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归因方式与抗挫折能力的相关研究

摘要:本文采用《家庭教养方式量表(EMBU)》、《归因方式问卷(ASQ)》和《逆商测试(AQ量表)》,对盐城师范学院278位大学生被试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归因方式和抗挫折能力的现状,并探讨三者关系。研究结论如下: (1)大学生的父亲教

  摘要:本文采用《家庭教养方式量表(EMBU)》、《归因方式问卷(ASQ)》和《逆商测试(AQ量表)》,对盐城师范学院278位大学生被试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归因方式和抗挫折能力的现状,并探讨三者关系。研究结论如下:
  (1)大学生的父亲教养方式中,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偏爱被试因子和常模存在显著性差异;
  (2)大学生的母亲教养方式中,偏爱被试因子和常模存在显著性差异;
  (3)大学生归因方式比较悲观;大学生归因方式在性别、年级、生源地上存在显著差异;
  (4)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处于中等;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在性别、生源地上存在显著差异;
  (5)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归因方式均与抗挫折能力呈负相关。
  【关键词】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归因方式;抗挫折能力

  1问题的提出

  1.1研究背景

  大学生是一个社会和国家发展的希望和栋梁。其对于自身的定位过高,有着极为远大的理想,但对于现实社会接触度不足,对于步入社会后的抗挫折能力呈现明显不足,适应能力较差。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结构的不断变化,我国国内的就业竞争也日趋激烈,大学生在步入社会后所要面对的是经济、择业、爱情等多重压力的困扰。大学生产生挫折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生活困境、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紧张、失恋、就业压力[1]。尤其应该注意到的就是我国国内逐年增加的校园自杀和暴力事件,这类事件的频发不仅引起了我国各大高校和教育界的重视,同时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些自杀和暴力事件都表明了目前我国一部分在校大学生的心理抗挫折能力较低,心理成熟度不足[2]。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会对大学生抗挫折能力产生影响呢?
  在查阅大量资料后发现,个体的身心健康与其所处的环境密不可分,而家庭是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环境。国内许多学者研究发现,不同的人格发展会导致不同的抗挫折能力,而家庭教养方式对个体心理健康、焦虑水平、人格形成、社会适应能力等一系列都会产生重要影响。更有研究表明父母亲的不良教养方式会使子女的抗挫折能力较弱;良好的教养方式会使子女的抗挫折能力较强[3],所以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的抗挫折能力的培养影响重大。
  目前,很多学者的研究证明,归因方式影响个体对挫折的理解,与个体的抗挫折能力密切相关。研究发现,当大学生挫折承受能力较好时,在积极面对事件(如考试成绩很好,获得成功等)时倾向于认为事情发生的原因是由于持续性因素(如个人的能力),这种方式能够提高个体的自信心和使人相信他们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去面对困境[4]。这种归因类型的大学生抗挫折能力水平较高。挫折承受力较差的大学生面对正性事件时倾向于认为是外在的因素(如机遇、偶然),而面对负性事件时,他们则认为是由于外部检查(如考试失败是由于老师教的不好)、局部的、持久性因素(如个人能力低)。有这种归因方式的个体很容易推卸责任,夸大负性事件的消极影响,认为负性事件会同时影响到自己生活的各个方面乃至以后的日常生活,有这种归因方式的个体自我评价低,容易抱怨,这种归因类型的个体在生活中更容易体验到挫折感。
  综上所述,家庭教养方式、归因方式会对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有一定的影响,但具体关系还要进一步探讨,所以本研究当大学生遇到困难和挫折这一难题时,他接受的家庭教养方式和归因方式是否会影响其抗挫折能力?这三者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带着这两个问题,本研究拟对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归因方式和抗挫折能力现状进行调查,进而探讨三者的关系,希望得到一些建设性的结果。

