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汽车零部件企业全面质量及品牌价值管理现状分析

1 汽车零部件企业发展现状分析 2014 年中国汽车产量累积2372.29万辆,销售汽车2349.19万辆,产销量保持世界第一。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2014年进入世界500强的汽车与零部件企业有六家,但是在品牌价值500强的企业中没有一家来自中国的汽车与零部件企

1 汽车零部件企业发展现状分析
       2014 年中国汽车产量累积2372.29万辆,销售汽车2349.19万辆,产销量保持世界第一。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2014年进入世界500强的汽车与零部件企业有六家,但是在品牌价值500强的企业中没有一家来自中国的汽车与零部件企业。由此可见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虽然取得了一些进步和发展,但是在品牌价值方面与国外著名企业相比仍旧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我国的汽车工业非常庞大,汽车工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汽车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支持。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在XX的支持和引导下,通过与外企合作、自主发展等方式已经取得了一定程度是进步。但是,由于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起步晚,技术落后等客观因素的限制,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还存在着诸如竞争力弱、规模小、依附性强等问题。本节将对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发展过程、汽车零部件企业现行的模式和存在的问题给出说明。
1.1 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发展过程
       汽车整车行业的上游行业是汽车零部件行业,汽车零部件产业是汽车工业发展的基础。汽车零部件产业上游行业包括一系列的材料行业,诸如有色金属、布料、钢材、天胶、石油等,下游行业涵盖了维修服务行业和整车装配行业。我国的汽车零部件行业依赖于整车行业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它既能促进整车行业又制约着整车行业的发展。从 2000-2013年,中国汽车产销量一直处于稳定增长状态(如下表 3.1),汽车行业的发展也不断带动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发展,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发展阶段
阶段 时间 特点
起步阶段 1956-1978 年 低水平,为卡车配套
成长阶段 1978-90 年代中期 技术含量上升
壮大发展阶段 90 年代中期至今 整体水平提高,出口不断增长,向全球采购发展

        第一阶段是 1956-1978 年间,这一时期出现了中国的第一个“汽车热”,该时期的主要特点是整车的生产带动零部件行业的发展。1956 年第一汽车制造厂(现一汽集团)的建立拉开了这一时期的序幕,随后各个整车厂如南京、陕西和第二汽车制造厂相继建立。整车的建立带动了零部件行业的发展,为了与整车厂配套,一批汽车零部件厂也相继建立。但是这一时期由于汽车零部件厂产品研发力不足,技术严重缺失,生产规模较小等原因,导致零部件产品质量差、价格高,竞争力不足,同时这一时期的零部件企业只与特定厂家配套,产品的通用性不好。
        第二阶段从1978年开始到90 年代中期截止。这一时期由于政策的支持和经济环境的不断向好,汽车产业获得了快速发展,汽车市场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同时,中国确立了把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决定,并且规划了一汽、上汽、东风三大生产基地和“三大、三小、两微”的生产格局。利好的政策和广阔的发展前景迎来了中国第二次的“汽车热”,与此同时XX投资、社会剩余资本大量涌入汽车及零部件行业,众多中小零部件企业涌现出来。这一时期的零部件企业仍然依赖整车厂生存,围绕整车企业配套。这一时期的零部件企业数量众多,规模较小,技术薄弱,设备简陋,利润不足,不得不依附于某家整车厂生存。
        第三阶段是 90年代中期至今。这一时期的最主要特点是中国零部件企业在技术能力、产品品类、管理水平和生产能力方面较之前都有了很大发展,零部件开始与技术平行发展。这一时期我国零部件企业积极引进、学习、吸收外国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技术研发能力,一些突出的零部件企业甚至具备了与整车同步协调发展的能力。其次,一些自主零部件企业开始寻求自我发展道路,积极探索形成自主品牌的方法,希望能摆脱整车厂的束缚,走进全球供应链采购系统。在不断的摸索和发展中,一部分大中型零部件企业已经脱颖而出。
1.2 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现行模式
