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分析儿童亲子依恋对攻击性行为的关系、情绪调节能力与攻击性行为的关系,帮助学校老师、家长对小学高年级儿童的攻击性行为问题进行有效防治。本研究通过使用《修订版青少年依恋量表(IPPA)》、《攻击问卷(AQ)》、《青少年情绪调节能力调查问卷》,对小学四、五、六这三个年级的453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发现:(1)小学高年级儿童的攻击行为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的攻击性高于女生。独生子女的敌意高于非独生子女。小学高年级儿童的攻击行为在年级上没有差异。(2)小学高年级儿童的父子依恋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女孩与父亲的依恋较高。六年级的儿童比四年级的儿童更多地与父母沟通,增加信任。小学高年级儿童的亲子依恋在是否独生子女上没有显著差异。(3)小学高年级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均在年级上有显著差异。随着年级的增长,儿童与父母的沟通、信任也在增加,情绪调节能力也在增长,五年级是情绪调节能力增长的关键期。小学高年级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上没有显著差异。(4)父子依恋、母子依恋、情绪调节能力部分纬度均与攻击性行为存在显著相关。儿童与父母之间的疏离、儿童的情绪知觉和情绪评价能力能够正向预测攻击行为的发生,母子之间的沟通、儿童的情绪控制能力则能负向预测攻击行为的发生。
关键词:亲子依恋;情绪调节;攻击行为;小学生
1引言
1.1研究背景
研究表明,儿童在早期就有攻击性行为出现,且攻击性行为的稳定性很高,对儿童的心理生理及社会性发展都具有严重的不良影响。这种行为的经常发生对儿童有非常大的伤害,攻击性行为较为严重者会易导致暴力犯罪、行为失调等等一系列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发展的问题,而经常受到来自同伴的攻击行为影响的儿童,则通常会导致其抑郁,感到孤独,注意力易分散,可能会导致其学习成绩下降等等一系列问题,更严重者可能会抑郁自杀。现代社会发展迅速,家长往往忙于工作,对孩子的关注点大多数在于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对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状况关注不够,在孩子遇到挫折或问题时,未能及时、较好地对其引导,孩子理性思考的能力有限,更倾向于采用暴力手段来宣泄自己的情绪,表达自己的诉求及不满。因此,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研究进行更加深入地探讨是非常有必要的。
亲子依恋是儿童早期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也是个体社会性的开端的组成部分。在以往的很多研究中均提到早期的安全依恋有利于儿童的人格完善,利于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有利于减少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在生命的范围内,情绪调节在婴儿期以显性社会情绪调节开始,婴儿依赖于照顾者的安慰和支持,随着年龄的增加,个体情绪调节更为突出[1]。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学习中,在遇到困难,遇到令人不开心的事件时,儿童会产生什么样的情绪去面对它都是因人而异的,而不同的情绪反应则会最终导致不同的结果。前人的研究表明情绪是影响攻击性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情绪调节能力的缺陷会导致个体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因此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培养对控制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是有一定意义的。
本研究对目前小学高年级儿童的亲子依恋特征、情绪调节能力概况、攻击性行为概况进行一定的描述,探讨儿童亲子依恋与攻击性行为的关系、情绪调节能力与攻击性行为间的关系,提出适当的教育建议。
1.2概念界定
1.2.1攻击性行为的概念界定
关于攻击性的涵义,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说法。有学者综合了几个要素:其一,攻击者有故意伤害的意图;其二,攻击性不一定有外显的行为,有可能是内隐的攻击性认知或情绪;其三,就被伤害者而言,攻击性有可能是身体伤害,也有可能是心理伤害。对于攻击性行为的定义也有很多:
张文新[2]将攻击行为分为3种类型:直接身体攻击、直接言语攻击和间接攻击。直接身体攻击指攻击者一方利用身体动作直接对受攻击者实施的攻击,如打、踢、推搡、碰撞、抓、咬他人,或损坏、抢夺他人财物等;直接言语攻击指攻击者一方通过口头言语形式直接对受攻击者实施的攻击,如骂人、羞辱、讽刺、起外号等;间接攻击指攻击者一方借助于第三方而对受攻击者实施的攻击,如造谣离间或聚集他人排斥对方等。
王素丽[3]就张文新对攻击性行为的定义进行了一定的延伸,这个定义的含义有以下几点:首先,攻击不是内在情感,动机,态度等内在状态,虽然愤怒,敌意等内在状态的出现对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有一定的影响,但攻击无上述内在状态也会发生,所以应当作为外在行为来把握才更为恰当;其次,把攻击的意图作为问题,而不涉及结果,偶发的车祸事故等并不能作为攻击行为,而故意的撞人便可视作攻击行为;第三,攻击行为不仅包含躯体上的攻击,还包含想要在心理上给对方造成的伤害;第四,正当防卫不属于攻击性行为;第五,攻击性行为与品德不良有区别。攻击性行为具有外显性和突发性的特点,一般有特定的对象,而品德不良行为一般没有固定的对象,是出于不良的意识倾向和个性特点的支配而作出的违反道德,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
有学者[4]将攻击性行为分为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敌意性攻击是指是为了打击,报复,伤害他人,是以人为指向的攻击;工具性攻击是指为了得到某种奖励而做出的推,搡,抢,夺等为达目的的手段,是以物为指向的攻击。
1.2.2情绪调节能力的概念界定
情绪[5]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应并能影响其行为表现,恰当的情绪反应能促进个体的行为活动、认知反应,而不当的情绪反应则会对其行为活动,认知反应造成负面影响。个体的情绪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然而个体的情绪并不总是与环境相适应的,所以就需要个体对自己的情绪进行调节以适应环境变化。Gross[6]认为,情绪调节是个体对具有什么样的情绪,情绪什么时候发生,如何进行情绪体验与表达施加影响的过程。
