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歌音乐艺术在舞台演唱中的运用

绪 论

选题来源:《梨花颂》一方面区别于传统京剧,纳入了现代民族声乐的优点并进行了融合。笔者作为一名学习民族唱法的声乐专业的硕士,非常希望通过研究此类作品使自己的专业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因此笔者选定了《大唐贵妃》的主题曲《梨花颂》作为硕士音乐会的演唱曲目,但通过一段时间对于戏歌、戏曲、京歌方面的文献著作的查阅,发现关于《大唐贵妃》及其主题曲《梨花颂》的分析和研究数量较少,而且大多呈现较为表浅的演唱分析程度,缺乏京歌实践演唱、戏曲表演技术、舞台表演心理调适这三者结合形成的研究理论。笔者发现,大多数声乐专业学生在舞台上只注重于“唱”,忽略了“演”,而在具有视听一体化的舞台演唱表演中,“演”是排在第一位的,学生因缺乏实践经验导致在舞台上不能恰到好处地运用戏曲表演技术中的 “手、眼、身、法、步”,并又缺乏适当的心理调控,就会容易在舞台呈现时出现身体僵硬、眼神涣散、手足无措等情况,使整个舞台呈现不尽如人意。为了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笔者决定以《京歌音乐艺术在舞台演唱中的运用–以林学君硕士音乐会曲目《梨花颂》为例》作为论文选题。

研究目的及意义:京歌的曲调构思精巧,意境悠远,具有很高的传播意义和研究意义。笔者希望通过在综合阐述京歌的起源和音乐特征、对具体的京歌作品《梨花颂》展开详细论述的基础上,再去深入探讨京歌音乐艺术在实际舞台演唱中的运用;力求立足于声乐演唱,探讨如何通过结合戏曲表演技术和舞台表演心理调适,最大程度地丰富声乐演唱的表演内容,将理论学习和舞台表演实践恰到好处地融合,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和表演技巧,以在实际音乐会的呈现中更好地诠释该作品,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艺术。这些实践经验是笔者在研究学习中需要深入归纳总结的一个重要论题。

国内外研究现状:京歌在我们国家当中,是一项特别独特的艺术形式,并且在日常的应用过程当中也凸显着一定的地位,在一开始发展,一直到现在,已经有了几十年,但是由于在古代史音乐方面的发展仍然不够成熟,所以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进行解决和发展。在发展的这些年当中,由于音乐整体的形态还没有成熟,所以没有受到学术界更多的关注中来,尤其是近些年来,对于这类作品的研究变得更多,所以绝大部分都是通过来分析其中的歌曲来进行探讨,从而能够分析出,在研究过程中的主要价值和意义所在。

第1章京歌的概述

1.1 京歌的起源概述

随着多媒体时代的到来,现代流行歌曲日益成为年轻一代热衷追逐的首选音乐类型。在此时代背景下,京剧演唱作为一种相对古老的音乐形式,想要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有所创新.

京剧和现代流行音乐完美结合的京歌的例子有不少,如“梨花颂”、“故乡是北京”、“好大一颗树”、“我们是中国人”、“唱脸谱”等。

京歌归属于戏歌的范畴,目前是戏歌最常见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根据现有的记录资料和研究文献分析,京歌起源的时间普遍被认定为20世纪80年代末,当时著名的歌唱艺术家李谷一凭借一首《故乡是北京》而名噪一时。《故乡是北京》这首歌曲是在数位德高望重的京剧艺术家的支持协助下创作而成,它将京剧在声腔板眼方面的细腻柔和、婉约悠远的风格与当时流行歌曲的一些创作技巧与手法融入到歌曲中,一经李谷一在1989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倾情演绎,便以其独特的戏曲风格与朗朗上口的节奏获得了极大的赞誉。这种亦歌亦戏的歌曲形式让人们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被认为是非常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随后一批类似的京歌作品相继问世,人们由此发现京歌在唱腔和表演上都能与舞台的艺术效果紧密交融,虽然它的内容和唱法都渗透着浓郁的京味儿,但它却能以如此通俗的方式演唱,曲目广泛传唱间极大拉近了传统民族艺术与现代流行歌曲的距离,让人惊叹不已。

