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球休闲旅游度假的产品中,滨海旅游是其中最主要的之一,对滨海旅游的开发,设计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中游客体验占很大比重。近年来旅游产品市场中的竞争十分激烈,特别是主打着滨海旅游产品的开发地产品相似性过高,所以当前非常要紧的便是对滨海城市开展有特色性的开发。现在基于游客体验的滨海旅游开发研究内容不多,大多学者都将研究重心放在旅游资源的保护以及评价上,属于第三产业的旅游行业,它所生产的产品的客户群体是游客,从游客体验的角度研究开发滨海旅游资源,既能最大程度的利用资源,又能满足游客的需求,可以说是一种双赢的方法。这篇文章把滨海旅游开发当做研究对象正是在当前这个大环境下做出的抉择。
本文将当前滨海旅游市场作为发展背景,在查阅文献和问卷调查的研究基础上,基于游客体验的角度,对我国的滨海旅游进行策略开发研究。
关键词:滨海旅游;游客体验;旅游资源开发
一、绪论
(一)选题背景
海洋经济的发展是世界关注的焦点。联合国“21世纪议程”指出,“沿海国家应探索在海洋资源基础上拓展休闲旅游活动的潜力”[1]。根据我国海洋经济信息网的数据报告可以得出,我国人民对于滨海旅游的需求所呈现的趋势为增大状态,从整体来看,我国的滨海旅游发展处于一个上升趋势[2]。
旅游者旅游最主要目的地里包含了滨海旅游地区,滨海旅游慢慢发展成为群众最喜欢的旅游方式之一。游客对滨海旅游的要求也越来越多,不仅仅为了单单的休闲度假,更追寻多方面的享受。所以对现有的滨海旅游资源开展最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极为需要,多层次多方面的开发利用滨海旅游资源才能更好的满足旅游者日益增长的需求。因为我国滨海旅游资源稀少,而游客众多,且作为不常见的旅游方式,旅游者对其更产生浓厚的好奇心,这在一定方面也使得大众对于滨海旅游的需求不断增加。
对于滨海旅游的开发在我国发展较晚,虽然我国在资源上拥有部分优势,但我国滨海旅游资源处于特别脆弱、特别易受损害的境地,因此滨海地区旅游业能够持续发展相当重要。
(二)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滨海旅游作为广受群众喜爱的旅游方式,其发展重要性为全球各个国家所知晓,各地都将滨海旅游当成重点产业来发展。对于旅游者的需求没有开展较为深刻的分析与研究是当前滨海旅游发展中所显现的较为突出的问题,滨海旅游经营者的不合理开发与经营便是这个问题产生的后果。因此,探索滨海城市深层次发展的有效途径,对在现今机遇与挑战都存在的局势下达成我国滨海旅游业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作为不可再生资源的海洋资源,属于海洋经济的一部分,旅游是使得不可再生资源的价值达到利用率最大化的一个有效途径。将资源保护作为重要前提,最大程度的开发利用滨海旅游资源,其中最为要紧的一点便是旅游者的需求。
基于游客体验的角度来研究滨海旅游游客所受到影响的原因,探索在滨海旅游中旅游者所看重的因素,以此来生产开发各方面品质高于同行的滨海旅游产品,使得旅游者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大大提高,从而提高自身在滨海旅游市场的占有率,提升自身的竞争优势。
二、研究综述和理论基础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1.滨海旅游发展
滨海旅游作为一项综合性的旅游产品,包含丰富内容,如休闲娱乐,海水浴等,它将休闲旅游和观光旅游联系在一起,形式多样化,既具有知识性,又具有参与性和娱乐性。最近几年滨海旅游发展速度较快的主要是亚太地区,尤其是东南亚等地,这些地区的旅游者大多来自日本,中国的香港、X等,现今这些旅游地已然成为全球著名的滨海旅游地。我国很多沿海城市都将滨海旅游当作其城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滨海旅游在我国开展的如火如荼,主要形成了五个滨海旅游带,它们都将沿海中心城市当作代表。它们分别是:环渤海滨海旅游带,苏沪浙滨海旅游带,海南岛滨海旅游带,广东滨海旅游带,福建滨海旅游带。
