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中国社会离婚率的不断上升,单亲子女的数量也急骤增多,如何对这一特殊群体施以正确的教育,以促进他们键康成长,已成为家庭、学校和社会面临的一个新课题。阐述单亲子女的特点及成长环境,分析单亲子女教育的现状和教育误区,并分别就单亲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层面提出对单亲子女进行教育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单亲子女;成长环境;教育

社会的发展,观念的更新,离婚已经成为中国男人和女人自由的选择。但是,伴随着离婚率不断上升的同时,也造成了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单亲家庭在曰益增多,单亲子女的数世急骤上升。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80%的单亲家庭属夫妻离异所致。这个事实使广大的单亲家庭和教育工作者面临一个新课题——如何教育单亲子女,使他们健康成长。毋容置疑,单亲子女其思想、学习、性格甚至健康都有别于正常家庭子女,带有极大的特殊性,可有些家庭对此茫然失措,学校也是“老兵遇着新问题”,社会也缺乏这方面的指导或辅助性的机构组织。因此,今日之中国,面对数目庞大并且日益增多的单亲子女,其教育问题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值得待别关注的问题,本文对此进行探讨。
一、研究背景
单亲家庭是指父母离异或一个亡故的家庭,其子女即单亲子女。笔者曾借学生实习之机对金华七中、金华九中等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在50人的班级中,单亲家庭子女占10%-20%。
(一)单亲子女成长环境剖析
离婚对不幸家庭的父母本人可能是一种解脱,但对其子女来说无疑是个灾难,成长环境的急骤变化远远超过了子女的心理承受能力,有的甚至给子女一生带来精神创伤。成长环境的变化,使不少单亲子女因缺少父爱或母爱而导致心理失衡。据向许多中学班主任调査了解得知,许多原先的优等生在父母离婚期间突然出现明显变化,如上课走神,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作业不完成等等。父母离婚后,其子女普遍表现为情绪低落,心情浮躁,神郁悲观,性格孤辟,好走极端,这神情况即为心理失衡。这种心态如果不及时纠正,久而久之,会扭曲性格,造成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严重影响单亲子女情感、意志和品德的健康发展。
心理失衡又导致不少单亲子女走上犯罪道路,致使单亲子女犯罪率高。据有关专家统计,在父母离异的单亲家庭中,青少年犯罪率在40%以上。广东省某市68%的青少年犯罪都出自于离导的单亲家庭子女。以发生在北京的一起涉及数万元的盗窃案为例,被抓获的“案犯”是4名正在上中学的学生,其中3名学生父母离异,属于单亲子女。
(二)单亲家庭子女的特点
据对100名离异家庭的单亲子女的统计,其中,48%有自卑心理;40%性格孤僻,感情脆弱;25%感情波动起伏不安;24%心理早熟。
1. 内向、孤独。据在金华七中的调查,90%的单亲学生性格内向,平时沉默寡言,独来独住,也很少与同学交往。
2. 过分自尊。据在金华七中、九中的调查,90%的单亲子女不愿同学与老师得知自己家庭的真相,并对家庭关系问题特别敏感,十分颐忌,甚至有个别单亲子女编说自己家庭如何温暖的故事,以此来隐瞒自己家庭的不幸。
3. 早熟。据在金华七中的调查,20%的单亲子女现出早恋现象。这种倾向应该是由于单亲子女缺乏爱,而希望从对方身上寻找一件心灵的慰藉。
二、单亲家庭对子女造成的消极影响及其形成原因
与完整家庭相比,单亲家庭由于部分家庭环境向坏,父母性别角色缺失,家庭关系失调等因素将影响子女良好人格的形成并产生极大的消极作用。这些消极作用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智力发展方面
智力发展这些差异在7—13岁各个年龄段都表现得十分明显。影响单亲家庭子女智力发展的原因有:
1、部分家庭环境进一步向坏。这是影响单亲家庭子女智力发展缓慢的最重要因素,已被各国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证实。单亲子女由于处在亲情关怀相对较差的环境中,这部分家庭环境较差,因此,无论对儿童的智力还是行为发展都极其有害,导致儿童智力发展缓慢,行为协调性差,成为“早期失败儿”。
