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移动终端、人工智能的兴起与发展,信息传播的方式变得更加灵活,人类生活的整体媒介化、网络化是大趋势。但“世俗化”心态,“人际化”盲从,正在各种语境下泛滥。当下的传媒语言处境引人忧虑。本文以节目主持人柴静在《看见》中的语言为研究对象,以具体的谈话内容做支撑。从语用学的角度出发,结合传播学相关知识。对柴静在主持节目中影响其语言使用的语境和会话原则进行分析,归纳柴静的会话策略,以期提高新闻访谈节目主持人的语言素养,丰富我国访谈节目主持人语言的人文精神。
关键词:《看见》;柴静;语境;会话原则

一、绪论
1.1选题背景
在互联网环境下,传播者与受众一体化越来越成为新闻传播的主要内容,资讯的制作过程更加开放,事实与观点之间的区别变得越来越模糊,传播效果具有越来越大的不确定性。新媒体组织对新闻传播的控制也越来越难。部分媒介不顾新闻职业道德一味迎合受众的消费需求,新闻专业主义被消解。
同时,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崛起,媒体行业间竞争加剧。谣言泛滥、侵犯隐私、群体极化现象时有发生。全媒体背后的新闻报道乱象,俨然成为新媒体时代发展中不可忽略的绊脚石。新闻传播环境呈现亚健康,会导致媒体公信力下降,直接影响着媒体社会功能的履行。对于受众,尤其是未成年群体产生了不良的诱导效果,甚至会导致公众的政治冷漠,最终使社会丧失前进的动力。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我国正处于体制创新和社会变革的转型期,新闻工作者应做好“把关人”的角色,以专业角度解读新闻。遇到热点问题不应只从新闻价值、轰动效应等方面考虑。为此,有必要回顾报道公共性取向的访谈节目,对节目中新闻语言进行分析研究。
2010年12月6日,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人物访谈类节目《看见》,其在传播经验、社会公信力和专业人才等方面具有优势,具备诠释新闻的资格和能力。《看见》以其冷静和深度著称,强调人文关怀,对热点事件不乏冷静客观的思考,让受众深刻的了解事件的全貌,该节目具有了强大的社会辐射力。本文以语用学理论为指导,以《看见》的言语会话作为语料,对《看见》的语境及会话原则进行分析。以望学习其在传递信息,引导舆论,守望社会方面的贡献。希望促进节目的不断发展;为我国语言传播人文精神添砖加瓦;以望助推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在内容上的融合发展,促进融媒时代记者型主持人的发展。
1.3研究方法
1.3.1定量分析法
笔者在观看《看见》栏目中2012年7月8日至2013年7月8日共44期视频的基础上,转写文字141018字。在研究《看见》节目语料的基础上,对例句进行整理标注。
1.3.2文献研究法
笔者通过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图书馆等资料库输入“柴静、语言研究、语用学、访谈节目”等关键词,并阅读柴静的博客、采访柴静的文章等整理了大量的资料,通过阅读前人研究成果,帮助笔者完成此次论文写作。
二、《看见》的节目特征及主持人的角色定位
2.1《看见》的节目类型、特点
2010年12月6日,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推出人物访谈类节目《看见》。2011年8月7日,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首播周末版《看见》,时长约45分钟,每周日22:36分播出。本文聚焦于2012年7月8日至2013年7月8日由柴静主持的周末版《看见》,每期时长约30分钟。
《看见》融合了访谈类节目与电视新闻以类节目的共同特征,偏向新闻和文化消费的现实类选题,栏目偏向新闻性。其以“看见新闻中的人”为定位。讲述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通过议程设置来引起社会的关注,严肃的思考现实生活。《看见》以“为一个清晰的世界努力”为口号。其“观察变化中的时代生活,用影像记录事件中的人,讲述并记录新闻事件中的人,将老百姓的生活同整个时代的变化联系在一起,努力刻画这个飞速转型的时代中,人的冷暖、感知、思想与渴望,期待与观众一起,了解陌生,认识彼此;端详相似,审视自我”。柴静说,《看见》节目组甚至不去强调“平视”,而是浸泡进受访者的生活中,在生活中自然而然的反映。其采访的人物身份各异遍布各个阶层,有运动运、音乐家、学者、文娱届人士、冰点人物等等,采访地点也因此各有不同,有体育场、办公室、山中、医院、受访者家中等等。多为一对一的人物专访,话题相对较为严肃。