2.滨海旅游研究综述
旅游活动的意图是为了享受滨海旅游资源,这种旅游行为我们称之为滨海旅游。对于滨海地带我们主要指“半岛、岛屿、海湾所构成的内陆水道,位于海洋与陆地二者交界处”。
国内和国外对于滨海旅游的研究都有着不同的关注重点,国内学者是以保护为大前提研究如何开发滨海旅游资源并对资源进行评价与等级划分,他们对于滨海旅游资源的研究想法相对传统,大多为如何保护滨海旅游资源和对其进行评价。“全球各地的滨海旅游资源的相同点很多,不同点很少”,这是中山大学博士保继刚提出的观点;陈君学者在对我国滨海旅游资源进行研究的时候提出自己的观点,她认为我国的滨海旅游资源特点是种类多样,南北互补。
国外开始研究滨海旅游时间较晚,没有能够与滨海旅游实践相同步,地理派的学者主导着滨海旅游的研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学者如DouglasPearce,探索了旅游者移动、旅游感染力、休闲度假旅游区的地理等[9],C.MichaelHallandAlanA.Lew为旅游现象创建了模型[10];NordstromKF学者在他的文章中讲述了滨海旅游地如何产生沙丘与沙滩[11];“青少年旅游休闲活动相似度较高”是Carr学者研究而得的结果[12];还有其他学者从不同的方面对此开展了研究,其中有调查了旅游者如何看待海岸区域以及各类旅游者对于沙滩使用感受的WalmesleyDJ和JJenkins[13]。
(二)基础理论
1.旅游需求理论
游客在旅游活动中的需求、偏好以及满意程度等是研究游客需求行为的内容,其中游客的构成、出游的目的地以及动态规律都包含在其中[14]。对于旅游需要我们将其定义为在一定的经济条件和社会环境下,人们为了实现特定想法而开展的游历、旅行的愿景及要求[15]。学者对于滨海旅游需求的研究大多是以马斯诺需求层次理论为背景的,在滨海自旅游中旅游者最低层次的需求便是亲近自然,休闲度假,而得到精神上的放松与心灵的洗涤便是更高层次的需求。
有着唤醒指向的能力,促进人们开展旅游活动,并向目标前行,对此我们称之为旅游动机[16]。关于旅游动机,国外学者主要针对其形成,经验开展探讨。学者霍尔登提出旅游动机是一项易被忽略的研究内容[16]。心理学家对动机进行研究,并提出以下理论:诱因理论,推拉理论,需要层次论,逃避寻求二分法,驱力理论,期待价值理论。
2.旅游体验理论
通常来讲,旅游体验我们都认为是游客的体验。很多学者针对旅游体验作出了不同方面的探索。游客在旅游的海洋里遨游,对旅游的各要素满意,获得身体与心灵的高度享受的感受是学者谢彦君提出的他所理解的旅游感受[17]。窦清认为主体为了寻求精神与心灵的需求,为了填补自己所认为的缺失,从常住地出发去其他地方开展的非永久性旅游或停留,在旅游中所得到的各方面的满足,让主体本身成为更完整的自我的行为叫做旅游体验[18]。卢昌崇的观点是旅游体验是旅游者所寻求的精神的满足,其意义在于寻找与心灵相契合的点[19]。陈兴研究了旅游体验的本质,他的观点是游客将旅游活动的物质层面作为媒介从而获得精神的满足,对此他还提出“虚拟真实”的概念[20]。
3.可持续发展理论
对于可持续发展,基于不同方面有不同的界说。旅游地的发展只有具有可持续性才能将其资源利用到最大化。1972年,在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讨论了可持续发展,1987年布伦特兰报告书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即在当代人的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后代人发展所满足需求的能力不被破坏。资源的永久性使用以及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最为关注的点。
可持续发展内容主要是六个方面:发展是前提,注重持续性,注重公平性,注重整体性,注重建立和推行一种新型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注重人类文明发展和观念转变。
三、滨海旅游发展分析
(一)滨海旅游资源分析