2、父母角色残缺。由于男女两性在智力发展上各具特色,父母在家庭中的社会角色是难以互相替代的。女性形象思维较强,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相对较差;男性恰好相反。在对子女智力发展的影响中,家长会有意无意、自觉不自觉地染上各自性别特征的色彩,完整家庭的家长会在互补中不断完善孩子的智力,而单亲家庭中的父母角色缺失对子女智力的发展来说是不利的。
(二)情感发展方面
有调查表明,离婚头六个月,子女的不良情绪发生率相当高。具体表现为抑郁、暴躁、孤独、易怒、发呆、焦虑、冷漠、过分胆小等。除了父母离异或其他家庭灾难之外,造成子女不良情绪情感的因素还有以下几个方面:
1、父母不良情绪。由于一个单亲家长要承担本应由夫妇双方承担的责任和重担,这些家长易产生消极情绪。而情绪主要通过家长的表情、语言、行为反映出来,使家庭气氛压抑,易造成孩子焦虑、紧张、反应失常等异常情绪。
2、不良教育方式。单亲家庭形成之后,大多数单亲家长往往忽视孩子的实际情况,期望值过高,由于无法承受压力,孩子易产生压抑或抵触情绪。有的单亲家长对孩子过度溺爱,无原则地满足孩子过分的物质要求,易使孩子产生任性、暴躁等不良情绪。
3、来自社会舆论方面的压力。由于社会上至今仍有一部会人对单亲家庭存在歧视和偏见,从而使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压力加重,在挫折面前表现出彷徨失措、悲观泄气的情绪,甚至产生羞耻感。
(三)社会适应性方面
造成这种单亲家庭子女社会适应不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关系失调。在一个由夫妻和子女构成的家庭三角系统中,任何一方的缺失都会导致家庭结构的破裂,从而使家庭关系失调。而家庭关系的失调所带来的必然是家庭气氛的沉闷,这种气氛势必会降低儿童在家庭和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水平、互助水平和评价水平。
2、心理失衡。单亲家庭子女受其家长的心理创伤的影响,会表现出封闭、自卑、抑郁、猜疑、嫉妒、孤独,甚至冷漠,厌恶交往,逃避与他人接触等心理。这种失衡的心理必定会对单亲家庭子女的社会性,尤其是亲子关系、同伴关系等人际关系造成不良影响。
(四)性格发展方面
相对于完整家庭子女而言,单亲子女易形成自卑、孤僻、怯懦、粗暴等性格特点。这种性格倾向主要是由以下因素导致的:
1、不良情绪的影响。情绪与性格密切相关。长期生活在压抑的环境中,易形成孤僻、怯懦的性格;长期生活在紧张、不安的情绪中,则易形成焦虑、神经质等人格倾向。因此,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情绪始终是影响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
2、不良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环境与性格的形成密切相关。过分严厉,孩子又会自卑、孤独、抑郁、怯懦、冷酷。单亲家庭的父母,常对子女产生爱的极端,要么是溺爱有加,要么是爱的贫乏,这两种极端都会使孩子的情绪情感生活受到严重的破坏,以至造成身心不良发展,出现种种性格缺陷。
3、学校环境的影响。单亲家庭子女由于易遭到周围人的歧视,他们对老师的态度比一般人更敏感。若老师能给单亲子女更多的肯定、关怀和帮助,会使其更加积极乐观;反之则会使其产生冷漠、敌对、自卑等情绪。
三、单亲家庭子女教育现状分析
如何教育单亲子女,无论对家庭、学校还是社会来说都是一个新课题,而其现状更令人担忧,可谓是问题重重。
就学校而言,面对突然而至的单亲学生群体确实有点措手不及,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缺乏这方面的专业知识。据对金华七中、九中的调査,学校并未把单亲学生视为一特殊群体来研究对其教育的方法,更没有与之相关的其他措施。但问题是看到社会上,给予单亲子女关心帮助的专门机构几乎为零,对其教育提供指导的机构也大为缺乏。而单亲家庭在教育子女上的问题尤为突出,具体表现为:
(一)迁就溺爱
在离异之后,为人父母者往往更加怜悯孩子,对子女一味娇宠,有求必应,认为应最大限度地满足子女的种种愿望,以弥补其失去父亲或母亲的遗撼。可结果常常是导致单亲子女以自我为中心,变得自私、专横和任性,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甚至不尊重含辛茹苦养育他们的父母。