  1.2概念界定

  1.2.1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教养方式更多表现在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通常是指父母在抚养子女的日常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行为倾向,总结概括了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方式[5]。
  1.2.2归因方式
  归因方式是指根据个体习惯对不同的事件或行为采用一种相似的方式做出原因推理的倾向性。归因是人类的一种普遍需要,每个人都有一套根据其本身经验归纳出来的行为原因与其行为之间的联系的观点和结论。X社会心理学家海德(FritzHeider)于1958年最早提出了归因问题,到了20世纪60年代中期引起了社会心理学界的广泛关注并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方向[6][7]。比较有影响力的归因理论有琼斯(E.Jones)和戴维斯(K.Davis)的对应推断理论、凯利(H.H.Keller)的三维归因理论和维纳(B.Weiner)的成败归因理论[8]。
  1.2.3抗挫折能力(AQ逆商)
  抗挫折能力,是指人们对挫折的忍耐力和抗压力,也就是人们在遭受挫折之时,有能让自己的行为或内心保持正常的能力,而且在这种能力下有能够寻求方式方法来解决挫折的心理活动,战胜挫折、获得成功的能力[9][10]。一般来说,挫折承受能力强的人,往往挫折反应小,挫折时间短,挫折的消极影响少;而挫折承受能力较弱的人,则容易在遇到挫折时惊慌失措,产生一系列不良后果乃至影响身心发展。

  1.3研究现状

  1.3.1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
  (1)X学者西蒙兹(P.M.Symonds)认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可以区分成“接受-拒绝”和“支配-服从”,它们是制约家长教养风格的基本要素,它们的结合可以衍生出多种不同的教养方式[11]。(2)X心理学家鲍德温(A.L.Baldwin)将家长对子女的教养方式概括为四类:专制型,溺爱型,放任型,民主型。(3)X心理学家鲍姆林德(D.Baumrind)也采用了观察研究的方法,研究了处于不同的家庭环境中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从控制、成熟的要求、父母与儿童交往的清晰度以及父母的教养四个方面来评定父母教养行为,将父母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专制型、放任型三种。
  关颖的研究发现,家庭教养方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我国关于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12],许多学者将发展心理学领域的一些新理论运用到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中,并且从多种角度和层次,采取不同的方法对教养方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主要呈现出涉及对象更加宽泛、研究人群更加全面等特点。我国关于教养方式的分类主要是关颖对教养方式的分类[13]
  1.3.2归因方式的研究
  在海德1958年提出归因理论以后,归因方式就成为了心理学研究的关注问题之一。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得知,目前心理学界对于归因方式已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有关归因方式测量工具的研究,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因素及人口统计变量关系的研究,归因训练的研究等。
  关于归因方式的测量工具,在国外比较有影响的是Kaslow等人1978年编写的儿童归因方式问卷(TheChildren’sAttributionalStyleQuestionnaire),即CASQ;Lefcourt等人1979年编写的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TheMultidimensional-MultiattributionalCausalityScale),即MMCS;1982年Peterson等人基于抑郁的归因理论编写的归因方式自陈问卷(AttributionalStyleQuestionnaire)。其中,Lefcourt的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在我国的应用最为广泛,我国的研究者借助此量表为工具,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近几年国内学者借助国外研究的基础也展开了一系列对归因方式量表的修订或编制工作,从而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1.3.3抗挫折能力的研究
  罗森茨威格(Rosenzweig)首先提出了“挫折承受力”的概念[14]。同一时间做了挫折承受力的相关测试,为以后相关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因此,抗挫折能力的研究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重视。例如1988年,Clifford对11周岁左右儿童的研究发现,儿童在有足够的选择学习对象权力时,他对失败的忍受力较高,与此同时失败忍受力又影响其选择的内容。研究还发现年龄越高,失败忍受力越低[15]。此外,Wiebe(1991)对820名大学生的压力适应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发现,当大学生的坚韧度越高时,他会拥有更高的挫折忍受能力[16]。国外学者比较注重抗挫折能力的实证研究。通过实验的方式,熟悉不同群体间抗挫折能力的强弱,同时用实验验证影响抗挫折能力的相关因素。
  国内有关抗挫折能力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思考与探究抗挫折能力,且主要集中在X地区,大陆地区的起步更晚[17]。X学者对抗挫折能力的研究大多是针对中小学生。其研究发现学业成绩、人际关系、年级、性别上对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有着显著的相关性,还得出了抗挫折能力高低与经验有关的结论。在大陆地区,教育界在90年代才开始对抗挫折能力进行思考和探讨[18]。近些年来有部分学者对大学生抗挫折能力进行过问卷调查,其中涉及到大学生挫折经验、抗挫折、挫折应对方式问卷调查的能力,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当代大学生抗挫折能力不高。