旅游业的发展依仗着旅游资源,近年来滨海旅游迅猛发展,越来越受到大众喜爱。我国滨海旅游资源丰富,分布广,就滨海旅游地,不同学者作出不同划分。从气候适宜性的角度,郭来喜等学者分我国滨海地为六个区域,分别是:暖温带、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南亚热带、北热带、中热带[22]。刘佳等学者根据功能区划,分青岛滨海旅游资源为四大功能区:东部、胶州湾、南部、西海岸[23]。根据滨海资源各方面的因素,何彪和其他学者对中国沿海旅游区共分为五个部分:长江三角洲滨海旅游区、渤海湾滨海旅游区、珠江三角洲滨海旅游区、海南岛滨海旅游区、海峡西岸滨海旅游区[24]。
根据中国产业调研网对于我国滨海产业目前状况的研究以及未来情况的展望,大体上我国滨海旅游业发展状况良好,增长速度国内快于国外。我国滨海旅游业虽然发展较快,但相较于国外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为响应国家呼吁,我国海滨城市正积极开发滨海旅游资源,努力发展滨海旅游业。
(二)游客体验价值研究
从旅游体验这个方向来看,探索滨海旅游的研究有很多。朱莉安娜·布里斯金就旅游者的喜爱,特点探索了位于西澳大利亚中部的滨海旅游区[25];他还同彼得罗西略探索了旅游者如何看滨海旅游地自然环境恶化[26];克里斯·瑞恩探讨了对旅游者满意度与体验度产生影响的因素。我国的李珊珊等学者研究了旅游者愿意重游某滨海旅游地的决定因素[27];影响旅游者滨海旅游体验的构成要素是我国唐素萍学者进行的研究[28];就滨海旅游地在旅游者心中的形象庄东泉等学者进行了探讨。
四、滨海游客体验需求分析
(一)问卷设计与调查方法
调查问卷从旅游者需求角度出发。共有十六道题目,其中十五题为单选,最后为一题开放性回答。问卷主要从游客本身和滨海旅游资源两个方面进行提问。
问卷调查利用问卷星、微信、微博等网络方式发放问卷,最后获得163份有效问卷,调查者来自全国各地,问卷调查内容真实有效。
(二)旅游者自身因素分析
对于滨海旅游地游客需求有很多学者就此作出研究,阅读相关文献得知,影响旅游者需求大致能够分为自己的因素和滨海旅游地因素。游客本身因素主要为性别,年龄,收入,闲暇时间以及喜好等。滨海旅游地的因素主要有滨海旅游地生态环境,地理位置,旅游产品的种类和规模,滨海旅游地经济发展水平及交通便利程度等。
通过问卷调查可以看出滨海旅游总体上和性别没有关系,而在年龄段的分布上,30岁以下的游客占比为83%,73%的调查群体学历为本科或大专,调查对象未婚为69%,从这可以看出滨海旅游游客主体为青年人,且所受教育程度与其需求有较大联系,青年人懂得享受生活,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较强,这是从旅游者自身角度出发对旅游需求的看法。具体结果见下表:
表4-1被调查者年龄段占比表


表4-2被调查者学历占比表

表4-3 被调查者婚姻状况占比表


表4-3 被调查者婚姻状况占比表

(三)基于滨海旅游地各要素对旅游者需求的分析
从滨海旅游地的角度看,我们可以将影响旅游者需求的要素分为四个方面:体验要素,价值要素,消费要素和支持要素。体验要素主要指滨海旅游地旅游资源的观赏性,娱乐性,挑战性等;价值要素主要指滨海旅游地旅游资源的科考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等;消费要素主要指滨海旅游地知名度,旅游产品多样性,主题性等;支持要素主要指滨海旅游地基础设施,交通状况,纪念品,居民及XX支持状况等。我们将这些要素的重要性划分为四个等级进行调查,给予四个等级2.5,5,7.5,10的分值,分值越高重要性越高,根据问卷可获得下表数据:
表4-4旅游者需求要素分值表


从表4我们可以看出,在体验要素中,旅游者最注重滨海旅游地旅游景观的可观赏性;在价值要素中旅游者更看重旅游资源的教育意义;滨海旅游地旅游资源及项目的多样性是消费要素中旅游者的最大关注点;而支持要素中的基础设施及相关配套设施是旅游者最在乎的。从整体来看,各项要素中旅游者在意的前五项分别是:基础设施及相关配套设施,旅游资源的可观赏性,旅游地旅游资源及项目的多样性,旅游地经济发展及交通便利程度,旅游项目的娱乐性。价值要素在四项要素中相对不重要,这说明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更看中实质性要素,对旅游地较高层次的要素要求较低。
