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产业集群有着的创新氛围、技术知识溢出效应和创新成本降低对于群内企业从事积极的创新活动等都是有利的,但同时也有着障碍因素,就像部分传统产业集群企业只会去模仿而创新能力却不足,让产品的技术含量以及附加值较低,部分高技术产业集群就像高杭州软件产业集群也需要持续创新、提升创新层次以及把创新水平提高的问题。本文研究的目的,一是深入分析产业集群创新规律,特别是产业集群创新模式和制约产业集群创新的问题,把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理论更加完善,为推进产业集群创新进行理论指导:二是通过对分析杭州软件产业集群创新能力及存在的问题,由此探索产业集群提升创新能力的对策。本文研究的意义在于:力求完善产业集群创新理论,并分析杭州软件产业集群创新的优势和不足进行分析,提出增强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产业集群能够通过信息的传播,促进集群内的竞争与合作,使集群产业及相关产业和企业实现专业化,加速集群产业及企业的技术进步,推动集群产业的创新发展,使集群取得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杭州;软件产业;产业集群;创新;模式
引言
在经济世界化经过里,区域经济增长与创新活力差异让人们更加关注。金融、通讯以及技术与市场的世界化进程带来了以前从未有过的激烈竞争,对于地区之间的经济增长差异其实并没有消除,相反,很多相关产业企业在区域上的汇聚形成的创新和地区经济增长却在一定程度上把世界化的重要性淡化了,产业集群正以其与众不同的竞争优势在世界化的浪潮中不断发展并壮大,不只是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还是成为了把一国国际产业竞争力可以提高的新力量。本文主要是通过深入分析产业集群创新规律,特别是产业集群创新模式和制约产业集群创新的问题,把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理论更加完善,为推进产业集群创新进行理论指导;然后通过对分析杭州软件产业集群创新能力及存在的问题,由此探索产业集群提升创新能力的对策。本文研究的意义在于:力求完善产业集群创新理论,并通过对杭州软件产业集群创新优势和不足进行分析,提出增强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1.相关理论概述
1.1产业集群
在进行研究产业集群经过里,不同学派以及不同学科的学者根据不同研究角度对这一经济现象采取了理解和把握,从而让在集群的概念以及种类与形成发展的问题等方面的理论探讨有着一些分歧:经济学家根据外部经济以及专业化分工、交易成本这些理论或概念来对产业集群的形成还有发展机制进行解释;社会学家不断强调不正式的社会关系网络以及人际关系网络还有本地的社会文化环境是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关键影响;地理学家则提出产业柔性专业化根本上的空间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不断强调地理空间对产业的集聚以及发展经过的影响。
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演化过程中产业集聚的现象,是指由一定数量企业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集中,以实现集聚效益的一种现象。产业集群是以某一个或几个相关产业为核心,以价值链为基础的地方生产系统,包含最终产品或服务厂商,专业元件、零部件、机器设备以及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及其相关产业的厂商。除了某一个或几个产业为核心外,集群还可能以大学和研发机构为核心,也可能以某类技术为核心等。认定集群与否的关键是其中的行为主体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和互动。产业集群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业化进行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产物。产业集群的崛起是产业发展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竞争日益激烈的新趋势,是为创造竞争优势而形成的一种产业空间组织形式,具有群体竞争优势和集聚发展的规模效益,是现阶段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和集中表现。
最早关注产业集群现象的是经济学家马歇尔,他从外部经济的角度研究产业集群现象,认为产业集群是外部规模经济所致并把专业性附属行业的创造、技术外溢和劳动力市场共享归纳为产业集群的三个关键因素。韦伯是工业区位理论的创立者,他从微观企业的区位选择角度,阐明了企业是否靠近取决于集聚的好处与成本的对比。他在1909年出版的《工业区位论》一书中,把区位因素分为区域因素和集群因素。韦伯探讨了产业集聚优势的因素,量化了集聚形成的规则,他认为产业集群的原因是降低了运输成本,高质量的劳动力市场和当地技术存在的外部性。20世纪90年代克鲁格曼以规模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为假设前提,在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垄断竞争模型的基础上,认为产业集聚是由企业的规模报酬递增、运输成本优势和生产要素移动通过市场传导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迈克尔•波特沿着地区竞争优势和区域创新环境两种思路,从竞争优势的角度研究产业集群。他认为产业集群是在某一特定领域内,同时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集群不仅包括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联系的产业和其他实体,还经常向下延伸至销售渠道和客户,并从侧面扩展到辅助性产品的制造商,以及与技能技术或投入相关的产业公司,还包括提供专业化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的XX和其他机构。他从组织变革、价值链、经济效率和柔性方面所创造的竞争优势角度重新审视产业集群形成机理和价值。竞争优势导致了产业集聚,产业集聚反过来又促进产业创新,两者相辅相存,互相促进。