嵇家俊[7]在编订情绪调节能力问卷的时候,将情绪调节能力划分为:(1)情绪知觉能力,指个体能觉察到自己情绪状态、情绪反应的强度和能说出产生特定情绪的原因的能力。(2)情绪评价能力,指个体对自身的生理状态或外界刺激引起的情绪能进行恰当评估的能力。(3)有效应用情绪调节策略,指个体为了达到情绪调节的目的,能有意识地采取认知或行为的方式,有效地改变情绪反应状态、强度的方法。(4)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能否有效调节自己情绪状态的自信程度。(5)情绪控制能力,指个体改变情绪反应强度和持久度,使情绪服务于定向目标的能力。(6)情绪调节反思能力,指个体对情绪调节监控和再评价的能力。(7)情绪弹性,指个体情绪对外界刺激的情绪反应程度和情绪的灵敏度。
1.2.3亲子依恋的概念界定
狭义的依恋是指6个月前的婴儿与主要照看者之间建立的情感联结,而主要照看者往往是母亲,在母亲离开时,婴儿往往会表现出焦虑,哭泣,不安,在当母亲重新出现后,孩子往往变破涕为笑,不再焦虑不安,对陌生人会有“认生”的现象。
张连云[8]所定义的依恋,是一种广义的依恋,他认为依恋是一种内涵丰富的社会关系系统,在这个关系系统中,依恋的主体对另一个特定个体产生了持久的情感联系。这种联系可能发生在幼年个体与成年个体之间,如,儿童与父母,儿童与教师;也可能发生在幼年个体之间,成年个体之间,比如同伴交往之间的情感联系;还可能是一个个体对某一特殊群体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联结,比如班级成员对班集体的依恋,公民对国家的依恋。
本研究中亲子依恋是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联结,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行为、情感交流等方式建立起来的感情。亲子依恋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开端和重要组成部分,早期安全的依恋关系有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1.3研究现状
1.3.1攻击行为的研究现状
贾守梅[9]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研究表明,攻击性行为与许多方面的因素密切相关,大体分为个体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三个方面,个体因素中含生理因素,认知因素,家庭因素含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家庭暴力,社会环境因素含同伴关系,媒体影响。辽宁师范大学的王素丽[3]认为,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主要由以下几个原因引起:第一,社会因素,含大众传媒,社会不良风气;第二,学校因素,含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第三,家庭因素,含父母的教育方式,亲子之间的不正常疏离,家庭中的不当楷模;第四,个人因素,含遗传因素,性格异常,身体疾病,心理因素等。在这些因素方面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沈鉴清[10]等人研究了儿童攻击性行为与养育方式,家庭环境,自我意识间的相关研究;孟仙[11]研究了小学高年级儿童攻击性行为与亲子依恋间的关系。应积极识别相关的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对儿童攻击性行为进行多种途径的预防和干预。
南晓薇[12]的研究结论中得出,由于生理机制、性别角色期待,对攻击行为的认知等的不同,男生的攻击性要高于女生,小学高年级男生的言语和间接攻击随年级上升而升高,身体攻击,愤怒,敌意维度先升后降,小学高年级女生攻击性随年级上升而升高。孟仙[13]的研究中得出,男生和女生攻击表现形式不同,男生更倾向于直接的方式,如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女生则倾向于间接的攻击,如敌意、愤怒。姚治红[14]的研究中得出家庭和睦能够减少孩子的攻击性行为的模仿,从而降低儿童的攻击性,相反,家庭不和睦则会给孩子很多负面情绪的影响,容易让孩子产生不安全感,更容易产生攻击行为。
国内外的一些研究表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预测成年后的攻击性暴力犯罪的较好指标。儿童的攻击性会导致儿童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儿童融入集体,融入社会。因此,研究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对控制、减少儿童攻击性行为,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
1.3.2情绪调节能力的研究现状
刘启刚[15]等研究亲子依恋对儿童情绪调节影响的研究中,积极情绪调节策略、情绪调节能力与父子信任、父子沟通、母子信任和母子沟通呈显著正相关,与父子疏离、母子疏离呈显著负相关,消极情绪调节策略、情绪调节能力与父子信任、父子沟通、母子信任和母子沟通呈显著负相关,与父子疏离、母子疏离呈显著正相关。
蔡鸽[16]在研究3-6岁攻击性儿童在情绪调节策略上的差异性研究中提到,不同年龄阶段的攻击性儿童在自我安慰和被动应付策略上存在显著差异,攻击行为以及消极调节策略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有无攻击儿童在性别和不同阶段上存在显著差异。不同类型攻击性儿童在认知重建、问题解决、替代活动、被动应付、情绪发泄、攻击行为、积极调节策略、消极调节策略上存在显著差异而在寻求支持和自我安慰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1.3.3亲子依恋的研究现状
俞汉华[17]在亲子依恋对小学高年级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的研究中认为,儿童对母亲依恋的得分显著高于对父亲的依恋,母子关系远比父子关系更亲密;并且独生子女的亲子依恋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俞汉华发现小学高年级儿童依恋的发展趋势是,三至五年级呈递减状态,三年级显著高于四、五年级。
于海琴[18]的研究得出父子,母子依恋的作用体现在儿童发展的不同方面,亲子依恋的信赖和亲近成分对儿童友谊质量有不同的影响,与父、母均是安全型依恋的儿童的收益最大,友谊质量最高,焦虑最少,反之,与父、母均非安全性依恋的儿童友谊质量最低,焦虑则会更多,与父母一方形成安全性依恋的儿童则处于两者之间。
2研究方法
2.1被试
本研究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在盐城市南洋小学四、五、六年级,每个年级抽取三个班的学生作为被试,进行问卷调查。一共发放500份问卷,最后有效问卷453份,有效回收率90.6%。被试总体状况如表一。
表1被试分布情况表


