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家庭环境、自我意识与行为问题的相关研究

摘要:研究目的:本文通过对小学生行为问题、家庭环境和自我意识三者的研究,通过各变量间关系的分析,探究行为问题和家庭环境与自我意识的关系,进而为小学生行为问题提出针对性措施,也可以为小学生的学业指导和心理健康咨询提供资料依据。研究方法:采取随

  摘要:研究目的:本文通过对小学生行为问题、家庭环境和自我意识三者的研究,通过各变量间关系的分析,探究行为问题和家庭环境与自我意识的关系,进而为小学生行为问题提出针对性措施,也可以为小学生的学业指导和心理健康咨询提供资料依据。研究方法: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对230名上海某小学四年级和五年级学生及其家长使用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Rutter儿童行为问卷以及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进行测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大部分小学生不存在行为问题(M<13);小学生行为问题主要倾向于违纪行为(A<N);行为问题在性别上男生高于女生,男生常见违纪行为,女生多数为神经症行为;小学生行为问题在是否为独生、家庭经济状况上存在差异。(2)小学生家庭环境中情感表达、矛盾性、知识性和组织性在是否担任班干部上存在显著差异。(3)小学生在自我意识中的行为和幸福与满足上存在问题。小学生自我意识中的智力与学校情况、躯体外贸属性和幸福与满足在是否担任班干上存在显著差异。(4)小学生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亲密度、娱乐性呈负相关,小学生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的矛盾性、知识性呈正相关;小学生行为问题与自我意识密切负相关;小学生家庭环境与自我意识存在显著相关。结论:家庭环境对小学生行为存在影响,小学生的行为与其自我意识有一定的关系。家庭环境中的矛盾性、组织性对小学生行为问题存在正向预测作用。家庭环境中的知识性和自我意识中的焦虑对小学生行为问题存在负相预测作用。
  关键词:小学生;行为问题;家庭环境;自我意识

  1引言

  1.1研究背景

  从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大力推行,可以看出,我国对学龄儿童教育的重视性。教育不仅包含智育,更强调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儿童行为问题是儿童期的主要健康问题之一。儿童行为问题指的是儿童在个体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不合理的异常行为,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正常学习及成年后的人格特征具有重要影响[1]。目前青少年出现犯罪等问题的现象在一些国家和地区不断增加,研究学者们发现这些问题与童年期的一些行为障碍有所联系,并且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儿童行为问题显著上升。因此,当前对儿童行为问题的研究有很高的关注度。研究小学生的行为表现,对他们产生行为问题的原因进行研究,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措施,这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发展。
  行为问题的产生偏向于一个连续存在或者变化的复杂过程,关键是由于生物学因素(遗传、生理、心理等)和环境因素(家庭、社会、文化、学校等)两方面的综合作用。本文主要从心理和家庭两个部分着手。而自我意识是心理研究的重要部分之一,因此本文研究心理原因从自我意识入手。
  自我意识是个体在和人来往的过程中逐渐构成的对个体本身的调节。有研究表明自我意识水平与行为问题有显著关系[2],两者之间有预测作用。有资料证明学习成绩是影响学生自我概念的重要因素。所以研究行为问题和自我意识的关系有助于知识的教授和学习。
  有关家庭影响方面的研究表明,家庭环境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3]。父母对儿童的教养方式直接作用于儿童行为问题的形成和发展。儿童存在行为问题,则其家庭环境,父母的教育方式都会存在些许问题。Pike[4]等人研究发现家庭的消极性和青少年抑郁、反社会行为存在相关。所以小学生的行为问题和自我意识与家庭环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为此研究家庭环境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使教育者更加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地做好小学生的基础教育工作。