现在学术界使用频繁的是波特所说的产业集群(industrycluster)概念。Porter(1990)在他的知名论著《国家竞争优势》中第一次提出了产业集群概念。随后又在《竞争论》(1998)一书中指出:“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有些因为与某种产业的联结而密切的企业以及有关的组织在空间上的集中,并形成某区域比较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也就是说,集群是指这样一种现象,许多相关联的企业集中在某一特定区域。”
Porter觉得产业集群就是一组在地理上比较近的相互联系的企业以及关联机构,它们一起处在一个特定的领域,他们具有共性以及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集群里有一系列相关联的产业以及其他少数与竞争有关的实体,就像零部件的供应商、机器设备的供应商以及专用性基础设施的供应商等。集群也会向下游拓展到销售渠道以及服务客户,横向进行互补产品的制造商和在技术以及技能上相关或有着共同点的企业。此外,许多集群也包括XX以及其他机构,就像大学、商会、职业培训机构及标准化机构等,这些机构提供非常专业的信息、教育、培训、研究和技术支持。在这样的一集群定义中,波特把地理集中当成集群的主要特征。
本文根据自身的研究角度为出发点,总结上述多种定义并把现实集群现状的基础上进行结合,觉得产业集群是根据某一特定产业中的大部分产业密切相关的企业和相关机构汇聚在一定地域范围内而逐渐形成稳定的、有着可持续竞争好的集合体。
尽管在每个时期,产业集群的发展都会有一定的独特性,部分学者因对产业集群的研究方式不同而有着一些分歧。但产业集群在他的发展经过里,依然有其部分基本的属性以及特征。(1)企业在地域上比较近。只有地理位置上比较近,才可以满足空间上的集聚特征;(2)集群中的企业有着产业相关性,或是生产的产品一样,或是产品链的上下游关系;(3)有着相关辅助机构,就像大学、研究所以及法律等中介机构和XX部门;(4)该区域的产品以及服务在相关范围内占有很大的比重。
产业集群在狭义上是指在某个特定产业中相互关联的、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的若干企业和机构的集合。而广义的产业集群则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和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集聚体,是一个区域性创新系统,区域内的企业和机构在一个生产价值链或生产网络上,通过紧密的分工合作与竞争,促进了整个集群内知识的学习与创造,提高了产业效率,从而加速了区域创新的进程,带动了整个区域的快速发展。从世界各地来看,集群化已经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无论是高科技产业集群,如以色列的特拉维夫、X的硅谷等,还是传统产业集群,如中国丹东的仪表产业、浙江温州的纽扣等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1.2创新
“创新”概念是在1912年被熊彼特(J.A.Schumpeter)在他的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第一次提出的,他的创新理论重点强调了“创新”是根据企业实施对知识、人才、信息以及资本与企业家等生产要素的不同有机组合。
内生创新以及独立创新在国外早就有了,1995年UweWalz提出了Endogenousinnovation的概念,不久后,RainerAndergassen,FrancoNardini(2005)继承以及发展了UweWalz的理论和研究,并提出这是一种系统内部自发的状况,和模仿创新以及外部引进等技术创新模式是完全不同的。在这之后,LorenzEdward(2006)觉得内生性创新比较广范,在公司的新产品或技术中,只要有自己的创新的都能够当作是内生性创新,这就可以排除单纯的技术引进。另外,FarrellJ(2003)在《IntegrationAndIndependentinnovationonanetwork》中讲了Independentinnovation这样一个概念,但是成熟的理论体系却没有形成。上面讲的这些概念与创新的概念尽管有些相近,但还是有着一定的差异。
本文觉得,创新的本质就是技术创新,但是这个概念进行强调的又是有着下面四个特征的技术创新活动:
第一,创新主体的积极性。根据创新主体来看,技术创新发动者有着积极的创新欲望以及高昂的创新情绪,积极投身到技术创新这个活动中,形成自激机制。
第二,创新经过的主导权。根据创新经过看,创新过程一直由创新发动者在掌握,由其把创新的路径、速度、方向以及发展趋势进行把握,并控制创新活动、技术选择、创新投入以及收支分配。
第三,创新类型的主导权。根据创新类型看,自主创新都有原始创新以及在消化吸收基础上的变革和集成创新。由企业高层选择适合的创新方式并予以实施。
第四,创新成果的影响力和控制权。创新成果有着非常大的技术以及市场影响力,所以创新成果收益绝大多数归创新的发动者所有。
所以,创新是创新主体主动进行投入技术创新,主导技术创新经过以及创新类型,产生优异的创新成果,并能够拥有创新成果的控制权。
1.3产业集群创新
创新在产业集群形成以及发展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己被很多理论以及实践证实,综合上面产业集群创新的有关理论和创新的有关定义,于是把产业集群创新定义为:产业集群为了形成持续竞争优势为,由集群内企业自主投入,一起或者独立进行技术创新活动开展,主导技术创新经过,能够控制技术创新产权,并可以获得技术创新收益的活动。企业、中介与科研机构形成网络式、互动式创新,由于隐含经验和技能在本地容易传播,竞争与合作关系密切,技术在群内的扩散速度很快,获得溢出效应。
创新不是一个企业孤立的行为,企业在创新过程中需要与外界大量交换信息,因此,研究创新过程必须将企业与企业所处的环境放在同一系统中进行考虑,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及创新绩效的改进,要求与各种创新活动有关的主体之间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集群化近年来在技术创新研究领域中倍受关注。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实证资料可以看出,产业集群的一个最主要的优势便是其创新的效应,产业集群实际上就是一个特殊的创新系统。由于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和其他机构聚集在某一特定区域内,而且存在创新的条件和环境,如果各行为主体间的创新活动能够以网络或系统的联系方式出现,产业集群和区域创新体系就构成必然的联系。二者之间的关联性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从地域上看,以区域经济的角度出发,产业集群是区域创新网络体系形成的重要环境。创新环境能够帮助企业进行创新研究。区域创新体系和产业集群均属于区域经济领域研究范畴,其研究范围均局限于特定区域范围。由于地理区域通常与行政区域会相一致,因此,通常意义上的区域创新体系更多是指省级创新体系或地区级创新体系。当前,以长三角为典型的跨区域创新体系打破了行政区划界限,实现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整合和优化配置科技资源,形成了更大范围框架下的创新体系。源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地域特征和产业特性的有效组合,产业集群往往在特定区域出现,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成为目前区域经济发展中产业布局的新形式。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以产业集群为基础、按照一定的制度安排组成的创新网络与机构,可以构成次一级的区域创新体系。在这一意义上,产业集群成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载体。
