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内涵的演变——从左传到论语》

摘要: 君子一词至今已有三千年的历史,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无论是在《左传》还是《论语》中,都对其有所阐述。而君子的内涵从最初作为指代人们身份地位,到春秋战国时代成为具有道德人格的范畴,这个内涵的演变具有划时代意义,并对后世有着深远的

  摘要:“君子”一词至今已有三千年的历史,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无论是在《左传》还是《论语》中,都对其有所阐述。而“君子”的内涵从最初作为指代人们身份地位,到春秋战国时代成为具有道德人格的范畴,这个内涵的演变具有划时代意义,并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君子文化也需要跟随时代的步伐,不断发展成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色文化,从而在当代社会树起一面具有深厚传统底蕴和时代精神的文化旗帜,使其更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君子;左传;论语;内涵演变;现实意义
《君子内涵的演变——从左传到论语》

  引言

  “君子”这个被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词汇,我们总是用它来称赞某个人,但是我们对“君子”到底有多少了解呢?我们又知道何为“君子”呢?古往今来,很多著作都对“君子”有所阐述,“君子”一词最早出现于《诗经》,但要追朔其出现的来源,就不得不提到孔子,“君子”在孔子时代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最能体现孔子思想的就属《论语》。一般而言,《论语》是孔子弟子对孔子思想的记述。《论语》的首章和末章都有关于君子的论述,其中对君子的描述有109次,详细地叙述了古代人们对君子的基本要求,可见,君子论贯穿于《论语》的始末,对我们研究君子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倘若要进一步探索“君子”内涵发生演变的过程及历史原因,我们还需要从《左传》进行了解。《左传》成书于孔子之后,但描写了大量春秋之前的材料,且内容更加具体丰富。《左传》对君子的描述有181次,以君子身份评论的地方共有94次,主要是借君子人格自重其言,除此以外共有87次,包括对君子言行的各种称扬。所以我们想要了解“君子”一词含义变迁的历史及其原因,就需要对《左传》和《论语》进行深度阐释。
  “君子”一词产生于西周初至东周前半期,先秦时期是“君子”涵义演变的关键时期,而“君子”一词中具有自然审美、价值判断等因素在内的君子之道,直至周秦之际已经基本完善并发扬光大,且始终影响着后世。综观前人研究状况,虽然先秦时代君子内涵的分析研究成果不少,但大多数学者较多关注“君子”内涵本身的伦理意义,却没有阐述“君子”内涵在先秦时期的演变,也没有具体探讨出现这种演变的原因,就像一盘散沙,缺乏在一个完整的梳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对先秦时代的认识。除此之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时代在不断变迁,我们对君子的要求也需要有与时俱进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还要深层地探索君子内涵的现代意义和价值。

  一 君子内涵的演变过程

  上图是张敏在《论语——语境中的君子论析》一文中的一段话,为我们分析君子内涵的演变过程提供了一个思路。而在关于君子内涵的相关研究中,X汉学界《论语》和孔子研究的里程碑人物——顾立雅,他在《孔子与中国之道》一书中,把“君子”翻译成“绅士”,他认为“君子”一开始是具有等级象征的,后来孔子将其升为了具有人格的内涵。在西方汉学界中,顾立雅对“君子”内涵演变的解释是较为妥当的,他认为君子不是看出身,而主要是看品质和能力,他的观点也为我们研究君子内涵的演变提供了参考。[1]再结合其他大量的有关文献,我们可以了解到,“君子”从出现至今主要有以下几层内涵:

  (一)君子以位言

  “君子以位言”中的“位”既可以指地位,也可以指职位,统治者可以称为君子,诸侯卿大夫以及没有官职的贵族男子也可以称为君子。林贵长在《孔子与“君子”观念的转化》一文中对于“君子”一词做出如下解释:“君子”由“君”和“子”构成。一般而论,既可理解为“君之子”,又可理解为“君和子”,从后出君子的外延看,似乎还可以理解为“君至子”,即“天子”至“庶民”(子民)。但从现有古典文献和词义演变逻辑看,“君子”的第一个含义似乎应理解为“君之子”,“贵族男子”及“统治者”乃“君之子”的引申义。[2]由此可见,君子内涵是由刚开始的“君之子”引申为“统治者”和“贵族男子”,而这个内涵主要是以政治角度确立的。
  《诗•魏风•伐檀》中说:“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这里的的君子指的是那些吃白饭的贵族。《左传.宣公十二年》也有记载:“君子小人,物有服章。贵有常尊,贱有等威,礼不逆矣。”这里“君子”的主要意思是“君”,和“小人”一起代表上下两个等级身份的人群,这句话是说君子和小人,各有规定的服饰。对尊贵的君子有一定的礼节示以尊重,对低贱小人有一定的等级示以威严,这就是礼节没有不顺的了。这也体现了春秋中期以前,“君子”主要是指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君子尚能而让其下,小人农力以事其上”(《左传•襄公十三年》),“小人”主要用体力劳动,而“君子”主要从事脑力劳动,这也进一步说明了“君子”和“小人”的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除此之外,能够表明春秋中期以前“君子”代指身份地位的,还有以下材料:
  “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苟有明信……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左传.隐公三年》)[3]
  “大劳未艾,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先王之制也。”(《左传.襄公九年》)
  “君子”的传统意义一直延续至春秋中后期,即孔子时代,《论语•颜渊》第十二篇中提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僵。”[4]“君子之德风”是说执政者应以德治国,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执统治者的品德就像风,而老百姓的品德仿若草,风吹草必倒。“这里的“君子”仍含有身份地位的意思,即执政者。春秋中后期的“君子”内涵虽然发生了令人无法忽视的变化,但仍大量材料体现了君子以位言,略引如下:
  邴夏曰:“射其御者,君子也。”公曰:“谓之君子而射之,非礼也。”(《左传•成公二年》)
  楚子使工尹襄问之以弓,曰:“方事之殷也,有韎韦之跗注,君子也。识见不谷而趋,无乃伤乎?”(《左传•成公十六年》)
  伯州犁曰:“所争,君子也,其何不知?”(《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君子有四时:朝以听政,昼以访问,夕以修令,夜以安身。”(《左传•昭公元年》)
  “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论语•先进》)
  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论语.微子》)
  以上,通过对春秋以前基本文献材料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君子内涵基本上是指称人的身份,并无后世的道德含义。君子的内涵由古指地位高的人转换到后来指人格高尚的人,主要是从春秋中期以后开始的。