  1.2概念界定

  1.2.1行为问题
  行为问题也被称为“问题行为”和“行为异常”。不同的研究学者依据他们不同的研究角度对行为问题给出了不同的定义:
  柯克(1972)认为,“行为异常指的是与年龄不匹配的偏离行为。”[5]
  池丽萍、王耘(2002)界定行为问题是“违背社会大众认为的正常儿童青少年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以及在情绪或社会适应方面不成熟的行为。”[6]
  本文将行为问题定义为儿童偏离社会正常要求或个人正常发展的行为,包括违纪行为和神经症行为两个部分。违纪行为包括撒谎、逃课、偷盗、攻击、不听管束等行为,以及神经症行为包括焦虑、恐惧、抑郁和人际交往困难等。
  1.2.2小学生行为问题
  目前,对于小学生行为问题的定义大多数都与“行为问题”相似,小学生行为问题可以解释为各种发生在小学生身上的行为问题。陈熙认为,小学生行为问题指“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妨碍其身心健康成长,影响其品德成长、智能成长,或者是给学校、家庭、社会带来障碍的行为。[7]”本文将小学生行为问题定义为小学生身上发生的各种与其年龄不相适宜的且对个体自身或他人造成负面影响的行为。
  1.2.3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是指对家庭软环境、硬环境的分析。软环境指家庭的心理道德环境,包含家庭结构与教养方式。[8]硬环境主要指家庭中可以用量化指标来判断和测量的环境因素,包含家庭条件、父母文化水平以及职业状况。家庭内环境是指家庭里的人或事,不被外人知晓的。外环境是指家庭外的,例如家庭的周边的环境、周边人群的情况,公共活动场所人际交往。本文将家庭环境定义为家庭结构、父母职业、父母受教育程度以及家庭经济状况方面的统合。
  1.2.4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身身心状态以及对自己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自我意识包含三个层面:对自己及其状态的认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认识;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认识。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存在觉察,就是自己认识自我的全部,包含自我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和人际关系[9]。本研究把自我意识的定义为自我意识就是对自己个人身心活动的觉察。

  1.3研究的现状

  1.3.1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的相关研究
  刘爱书[10]选取哈尔滨市中山路小学五年级的314名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了小学生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对照研究。结果表明,家庭里缺少民主、自由、平等的氛围是11-12岁儿童产生行为问题的最主要原因,这之间存在性别差异与行为问题类型差异。
  杨喆等人[11]对两所小学480名学生家长进行家庭环境和行为问题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生行为问题检出率是8.1%。小学生行为问题与母亲的文化程度、家庭类型、经济收入、6岁前家庭环境变化次数有密切关系。男女生的行为问题与亲密性、娱乐性、组织性、控制性得分呈负相关,与矛盾性得分呈正相关。家庭环境因素与小学生行为问题的发生有显著相关。
  关明杰、高磊、翟淑娜[12]选取包头市某小学全部在校生825名进行了关于影响儿童行为问题的家庭环境及父母教养方式等因素的问卷调查。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家庭环境和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行为问题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在纠正儿童行为问题时应该重点关注家庭和父母对儿童的影响。
  1.3.2行为问题与自我意识的相关研究
  兰燕灵等人[13]为研究儿童自我意识与行为问题之间的关系,对2063名儿童进行调查。最后检测出395名存在行为问题,他们的自我意识水平比正常儿童低(p<0.001)。结果表明,自我意识和行为问题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它的不同维度对行为问题有不同影响。
  万国斌等人[14]为探讨单纯性肥胖儿童自我意识水平、社会适应能力与行为问题的关系,对50位7岁至11岁单纯性肥胖儿童及50位正常对照儿童的自我意识水平、社会适应能力和行为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单纯性肥胖儿童的自我意识受损,自我评价差,着重为幸福与满足感差。根据肥胖程度的增加,男生的内向性、抑郁性和分裂性行为问题增加,社会适应能力下降,这表明对单纯性肥胖儿童有必要进行心理干预。
  王礼桂等人[15]为了解学龄儿童行为问题现状以及行为问题和自我意识的关系,随机抽取武汉市4所小学1503名三至六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自我意识各个维度和学龄儿童行为问题的各因子都存在呈负相关(P值均<0.01)。回归分析表明,合群、焦虑、行为和幸福满足的高自我意识有助于儿童行为问题的减少,高自我意识可以抑制学龄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提高自我意识可以相对预防和减少儿童行为问题。
  1.3.3自我意识与家庭环境的相关研究
  杜亚松等人[16]为了解寄宿制高中学生的家庭环境对自我意识的影响,对537名寄宿制高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与有关常模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在情感表达、知识性和道德观这三个分量表得分上女生高于男生,而在组织性上女生低于男生;和区域常模比较,家庭环境量表的大部分分量表得分较高,自我意识水平低的和有抑郁情绪的被试家庭环境量表的大部分分量表得分较低。得出结论:家庭环境与学校环境均对寄宿制高中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黄广文等人[17]为研究7~13岁儿童的自我意识水平的现况及其家庭环境影响因素,对386名7~13岁儿童进行调查。分析数据得出,7~13岁儿童自我意识水平偏低的检出率为35.2%,正常的检出率为39.4%,偏高的检出率为25.4%。父母的文化程度差异和职业差异对儿童自我意识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1)。儿童自我意识总分偏低者和正常及偏高者的家庭环境量表的各量表相比较,矛盾性得分较高(P<0.05),知识性及娱乐性得分较低(P<0.01)。得出结论:家庭环境对7~13岁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作用。家庭环境越好,儿童越能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
  1.3.4创新之处
  回顾以往的研究就会发现,有关小学生行为问题、家庭环境与自我意识这三者结合起来的研究较少,国内对小学生自我意识、家庭环境与行为问题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对三变量之间关系的研究并未出现,尚且缺乏统一的定论。近年来关于小学生行为问题的研究日渐增多,但自我意识对小学生行为问题的研究并不多见。所以,本研究拟通过实证调查,分析小学生自我意识、家庭环境及行为问题的关系,弥补不足,有一定的新意。研究结果有助于教育者做好对小学生的教育工作,关注小学生的行为问题,做到因材施教,为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成绩、改善行为问题提供有利措施。