(2)从要素上看,企业、大学、中介机构等创新主体及环境要素具有很大的重叠性。产业集群的核心单元是企业群和相互依存的企业网络;区域创新体系的基本主体(大学、企业、XX和中介机构)如果位于集群区域,往往也成为构成产业集群的主体要素,否则就构成产业集群发展的外部环境。通过构建主体间的联系网络和学习机制,创建本地的专有因素,是产业集群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共同点。此外,区域内共有的知识、技能、人才、市场、公用设施及地域的专有文化等要素本身就构成区域创新的必备条件,同时也是该区域内众多创新者寻求外部性的动因。
(3)功能相关。区域创新体系的主要功能是促进和进行新知识和新技术的生产、扩散和应用;产业集群实现创新的主要途径是建立有效的合作网络、促进知识在本地扩散流动。从这一意义上讲,产业集群和区域创新体系在促进知识流动和技术扩散上的功能具有很大的重叠性。区域创新体系强调要促进本地创新要素(企业、大学、科研院所、中介机构等)的互动,并通过促进创新主体的良性互动对产业集群发生作用,产业集群内部的技术创新和扩散也是企业互动作用的结果。因此,促进区域内的知识流动和创新主体互动是区域创新体系和产业集群的共同功能。
(4)目标相关。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直接目的是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产业的创新和发展,最终目的是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形成区域竞争优势。产业集群体现特色产业与区域经济的有机结合,其目标是通过企业集聚形成外部经济,显著降低创新成本,提高产业和区域竞争力,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目标紧密相关。产业集群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和有效途径,产业集群的多样性和特色正是区域创新体系的活力所在。积极培育和推进地方产业集群已成为目前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点和XX制定政策的着眼点。
与一般企业进行的创新不一样,集群创新是与上述两个名词不同的概念,它可以说是一个主谓结构的短语。Porter(1990)、Asheim(2002)、Todtling&Kaufmann(1999)等学者以大量的事实证明,现代企业或区域的创新,在空间上表现为明显的集群分布特征;在方式上则由过去单个分散企业的独立行为甚至只是企业家的偏好,越来越倾向于众多企业聚集而采取集群行为,从而获得集群创新优势。这种通过集群(以专业化分工和协作为基础的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的企业通过地理位置上的集中或靠近)进行创新,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方式,促进知识在集群内部创造、储存、转移和应用的各种活动而产生的创新聚集效应,获得集群创新优势的创新行为称作集群创新。
产业集群的自主创新有以下几个特征:
(1)集群创新模式展现出混合特征,比如合作创新和独立创新结合以及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相结合、技术创新和领导力创新相互结合等。集群内公司可能进行单一创新模式,有的企业习惯于模仿、而有的企业则比较重视展现等等,但根据产业集群来看,由于很多企业的创新行为和创新能力存在差异,集群综合的创新模式有着不同创新模式的混合情况。
(2)集群创新资源的投入是非常的多样性。集群内企业的状况不同,大型企业一般有够的实力实施创新,大部分采取单独投入方式,中小企业资源就比较欠缺了,更喜欢采取联合投入来进行降低创新风险,集群内企业比较多且企业间有着相关信任的关系,所以会更多地进行联合投入创新资源的方式。
(3)集群创新的内容有着特别强的针对性以及集成性。集群创新重点是进行集群主导产业的共性技术以及集群发展中的主要技术开发。我们国家的产业集群几乎都是水平型产业集群,往往面临共性技术以及主要技术的难题,需要企业根据某种方式进行共性技术的突破,这可采取集群的行业合作来实现。
(4)集群创新有着非常大的外部性。产业集群的自主创新效益以及集群内企业的创新投入之间有着很大的不一致性,大量研究显示,产业集群的优势大部分集中于市场、需求以及技术信息的迅速发展,通过发展效益单个企业的创新息会在集群内不断传播,技术诀窍会被其他企业低成本进行掌握,单个企业的创新益会在集群内进行均匀分布,所以集群创新有非常大的外部性。
2.杭州软件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
2.1杭州软件产业集群简介
软件产业在杭州市最近几年发展非常快、非常有活力的一个产业。它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起源的,于90年代中后期达到了快速发展,综合体现在软件企业的数量、实力、效益、规模等都有明显提高,软件业集群很快的崛起,现在已经是国家发改委以及原信息产业部2001年进行批准建设的十一家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其中的一个。软件产业在杭州市最近几年发展非常快、非常有活力的一个产业。它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起源的,于90年代中后期达到了快速发展,综合体现在软件企业的数量、实力、效益、规模等都有明显提高,软件业集群很快的崛起,现在已经是国家发改委以及原信息产业部2001年进行批准建设的十一家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其中的一个。杭州市软件产业园区主要有三个:杭州高新软件园,杭州东部软件园(ESP)和杭州西湖数源软件园。据统计,目前集群集中了全省大部分软件企业:杭州市目前从事应用软件开发、销售、培训、服务和系统集成的企业共有516家,占浙江省软件企业总数的50%以上,约占全国软件企业总数的10%;软件企业从业人员现约有2万人,占浙江省的50%以上;杭州市软件产业收入占全省的80%以上.其中,集群中的恒生电子、信雅达、新利软件、新中大、爱科电脑、浙大网新、浙大中控、创业等企业已成为全国某些行业和领域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优秀软件企业。
