,增加了技术人才的引入力度,未来推动金融创新的可能性将有所增加。
3.2.4威胁(Threats)
(1)政治法律因素
目前我国政治法律全方位支持农村金融的发展,但是仍然面临着以下的威胁:一是法律法规制定较慢,土地产权改革落实效果差,导致法律环境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将会持续不佳的状态;二是地方XX土地财政的思想不利于农业用地总规模的保持,可能会继续造成农地的减少;三是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批复近年来发展太快,很多村镇银行和借贷公司的批复政策在未来会有所调整,将会对准入门槛进行一定程度的收紧。
(2)经济因素
一是农村金融资金外流趋势依旧呈现扩大趋势,根据近年来的统计数据,农村存款与贷款的比率呈现出下降趋势,2005年的涉农贷款与在那个贷款比率为9.98%呈现出连年下降趋势,2009年为6.78%。二是农村信贷风险依旧很高。
(3)社会文化因素
农民工大量的涌入城市,导致农村进行经营的多位妇女老人,很多具有一定教育水平和培训经历的农民都到城市去找工作,这是我国整体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正规金融的发展将面临着实际需求不足的情况,很多金融服务和产品的推广将面临着困难。
(4)技术因素
人才的引入困难将成为未来农村正规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障碍。尽管信用社和邮政储蓄近年来加大了人才招聘力度,但是整体而言,我国金融机构的创新人才水平较低,尤其是农信社等效益不如一般商业银行好,其在人才和科技创新上的投入较少,全行业都面临着技术创新的瓶颈。
根据上文SWOT分析下的PEST分析,安徽省正规金融机构的未来发展方向应选择SO战略。即未来在安徽农村金融发展的过程中,应当通过抓住促使农村金融发展的外部机会,利用我国正在进行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农村金融机构优惠政策和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等,充分发挥安徽省现在已经形成的农村金融发展内部优势,包括资金聚集能力强、人才优势、控制资金流向非农部门等,增强金融机构的信贷供给能力,增加安徽农村对金融机构融资的了解,以获得农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
3.3安徽省非正规金融机构的PEST分析
上文对安徽省正规金融机构的发展在SWOT框架下进行了PEST分析。下文将对安徽省的非正规金融机构的PEST进行分析。由于非正规金融在安徽省还不够完善,文章分析所需的数据搜集较为困难,因此本文主要进行定性分析,来选择非正规金融未来发展的策略。
3.3.1优势(Strengths)
政治法律方面来看,非正规金融作为正规金融的重要补给,在安徽省农村金融市场上开始走向合法化并受到保护。根据相关数据,安徽省XX目前在安徽省各地区开设贷款担保公司,是非正规金融规范化发展的重要标志。从经济发展来看,非正规金融占安徽省农村借贷的整体规模较大,上文已经就相关数据做了说明,非正规金融尤其在农户中选择率为90%,加上正规金融准入门槛较高、借贷程序复杂,非正规金融具有准入门槛低、手续简单等优势。从社会文化角度看,在安徽农户和农业企业中,由于长期形成的亲朋好友之间的借贷、民间融资等观念还依旧存在,农村非正规金融一定时间内还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从科技方面来看,随着XX支持非正规金融机构的合法化和非正规金融环境的改善,未来贷款公司等一些正规机构将走向正规化经营和管理。
3.3.2劣势(Weakness)
从政治法律方面来看,安徽省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发展还未有较多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因而整个非正规金融市场环境较为混乱,高利贷等普遍存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进行非正规金融渠道借贷的农民面临着财富被无端占有的风险;同时,由于我国XX包括安徽省XX对非正规金融发展还处于刚开始规划阶段,目前在安徽整体还处于刚起步阶段,只有几个借贷公司在XX支持下开设。从经济角度来看,非正规金融对农村经济支持作用呈现出一定的负面影响,主要是由于非正规金融发展环境混乱,高利贷等广泛存在,农户或农业企业对高利贷等的借贷占有较大比重,这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反而导致农户或农业企业的财产损失,反而越来越穷。从社会文化来看,随着正规金融网点分布范围越来越广,服务的多样化,人们对正规金融借贷的观念有所改观,非正规金融面临正规金融的竞争时,竞争力将会显现出不足。从技术发展来看,正规金融的人才引入和管理制度、金融创新都与正规金融相差很远,且创新机制几乎不存在,都是传统的借贷业务。
3.3.3机会(Opportunities)
从政治法律方面来看,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法律法规来支持非正规金融的发展,未来非正规金融的法律法规和政治环境将会有所改观;从经济发展来看,非正规金融对农村信贷供给的补贴作用还是不可忽视的,加上我国对农村金融市场改革的进行,未来安徽省农村非正规金融面临着向正规、合法方向的转型;从社会文化来看,亲朋好友之间的借贷在农户以及农业中小企业中间还会继续存在,如果能够继续保持优势的情况下进行借贷等金融服务的创新,依旧会有较大的市场;从技术方面看,非正规金融领域的管理会随着法律法规的规范走向正规化。
3.3.4威胁(Threats)
从政治法律来看,非正规金融中的高利贷等不合法、定价高的业务将会面临着废止的命运,随着对非正规金融市场的整顿,非正规金融中被农户或农业企业所广泛使用的低门槛、高利率融资机构将会减少;从经济来看,非正规金融对经济的贡献作用会随着非正规金融环境的改变而发生改变,而具体的改变方向还不明朗;从技术来看,由于非正规金融机构多不是正规公司,也不具规模,在这方面的投资较少,人才引入能力差,因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面临着较大的威胁。