本研究中的被试性别、年级分布状况基本均衡,非独生子女稍多。
2.2.量表测验
2.2.1亲子依恋问卷
本研究采用的是国内外应用最广泛的测量青少年依恋的问卷,修订版青少年依恋量表[13]中的母亲和父亲分量表,通常用来测验青少年与父母,同伴之间的依恋觉知,有三个分量表,分别是父亲,母亲,同伴分量表,而每个分量表又有信任,沟通,疏离三个维度。它们可以同时使用,也可以独立使用,可以从不同的依恋对象,不同的维度来表明青少年的依恋质量如何。研究表明修订版青少年依恋量表在国内有良好的信度、效度。在本研究中,亲子依恋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是0.913,母子依恋的Cronbach’sα系数是0.833,父子依恋的Cronbach’sα系数是0.893。本研究中,将修订版青少年依恋量表的父子依恋分量表和母子依恋分量表结合使用,包括信任维度(第1、2、4、12、13、20、22项)、沟通维度(第5、7、15、16、19、21、24、25项)和疏离维度(第3、6、8、9、10、11、14、17、18、23项),采用5点记分,每个分量表25个题目,亲子依恋量表攻击50个。各个纬度的平均分为测量得分,疏离维度反向编码后计分,其他维度正向积分,最终得分越高则表明依恋安全性越高。
2.2.2攻击问卷(AQ)
本研究采用的是AmoldH.Buss和W.L.Warren在2000年根据敌意问卷修订的攻击问卷,它是目前国内外引用较多的攻击评定量表之一,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同时,也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攻击问卷(AQ)[12]中包含五个维度,分别是,身体攻击(PhysicalAggression,简称PHY,对应8,10,11,17,23,24,25,27题)、言语攻击(VerbalAggression,简称VER,对应1,4,6,20,26题)、间接攻击(IndirectAggression,简称IND,对应13,14,15,18,30,34题)、愤怒(Anger,简称ANG,对应3,7,12,19,22,29,32题)和敌意(Hostility,简称HOS,对应2,5,9,16,21,28,31,33题),共34个题目。在本研究中,研究中,攻击问卷的Cronbach’sα系数是0.880,其中,各维度的分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如下:身体攻击分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是0.891,言语攻击分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是0.483,间接攻击分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是0.595,愤怒分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是0.603,敌意分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是0.658。使用5级计分法,选第1项计1分,第2项计2分,第3项计3分,第4项计4分,第5项计5分。其中,第19题“我是个喜欢安静的人”采用反向计分法,最终得分越高,表明其攻击性越强。
2.2.3青少年情绪调节能力调查问卷
本研究使用的情绪调节能力调查问卷为上海师范大学嵇家俊[7]编制。问卷共25个项目,有六个维度,分别为:应用情绪调节策略(第7,16,18,24项)、情绪调节反思(第4,20,12,17项)、情绪评价(第2,6,22项)、情绪控制(第3,5,8,15,21项)、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第9,11,14,19,23项)、情绪知觉(第1,10,13,25项),为自陈量表,采用1-6级计分。每题由被试从1完全不符合到6完全符合六个选项中,根据自身的真实情况选出最符合的一项,分别计1-6分,得分越低代表情绪调节能力越弱。本研究中,青少年情绪调节问卷的Cronbach’sα系数是0.914,其中,各维度的分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如下:应用情绪调节策略分量表Cronbach’sα系数是0.577,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分量表Cronbach’sα系数0.768,情绪调节反思分量表是0.777,情绪评价分量表Cronbach’sα系数是0.679,情绪控制分量表Cronbach’sα系数是0.772,情绪知觉分量表Cronbach’sα系数是0.360。
2.3研究文献查阅
通过查阅书籍、期刊、学位论文、学术会议文献、电子期刊和网络等文献资料,了解本论文主题的理论框架、研究背景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了解小学高年级儿童亲子依恋,情绪调节策略与攻击性行为的关系研究现状,从而来指导对该选题的研究。
2.4结果处理
通过SPSS19.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统计方法包括差异性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等,数据中需反向编码的题项已反向编码。
3数据分析
3.1小学高年级儿童亲子依恋特征
3.1.1小学高年级儿童亲子依恋的总体特征
通过对453名被试的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得出小学高年级儿童的亲子依恋的总体状况,如表2:
表2小学高年级儿童亲子依恋总体特征