2.2主持人的角色定位
主持人的主持风格和自身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电视节目的质量和水准。一档优秀的访谈节目需要具备优秀的控场能力和适合节目整体风格又具有个人特色的主持人。
主持人柴静在《看见》节目中扮演记者型主持人的角色。柴静是集新闻采集、选题策划、节目编播于一体的节目形象代言人。在一定意义上,有什么样的主持人,就有什么样的节目效果。在一定意义上,《看见》是为柴静量身定做的。《看见》在选题和呈现方式均带上了柴静的个人烙印。
同时,主持人要善于调动和控制嘉宾的情绪,引导受访者做真实表达。把握好自身的“角色规范”。柴静说:“网络时代,尤其是有微博之后,信息传播非常快也非常短,很容易跨越事实直接进入评论环节,成见很容易形成,偏见也很容易加深,而且这种社会情绪会因互联网而加快加重。我们做‘看见’是想沉浸并呈现更多事实,让双方置身于对方立场上,感受对方经历的事,而不要急着去评判别人。”[2]
《看见》节目带有新闻性,失去真实性新闻就失去了生命。能够客观、公正、准确、平衡的阐述新闻事件是主持人的基本素质。柴静主持的《看见》,话题涉及山区地区教育、孝子弑母、假章救妻、自然灾害、房屋拆迁等备受社会关注或极具争议的的话题。柴静在采访中避免“媒介审判”,遵守客观性原则。柴静力图做出平衡性的新闻,在访谈中不回避尴尬尖锐的问题。其在节目中常常表现出一种温和而有力的质询,语言犀利思维敏捷,柴静理性的人文关怀成为其特有的艺术风格。柴静在描述有争议性话题时,尽可能地提出了争议多方的不同观点,提供冲突情形下各方的不同主张,并尽可能的提供事实消息,避免偏颇、过激的言论。但有争议的是柴静在采访时,未将自己的情感态度造成的外在影响降到最低。其过多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出现在镜头中或许会误导观众的情绪,该问题属于新闻及其操作规范上的不同理解,在此不做过多讨论。
三、对《看见》的语境分析
语境(context)是语用学的核心概念。节目主持人语用行为的基本原则是对媒介语境的适应。所谓媒介语境是指影响节目主持人语言运用的环境因素。语言使用贯穿于访谈节目之中,主持人与受访者的交流或屏幕前的观众对节目的感受都不同程度的受语境影响。因而对《看见》的语言研究必然要对其语境的构成、特点进行分析。
1923年,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B.Malinowski)提出“语境”这一概念。他指出,语境可分情景语境,其属于语言性语境;文化语境,其属于非语言性语境。国内陈望道先生最早对语境构成因素进行研究。他在《修辞发凡学》中提出情景包括“六何”: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原因、什么事件、什么人、怎么样了。这一点让人想到新闻学中提到的的“5W”与“1H(who,what,where,when,why,how)
以新闻为主的媒体环境中,访谈节目也不可避免地追逐新闻要素,从这个意义上说,陈望道先生所提的“六何”情景,作为当今的媒体语境更为适合,在追逐新闻点的过程中,节目定位也受这些因素的制约。
《看见》具备完整的话语结构,《看见》的话语结构如图:
《看见》的话语结构图(图1)
3.1主持人语境的组成
电视访谈节目是由多个语境相交重叠的系统。其共有三个方面:第一语境,是主持人柴静通过电视与观众交流的语境。观众虽是潜在的,但观众是节目最终是否成功的裁定者。在第一语境中柴静用将信息单向传递给受众,受众利用这一语境来接收和理解信息。
《看见》中每期节目都有导语、结束语和画外音,大多都是柴静坐在演播厅的高脚凳上,有时站在演播室的屏幕前或与受访者分别的地方。柴静多身着蓝色或棕绿色西装,带灰色围巾,以简单、沉静、稳重的风格完成导语和结束语。在节目开始时,柴静以简练概括的语言引出访谈主题、受访者,对本期节目要讲述的故事进行介绍和导入。导语虽短,但起着调动受众兴趣和总体控制引导的作用,并为接下来的访谈内容做铺底。
