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经济受到了很强的冲击。当前,我国经济已进入后危机时代。我国将面临后危机时期世界经济的许多变化和新机遇。如何研究后危机时代我国进口贸易问题,进而提出有效对策建议以促进我国进口贸易健康发展,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进口国,大宗资源型产品如石油、铁矿石、大豆等的进口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很大。但一直以来,由于我国采取的是出口导向战略,对进口的作用重视不够,至今仍没有形成完整的进口战略以及与之配套的经济政策。
近年来,我国进口的增长速度在不断加快;但同时,资源进口上的种种失误也造成一些严重的亏损。在今天的国际环境中进口可能难于出口,当前需要重新思考国家的进口战略。根据我国进口贸易现状特点、存在问题等方面对我国进口贸易做出系统的分析,提出改善我国进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若干对策建议。
关键词:进口战略;经济增长;对外贸易;金融危机

一、进口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一)进、出口共同推动了经济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进出口贸易也得到了迅猛发展。进口总额由2007年的9559亿美元,发展到2011年的16558亿美元,年均增长17.3%;出口额由9159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24367亿美元,年均增长18.7%。进出口差额由2007年的进口大于出口400亿美元,转变为2011年的出口大于进口7809亿美元;2007-2011年进出口额年均增幅差距相比,出口大于进口1.4个百分点。出口额占GDP的比重由2007年的4.5%提高到2011年的37.6%,进口额由5.1%提高到29.5%,相差8.1个百分点。
近三年尽管进出口均保持一定增速,但差距十分明显。2009-2011年进口增长速度分别低于出口增速10.8、7.3和4.9个百分点,进出口不均衡问题比较突出,贸易顺差由1020亿美元扩大到7622亿美元,平均每年增加834亿美元。
(二)进口消费品提升了消费,促进了生产
近年来,我国进口的消费品大多是新产品或质量性能较高的产品。从国外引入适销产品,在国内产生了示范效应和新的消费热点,带动和扩大了高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如中高档消费品的汽车、移动电话、笔记本电脑、其他数码产品、高档音像制品、服饰、化妆品等,日用消费品中的食品、烟类及饮料等。通过进口这些消费品,使国内居民可选择的消费品种类增加,促进了国内产品质量和档次的提升,进而改变居民的消费选择和行为,对提高生活水平和消费质量产生了派生效应。
与此同时,消费的导向作用最终会传导到生产环节。我国进口的消费品由当初的单纯消费,演变成替代生产,并在较短的时间内成为国类产品的世界性生产基地。如我国的家电、电子、通讯、机电等都经历了这一奇迹般的跨越,用不到20年的时间实现了一些发达国家近百年发展才达到的目标。因此,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和高档消费品的进口,快速提高了国内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含量和技术水平,加速推动了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移,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助推力。
(三)进口贸易对国内投资产生了正向拉动
数据显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与进口增长有着较密切的互为因果关系,投资增长最快的年份,往往伴随着进口的大幅度增长。通过有关数据分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进口投资品每增加1个百分点,会促使国内投资水平上升0.2个百分点。2011年进口总额、生产资料进口和机械与运输设备进口增速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以分别拉动国内投资增速提高0.15个百分点。
近五年我国投资总额与进口的相关数据也证明,两者均呈现同步发展,投资的大幅度增加往往伴随着进口的迅猛增长。通过进口投资品,一方面将资本转化为生产能力,为增强国际竞争力打下良好基础,对国内投资水平产生正向的作用。另一方面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可以提高国内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
(四)资源产品进口对经济起到巨大的作用