  2研究设计

  2.1研究目的

  拟通过借助《家庭教养方式量表》、《ASQ归因方式量表》和《耐挫能力量表》研究家庭教养方式、归因方式对耐挫能力的影响。大量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的耐挫能力对300余名大学生进行家庭教养方式、归因方式和抗挫折能力的问卷调查,分析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的现状与特点,检验家庭教养方式、归因方式对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影响。

  2.2研究方法

  2.2.1研究对象
  以盐城师范学院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层抽样的方法对3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78份,有效回收率为92.6%。具体被试结构为:男生124人,女生154人;城镇户口165人,农村户口113人;独生子女161人,非独生子女117人;大一76人,大二78人,大三58人,大四66人。
  2.2.2测量工具
  家庭教养方式量表(EMBU)是1980年由瑞典Umea大学精神医学系C.Perris等人编制,中国医科大学岳冬梅等人1993年修订的中文版EMBU,用以评价父母的教养态度和行为[19]。量表共有66个题目。父亲教养方式分量表的6个维度共有58题,包括情感理解与温暖、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和过分保护,母亲教养方式分量表的5个维度共有57题,分为情感理解与温暖、惩罚-严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20]。采用1到4级评分,根据维度的每个因素的得分总和,受访者的答案,对父母的因子分别进行计算。其中标有anti的项目表示反向计分。
  归因方式问卷(ASQ)是由X心理学家Peterson等借助抑郁的归因理论基础上编制的评定自我归因方式的自陈问卷。它包括12个场景,包含6个正面事件和6个负面事件,其中包含3个人类活动和3个成就事件[21],该场景有4个题目,首先是关于场景属性文本的描述,从第2题到第4题是由三个维度的归属度来衡量的,共有48个条目。归因方式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逆商测试(AQ量表)由X著名心理学家保罗史托兹博士发明,它将AQ划分为控制感(Control)、主动性(Origin&Ownership)、影响范围(Reach)和持续时间(Endurance)四部分,分别从这四个维度衡量一个人的自我控制能力、心态的积极程度以及对环境、周围人群和自我情绪的掌控能力。

  2.3施测步骤及数据处理

  主试进班说明本次测试的作用,征得被试同意后发放问卷并宣读指导语。被试在理解问卷意图的基础上完成问卷,再由主试当场回收。将整理出的有效问卷数据通过SPSS22进行分析,主要进行描述统计、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等。