同时,杭州集中了全省80%以上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人才资源,拥有浙江大学等36所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38万人,2010年可达到50万,共开设247个与服务软件相关的软件和计算机、集成电路、动漫专业,平均每年毕业生1.8万人,预计到2015年,关联专业毕业生将达到3.5—4万人。
在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上,杭州高新区也正实施人才国际化战略,大力推进5050计划,即5年内,引进海外高层次留学创业人才50名,年技工贸总收入超千万元的留学生创业企业累计达50家。按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律,高新区计划今后主要吸引和培养三类人才:高层次领军人才、基层年轻科研人才以及具有创新意识的创业人才。杭州高新区目标是,力争在“十二五”末期,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达到3500亿元,成为浙江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区。
除软件专业大学生教育外,杭州也正在大力发展服务软件专业人才的实训。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杭州市为服务企业开展各类专业培训的有杭州国家软件产业基地联合实训中心、杭州东忠人才开发有限公司、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等10几家人才培训机构,每年实际培训服务软件人才10000多人。如东部软件园与新加坡联手培育软件人才的“千里马”工程,按照国际化的教学要求,采用国际最新的IT专业教材、全新的目标教学法、外企实战模式训练等,把培训与实习相结合,着眼于提高学员的理论与实战能力,颇具实效。
近年来,杭州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在不断进行创新,让软件产业集聚发展这些方面作了非常多的探索以及实践,已逐渐成长为杭州都市经济的增长极以及全国的软件产业的主要集聚地之一。
2.2杭州软件产业集群发展的问题
杭州在2007年与天津市和北京、南京、武汉、济南等6个城市被认定为第二批“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杭州软件产业集群发展虽然势头良好,集聚的规模也初步体现,但是在整个集群发展的过程中,还是体现了很多不足:
一是技术方面,产业集群内部技术含量不高,盈利模式比较简单。软件产业务必须用很多的技术蓝领进行代码编写,但对系统设计这些相对高端的层面不涉及,根据软件企业来说,主要竞争力的不断提高是有限的。而根据盈利模式上来分析,软件赚取的是人力资源的成本差价,欧美业务承揽的价格一般是每人每年3-4万美元,而企业给员工大约是每人每年5-15万人民币不等,这里面的差价就变成了企业的利润。但这样赚取人力差价的盈利方法相对比较简单。而一个有活力的集群,必须有拥有先进技术的集群核心企业,促进技术合作和技术转移,使得集群内的知识和技术流动,成为一个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集群
二是产业集群内高端市场需要扩展,现有业务利润率比较低。根据业务上区分,欧美的软件毛利比日本软件高很多,欧美的毛利率大概在50%以上,而日业务的毛利率一般都在30-40%之间。虽然日本现在是我国软件市场的比较大的客户,但只是占世界软件市场份额的5%。把更为广阔的欧美市场进行开拓,切入世界软件市场的竞争,我国软件企业还需要努力。
三是企业平均规模偏小:杭州软件园软件企业平均人数为111795人,低于全国软件企业平均数1355人。由于缺乏核心企业,软件园区集群效应难以体现。另外企业规模过小造成吸引人才与留住人才上的困难。杭州高新区内目前已涌现出了一批软件上市公司,包括恒生、信雅达这些知名品牌,但是具有带动作用的大企业还是太少,园区内内无法形成良好的分工协作,集群内部的产业链条没有完全形成。
四是软件人才不足。当前软件人才培养大部分依靠正规学历教育,人才培养途径的缺乏使得软件人才供需缺口比较严重。目前全国每年大约有5万名软件类专业的毕业生,并且以每年7%~8%的速度在增长,但全国软件企业对此类人才的需求却以每年40%的比率在增长,,杭州作为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之一,也面临着软件人才的供给不足。除此之外,培训出来的人才很难适应软件业的实际需要。从目前的情况看,大专、职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一般层次较低,基础比较薄弱,尤其是英语能力较差。一般而言,在企业只能胜任简单程序的编写,独立进行项目管理和对外交流的能力比较弱。而大学和研究生的培养,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学术研究能力,对于实践能力培养不够。因此,学生进入企业,短时间内难以适应企业的要求,也很难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实际发挥。由此,不管是质量还是数量,都直接影响了杭州软件产业的劳动生产率。
五是产业集群内管理水平不高。在我们相对了解的几家企业里,杭州软件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几乎都缺乏相对规范的管理制度,除非国际比较知名的品牌,这也就说明了我们国内的企业在管理水平比较低,和国际企业的差距比较大。这个行业人才流失率比较高,这和企业的管理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怎样通过管理水平的改革使员工的对企业的忠诚度得到增加,是如今杭州企业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3.杭州软件产业集群创新优势与不足之处
3.1杭州软件产业集群创新优势
杭州高新区开发开放纳入国家战略,拥有雄厚的产业基础,杭州高新区承接了国内外大量的产业和技术转移,形成了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较雄厚的制造业基础,雄厚的产业基础一直是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位于区内的宁波港是我国最大的人工海港,吞吐量居世界第五位,成为我国重要的对外开放窗口和亚欧大陆桥的东端起点;杭州高新区拥有近2000平方公里的湿地和盐碱荒地可供开发,不但生态环境优良,而且具备充足的发展空间;具有体制改革试验的制度优势。新区被批准成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赋予了先行先试的权利。