近几年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对能源、原材料等需求大幅增加,扩大进口已成为缓解资源紧缺瓶颈,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从国外的经济增长经验来看,一个国家由经济起飞到工业化完成需要经过相当长的高速增长时期。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决定了需要扩大相关产品的进口,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大量进口资源产品,对弥补国内资源不足和优化产业结构至关重要。进口贸易对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五)进口贸易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
国家经济安全的一个重要核心是战略资源安全。所谓战略资源安全,是指一国拥有主权、实际占有或可得到的各种战略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能够保障该国发展经济、参与国际竞争、实现可持续发展,确保该国根本利益不受损害或威胁。近年来,我国进口产品以石油、大豆、铁矿石、铜、初级形态的塑料制品等资源型产品为主,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完全依靠国内资源的局面将难以为继。因此,进口贸易对我国战略资源安全乃至国家经济安全有着直接的影响。
二、我国进口贸易发展存在的现状及其问题分析
(一)我国进口贸易的现状
1.进口实现快速恢复性增长,贸易平衡状况有所改善。
据商务部统计,2012年1-2月,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399家,同比增长7.46%;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78.23亿美元,同比增长27.09%。2月当月,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156家,同比下降10.9%;实际使用外资78亿美元,同比增长32.2%。
据海关统计,今年1至2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4958.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长28.3%。其中出口2474.7亿美元,增长21.3%;进口2483.6亿美元,增长36%;累计贸易逆差为8.9亿美元。2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为2007.8亿美元,增长10.6%。其中出口967.4亿美元,增长2.4%;进口1040.4亿美元,增长19.4%。由于春节长假的影响,导致2月份出口增长步伐明显放缓,当月出现73亿美元的贸易逆差。
1至2月份,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2619.5亿美元,增长31.8%。其中出口1165.5亿美元,增长21.7%;进口1454亿美元,增长41.2%,高出同期全国进口增速5.2个百分点。一般贸易项下出现贸易逆差288.5亿美元,扩大3倍。同期,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1788.9亿美元,增长22.6%。其中出口1131.8亿美元,增长21.8%;进口657.1亿美元,增长24.1%。加工贸易项下贸易顺差474.7亿美元,扩大18.8%。
在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中,1至2月份中欧双边贸易总值762亿美元,增长16.3%。同期,中美双边贸易总值为605亿美元,增长22.6%。此外,1至2月份日本重回我第三大贸易伙伴地位,双边贸易总值为488.5亿美元,增长28.8%。其中我对日本出口197.6亿美元,增长22.6%;自日本进口290.9亿美元,增长33.5%;对日本贸易逆差93.3亿美元,扩大64.5%。东盟位居第四大贸易伙伴地位,1至2月份双边贸易总值为474.4亿美元,增长21.2%。其中我对东盟出口215.4亿美元,增长15.4%;自东盟进口259亿美元,增长26.6%;对东盟贸易逆差43.6亿美元,扩大1.4倍。
从国内来看,1至2月份,广东省外贸进出口总值1254.2亿美元,增长35.5%。同期,江苏省、上海市和北京市进出口值分别为738.1亿、596.2亿和578.5亿美元,分别增长19.7%、22.3%和37.1%。此外,浙江省、山东省和福建省进出口值分别为423.2亿、328.2亿和182.7亿美元,分别增长19.9%、32.1%和23%。从出口方面来看,1至2月份,广东省出口729.3亿美元,增长36.9%。江苏省和浙江省分别出口412.4亿和288亿美元,分别增长15.3%和14.5%。此外,上海市、山东省和福建省分别出口273.7亿、168.7亿和116.3亿美元,分别增长11.3%、25.6%和17.3%;北京市76.1亿美元,下降5.4%。
在出口商品中,机电产品出口增长较缓,传统大宗商品出口平稳增长。海关统计显示,1至2月份,我国机电产品出口1438.2亿美元,增长20.9%,较同期我国总体出口增速低0.4个百分点,占同期我国出口总值的58.1%。其中电器及电子产品出口605亿美元,增长31.4%;机械设备455.3亿美元,增长11.9%。同期,传统大宗商品出口平稳增长,其中服装出口197.9亿美元,增长9.5%;纺织品出口122.7亿美元,增长20.8%;鞋类出口60.7亿美元,增长14.3%;家具出口53.5亿美元,增长13.2%;箱包出口28.8亿美元,增长30.1%;塑料制品出口28.4亿美元,增长14.4%;玩具出口12.2亿美元,增长12.1%。