  3结果

  3.1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的结果

  3.1.1大学生父亲教养方式的总体状况
  将父亲家庭教养方式的各因子得分进行描述统计,并且与常模进行比较,结果如表1:
  表1父亲家庭教养方式的总体状况
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归因方式与抗挫折能力的相关研究
  从表1可以看出,在大学生的父亲教养方式中,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偏爱被试因子的得分和常模存在显著性差异。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因子常模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3.1.2大学生父亲教养方式的差异检验
  3.1.2.1大学生父亲教养方式的性别差异检验
  通过对大学生父亲教养方式的性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的差异检验,结果如表2:
  表2大学生父亲教养方式的性别差异检验(M±SD)
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归因方式与抗挫折能力的相关研究
  从表2中可以看出,在大学生的父亲教养方式中,父亲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因子方面,不存在性别显著差异,而在惩罚、严厉,过度保护因子方面存在性别差异,且惩罚、严厉方面男生得分高于女生。
  3.1.2.2大学生父亲教养方式的年级差异检验
  通过对大学生父亲教养方式的年级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的差异检验,结果如表3:
  表3大学生父亲教养方式的年级差异检验
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归因方式与抗挫折能力的相关研究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大学生的父亲教养方式中,偏爱被试因子存在年级差异,经过LSD事后检验可以发现,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在年级方面均存在差异,而且大四的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大二和大三的。
  3.1.2.3大学生父亲教养方式的生源地差异检验
  通过对大学生父亲教养方式进行生源地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4:
  表4大学生父亲教养方式的生源地差异检验(M±SD)
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归因方式与抗挫折能力的相关研究
  从表4可以看出,父亲的教养方式在生源地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
  3.1.3大学生母亲教养方式的总体状况
  将母亲家庭教养方式的各因子得分进行描述统计,并且和常模进行比较,结果如表5:
  表5母亲家庭教养方式的总体状况
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归因方式与抗挫折能力的相关研究
  从表5可以看出,在大学生的母亲教养方式中,情感温暖、理解和过分干涉、保护,拒绝、否认和惩罚、严厉因子和常模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偏爱被试因子和常模存在显著性差异。
  3.1.4大学生母亲教养方式的差异检验
  3.1.4.1大学生母亲教养方式的性别差异检验
  通过对大学生母亲教养方式的性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的差异检验,结果如表6:
  表6大学生母亲教养方式的性别差异检验(M±SD)
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归因方式与抗挫折能力的相关研究
  从表6可以看出,在大学生的母亲教养方式中,拒绝否认和惩罚严厉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得分明显高于女生。在情感温暖理解等因子方面不存在性别差异。
  3.1.4.2大学生母亲教养方式的年级差异检验
  通过对大学生母亲教养方式的年级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的差异检验,结果如表7:
  表7大学生母亲教养方式的年级差异检验
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归因方式与抗挫折能力的相关研究
  从表7可以看出,在大学生的母亲教养方式中,偏爱被试因子方面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经过LSD事后检验发现,大四和大一,大二,大三的学生在年级上均存在显著差异,且大四的得分明显高于其他三个年级。
  3.1.4.3大学生母亲教养方式的生源地差异检验
  通过对大学生母亲教养方式进行生源地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8:
  表8大学生母亲教养方式的生源地差异检验(M±SD)
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归因方式与抗挫折能力的相关研究
  从表8可以看出,在大学生的母亲教养方式中,情感温暖、理解和惩罚、严厉因子在生源地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过分干涉、保护等因子不存在生源地差异。

  3.2大学生归因方式的结果

  3.2.1大学生归因方式的总体状况
  将归因方式的各因子得分进行描述统计,结果如表9:
  表9大学生归因方式的总体状况
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归因方式与抗挫折能力的相关研究
  从表9可以看出,大学生归因方式中整体局部因子的得分最高,有51.79,自身他人因子的得分最低,是48.49。持久暂时因子的得分处于中等,是49.59。
  3.2.2大学生归因方式的差异检验
  3.2.2.1大学生归因方式的性别差异检验
  通过对大学生归因方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的性别差异检验,分析结果如表10:
  表10大学生归因方式的性别差异检验(M±SD)
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归因方式与抗挫折能力的相关研究
  从表10可以看出,大学生归因方式的三个因子在性别上都存在显著差异,而且女生在这三个因子方面的得分都高于男生,说明女生的归因方式更悲观。
  3.2.2.2大学生归因方式的年级差异检验
  通过对大学生归因方式的年级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的差异检验,结果如表11:
  表11大学生归因方式的年级差异检验
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归因方式与抗挫折能力的相关研究
  从表11可以看出,大学生归因方式中自身他人的因子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他两个因子不存在年级差异。经过LSD事后检验得知,大二和大一,大三,大四在自身他人的因子方面存在年级差异,且大二的得分明显低于其他三个年级。
  3.2.2.3大学生归因方式的生源地差异检验
  通过对大学生归因方式进行生源地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12:
  表12大学生归因方式的生源地差异检验(M±SD)
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归因方式与抗挫折能力的相关研究
  从表12可以看出,大学生归因方式中的整体局部因子在生源地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其他两个因子不存在生源地差异,城镇学生在整体局部方面的得分比农村学生更高。

