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三亚民俗旅游产品开发与营销研究

  摘要

互联网信息技术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开始向众多行业领域渗透和融合,形成了“互联网+”的特色发展模式。对于传统旅游业而言,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无论是其旅游产品的开发还是营销工作,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三亚作为少数民族聚集地,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开发了众多具有自身特色的民俗旅游产品。而在新的“互联网+”背景下,三亚地区的民俗旅游产品开发和营销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转型需求。本文将通过对互联网+”相关理论概述,对“互联网+”大背景下三亚地区民俗旅游产品开发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对“互联网+”背景下三亚民俗旅游产品开发和营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结合三亚民俗旅游产品开发和营销工作的重要性,对“互联网+”背景下,如何提升三亚民俗旅游产品开发与营销工作给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互联网+;三亚;民俗旅游;营销策略

  引言

随着近些年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跨领域合作的加深,“互联网+”成为众多行业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和创新的新形势和新途径。在2017年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会议上,国家专门针对企业运用“互联网+”技术与企业众多领域深度合作,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的问题发出白皮指导。而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支柱产业,近两年也开始从蓬勃发展向产业转型升级转变,尤其对于一些依托传统民俗开展民俗旅游产品开发的地区,如何将“互联网+”的平台更好的利用起来,服务于旅游产品的营销中,让旅游产品的开发和营销得以提升,这将是旅游业需要重视和沉思的现实问题。三亚是一个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城市,一直都以“旅游立市”为发展目标,在“互联网+”的背景下,研究三亚如何提升民俗旅游产品开发和营销的问题,对紧跟时代潮流、提升旅游产品开发和营销水平来说,无疑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将着重对三亚地区的民俗旅游产品在“互联网+”大背景下开发和营销工作进行分析研究。

  1相关概念简述

  1.1“互联网+”概念

所谓的“互联网+”指的是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通过与其他传统行业相“+”的方式,实现对传统行业发展创新的目标。例如,互联网与制造业、交通行业等相结合。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互联网+”本身就是传统行业寻找新发展的创新方式。通过“互联网+”不仅能够实现对企业自身发展模式的革新,还能对整个国家经济发展方式产生较大的转变作用。在当今互联网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不仅仅是时代对企业的需求,更是企业自身追赶时代,与当下经济类型相接轨的自身需求。而从“互联网+”自身的含义来看,“互联网+”指的是借助当下先进高效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对各类资源通过互联网方式,相连接,实现信息集中与共享,在“互联网+”的帮助下,企业能够提升经济效率,促使整个国民经济取得高效发展。

  1.2“互联网+”发展趋势

“互联网+”作为新兴事物,当前正处于迅速发展阶段。未来,“互联网+”必将向更多的领域渗透,以更加现代化的方式与其他行业实现紧密合作,并带动其他行业领域的升级转型。

首先,从“互联网+”自目前的发展形式来看,“互联网+”更多的是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相加。这些传统行业将自身的信息通过互联网的形式和途径上传汇集,可以加强企业自身内部或与外部企业的信息交流。当前,各行业相互之间在信息共享方面仍然存在很大的差异,导致很多企业在做科学决策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问题。而在未来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互联网+”将会对企业的各类数据信息通过数字形式储存、上传,并借助云端进行云计算,由此帮助企业相互之间的各类信息实现互通有无,进而确保整个信息市场的开放性。因此,“互联网+”的未来发展必然是一种提升行业间信息相互交流共享的方式与途径。

其次,“互联网+”在未来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将会借助强大且先进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帮助一些传统企业对现有发展模式和管理形式做创新化改变,企业借助“互联网+”不仅需要对自身的发展和管理做进一步的高效处理,同时还需要借助大数据信息技术,对客户资源、客户需求以及市场信息等做高效全面的信息计算与分析,由此了解市场与客户需求,进而帮助企业打造满足顾客需求的产品。除了分析客户需求外,“互联网+”技术还能够帮助企业及时发现市场风险,提前给出应对市场风险的解决对策,降低风险所带来的损失。

  1.3互联网营销

互联网营销也称为网络营销,就是以国际互联网络为基础,利用数字化的信息和网络媒体的交互性来实现营销目标的一种新型的市场营销方式。由于互联网营销是以网络为基础,而网络本身又是关联国际的一种传播形式,因此,互联网营销往往具有更大的传播影响力和营销范围,且网络营销的途径和渠道也有很多种。可以说,整个互联网都是互联网营销工作开展的渠道。