以《柴静调查贵溪校车翻坠事件》为例,2012年12月24日贵溪发生校车翻坠,2013年1月6日《看见》栏目走进贵溪当地,柴静在导语中阐释了相关事件:
“2012年12月24日,江西贵溪,一辆送孩子去幼儿园的校车侧翻坠进水塘,导致11名幼儿遇难、4名受伤。这辆面包车原本只有7座,但事发时实载17人,其中15名是儿童,最大的6岁,最小的不到3岁。”[4]
在节目结尾时,由柴静对本期节目内容进行总结评述,提炼让自己印象深刻而的情节,并引导观众给人留下深思:
“这次采访中,我很难忘记贝贝的眼神,那个眼神里满是委屈和创伤,她才五岁,还不会表达,不加责问,但是当她看着你的时候,这样的责问却重重地压在你的心头。你不能不去想,在农村这样的资源困境之下,怎么样才能避免悲剧的发生。农村的学前教育就象贝贝一样幼小,几乎只是靠着本能的力量,踉踉跄跄地往前走,缺少扶持,无人看护。这次,在跟贵溪市委负责人的交谈当中,他说了一句话,他说其实民办幼儿园在做很多XX本来应该做但却没有做的事情,所以我们才要加强规划建设投入和监管。简单地说,就是要把孩子放在心上。”[4]
同时在节目中出现了大量的画外音对画面。《看见》在新闻叙事方面受到了记录片的影响,节目长镜中头的拍摄手法与采访技巧相融合,起补充说明的作用,使得节目呈现出与众不同的话语和修辞风格。有利于引导观众继续收看。如《生命美得让人流泪》中多次出现廖智跳舞的镜头,充分利用电视传播的特性,极强的形象感和现场感使廖智的形象更具感染力。
如同这样的叙事方式还有2012年12月30日《沉默的呼吸》、2013年1月6日《生命美得让人流泪》、2013年1月28《百分之九十九对百分之一的拆迁》、2013年2月25日《旁观者周星驰》2013年3月25日《选择与尊严》2013年4月22日《北大屠夫》、2013年6月3日《中国式合伙人》、2013年11月3日的《兰考弃儿》等等。
第二语境,是主持人与受访者、现场观众之间交流的语境。这是《看见》节目的核心语境,节目现场的谈话效果直接影响节目的质量,这个语境影响着所有的谈话参与者,主持人对第二语境必须有充分的认识和敏感性,以调整自己的行为使谈话继续进行。以《看见》中2013年1月28日的《百分之九十九对百分之一的拆迁》这一期节目为例
柴静:他们现在说,说你们是黑社会什么的。
姚永航:那你这样认为就没办法了。(姚永航转身离开摄像头)
柴静:不是我这么认为,我希望给你们一个解释的机会。(柴静解释)
姚永航:你这样说就没办法了(姚永航回头说)
柴静:我是希望你能够解释一下他们的这些说辞(柴静上前跟随姚永航希望使谈话继续)
姚永航:你问那些村民,那么多村民知道的解不解释了,是不是啊。(姚永航理直气壮的说)你去问那些XX又怎么样(柴静来到姚永航面前,两人继续面对面进行谈话),你今天问那些村民(柴静点头)对还是不对。
受访者的情绪反映表明村民间的冲突很深,并认为自己是受害者的情况下,柴静说“他们现在说,说你们是黑社会什么的”引起了受访者的反感,拒绝继续交谈。后柴静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解释并追上去使谈话继续。这个语境的变动性很强。
第三语境,是第一语境与第二语境的结合。在这个点语境中,主持人和受访者作为共同的一方,他们与隔着屏幕的电视观众进行模拟交流。[6]因此主持人既要在现场谈话过程中应尽量接近日常生活的谈话,即平民化、接地气。又要兼顾谈话过程作为大众传播节目的特征。柴静结合具体的新闻事件,通过对新闻故事性的展示,让观众得到更丰富的信息,讲述中自然而然的反映新闻事件。以2013年2月25日《旁观者周星驰》为例,这次采访(第二次的采访)分为“政协委员周星驰”、“争议”、“电影是自我英雄实现”、“情感”四个部分。以“电影是自我英雄实现”这一部分为例:
周星驰:我小时候就是想要练武功,希望锄强扶弱,都是这样子。
柴静:什么是强,什么是弱?
周星驰:就是欺负人的就是坏人。
柴静:你属于被欺负的还是属于欺负人的那种?
周星驰:我希望我是欺负人,实际上当然是被欺负的。[7]
3.2《看见》节目主持人语境的特点
访谈节目主持人的语境是一个结构有序的系统,其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并不断发展变化。主持人认识并利用语境是有助于谈话和谐顺畅的进行。《看见》节目主持人语境的特征有:
第一,具有结构性,语境有很难改变的核心因素。在谈话过程中,核心因素贯穿始终。如主持人、、受访者、谈话地点等,以及影响谈话的社会心理、思维方式、文化传统等“认知语境”因素。如《北大屠夫》中柴静对陆步轩的采访,
柴静:您说的是大家看来比较低级?