在进口商品中,主要大宗商品进口量保持增长,进口均价普遍出现明显回升。1至2月份,我国铁矿砂进口1.2亿吨,增长22.6%,进口均价为每吨154.3美元,上涨62.6%;大豆745万吨,增长6.1%,进口均价为每吨566.7美元,上涨22.7%。此外,进口机电产品1050.6亿美元,增长28.2%,其中汽车13.8万辆,增长47.5%。
2.国内需求旺盛,大宗商品进口强劲。在我国坚持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的作用下,国内投资与消费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大宗商品进口需求旺盛。
3.贸易方式得到进一步优化,服务贸易进口快速发展后金融危机时代,从贸易方式看,由于我国进出口企业加快转变增长方式,提高自主营销比重,呈现一般贸易增长快于加工贸易的态势。
4.进口贸易伙伴继续朝多元化方向发展,与新兴市场国家(地区)贸易增势强劲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对外贸易发展中积极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大力开拓新兴市场,进口贸易伙伴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已涉及世界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国进口的扩大为各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了重要市场,成为后危机时代贸易伙伴稳定增长的重要因素。
(二)我国进口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
1.观念上对进口重视不够。传统的重商主义理论认为,只有出口大于进口,才能导致经济增长。人们并没有充分认识进口在提高消费水平、缓解国内资源的约束、提高国内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等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进口贸易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被低估,“高出低进”成为对外贸易运行的主要特征,进口贸易发展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进口的发展。
2.进口管理体制不畅。目前我国的进口管理体制不够顺畅,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第一,对非关税措施运用过多。许可证、配额等进口数量限制扭曲程度最高、社会净福利损失最大,加上人为的规划市场可能对实际的进口需求构成限制。另外由于进口许可证,配额的分配方法不恰当,限制了许可证和配额的正常的使用。
第二,控制范围过宽。一方面,我国更多地关注出口;另一方面,我们严格限制进口,控制外汇的使用,过多运用关税、数量控制以及行政手段限制进口商品的种类与数目。这种高度控制下产生的副作用较大。如走私、寻租等行为泛滥,严重影响经济运行效率。
第三,我国缺乏强有力的进口协调部门。我国进口管理部门相对较多。比如一些重要的物资如石油、钢铁、粮食等,除了相关职能部门实施管理外,一些央企也是重要的管理力量。由于缺乏相对统一的主管部门,部门分割、自成体系,相互联系和沟通不够,在对同一事项的管理理念、评判标准和关注侧重点方面不完全相通,实践中往往做出不同判断,进口工作协调起来难度比较大,给我国的进口管理造成一定障碍。
3.配套政策与措施不够完善,影响宏观调控效果。以与进口相关的金融、外汇等措施为例,进口贸易企业在业务周期的不同阶段,常有不同的融资需要。但是,目前银行较少为进口提供融资,为降低风险而对企业的各种长短期贷款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使企业进口融资困难,不利于进口企业的发展。此外,进口贸易政策与国家其它经济政策,如外资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等之间的协调具有一定的难度,在实施过程中导致部分政策效果相互抵消,影响国家宏观调控效果。
4.进口商品结构不尽合理,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目前,我国进口商品中生产消费性商品进口较多,主要以加工贸易所需的零部件和生产中所需的能源为主,而战略储备性商品进口较少,先进的设备、工艺进口偏少,关键、核心技术进口很少,在技术进口中重引进,轻消化、吸收的问题还比较严重,企业技术改造升级的步伐依然滞后,劳动生产率和竞争力的提升仍面临相当的压力。
5.进口定价话语权缺乏,存在不确定性风险。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国际商品市场价格有所回落,为我国扩大进口提供了一定的机遇。但我国对进口产品的定价权与我国的进口需求却表现严重分离的现象,许多产品的进口只能被动地接受国际市场价格,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国进口成本。如果我国不能在国际商品定价机制方面获得相应的话语权,进口的不确定性风险也同样不容忽视。
三、完善我国进口贸易的对策
(一)转变进口观念,适度增加进口