根据《杭州高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综合改革涉及十个方面的内容,即企业改革、科技体制改革、涉外经济体制改革、金融改革创新、改革土地管理制度、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改革、农村体制改革、社会领域改革、改革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管理制度、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在科技方面,将杭州高新区建设成为高水平的研发转化基地;在贸易方面,杭州高新区将建设成为我国东部国际贸易中心;在金融发展方面,首要目标是创建现代金融服务体系。杭州高新区要承担如此重大的责任,还需要破解诸多难题,如自主创新能力急需增强,资源能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土地和资金供需趋紧等。
3.2杭州软件产业集群创新的不足之处
3.2.1科技层面分析
杭州高新区现已形成了动漫游戏、电子商务、物联网、数字电视、集成电路设计及制造等六大产业集群,丰田、摩托罗拉、百事、三井、松下、三菱等等世界知名企业也都已纷纷入驻杭州高新区。这些企业都有各自的企业制度和文化,但彼此间缺少相互的学习与合作;在杭州高新区内尚未形成一个高层次的产业集群,主导产业的配套产业不足,严重制约产业发展;企业间的协调性和互补性差,难以形成合力相互促进。2011年第二产业生产总值较2010年增长24.4%,而第三产业仅增长11.5%,由此可见杭州高新区起步较晚,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无法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提供有效支撑。一个亟待改变的局面是,杭州高新区发展对外资依赖性很强,2010年实际直接利用外资金额25.31亿美元,2011年为33.45亿美元,较上年增长31.1个百分点。2011年外商独资企业1375个,而中外合资企业585个,中外合作企业仅43个,国内外资金未能有效地结合。2011年全区只有3个项目获国家科技成果二等奖,由此可见,杭州高新区的发展仍十分缺乏高水平研究机构的支持。
3.2.2企业组织层面分析
企业创新是区域创新的微观基础,是创新体系的主体。而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企业都未成为区域创新的主体,因为企业既没有创新的动力,也不具备创新的资源及条件。在一个新的产业集群条件下,构建知识创新体系,主要依赖企业的运作。企业通过合作、会谈等正式与非正式的方式加快知识及技术交流。在一个好的产业集群中,由于地域接近或领导人之间的密切关系,彼此间容易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从而降低合作的风险和成本。杭州高新区内的企业也存在着一些需改进的方面,如缺乏一种合作精神,这包括很多方面的合作:企业间合作、企业内部与员工的合作、企业与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以及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等等。在市场经济中,没有哪个企业能在各个领域均处于领先地位,尤其是技术上的先进性更是难以长久。所以,一个懂得合作并善于合作的企业将会更具创新优势。而到目前为止,区域内仍有很多企业只看到自己在市场中生产者、竞争者的位置,缺少行业之间的沟通,缺少可以信赖的高素质员工,旧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依然存在,使许多企业依然停留在选拔培训、绩效考核、薪酬管理的层面,从而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中石化、中金集团、蓝星集团等国有大型企业纷纷在杭州高新区投资建设项目,这为杭州高新区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进驻杭州高新区也为企业自身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国有大中型企业正处于改革期,在体制、机制和技术上都需要创新。杭州高新区内的国有企业缺少与外资企业的文化合作和技术交流,在企业管理等方面与外资企业存在很大差距,没能很好地利用外国资金和资源。
3.2.3XX组织层面分析
XX作为一个行为主体对一个区域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传统的XX多是以管制的方式对市场实施干预,而对于一个区域创新系统来说,这恰恰是一种束缚和遏制。杭州高新区现面临两个重要问题,一是资金和土地供给不足。在土地供给方面,随着杭州高新区制造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土地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尽管杭州高新区可用的土地资源充裕,但由于种种原因,土地供给渠道不畅,难以满足发展的要;在资金供给方面也相对短缺,没有资金的支持对企业的发展形成很大的制约,尤其是对处于发展初期的技术创新型企业,大额的资金投入难以承担,需要XX的扶持。第二个是资源环境问题。随着中石化100万吨乙烯炼化以及积水化学等大型企业入驻杭州高新区,资源和环境问题得到重视。杭州高新区需要摆脱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
另外,杭州高新区去年全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68亿元,开工建设60项重点工程,竣工27项。尽管如此,基础设施建设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如气象灾害承载能力、交通运输能力等都需要增强,进而提高新区的综合承载能力。
4.实现杭州软件产业集群创新的策略
4.1政策取向
4.1.1注意处理“集群”和“创新”的关系
杭州软件产业集群在发展经过里,刚开始肯定会更多的引入企业以及相关机构,甚至部分“行政捏合”,半强制性地外部“植入”也会有,这是一定的。但要关注把集群以及创新有机地在一起相集合,把杭州软件产业集群能够有生态学的概念并不只是物理空间的布局。在古典经济学那个时代创新还没有被大家看重的时候,马歇尔就预言了经济学就应当在于经济生物学,而不是经济动力学。