陆步轩:社会的看法。我看法有很大程度受社会看法的影响。
因北大学子与卖猪肉的这两个身份被陆步轩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社会心理的反差,曾一度被报道引人关注,陆步轩在谈话中也说明自己被邀请回到母校北大演讲,说自己是给咱们学校给母校抹了黑、丢了脸的人。很大程度上是受社会看法的影响。
外围因素是临时因素,经常变化或只在谈话过程中的某一段出现。如谈话者的手势、神态、服装等。在《看见》中,镜头中的柴静多次显露出自己的神态表情,如皱眉、叹气、咬唇、欢笑等。受被访者的神态动作的影响,柴静回应被访者。如《兰考弃儿》中,主持人在当地医院采访袁厉害,受访者袁厉害一见到主持人柴静就双手环绕抱住柴静哭诉,同时柴静也抱住袁厉害轻抚其背。
第二,动态性。因《看见》是将人物专访与纪录片纪实同时推进传达信息的。其动态性更加凸显。主持人面对不同的访谈对象其交际过程是变化的,谈话的语境也是变化的。柴静的语境随着每期节目的话题、嘉宾、场所等因素的不同而变化。
在2012年柴静分别采访了贝克汉姆、李娜、谭妮•格雷-汤普森、林书豪等人,虽他们都是运动员,但采访的问题设置、采访方式有很大差别。如图二对柴静采访的运动员访谈主题进行归类:
主要人物节目名称访谈主题话题引入
贝克汉姆《刀锋上的梦》关键比赛到达塞尔赫斯特球场进行解说;画外音解说1998年被罚红牌出场
家庭当父亲的感受;对维多利亚的态度
如今状态画外音;将运动员比作刀锋的见解
谭妮•格雷-汤普森《专访英国著名残奥运动员》对坐轮椅的态度问受访者是否准备跳起来
训练和比赛婚礼也不能停下训练;丈夫摔倒继续比赛
外界对自身的看法当人们总是说像你这样的人时,你的反应会是什么?
对孩子的态度孩子出生时的感受
林书豪《与骄傲为敌》面对荣誉时的感受以“林来疯”的称呼引入话题;奥巴马的夸奖;与科比同场比赛:MVP球员称号
不得志时的状态睡沙发;与父母的两年之约
如今自身的变化由讨厌失败到视失败为机会
李娜《李娜对抗李娜》国际比赛中频频失误法网后自身失误的原因
训练状态以李娜的书《独自上场》引入
为谁打球少年经历;父亲
如今自身状态为自己打球;接受成功与失败,为自己感到骄傲
访谈主题(图2)
在具体的谈话过程中,语境也是一直变化的。在谈话过程中,谈话主体不断的接收新的信息,成为背景知识的一部分。谈话主体的认知语境不断增加新的谈话内容,双方的情感态度也在不断变化。
第三,制约性。由于主持人对受访者的不了解或风俗习惯的不同,使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共同语境增大。如:《告别卢安克》中,
柴静:你为什么不想演容承?
牙韩运:不知道,忘了。
柴静:你记不记得你演的时候你说什么台词了?(柴静继续询问关于演出的事情)
牙韩运:我想一下
柴静:会不会觉得他太软弱?
牙韩运:不知道(哭泣)我肚子不舒服
柴静:不舒服是吗?
(牙韩运点头,单手捂住眼睛)
卢安克:我以前做口头翻译的时候也会肚子痛(卢安克在旁边解释道)
柴静:是什么原因?
卢安克:压力太大
柴静:也许刚刚不应该问他那么多问题,对不起韩运,我还是不够了解你。(柴静立即向牙韩运道歉)
牙韩运:没问题,继续。
柴静:我没有什么要问的。
随后对卢安克进行单独采访时,卢安克解释说牙韩运有责任感,山里的自然量很强,孩子们野惯了,而思考会让他们痛苦。牙韩运很在乎,往往是比较调皮的孩子,最在乎老师的看法。牙韩运觉得回答不上问题是没有能够尽到自己的责任,该做的做不到。
3.3主持人柴静语境的构成
根据结构语言学创始人索绪尔对符号的分类,可以把语境构成因素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因素。这种分类具有普遍的适用价值。本文将《看见》主持人的语境构成因素分为语言符号因素和非语言符号因素进行分析。
3.3.1语言符号因素
语言符号因素包括交谈所使用的语言以及谈话过程的上下文。前者涉及语言本身的特征,后者指谈话过程中所有话语组成的篇章。
第一,交谈所使用的语言
交谈中使用的语言是能够避免引起歧义的语言。这是双方继续交流的基本条件。在交谈中有可能因为文化的不同、个人认知的偏差、同音字、多义字等原因使交谈受阻,这需要主持人有敏锐的感知力并能快速有效的应对,使谈话继续。
如《旁观者周星驰》中柴静与周星驰的对话,
柴静:你为什么要在意这一点?(他的助理形容他“连一根牙签掉到地上也会管”。)
周星驰:有吗?这是谁说的?乱说的。(语气惊讶)
柴静:他本意是夸你,夸你认真。
周星驰:夸我很认真是吗?那就好,对,我就是那么认真的嘛。我们做事一定要认真才有希望嘛,是不是。(语气变得温和)
柴静谈话中“这一点”的用词较为模糊,两地语言使用习惯上的不同,被周星驰误解后连忙解释使谈话继续保持融洽的氛围。
第二,上下文
上下文是语境中影响表达和理解最直接的语言因素。离开上下文谈语义,可能会断章取义或很难理解语句的意义。在马林诺夫斯基提出的“情景语境”基础上,伦敦学派语言学家弗斯提出了“情景的上下文”,如图
上下文语言因素构成的上下文(语流语境)
情景上下文内部关系A参与者的有关特征
1参与者的言语活动
2参与者的非言语活动
B有关客户
C语言活动的影响、效果
外部关系A参与者的经济、宗教、社会结构
B语言类型:独白、记事
C个人情况:主持人与受访者的年龄和性别
