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地方性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资源优化组合、培训模式和教育方式多样化格局已经初步形成。一般来说,地方院校的角色专注于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地方性教学研究型大学主要以应用研究为主,适当的开展基础研究。一些地方院校为加强适应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努力挖掘现实优势和自身潜力,提出科研和教学共同发展,促进教学的科学研究,培养高质量人才。本文就地方性教学研究型大学向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化过程中的教学管理进行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模式;实践教学管理

引言
地方性教学研究型大学坚持教学与研究相辅相成,作为研究型大学的优势,教学过程把人才培养作为首要教育理念。学校充分利用科学研究在学科建设、人员和设备中的突出优势,抓好基本本科教育,构建一个科学研究和教学的共生教学模式。将“寓学于研”的研究教学理念贯穿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引导学生建立一个研究型的学习风格,构建研究型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构建培养学生学习质量为核心平台的研究和培训,建立和完善适应本科教学的教学管理模式。
一、、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特点
多数为省(自治区)属重点大学,以产出高水平的应用科研成果和培养应用性和复合性高级人才为目标,以主要服务地方为己任;有一定数量的博士点和硕士点,教学与科研并重、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举;有一批在国内同行中有一定影响的较高水平的师资;科研实力较强,有一定数量的国家级重点研究课题和一批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科研成果;拥有一定数量的高水平学科和在省(自治区)领先的实验室和研究基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比较先进,有先进图书馆、网络平台和比较丰富的国内外图书信息资料;生源素质较好;办学经费较充足,学生学费收入不再是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与研究型大学培养的研究型、学术型精英人才和教学型大学培养的大众化的应用型、实用型人才不同,教学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兼有两者的特征,即兼有大众高等教育特征和精英高等教育特征,主要培养具有一定的复合知识、有较强的创新能力、研究潜力和实践能力的应用性和复合性高级人才。
二、教学科研型大学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地位和功能
在知识管理过程中,已经分析了国家科研机构和教学科研型大学在知识创造和管理中的重要地位。简要而言,教学科研型大学在知识经济时代将处于知识管理过程的源头地位,如果没有大学和科研机构生产的知识,整个社会将会因为生产要素的短缺而产生更高级形态的“短缺经济”—现代知识的短缺。现在有一个争论,即教学科研型大学和国家科研机构(主要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之间,谁应该是“知识创新工程”的主体。一种观点认为两者都应该是“知识创新工程”的主体,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科学院是“知识创新工程”的主体。笔者以为,“知识创新工程”应该把教学科研型重点高校纳入到主体中,
其原因首先在于这些高校已经有了相当强的知识创造力量,如高校中已设的许多国家重点实验室、ERC等研究机构,其智力优势和资源优势远比中科院相应学科、实验室要强得多;
其次,中科院等国家研究机构本来就存在“分流”的现实问题,如果单纯把中科院作为“知识创新工程”的主体,就势必要重新加强“有所为”的每个学科的研究力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这些学科的知识创造能力不落后于世界水平,由此的又一个结果是重新出现资源配置的不经济性;而且分流成果可能被重新“侵蚀”。
其三是知识的生产规模问题,在我国这样一个侠涣大国中,知识生产的主导组织如果仅仅是中科院这样有限力量的国家研究机构,显然是不够的,尤其是我国企业的知识创造力量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企业的知识创造能力背景下,把教学科研型大学排除在“知识创新工程”之外,显然是不能适应未来国家间知识竞争的需要。所以,“知识创新工程”应该同时把两者纳入到主体中,这也是广义上知识管理有效性和经济性的客观要求。作为知识创造的科研工作将是今后一流大学的中心任务之一。
除了知识创造外,高校承担的另一项中心任务是知识的学习、扩散和传播。正如传统观点所认为的,高校是传播现代文明的文化阵地,当然,这一提法只突出了高校的知识传播和扩散功能(现在看来,这种提法显然是有缺陷的。要全面体现一流高校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地位和作用,科学的提法应该是:高校是创造和传播现代文明和知识的文化阵地),但它简明地表达了高校的教学功能,即通过高校的教学.实现创造的最新知识的扩散。
三、教学科研型大学在实践教学管理上出现的问题
(一)投入严重不足
地方院校的投资主体多为地方XX,由于缺乏长期稳定的投资机制,不少地方院校,特别是非当地XX重点扶持的院校,资金短缺问题十分突出,从而使学校的师资力量难以提高,教学科研设施难以更新,其直接的后果是导致学校不断缩减实践教学环节的投入。
(二)实践、实习环节少,实施困难
学生的实践能力对管理专业的学生尤为重要,可由于目前教学设施的短缺,专业实践、实习较少,使得实际操作相对困难。校外实践教学效果不佳,培养合格人才实践教学的重要举措就是到社会上的公司、企业去实习。可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实习单位不愿甚至拒绝接待实习生或将实习生当成免费的勤杂工,致使学习效果不甚理想。
(三)学生实习与就业、考研之间的矛盾
严格的实习管理是实习质量的保障。学院制定了关于实习的管理规定,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迫于“就业压力”,在实习期间学生要寻找工作机会,要不断外出联系工作单位、参加招聘会、到用人单位面试等,致使临床实习过程不系统、不连贯。还有部分学生报考了当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进入11月份后,花在备考上的时间较多,医学专业学生临床实习精力投入不足,有时还需要请近两个的月的“考研假”,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正常的实践教学秩序,干扰医学生系统培养的过程,不利于提高临床实习的质量。因此,如何协调好实习管理与学生就业、考研间的矛盾,实现互惠、双赢,需要进一步探索。
(四)实习安排与学生学习计划之间的矛盾
学生实习任务与在校学习任务是专业培养计划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偏废。但是,比如在医院实习实际执行过程中,医院实习安排与学生的学习计划存在一些矛盾。比如应届实习生学期结束后就进入实习医院,该学期课程的补考不能如期参加。各医院对实习生进入医院时间要求不一致,个别医院较早(6月中旬),学生还没有完成相应课程的学习。有些学生在实习期间要返校参加英语四六级考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如何科学、合理做好实习安排,妥善处理两者间的关系,尤为关键。
四、教学科研型大学在实践教学管理上的对策
(一)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改革教学形式,提高教学办学质量