  2“互联网+”背景下三亚民俗旅游产品开发和营销现状及困境

  2.1“互联网+”背景下三亚民俗旅游产品开发和营销现状

在“互联网+”背景下,三亚地区民俗旅游产品的开发变得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例如,三亚南山的“新年烧头香”、三亚清水湾新年奇妙会、陵水(光坡)圣女果采摘节、雅居乐清水湾国际沙滩啤酒狂欢节、元宵喜乐汇、槟榔谷黎苗爱情纪念日、七仙岭等,这些具有三亚民俗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吸引了越来越多国内外游客。在这些综合性的节庆活动中,民俗文化占据着重要作用。然而,三亚当前的民俗旅游产品仍然更多的是依靠传统民俗特色进行旅游产品的开发,缺乏对“互联网+”的应用。

其次,从营销角度来看,在“互联网+”背景下,三亚当地XX借助互联网对自身的特色节日“海南三月三”进行大力的宣传。根据《海南地区旅游年鉴统计》的数据显示,三亚市的“海南三月三”吸引的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人数逐年增加,2015年到2018年,三亚市游客年均增长率超过33.5%,其中,在“海南三月三”节日活动期间到来的游客占年游客人数的7%至9%。由此可见,在“互联网+”大背景下,凭借现代互联网的传播优势,三亚民俗旅游产品的营销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图1.12013至2019年三亚接纳旅游人数(万人)

  “互联网+”背景下三亚民俗旅游产品开发与营销研究

  图1.22019年三亚游客客源地占比(%)

从图1.1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从2013年开始,三亚市接纳旅游人数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从2013年的22.9万人到2017年的48.1万人,三亚市实际接纳旅游人数增长率超过100%。此外,从图1.2中2019年三亚市旅游旅客客源地的分布来看,周边的广东、福建和浙江一带游客仍然占据较大比例。其中,广东省占据33.5%,福建占17.4%,浙江占15.2%,上海占12%,其他地区占21.9%。这说明三亚的旅游客源更多的是来源于周边交通更加便捷的省份。同时,这也间接地说明了,在“互联网+”大背景下,三亚民俗旅游的发展并没有太大的效果,当地吸纳的游客更多的都是周边地区,并没有借助“互联网+”的信息传播优势向更远地区的游客进行宣传。

此外,三亚民俗旅游产品在借助“互联网+”开展对外营销过程中,更多的是以单一的民俗旅游产品组合方式进行对外宣传。例如,在三亚旅游局官网、携程旅行以及其他互联网宣传渠道中,三亚民俗旅游产品更多的是以“传统民俗乡村下的现代旅游色彩”、“民俗旅游,领略乡村风情”等较宽泛的民俗概念进行宣传,缺乏对三亚当地的民俗旅游产品品牌的建立和宣传。在“互联网+”背景下,这种缺乏品牌营销观念的方式很难提高宣传效果。

因此,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互联网+”背景下,三亚民俗旅游产品开发展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且在互联网营销的帮助下,三亚民俗旅游产品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仍然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互联网+”大背景下,三亚民俗旅游产品在开发中仍然表现得形式较为单一,且在借助“互联网+”对外开展营销宣传工作时,缺乏品牌观念,导致营销宣传效率不佳。因此,对于三亚民俗旅游产品开发和营销而言,在“互联网+”背景下仍然有很多需要改进之处。

  2.2“互联网+”背景下三亚民俗旅游产品开发和营销中的困境

2.2.1民俗旅游产品单一

从目前三亚市民俗旅游产品开发的现状来看,其民俗旅游产品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大都较为单一,且缺乏创新。三亚市现已开发的民俗旅游产品大致包括两类:一类是依托现有各类民俗特色的遗留民房(如:疍家棚、黎村苗寨等),具有地域民族特色的各类美食(如:竹筒饭、椰子饭、红棕鱼等),另一类是结合原有少数民俗的一些风俗和节日开展的特色民俗节日旅游活动,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当地的每年的“三月三”活动。然而,这些旅游产品无论是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显得过于单一,游客在这一过程中大都只能参观和就餐。这不仅导致三亚市现有的诸多民俗文化资源被浪费,更会因旅游产品差异化不明显而失去旅游市场竞争力,导致游客的满意度大打折扣,也会因旅游产品单一,无法更进一步挖掘消费者需求。