我国发展出口是为了更好的进口,利用通过发展出口赚来的外汇从国外进口自己需要的东西,提高国内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近年来,我国一方面大量引进外资,拥有大规模的外汇储备,而且连续数年保持巨大的贸易顺差,说明我国已具备了增加进口、提高进口增长率的内外部条件,即在保证国家外汇储备充足、人民币汇率稳定的条件下,适度增加进口,不仅会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而且可以缓解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避免由于高额的贸易顺差可能引发的国际贸易摩擦。同时,适当开放国外消费品的进口,不仅可以提高社会福利和人民生活水平,而且有助于产生新的消费热点,通过竞争,促进我国消费品产业升级。
(二)改善进口管理体制,提高国民经济运行效率
1.应当进一步减少非关税措施和行政干预,主要通过关税、汇率、利率等经济手段调节进口。按照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将逐步取消现行进出口管理中的大部分非关税措施,进一步缩小进口审批、许可证、配额等行政手段管理的商品范围,并逐步取消XX部门对进口商品实行的微观管理措施。
2.要提高关税的实际作用。在贸易限制关税化之后,关税水平应逐步降低,减少保护率的差别,降低保护的分散程度。在XX的控制过程中,应改变目前名义高关税与行政高控制的交叉和单纯降低关税水平的做法,慎重对待关税的下调,更多地将关税下调与减少行政许可、配额结合起来,使二者相互替代,凸显关税的实际意义。
3.要建立统一的进口管理制度,认真落实国家各类经济管理部门的职能分工,提高各管理部门的透明度,增加管理中的科学成分。对实行数量限制的部分进口商品,应由国家外经贸主管部门依据“外贸法”制定规范的相关规范制度,统一管理。
(三)完善进口贸易配套政策,产生促进进口贸易合力
1.调整利用外资政策。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口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因此在制定进口贸易政策和引进外资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到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尽量保证它们之间协调一致。应该调整利用外资政策,“招商引资”转为“选商择资”与“养商育资”,利用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提升利用外资的规模和质量。同时,应纠正一些地方XX与部门违法违规变相给予优惠政策和层层下达分解指标的做法,引导跨国公司把高精端制造和研发环节转移到我国,吸引外资加快向我国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扩展,加快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
2.完善落实进口税收优惠政策。我国应通过调整与完善进口税收政策,引导企业更多地进口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和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资源商品,并加大对企业进口业务的支持力度;要出台支持先进技术、国内短缺的能源、战略物资和部分高档消费品等产品进口的一系列优惠政策。
3.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首先,对国家鼓励进口的产品,应积极支持金融机构设立进口信贷,提供中长期的贷款或者担保,扩大信贷资金投放,开辟信贷"绿色通道",简化审批流程,推广和发展信用保险等业务,鼓励和支持信用担保机构发展,切实解决进口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其次,要设立进口贸易发展专项基金,用于鼓励进口贸易企业与进口贸易重点领域的发展。一方面,可以提高企业扩大进口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有助于规范引导。最后,还要密切跟踪了解重点进口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积极探索推出进口设备抵押贷款、进口保单质押融资等创新产品,运用多种融资方式积极支持符合贷款条件的进口企业。
(四)优化进口商品结构,加快产业结构升级
1.要灵活进行资源性产品进口。应提前办理有关进口程序,给企业一定的进口自主权,以便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出现大幅回落时,企业能抓住时机实施进口。同时,XX可以组织相关机构形成进口预案,以XX采购和民间购买相结合的方式,择机购入稀缺资源。
2.要积极扩大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应制定有效政策鼓励企业加大对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加快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同时,应制定明确的政策支持鼓励企业形成消化吸收和自主配套能力。