  2研究方法

  2.1被试

  本研究随机抽取上海某小学230名四年级和五年级学生作为被试,收回有效问卷204份,有效率为88.6%,四年级有94人,五年级有110人;男生97人,女生107人;家庭经济状况富裕的有5人,较差的有10人,良好的有88人,一般的有101人;完整双亲家庭189人,不完整单亲或离异家庭14人;父母均外出打工35人,父亲或母亲一人外出打工73人,无外出打工96人;独生子女87人,非独生子女117人;担任班干72人,未担任班干132人。

  2.2测验工具

  2.2.1Rutter儿童行为问卷
  Rutter儿童行为问卷在很多国家的儿童行为问题研究中都有运用,有较好的信效度。行为问题在问卷中分为两类问题:第一类称为“A行为”,即违纪行为或称反社会行;第二类称为“N行为”,即神经症行为。问卷评分共三个等级:从来没有这种情况为“0”分;有时有,或每周不到一次为“1”分;症状严重或经常出现为“2”分。
  此问卷分为父母问卷和教师问卷,在本研究中采用其中的父母问卷。父母问卷共29个题目,总分的最高分为62分,以13分为临界值。只要超过13(包含13),就评为有行为问题。有行为问题的人,如果违纪行为总分大于神经症行为总分,那么其表现为违纪行为;相反,他被认定为神经症行为;如果评分相等,其表现为“M行为”(即混合性行为)。
  2.2.2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
  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是费立鹏等人于1991年根据X心理学家MossR.H.编制的“家庭环境量表(FES)”修订改写而成。问卷共有90个题目,该量表含有10个分量表,分析10个不同的家庭社会和环境特征。由于国外的道德宗教观与我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在本研究中对分量表道德宗教观不作分析探讨,即本研究有九个维度,包括情感表达、矛盾性、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亲密度、组织性和控制性。问卷评分共两个等级:回答“是”为“1”分,回答“否”则评为“2”分。此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2.2.3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
  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Children'sself-conceptScale)是X心理学家DBEV及Piersharris于1969年编制、1974年修订的儿童自评量表。问卷共有60个题目,分为六个分量表,包括行为、智力与学校情况、躯体外貌与属性、焦虑、合群以及幸福与满足。答案分为“是”或“否”,凡是规定答“是”,受试者回答“是”为“1”分,回答“否”则为“0”分;同理,如规定答“否”,受试者回答“否”为“1”分,回答“是”则为“0”分。某一分量表得分过高或过低,表明存在这方面问题。