  3.3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结果

  3.3.1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总体状况
  将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总分和各因子得分进行描述统计,结果如表13:
  表13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总体状况
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归因方式与抗挫折能力的相关研究
  从表13可以看出,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的平均数是118.45,在95~134之间,属于中等逆商,所以现在的大学生平均都处在不能充分调动自己的能力和潜力来应付困难局面,觉得花了很大精力,还不时有无助感或失望心态这样的状态中。其中主动性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得分较高,分别为31.56和31.55。
  3.3.2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差异检验
  3.3.2.1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性别差异检验
  通过对大学生抗挫折能力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的性别差异检验,分析结果如表14:
  表14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性别差异检验(M±SD)
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归因方式与抗挫折能力的相关研究
  从表14可以看出,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且男生的抗挫折能力高于女生,但男女生的抗挫折能力都在95~134之间,属于中等逆商。而其中持续时间和自我控制能力因子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而主动性和影响力范围不存在性别差异。
  3.3.2.2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年级差异检验
  通过对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年级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的差异检验,结果如表15:
  表15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年级差异检验
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归因方式与抗挫折能力的相关研究
  从表15可以看出,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在年级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在各因子方面也不存在年级差异。
  3.3.2.3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生源地差异检验
  通过对大学生抗挫折能力进行生源地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16:
  表16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生源地差异检验(M±SD)
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归因方式与抗挫折能力的相关研究
  从表16可以看出,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在生源地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农村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得分高于城镇学生,尤其是在影响力范围和自我控制能力这两个因子方面存在生源地差异,而在持续时间和主动性方面不存在生源地差异。

  3.4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归因方式与抗挫折能力的相关分析

  3.4.1大学生父亲教养方式与抗挫折能力的相关分析
  对大学生父亲教养方式和抗挫折能力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17:
  表17大学生父亲教养方式和抗挫折能力的相关分析
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归因方式与抗挫折能力的相关研究
  注:*表示0.05水平,**表示0.01水平,下表同
  从表17可以看出,在大学生的父亲教养方式中,情感温暖、理解和抗挫折能力成正相关,惩罚、严厉和过度保护和抗挫折能力不存在相关,过分干涉等其他三个因子和抗挫折能力成负显著相关。
  3.4.2大学生母亲教养方式与抗挫折能力的相关分析
  对大学生母亲教养方式和抗挫折能力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18:
  表18大学生母亲教养方式和抗挫折能力的相关分析
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归因方式与抗挫折能力的相关研究
  从表18可以看出,在大学生的母亲教养方式中,情感温暖理解和抗挫折能力成显著正相关,过分干涉保护和拒绝保护和抗挫折能力成显著负相关,而惩罚严厉和偏爱被试和抗挫折能力不存在相关。
  3.4.3大学生归因方式与抗挫折能力的相关分析
  对大学生归因方式和抗挫折能力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19:
  表19大学生归因方式和抗挫折能力的相关分析
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归因方式与抗挫折能力的相关研究
  从表19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归因方式中自身他人的和抗挫折能力不存在相关,持久暂时的和抗挫折能力存在负相关,整体局部的和抗挫折能力存在显著负相关。