根据当前非正规金融发展的PEST-SWOT分析,可采用WT战略(防守式),即在解决内部劣势的同时,并努力消除外部的各种威胁。具体来说,即安徽省非正规金融部门应当积极参与对非正规金融的转型相关政策,高利贷款应当从降低利率开始逐步试着参与与日益崛起的正规金融的竞争,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建立起自身的竞争优势,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外部政策或竞争威胁。
第四章安徽省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5000)
4.1安徽省农村金融发展的总体水平
4.1.1安徽省各农村金融机构发展情况
首先,初步形成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该体系包括政策性银行(安徽省农业发展银行)、商业性银行(安徽省农业银行)和合作性银行(安徽省农村信用联社),据统计,这三家金融机构每年支农信贷资金总额占全省支农信贷资金总额的99.5%以上。
其次,农村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村的支持力度。中国农业银行2007年10月15日公布,增加农行安徽省分行为第7家面向“三农”金融服务试点分行,从组织体系设置、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下沉经营管理重心、缩短信贷审批流程和创新风险控制、绩效考评等方面进行试点,探索在商业化运作机制下,农业银行面向“三农”有效途径和模式。
第三,农村信用社成为农村金融服务的重要力量。截至2010年底,各项存款余额2609亿元,比年初增加538.99亿元,增长26%;贷款余额1727亿元,比年初增加277.55亿元,增长19.2%。存款规模位居全省银行业第一位。在金融服务质量的提升和技术的发展方面,信用社通过引入ATM设备1218台,发展POS商户4205个,增加了信用社业务办理的渠道,提升了办理效率。在中间业务营销方面,通过加大银行卡发行力度,2010年全年发行“金农”银联卡274.5万张,累计发放630.4万张,银行卡的销售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第四,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贷业务实现大突破。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安徽分行于2008年初成立,邮政储蓄告别了“只存不贷”的历史,截至2010年底,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安徽省分行共有17个二级分行、12个分行营业部、842个支行、800个代理网点,从业人员5339人。全行资产总额1354亿元,存款余额1325亿元,其中个人储蓄存款余额968.1亿元,居本省金融市场第三位。在支持农业经济发展方面,邮政储蓄通过加强“小个农”金融服务的一系列工作部署,为“小个农”提供资金支持,根据其贷款需求的特点,创新产品种类,优化业务流程,扩大贷款规模。开展小额信贷“信用村、镇”创建活动,不断加大支持“三农”力度,受惠农户6万余户。围绕各地特色产业进行产品创新,如开发船舶抵押、林权抵押类等贷款产品,努力满足“小个农”等客户的金融需求。开办小企业贷款以及青年创业小额贷款、巾帼创业小额贷款、阳光创业小额贷款等多种方便快捷的信贷产品,推动区域特色经济发展。全年零售信贷累计投放115.53亿元,比上年增长98.7%,在省内各家银行排名第一。
第四,农村金融创新取得了一定成效。从2007年开始,各类新型金融机构包括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和小额贷款公司纷纷出现,此外,还出现了多家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对于解决农村部分地区金融机构网点少、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起到了重要的补充作用。
4.1.2安徽农村经济的发展
随着安徽省农村金融的发展,安徽省农村经济也有了较大发展。
一是农民收入呈现连年增长。根据《安徽统计年鉴》的数据,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209.49元,与2007年的人均纯收入3557.16元相比,增长了18.1%,其中,工资性收入由1470.83元增长为2008年的1737.84元,增长了18.2%;家庭经营收入由1820.92元增长为2008年的2114.24元,增长了16.1%;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由163.4元增长为2008年的231.37元,增长了41.6%。
二是农业GDP连年增加。根据中经网统计数据显示,农业GDP2010年为1729.02亿元,2009年为1495.45,增长了15.6%,2008年农业GDP为1418.08亿元,增长了5.45%,2007年农业GDP为1200.18,增长了18.16%。
4.2安徽省农村金融发展对安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实证分析
4.2.1指标的选取
该部分本文将农村金融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对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进行分析,本文确定采用如下两组指标:用一组指标反映经济发展;另一组指标反映农村金融发展。
用来衡量安徽省经济发展的指标,本文选择应用安徽省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数值来表示。