  2.3施测程序

  本研究采用信、效度较好的《Rutter儿童行为问卷》、《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以及《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进行问卷调查,随机抽取班级或个人之后,首先,主试向被试简单说明本次调查的目的和意义,然后分发问卷。主试要求被试认真阅读问卷的指导语部分,先填写问卷的基本信息部分,再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作答,作答时间不限,做完收回问卷。

  2.4统计处理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剔除无效问卷,对有效问卷进行编号后,将数据录入spss16.0统计软件。首先通过描述统计等操作了解总体的平均分和标准差,如果有常模的,就要进行单样本t检验。再次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方法分析被试的行为问题、自我意识和家庭环境各维度在性别、年级、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类型、父母是否外出打工、是否独生子女和是否担任班干部等方面的差异。再通过相关和回归分析等操作分析出行为问题、自我意识和家庭环境之间的关系。

  3结果

  3.1小学生行为问题的结果

  3.1.1总体分析
  根据Rutter儿童行为问卷评分标准与分析[23],对行为问题总分与13进行单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1:
  表1小学生行为问题总体情况(n=204)
小学生家庭环境、自我意识与行为问题的相关研究
  由表1可知,双侧检验p值小于0.05,因此认为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测量小学生行为问题结果显著低于临界值13,表示小学生基本不存在行为问题。
  对行为问题中的各分量表进行描述统计,结果见表2:
  表2小学生行为问题各维度情况(n=204)
小学生家庭环境、自我意识与行为问题的相关研究
  由表2可知,小学生行为问题中倾向于神经症行为(A<N)。
  3.1.2差异分析
  3.1.2.1行为问题在性别上的差异
  对行为问题的两个维度和总分在性别上的差异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3:
  表3性别在行为问题上的差异(n=204)
小学生家庭环境、自我意识与行为问题的相关研究
  由表3可知,男女生在违纪行为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在神经症行为和行为问题总分上的得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男生倾向于违纪行为,女生倾向于神经症行为。
  3.1.2.2行为问题在家庭经济状况上的差异
  由于家庭经济状况为富裕(n=5)和较差(n=10)的样本量过小,故将家庭经济状况良好和富裕的数据合并,命名为家庭经济良好及以上家庭;将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的和较差的数据合并,命名为家庭经济一般及较差家庭,进行参数检验。对行为问题的两个维度和总分在家庭经济状况上的差异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结果见表4:
  表4行为问题在家庭经济状况上的差异(n=204)
小学生家庭环境、自我意识与行为问题的相关研究
  由表4可知,家庭经济状况良好和一般的学生在神经症行为和行为问题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在违纪行为上均无显著差异(p>0.05)。
  3.1.2.3行为问题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
  对行为问题的两个维度和总分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结果见表5:
  表5行为问题在是否独生子女的差异(n=204)
小学生家庭环境、自我意识与行为问题的相关研究
  由表5可见,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神经症行为和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在违纪行为上无显著差异(p>0.05)。
  3.1.2.4行为问题在是否担任班干上的差异
  对行为问题的两个维度和总分在是否担任班干上的差异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结果见表6:
  表6行为问题在是否担任班干上的差异(n=204)
小学生家庭环境、自我意识与行为问题的相关研究
  由表6可见,担任班干和未担任班干学生在在违纪行为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在神经症行为和行为问题总分上均无显著差异(p>0.05)。

  3.2家庭环境的结果

  3.2.1总体分析
  通过将本研究数据进行描述统计,结果如表7:
  表7家庭环境的总体情况(n=204)
小学生家庭环境、自我意识与行为问题的相关研究
  由表7可知,亲密度得分最高,倾向性明显;矛盾性得分最低,组织性、情感表达、成功性、娱乐性与控制性得分中等。
  3.2.2差异分析
  3.2.2.1是否担任班干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探索家庭环境各维度与是否担任班干之间的差异,结果见表8:
  表8家庭环境在是否担任班干上的差异(n=204)
小学生家庭环境、自我意识与行为问题的相关研究
  从表8中可以看出,是否担任班干在情感表达、矛盾性、知识性、组织性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独立性、成功性、娱乐性、亲密度和控制性上不存在差异(p>0.05)。
  3.2.2.2是否独生子女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探索家庭环境各维度与是否担任班干之间的差异,结果见表9:
  由表9可知,是否独生子女在矛盾性、娱乐性和组织性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独生子女优于非独生子女。而在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亲密度和控制性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表9家庭环境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n=204)
小学生家庭环境、自我意识与行为问题的相关研究