政策涵义就是根据杭州软件产业集群的建设经过里,要重点防止“重硬轻软”状况。“重硬轻软”就是指XX只把硬环境重视,引导建立有着本地特点的产业结构以及建构中介服务系统和劳动力教育培训机构这些重要任务,而对学习、创新以及促进创新状况、创新文化的开展比较忽视,这样就导致了杭州软件产业集群无法成为一个很好的有着创新能力的可以自我组织的生态系统,自我的调控以及自我的发展能力就会非常弱。杭州市已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用以支持创新中心的成长。就像推出《杭州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等优惠政策促进企业能够快速成长。同时,对国家所扶持的高新技术公司根据15%税率进行减免征收企业所得税。高新技术企业以及国家级创新型企业根据认定次年起,由市、区县(自治县)持续三年根据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的50%计算进行奖励。
4.1.2注意处理内生和外生的关系
创新集群演化的动力机制按照集群动力产生的根源可分为具有市场自组织特点的内生动力机制与制度政策孵化特点的外生动力机制。内生动力机制是一种自发的内在力量,表现为邻近性、分工互补、知识流动、集体学习等机制;外生动力机制主要来源于外部环境与XX有意识地对集群进行的规划、调控行为,表现为外部竞争、区域品牌意识、集群政策等。
杭州软件产业集群的建设将享受“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税收用于杭州软件产业集群;用地计划指标单列予以倾斜;100亿财政资金用于杭州软件产业集群;设立产业投资基金;高新技术产业所得税10%;提取风险补偿金可税前扣除;对技术开发院校区内补助;贷款支持;引进人才给予安家资助和扶持”10项优惠政策,应该说非常难得,但这些政策基本上可以看成是杭州软件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外生动力。到演化的中后期创新集群演化的内生动力更重要,这主要指区内知识流动、集体学习和创新网络的形成,而这作为XX是有一定作为空间的。内生和外生动力机制是相辅相成的,它们相互融合组成创新集群演化的动力机制,动力机制的作用使得创新集群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实践也证明,完善健全的动力机制是创新集群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
4.1.3注意处理“看的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的关系
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创新集群的发展离不开一只“看得见的手”——XX的支持。在创新集群的形成过程中,即有市场主导型(自下而上)的创新集群,X的硅谷是这类创新集群的杰出代表;也有XX主导型(自上而下)的创新集群,印度班加罗尔是这类创新集群的经典案例。无论是哪种类型创新集群,XX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主要通过适宜的制度安排与适当的政策措施为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提供制度性的动力。
同时要发挥“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创新集群的演化离不开XX的干预,但XX作为随着集群的演化有时间和空间的变化与限制,即XX作为的“缺位”、“越位”、“时机不当”对创新集群的演进都是不利的。在集群的萌芽和发展初期,XX是整合创新资源的主导力量,但随着中介机构的兴起和市场的完善,XX应逐渐退出,让市场的自我调节机制来促进这种演化,其作用主要放在改善集群创新的环境上。
4.1.4注意处理“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的关系
集群经济活动的效率不仅取决于每一主体单位的资源配置效率,而且还要受到集群各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由于地理邻近,集群的外部性特征十分明显,即包括正的外部性,也包括负的外部性。正的外部性显然是多方面的,如运输成本节约、劳动力市场集中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交易费用的节约、隐性知识流动带来的创新优势,等等。
空间聚集在带来正的外部性的同时,也带来了负的外部性。如某些行为主体的聚集增加了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甚至影响周边的生态环境,这显然对其他个体乃至整体带来了损失;再如个别行为主体对集群的无形资源(品牌等)过度利用,或是对稀缺资源的争夺导致集群内部竞争加剧,都不利于集群的健康发展。但在市场机制下,个别行为主体却并未为此付出代价或受到惩罚,形成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的不一致,从而在整体上削弱集群的利益。这些问题紧紧靠市场自身的力量是不可能解决的,因此,必须有XX的介入和干预,通过控制集群的负外部性,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4.1.5注意处理“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关系
创新集群形成以及发展是XX和市场共同创造的结果,把XX的职能进行明确在创新集群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定位。世界上很多成功创新集群发展的现实已充分证明,地方XX根据产业政策导向以及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对产业集群进行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特别是最近几年,各地XX已经认识到创新集群是能够提高区域优势的内在机制,并对于营造区域创新环境、推动区域内外的金融技术、构建区域创新网络、信息服务这些组织机构能够与本地产业合作、促进企业创新这些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创新集群的形成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创新集群形成以及发展中XX是一个空间重点展现在制度供给、公共服务供给、公共品供给、产业引导、市场监管与创新系统失灵上进行克服。
产业引导指XX在对创新集群的形成与发展进行引导时要科学的规划,以此引导生产要素最优配置,从而形成未来产业发展格局。制度的供给指XX作为重要的制度供给者,首要的职能就是制定规则,并保证这个规则能实施;制定完善且配套的法律政策,保证市场经济的运行。创新集群发展中的XX应该是公共服务型的XX,也就是说XX的主要职责在于为形成和发展集群提供各项公共物品与服务。XX的市场监管行为首先是要管好市场秩序,维护公平竞争,其次是要对市场环境的维护和建设进行管理。克服创新系统失灵指XX处理好创新溢出效应容易产生“搭便车”行为。