如金华九中某班单亲学生沈栋,6岁父母离异,判与父亲,其父经营一饭店,故家境优越。其父在经济上对沈有求必应,而已再婚的其母也会再给他零用钱。可据家庭调查结果显示,在填写家庭成员时,16岁的他已将父母排除在外。
(二)简单粗暴
有的单亲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以自己的心情好坏为转移,把子女当出气筒,打骂不断,使单亲子女整日生活在惊恐不安之中,个性发展受到重压抑,形成胆小、孤僻、倔强、缺乏自信心等不良品质,而且易在家中无爱的情况下向社会上寻求“温暖"时,被坏人拉下水而走上犯罪道路。河南省公安机关曾破获一个盜窃集团,11名成员中竟有10人是单亲子女,这是最好的说明。
(三)期望过高
许多单亲家长,把其子女作为惟一的精神支拄,把自己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子女身上,要求子女处处出人头地,特别是在学业上。殊不知过高的期望值势必给子女造成过重的心理压力。一些子女为了不让家长失望,只得放弃娱乐和休息,用高分来安慰家长;而另外一些子女则可能产生抵蝕情绪或逆反心理,干脆走向反面,得过且过,不求上进。
面对数量庞大并日益增多的单亲子女,对其教育的现状令我们深思,可单亲子女也是我们祖国未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其教育问题更是一个客观存在,不容我们忽视。
四、对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的对策思考
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单亲子女每天都要接触的环境,单亲子女处于这三者相结合的成长环境中,三者对于其教育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如果这三者的关系有一个处理不好,单亲子女成长的天平就会失衡,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就在所难免。因此,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峻性和迫切性,形成坚固的三位一体的教育结构,共同促进单亲子女身心健康发展。
(一)提髙单亲家长的教育水平
1.提高父母的教育意识
孩子需要阳光,家长要努力给孩子一份完整的爱,弥补孩子心中另一半感情的残缺。教育子女浅显的背后是深奥。家庭的完整并不是教育好孩子的唯一条件;单亲家庭也并非完不成对孩子徤全人格的教育;单亲家庭也并非听不到孩子幸福的欢笑声,关键是提高父母的自我意识和教育意识。
单亲家庭面对离异或亡故的痛苦,难以自拔和振作,忽视孩子的存在,无视孩子成长中的变化或粗暴抹杀孩子稚嫩的情感,这些都是做父亲或母亲自我意识的丧失。
保持父母意识,首先是一种责任。家长应坦然而勇敢地对待现实,振作着为孩子创造一个好的家庭氛围。好家庭是一所无法替代的好学校,这里滋润着无私和爱,孕育着力量和坚强,培植着智慧和才能。这样的好学校,并非双亲家庭所独有的,单亲家庭完全可以通过努力营造出来,提高单亲家长的教育水平、教育素养就是为了,而且能够营造这种促使孩子健康、正常发展的家庭环境。
2.不向子女隐瞒离异真相
对于离婚的父母来说,该不该告诉孩子?怎样告诉孩子?往往让这些父母感到十分困惑和棘手,因为它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情感,对孩子伤害的程度以及今后与父母的关系等等。
离婚父母一定要冷静理智地撂下个人恩怨,双方一致地善待孩子,以博大的胸怀和宽容开朗的心态去面对孩子,共同合作,帮助孩子度过眼前的心理危机和暂时的困境.这需要双方协调一致,用孩子可以理解的方式把离婚的决定告诉他,让孩子在离婚这件事上理解父母,理解这是父母双方的情感选择.至于在什么时间,用什么方式告诉孩子,还要根据孩子年龄大小,个性特征,情感成熟程度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只有孩子理解了家长,才能面对现实,承担责任,与家长共同克服困难。如重新组织家庭,要征得孩子的理解与认同,要允许孩子定期与对方见面,接受双方种种的关爱方式(玩或送礼物等),使孩子得到完整的爱。
3.培养单亲子女的独立性
三人世界变成两人世界,家长更容易对孩子娇惯溺爱,总觉得对不起孩子,用更多的爱来满足孩子,作为补偿,对孩子关怀备至,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容易性格脆弱,依赖性强,缺乏主见,独立生活能力差。