根据金融发展理论,金融发展是指金融资产规模相对国内生产总值等经济总量指标的扩展,以及金融结构的优化,X耶鲁大学教授Goldsmith的金融发展理论就如何衡量一国或地区的金融发展程度提出应用金融相关比率(FIR,FinancialInterrelationsRatio)来表示,即金融相关比率是指对金融市场的市值总和与国民财富的比值,FIR是与一国的经济发展呈现正比同向变动的。如果FIR指标数值越大,则也预示着一国的经济越发达,金融发展程度越高。因此,本文借鉴Goldsmith的农村金融发展的测量指标,应用农村金融发展的规模指标、效率指标和结构指标等来表示农村金融发展。
在农村金融发展的规模测度方面,目前较为常用的方法是采用农村金融相关率(RFIR,RuralFinancialInterrelationRatio),这里的RFIR实则来源于上文提出的Goldsmith的FIR(FinancialInterrelationRational)指标,FIR通常被简化为金融资产总量与GDP之比,在农村金融的发展测度中,RFIR用农村存贷款余额与农村GDP之比来表示。根据本文搜集到的安徽省农村存贷款余额的数值,本文选择应用安徽省统计年鉴中对农村借贷款余额的通知,并且应用第一产业总产值取代农村GDP,也就是(RD+RL)/GDP。
农村金融发展的效率是指农村金融中介将农村金融储蓄转化为农村贷款的能力,用农村存款余额(RD)和农村贷款余额(RL)之比表示,即RD/RL,表示为RDL。
农村金融结构是指农村金融的各个组成部分占农村金融总量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在安徽省农村金融市场主要有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合作金融机构和非正规金融机构,农村金融结构的改善是指农村金融市场中存在多样化的金融机构、提供功能齐全的金融产品及服务,能满足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金融需求。根据历年来的安徽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一直以来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市场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因此,我们用农村信用社贷款余额占农村贷款余额之比代表农村金融结构的变化,即RCL/RL,表示为RCLL。
4.2.2数据来源及说明
本研究的样本区间为1995-2009年,本文的主要数据来源有《安徽统计年鉴》1995年-2010年、《中国金融统计年鉴》(1995年-2010年),部分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合肥市中心支行整理所得。在进行本文的数据搜集过程中,由于《安徽统计年鉴》与《中国金融统计年鉴》的数据单位有所不同,安徽统计年鉴主要以万元为单位进行的统计,而后者是以亿进行的统计,因而在数值的精确度上细微差别,但是整体是不影响本文的计算结果的。同时,由于对于上文笔者所做实证分析的指标的选择中很多是没有直接表示的指标,因而其中一部分指标是根据历年统计年鉴的计算规则进行再计算的,具体的计算方法如下:第一,农村贷款余额本文选择采取农业贷款余额与乡镇企业贷款余额之和,农村存款余额在缺省时间选择农户储蓄存款余额与农业存款余额之和。
本文的分析方法是应用Eviews5.0为分析工具进行分析,根据Eviews分析的数据样本数量的最小量规定,样本数据的数目不得小于3(K+1)个,其中K表示自变量的个数,本文自变量个数一共有三个,因变量一个,本文选择的数据年份从1995年-2009年,一共是15个,因而大于样本最小数目的12个规定,可以应用Eviews进行实证演算。
4.2.3模型及方法
(1)模型的构建
探索农村金融支持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关系,本文在选择模型的时候现行方程进行实证分析的演算。在这里,本文用表示安徽省农业发展情况,也就是GDP的数值,用表示农业金融发展的规模测度指标,即。农村金融发展的效率测度用表示,则。农村金融结构的测度用RCLL表示,即RCLL=RCL/RL。本文应用简单线性方程就安徽省GDP与农村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模型如下:
,其中c表示常数,以及自变量的系数,表示的是残差。
(2)检验方法
1)单位根检验(ADF检验)
进行数据的实证分析之前,应当首先对于建立模型的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选择的是ADF(AugmentedDickey-Fuller)检验方法。由于ADF检验时候之后阶数的选择是否适当会导致样本数量的增加或者减少,因此,本文在应用E-views进行ADF检验的时候选用AIC(AkaikeInformationCriterion)进行选择,以防认为设定阶数的不恰当性。
2)Granger因果检验
由于经济变量在做模型数据分析的时候会有一些变量虽然呈现出显著相关性,但是实际上不存在相关实际意义,因此,本文选择对变量之间的因果性进行检验,来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来确定一个变量是否与另一个变量互为因果,是否可以互相结识。如果一个变量与另一个变量检验结果认为存在显著关系,则说明一个变量是另一个变量的Granger原因,反之亦然。
3)协整检验
协整理论认为,虽然某些经济变量自身并不是平稳序列,但是他们的线性组合却有可能是平稳序列。这样,如果在短期内,由于受到季节和随机干扰的影响会导致线性组合偏离均值,而这种偏离均值的现象又是暂时的,最终会回归到一个定制,就表示两者之间具有稳定的协整关系。
4.2.4实证分析
(1)单位根检验
为了防止自回归现象的产生,首先必须对以上的时间序列数据做平稳性检验,也就是应用ADF(AugmentedDickey—Fuller)方法进行检验。
首先,对安徽省GDP进行取对数,然后进行ADF分析,其结果如下表1所示。根据表1的检验结果,对安徽省GDP取对数后进行一阶差分分析,可以看出此时的t检验值在一阶差分的时候平稳,P值为0.0006且t检验值小于1%水平下的临界值,因此认为在一阶差分的时候是平稳的,因而一阶单整。