  3.3自我意识的结果

  3.3.1总体分析
  通过将自我意识问卷数据进行描述统计,结果见表10:
  表10自我意识的总体情况
小学生家庭环境、自我意识与行为问题的相关研究
  由表10可知,行为得分最高,焦虑与合群偏高,智力与学校情况和躯体外贸属性中等,幸福与满足最低。
  3.3.2差异分析
  3.3.2.1是否担任班干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探索自我意识各维度与是否担任班干之间的差异,结果见表11:
  表11自我意识在是否担任班干上的差异(n=204)
小学生家庭环境、自我意识与行为问题的相关研究
  从表11中可以看出,是否担任班干在智力与学校情况、躯体外贸属性和幸福与满足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行为、焦虑和合群上不存在显著差异由表9可知,是否独生子女在矛盾性、娱乐性和组织性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独生子女优于非独生子女。而在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亲密度和控制性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3.4小学生行为问题、自我意识与家庭环境的相关分析

  3.4.1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的相关分析
  对行为问题各维度与家庭环境各维度进行Pearson相关检验,检验结果见表12:
  表12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的相关关系(n=204)
小学生家庭环境、自我意识与行为问题的相关研究
  注:*在0.05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下表同
  由表12可知,违纪行为与家庭环境中的矛盾性、知识性和娱乐性存在显著相关,违纪行为和矛盾性呈正相关,违纪行为与知识性呈负相关,违纪行为与娱乐性呈负相关。神经症行为与家庭环境中的矛盾性呈显著正相关。行为问题总分与亲密度呈负相关,与矛盾性呈正相关,与知识性呈负相关,与娱乐性呈负相关。
  3.4.2行为问题与自我意识的相关分析
  对行为问题各维度和总分与自我意识各维度和总分进行Pearson相关检验,检验结果见表13:
  表13行为问题与自我意识的相关关系(n=204)
小学生家庭环境、自我意识与行为问题的相关研究
  由表13结果可见,违纪行为与自我意识中的焦虑呈显著负相关,违纪行为与合群存在显著负相关。神经症行为和智力与学校情况存在正相关,神经症行为和躯体外貌属性存在正相关,神经症行为与焦虑存在负相关。行为问题总分和智力与学校情况以及躯体外贸属性均存在显著正相关,行为问题总分和焦虑以及合群均存在负相关。
  3.4.3家庭环境与自我意识的相关分析
  对行为问题各维度和总分与自我意识各维度和总分进行Pearson相关检验,检验结果见表14:
小学生家庭环境、自我意识与行为问题的相关研究
  由表14结果可知,家庭环境中的亲密度和情感表达、知识性与自我意识中的智力与学校情况存在负相关,矛盾性和智力与学校情况存在正相关。情感表达和知识性与躯体外贸属性存在负相关。成功性与焦虑存在负相关,而娱乐性与焦虑存在正相关。矛盾性与合群存在负相关,而矛盾性和幸福与满足存在正相关。知识性和幸福与满足以及自我意识总分均存在显著负相关。

  3.5小学生行为问题、家庭环境与自我意识的回归分析

  为了预测小学生行为问题、家庭环境和自我意识的预测作用,将行为问题总分和家庭环境总分及所有因子作为自变量,将自我意识及所有因子作为因变量,对自我意识做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见表15:
  表15小学生自我意识与家庭环境对行为问题的回归分析
小学生家庭环境、自我意识与行为问题的相关研究
  由表15可得,矛盾性、焦虑、知识性、组织性与小学生行为问题存在显著的多重线性关系(p<0.05)。建立回归方程为:y=1.349-0.48×2-0.584×3+0.664×4+13.475。其中y代表小学生行为问题,x1代表矛盾性x2代表焦虑,x3代表知识性,x4代表组织性。自变量解释了整个因变量变异程度的28%(ΔR²=0.280)。家庭环境中的矛盾性、组织性对小学生行为问题存在正向预测作用。家庭环境中的知识性和自我意识中的焦虑对小学生行为问题存在负相预测作用。