1.2京歌的音乐特征

中国的首都北京,位于华北大平原的西北端,北靠燕山山脉,西靠太行山脉,与天津接壤,被河北省环绕,拥有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在北京地区上发展起来的京歌同时具有豪迈奔放以及细腻婉约的音乐艺术特色。京歌是戏曲与歌曲的“杂交”,一方面继承了戏曲与歌曲的优点,另一方面又衍生出了具有独立于戏曲和歌曲的更多的特点。以下是对京歌音乐的旋律、调式、节奏、呼吸、韵味和咬字等方面进行探讨分析。

长期从事音乐和演唱方面的专业人士都已经很熟悉,通过锻炼,很多曲目就可以进行各种艺术色彩方面的掌握,尤其是在非常经典的艺术旋律的发展之下,我们应该进行一定的改变,而这些也都是深深的印在了我们每个人的心中的,并且在发展的过程当中,能够对其旋律进行设计,可以进行把握旋律发展的主要方向,而采用的主要语言也是最标准的普通话,所以,在进行研究的过程当中,要掌握其中的旋律特点,只有掌握其中的旋律特点,才能够体会出整体发展的跌宕起伏,能够进行更有效的创作和发展。

很多作曲家,在进行创作时往往都会考虑其中所选用歌曲的主要艺术特点,并且进行唱腔方面的运用,从而能够将其进行应用,到唱腔研究当中的各个版式当中,而我们再进行研究的过程当中,就是通过对中国的各种民间音乐,或者是戏曲音乐来进行探索发现,其中所使用的模式和版式。并且将其应用到整体的唱腔过程当中,能够增强在唱腔过程中的整体实力。

京歌之所以广受欢迎,是因为其将戏曲或民歌中的一些独特风格巧妙地融入到歌曲的节奏中。笔者认为,京歌具有以下两个节奏上的特点:第一京歌大多数都是以弱起开头或者在乐句开始时强调逻辑重音;第二,部分京歌在节奏上灵活多变,不会局限于一种或几种速度与节奏模式。

京歌演唱的呼吸讲究“气沉丹田”,也就是将气息落到小腹的部位,这是一种控制呼吸的方法,它主要是通过腰腹部及周围的肌肉和横膈膜来进行调节控制。在京歌演唱中,换气看似简单,但它直接关系到表达歌曲情绪和意境的效果。因此在演唱京歌之前,一般需要确保在换气的地方设置好气口。如果没有特殊要求,一般在两个乐句之间进行换气,这样更符合歌词和旋律的完整性和连贯性。如果出现气息不充足的情况,很难一口气唱完几个较长的乐句,就有必要在考虑到歌曲词义的整体性的前提下,适当多换几次气,换气的长短和快慢也应适应歌曲的需要。例如,在前奏、间奏或一些停顿处,可以从容不迫大口换气。而在一些较长的乐句中,我们则应该在适当的地方“偷”一口气或“抢”一口气而不影响乐曲的旋律和节奏。

京歌都是一些具有京腔京韵的音乐艺术作品。这些歌曲的旋律曲调吸收了一定的地方戏曲音乐元素和色彩,表现出了戏曲曲艺的温文、典雅、醇厚的独特韵味和艺术特色;同时京歌也没有抛弃民族声乐风格中亲切、淳朴、自然等传统特点,因此京歌演唱的艺术魅力就要比起其他艺术形式来要生动形象得多。京歌中的歌词和语言都是使用普通话为基础进行创作的,而普通话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标准音发展而来的。然而,与北京方言相比,普通话带有很强的儿化音,其语音软绵。如果失去了儿化音,京歌的韵味也会随之丢失,其风格特色也会因此变弱。所以当我们在进行咬字时,要注意使用卷舌的使用,使歌词变得更加口语化,给予听者更加亲近和自然的感觉。