  4讨论

  4.1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的讨论

  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在大学生的父亲教养方式中,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偏爱被试因子的得分和常模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大学生的母亲教养方式中,情感温暖、理解和过分干涉、保护,拒绝、否认和惩罚、严厉因子和常模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偏爱被试因子和常模存在显著性差异。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因子常模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家庭教育中,一般都是严父慈母,母亲负责唱白脸,父亲负责唱黑脸,而且父亲不善于表达感情,更多的是用行动在背后默默付出,而母亲作为女性,在情感表达上更擅长以感性的方式去对待孩子,比如在孩子遇到挫折时给他们一个拥抱来安慰支持孩子等。所以在大学生眼中,对母亲的感情相对比父亲来的浓厚。在大学生的父亲教养方式中,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这两个因子会是父亲对待大学生更倾向的方式,因为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了,他们大都是离开父母去别处学习,需要更强的自立能力,在处理方面需要他们自己去承担责任,所以父亲会更加严格的要求他们,在惩罚、严厉因子的得分高于常模的原因就在于此。在大学生的母亲教养方式中,母亲会时时刻刻关注孩子的动态,及时给予孩子关心,让他们即使离家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母亲会关心你的学习,日常生活,情感发展等方方面面,她会给你更细致的要求,照顾到你的一切需求,但这种干涉、保护可能会由于大学生不在她眼前,她会更迫切的想要知道你的一切,对你比以前更加偏爱,尤其是每次节假日回家,她会把对你的关心用语言、行动更加热情的表达出来。所以母亲偏爱被试的得分会高于常模。
  性别方面,在大学生的父亲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因子方面,不存在性别显著差异,而在惩罚严厉,过度保护因子方面存在性别差异,且惩罚严厉方面男生得分高于女生。在大学生的母亲教养方式中,拒绝、否认和惩罚、严厉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得分明显高于女生。而在情感温暖、理解等因子方面不存在性别差异。大学生在父母亲眼里虽然还是孩子,但是毕竟是成年人,他们对大学生的教养方式也会偏向于惩罚、严厉因子那方面,尤其是在对待男生时。虽然现在是男女平等了,但是在社会上来说,男生以后承担的责任和压力都要高于女生,女生相对来说是需要受保护的,而男生需要有更强的上进心和责任心,而大学就是他们步入社会前的一次小历练,男生需要在这次历练中积累一系列经验,比如为人处事,工作技能等等,所以对待男生,父母亲会更加严厉,而在他们做错事情的时候,惩罚相对也会更严重。
  年级方面,在大学生的父亲教养方式中,偏爱被试因子存在年级差异,且大四的得分明显高于其他三个年级;在大学生的母亲教养方式中,偏爱被试因子方面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大四和大一,大二,大三的学生在年级上均存在显著差异,且大四的得分明显高于其他三个年级。在大学生的家庭教养方式中,偏爱被试因子均存在年级差异,而且大四的得分明显高于其他三个年级。大四学生面临毕业,会被各种情绪围绕,有即将毕业的惆怅感,和同学分离的不舍感以及就业的压力等等,这是大学生的又一个重要阶段,父母亲在这个阶段会投入更多的感情和精力来关心他们,因为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要进入社会工作了,再也不能以学生的身份去享受福利了,他们即将迎来社会对他们的种种考验,更需要他们的独立性,承担责任的能力等等。
  生源地方面,大学生的父亲教养方式在生源地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在大学生的母亲教养方式中,情感温暖、理解和惩罚、严厉因子在生源地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情感温暖、理解因子方面,城镇学生的得分低于农村学生,而惩罚、严厉因子方面,城镇学生的得分明显高于农村学生,而过分干涉、保护等因子不存在生源地差异。在家庭教养方式中,父亲基本都是默默付出型,对待大学生都是严厉的,他们不外露对于情感的表达;而母亲在教育孩子方面占主导地位,她们对孩子的影响远大于父亲。在城镇中生活,大学生面临的竞争和压力远大于农村,他们需要学习更多的爱好和具备更多的技能,母亲在教导他们的时候会以更高的要求来规范他们,所以城镇母亲给予孩子的情感温暖会少于农村母亲的,而对惩罚那方面会高于农村母亲。

  4.2大学生归因方式的讨论

  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归因方式一共分为三个维度,分别为自身他人的,持久暂时的,其中整体局部的因子的得分最高,自身他人因子的得分最低,持久暂时因子的得分处于中等,而得分越高,表明归因方式越悲观。
  性别方面,大学生归因方式的三个因子在性别上都存在显著差异,而且女生在这三个因子方面的得分都高于男生,说明女生的归因方式更悲观。而长期研究表明,女生相比男生而言,处理事情的方式更偏向于感性,容易受感情的影响,导致归因方式更悲观。
  年级方面,大学生归因方式中自身他人的因子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他两个因子不存在年级差异。大二和大一,大三,大四在自身他人的因子方面存在年级差异,且大二的得分明显低于其他三个年级,说明大二相对于大一的学生而言,已经摆脱了高中时期的稚嫩感,处理事情更理性,而大三,大四随着年龄的和经历的增长,导致归因方式逐渐向悲观转变。
  生源地方面,大学生归因方式中的整体局部因子在生源地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其他两个因子不存在生源地差异,城镇学生在整体局部方面的得分比农村学生更高,所以城镇学生的归因方式比农村学生的更悲观。