(四)旅游者对滨海旅游产品的要求与期望
在调查问卷的最后笔者设计了一道开放题以更好的对滨海旅游中旅游者的需求进行研究,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可以总结出基于旅游体验需求视角的滨海旅游一般包括以下方面:一是旅游资源与产品的原生态性与自然性,如碧海蓝天,迷人风景;二是旅游者对于当地的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的要求,如干净的沙滩,澄澈的海水,公共设施整洁卫生;三是滨海旅游地旅游项目的多样性要求,特别是海上娱乐项目,这与调查问卷的主体大部分为青年人,追求刺激有关。
(五)针对滨海旅游旅游者的需求因素小结
从问卷调查中所收集的数据,我们可以对滨海旅游中旅游者的需求因素作出以下总结:游客在滨海旅游中看重
(1)基础设施及相关配套设施是否完备。
(2)旅游资源的可观赏性,生态性。
(3)旅游项目的多样性与娱乐性。
(4)旅游地的自然环境与卫生条件。
(5)旅游地交通方便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
五、中国滨海旅游资源开发策略研究
中国是一个海洋与陆地俱全的国家,滨海地带东南方向面对太平洋,西北方向背负亚欧大陆,海岸线1.8万多公里,北起丹东,南到防城,有南至北包含热带,亚热带,温带三大气候带。在中国漫长的海岸线上,一个个沿海风景名胜区依山傍海,海边灿烂的阳光,白色的沙滩,蓝色的海水对内陆人产生巨大的吸引力,滨海旅游业成为沿海和岛屿城市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各沿海城市筹备资金,大力发展旅游业。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沿海地区旅游者人数增长较快,增速达30%之多,海滨旅游业作为旅游产业的一部分,发展前景美好。2002年的城市发展报告中指出了主导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三大城市群:珠三角,长三角以及沿海环渤海湾地区,我国的滨海旅游城市也主要分布在这三大地区。
随着滨海旅游业火热化开展,如何更好的开发滨海旅游地,设计滨海旅游项目,使滨海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极为重要。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低碳旅游理念和科学发展观得到了大力推进,滨海生态旅游的发展被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相较于全球水平,沿海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在各个方向都不具备有利条件。所以怎样增加我国滨海旅游地吸引力,为旅游者提供他们想要的旅游产品,最大程度的发开滨海旅游市场潜力,吸引更多的旅游者以致提高我国在滨海旅游业方面的竞争力是我们当前面对的问题。
(一)我国滨海旅游产品开发状况和现存问题
1.我国滨海旅游产品开发现状
我国滨海旅游业在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真正发展起来,21世纪后滨海旅游业持续飞速发展,每年滨海旅游业都比前一年有所增长,滨海旅游业成为了我国海洋经济的龙头产业之一。2009年xxxx将北部湾地区的发展提升为国家战略,又提出要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海洋旅游已然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点,开启了我国海洋旅游的新篇章。当下,我国滨海旅游产品开发特征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旅游产品主要为观光型,开发处于初级阶段