我们在进行整体歌曲的演唱时,一定要做好民族音乐当中的各项要求,首先,在咬字方面,一定要清晰,并且要讲究在演唱过程中的各项要求,能够做到演唱时可以更加清晰有力,能够运用更加慷慨激昂的手法以及悲愤的情绪来进行演唱的表演,并且,结合相关作品的主题来进行研究,使得整体研究的过程当中,能够根据演唱的歌曲来找出其中所存在的特点,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很多的歌曲在进行土字和发展的过程当中,如果想要达到更好的效果就应该对每个字的高音和低音进行有效的探索,从而能够使每句歌词都能够字正腔圆的表达出来,从而能够清楚地展示在歌词创作和表达过程当中的特点和优美,能表达出其中所存在的声韵色彩。尤其是在每一个字母的组合方面,我们都应该进行结合,从而能够使得在整体的发音和进行咬字时,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歌曲当中所进行体现的美感和歌词方面的声音和谐调度。

第二章 京歌《梨花颂》的音乐分析

1. 词、曲分析

京歌《梨花颂》是现代交响京剧《大唐贵妃》的主题曲。《大唐贵妃》描述了两位主人公生死离别之际的无限不舍和杨贵妃被缢身亡后,唐玄宗与她阴阳相隔之时对她的无尽思念的思想感情。

翁思再先生是中国著名的京剧剧作家,他写的《梨花颂》仅用几句歌词便精妙地贯穿了全曲内容,简洁却不失典雅,通俗却不失韵味,成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良作。《梨花颂》的歌词受到了白居易《长恨歌》的启发,以“长恨”为主题,描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恨别离。这首歌一开始就以梨花点题,两次提到梨花,“梨花开,春带雨;梨花落,春入泥”,仿佛它们是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爱情的象征。雪白无瑕的梨花,花瓣如雪花般飘落,杨贵妃在梨花树下翩翩起舞,唐王在旁深情伴奏,这片花海见证了两人之间美好而深沉的爱情。“此生只为一人去”这句词也道出了杨贵妃对唐玄宗至真至纯、痴心不改的爱恋。“天生丽质难自弃,长恨一曲千古谜,长恨一曲千古思。”描绘出了杨贵妃天生丽质,多才多艺的绝代佳人形象。可叹的是红颜多薄命,杨贵妃为了挽救大唐的国运,最终选择挺身而出,成了安史之乱的替罪羊,而她的美丽和才华也随之烟消云散。这位聪慧多才的佳人儿一生痴情,最终只留下了“长恨一曲千古谜,长恨一曲千古思”,吟唱中似乎能让世人看到她离去时的些许绝望和不甘。《梨花颂》作为主题贯穿了全剧,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凄美爱情展现得淋漓尽致,故事的背景也引起了人们对于唐玄宗沉迷艺术而疏于政务,导致社稷衰落等方面的众多思考,更加提升了这个作品的艺术层次和品位。

正所谓好词配好曲,这首曲子由杨乃林创作,唱腔设计为京剧二黄调式。京剧二黄调式是京剧里的主要声腔之一,它的腔调相对平和、稳重、深沉、抒情,而板式属于原板,是京剧中一种很常见的板式,这种板式讲究“一板一眼”,即通常提到的2/4拍,节奏非常平缓,起音和落腔多在板上,因其较易把握得到了大范围的应用,尤其常用于写景、叙事、抒情等方面。该作品歌舞并重,此曲文学艺术品味高,且旋律多处加入创新元素,整体上体现出了京剧梅派的魅力、韵味和精髓。“梨花开,春带雨;梨花落,春入泥”两个乐句是平行结构,并采用了同头换尾的结构类型。相较前四句的旋律,“道他君王情也痴”这一句却特别轻盈,而最后三个字“情也痴”的旋律却又与前半句形成一个对比,抑扬顿挫,旋律线条展开的富有张力,却又不失温婉柔情,乐曲越往后展开,所体现出来的京剧唱腔的音乐要素越来越多,充分展示了乐句在形态上各种各样的变化与发展。至于整部作品的结构发展,则是融合了多种曲式特点,并在继承曲式优点的基础上不断的发展和创新。该作品强调旋律的发展和结构的多样性;在同一空间里,整体旋律完整,同时又融入了强烈的对比,形成了歌词内容和趋势发展的完美结合。

曲式结构分析

 