根据表2可知,小学高年级儿童母子疏离维度的标准差、均值均为最小,数据最为稳定,低于中间值。除此外,父子信任维度的标准差最大,数据不够稳定,均值高于中间值。
3.1.2小学高年级儿童亲子依恋在性别上的差异
小学高年级儿童的亲子依恋在性别上的差异比较,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见表3:
表3亲子依恋在性别上的差异(M±SD)


注:*表示p<.05,**表示p<.01,***表示p<.001,下同。
由表3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小学高年级儿童的母子依恋各维度在性别上的差异并不显著,母子依恋总分在性别上的差异也不显著,而在父子信任维度和疏离维度上,男女性别差异是显著的,即女孩与父亲之间的信任明显高于男孩与父亲之间的信任,父子疏离维度的结果是男孩与父亲之间的疏离程度显著高于女孩与父亲的疏离程度。父子依恋总分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即女孩与父亲的依恋程度明显高于男孩与父亲的依恋程度。
3.1.3小学高年级儿童亲子依恋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
小学高年级儿童的亲子依恋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比较,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见表4:
表4亲子依恋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M±SD)


由表4我们可以看出不管是母子依恋的各维度,父子依恋的各维度,还是母子依恋总分父子依恋总分,在是否独生子女上并没有显著差异。
3.1.4小学高年级儿童亲子依恋在年级上的差异
小学高年级儿童的亲子依恋在年级上的差异比较,方差分析的结果见表5:
表5亲子依恋在年级上的差异(M±SD)


由表5中的数据,对亲子依恋在年级上的差异进行ANOVA检验,得出,小学高年级儿童母亲疏离维度,父子疏离维度在年级上没有显著差异。小学高年级儿童母亲信任维度在年级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母亲沟通维度在年级上存在显著的差异,母子依恋总分在年级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父亲信任维度在年级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父亲沟通维度在年级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父子依恋总分在年级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在通过LSD多重比较后发现:
表6亲子依恋与年级的多重比较


注:只列出了存在显著差异的均值差。
(1)四年级和五年级的母子信任维度存在显著差异,五年级的母子信任要高于四年级的母子信任;四年级和六年级的母子信任维度存在显著差异,六年级的母子信任要高于四年级的母子信任。四年级和六年级的父子信任维度存在显著差异,四年级的父子信任高于六年级的父子信任。
(2)四年级和六年级的母子沟通维度存在显著差异,六年级的母子沟通要高于四年级的母子沟通;四年级和六年级的父子沟通维度存在显著差异,六年级的父子沟通高于四年级的父子沟通;五年级和六年级的父子沟通维度存在显著差异,六年级的父子沟通高于五年级的父子沟通。
(3)四年级和六年级的母子依恋总分存在显著差异,六年级的母子依恋要高于四年级的母子依恋。四年级和六年级的父子依恋总分存在显著差异,六年级的父子依恋高于四年级的父子依恋。
3.2小学高年级儿童攻击行为特征
3.2.1小学高年级儿童攻击行为的总体特征
通过对四五六年级453名被试的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小学高年级儿童的攻击行为的总体状况如下表所示:
表7小学高年级儿童攻击行为的总体特征


如表7可知,小学高年级儿童的攻击行为各维度及总分均值均小于中间值,标准差均在0.55至0.73之间。攻击行为总分的数据最为稳定,身体攻击的均值最小。
3.2.2小学高年级儿童攻击行为在性别上的差异
小学高年级儿童的攻击行为在性别上的差异比较,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见表8:
表8攻击行为在性别上的差异(M±SD)


由表8可知,小学高年级儿童的攻击行为在性别上差异非常显著,男生的攻击行为明显多于女生;其中,身体攻击维度在男女生之间差异极其显著,男生的身体攻击行为明显多于女生;间接攻击维度在男女生之间差异非常显著,男生的间接攻击行为明显多于女生。
3.2.3小学高年级儿童攻击行为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
小学高年级儿童的攻击行为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比较,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见表9:
表9攻击行为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M±SD)


由表9可知,小学高年级儿童的攻击行为总分在是否独生子女上没有显著差异,攻击行为的其他维度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并没有显著差异,除了在敌意维度上,独生子女的敌意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的敌意。
3.2.4小学高年级儿童攻击行为在年级上的差异
小学高年级儿童的攻击行为在年级上的差异比较,方差分析的结果见表10:
表10攻击行为在年级上的差异(M±SD)


由表10可知,攻击行为总分,攻击行为的各维度在年级上没有显著差异。
3.3小学高年级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特征
3.3.1小学高年级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总体特征
通过对四五六年级453名被试的数据分析,得出小学高年级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的总体情况,如表11所示:
表11小学高年级儿童情绪调节能力总体特征


由表11可知,情绪调节能力总分及各维度的均值都在4上下,都高于中间值,其标准差也都在1.2上下,数据分布较为均匀。
3.3.2小学高年级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在性别上的差异
小学高年级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在性别上的差异比较,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见表12:
表12情绪调节能力在性别上的差异(M±SD)


由表12可知,小学高年级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在性别上没有显著差异,情绪调节能力的各维度在性别上没有显著差异。
3.3.3小学高年级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在是否独生上的差异
小学高年级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比较,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见表13:
表13情绪调节能力在是否独生上的差异(M±SD)


由表13我们可以看出,情绪调节能力在是否独生子女上没有显著差异,情绪调节能力的各维度在是否独生子女上也没有显著差异。
3.3.4小学高年级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在年级上的差异
小学高年级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在年级上的差异比较,方差分析的结果见表14:
表14情绪调节能力在年级上的差异(M±SD)