  (二)君子以德言

  春秋中期以前,“君子”除了代指身份地位,还渐渐出现了道德含义,如:适卫,说蘧瑗、史狗、史鰌、公子荆、公子发、公子朝,曰:“卫多君子,未有患也。”(《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卫国贵族、官僚中有道德的人很多。而“卫多君子”中的“君子”不单单是指统治者,这里的“君子”内涵超出了君子以位言,但这层内涵与君子以德言又有很大的距离,且出现及使用的次数较少,并不具有普遍性意义,所以大量出现的仍是从传统意义上使用的“君子”内涵。这里的“君子”主要是指具备政治修养和政治韬略的统治者,还达不到具有完全人格范畴的内涵。
  1、君子博学有知
后期,即孔子时代,君子一词才开始涉及人格内容的道德意蕴,但“君子”的内涵一开始是文化与道德相统一的,到孔子时代,孔子主张有教无类,顾立雅认为孔子的“有教无类”是希望通过教育来对当时的社会和政治进行改造,这也使更多的人不会因为身份低微而不能学习,孔子一生对弟子的要求很严格,他希望自己的学生都能成为君子,并按照君子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孔子要求学生首先应有知,在有知的基础上还应该好知从而做到乐知。孔子还要求君子在做学问的时候应端正态度,他曾说过,做学问时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人,而且还要做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君子在学习的时候不应该只学习,还应该与思考相结合,只学习不思考会让我们有所迷惑而无所得,只思考不学习会让我们精神倦怠。学到的知识还应该时常温习,只有温故才能知新。
  《左传》中也曾提到君子博学好知的内涵,在《左传•昭公三年》中,“子大叔告人曰:‘张耀有知,其犹在君子之后乎。’”[15]这里“君子”的内涵是和有文化相关联的,只有先“有知”,才能位于君子之列。《左传•宣公十二年》也提到:“晋鲍癸当其后,使摄叔奉麋献焉,曰:‘以岁之非时,献禽之未至,敢膳诸从者。’鲍癸止之,曰:‘其左善射,其右有辞,君子也。’”[16]乐伯和摄叔都在君子之列,乐伯擅射,摄叔擅于言辞,君子主要指在言语和行事各方面有所长且博闻多识的。而与此内涵有关的材料还有:
  “君子在位可畏,施舍可爱,进退可度,周旋可则,容止可观,作事可法,德行可象,声气可乐,动作有文,言语有章,以临其下,谓之有威仪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17]
  晋侯闻子产之言,曰:“博物君子也。”重贿之。(《左传•昭公元年》)[18]
  “叔向曰:‘子野之言君子哉君子之言,信而有征,故怨远于其身。小人之言,潜而无征,故怨答及之。’”(《左传•昭公八年》)[19]
  “君子动则思礼,行则思义,不为利回,不为义疚。”(《左传•昭公三十一年》)[20]
  论语•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21]
  《论语•子张》: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22]
  2、君子有仁有义
  真正的君子以德言我们可以从《左传•成公九年》中可以看出,“文子曰:‘楚囚,君子也。言称先职,不背本也;乐操土风,不忘旧也;称大子,抑无私也;名其二卿,尊君也。不背本,仁也;不忘旧,信也;无私,忠也;尊君,敏也。仁以接事,信以守之,忠以成之,敏以行之。事虽大,必济。君盍归之,使合晋、楚之成。’公从之,重为之礼,使归求成。”[23]而孔子在《论语•宪问》中也提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24]这两段话都体现君子须有仁,《左传》中从仁、信、忠、敏四个方面体现了钟仪的君子风范,仁是君子人格的核心规定。在《论语》中孔子将仁、知、勇看作是君子之德,而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所以孔子认为君子首先应当是一个仁者,其次应当是一个智者,君子必须以行仁义为首,如果君子舍弃了仁义这种品德,那就不是君子了,君子是不会违背仁义的,更不可能会因为惧怕危险而违背仁义,并且君子还必须尚勇,勇的前提必须是仁义,没有仁义而只有勇的话可能会作乱或是成为强盗。所以在孔子看来,君子所必须具备的品德就是“仁”。而我们通常将“义”和“仁”一起连用,把它看做是一种价值取向,“如何取舍的价值观偏向也是分辨一个人是否是君子的重要标准。《论语》中“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的这种价值取向,使得君子在对待“利”的时候,不被诱惑,坚守自我。
  上图被孔子称为君子的四位,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践行了仁义。由此可见,君子以德言最重要的就是行仁义,如《左传》和《论语》所记: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http://baike.so.com/doc/6883306.html)。”(《论语•雍也》)[25]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26]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
  3、君子有礼
  春秋中后期,面临礼崩乐坏的政治时局,孔子提出了克己复礼,认为君子应把“礼”当做是衡量言行举止的标尺,还说明“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27]他用外在的礼来规定内在的仁,强调践行“礼”,所以君子有仁的前提是有礼,孔子还认为六艺之中,礼最为重要,“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27]所以,“礼”在孔子心中不仅仅是一种等级制度和行为规范,更是一种以“仁”为核心的价值观。在春秋时代,礼的作用是用来规范社会约束君子的,孔子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28]可见孔子认为礼是用来起约束作用的,而且对于僭礼的行为是深恶痛绝的。对于礼的约束作用,孔子曾详细地规定过,君子不同场合不同季节应该穿不同样不同颜色的衣服,戴不同质地的帽子,佩带不同的饰物,这样才是合乎礼的。《左传•襄公十三年》:“世之治也,君子尚能而让其下,小人农力以事其上,是以上下有礼,而谗慝黜远,由不争也,谓之懿德。”[29]这句话的意思是:当时世事太平的时候,君子崇尚贤能而对下属谦让,小人努力来事奉他的上司,因此上下有礼而奸邪废黜远离,这是由于不争夺的缘故,这叫做美德。“上下有礼”将社会人群用“礼”划分为“君子尚能”和“小人农力”。从孔子对学生的教育中也可以看出孔子对礼的重视,他要求学生必须“学礼”、“知礼”,从而做到“好礼”。除此之外,以下材料也可以证明孔子认为君子应有礼: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30]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仁以出之,信以成之。”(《论语.卫灵公》)[31]
  《左传•隐公十一年》:“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32]提到礼可以用来治理国家,可以安定社稷,可以让百姓的生活有序,还可以为后代带去利益。说明与《论语》一样,在君子以德言的时候,《左传》也涉及到了君子须有礼的内涵,《左传》中最具有君子形象的典型就是子产,而重礼、懂礼的君子风范在子产身上显露无疑。《左传•成公十三年》:“是故君子勤礼,小人尽力。勤礼莫如致敬,尽力莫如敦笃。”[33]这句话主要是说君子勤礼法是因为恭敬,而用尽全力是因为敦厚老实。这表明了”礼“的具体表现就是恭。
  据此可见,孔子同时代,“君子”内涵由位言演变为德言,由开始的指代身份到指代博学多知的人,再上升为具有人格范畴的道德层面,这是一种进步,是顺应时代潮流的。