通常单亲家长会有一种负疚心,总想为子女多付出来补偿,由于家庭缺憾而给孩子造成的某种损失或伤害。许多家长对单亲子女百般照顾,使单亲子女从小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依赖性较强,孩子没有机会亲自去体验一些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风险”,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其后果是单亲子女一旦离开家长,便不知道如何去应付生活中的困苦和挫折。因此,家长能为单亲子女做的最有价值的一件事,就是教会他们如何成为能独立生活的人。
4.对单亲子女确立适度的期望值
许多单亲家长,把其子女作为唯一的精神支柱,把自己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子女身上,要求子女处处出人头地,特别是在学业上。殊不知过高的期望值势必给子女造成过重的心理压力—些“懂事”的子女为了不让家长失望,只是放弃娱乐和休息,用高分来安慰家长;而另一些子女则可能产生柢触情绪或逆反心理,干脆走向反面,得过且过,不求上进。作为单亲家庭的家长,应确立起对子女适度的期望值,应把生活的支点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这样才不会对子女有不切实际的希望,才不会让子女感到过大的压力,才能促进子女健康成长。
(二)学校协助家庭提高教育的科学性
学校应为单亲家庭的孩子及家长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单亲教育上所存在的某种程度的随意性、封闭性和唯一性必须引起人们的重视。与家庭教育相比,学校教育有它自己有利的条件,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关,计划性、针对性都很强,而且可利用的教育渠道广泛,方法灵活,因此学校教育所具有的许多方面优势是家教不可比拟的。同时,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平行的,而是相互补充的,两股力量可分可合,彼此不可替代,我们必须使这两股力量形成合力,使之达到理想的配合状态。要达到这一结果,学校应设立一系列帮助单亲家庭提高教育方式科学性的机构与组织,采取多种方式与手段给予单亲家长以实质性的帮助。比如可以釆取设立家长联合会的方式,主动联合家长,给予单亲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的一些知识和指导性建议;可以举办专家讲座或请成功的单亲家长现身说法:可以组织学校家长联合会中的家长共同来关心、帮助单亲子女,为单亲家长出谋划策;也可通过举办其他一些活动来进行。同时单亲家长也要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提高自己的教育素质。
在学校教育中,班主任、任课教师应有意识地成为单亲子女在性别角色学习中的直接模仿榜样。班主任应给予单亲子女应有的关照。班主任不仅是单亲孩子的教师,还是其缺少的父亲或母亲。
(三)社会应建立指导单亲子女教育的专门组织机构
社会应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舆论宣传,让全社会各行各亚的人都来关心、探讨和研究单亲子女的教育问题。重视单亲家庭子女的成长期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社会应釆取的相应措施
(1)全社会都要关心单亲家庭子女的成长教育,给予单亲子女以关怀、同情、帮助,不要歧视、冷落他们。注意保护这些孩子的自尊心,特别是学校要加强个别教育和心理咨询,给这些孩子格外的关注和教育。舆论宣传部门聘请一些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专家、学者,编写单亲家庭教育子女的书籍、文章,从理论上探讨单亲家庭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
(2)设立单亲家庭子女教育咨询机构,设立家长学校,开设咨询电话,目的是使单亲家庭的子女遇到问题,能及时与社会联系。离异后的父、母抚养孩子的要经过获得教育能源上的补充,通过参加家长学校等培训,提高教育水平。通过影视、广播、报刊,传授教育单亲家庭子女的科学方法。形式要多样化,内容要新颖,使其受教育于娱乐之中。