其次,对变量取对数,然后进行ADF分析,根据对变量直接进行ADF检验,这种情况下不平稳,对其进行一阶差分后,其结果如下表2所示,此时t检验在1%水平下是平稳的,因而认为规模测度数据是一阶差分平稳的,因而是一阶单整。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
再次,对变量取对数,然后进行ADF检验,具体结果如下表3所示,可以看出,变量是一阶差分下平稳的,因而是一阶单整的。
最后,对变量RCLL取对数,然后进行ADF检验,检验结果具体如下表4.通过表4可以看出,该变量在一阶差分的情况下,在1%水平下是显著的,因而可以认为是一阶单整的。
(2)Granger检验
根据上文的Eviews检验结果可以看出,本文所选的数据在取对数后都为一阶单整序列。由于Granger检验要求在数据是平稳的情况下进行分析,因此本文将在接下来的部分就变量的对数的一阶差分数据进行格兰杰检验。
首先,对GDP与农村金融效率测度变量进行格兰杰检验,得出结果如下表5所示。由表5可以看出,在滞后1期的条件下,GDP是构成金融效率测度变化的格兰杰原因,也就是说,在安徽省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即GDP发展的情况下,可以一定程度上促进金融效率的提升。而在任何滞后期的测算下,安徽省农村金融测度变量对GDP不构成格兰杰原因。
其次,对GDP与农村金融规模测度变量进行格兰杰检验。在选择滞后期为1的时候,可以从下表6可以看出,假设安徽省GDP变化不是造成农村金融规模测度变动的原因被拒绝,也就是安徽省GDP变化是造成农村金融规模测度变动的原因。而在任何滞后期的选择下,安徽省农村经济规模测度的变化都不确定引起经济发展的GDP变化,之间不能构成格兰杰原因关系。
再次,对GDP与农村金融结构测度变量进行格兰杰检验。在选择滞后期为1的情况下,可以看出GDP变化不能引起农村金融结构的调整是成立的。而在选择其他滞后期进行分析后可以发现,GDP变化不能引起农村金融结构的调整。而农村金融调整与安徽省GDP变化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如表7所示。
对三个自变量之间的格兰杰进行检验,发现三者之间互相都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因而格兰杰原因的检验中可以看出,安徽省经济的增长可以促使安徽省农村金融效率的提升和规模的增加,但是不能够促进安徽省农村金融结构的调整。
(4)协整检验
本文接下来对安徽省农村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关联效应进行协整检验。这里使用的是Engel-Granger法进行协整检验。首先进行回归分析,其结果如下表8所示。根据协整检验的结果,方程的拟合程度很高,R-square达到了0.964,接近1,调整后的R-square也为0.95。因此可以认为本文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可以用如下方程式表达安徽省经济发展GDP的数据与金融发展的长期协整关系:
4.2.5结论
根据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安徽省农村金融对安徽省的经济发展的贡献作用还未显现出来,因为本文选择的农村金融发展的测度变量与GDP的格兰杰检验中,他们对GDP没有直接的促进或者抑制作用,但是安徽省GDP的发展确实可以促进安徽省农村金融总量规模的正向发展,根据协整检验结果,安徽省GDP每增加一个单位可以促进安徽农村金融总量规模上涨个单位。同时也会促进省农村金融的效率提升个单位。而安徽省农村金融的结构调整发展对GDP的贡献之间只是存在负的线性关系,但是不必然存在因果关系。因而只能说安徽省农村金融与GDP的增长之间存在负相关。
第五章安徽省农村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根据上文对农村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可以明显看出,尽管安徽省经济总量的持续发展,以及农村金融的不断发展,但是安徽省农村金融并未对省经济的发展起到明显的带动作用,反而存在着较多的问题。综合上文的实证分析结果,以及PEST分析内容,本文就安徽省农村金融支持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其成因进行分析。
5.1安徽省农村金融支持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5.1.1安徽省农村金融结构体系存在严重问题
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安徽省农村金融结构与安徽省经济发展呈现出负相关关系,而这种现象根据金融发展理论应当是不成立的,即金融的发展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的这一结果反映出了安徽省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的结构性问题,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第一,安徽省农村金融市场主体的非农化倾向,在近年来,我国四大国有银行纷纷将营业网点从农村撤离,只在乡镇以上的县城等地设有营业网点,而一些新兴私人银行还无力开拓农村市场,这就导致了农民获取金融服务而不得。第二,农村信用社作为我国农村主要的金融供给者,其资产质量差,回收率低,服务水平和质量提升不够,且近年来根据上文对信用社的贷款占比来看,信用社的贷款大部分流向非农部门,导致农村金融供给机制的缺失越来越严重;农业发展银行名义上是为“三农”发展提供金融支持,但是他与其他商业银行一样最低级机构在县级,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功能。
5.1.2安徽省农村金融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