由表14可知,小学高年级儿童应用情绪调节策略在年级上有显著差异,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年级上有非常显著的差异,情绪调节反思在年级上有极其显著差异,情绪评价在年级上有极其显著的差异,情绪控制在年级上有非常显著的差异,情绪知觉在年级上有非常显著的差异,情绪调节总分在年级上有极其显著的差异。在通过LSD多重比较后发现:
表15情绪调节能力与年级的多重比较


注:只列出了存在显著差异的均值差。
在应用情绪调节策略上,六年级的应用情绪调节策略高于四年级的应用情绪调节策略,六年级的应用情绪调节策略高于五年级的应用情绪调节策略。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上,六年级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高于四年级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六年级的应用情绪调节策略高于五年级的应用情绪调节策略。在情绪调节反思维度上,六年级高于四年级,六年级高于五年级。在情绪评价维度上,六年级高于四年级,六年级高于五年级。在情绪控制维度上,六年级高于四年级,六年级高于五年级。在情绪知觉维度上,六年级高于四年级。在情绪调节能力总分上,六年级高于四年级,六年级高于五年级。
3.4亲子依恋、情绪调节能力与攻击性行为的相关分析
分别将亲子依恋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情绪调节能力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与攻击行为总分进行相关分析,通过皮尔逊积差相关得出结果如表16所示:
表16亲子依恋、情绪调节能力与攻击性行为的相关分析(r)