4.2基本思路
企业的形成和成长,产业的集聚发展以及产业的专业化分工;企业之间的交易和协作,区域内进行结网和创新,网络的进行与发展。为了能够把区域创新体系的目标实现,必须在区域创新体系形成的每个阶段,根据创新网络中不同行为主体作出发点,对区域创新体系的有效路径进行寻找构建。其思路如下:
4.2.1对于集群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行加强,把技术创新平台进行构建
技术创新的主体就是企业,促进区域创新的重点是把广大企业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其真正成为科技投入以及技术研发还有成果转化的主体。
①对于集群内研发机构的建设要快加,有实力的企业需要进行研究型技术中心设计中心以及工程技术中心等进行建立,还要大量吸收各类优秀人才加盟,把人才待遇进行提高,让企业能够自主创新。
②中小企业内部需要设置专业技术人员,注重于对各项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鼓励在其基础上进行创新。
③对于各类企业之间合作以及创新需要加强。在区域产业集群内部,一般都是同类的企业或者有着很高关联度的企业,能够进行跨企业之间的联合,成立合作以及共享型的研发中心,建立可以资源共享、风险分担以及成果收益一起分享的经济体系。有条件的企业甚至可以跟其他区域的企业、跨国公司等成立合资研发中心,形成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提高本地企业的创新能力。
④以集群化促进杭州软件产业发展。根据自身的发展条件科学制定软件产业集群发展战略,依托现有的优势产业基础,发展特色园区。依托大型项目和国家产业政策,发展可能形成产业集群的产业。加快制度创新,促进产业集群扎根结网
4.2.2建设以XX为主体的区域创新体系
①确立杭州软件产业集群和创新政策。XX应确立区域产业集群和创新政策,充分发挥城市集聚资源优势,鼓励和引导产业在城市区域聚集,依托现有城市,将其做大做强,需要以集群政策替代产业政策,促进区域内关联企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提高产业集群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②基于产业集群导向创新土地利用模式。实施园区土地利用准入门槛规定,分析确定投资强度、占地面积、容积率、建筑密度以及单位面积效益等指标,进行一套指标评价体系的建立,把这定作项目进园的标准。对于占地比较多、能耗比较大、污染高的项目必须严格禁入。另外,“腾笼引凤”实现土地的二次开发。通过园区一些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企业的“腾笼”,代之以一些智力型、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的企业“入笼”,进一步优化了园区的产业结构。
③加强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综合环境建设。XX应致力于区域创新环境的建设和完善,促进地方XX制度创新。完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有效促进资源配置,制定促进区域创新发展的政策和法规,为区域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完善产业集群的发展政策。
④加强区域内部经济资源整合。XX应帮助各主体向专业化、规模化发展,提供税收、XX支出等对发展产业集群提供合理政策扶持,促进区域企业之间的劳动分工。
4.2.3发挥区域产业集群中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优势,促进区域技术创新
高校和科研机构作为知识创新和生产的主体,作为知识传播和转移的主阵地在区域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要密切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的联系,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建设基于产业集群的社会文化平台,形成大学、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的合作网络,建设有效的合作研究机制,促进知识传播扩散,实现集群创新创造要素之间的协同发展。一是为技术创新提供基础知识和技术支撑,二是为技术创新提供人力资本,三是注重创新和创业精神的培养,为区域培养技术创新型的企业家。四是直接参与技术创新,即与企业和XX进行合作。
4.2.4充分重视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完善中介服务体系
促进以及完善区域行业协会以及商会和各种服务中心、创业孵化器等这些中介机构建设,聚集法律、资讯、技术、投资、管理、财务等专业人才,给区域内部企业进行专业服务,进行职工培训、法律咨询以及市场调查等;建立与区域经济能够适应的职业技术教育以及培训体系;进行现代物流产业发展,形成和产业集群发展能够适应的物流圈以及供应链;对于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要不断加强;支持每个创新主体之间的相互合作,进行区域新思想加速、新技术以及新产品的形成和扩散;是区域产业集群进行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企业和别的创新主体(XX、科研机构、大学)之间的联络媒介,对于加快技术成果转化是非常有利的,也能够把企业创新成本和发展风险降低,提高区域综合创新实力。
4.2.5促进区域金融机构的发展,强金融体系的建设
金融机构是区域创新网络的重要主体。创新需要一定的成本并且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需要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金融机构不仅可以促进新企业的诞生和成长而且支持本地企业与大学的合作.加速区域新思想、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形成和扩散。并且,产业集群克服了一般企业信息不对称和规模不经济的缺点。具有特殊的融资优势。因此,完善区域金融体系是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推动区域创新体系形成的重要力量。
4.2.6加强与区域外的区域产业集群协作
由于经济世界化,区域和世界化的联系也不断增强,区域创新体系是开放的,支持企业要与国内别的地区以及世界上别的产业聚集区域进行协作,让创新要素能够跨区域以及全球流动,让本区域经济进行发展,让区域竞争力能够提高。XX在进行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时,可以积极进行科技开放互动战略,开展“走出去”战略,进行跨区域科技合作以及跨区域创新体系发展,主动引进以及利用国外区域创新体系的比较先进的经验,促进区域产业集群能够融入国内区域创新体系以及世界区域创新体系。