从实证分析来看,安徽省农村金融发展的结构性测度在经济发展中起到的作用是负面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安徽省农村金融结构的调整反而越来越走向恶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农民可供选择的金融产品品种有限,与城市金融市场的距离越来越大;第二,农村金融机构硬件设施建设落后,像农信社等主流金融产品服务提供者,对金融产品服务的开展主要依托网点进行,而对于电子银行、手机银行、ATM等各种方式为主的金融产品销售和服务提供方式,与城市银行有很大差距;第三,农村信用社等农村金融主体的资本充足率低,导致呆坏账现象严重,整体抗风险能力较弱,由于贷款的对象多是中小乡镇企业或农业企业以及农户,他们的经营以风险性为重要特征,因而产生不良贷款的比率相对较高,银行的风险性较高。
5.1.3安徽省农村金融发展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未能显现
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结合理论分析的规范性结论,可以发现,根据金融发展理论,金融产品和市场服务的发展会对经济的发展产生推动作用,这在第二章的理论介绍部分已经进行过理论介绍。但是安徽省的实证分析结果却并没有呈现出金融发展可以促进安徽省经济发展的结论,也就是说,安徽省农村金融的发展并没有对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且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模糊的。单单从线性关系来看,经济的发展对农村金融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农村金融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之间的关系不明朗。相比城市金融的发展,农村金融发展的经济推动作用不明显主要是因为农村金融产品服务的供给不足上。一是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较少,且以信用社为中心处于垄断地位,但是又以非正规金融发展为主;二是农村金融的产品服务种类较少,以传统网点经营为主,进行快速扩展的能力较弱。
5.1.4安徽省农村金融效率提升不明显
根据上文的实证分析数据可以看出,安徽省经济的发展对于农村金融效率的提升具有争相促进作用,但是这一促进作用的比例却非常小,表现不明显。反映在具体的安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中主要有以下几个表现:第一,从金融投入方面,目前国家以及安徽省XX或地方XX的金融投入是明显不足的。一是金融法律法规等基本环境建设的不足,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中对非正规金融的法律法规不完善导致非正规金融在发挥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不能够做到与整体金融发展相协调;二是金融基础设施不能支撑金融市场的发展,上文已经两次提到了金融基础设施在农村的严重缺乏情况,说明基础设施的投入总量很少。第二,信用社等金融主体的存贷息差比仍然为主要的利润来源,中间业务发展缓慢,根据金融发展规律,金融机构的竞争优势将主要来源于中间业务的发展,而存贷息差为主的安徽省农村金融发展模式导致金融效率的提升受到重大阻碍。第三,资金外流现象严重,根据上文理论回顾方面已经就农村资金外流问题提及,蔡昉等学者对此也进行了深入研究,从本文的实证分析数据中可以看出,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占农村总贷款的比率是不断上升的,也就是说农村信用社贷款从1995年左右的全部投放到农村市场发展为后来很大部分投放到了非农部门,表现了资金的外流,另外,根据本文的实证分析结果,安徽省经济的发展带给农村金融规模的增长比率为,相比我国学者其他省份的实证研究结果,这一比率较低。
5.2安徽省农村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问题成因
结合上文对安徽省农村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问题进行的研究,以及之前在安徽省农村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的PEST分析,本文接下来综合PEST分析中提到的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问题以及上文对实证分析后金融支持经济发展问题的分析进行综合评价,就问题的成因进行系统分析。
5.2.1农村金融市场比较收益低导致农村金融结构调整缓慢
城市金融市场的比较收益明显高于农村金融市场,导致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金融市场的资源吸引能力较弱,农村金融结构调整也较为缓慢。一是农村金融市场的比较收益低导致大量的资金外流,资金的外流导致农村金融市场的金融供给主体大量撤出农村金融市场,从而出现了我国前些年国有银行商业化后,在安徽省,大量的银行将乡镇金融分支机构砍掉撤出的现象,农村金融供给主体大量减少,供给结构从多方提供的竞争结构走向以信用社为垄断的市场金融供给结构,造成了金融供给结构的恶化。二是农村金融市场的比较收益低导致农村金融供给主体的收益率较低,创新发展不足。由于比较收益低,大量资金外流近年来有所加剧,农村信用社为首的农村金融供给主体将主要的贷款放在农村,导致了大量的呆坏账产生,金融风险较大,且盈利较低,这样,他们不能像城市商业银行那样大量投入到产品服务的开发中,因而导致在金融市场发展过程中,农村金融产品服务市场的结构出现了单一性、同质性和技术含量较低的特点,很难出现大的突破。
5.2.2安徽省农村金融供给不足导致无法发挥其经济推动作用