2.2.2缺乏品牌营销观念

在旅游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要想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就必须找准自身的特色,实现差异化营销。对于旅游产品而言,品牌塑造逐渐成为实现这种差异化的重要手段。尽管三亚当地聚集了众多的少数民族,拥有着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但在实际营销宣传过程中,三亚地区仍然把“民俗旅游”作为所谓的旅游特色,事实上,在旅游业发展已经接近饱和的今天,旅游业自身的内部市场细分已经深入到“民俗旅游”层面,如何在“民俗旅游”层面做进一步的细分和品牌打造,才是未来民俗旅游发展需要深思的问题。三亚地区在民俗旅游产品营销过程中,无论是营销内容还是宣传内容,几乎都没有树立自身的品牌,即便是每年举行的极具特色的“三月三”盛大少数民族聚集节日活动,三亚旅游部门在进行网络宣传工作中也仅仅是把活动的具体内容做细致的罗列,期望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吸引游客,然而,旅游产品的宣传往往不能被游客直接感知。很多游客不能凭借单一直观的描述而对三亚民俗旅游产品产生前往旅游的想法。

2.2.3开发模式缺乏创新

三亚地区聚集了较多的少数民族,因此也拥有众多的民俗旅游资源,然而,在实际进行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三亚地区虽然也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对原有开发模式进行了调整,但从本质来看,三亚当前的民俗旅游产品仍然没有太大的创新。例如,三亚旅游管理部门在2016年通过打造“三亚线上民族服饰博览”以及“线上动态三亚景观”,期望提高潜在游客对三亚民俗旅游产品的兴趣。然而,这种开发模式仅仅是依托现代科学技术对原有的民俗旅游产品做形式上的改观。此外,三亚旅游部门还借助互联网开通了线上预定门票、线上订餐等,这些对于民俗旅游产品的开发而言,仅仅是附加品的增加,因此,“互联网+”背景下,三亚民俗旅游产品的开发模式仍然缺乏创新性。

2.2.4营销形式不成熟

近几年,三亚地区开始有意借助互联网开展民俗旅游产品的营销活动。然而,由于对民俗旅游产品自身的特点以及互联网营销工作考虑欠缺等因素,三亚地区民俗旅游产品的营销形式仍然不够成熟。三亚当前对民俗旅游产品在互联网营销方面更多的是倾向于产品的宣传,期望通过民俗旅游产品的内容宣传达到营销的目的。例如,通过“三月三少数民族集会”、“海祭”等大型活动的对外宣传,吸引游客。此外,三亚对一些具有自身特色的民俗旅游产品通过直接线上推广的方式进行营销,这种营销形式既耗费了宣传成本,也无法针对特定的旅游消费群体进行宣传。因此,整体来看,“互联网+”背景下,三亚民俗旅游产品的营销形式不够成熟,不能够将民俗旅游产品自身的特点和互联网渠道营销做有效的结合。

  3三亚民俗旅游产品开发和营销中“互联网+”的重要性

  3.1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近些年来,旅游产业已经成为诸多地区发展经济的重要支撑,三亚地区民俗旅游产品借助“互联网+”进行开发和营销工作,不仅能够充分利用三亚市当前现有的很多自然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开展民俗旅游业,通过收取景区门票获取收入,同时还能够带动当地的交通运输以及衣、食、住、行、娱乐等诸多行业的协同发展。可以说,三亚地区民俗旅游产品通过“互联网+”的开发,能够对三亚市当地经济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此外,三亚市当地民俗旅游业借助“互联网+”的发展,能够为本地的很多农民创造很多的就业岗位,也为很多本地民众开展独立个体经营提供了客源市场,这些都能够促进三亚市当地的经济发展。

  3.2保留传统民俗文化

民俗旅游产品的特点就是利用当地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开展一系列的旅游活动并开发相关旅游产品,实现旅游经济收入。在三亚民俗旅游中,不仅包括当地独特的美食、服饰、节日、习俗,还包括当地人的一些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等。通过发展民俗旅游,能够把民俗文化和经济发展相结合,以新的方式激活传统民俗文化,赋予民俗文化更受欢迎的载体,而通过“互联网+”的营销传播渠道,能够让世界各地更多的游客学习和了解三亚当地的民俗文化。例如,三亚地区当前开展“三月三”南国风情集会,将众多少数民族的诸如骑牛、射弩、攀藤摘花、顶棍、拉乌龟、三人摔跤等几十种民俗文化活动聚集在一起,通过“互联网+”下的各类互联网宣传途径,每年都会吸引上万游客前来参观游览,使得原有的各类民俗文化借助“互联网+”获得了新的生机。