        当前全球汽车产业的整零关系存在着四种主要模式,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模式、X模式、日本的金字塔模式和中俄模式,其中欧洲模式中零部件企业与整车企业保持相互独立的契约关系,零部件产业实力强于汽车产业;X模式强调零部件企业与整车厂的对等关系,强化零部件产品的外部供应关系,大力调整整车与零部件企业的分工与协作体系,汽车零部件产业与汽车产业实力相当;日本的金字塔模式将规模不一、数量众多的零部件工业组织了起来,构成了一个大型企业引导小型企业参与的协作网,建立了多层交互垂直式分工体系,因此日本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实力也强大于汽车产业;中俄模式中零部件产业实力远弱于汽车产业,零部件企业依赖于整车厂生存,零部件产业附庸于汽车产业。在整零关系的中俄模式中,零部件企业的存在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整车厂的零配件配套厂,二是独立经营的专业厂。
        第一类大型整车厂旗下的零部件配套厂实质上是整车厂的分厂,这类零部件企业依赖于整车厂生存,从属于整车厂,这类零部件企业往往产品单一、管理方便、产量较大、供货稳定等原因而受到整车厂的青睐。但是,这类零部件企业由于长年来围绕一家整车厂生产,因此其价格机制等往往与外界市场脱轨,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第二类独立经营的专业厂,这类企业中有合资企业、外资独资企业、民营企业,有大中型企业也有大量的小型企业,由于它不在围绕着一家整车厂生产,因此与整车企业的配 套关系不稳定,整零关系更倾向于竞争协作关系。在这类企业中,具有优势的中方企业和大部分的外资企业获得了长远的发展,站稳了脚跟,大部分的中小企业由于资金、技术等的不足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而满足整车厂的要求,不得不在夹缝中生存。
第3章 汽车零部件企业全面质量及品牌价值管理现状分析
1.3 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存在的问题
        自 2001 年我国加入 WTO 以来,我国的汽车零部件行业在内外部环境的带动下也取得了大的发展。现今我国汽车年产量已经过千万,我国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已经可以支撑起该规模。中国的汽车零部件企业经过不断发展已经能够满足中高档乘用车、商用车大部分的零部件配套需求。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包括东北地区、京津地区、华中地区、西南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在内的六大汽车产业区和11个国家级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虽然,我国的汽车零部件行业获得了不断发展,但是在其发展的道路上零部件企业普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核心技术空白化
        随着我国整车制造业的不断发展,零部件的需求不断增加,我国开始对零部件企业大幅投入,积极加大与国外跨国公司的合资合作,希望借此采购到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通过引进国外的技术,我国零部件企业的产品技术含量有了一定的提升,在产品的加工精度和实验手段方面有了提高,一些企业甚至可以与外资企业协同合作开发新产品。但是,我国本土零部件企业要想通过引进的办法步入国产化的道路实在是任重道远,因为在引进外资企业技术时本土企业的技术消化吸收能力不足、自主创新能力缺乏,技术依旧受制于人,核心技术始终掌握在别人手中。中国零部件企业与国际先进企业的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而这一差距最主要的表现就是核心就是的严重缺失。发动机控制系统、自动变速器、制动防抱死系统、传感器、燃油喷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尾气处理、电动天窗、安全气囊等零部件是整车制造产业中的关键零部件,这些零部件技术含量高,盈利空间大,但是这些核心技术依旧掌握在国外的零部件企业之中。目前,中国众多的本土零部件企业主要集中在零部件制造行业“三低一高”的低端领域,也就是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价格和高能源消耗的产品上。虽然我国本土零部件企业在国内已经有众多的上市公司,其中不乏做到较大规模的公司,但是其主要的优势产品还是一些缺乏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比如汽车轮毂、连杆、玻璃、汽缸体、鼓式制动器、水泵、滤清器、散热器、喇叭、蓄电池、飞轮等。我国本土零部件企业的产品集中于低端领域,缺乏核心技术将是制约我国零部件企业发展的至关因素,也将会最终有损于中国整车自造行业的不断发展。
2、生产集中度较低