(3)完善离婚子女监护权。人民法院在判决离婚案,处理未成年子女归属时,要考虑如何有利于子女的成长教育,既要考虑到监护人的抚养能力,又要考虑到其教育能力。使离异后的子女尽可能多地得到双亲的照顾和关心。生活在一个吵吵闹闹的家庭中的子女是不幸的,但离婚能使孩子幸福吗?这是每个面临离异的夫妻应当慎思的问题。
2.充分利用社区教育的资源,形成教育合力
特殊家庭学生品行的不良还有一定的社会因素。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思想家爱尔维修认为:“儿童的真正教师是他们周围的对象”,即周围的环境。除了父母亲朋的影响之外,所接触的人,所受的教育,所读的书等社会生活条件都是造成人的性格、道德和观念差异的因素。为了减轻和消除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灵创伤,帮助他们徤康成长,充分利用社区教育的资源。街道,里委可通过多种形式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从各方面给他们以更多的关心。
(1)生活上照顾他们
由街道、村委会牵线搭桥,开展结对子活动。对离异家庭中生活困难的同学给予经济上的帮助。使这些缺少家庭温暖、生活拮据的孩子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暧,将来很好地回报社会。
(2)思想上关心他们
建议街道、村委会经常上门家访,了解家长及孩子的思想状态,并及时和学校、老师取得联系,共同商量、研究,关心、教育好每一个特殊家庭的孩子。
(3)政治上辅助他们
有些学生法制观念较差,特别是离异家庭的孩子。他们一方面不懂得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又常常自觉不自觉的违纪违法甚至犯罪。因而,及时请维权岗、司法机关同志来校、班开展民主法制宣传教育,用具体事例来说明加强法制观念的重要性,讲青少年自我保护的重要性,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增强法制观念,从而达到减少或降低他们违法犯罪的目的。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合作、相互促进,形成学校内外沟通,给那些特殊家庭的学生以更多的爱,使他们内心感受到社会、学校、家庭都在关心他们,爱护他们,促使他们克服井逐步消除不健康心理,像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健康地成长。
结语
单亲家庭是当代社会的客观存在,是社会的一个细胞,单亲子女也是我们的未来。我们有责任关注他们,帮助他们,爱护他们,更义不容辞地要教育他们。只有家庭、学校、社会三合为一,共同来关注这个问题,相信单亲子女一样会有一片明朗的天空。
参考文献:
[1]王洪春.学校德育要与社区教育紧密结合[J].新课程(综合版).2011(01)
[2]李超.家长教育行为规范系列(9)民主平等与和睦子女成长更健康[J].家庭教育(中小学生家长).2010(09)
[3]梁平安.爱是良好教育的基础——对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的思考之一[J].吉林教育.2010(02)
[4]王莉.单亲家庭孩子心理障碍及教育策略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9(10)
[5]张克强.论现代人格教育[J].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03)
[6]陈晓燕.论离异家庭子女的健全人格教育[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2)
[7]曲祖善.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不容忽视[J].吉林教育.2009(22)
[8]张晓波.浅谈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格教育[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4)
[9]骆婷.完善人格的建塑——麦金太尔人格教育理论微探[J].湖北社会科学.2009(04)
[10]程立海.单亲家庭孩子特点、表现及家庭教育探究[J].贵州教育.2009(02)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6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