  3.3加快当地经济转型

在“互联网+”背景下,对于三亚民俗旅游产品而言,无论是前期的开发还是后期的营销,都需要根据“互联网+”自身的特点做相应的调整与创新。“互联网+”自身的集约性要求三亚民俗旅游产品的开发应当是跨领域且具有突破创新性质的,包括将传统民俗文化与现代人们的消费喜好相结合,打造创新民俗旅游产品,赋予民俗旅游新含义。这就需要对当地传统产业做相应的调整,实现跨领域、跨产业之间的相互合作。此外,“互联网+”背景下,借助互联网实现众多民俗旅游产品的宣传方式和途径的创新,能够进一步促进当地旅游产业与其他临近产业相互合作,借助“互联网+”加快当地经济转型,进一步带动当地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4“互联网+”背景下提升三亚民俗旅游产品开发和营销的措施

  4.1完善对“互联网+”的建设

“互联网+”背景下,要进一步提升三亚民俗旅游产品的开发和营销,就必须首先对当地旅游产业进行“互联网+”建设。首先,要将与旅游相关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进行互联网平台功能的完善,通过搭建三亚旅游网上指南,为旅客提供旅游咨询、景区介绍、票务代理、特产购物等多项服务,同时,通过这种综合型的互联网服务平台,让旅客能够便捷地选择自己所需的各项旅游产品,也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其次,要结合三亚地区民俗旅游自身的特点,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在各旅游景点之间形成“信息化导游”指南,完善信息化交通导览和无线网络,为推定三亚民俗旅游发展奠定硬件设施基础。还可以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在各个旅游景点之间开设信息查询、旅游路线、时间分布等信息指导功能,通过整合这些资源,利用“互联网+”的模式,能够充分解决不对称、不均衡这一问题。只有首先对“互联网+”做完善建设,才能进一步推动三亚民俗旅游产品的发展。

  4.2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开展精准营销

近两年,借助互联网自身的优势,大数据营销已经成为一种更加高效的营销方式。所谓的大数据营销就是指基于大量互联网数据的分析,结合自身产品特点,寻找营销目标。对于三亚民俗旅游产品的开发和营销而言,可以通过互联网调查的方式,了解当前大多数游客的旅游喜好,或更加精准的民俗旅游消费偏好,并根据国内其他民俗旅游产品开发现状,分析民俗旅游产品的市场需求,再结合市场需求打造针对的民俗旅游产品。例如,根据大数据分析进行民俗旅游产品的游客年龄段、身份、旅游出发地、旅游产品喜好、平均消费价格等,通过这些影响游客消费者行为的因素的大数据分析,在实际的民俗旅游产品开发中,以顾客需求为中心,结合三亚当地自身的特点,打造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的民俗旅游产品。此外,还可以根据以往进入三亚进行民俗旅游产品消费的游客的反馈,从中发现一些问题,并针对问题给出及时的解决对策。

  4.3创新虚拟与现实的线上线下旅游形式

为了更好地利用“互联网+”提升三亚民俗旅游产品的开发,可以将互联网的虚拟性和民俗旅游产品的现实性做创新结合。通过对三亚当地的一些民俗旅游产品的线上直播介绍和推广,让一些不具备前往当地参观的游客也能通过直播的方式进行观看。例如,可以将三亚当地的一些手工艺品制作方式和过程以直播的方式对外开播,还可以通过网络直播营销的方式,在线销售具有三亚地域特色的一些特产和手工艺品。还可以通过打造线上娱乐游戏的方式,让异地游客可以通过在线互动的方式,与三亚当地的一些原始民众进行各类娱乐游戏。通过这种线上与线下虚拟结合的方式,实现三亚民俗旅游产品内涵和形式的双向创新。

此外,民俗旅游产品更多的是注重游客的主观体验,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先进的VR技术以及网上虚拟旅游的方式,将三亚当地一些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通过1:1真实还原的方式,在虚拟网络重现,游客可以不受地域和时间限制,随时随地地进行旅游景观的欣赏。在“互联网+”时代,农村民俗旅游产品营销可以通过“互联网情景模拟”技术来进行营销推广。对那些由于各种因素限制无法达到景区的游客,也能够提供真实的产品体验,达到线上民俗旅游产品营销的目的。