由表16可知,父子依恋与攻击性行为存在非常显著的负相关,母子依恋与攻击性行为存在负相关,父子依恋程度越高,攻击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就越低,母子依恋程度越高,攻击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就越低。父子依恋信任、沟通维度和母子依恋信任、沟通维度与攻击行为存在负相关,也就是父母与孩子信任程度越高、沟通质量越高,攻击性行为出现的可能性越低。母子疏离维度、父子疏离维度与攻击行为成正相关,母子疏离、父子疏离程度越高,儿童攻击性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就越大。
由表16可知,情绪调节能力与攻击性行为存在负相关。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攻击性行为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越好,攻击性行为出现的可能就越低。情绪调节反思与攻击性行为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情绪调节反思能力越好,攻击性行为出现的可能就越低。情绪控制与攻击性行为存在非常显著的负相关,情绪控制能力越好,攻击性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就越低。情绪知觉与攻击性行为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情绪知觉能力越强,攻击性行为出现的可能就越多。
3.5亲子依恋、情绪调节能力与攻击性行为的回归分析
将母子依恋各维度、父子依恋及各维度、情绪调节能力各维度作为自变量,攻击行为总分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得出结果如表17所示:
表17亲子依恋、情绪调节能力与攻击性行为的回归分析
由表17可知,进入了回归方程的是父子疏离、母子疏离、情绪知觉、情绪控制、情绪评价,该模型的F统计观察值是28.11,在P小于0.001的情况下,可以认为父子疏离、母子疏离、母子沟通、情绪知觉、情绪控制、情绪评价与攻击行为有线性关系。由表19可知,父子疏离对攻击性行为的预测作用最高,父子疏离与攻击性行为的回归方程为:y=0.25x+1.38,能够正向预测攻击性行为,父子疏离程度越高,攻击性行为就越多。母子疏离与攻击性行为的回归方程为:y=0.16x+1.38,能正向预测攻击性行为,母子疏离程度越高,攻击性行为就越多。母子沟通与攻击性行为的回归方程为:y=-0.11x+1.38,能够反向预测攻击性行为,母子沟通越多,攻击性行为就会越少。情绪知觉与攻击性行为的回归方程为:y=0.12x+1.38,能够正向预测攻击性行为,情绪知觉能力越强,攻击性行为就越多。情绪控制与攻击性行为的回归方程为:y=-0.13x+1.38,能够反向预测攻击性行为,情绪控制能力越好,攻击行为越少。情绪评价与攻击性行为的回归方程为:y=0.06x+1.38,能够正向预测攻击性行为,情绪评价能力越好,攻击性行为越多。
4结果讨论
本研究通过对南洋小学的四、五、六年级的453名被试在亲子依恋,情绪调节能力以及攻击性行为的情况的调查,了解从性别、年级、是否独生等因素上来说是否会对这3个变量产生影响,并且深入地分析了小学高年级儿童亲子依恋,情绪调节能力与攻击性行为的关系。
4.1小学高年级儿童攻击行为特征
经过对453名被试的数据研究分析表明,此次调查的小学四五六年级儿童攻击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值皆小于中间值,说明本次调查的被试整体来说攻击行为发生较少。各维度的标准差均在0.7左右,离散程度较小,样本之间的差异较小。
研究结果表明,小学高年级儿童的攻击行为在性别上的差异时非常显著的,且男生的攻击性高于女生,这个结果是与以往的很多研究结果[12]是相一致的。苏潇[20]提出了男性的直接攻击行为高于女性,并且,自幼儿期起,男性就开始表现出更强的攻击性。本研究中得出男生的身体攻击行为高于女生也印证了这一点。苏潇还提出女性的间接攻击行为要高于男性,女性喜欢采用言语形式的攻击,且伴随着女性的成长,女性将会更多的采用间接形式的攻击。然而,在本研究中得出男生的间接攻击行为要高于女性,产生研究结果的不同,可能是有以下原因:苏潇文中的间接攻击是除了直接的身体攻击,如打,踢等肢体上的攻击和损害抢夺他人财物以外的攻击形式。本文中的攻击行为分为身体攻击,言语攻击,间接攻击,愤怒,敌意,间接攻击是指攻击者一方借助于第三方而对受攻击者实施的攻击,如造谣离间或聚集他人排斥对方等。两者定义范围不同。其次,本研究采用的被试是乡镇小学的学生,学风淳朴,攻击行为发生较少。
在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层面,由于二胎政策的逐步开放,人们的生活条件的支撑等等原因,本次研究被试中有320人是非独生子女,133人是独生子女。研究得出,小学高年级儿童的攻击行为在是否独生子女上没有显著的差异,这与前人[21-22]的研究结果相一致,独生子女不是增加攻击行为的因素,不会增加儿童的攻击性。但在敌意维度,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存在显著差异,独生子女的敌意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一出生就占据了家庭的核心,无论是在物质方面,还是在精神方面都有着“自我中心性”,在性格上通常表现为自私,爱发脾气,以自我为中心,所以在敌意维度得分稍高。
进一步研究表明,小学高年级儿童攻击行为在年级上的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一研究结果是与孟仙[11]的研究结果相一致的,说明小学高年级儿童行为控制以及情绪稳定性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4.2小学高年级儿童亲子依恋特征
经以上研究发现,母子疏离、父子疏离维度的均值最低且低于中间值,同时标准差也较低,说明本次研究的被试的母子、父子疏离程度较小,样本间差异也较小。其他各维度的均值也高于中间值,说明本次研究的被试的总体的亲子依恋质量尚可。
研究发现,小学高年级的男生和女生在母子依恋及其各维度上没有显著差异。出现这样的结果可能是因为大多数家庭都是由母亲来抚养和教育孩子,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在小学阶段都是与母亲较为亲密的,所以没有显著差异。女生不管在母子依恋及信任、沟通维度,还是父子依恋及信任、沟通维度,总体的依恋程度都是高于男生的,这是与前人研究相一致的。女生在父亲信任维度、以及父子依恋总分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男生,在疏离维度上显著低于男生。这进一步揭示了小学生亲子依恋的情况,即女生通常与父母的依恋质量较高。
在年级层次,本研究中母亲信任、沟通,父亲信任、沟通,母子依恋总分,父子依恋总分在年级上有显著的差异,而在疏离维度上是没有年级差异的,且年级越高,依恋得分越高,这样的结果与前人[18]的研究有些不同。于海琴的研究中提出,四五年级儿童的亲子依恋变化较为平稳,到六年级,亲子依恋骤减。于海琴所使用的测量亲子依恋的量表的维度分别是母亲亲近、母亲信赖、父亲亲近、父亲信赖,而本研究使用的量表中还包含了母亲沟通、父亲沟通这两个维度。南晓薇也使用的是于海琴编定的依恋问卷,她提出,小学高年级儿童处于青春期的过渡期这一阶段的儿童渴望被认同,想要摆脱对父母的依赖,所以亲子依恋会随年级的增高而降低。本研究中,从亲子依恋与年级的多重比较中发现,儿童与父母的信任和沟通维度在六年级要显著高于四年级,并且母亲沟通、父亲沟通维度对母子依恋、父子依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生活水平的提高,父母的知识文化程度的提升,越来越重视和孩子之间的相处,亲子之间的沟通多了,摩擦便会少很多,便能相互理解。
小学高年级儿童的母子依恋、父子依恋在是否独生子女上没有显著差异。这一结果与俞汉华[17]的研究结果相反,俞汉华使用的于海琴编定的依恋问卷研究得出独生子女的亲子依恋高于非独生子女,他认为,独生子女自出生以来便获得了家人的全部关注,独生子女对父母的依赖会更强,而非独生子女则因孩子较多,父母难免会照应不过来有所疏忽。本研究结果与俞汉华的研究结果的差异可能是因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父母文化知识的提升,二胎政策的逐步开放至全面开放,不仅是父母,孩子也能习惯地接受自己有兄弟姐妹,自己不是家庭的唯一中心,因此,在孩子与父母的信任、沟通和亲密感的建立都做的很好的情况下,孩子不会因为有兄弟姐妹就会减少对父母的依恋。