  二 君子内涵演变的历史原因

  “君子”由身份概念向伦理性概念的转变,是历史变迁促成的,也是时代的产物。春秋中期之前,“君子”一词由简单的“君之子”引申为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统称,代表身份地位,而出现这一演变的主要原因是西周初年的分封制和嫡长子世袭制,在这个时代,君之子因为身份的世袭性,所以一直被称为“君子”,后来因为贵族的身份官职和君之子一样也具有世袭性,使有地位的人一直有地位,而贫民一直都是贫民,所以将这些有地位的人统称为“君子”。春秋中后期,公室衰落,xxx下移,出现了“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有才能的士人逐渐走近权利的中心,所以这个时候虽然有君子以位言的意义,但是“君子”也逐渐出现了新的内涵,指具备政治修养和政治韬略的统治者。这个时候的“君子”已经略带德性,但与君子以德言还相差甚远。直到世卿世禄制转变为官僚体系任官制,因为身份和官职没有了世袭性,人们开始对在位者提出了德才兼备,到了孔子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族群的变迁,道德因素注入天命论中,“君子”渐渐被赋予另一种含义——德行高尚的人,所以君子以德言基本上已经代替了君子以位言的现象。

  (一)君子人格的现代意义与价值

  君子文化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它是时代的产物,是一种人格标准,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和精神特色,它一直深远地影响着中华民族。我们要培养君子这种理想人格,就要兴君子文化,育君子之风,行君子之道。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培养君子这种理想人格呢?换言之,君子人格有什么现代意义与价值呢?
  首先,兴君子文化,但是要对君子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让君子文化顺应时代的步伐,使其内涵不断发展,这不仅有利于社会文化建设,还可以让中华民族文化在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时,依然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其次,我们按照钱念孙先生提出的“育君子之风”,把君子文化从孔子心中的理想人格逐渐发展成为符合现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这不仅可以为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还可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当今社会,人际关系日趋单薄,人与人之间信任缺失,个人信念与道德缺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被利益化,而培育具有君子人格的道德风范,有利于规范和谐的人际关系。
  最后,行君子之道,在《于丹论语心得》一书中,于丹对于如何行君子之道,总结如下:一、做一个善良的人,“不忧”、“不惑”、“不惧”。二、做一个有理想的人,曾子说过:作为一个士人,一个君子,必须要有弘大的志向、坚毅的品质,一个人要把自己的理想定位在国家、社会这个大家庭,不是自己的小家庭、小集体,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还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始终记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三、做一个有集体思想的人,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君子要做到讲求和谐但是不同流合污,小人才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和是结果,不同是原则,我们既要兼顾个人的思想,更要集体的思想,这也体现了求同存异的内涵。四、做一个行重于言的人,就是要做孔子所说的讷于言敏于行。[34]而做到以上这些,也有利于增强我们的社会责任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结语