  4.4依托“互联网+”创新旅游产品宣传方式

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要进一步提升三亚地区的民俗旅游产品开发和营销。就必须通过“互联网+”对旅游产品的宣传方式做进一步的创新。

首先,应当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相关宣传渠道进行旅游产品的宣传。为拓宽三亚民俗旅游产品的互联网营销渠道,三亚旅游部门可以在诸如知乎、豆瓣、马蜂窝、途游网或民俗旅游联盟贴吧以及旅游QQ群等相关类似互联网交流平台内进行三亚民俗旅游产品的宣传。还可以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开通自己的官方账号,每天定期推送三亚民俗旅游产品相关视频或是出门旅行的相关知识,以此吸引定向潜在客户群体。还可以通过自媒体的方式推送与民俗旅游相关的优质文章,在微信、微博、小红书、豆瓣、知乎等名气较高的青年聚集较多的网站做内容推送,进而实现民俗旅游产品宣传的目的。

其次,“互联网+”大环境下,可以通过跨领域合作的方式进行旅游产品的宣传。例如,三亚民俗旅游产品与当地的一些航空公司或高铁部门相互合作,通过相关领域的宣传,提高三亚民俗旅游产品的知名度。也可以与途牛网、飞猪旅行、携程旅行等旅游相关APP进行合作,对三亚现有的一些民俗旅游产品进行线上的宣传推广。

  5结语

本文通过对“互联网+”相关概念的介绍,通过对三亚民俗旅游产品在“互联网+”背景下的的发展现状的分析,发现三亚民俗旅游产品在实际的开发和营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第一,当地民俗旅游产品内容和形式较单一;第二,在互联网营销中缺乏品牌营销的观念;第三,开发模式缺乏创新,与互联网相脱离;第四,营销形式不够成熟完善。为此,在“互联网+”背景下,应当首先完善三亚地区民俗旅游的“互联网+”基础建设,其次要对现有的民俗旅游产品的销售渠道和支付方式做现代化更新,通过选拔和引进复合型人才,借助互联网加强对外宣传,并加强XX的引导和对三亚民俗旅游产品开发的立体扶持。只有真正把民俗旅游产品的自身和对外营销形式都与“互联网+”相结合,才能让三亚民俗旅游产品在新形势下有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鲍兰平,谢岚琳.“互联网+”背景下三亚康养旅游产品构建与营销策略研究[J].商业经济.511(03):54-55.

[2]孙洁.“互联网+”下农村民俗旅游产品的开发与营销研究[J].农业经济.No.375(7):117-119.

[3]胡雨凯.自媒体背景下三亚旅游景区微信营销现状及提升研究[J].农家参谋.621(11):215-216.

[4]陶小云,夏汉军,张奇.“互联网+”背景下乡村旅游产品转型升级与营销策略研究——以花岩溪为例[J].旅游纵览(下半月).281(10):164-165.

[5]张静.“互联网+”背景下河南民俗旅游开发研究[J].特区经济(12):133-134.共2页.

[6]胡雨凯,郎超平.全域旅游背景下三亚民宿旅游开发现状及发展研究[J].美与时代(城市版)(4):91-92.

[7]宁波.浅议三亚休闲农业的深度开发[J].经济研究导刊.2014(4):241-242.

[8]王浩.体验经济视角下文化旅游产业创新开发策略研究——以海南省三亚市为例[J].生产力研究.No.263(6):97-101.

[9]盛颐.三亚城市旅游产品开发问题及对策[D].西南财经大学.2008.

[10]初云玲.“互联网+”背景下海南休闲农业旅游的创新营销[J].现代商业(5):15-16.

[11]李芃君.“互联网+”背景下甘肃旅游文化产品设计与开发[J].艺术科技.31(10):184.

[12]邓琼飞.三亚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意义浅论[J].世纪桥(11):138-139.

[13]张振祥,蒋倩,龚雪.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民俗旅游产品开发研究——基于旅游体验[J].现代商贸工业.2016(14):19-23.

[14]张亚红,蒲嘉欣.三亚民俗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J].中国市场.2014(42):163-164.

[15]黎灵艳.论乡村民俗旅游开发中的文化保存[J].当代旅游:学术版(4):83-84.

 

“互联网+”背景下三亚民俗旅游产品开发与营销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三亚民俗旅游产品开发与营销研究

价格 ¥5.50 发布时间 2022年10月5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59383.html,

Like (0)
打字小能手的头像打字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2年10月5日
Next 2022年10月5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