创建研究型大学需要学校的历史和文化的积淀,但不能全部抛弃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是集中突破学校整体和战略性的重要问题,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应用型人才。首先,跨越式发展的发展教育信息化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学校教务管理信息网络平台在两年前就开始了,学生在线课程、在线注册、毕业成绩单和各种教学信息电子操作化就是很好的开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带来一场革命,带动了研究型教学管理的发展,尤其是建立和完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使大学跨越时空界限、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受到很大影响,给予更大的研究想象空间。当地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实践教学管理应梳理相关政策,狠抓管理,确保高水平的教育质量和教学管理网络的真实性,确保大量的评估数据的快速挖掘,教学网络平台操作正常,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研究基础。该指数还是教育管理和重要保障,提高教育质量,也是地方性教学研究型大学实践教学管理水平评估内容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
建立管理学科模拟实验室,长期以团队形式组织学生进行管理专业模拟实践,使学生了解企业经营环境,掌握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基木流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动员模拟实验室向全校木科生开放,通过教师计工作量、学生计学分的办法将这一举措引向深入。以往,实验室做的实验大多是理论验证内容,具有基础性、单一性、和虚拟性,这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不相符。因此,搞好校内实践教学,是培养地方院校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特别是一些项目的基本操作等必须在校内完成,为满足这些要求,加强地方院校的实训设备、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建立综合的实验室,迫在眉睫。
(三)构建校企产学研联盟,把实践教学与社会实际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建立了适应人才培养目标需要的实践教学体系,还需要一个与社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计划实施环境,也就是要搭建校企合作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平台,让学生进入社会,有一段相对集中的时间在企业生产、科研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增强素质。校企产学研联盟就是发挥这种人才培养功能的良好平台。校企产学研联盟有多种形式。最常见的就是具有长期合作关系的校外企业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还有适应特定行业人才培养需要校企合作举办的教学学院,如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与上海汽车集团公司合作共建“汽车学院”、与上海航空公司合作共建“航空运输学院”、与上海地铁运营公司合作共建“轨道交通学院”等;还有适应特定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校企合作举办的人才培养教学实验班,如湖北工业大学与中交二航局联合开办的“安全工程师定向培养班”;也有校企合作在企业共同设立的研发基地、技术服务平台等。不管建立何种形式的产学研联盟,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达到目的的根本是保持联盟的有效运转,所以要切实解决联盟运作实践中校企结合不紧密的问题。
(四)将“寓学于研”的研究型教学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所谓研究型教学理念,就是强调以探索和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注重通过以探索和研究为基础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与创新能力,核心是“寓学于研”。其目的是形成一套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教育新机制,将研究性教学与研究性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激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研究能力,弘扬科学精神,增强社会竞争力。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实力决定了其本科教育有能力有条件开展以探索和研究为基础的教学,从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特征的“教学型”教学转变为以培养认知能力为主要特征的“研究型”教学,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探究中去。因此,学校应将研究型教学的理念融入本科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人才培养模式要从单一学科背景下的专业对口教育向学科交叉与综合背景下的宽口径专业教育转变;教学组织要由传统的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转变,突出研究方法的训练;教学方法要从知识的单纯灌输向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型教学方法转变;实践教学环节要从学生的被动式实践转变到主动式实践等等。
总结
首先,当地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在学科建设、加强宏观管理和政策指导层面,增加了学校管理需求,要求地方性教学研究型大学必须具有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理念,充分参与国内外竞争,争取创造更多的学术性研究。在学校教学工作中,创新和发展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历史赋予的教育责任,研究型高校应该不断探索和改革,建立一个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体系,教育部的评估,并提供最好的教学管理模式,创建教学研究的新方法。
参考文献
[1]杨京京,朱正茂.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7,(11).
[2]徐小洲.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学的困惑与方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04).
[3]徐新,李桂源.论大学教学与科研的互动[J].当代教育论坛,2005,(05).
[4]刘念才,刘少雪.研究型大学教育教学理念的思考与建议[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04).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6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