结语
产业集群创新体系的研究是一个复杂的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产业集群特有的空间集聚优势对创新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从产业集群向创新体系的演变还需要经过一定阶段的发展,在这过程中需要创新网络中每个行动主体的共同努力。
建设好杭州软件产业集群,中央寄予厚望,全国高度关注,杭州人民热切期盼。在区域经济层面更好更快的实现从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的演化是杭州软件产业集群自身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其履行重大使命的重要保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种演化的实现需要相当长的一个过程,也涉及到政策、外部环境、历史文化等多方面因素,但核心的要素是“创新”。但愿杭州软件产业集群早日建设成世界一流的开发开放区,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发动机,为杭州、东部乃至中国的发展作出历史性贡献。
参考文献
[1]柳御林.技术创新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2]RothwellR.Successfulindustrialinnovation:Criticalfactorsforthe1990[J].R&DManagement,2011,22(3):221—240.
[3]KlineS,RosenbergN.Anoverviewofinnovation,thepositivesumstrategy,harnessingtechnologyforeconomicsgrowth[M].WashingtonDC:NationalAcademyPress,1986.275—305.
[4]姚志坚,马庆国.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整体观[J].科研管理,2011(3):51—56.
[5]SchmidtTiedomanKJ.Anewmodelofinnovationprocess[J].ResearchManagement,2010,3:136—154.
[6]JostyPL.Atentativemodeloftheinnovationprocess[J].R&DManagement,1990,20(1):35—46.
[7]FreemanC.Networksofinnovators:Asynthesisofresearchissues[J].ResearchPolicy,1991,20:499—514.
[8]魏江.产业集群:创新系统与学习范式[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9]聂子龙,李浩.解读硅谷模式成功的秘诀[C].宁波:“产业集群与中国区域创新发展”研讨会,2011.169—172.
[10]BarthecernyJerorne.ThehidingcostsofIToutsourcing[J].MITSloanManagementReview,Spring2001,60-69.
[11]方兴.从交易双方看如何实现软件双赢[D].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2]巩见刚,郭京福.基于标准化分析的国内软件产业发展分析[A].2011.
[13]孙学敏主编.中小企业成长与战略研究[M].郑州大学出版社,2011.
[14]刘伟东,陈凤杰.中小企业现代经营[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15]金辉,扬帆.企业,你软件了吗[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1年.
[16]伊恩•本,吉尔•珀斯.制胜软件[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17]李小卯.资源软件与技术管理[J].科技导报,2010.8.
[18]罗伯特•克莱珀,温德尔•O•琼斯.信息技术、系统与服务的软件[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19]C.K.Prahalad,GaryHamel,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J].HarvardBusinessReview,May/Jun90,Vol.68,Issue3,p79-91.
[20]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2011.
[21]J.B.Quinn,F.G.Hilmer,StrategicOutsourcing,SloanManagementReview,Summer2011,pp.43-55.
[22]MuhammadAliBabar,JuneM.Verner,PhongThanhNguyen,Establishingandmaintainingtrustinsoftwareoutsourcingrelationships:Anempiricalinvestigation,2011.
[23]RanaEjazAhmed,Softwaremaintenanceoutsourcing:Issuesandstrategies,2011.
[24]张佑材,我国软件出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浙江省为分析模本,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浙江财经学院经贸学院,浙江杭州,2011(5).
[25]查尔斯•盖伊.詹姆斯•艾辛格.企业软件模式[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6]徐扬,黄芳.中国软件产业进入腾飞阶段[N].中国税务报.2011.
[27]孙晓琴.我国服务软件城市竞争力评价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11(7).
[28]谷建全.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理论思考[J].中州学刊,2003(6)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58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