4.3小学高年级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特征
通过研究发现,本次研究的被试情绪调节能力及各维度的均值均大于中间值,且标准差都在1.2左右,说明本次研究的被试情绪调节能力尚可,且被试整体的情绪调节能力间的差异不大。
研究发现,小学高年级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在性别上没有显著差异,这与丘雪兰[23]的研究结果相一致。也有的研究[24]采用追踪研究,得出情绪调节在性别上有显著差异,这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本研究发现,小学高年级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在是否独生子女上没有显著差异,而高彩霞[25]的研究认为,独生子女的情绪调节能力较低,他们在家庭中占据核心地位,有着全体家庭成员的全部关注,其家庭成员对其百依百顺,会尽可能满足其任何要求,所以就造成了独生子女想哭就哭,想闹就闹,不能很好的对自己的情绪进行调节,调控自己的情绪。本研究中非独生子女较多,并且处于二胎政策的大环境下,家中有两个及以上的孩子在当地家长和孩子心中实属平常,在对待孩子们的态度上是没有太大差异的。所以本研究中,小学高年级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在是否独生子女上未发现显著差异。
在情绪调节能力与年级的差异比较中,小学高年级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及其各维度在年级上都有显著的差异,其总体都是随着年级的增加,情绪调节能力增强。这与丘雪兰[23]的研究结果是相一致的。在事后检验中发现,四年级和六年级,五年级和六年级在情绪调节能力上有显著差异,而四年级和五年级之间,虽然五年级的情绪调节能力要比四年级稍高,但两者之间却没有显著差异,这说明,四年级到五年级之间的情绪调节能力发展处于平缓发展时期,从五年级开始,有了较为迅速的增长,说明五年级是小学高年级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
4.4小学高年级儿童亲子依恋、情绪调节能力与攻击性行为的关系
研究发现,小学高年级儿童的母子依恋、父子依恋与攻击性行为有着非常显著的负相关,也就是母子依恋、父子依恋越高,攻击性行为就越少。同时母子疏离与父子疏离均与攻击性行为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即儿童与父母之间疏离的程度越高,攻击性行为发生的就越多。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亲密感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与前人[26]的研究结果,以及依恋理论相一致的。依恋理论认为亲子依恋安全性高的孩子,容易形成自己是有价值的,别人是可以相信的等积极的认知,并且在社会交往中能够采用更加积极的态度去参与到其中,而亲子依恋安全感低的孩子则不容易相信别人,容易对别人怀有敌意,影响到其正常的社会交往。亲子依恋程度高的孩子,在可能从事不良行为的时候能够想到这会让父母失望和难过,从而避免不良行为的产生。
Bowlby[12]认为,儿童早期的生活经历,特别是与主要抚养者之间的依恋关系能够影响其对社会关系的认知,儿童从中学习社会交往的运作模式,并且巩固到记忆中以引导未来的行为。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亲密程度越高,孩子懂得体谅父母,与父母之间的关系融洽,能够让他也积极乐观正能量地去与其他人正常交往。在小学阶段孩子总是和母亲相处得更多,不管是遇到开心的事,还是遇到困难,受到欺负,孩子总是更倾向于与母亲进行沟通,母子之间良好的沟通能有利于对孩子的各方面教育。因此,母子之间的沟通能够帮助减少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本研究得出情绪调节能力与攻击性行为存在负相关,即情绪调节能力越强,小学高年级儿童攻击行为就越少,这与前人[21]的研究相一致。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情绪调节反思、情绪控制分别与攻击性行为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儿童的自我效能感越强,情绪控制能力越好,时常能够对自己不当的情绪进行反思,儿童就越能够有效的改变自己的情绪反应的状态、强度,发生攻击性行为的情况就会越少,可能的间接攻击、愤怒等也就会相应减少。研究发现情绪知觉与攻击性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即情绪知觉能力越强,其发生攻击性行为的概率就越大。情绪知觉能力强的孩子,能清楚的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自己的情绪反应强度,能清楚明白使自己产生这样的情绪的原因,在孩子其他方面的情绪调节能力不强的情况下,孩子清楚自己情绪的状态和产生的原因,可能更会导致孩子的情绪无法控制,进而发生攻击性行为。
将母子依恋各维度、父子依恋各维度、情绪调节能力各维度作为自变量,攻击性行为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最后父子疏离、母子疏离、母子沟通、情绪知觉、情绪控制、情绪评价进入了回归方程,也就是说,父子疏离、母子疏离、母子沟通、情绪知觉、情绪控制、情绪评价对攻击性行为均有预测作用,父子疏离的预测作用最高,与母子疏离、情绪知觉、情绪评价均是正向预测攻击性行为,即父子疏离程度越高,母子疏离程度越高,情绪知觉、评价能力越好,攻击性行为越多。母子沟通、情绪控制维度能够反向预测攻击性行为,即母子沟通越多,情绪控制能力越好,攻击性行为就会越少。孩子年幼时与母亲相处更多,父亲在孩子心中则更多的是严父的形象,孩子在犯错时,更有可能的是受到来自父亲的责骂、惩罚,若在对孩子的教育后,父亲没能及时与孩子沟通,向孩子表明自己还是爱着孩子的,对孩子的严厉只是希望孩子能改正自己错误言行,父亲与孩子之间更容易产生疏离。孩子在接受批评的同时也接受了一些攻击性的话语、行为,若此时父母没能对孩子及时疏导,则会增加孩子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可能。情绪知觉是能觉察到自己的情绪状态并说出产生原因的能力,而情绪评价是能够对自己情绪状态进行评估的能力。若只是有情绪知觉和情绪评价的能力,在自己愤怒时能够说出自己为什么愤怒,现在已经愤怒到什么状态了,这更容易激起孩子进一步的攻击性行为的发生,而情绪控制能力则能够帮助孩子,在已经认识到自己情绪状态是过于激动的,这样是不好的的基础上,改变自己的情绪状态,转而该向更为平和的情绪状态。
5结论
小学高年级儿童的攻击行为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的攻击性高于女生。独生子女的敌意高于非独生子女。小学高年级儿童的攻击性为在年级上没有差异。
小学高年级儿童的父子依恋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女孩与父亲的依恋较高。六年级的儿童比四年级的儿童更多地与父母沟通,增加信任。小学高年级儿童的亲子依恋在是否独生子女上没有显著差异。
小学高年级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均在年级上有显著差异。随着年级的增长,儿童与父母的沟通、信任也在增加,情绪调节能力也在增长,五年级是情绪调节能力增长的关键期。小学高年级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上没有显著差异。
父子依恋、母子依恋、情绪调节能力均与攻击性行为存在负相关。儿童与父母之间的疏离、儿童的情绪知觉和情绪评价能力会增加攻击行为的发生,母子之间的沟通、儿童的情绪控制能力则能帮助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对小学高年级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干预,可从亲子依恋和情绪调节能力这两方面去考虑。