        在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还未面向整个汽车产业,大部分企业仅仅是与整车企业配套,因此整个零部件行业专业化生产集中度比较低,虽然企业众多但是能够形成规模的企业还在少数,据悉,在我国大中型零部件企业占全部零部件企业的比例分别为不足1%和不足15%,由此看来规模经济对大多数零部件企业来说还比较遥远。同时,由于达不到规模经济,专业化生产集中度比较低,企业多与整车配套,因此为了在竞争中取得胜利,一些整车企业往往禁止配套零部件企业为竞争企业供应零部件,这样更加割裂了整个全国市场,降低专业化生产集中度,导致市场秩序不规范。
3、品牌影响力缺乏
        品牌是企业适应激烈的市场环境的有力武器,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品牌所带来的效益无疑是巨大的,据统计世界名牌仅仅占全球所有品牌总数的不足3%,但是其所带来的利益确实巨大的,其中世界品牌的产量占据了全球市场份额的40%以上,销售额更占到了全球总销量的50%左右,在一些个别行业销售额销售额甚至占全球总销量的 90%。但是在我国的零部件行业,由于技术的限制、产业规模的不足或者人才的匮乏等原因,我国的零部件行业难以形成知名品牌。我国的零件企业虽然多但是由于缺乏技术,一些小企业甚至一直仿制别人的产品,没有品牌观念。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产销国,2013 年之前没有零部件企业入围世界百强零部件企业,2013 年仅有中信戴卡股份有限公司一家入围百强且排名 92 名,2014 年也仅有中信戴卡股份有限公司(83 名)和香港德昌电机(98 名)入围百强,这与中国整车行业的蓬勃发展是极其不匹配的。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缺乏品牌,品牌意识不强,不能带来有益的品牌影响力,这必将阻碍零部件企业自身的发展和零部件行业的发展。我国的汽车零部件企业要想真正的实现“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目标,就必须做大、做强自主零部件企业品牌,提高汽车零部件产业整体国际竞争力。
4、行业标准不完善
        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一直高喊“走出去”的口号,但是真正走去去的企业可谓凤毛麟角,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是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标准不完善、不统一。出现标准不完善的一个很大是原因是中国的整车特别是乘用车车型来源于不同的公司、不同的国家,产品所采用的标准和系列也不尽相同,由此使得我国零部件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工作非常困难。另一方面,中国的零部件企业对欧美等国家的零部件的认证标准缺乏了解和认识,不能通过国外整车企业的标准认证。
        标准往往被国家视为保护国内市场的手段,中国零部件企业要想实现真正的走出去,融入国际汽车巨头采购体系,进入跨国公司采购链,完善的标准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产品自身来说,不完善的标准无法判断产品的优劣好坏,不利于产品的连续性生产和企业生产经验的累积。对企业自身来说,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标准不完善使得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之间存在不小的差距,阻碍本土企业融入全球采购链,阻碍整零配套。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本土零部件企业的发展,制约本土企业树立自身品牌。
5、整零关系不配套
        链条长、影响广、关系复杂是对汽车产业的最好形容,而整零关系的配套协调发展是关乎到我国汽车产业的协调发展的关键。中国汽车行业的整零不配套问题有很多的表现,比如整车厂拖欠或者延迟支付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应付账款、汽车零部件企业参与整车开发时导致核心技术的流失、在出现质量问题时整车企业归咎于汽车零部件企业的配套质量上。据悉,很多自主零部件企业一说到整零关系就苦不堪言,整车厂为了攫取更大利润往往将风险向零部件企业转移,压款的现象时有发生。由于自主零部件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不强,一旦发生压款现象将直接影响资金链的紧张,使得上游原材料采购不够顺畅,更加没有资金精力投入研发。同时,整车企业在采购零部件时往往看中成本要素,压低零部件企业的利润或者选择多个配套商同时供货,从而导致零部件企业进入恶性循环和竞争。我国自主零部件企业由于核心技术的缺乏在发展中,尤其是在与大型集团和跨国零部件企业合作时,经常面临技术流失和窃取核心技术的诟病。自主零部件企业曾反映在与整车厂合作时,合作开始即参与整体方案解决的讨论,但是随着样品的下线,整车厂往往以某些理由将配套商踢走,甚至挖走零部件企业的核心员工。这些现象的发生使得整零关系变得紧张,为整零关系协调发展、长期合作埋下了隐患,也阻碍了零部件企业的发展。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582.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17年9月1日
Next 2017年9月1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