  4.3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讨论

  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的平均数是118.45,在95~134之间,属于中等逆商,所以现在的大学生平均都处在不能充分调动自己的能力和潜力来应付困难局面,觉得花了很大精力,还不时有无助感或失望心态这样的状态中。其中主动性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得分较高,说明大学生的主动性和自我控制能力还是比较不错的。
  性别方面,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的抗挫折能力高于女生,说明男生的抗挫折能力高于女生,但男女生的抗挫折能力都在95~134之间,属于中等逆商。而其中持续时间和自我控制能力因子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而主动性和影响力范围不存在性别差异。
  年级方面,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在年级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在各因子方面也不存在年级差异,说明大学生在上学期间并不会经历太大的挫折,心理上波动不那么明显,所以导致年级之间的抗挫折能力没有显著差异。
  生源地方面,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在生源地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农村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得分高于城镇学生,所以农村学生的抗挫折能力高于城镇学生,农村学生相对于城镇学生而言,成长环境会稍微波折一些,所以经历的挫折相对多一些,导致抗挫折能力会更高一些,尤其是在影响力范围和自我控制能力这两个因子方面存在生源地差异,而在持续时间和主动性方面不存在生源地差异。

  4.4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归因方式与抗挫折能力的相关讨论

  4.4.1大学生父亲教养方式与抗挫折能力的相关讨论
  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在父亲的教养方式中,情感温暖理解和抗挫折能力成正相关,惩罚严厉和过度保护和抗挫折能力不存在相关,过分干涉等其他三个因子和抗挫折能力呈显著负相关。
  分析其原因,父亲给予关爱越多,抗挫折能力越高,大学生在家长的支持下抗挫折能力越高。惩罚、严厉和过度保护在预期中应该是和抗挫折能力成负相关的,因为过多的严厉和保护都会导致大学生的自尊心容易受到伤害,抗挫折能力应该会比较低,但是结果显示不相关,可能是由于父亲在教育中不太管教孩子。而过分干涉等因子的得分越高,说明大学生的自主性比较低,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比较少,抗挫折能力越低,抗挫折能力越弱,所以呈显著负相关。
  4.4.2大学生母亲教养方式与抗挫折能力的相关讨论
  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在母亲家庭教养方式中,情感温暖、理解和抗挫折能力成显著正相关,过分干涉、保护和拒绝、否认和抗挫折能力成显著负相关,而惩罚、严厉和偏爱被试和抗挫折能力不存在相关。母亲给予孩子的支持和关爱越多,让大学生在遇到挫折时有足够的支持,抗挫折能力越高,有了坚强的精神后盾,导致抗挫折能力越高。而过分干涉、保护和拒绝、否认导致大学生的自信心被打击的太过,遇到事情的抗挫折能力越弱。惩罚、严厉和偏爱被试和抗挫折能力不存在相关,和假设不太一样,可能是现在母亲的教养方式发生了转变,不再是以前的棍棒底下出孝子那一种。
  4.4.3大学生归因方式与抗挫折能力的相关讨论
  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归因方式中自身他人的和抗挫折能力不存在相关,持久暂时的和抗挫折能力存在负相关,整体局部的和抗挫折能力存在显著负相关。一方面,归因方式中因子得分越高,说明这种归因方式越悲观,现在的大学生考虑原因时更偏向于归结于外界环境,而从自身身上找原因的人占少数,所以导致自身他人的因子和抗挫折能力不存在相关。一方面,大学生觉得事件的影响力越久,这件事带给他们的压力越小,所以持久暂时的因子得分越高,归因方式越悲观,抗挫折能力越低,即抗挫折能力越弱。另一方面,事件的影响范围越广,整体局部的因子得分越高,归因方式越悲观,导致抗挫折能力越低,即抗挫折能力越弱,所以整体局部的因子和抗挫折能力呈显著负相关。