观光型滨海旅游产品是我国当前滨海旅游主体产品,大部分滨海旅游产品的关键问题在于更高层次的休闲旅游度假产品的短缺,娱乐性互动性较强的滨海旅游产品定位也很低,旅游产品开发深度提升空间较大。
(2)滨海旅游地纪念品不具独特性与代表性
在中国的旅游区,不同地方旅游纪念品几乎一致,品种很少,不能反映当地的风俗习惯和特点。现有的纪念品粗制滥造,工艺极为简单,利益成为旅游纪念品生产者的主要目的,旅游者对滨海旅游地的纪念品购买欲望也日益减少。
(3)滨海文化内涵浅薄,缺乏深度开发
对旅游者来说最具魅力的旅游产品是根植于当地文化的,有地方代表性的。所以在开发滨海旅游资市区要深度发掘其文化内涵。各地滨海旅游资源开发的特色与文化应该渗入当地每一处滨海旅游地的每一项滨海旅游项目中。
2.我国滨海旅游发展现存问题
(1)产品结构单一
国内滨海旅游产品大多为单一结构,组合滨海旅游产品极为缺乏,主要产品为海上娱乐设施。
(2)滨海旅游资源消耗损失状况严重
我国最原始的滨海旅游资源没有得到最大程度、最有效的开发与保护,水体污染问题日益加重,滨海地区环境日益恶化。
(3)滨海旅游资源整体缺乏规划
我国拥有丰富的滨海旅游资源,但在发展中缺乏可持续发展与保护观念,肆意开发,以致部分地区滨海旅游资源日益减少,且所开发的旅游资源与项目不能完全迎合旅游者需求。
(4)开发层次浅
我国滨海旅游地区人造景点较多,主要以休闲观光为主,海洋资源本身未获得更深层次的开发。
(二)我国滨海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1.基于三要素的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基于游客体验角度,借助文献资料以及问卷调查结果对我国滨海旅游开发研究可以以三个要素作为主要切入点提出开发策略。
(1)支持要素
一个地区XX对于滨海旅游业的重视与支持程度很大方面影响了当地滨海旅游业的发达程度,这要求XX依托当地其他产业,为滨海旅游业的发展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也可以将滨海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结合,创新出更能吸引旅游者的新颖的滨海旅游类型。如体育之乡可以将体育业与滨海旅游业相结合,医疗发达的地区可以将滨海旅游业与医疗业结合,开发出滨海医疗旅游产品。
滨海旅游地的基础设施及相应配套设施也是滨海游客需求很重要的一部分,当地的卫生、住宿、餐饮设施的优劣程度很大方面影响了旅游者的体验。所以滨海旅游地的基础设施完善程度应与当地滨海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保持在同一水平。我国很多滨海旅游地资源丰富,但缺乏良好的卫生、住宿、餐饮等设施,开发者应加强对这方面的重视。
(2)体验要素
滨海旅游资源的可观赏性是旅游者对于旅游地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很大程度的影响了旅游者对该滨海旅游地的满意度。可观赏性不单单针对滨海旅游资源,也指当地旅游环境,这要求了在开发时不仅要注重旅游项目的美观,也要让当地环境保持整洁,基础设施具审美性。
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下,游客选择旅游来放松、舒缓压力时更注重旅游产品的娱乐性。所以在对滨海旅游产品开发时,要将娱乐性充分注入其中,满足游客需求,从而提高其体验度。还有部分旅游者偏爱具有挑战性的旅游项目,惊险刺激能够更好的释放压力。滨海旅游目的地还应开发和设计相应的旅游资源和项目,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3)消费要素
大众对产品的了解程度称为知名度,旅游产品的知名度越高,旅游地的游客越多。我国在于打造滨海旅游地知名度方面相较国外十分欠缺,我国的滨海旅游地应以城市为单位进行知名度打造。
我国主题公园有不少,如常州恐龙园,上海欢乐谷,深圳锦绣中华等,但滨海旅游具有主题性的很少。具有清晰主题性的旅游产品能够让游客对其记忆深刻,增加好感。在游客非常追求个性化的现今,旅游产品的主题性相当重要。我国各滨海旅游地可以从当地的历史与风俗文化出发,寻求能与当地资源完美结合的主题,开发出极具个性的滨海旅游产品。