D言语类别:社会中的不同类型
从这个划分中可以看到,抛开语言因素的上下文,只看情景的上下文,言语参与者的性格特征、社会背景、言语类型、个人情况等都会制约言语的使用和理解,所以从访谈节目信息传播的角度看,情景语境中的构成因素对内容起决定性作用。
第一,访谈主体决定话题内容,即主持人柴静和访谈对象,他们在特定访谈情景中的角色表征,诸如年龄、性别、职业、立场、相互关系、心理需求、人生经历、话语意图等话题内容有决定性作用。主持人应充分了解访谈对象对什么话题感兴趣,什么样的语言风格是对方能够接受适应的,哪些领域的内容是话题禁忌等。
第二,访谈场合与访谈方式(访谈活动发生的时间、地点、氛围、背景、媒介的选择与组织、何人在场等)反映访谈双方的专业兴趣,是不容忽视的语境元素。
3.3.2非语言符号因素
非语言符号指不以人工创制的自然语言为语言符号,而是以其他视觉、听觉等符号为信息载体的符号系统。姿态传播学者雷.伯德惠斯特尔曾说,在一对一传播的情况下,百分之六十五的“社会语言”是通过非语言传播的。电视谈话节目类似于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传播,主持人表现出的非语言符号直观的传递到受访者和电视观众面前。在《看见》中,主持人柴静和受访者的空间距离、表情、动作、服饰,电视屏幕上的演播室场景、灯光、背景音乐等都构成了非语言符号
《看见》中主持人柴静对受访者进行采访时,柴静表现出频繁的表情变化、身体接触、目光接触与注视,其微笑、皱眉或手搭向访谈对象等姿态随处可见。
有人曾做过统计:柴静在镜头中有百分之三十八的时间底下身倾听受访者的倾诉;在一百五十六次的采访中,柴静手部动作有一百三十八次;在一百六十九次的采访中,柴静关切的眼神出现过一百五十六次;在一百八十七次的采访中,其声音平均为二十分贝。
如2012年7月29日《专访达人秀缠蟒蛇的小女孩》中,柴静采访小女孩Olivia时半蹲,与小女孩保持相似的高度;2012年7月22日《假章救妻背后》中,采访廖丹与妻子恋爱时的小事时,柴静多次欢笑;2013年5月6日《地下的战争》中,柴静专访地震局预报中心主任刘杰时,刘杰表示汶川地震发生后,还会有大的地震。随即柴静皱眉叹气;2013年7月1日《我不敢说我是个喜剧演员》中对黄渤进行采访:
柴静:说实话我那天听了一下,我觉得……(柴静思考)
黄渤:听哪个?
柴静:我觉得有点蔡国庆的感觉,相当深情,确实深情。我说你像蔡国庆的这个意思是我没想到你那么抒情。
黄渤:我相信你也不会贬低蔡国庆的……
柴静欢笑起来,访谈气氛融洽。
可以看到柴静在访谈中,能够利用非语言因素很好的把握权威感和亲切感,无论采访对象地位身份如何,柴静与之站在同一个层面上对话,态度亲和,用平等真诚的交流进入受访者的内心世界。给予受访者一定的人文关怀和平民化的价值取向。
四、对主持人柴静会话原则的研究
谈话双方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交流的质量,谈话参与者遵守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有利于制作和谐的谈话氛围,避免不必要的争端、误会。
4.1主持人对合作原则的运用
X语言哲学家格莱斯(Grice)在1967年的《逻辑与会话》中,论述了合作原则(thecooperativeprinciple)的具体内容。合作原则即要求每一位参与谈话的人在整个交谈过程中所说的话都要与话题有关,符合交谈的目标或方向。合作原则体现为以下四条准则:
TheMaimofQuantity量的准则:谈话者所说的话应该满足交流所需的信息量;谈话者所说的话应在所需要的信息量范围之内
TheMaximofQuality质的准则:不要明知是虚假的仍说出来;所言要有证据
TheMaximofRelation关系准则:说话要相关
TheMaximofManner方式准则:说话要清楚明白;避免晦涩难懂;避免产生歧义;应简练;应有条不紊。
《看见》中运用大量的画外音交代背景和事件的现状,消除了受众随机不确定的东西,满足了受众所需的信息量。因《看见》栏目偏向新闻性。其新闻选题真实新鲜,遵守客观性原则。如在《兰考弃儿》的报道中,通过采访袁厉害收养的孩子、袁厉害的孩子、邻居、XX部门让受众更加信服。
因被访者的人生经历、教育背景、职业等各不相同,为了找到共同的话题,站在受访者的角度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这需要柴静采访前收集大量的资料,以求了解受访者。例如柴静采访周星驰,为了与周星驰建立更多的联系,看了电影《喜剧之王》中提到的《一个演员的自我修养》这本书,并坦言自己看了三十多页没看下去,周星驰说“我差不多也是看了三十页。”
柴静在提问中语句精炼,其提问多“是什么”“为什么”。使受访者有更多的表达空间。本文摘录出部分内容,如图所示:
节目名称《旁观者周星驰》《独立的滋味》《专访英国著名残奥运动员——谭妮•格雷-汤普森》《北大屠夫》
关键词“为什么”“为什么”“是什么”“是什么”
次数11456
举例“为什么下午没有参加分组讨论?”“认真为什么会引起不高兴呢?”“为什么是企业家?”“为什么这么判断?”“当人们总是说像你这样的人时,你的反应会是什么?”“那个时候你是什么感觉?”“他的同情让你心里是什么滋味?”“文化人的标志是什么呢?”