  5结论

  5.1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的结论

  在大学生的父亲教养方式中,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偏爱被试因子的得分和常模存在显著性差异;
  性别方面,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因子方面不存在性别显著差异,而在惩罚、严厉,过度保护因子方面存在性别差异;
  年级方面,偏爱被试因子存在年级差异,大四的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大二和大三的;
  生源地方面,父亲的教养方式在生源地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
  在大学生的母亲教养方式中,情感温暖、理解和过分干涉、保护,拒绝、否认和惩罚、严厉因子和常模不存在相关,而偏爱被试因子和常模存在显著性差异,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因子常模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性别方面,拒绝否认和惩罚严厉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在情感温暖理解等因子方面不存在性别差异;
  年级方面,偏爱被试因子方面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他几个因子不存在年级差异,大四的得分明显高于其他三个年级;
  生源地方面,情感温暖理解和惩罚严厉因子在生源地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过分干涉保护等因子不存在生源地差异。

  5.2大学生归因方式的结论

  大学生归因方式比较悲观,其中整体局部因子的得分最高,自身他人因子的得分最低,而持久暂时因子的得分处于中等;
  性别方面,大学生归因方式的三个因子在性别上都存在显著差异;
  年级方面,大学生归因方式中自身他人的因子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他两个因子不存在年级差异,大二的得分明显低于其他三个年级;
  生源地方面,大学生归因方式中的整体局部因子在生源地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其他两个因子不存在生源地差异。

  5.3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结论

  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的平均数是118.45,在95~134之间,属于中等逆商;
  性别方面,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持续时间和自我控制能力因子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而主动性和影响力范围不存在性别差异;
  年级方面,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在年级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在各因子方面也不存在年级差异;
  生源地方面,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在生源地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在影响力范围和自我控制能力这两个因子方面存在生源地差异,而在持续时间和主动性方面不存在生源地差异。

  5.4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归因方式与抗挫折能力的相关结论

  在大学生父亲教养方式中,情感温暖理解和抗挫折能力成正相关,惩罚严厉和过度保护和抗挫折能力不存在相关,过分干涉等其他三个因子和抗挫折能力成负显著相关;
  在大学生母亲家庭教养方式中,情感温暖理解和抗挫折能力成显著正相关,过分干涉保护和拒绝保护和抗挫折能力成显著负相关,而惩罚严厉和偏爱被试和抗挫折能力不存在相关;
  在大学生归因方式中,自身他人的和抗挫折能力不存在相关,持久暂时的和抗挫折能力存在负相关,整体局部的和抗挫折能力存在显著负相关。

  参考文献

  [1]夏茂香.浅谈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9,636(32):177-178.
  [2]郝炳辉.大学生挫折承受力与归因方式的关系研究[D].决策论坛,2015.
  [3]张莉琴,赵彦军,吴蕊.大学生挫折应对方式、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4,41(7):1249-1251.
  [4]刘幸娟,张颖,赵义泉.大学生的挫折承受力与归因方式[J].现代交际,2012(9):228-229.
  [5]王冰洁,桑青松.父母教养方式研究及发展趋势[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0(4):136-140.
  [6]张爱卿.归因理论研究的新进展[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3(1):38-41.
  [7]王庆峰.大学生归因方式、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迷信心理的关系[D].南京师范大学,2011.
  [8]李雪榴,许闯.归因方式研究综述[J].青年与社会,2012(62):280-281.
  [9]闵绪国.试析大学生挫折教育[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6(6):26-28.
  [10]侯达森.基于逆商理论的大学新生抗挫折能力培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
  [11]王素华.家长的教养方式探析[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3(1):143-146.
  [12]陈陈.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透视[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95-103.
  [13]关颖.家庭教育方式与儿童社会化[J].天津社会科学,1994(4):107-110.
  [14]HarrowerM.TheStressToleranceTest[J].JPersAssess,1986(3):417-427.
  [15]Clifford,M.M.Failuretoleranceandacademicrisk-takinginten-twelve-year-oldstudents[J].BritishJournalofEducationalPsychology,1988(58):15-27.
  [16]Weibe.D.J.Hardinessandstressmoderation:AtestofProposedmechanism[J].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91(1):89-99.
  [17]陈炯波.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现状及培养途径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4.
  [18]张旭东.对大学生实施抗挫折教育的思考[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106-112.
  [19]刘大伟.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其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
  [20]李善英.大学新生的焦虑与父母教养方式、自尊的相关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27(9):76-79.
  [21]戴琴,冯正直,戴勤素.抑郁与归因方式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3):337-341.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7457.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0年8月11日
Next 2020年8月11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