农村金融产品的供给不足是造成农村金融发展对经济推动作用未能显现的重要原因。根据麦金农-肖的金融发展理论,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的发展会对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通过影响投资、消费等来实现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然而,目前安徽农村金融未能表现出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主要是由于安徽省农村金融市场上供给的主体和结构的不完善,对农村市场的投资和消费等领域无法表现出明显的正作用。首先,安徽省农村金融供应主体较少,且多为国家政策性银行,导致金融供给主体之间的竞争还处于初级阶段,金融供给者的金融服务或产品提供创新的激励不高,金融供给主体的质量无法提升,限制了他们对农村金融市场金融产品或服务的提供能力提高。其次,安徽省农村金融市场的供给结构单一,产品或服务的科技含量较弱,无法对经济形成一定的带动性,根据城市金融发展的情况,高科技含量较高的金融产品或金融服务,以中间业务收入比的提升为主要表现形式,金融市场的供给呈现多元化,从而可以激励金融产品服务提供者之间的竞争和创新,进而优化供给结构,提升市场效率,而目前安徽金融市场的金融产品供给较少、品质类别单一,导致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显现不出来。
5.2.3城乡二元结构造成农村金融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
农村金融发展滞后于城市金融的发展,是金融二元结构的重要表现,其后的根源主要来源于城乡二元结构。根据韩正清等(2010),由于城乡经济的差距,两者金融总规模来看存在较大差距,并且城乡金融市场成为两个不同的市场体系,资金不能够自由地双向流动,导致了城乡二元金融结构的形成。同时,城乡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导致农村金融市场的盈利率较低,农村借贷的风险性较大,导致农村金融领域的抗风险能力弱,恶化了农村金融的发展。而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对金融二元结构的影响,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农村金融市场的金融供给主体处于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在不具有金融管制措施的市场体制下,其资源将会大量流入城市,加剧了农村与城市金融的二元差距;第二,城乡二元结构造成城市的资源保有量和吸引力较大,导致农村金融市场与城市金融市场资金流动是单向的,一般多是农村资金流向城市,而农村的投资收益率较低等导致资金在市场规则下,一般不留向农村。
5.2.4安徽农村金融市场竞争秩序不完善导致低效率
安徽省农村金融竞争秩序的不完善是导致金融低效率的重要原因。根据安徽省统计年鉴的数据,直到2010年,农村信用社仍然是农村金融市场的贷款供给量占据90%以上,处于绝对垄断地位,虽然近年来邮政储蓄、农行、农发行等陆续在农村发展起来,但是这种金融市场秩序还未被打破,从而导致了金融发展效率提升很缓慢。第一,农信社为垄断的市场竞争秩序导致资金获取的不公平,主要白现在供给少而需求多导致的信贷难问题,很多农户和中小农业相关企业就获取贷款的价格谈判能力较差,加上农信社虽然信贷价格较低,但是在市场竞争中信贷的获取在很多地区需要凭借个人关系等,不利于市场机制的形成。第二,农信社的市场供给竞争秩序的培育存在困难,导致非正规金融为主的农村金融借贷不能走向市场化,无法发挥其市场主体作用。第三,垄断造成市场创新缓慢,由于大部分信贷供给来自信用社,因而这种高集中度的市场垄断导致市场创新效率很慢,农村金融市场的金融服务产品提供方式单一,效率低下。
第六章安徽省农村经济金融支持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6.1结论
本文通过对安徽省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利用PEST-SWOT方法进行了分析后,选择1995-2009年数据,对安徽省农村金融支持经济发展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如下:
第一,安徽省农村金融对安徽省的经济发展的贡献作用还未显现出来,安徽省GDP的发展可以促进安徽省农村金融总量规模的正向发展。
第二,安徽省GDP每增加一个单位可以促进安徽农村金融总量规模上涨个单位。同时也会促进省农村金融的效率提升个单位。
第三,安徽省农村金融的结构调整发展对GDP的贡献之间存在负的线性关系,但是不必然存在因果关系。
对安徽省农村金融发展的问题进行分析发现目前安徽农村金融发展存在以下问题:安徽省农村金融结构体系存在严重问题;安徽省农村金融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存在着金融的二元结构;安徽省农村金融发展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未能显现;安徽省农村金融效率提升不明显。
安徽省农村金融发展的问题成因,本文利用金融发展理论、经济增长理论以及市场经济理论进行了分析,发现有以下方面:农村金融市场比较收益低导致农村金融结构调整缓慢;安徽省农村金融供给不足导致无法发挥其经济推动作用;城乡二元结构造成农村金融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安徽农村金融市场竞争秩序不完善导致低效率。
6.2对策建议
6.2.1政治法律方面
第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一是对正规金融机构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包括如《合作金融法》、《农业信贷法》、《农业保险法》等农村金融法律;二是对土地产权加快界定和落实产权主体,以减少农户从正规金融机构进行借贷的成本;三是以农信社为主体,逐渐建立起农村征信体系,提升信用社等农村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提升竞争力;四是重视非正规金融的法律法规建设,将非正规金融从组织形式、借贷方式上加以合法化规定,同时对非正规金融的准入门槛进行规定,如对非正规金融借贷的利率定价等要根据我国相关金融法律法规等界定,不允许太高,杜绝高利贷等非正规金融中不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继续存在。