对柴静提问中“”是什么“为什么”出现频率的部分归纳(图4)
4.2主持人对礼貌原则的运用
20世纪80年代,英国语言学家利奇(G.Leech)对会话中的礼貌原则进行了论述。利奇认为礼貌原则包括六条准则:
得体准则(TactMaxim)、宽宏准则(GenerosityMaxim)、赞扬准则(AgreementMaxim)、谦逊准则(ModestyMaxim)、赞同准则(AgreementMaxim)、同情准则(SympathyMaxim)[1]
礼貌原则有利于维护交谈双方的友好关系和平等地位,在这样的前提下进行访谈更有利于交际的进行。但因栏目的新闻性,主持人不得不提出有争议或让人质疑的地方,主持人柴静用“有的人说……”“也许……”“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难道你就没有……”“好像…….”“可能如果……”等开头提出不同意见。一方面提出不同意见,另一方面体现了对受访者的礼貌,有利于谈话的继续。
如2012年9月16日《教练李永波》中的采访
柴静:所以有一部分人会认为你这么做是非常捍卫自己球队和球员的利益觉得很感动,也有一部分人觉得说,好像是有失分度,比较蛮横比较跋扈,你怎么讲?
李永波:如果是因为跋扈了一点蛮横了一点,但是呢,确实对我的队员能够起到促进作用,我宁可这样做。竞技场上金牌是唯一的标准。
柴静提出两种观点,再问李永波对这件事的看法,提问温和。
本文对模糊词进行部分归纳:
节目称《假章救妻背后》《沉默的呼吸》《颜艳红我不认识我自己》《中国合伙人》
关键词“好像”“可能”“如果”“如果”
次数22444
举例“网络上有一种疑问,说好像四年的时间做了四百多次透析医院没有发现那么医院是否也会对这个人的犯罪也有一定责任”“可是她可能需要的是一个,就是你能够康复,父亲在身边。”“他可能会说对他个人来讲他要的就是说能拿到钱之后去治病”“如果这是小时候的你有人这样对待你……”“如果之前有法律规定说这么做就死虐待罪……”“如果我们用一个画面,作为这个片子的结尾,你会希望是哪种?”
对模糊词的部分归纳(图5)
在2012年12月9日《少女抗暴杀人事件辨析》中,对小琪进行采访。因为涉及隐私,小琪不愿意当着男性同事的面谈话,栏目组尊重小琪的要求,为了维持正常的拍摄,栏目组采用逆光录影,并将声音降到只有面对面两人才能听到的音量。柴静身体前倾倾听小琪的话语,平和的进行采访。
在谈话中,为了获取更多的信息有时会牺牲礼貌原则对受访者进行追问。如在《专访剑桥大学校长——乐思哲-博里塞维奇爵士》中柴静用了7个“但(是)……”对乐思哲的回答进行反驳。
柴静提问
但是谁能够决定他的研究是不是有价值的,是不是需要等待?
但如果他失败了呢?
但有的学校会说,学生这样挑战权威会让他们越来越放纵,会变得很难去管理学生。你怎么看?
但是导师制太昂贵了,做生意的角度来看的话剑桥每招一个学生都是亏本的
但是如果他(霍金教授)没有得到后来的这些成就他能够得到学校同样的对待吗?