  4讨论

  4.1小学生行为问题的讨论

  从研究结果看,大部分小学生不存在行为问题(p<0.05),这与嵇宇虹[18]等人对小学生行为问题的研究相一致。小学生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2.7%,低于接近22个城市的调查结果12.97%[21],男生高于女生,这符合赵淑英等人[20]的研究结果。本研究数据中,违纪行为(“A”行为)总分小于神经症行为(“N”行为)总分,因此研究对象整体行为问题倾向于神经症行为。男女生在违纪行为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男生在违纪行为上的得分高于女生(1.97>1.46),表示男生的违纪行为比女生多,这验证了王玉凤等人[19]的研究结果,男孩常见违纪行为,女孩神经症行为为主。这可能是因为男女总体的性格上的差异所导致的,在生活中,男生大多活泼调皮,女生多数细腻敏感。
  家庭经济状况良好及以上家庭和家庭经济状况一般及较差的学生在行为问题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家庭经济状况良好及以上的家庭出现行为问题的情况比家庭经济状况一般及较差的家庭少。这与刘浩强等人[24]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原因可能是家庭经济良好及以上的家庭的父母与孩子的交流更多,可以买更多的读物给孩子,对孩子有更多的支持,而家庭经济状况一般及较差的家庭的父母很少带孩子参加文化活动,培养兴趣爱好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导致家庭经济状况一般及较差的小学生更容易出现行为问题。
  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神经症行为和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而在违纪行为上无显著差异,这说明非独生子女比独生子女更容易产生神经症行为。这可能是由于非独生子女会担心父母是否更疼爱自己的兄弟姐妹,担心失去会失去关爱,因而在做事前考虑很多方面,产生神经症行为。担任班干和未担任班干学生在在违纪行为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而在神经症行为和行为问题总分上均无显著差异,担任班干部的学生行为表现优于未担任班干部的学生。

  4.2小学生家庭环境的讨论

  从结果看,亲密度得分较高,倾向性明显,这表明小学生家庭氛围良好、沟通较多等;矛盾性得分最低,说明家庭存在的争吵较少、矛盾较少。担任班干部和未担任班干部存在家庭环境中的情感表达、矛盾性、知识性和组织性上都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担任班干的家庭环境的情感表达比未担任班干的小学生高,担任班干的学生的家庭环境的矛盾性比未担任班干的小学生低,担任担任班干的小学生的家庭环境的知识性比未担任班干的小学生得分高。形成这样的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儿童在温暖、和谐的家庭中,更容易形成健康的心态,父母带孩子去博物馆等增长知识,使儿童的心智更成熟,这样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儿童的发展,更能得到他人的认可。而在父母经常争吵、充满矛盾的家庭中,儿童受不融洽的家庭氛围的影响,儿童容易模仿,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出现不良行为,不被他人认可。这与Chris Segrin等人[25]的研究结果相一致。担任班干的小学生家庭组织性得分高于未担任班干的小学生,这可能是因为家庭组织性高的儿童,受其影响,做事有计划,这样的儿童更有领导力,进而担任班干。