6关于教育的建议
首先,关于亲子依恋方面,应从如下几个方面来把握。第一,男孩与女孩对母亲的依恋没有显著的差异,但男孩对父亲的依恋要低于女孩对父亲的依恋,同时攻击性高于女生。通过回归分析得知,父亲疏离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的预测作用最高,这就要求父亲在与孩子、特别是男孩相处时要设法减少疏离感。父亲可以和孩子多参加一些如旅游,亲自体验等的家庭活动,在活动中沟通联系感情,减少疏离感。在孩子犯错受批评以后,应及时适时设法让孩子了解,即使爸爸妈妈批评了你也不会因此而不再爱你了,以防在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过程中产生孩子与父母产生疏离感的影响。第二,不管是孩子在表现好的时候,还是表现不好的时候,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小学高年级的孩子正逐步走向青春期,孩子在这个阶段易出现叛逆,和家长之间非常容易出现摩擦。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时要选择恰当的方式,考虑到这个阶段的孩子的性格特点,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孩子多付出些关爱,让孩子能够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关心,从而帮助建立与他人的和谐人际关系,减少攻击行为。
其次,在情绪调节能力的培养方面,由以上研究得知,情绪知觉、情绪评价对攻击性行为有正向预测作用,情绪控制对攻击性行为有反向预测作用。家长、老师要了解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的身心特点,从而帮助孩子调节情绪,只有家长和老师表现出对孩子的关注和理解,才能够更好地去帮助孩子解决情绪问题。家长和老师可以教会孩子一些控制情绪的小方法,例如,向信任的老师、朋友或者家长倾诉;转移注意力,想想开心的事;做深呼吸,通过调整呼吸的频率和深度让自己平静下来等等。在平静之后帮助孩子一起思考,自己产生不良情绪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下次再遇到这类情况,自己可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去避免它,甚至,可以进行一些小情境模拟,演示自己感悟的成果。但在帮助孩子培养情绪知觉、情绪评价能力的时候,应当注意到孩子是否真的是能够学习到调节自己的情绪,而不是在调节情绪时越来越激动,产生相反的结果。
参考文献
[1]Zimmermann,P.&Spangler,S.Effectsofgene×attachmentinteractiononadolescents’emotionregulationandaggressivehostilebehaviortowardstheirmothersduringacomputergame[J].FrontiersHumanNeuroscience,2016,10:1-5.
[2]张文新,纪林芹,宫秀丽.3~4岁儿童攻击行为发展的追踪研究[J].心理科学,2003,26(1):49-52.
[3]王素丽.小学高年级学生攻击行为研究及教育对策[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4]Loeber,R.&Hay.D.Keyissuesinthedevelopmentofaggressionandviolencefromchildhoodtoearlyadulthood[J].AnnualReviewofPsychology,1997,48:371-410.
[5]闻琪.小学高年级学生情绪、情绪调节策略对注意力稳定性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6]Gross,J.J.Theemergingfieldofemotionregulation:Anintegrativereview[J].ReviewofGeneralPsychology,1998,2(3):271-299.
[7]嵇家俊.青少年情绪调节能力及其家庭功能的关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8]张连云.小学儿童亲子依恋、教师接纳、同伴接纳、学业成就与孤独感的关系[D].贵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9]贾守梅,汪玲.儿童攻击性行为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3):379-381.
[10]沈鉴清.儿童攻击性行为与养育方式、家庭环境和自我意识的相关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8):744-745.
[11]孟仙.小学高年级儿童攻击行为与亲子依恋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8):901-903.
[12]南晓薇.亲子依恋与攻击行为的关系:基于多重中介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13]孟仙.城市中学生攻击性、自尊及亲子依恋的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4]姚治红.农村留守儿童依恋类型与攻击性的关系、情绪调节能力的中介作用[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15]刘启刚,周立秋.亲子依恋对青少年情绪调节的影响[J].心理研究,2013:1-2.
[16]蔡鸽.3-6岁攻击性儿童在情绪调节策略上的差异性研究[D].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17]俞汉华.亲子依恋对小学高年级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J].校园心理,2013,11(1):6-8.
[18]于海琴.前青春期儿童亲子依恋的发展及其与同伴交往的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0.
[19]李丽.攻击问卷(AQ)的信度、效度及湖北省城市常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0]苏潇,雷秀雅.攻击性行为的性别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新闻天地月刊,2010(11):26-28.
[21]孙艳.小学高年级学生攻击行为与情绪管理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8):912-913.
[22]罗贵明.父母教养方式、自尊水平与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16(2):198-199.
[23]丘雪兰.小学情绪调节与社会能力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4]Eisenberg,N.,Fabes,R.A.,Murphy,B.,Maszk,P.,Smith,M.,&Karbon,M.Theroleofemotionalityandregulationinchildren'ssocialfunctioning:Alongitudinalstudy[J].ChildDevelopment,1995,66(5):1360-1384.
[25]高彩霞.论家庭教育与独生子女的人格形成[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学科版),2008,30(2):114-117.
[26]李锦萍.亲子依恋、学校联结对初中生攻击性行为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4(1):68-72.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7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