在曲式结构上看,京歌《梨花颂》严谨典雅、意境深远。虽属于单一部曲式,但又符合起承转合的陈述方式,具有复乐段的音乐特征。该曲为 A 宫调式,是典型的民族调式,该曲旋律的节拍为2/4拍,全曲共51小节,属于非方整性结构。整体速度为慢速,旋律优美,曲调悠扬。

引子部分由两个乐句组成,第一乐句包括第1-4小节,第二乐句包括第5-8小节。(谱例1)

京歌音乐艺术在舞台演唱中的运用

(谱例1)

其中,我们所研究的主要的主体部分就是一个乐段,我们根据这些说段来进行氛围不同的小结,根据其中所重复的平行越剧来进行扩充和强调,能够使得在对这些音乐来进行分为不同的阶段进行表达和演唱出来,这不仅能够提升整体演唱过程中的表现能力,也对音乐艺术在歌唱方面的发展能够进行传承和体现。

京歌音乐艺术在舞台演唱中的运用

(谱例2)

结尾部分为第47—51小节。 结论性的尾声与引子交相呼应,升华了主题,并补充了主体部分结尾处,终止于主和弦。(谱例3)

京歌音乐艺术在舞台演唱中的运用

(谱例3)

对该作品的曲式结构进行分析,得到了以下结论: 该作品的旋律线条为波浪形,整体舒缓柔和,起伏不大,使得演唱者能够更好地把握住歌曲。全曲为开放性曲式结构,具有音型化的和声织体,且有明显的强弱对比。例如:引子部分开头便直入主题,展开强而有力,而后慢慢渐弱引向歌曲的主旋律,这样的设计既可以更好地使演唱者快速融入曲中情境,并带入自身情感,还能进一步体现歌曲的协调性和统一性,巧妙自然的引出第一句唱词。

总而言之,每个作曲家对其歌曲的曲式结构设计, 都有与其相对应的动机,其目的可能是为了烘托出场景相对应的气氛,或者是为了情感的表达需要等。

第三章 京歌《梨花颂》在舞台演唱中的运用

京歌《梨花颂》对舞台表演的要求《梨花颂》是一部既保留了传统京剧独特的韵味和风格,又加入了现代声乐的元素,两者通过巧妙融合并再创作而形成的优秀音乐作品。笔者认为,要想在音乐会中表演好这首作品,关键在于表演的传神程度。所谓的传神,即是通过表演可以击中观众的内心,引起观众的广泛共鸣;它不是虚无缥缈地高谈阔论,主要是通过表演者优美形象的动作设计和其中所代表的发人深省的思想内涵所共同表现出来的。

通过查阅现有的关于《梨花颂》的影音资料,发现这首歌曲曾经受过不少著名的京剧演员的青睐,并且演绎的每一个版本都各有千秋,其共同点是都套用了一些京剧中常用的表演技巧。历史悠久的京剧作为我们的国粹中的一种综合性的表演艺术,现已形成了一套核心基本功“四功五法”,即“唱﹑做﹑念﹑打”四种表演功夫和“手﹑眼﹑身﹑法﹑步”五种技术方法的合称。

“四功五法”的设计目的就在于通过表演艺术家的声音和动作来增强舞台表现力和对观众的舞台吸引力。《梨花颂》中的主角属于旦行中的青衣一角,虽以唱和念为主,却也离不开对肢体动作的适当运用。例如,著名的京剧演员史依弘老师在演唱梨花颂首句时,喜欢利用折扇来回遮脸,从而形象地演绎出了杨贵妃的娇羞之态。而眼神是舞台表演中的一个最为重要的方面,每一个眼神,或喜或悲、或忧或思,或娇羞或贞烈,或彷徨或笃定,都能从表演者的眼神中被传达出来。而对于眼神的完美运用的例子更是数不胜数,比如著名京剧演员李胜素老师在演唱《梨花颂》的不同乐句时,随着歌曲情境的不同,眼神也会随之变化,时而含情脉脉,时而悲伤深沉,令观众的心情也不由得随之起伏不已。