2.旅游产品组合包装战略
我国滨海城市在进行旅游产品开发时,可以对滨海旅游产品进行组合。不同城市可以根据城市自身特色,进行资源整合,将本城市能够利用的资源价值发挥到最大化,并赋予滨海旅游产品独特性,使其更具竞争力。
同时也要关注滨海旅游产品的更新换代,一成不变的滨海旅游产品在快节奏生活的现代社会很快就会被淘汰,只有不停的更新与创新,才能稳住滨海旅游产品在市场中的地位,才能保证滨海旅游地的旅游业持续发展。
3.营销方式多元化战略
在当前信息时代,我们的生活被媒体等包围,为了适应与迎合这个时代,我们应当大胆尝试,通过这些媒体媒介对滨海旅游进行宣传,抛开传统的电视报纸杂志等,微信、微博作为新型传播工具能更好的进行滨海旅游产品宣传。
六、结语
(一)研究结论
(1)本人通过文献查阅与理论探索,运用定性研究法,借助互联网和图书馆查找大量的有关滨海旅游及游客体验的文献资料,对国内外滨海旅游现状进行了分析。
(2)本文通过问卷的设计与调查,对游客的需求进行了研究,了解到影响游客体验的前五种因素为基础设施及相关配套设施,旅游资源的可观赏性,旅游地旅游资源及项目的多样性,旅游地经济发展状况及交通条件,旅游项目的娱乐性。
(3)本文从游客需求角度出发,借助专家判断,将影响游客体验的要素分为四个方面:价值要素、体验要素、消费要素、支持要素,并从其中三个相对重要的要素角度出发,对我国滨海旅游开发给予了开发方案与建议。
(二)不足之处
由于笔者的理论知识水平及能力有限,加之研究范围较大,对于游客体验角度的滨海旅游开发策略研究极为简单,研究方法单一,没有非常具体的给出开发策略,因此本文研究存在很大不足之处。这些不足之处,笔者会通过日后不断学习进行完善。
参考文献
[1]梁保尔.我国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发展研究[J].旅游科学,2006,6:43-46.
[2]中国海洋经济信息网[EB/OL].http://www.cme.gov.cn/,2015.
[3]江娟.广东省滨海旅游开发的监督体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8.16-18.
[4]程怡.滨海城市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宁波市北仑区的个案分析[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11):39-42.
[5]高亚峰,路紫.河北省滨海旅游资源概况及发展对策[J].海洋信息,2005.11-15.
[6]李爱华.体验经济视角下滨海旅游产品开发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12-15.
[7]保继刚等.滨海沙滩旅游资源开发的空间竞争分析:以茂名市沙滩开发为例[J].经济地理,1991,(02):2-3.
[8]陈君.我国滨海旅游资源及其功能分区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0,(03)1-2.
[9]PearceD.G.Towardsageographyoftourism[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79.6(3):245-269.
[10]HallC.M&A.ALew.SustainableTourism:AGeographicalPerspective[M].England,Addison-WesleyLongman,1988.5(01):122-124.
[11]NordstromKF.BeachesandDunesofDevelopedCoasts[M].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0.
[12]CarrN.Astudyofgenderdifference:YoungtouristbehaviourinaUKcoastalresort[J].TourismManagement,1999,20:223-228.