第二,加强安徽省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安徽农村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缓慢,导致了安徽省农村金融市场主体金融创新环境较差,农户或企业的金融创新参与度较低,因而本文建议XX通过加强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来降低银行的金融创新成本,提升农户或企业的参与度。这些金融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互联网建设、电话通信建设和ATM等自助服务建设,并对农户或企业加强对农村新型服务方式和工具的教育普及。
第三,加强立法,防止农业资金外流。目前安徽省金融机构逐渐将资金应用于非农部门贷款导致农村资金的获取量降低,本文建议可由XX联合银监会等分支部门、银行达成协议,对信贷资金的投向进行把关,保证农村的资金需求得到满足。
6.2.2经济市场方面
上文对安徽省农村金融发展的问题成因的分析中,安徽省农村金融发展缓慢与金融市场上主体的数量减少、垄断程度高等有着很大关系。本文建议从金融市场的主体组织结构进行规范入手,建立起正规金融机构与非正规金融配合发展、正规金融机构聚集度不断降低的金融组织体系,改善安徽省农村金融当前的供给主体结构不合理。具体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图如下图1所示。
根据上文的组织结构框架,应当通过以下途径做好安徽省农村金融市场结构的完善:
第一,加强对农村信用社的改造,多年来,农信社作为安徽省农村具有垄断优势的正规金融机构,对农村资金的使用上出现了道德风险,地方XX的行政干预如乡镇企业指令贷款、政绩工程贷款等将农信社的资金大量滥用,形成了巨大的坏账资金,使农村金融市场面临风险。因此,对信用社的政治,应当从XX着手,停止利用行xxx力对农信社资金进行掠夺,农信社内部也应当严格化其审批程序,减少XX的免费搭车现象。
第二,发展民间互助组织。从安徽省第一家民办非企业民间资金互助组织——兴旺农民资金互助协会在安明光市潘村镇兴旺村由九户农民发起创立以来,安徽省民办非企业民间互助主旨近年来数量有了较大增加,这种互助社大多通过将农民的自有闲置资金聚集起来,作为互助保证金来服务入社的农民。这种组织形式是符合安徽省农村金融市场的具体实情的。因为在安徽省农村目前仍然以亲朋好友之间的借贷为主要的融资来源,这种方式通过契约的形式将资金组织到一起,是将朋友之间的借贷合法化,更有利于其发挥作用来解决农民的融资难问题,有利于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第三,发挥邮政储蓄、农发行等正规金融的作用,降低安徽农村金融市场的高集中度,逐渐形成农村金融市场集中度逐渐降低,邮政储蓄和农发行、农行等共同竞争的正规金融市场格局,减少农村信用社垄断下的市场低效率、道德风险等市场失灵情况,提升是市场效率,惠及农村。
6.2.3社会文化方面
第一,以村委和乡镇等基层XX为引导,应当对农户加强参与意识。农户和农业企业对正规金融机构融资的参与度低是导致市场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而这种不参与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农户或农业企业对银行的不了解和不信任,加上农村借贷让人想起高利贷,农民为了避免高息的损失,往往不向金融机构提起贷款申请。因而,银行或金融机构可与当地的村委或乡镇XX进行合作,开展不定期的金融产品推介活动来宣传当前的信贷产品或银行的信贷文化,来增加农户与银行之间的了解。
第二,应当增强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的发展意识,培养服务三农的企业文化。信用社虽然正在步向商业化,但是仍然以服务三农为存在宗旨。近些年安徽省农村金融中新成长起来的邮政储蓄发展势头强劲,未来预计会降低农信社的垄断优势,形成竞争。在这样的发展环境下,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必须要从企业文化入手培养竞争优势。利用其网点分布广、工作人员数量多的有点,积极深入农村基层,传递企业文化为广大农民所知晓,以提升知名度和加强与农户沟通,培养其为农民服务的品牌形象。
6.2.4技术创新方面
第一,加强金融创新,创造多种类、多类别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安徽省农村金融市场供给不足除了主体不足之外,就表现在产品和服务的种类少、同质性强。因此,本文建议金融主体应当加强对金融创新的投资力度,引入国内外先进技术,开发适合农村企业或农户的产品种类和服务。如安徽省农信社近年来已经成功推出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服务,并且有不同种类、不同收费类别的银行卡推出。未来可根据农户的收入方式,推出价格低、操作简单的信用卡来增加农民获取信贷资金的渠道。
第二,引入先进风险管理手段来控制农村信贷风险。由于安徽农村金融市场的农信社等正规金融发展中都存在着坏账率高等现象,信贷风险高,因而本文建议应当以农信社联社为基础,适当引入风险管理手段,尤其控制信贷风险,加强信贷审批的审查,完善信贷业务流程,降低信贷风险和呆坏账率。
第三,创新金融服务的形式。目前安徽省金融市场的产品和服务较为单一,多以银行网点柜台为依托进行传统业务或产品的销售,这种单一的方式对于农村农民分散居住的特点较为不符,不利于产品和服务的推广,因而本文建议应当创新金融产品或服务的提供方式。如信用社/邮储+担保公司+农户贷款;信用卡+小额信用贷款(农行的金穗惠农卡);兴业宝等针对农村小摊位(微小企业的贷款技术)。
参考文献
[1]章奇,黄季焜.农村金融现状与政策分析(之二):加快立法工作,改进农村金融服务,http://jlin.ccer.edu.cn/article.asp?id=257.2004.12.30.
[2]蔡昉,王德文,都阳.中国农村改革与变迁——30年历程与经验分[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48.
[3]刘娇华,李长健.湖北省农村金融支持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农业经济,2009(11):50-54.