通过大量的观察和学习,笔者也深刻体会到京剧表演功法的重要性。由于《梨花颂》根植于梅派京戏,所谓“程派唱,梅派样”,笔者认为在舞台表演中可以借鉴梅兰芳大师的动作特点,讲究含蓄大方,不能做作,动作要顺达通畅,内外要协调统一,在站姿、身法、步法、眼神、手势等方面都要体现戏曲的特色和韵味。

我们通过对我们个人的表演经历作为主要的事例,并且在进行出场时表达优美的形态能够在步履和速度当中都能保持始终的形态,在目光的表现方面,一定要做到表情含蓄,并且应该去正视舞台的最中央,以更加优美的形态来表现出杨贵妃所表示的美丽以及大方的形象,在歌曲当中,第一句就是“梨花开,梨花落”,还在歌词的描写过程当中,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所表达的感觉是非常虚幻的,而我们在进行描写时,叶主要是通过目光的一送来由远处进行描写,通过对景物进行叙述并且抒发一定的感情,能够让节奏随着眼神的方向进行靠近,守上微妙的体现杨贵妃一样的优雅。所以在进行演唱的过程当中,我们应该将杨贵妃像梨花一样尽兴演唱,并且样将最绚烂的花期能够展现给观众,在唱道其中的歌词是分别使用了夸赞杨贵妃容颜的歌词,并且在唱到天生丽质时,在眼神中也包含着娇媚,所以我们在进行歌唱时,一定要将眼神中的坚定和思念进行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从而能够完善在唱歌的整体情境当中的变化,能够进行改变。

在进行演唱的过程当中,我们应该使用对应的道具,比如说泥金绘画折扇等,从而能够使得整个歌曲在进行表达时,可以更加干净利落,在各种方面上,不会出现多余的现象,并且也要舍弃在整体的戏曲复杂舞蹈过程中的动作,能够注重眼神和口型方面的变化,可以充分表现出主人公在历经历史之后表现的沧桑感,通过运用更加婉转的声音来进行演唱,获得在舞台上的整体表现力以及感染力等。

京歌《梨花颂》在音乐会表演中的演唱处理京剧中包括了生、旦、净、末、丑五种角色唱法,该曲则引用了其中旦角的唱法。旦角的发声方法与传统民族声乐的发声方法大体上一致,所以笔者在演唱歌曲时会有意识地提醒自己发声位置靠前,音色要尽量显得明亮圆润,婉转柔美。

此外该作品的京剧韵味浓郁,要最大程度表现出《梨花颂》中地道的京味,才能使人物形象呼之欲出,这既是歌曲的特色,也是演唱的难点,所以笔者在音乐会舞台上进行演唱时,除了做到“字正腔圆”,还非常注重行腔的使用,尽量把握好京剧风格和韵味并加以处理。

笔者在演唱《梨花颂》的前两个平行乐句时,第一个乐句中的“梨花开”中的“花”字,唱出了字头“hu”并过渡到“a”上后慢慢归韵,而“开”字则咬住了“kai”音后加入“ai”母音以表示强调,另外笔者还在这个字上使用了“颤音”技巧,先在字尾处加以强调,后加入甩音,而后再加入颤音,其颤音相对较为缓慢,气息细微而连绵不绝;“春带雨”中的“春”字要注意慢拼,“雨”字在咬住“yu”母音后要加以强调,再加入一点小甩音,更能体现京剧中的风格和韵味。

第二个乐句中的“梨花落春入泥”中的“落”字,轻轻咬住“L”音,后逐渐加重腔强调归韵到“UO”上,而此句中的“入”字很难咬出来,它不需要像传统民族声乐中一样唱出“RU”音,而是归韵音介于“i”和“u”之间,这是由于在清朝期间京剧才逐渐形成,在发展的过程中还保留着一些中古韵调,也是京剧艺人在长期实践中为了顺口好听而特定的技巧规矩。

而演唱到后面一句“此生只为一人去”中的“生”字,同“入”字相同,其发音区别于传统声乐中唱出的“sheng”音,而是把字音归的更浅,与“shen”音相似。

“道他君王情也痴”中的“君王”与“情也痴”之间出现了一个小小的过门, 使该曲保留了经典京剧的浓厚色彩,这里较难做到的地方就是行腔,要注意做到声断而气不断。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句咬字轻巧灵活,笔者认为这更能体现出杨贵妃自信中略含羞涩的感觉,直到最后把内心情感完全释放出来。