[13]WalmesleyDJ,JJenkins:Evaluationsofrecreationopportunities:TouristimpactsoftheNewSouthWalesNorthCoat[A].In:MercerD.NewviewpointsinAustralianoutdoorrecreationresearchandplanning[M].Melbourne:HepperMarriotanAssociates,1994:89-98.
[14]张纯,吕斌,孙莉.游客体验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基于宜昌市景区的问卷调查[J].旅游学刊,2007,(4):1-2.
[15]许雪花.基于游客体验需求的文学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2011.21-25.
[16]卢军霞.基于游客体验的古城镇旅游产品开发研究[D].浙江大学,2005.31-35.
[17]谢彦君.基础旅游学(第三版)[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1.
[18]窦清.论旅游体验[D].南京:广西大学,2003.
[19]龙江智,卢昌崇.旅游体验的层级模式:基于意识谱理论的分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11):9—19.
[20]陈兴.“虚拟真实”原则指导下的旅游体验塑造研究——基于人类学视角[J].旅游学刊,2010,25(11):13—19.
[21]张律萍.生杰旅游理论与实践[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22]范业正,郭来喜.中国海滨旅游地气候适宜性评价[J].自然资源学报,1998,13(4):304-311.
[23]张广海,刘佳.青岛市海洋旅游资源及其功能区划[J].资源科学,2006,28(3):137-141.
[24]马勇,何彪.我国滨海旅游开发的战略思考[J].世界地理研究,2005,14(1):102-107.
[25]JuliannaP,CharacteristicsandPerceptionsofCoastalandWildflowerNature-basedTourismintheCentralCoastRegionofWesternAustralia[J].JournalofSustainableTourism,2003.11(6):499-528.
[26]PetrosilloI,GZurlini,M.ECorliano,NZaccarelli,MDadamo.Touristperceptionofrecreationalenvironmentandmanagementinamarineprotectedarea[J].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2007,79(1):29-37.
[27]曾武灵,汪克夷,李珊珊.游客重游意愿的决定规划:基于滨海生态旅游区的实证研究[J].管理评论,2011,23(3):90-97.
[28]唐素萍.滨海旅游游客感知价值影响因素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
[29]高静,章勇刚,庄东泉.国内旅游者对海滨旅游城市的感知形象研究:基于对携程网和同程网网友点评的文本分析[J].消费经济,2009,25(3):62-65.
附录
尊敬的女士/先生:
您好!非常感谢您能参与我的毕业论文设计调查。这是一份关于滨海自旅游体验感知的调查问卷。您所提供的资料仅用于本次学术研究,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
1.您的性别是
男女
2.您的年龄是
20岁以下21-3031-5051及以上
3.您的婚姻状况
单身未婚有伴侣已婚
4.您已获得的最高教育水平
初中及以下高中或中专大专或大学本科硕士及以上
5.您认为滨海旅游地风景美
不重要一般重要很重要非常重要
6.您认为滨海旅游地旅游产品娱乐性
不重要一般重要很重要非常重要
7.您认为滨海旅游地所开发的旅游项目的多样性
不重要一般重要很重要非常重要
8.您认为滨海旅游地纪念品具有特色
不重要一般重要很重要非常重要
9.您认为滨海旅游地经济发达,交通便利
不重要一般重要很重要非常重要
10.您认为滨海旅游地旅游资源具有挑战性
不重要一般重要很重要非常重要
11.您认为滨海旅游地知名度
不重要一般重要很重要非常重要
12.您认为滨海旅游地旅游资源具有教育意义
不重要一般重要很重要非常重要
13.您认为滨海旅游地旅游资源的科学考察价值,艺术性及历史性
不重要一般重要很重要非常重要
14.您认为滨海旅游地开发滨海旅游资源获得当地居民及XX的支持
不重要一般重要很重要非常重要
15.您认为滨海旅游地旅游资源具有神秘性
不重要一般重要很重要非常重要
16.有没有让您印象最深刻的滨海旅游经历?您认为理想中的滨海旅游应是怎样的?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7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