3.要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进口。我国应加大力度鼓励进口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设备,特别是低碳节能环保型设备的生产和制造能力,逐步形成我国自主的研发制造能力,促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4.要适度扩大部分高档消费品的进口。配合扩大消费的政策,适当降低国内稀缺的高档消费品的进口关税。一方面可避免国内消费者出国组团从海外大量购买名牌消费品,同时又可通过扩大进口满足国内高端消费群的需要
5.要适当增加服务贸易的进口。我国目前正处于服务业逐渐开放时期,随着世界经济复苏态势渐趋强化,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国际市场环境将逐步优化。“十二五”规划提出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提升中国服务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五)增强国际市场定价话语权,减小进口风险
1.健全重要进口资源储备体系,重点建立战略物资的储备制度,严密监控国际能源市场和原材料市场动向,发挥进口大国的优势,运用战略储备来调节国际市场供求,从而影响市场价格,提高定价权。
2.整顿进口秩序,防止高价进口,低价出口的情况。加强与世界重要能源、原材料出口国的合作,设法签订长期的供应合同,提升议价能力。
3.建立稳定多元的进口渠道,对能源和资源类产品实行进口市场的多元化战略,以分散风险,确保能源和资源进口安全和稳定。
4.鼓励和扶持进口行业协会等服务业中介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协调企业联合对外的谈判模式,实施干预价格等相关措施,对大宗产品进口实施“联合采购,统一谈判”机制,逐步引导企业争取进口定价话语权,规避国际市场价格风险。
四、我国进口贸易前景展望
1.我国进口与GDP之间存在着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即GDP变化是进口变化的原因,进口变化也是GDP变化的原因;GDP与进口之间同时也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
2.从短期来看,我国进口的变化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变化成正向关系;长期内我国本年度进口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变化也成正向关系,因此,可以说进口对我国国民经济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3.从整体发展看,进口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正在逐步降低。我国需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增加急需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及资源类商品的进口;简化进口管理的行政程序、审批手续,以便实现进口便利化;使用信贷、金融、税收手段,扶持、培育进口经营主体鼓励培育一些进出口大企业或国内大企业集团,创造进口市场主体多元化的局面;最后,加大高新技术引进力度与加强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力度。
当今,全球经济逐步过渡到金融危机的恐慌期并步入“后危机时代”,我国对外贸易实现了恢复性快速增长。在后危机时代加快转变贸易增长方式,注重贸易平衡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中的重大课题,进口贸易在我国经济体系中的重要性越发突显。“十二五”规划提出,未来五年,我国将加大外贸发展方式转变,实施扩大进口的战略,充分发挥进口对我国宏观经济平衡和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在这种形势下,关注进口,重新审视进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客观地对我国进口贸易发展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有效对策建议以促进我国进口贸易健康稳定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许静,“建立进口战略刻不容缓”,经济研究参考,2005,(79).
2.谢科范,“我国进口战略的构建”,国际经济合作,1991,(05).
3.王拓““美丽”而“棘手”的问题”,中国海关,2005,(05).
4.许静,“建立进口战略刻不容缓”,中国外资,2005,(08).
5.陈甲斌,“资源进口战略负面影响分析与建议”,地质技术经济管理,2003,(02).
6.陈甲斌,“矿产资源进口战略的陷阱及其对策”,资源开发与市场,2003,(04).
7.沈立人,“进口战略浅议”,财贸经济,1983,(02).
8.姚枝仲,“外贸要重视进口战略”.进出口经理人,2008,(06).
9.王虹、宋延武、蔡捷,“我国外贸战略的适时制定和调整——谈进口战略的必要性和复杂性”,商场现代化,2005,(27).
10.毕莉“运筹进口战略”,中国海关,2005,(05).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58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