作品的结尾句“长恨一曲千古谜、千古思”中的“谜”和“思”二字,强调“i”母音,要饱含深情地把情绪归于此句,以抒发内心澎湃的情感,引起观众的广泛共鸣,给人留下了深深的遐想空间。

同时,我们也不能够忽视在音乐方面的歌唱掌握,能够使得每一个小的音符都可以表现出歌曲当中所展示的韵味,比如说在很多歌曲当中,都是在很多尾音上配有对应的装饰音,在进行整体的歌唱中,感觉都是非常有旋律的声音,也是逐渐的进行变换的,所以在进行歌唱时会变得既轻巧又灵动,更能够表达出杨贵妃在当时的美丽和优雅,由此,笔者对于京曲进行整体演唱的过程当中,也是使用了所谓的装饰医院来进行展示,而其中所展示的特点就是对应的梅派唱腔所体现出来的韵味,能够体现出杨贵妃整体的雍容华丽以及无可奈何的别恨。

最后笔者认为,不论是何种行腔方式和技巧,都要求演唱者根据唱词内容的改变及时调整气息,做到气沉丹田,保证气息平和稳定有韧性,这些都是需要坚持不断训练才能达到的水平。

舞台演唱中的心理调控声乐演唱表演具有视听一体化的特点,需要演唱者面向大众,与建立与大众的有效沟通。而阻碍演唱者最大的障碍就是台上的怯场,这也是演唱者缺乏舞台实践经验的表现之一。

从生理心理层面上看,胆怯心理是由于大脑意识到自身处于焦点位置时,内心产生了紧张不适感,这种心理上的不适感会反作用于大脑,引起思维混乱、肢体僵硬、声音震颤、口干舌燥等生理现象,继而加重心理上的恐慌和负担。而胆怯心理也是很多演唱者的通病,他们通常会在登上舞台演唱时出现紧张颤抖、突然忘词,不停咽口水等现象。这是由很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可能出于心理承受能力不足、缺乏自信心等原因。

正如笔者在舞台上演唱京歌《梨花颂》的实践过程中,发现舞台演唱效果远远不及日常练习时的效果,这是因为在日常训练时心理上比较轻松,可以从容地顾及到声、情、字、味、神这五点,然而在舞台上由于心理压力过大,注意力被分散了,就很难完全做到面面俱到,这就需要增强自身的心理调控能力。

而想要增强舞台演唱中的心理调控,首先就要做到熟悉把握作品;正所谓“艺高人胆大”、“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笔者首先自身要对作品有足够的熟悉和把握,上台时自然就增加自信心,不容易产生怯场心理,适当的紧张感也能随着作品的顺利展示过程慢慢进行自我心理调适。

要增强舞台演唱中的心理调控,简而言之就是要懂得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例如,在演唱开始前,笔者有意识地向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鼓励自己把舞台想象成训练场所,用平常心进行演唱,告诉自己尽全力把作品演绎好就是自己此刻唯一需要做的事。注意力转移法是比较有效的消除紧张的方式,把对舞台上紧张情绪的注意力转移到作品里去,全身心投入到作品的演绎中,自然就会逐渐淡化周边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弱化心理上的压力。人们常说“万事开头难”,演唱时也是这个道理,可以暗暗随着音乐的前奏旋律哼唱,当有把握又准确唱出第一个音时,就会为后面的演唱带来自信心,还能增强后续舞台表现的坚定性。在演唱的过程中尽量让自己保持兴奋、积极的情绪状态,有助于使精神和身体均能维持在适度的放松与紧张之间,从而体会到其中的趣味;而在这种情绪氛围中演唱,通过更容易达到最佳的嗓音状态,能更快找准声音共鸣和呼吸支持,更有利于自然发声。这种演唱的效果远远胜于通过有意的技巧使用、气息控制、肌肉动作设计而呈现的效果。所以相反的,如果演唱时情绪状态紧张,会引起身体上的僵硬和不适,使得演唱也随之变得死板而晦涩。在舞台上演唱时主动与观众进行互动,观众的赞扬和认可会让笔者从情感反馈中获得相应得安慰和动力。这种心理调控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笔者进行多次实践锻炼的积累,通过大量不同场合的公开演唱经验,使自己慢慢适应当众歌唱的状态,不断积累演唱经验,积极提升表演能力,全面提高艺术修养,才会在声乐演唱的研究及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自信,实现有效的心理调控。