  本文主要通过《左传》和《论语》来研究分析君子内涵的演变过程以及发生这种演变的历史原因。《左传》作为一部历史巨著,具有鲜明的文体特色——“君子曰”,即论赞,主要用以阐发作者对人物或事物的评论。《左传》主要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新旧制度转变的过程,全书政治色彩比较浓厚,既有冲破传统思想的进步,也有想要维护君王统治的落后观念,但《左传》“君子曰”中的内容大多都是进步的思想倾向,在《左传》中大量呈现借君子以立言。《左传》中君子一词主要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指称当时的贤人,二是藉“君子”之称来表达某种社会道德和价值观。《左传》一书主要通过对“什么是君子”以及“君子该怎么样”等隐晦的释解方式来表明作者对“君子”的要求。而《论语》一书,学者们通常把它看做是一部关于人的书,《论语•宪问》中提出君子所行的三件事:仁德的人不忧虑,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惧怕。这是君子一词在德性上最具体的意义。在这之后,君子也就完全地成为了人格意义上的褒奖。而君子在《论语》中内涵的转变,实际上所展示的是“人”的发现,君子首先是人的形象,那么作为一个完全意义上的人,不再是由等级和血缘决定,而是由人格决定。我们仔细研究发现,关于君子的理解和要求,左丘明思想其实与孔子思想有显著的一致性,他们都重视礼乐和德行。
  纵观全文,我们可以看出,春秋中期之前,“君子”由简单的“君之子”演变为君子以位言,出现这种演变的原因主要是西周初年的分封制和嫡长子世袭制的影响。而世袭制的废除为出身低微的底层人士进入到社会上层统治集团提供了机会,被要求拥有才德的统治者成为了新“君子”。从春秋中后期开始,君子代指身份地位的传统意义仍在延续,但“君子”也逐渐出现新的伦理性涵义,指代有道德有文化的人,这时的君子要求博学多知、有仁义、有礼,其内涵已经完全脱离人的出身意义,成为孔子心目中的理想人格。而当时混乱的时局、宗法制度的瓦解和新兴地主阶层的壮大,这些因素都在客观上促进了君子内涵的演变。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时代在不断变迁,君子内涵在不断演变,我们对君子的要求也有了与时俱进的内容,因此,也需要我们对君子内涵的现代意义和价值进行探索。
  现如今,我们面对世界一体化趋势和各种外来文化的挑战与冲击,面对信念缺失和道德滑坡的现实,我们急需树起一面具有深厚民族精神和时代风采的文化旗帜,而君子文化正是我们所需要的,我们需要清楚地了解君子对当今社会的现代意义与价值,具体有以下几点:一、君子文化有利于社会文化建设,有利于我们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二、了解君子内涵有利于培育具有君子人格的道德风范,有利于规范和谐的人际关系。三、弘扬君子风范有利于增强我们的社会责任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既然清楚了君子文化所具有的现代意义与价值,就更应该明白如何去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君子有三德三戒和九思,三德指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三戒指年少时戒美色,壮年时戒斗殴,老年时戒贪图。九思指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我们想要成为君子,就应该努力做到君子三德三戒和九思。
  参考文献
  [1]林贵长.孔子与“君子”观念的转化[J].天府新论,2008,02:35-39.
  [2]《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58页.
  [3]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725页.
  [4][29]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000页.
  [5]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8页.
  [6]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968页.
  [7]许波.从《诗经》到《左传》[D].重庆师范大学,2008.
  [8]李伟杰.春秋时期的君子与君子文化[D].河南大学,2015.
  [9]张毅.论《左传》史料系统与先秦君子问题起源——《左传》“君子”用法详析[J/OL].北京社会科学,2016(12).
  [10]吕方.孔子时代的“君子”和“小人”[J].孔子研究,2010,01:53-61.
  [11]程碧英.《论语》“君子”词义辨析[J].中华文化论坛,2010,01:70-74.
  [12]葛志毅.《左传》“君子曰”与儒家君子之学[J].河北学刊,2010,06:27-33.
  [13]邓丽.《论语》的“君子”理想与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塑造[D].西南大学,2016.
  [14]蓝卉.《左傳》“君子曰”新探[D].贵州大学,2016.
  [15]周学熙.先秦君子观念研究[D].河北大学,2016.
  [16]吕方.先秦时代的“君子”与“小人”[D].河南大学,2009.
  [17]杨晓红.孔子“君子”论的现代价值与限度[D].黑龙江大学,2009.
  [18]张红亮.《左传》“君子曰”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8:20-22.
  [19]张敏.《论语》语境中的君子论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5:850-855+862.
  [20]程碧英.《论语》“君子”文化新探[J].天府新论,2009,04:117-120.
  [21]辛颖.论X汉学界对《论语》中“君子”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22]林贵长.孔子与“君子”观念的转化[J].天府新论,2008,02:35-39.
  [23]王国良.儒家君子人格的内涵及其现代价值[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140-146.
  [24]李凯.《左传》“君子曰”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6520.html,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上一篇 2020年5月28日
下一篇 2020年5月28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