但有的人可能会说,人的判断会出错可是论文的数字不会出错。
但我想那些需要论文数据的管理人,可能他们希望说,我说了算。
《专访剑桥大学校长——乐思哲-博里塞维奇爵士》节选(图6)
4.3主持人话语策略的运用
下图归纳出柴静在访谈中的主要话语策略。进一步对话语策略的精彩运用及效果进行分析:
话语策略主持人发话策略①循循善诱、似问非问
②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③旁征博引、委婉圆滑
④按部就班关键词
⑤有条不紊边讲边问
⑥心系观众明知故问
主持人接话策略⑦抓住受访者心理一语道破天机
⑧适当重复强调关键信息
⑨归纳总结把握话语主动权
⑩转让话语鼓励嘉宾继续拥有话语
柴静话语策略归纳(图7)
①循循善诱、似问非问:如《专访戴安娜王妃胞弟——斯宾塞伯爵》中
斯宾塞伯爵:“你一会就能看到那是个美丽的地方,而且相对隐私这样我就可以保护她了。”
柴静:“你要保护她”
斯宾塞伯爵:“是的,我希望她远离纷扰。”
为了让受访者继续已经展开的话题,引出主持人认为需要强调或观众需要了解的话语内容,主持人柴静重复斯宾塞伯爵的话,一方面确定会话内容,一方面以求更详细的解释。柴静语气中包含着想确定受访者是否真的这样认为。
②环环相扣、逐步深入:这种提问策略有助于推进访谈进程,挖掘到更详细的内容,使访谈人物的形象更具体。如上图《专访剑桥大学校长——乐思哲-博里塞维奇爵士》中,在柴静的连续追问下,使剑桥的办学方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③旁征博引、委婉圆滑:在访谈中柴静多以“有(的)人会说……”、“也许……”、“如果……”进行发问,如图5;如《林书豪:与骄傲为敌》中,
柴静:“也许有的人会说,你这么受关注是因为你是一个亚洲人,如果是一个黑人,他这么表现可能不会这么多人关心他。”这句话柴静用了“也许”、“有的人会说”、“如果”、“可能”四个不至引人反感,表现出善意的相反意见。
④按部就班关键词:如《中国式合伙人》中,对俞敏洪、徐小平、王强的采访用关键字串联以凸显新东方的创建发展历程,“从大学到创业”、“从合作到纷争”、“上市”、“友情”
如《兰考弃儿》中,用关键词展开对事件的叙述,对“火灾是怎么发生的”这一问题向当地警方取证,采访袁厉害和袁袁,对“为何没有人管?”采访袁厉害的母亲、收养弃婴的家庭、邻居张大姐。对“二十多年为何没有人管他们?”这一问题采访分管民政的吴县长、袁厉害的儿子等。
⑤有条不紊边讲边问:《看见》中多次使用解说,如《假章救妻背后》使用画外音对北京医院的处理方法进行讲述,增补了相关信息。
解说:北京医院发现廖丹用假章逃费之后,不仅没和廖丹夫妇说破这事,在警方进行调查取证的3个多月里,仍然为杜金岭进行治疗,这三个月的治疗费也没有按照赃款计算。
柴静:好像在人们常理的反映中,医院一般发生这件事情之后,首先先会停止治疗,或者找他们来谈,为什么你们没有这么做?
北京医院党委副XX刘秀琴:我们想呢,因为发现这个问题以后呢,也进行一些了解也知道了她的家境比较贫寒,确实有一定的困难。而且呢,我们也想了,为了保护公民的隐私吧,也是为了维护他一下的尊严,另外也考虑他爱人的身体确实也不好,如果中断治疗,可能会带来生命危险,我们也从保护病人的生命安全这个角度,就坚持继续给他做治疗。
柴静:你们清楚他的家境,就知道这笔钱可能会还不上。
北京医院党委副XX刘秀琴:当时呢,医院我记得是我们开会的时候说,知道他可能是还不了了,也不打算让他还了。[8]
在节目接近尾声处,寥丹收拾东西正准备开着摩地带妻子杜金岭回家,柴静在此进行解说,节目结束。
⑥心系观众明知故问:《专访戴安娜王妃胞弟——斯宾塞伯爵》中,当伯爵带柴静看庄园时中的瓷器时出现画外音“即使已将成年,但仍然可以感觉到他那份小心翼翼。”观众不能察觉出伯爵的“小心翼翼”,柴静在采访中以半是询问半是确定的语气说“你很紧张”,以期增加节目的看点。
斯宾塞伯爵:“这个房间太大太吓人了,不适合玩耍。我们很紧张怕弄坏这里的摆设。”
柴静:“你很紧张”
斯宾塞伯爵:“是的……”[9]
⑦抓住核心一语道破天机:《李娜对抗李娜》中
柴静:“你不太能接受自己犯错误或者失败。”
李娜:“不太允许,对。”
柴静:“你是想控制自己的。”
李娜:“很想,但有时候我觉得不受大脑所控制。”[10]
柴静的陈述中带有论断评价,李娜对“你不太能接受自己犯错误或者失败”和“你想控制自己”这两个评价都予以赞同,对受访者的心理状态有所把握,并能一语道破。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⑧适当重复强调关键信息:《沉默的呼吸》中张海超“开胸验肺”后被确诊为尘肺病三期,新闻集中报道此事,河南省XX特事特办。
张海超:“从填那个工商认定申请表到工商认定结果出来就一个小时。”
柴静:“一个小时?”