4、京歌《梨花颂》在个人音乐会中的反思与总结

笔者在第一次看到这个作品时,便具有非常强烈的感情触动,因此,在进行歌唱时,我按照了平时在民族声乐的过程中的主要唱法来进行处理,并且经过一段时间的主要京剧学习的过程当中,我对此已经有所了解,并且认识方面也更加深刻,所以,在进行创作时,应该展现其丰富的文化色彩,并且能够进行不断的总结和反思。

在整体的表演过程当中,在台上的各个动作都能够符合对应歌曲当中人物的心境,因此,如果想要非常完美的去诠释一个作品,就需要对应的歌唱者,要对该作品的文化,历史以及创作背景等进行探究,从而能够使得再掌握整体的科学唱法的同时,也能够使在戏剧当中的表演更加具有丰富的作曲技术,这是我们在表演的过程当中所需要去深入研究的注意事项。

我们应该从不断的练习过程当中来发觉,其中可能存在的不足,并且及时的去进行改善,能够使得在观看京剧表演的作品当中,可以进入到京剧的剧场当中,体会到更加直观有效的感觉,但是在平时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更多的去积累,从而能够使得演员自身的修养能够进行提高,而我们也能够对于精致的学习中加深更深厚的印象。

其次,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一定要善于思考,并且要善于发现生活中所存在的各项事务,并且能够将其带入进行研究,能够了解,在整体作品进行创作的过程中能够创作的过程中能够对其中所展现的人物特点和形象进行有效的记录,可以使得在进行舞蹈表演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加完美的结合,这是在整体的演唱技巧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艺术特点,所以我们应该结合具体的歌曲来进行不断的调整,发挥音乐创作过程中的艺术特点。

第三点,在练习方面,我们要勤加锻炼,只有通过不断的练习,才能够创作出更好的作品,而其中我们所描述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个谚语也就是表达的这个意思,所以如果想要在台上能够更加完美的演出,就离不开日常在台下的锻炼,我们应该在不断的锻炼中进行升华,自己可以使得自己在进行练习的过程中更好的表现出京剧带出来的色彩。

能够演唱好京歌手臂需要进行掌握的因素有很多,我们应该在不断的表演过程当中升华自己,从而能够使得与京腔进行抢救的联合,可以在不断的实践过程当中进行阐述,这就需要我们来进行分的练习,经过每一个阶段的练习当中,能够获得对应的启示,最终再将其进行整合,从而能够达到对应的目的。

结论

我们在学习歌曲《梨花颂》的过程当中,也结合了自身对于社会方面的经验来进行深入的体会,所以,综合整篇艺术作品来进行叹息,我们对论文的深入探究,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声乐表现上,也应该进行更加注重的深入,所以,在经过对于这些歌唱家和作品进行分析之后,我们也对于京歌演唱艺术有了基本的认识。作为一名声乐学习者,笔者以前人的演绎作为参考,融入平时的演唱经验与音乐会的实践经验,各取精华,进一步找到属于自己的演唱风格。通过从舞台上总结经验和不足,并在舞台下更加刻苦地去更正和学习,继而用心体会才能对本首京歌的声、情、字、味、神有更深层次地理解。希望通过对京歌《梨花颂》的探讨阐释,尽可能站在声乐演唱的角度剖析“手、眼、身、步”的协调性与合理性,并结合舞台表演心理学诠释该作品,能够有助于追求“形神兼备、美善合一”的演唱效果。

京歌音乐艺术在舞台演唱中的运用

京歌音乐艺术在舞台演唱中的运用

价格 ¥9.90 发布时间 2022年11月3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66534.html,

Like (0)
打字小能手的头像打字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2年11月2日
Next 2022年11月6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