[4]杨兆廷,张永乐.农村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08(04):64-69.
[5]位志宇,廖士光,韩忠伟.农村金融支持与城乡收入差距的经济效应研究[J].华东农业大学学报,2007(1):1-10.
[6]段斌杰.农村金融支持与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21):69-72.
[7]刘大蓉.西部农村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困境与对策[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5(1):17-21.
[8]PriyaBasu.AFinancialSystemforIndia'sPoor.EconomicandPoliticalWeekly,Vol.40,No.37(Sep.10-16,2005),pp.4008-4012
[9]AniL.KatchovaandPeterJ.Barry.CreditRiskModelsandAgriculturalLending.AmericanJournalofAgriculturalEconomics,Vol.87,No.1(Feb.,2005),pp.194-205
[10]Barry,P.J.ModernCapitalManagementbyFinancialInstitutions:ImplicationsforAgriculturalLenders.AgriculturalFinanceReview61(2001):103-22.
[11]PeterJ.Barry.RuralBanksandFarmLoanParticipation.AmericanJournalofAgriculturalEconomics,Vol.60,No.2(May,1978),pp.214-224
[12]SteveBoucherandCatherineGuirkinger.Risk,Wealth,andSectoralChoiceinRuralCreditMarkets.AmericanJournalofAgriculturalEconomicsVol.89,No.4(Nov.,2007)pp.991-1004
[13]罗伯特.索洛.经济增长因素分析[M].商务印书馆.2003
[14]罗纳德.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M].上海三联书店.1998
[15]张杰.中国的货币化进程、金融控制及改革困境.经济研究[J].1997(8):19-22
[16]田岗.不确定性、融资约束与我国农村高储蓄现象的实证分析.经济科学[J].2005(1):5-17
[17]王双正.我国农村金融问题研究综述.经济纵横[J].2005(6):77一79
[18]姚耀军.中国农村金融研究的进展.浙江社会科学[J].2005(4):177一183
[19]许清正.我国农村金融供给模式研究[D].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20]叶敬忠等.社会学视角的农户金融需求与农村金融供给.中国农村经济[J].2004(8):31-37
[21]杜朝运.制度变迁背景下的农村非正规金融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01(3):23-27
[22]【美】迈克尔.波特.竞争论,高登第、李明轩译[M].中信出版社.2003:160.
[23]PeterRauch.SWOTanalysesandSWOTstrategyformulationforforestownercooperation’sinAustria,EarJForestRes,2007(126):413-420.
[24]过建春.农产品营销学[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8):69.
[25]于波、范从来.我国先进制造业发展战略的PEST嵌入式SWOT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11(7)
[26]冯珉.安徽省第二批三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获批准筹建[N].安徽日报.2009.12.04
[27]安徽统计局.安徽统计年鉴2011[M].2011
[28]韩心灵.安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J].农村金融.2011(7):53-58.
[29]余新平,熊德平.安徽省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23:123-127.
[30]陈锋,董旭超.中国民间金融形式及其利率分析[J].吉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4):35-39
[31]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国家粮食局,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关于进一步完善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政策的意见[J].中国农业会计,2005(5):24-25
[32]陈锡文.资源配置与中国农村发展[J].中国农村经济,2004(l):4~9
[33]AdamDale,FitchettD.A.InformalFinanceinLowIncomeCountries,WestviewPress,Colorado,1992.
[34]龚刚,林毅夫.过度反应:中国经济“缩长”之解释[J].经济研究,2007(4):53-66
[35]黄燕君.农村金融制度变迁与创新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6):39-42
[36]何田.“地下经济”与管制效率:民间信用合法性问题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1(11):100-106
[37]何广文.中国农村金融供求特征及均衡供求的路径选择[J].中国农村经济.2001(10):40-45
[38]田力等.中国农村金融融量问题研究[J].金融研究,2004(3):125-135
[39]温涛,冉光和,熊德平.中国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J].经济研究,2005(9):30-43
[40]温铁军.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如何破题[N].中国金融网,2004.11.08
[41]章元.论团体贷款对信贷市场低效率的可能改进[J].经济研究,2005(l):47~55
[42]章齐.中国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N].http://jlin.ecer.edu.cn/artiele/2003
[43]BewterH.SereeningvsRationinginCreditMarketwithImerfectInformation.AmerieanEeonomieRevieW,1985,75(4):850-855
[44]Hoff.K,StiglitzJ.TheEeonomiesofRuralOrganization:TheoryPracticeandPoliey.OxfordUniversityPress,1993.
[45]刘易斯.(施炜等译).二元经济论[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46]陈志武.究竟是什么使“三农”问题恶化.证券市场周刊,2007年11月10
[47]陈锋,董旭超.中国民间金融形式及其利率分析.吉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4):35~39
[48]何广文.中国农村金融转型与金融机构多元化[J].中国农村观察,2004(2):12-20
[49]胡金众.非正规金融与小额信贷:一个理论述评[J].金融研究,2004(7):123-131
[50]林毅夫,孙希芳.信息、非正规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5(7):35-44
[51]钱凯.深化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问题的观点综述[J].经济研究参考,2004(15):40-45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5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