张海超:“对。”[11]
柴静重复被访者的话语以强调关键信息,“一个小时”与“那几年”形成强烈对比,并且强调没有认定结果是非技术问题。企业和医院却拒绝向张海超出示他的体检报告,由此揭示出相关体制机制的不完善。
⑨归纳总结把握话语主动权:如《北大屠夫》中
柴静:有人对你有一个评价,说你身上有传统知识分子特别宝贵的那部分东西,包括有骨气,包括正直,包括对一件事情绝对认真的态度;另一方面也有特别传统的,甚至有一定农民的意识,有这种登堂入室,然后学而优则仕的这种传统想法。
陆步轩:对,这评价是非常客观的……[12]
柴静对受访者的经历进行总结提炼,使双方交流跳出具体的事件描述,到此结束本轮会话,步入下一轮话题。
⑩转让话语鼓励嘉宾继续拥有话语权:如《李安心中的卧虎》中,多次采用“你曾经(原来)说……”进行话语转换,就李安拍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问题进行访问,让李安有更多的话语空间发言,有助于让观众获得更多有趣或重要的信息。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节选(图8)
主持人对话语策略的运用体现了观众意识,更有利于实现电视访谈的大众传播功能。
五、结语
本文对《看见》主持人柴静语用问题的研究中,通过对《看见》的语境进行分析,主持人柴静面对的语境是由三个语境组成的系统。系统内的各个因素在谈话过程中影响着主持人的言语行动。期间主持人柴静积极主动地利用它们,促进谈话的顺利进行。对《看见》节目的会话原则进行分析,合作原则有助于访谈尽快实现预定的目标,礼貌原则有助于改善现场谈话的气氛,降低受访者的抗拒心理。结合现场具体的谈话情况对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灵活运用,有利于提高节目的传播效果,有助于语言传播人文精神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张颂《语言和谐艺术论——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的品味与导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6页
[2]耿欣蒋玉鼐《柴静如何“看见”——对话央视综合频道“看见”栏目主持[3]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著《传播学概论》,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
[3]邱一江《融媒时代的播音主持艺术研究:记者型主持人》暨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178页第201页
[4]鲁健《视访谈节目主持艺术》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89页
[5]应天常《节目主持语用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49页
[6]代树兰《电视访谈话语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120页第248页
[7]戚雨村《语用学说略》(《中国语用学研究论文精选》)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50页
[8]李良荣《新闻学概论》2015年第149页
期刊论文:
[1]邬心云《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语用问题研究》暨南大学,2005
[2]张奕卓《电视访谈节目<看见>的会话结构分析》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5
[3]刘珺《央视<看见>让我们看到了什么》《青年记者》,2012
[4]陈彦蓉《人物专访节目的叙事元素探析——以柴静主持<看见>为例》《新闻知识》,2013
[5]陈映董天策《新闻客观性:语境、进路与未来》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人柴静》(《中国记者》)
另注:
[1]《看见》官方网站(http://.cctv.cntv.cn/lm/kanjian/)
[2]《看见》百度百科http://baidu.com/subview/79575/8491777.
[3]柴静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_archive_1219548027_201102_1.html
[4]《柴静调查贵州校车翻车事件》http://news.cntv.cn/2013/01/07/VIDE1357493221819441.shtml
[5][看见]百分之九十九对百分之一的拆迁(20130128)_新闻频道_央视网(cctv.com)http://news.cntv.cn/2013/01/29/VIDE1359396362435667.shtml(http://news.cntv.cn/2013/01/29/VIDE1359396362435667.shtml)
[6][看见]教练李永波(20120916)_新闻频道_央视网(cctv.com)http://news.cntv.cn/china/20120916/104079.shtml
[7]《旁观者周星驰http://news.cntv.cn/2013/02/26/VIDE1361813041233367.shtml
[8][看见]假章救妻背后(20120722)_新闻频道_央视网(cctv.com)http://news.cntv.cn/2012/12/10/VIDE1355102522718403.shtml(http://news.cntv.cn/2012/12/10/VIDE1355102522718403.shtml)
[9][静观英伦]专访戴安娜王妃胞弟——斯宾塞伯爵(20120731)_CCTV节目官网-纪录片_央视网(cctv.com)http://tv.cctv.com/china/20120731/111877.shtml
[10][看见]李娜对抗李娜(20121014)_新闻台_中国网络电视台http://news.cntv.cn/program/kanjian/20121015/100336.shtml
[11]《看见》20121230沉默的呼吸_新闻频道_央视网(cctv.com)http://news.cntv.cn/2013/01/02/VIDE1357059245440648.shtml
[12]《看见》20130422北大屠夫_新闻频道_央视网(cctv.com)http://news.cntv.cn/2013/04/23/VIDE1366652159765370.shtml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6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