  4.3小学生自我意识的讨论

  从结果看,在自我意识各维度中行为得分最高,焦虑与合群偏高,智力与学校情况和躯体外贸属性中等,幸福与满足最低。这与吕文婷[9]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这表明小学生自我意识在行为和幸福与满足上存在问题,小学生认为自己在行为上不得当,幸福感偏低,高焦虑水平,合群度高。这可能是因为现在物质生活的丰富多彩,孩子们有更多的机会去开拓视野,认识未知,但是越来越多、越来越容易的物质条件上的满足,却更容易让孩子产生缺失感,即对幸福的感知下降。容易有这样的感觉,越是容易得到的东西,越是不懂得珍惜。父母的期望过高或过低,也会导致儿童的缺失幸福感,同时造成焦虑,认为自己行为表现不良。是否担任班干在智力与学校情况、躯体外贸属性和幸福与满足上存在显著差异,可能是因为能够担任班干的学生都是被老师认为表现较好的,得到的表扬更多,这样的儿童更自信,幸福感更高,担任班干更是要以身作则,因此在校表现会更好,而未担任班干的学生受到的夸赞较少或受到批评,可能形成内向的性格,更有自卑,认为自己行为不得当,对自己的外貌不自信,幸福感低。

  4.4小学生自我意识、家庭环境与行为问题的讨论

  小学生违纪行为与家庭环境中的矛盾性、知识性和娱乐性存在显著相关,违纪行为和矛盾性呈正相关,违纪行为与知识性呈负相关,违纪行为与娱乐性呈负相关,神经症行为与家庭环境中的矛盾性呈显著正相关。行为问题总分与亲密度呈负相关,这个结果与杨喆等人[22]的研究结果一致。模仿学习是儿童学习的重要特点,因此父母对儿童的表率影响十分重要。俗语“上梁不正下梁歪”正是这个道理。父母在儿童面前争吵,会对儿童造成不良影响,容易产生攻击行为。家人和睦,父母让孩子开拓视野,经常组织家庭活动,儿童体会家庭的温暖,可以培养儿童健康积极的心态,正确认识自己,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由此可见,小学生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中的部分维度之间存在相关。因此,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小学生行为问题的改善。
  从总体上来看,小学生行为问题与自我意识中的部分维度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存在行为问题的小学生,不太受同伴的欢迎。小学生违纪行为和神经症行为越多,小学生的焦虑水平越低,违纪行为与合群存在显著负相关,即小学生违纪行为越多,合群能力就越低。这有可能是因为儿童有撒谎、攻击等违纪行为时,其他儿童会感到害怕而远离,小学生群体交往时会远离行为问题的小学生,如多动症的儿童不容易被其他儿童所接纳。神经症行为和智力与学校情况存在正相关,小学生若倾向于神经症行为,那么其躯体外貌属性越高。这可能是因为倾向于神经症行为的儿童常受到责骂、恐吓等以致于情绪紧张,思虑更多,更在意自己给别人的感觉,所以对自己的外貌评价低。
  家庭环境中的情感表达和知识性与自我意识的躯体外贸属性存在负相关,家庭环境的成功性与小学生自我意识的焦虑水平呈负相关,这与关明杰[12]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家庭不同的氛围,会使儿童形成不同的性格。如果家庭充满了严谨甚至古板的氛围,儿童容易养成老实、内向的性格,对处理事物没有信心,焦虑水平高。如果父母双方都能采取合理的态度和正确的教育方法,家长和孩子们经常在一起玩耍,经常鼓励、赞扬儿童,儿童容易形成独立能力、积极性、友好态度和稳定的情绪,儿童更合群。

  5结论

  5.1大部分小学生不存在行为问题。行为问题在性别、是否为独生子女、经济状况上存在显著差异。
  5.2在小学生家庭环境的各维度中,亲密度得分最高,矛盾性得分最低,是否担任班干部在情感表达、矛盾性、知识性和组织性上都存在显著差异。
  5.3小学生自我意识水平属正常范围,小学生在自我意识中的行为和幸福与满足上存在问题。小学生自我意识中的智力与学校情况、躯体外贸属性和幸福与满足在是否担任班干上存在显著差异。
  5.4小学生家庭环境、自我意识与行为问题两两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小学生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有显著关系。小学生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的亲密度、娱乐性呈负相关,与矛盾性、知识性呈正相关。小学生行为问题与自我意识密切负相关。小学生家庭环境与自我意识存在显著相关。家庭环境中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知识性、矛盾性、成功性与自我意识中的智力与学校情况、躯体外贸属性、合群、焦虑存在负相关。家庭环境的娱乐性、矛盾性与自我意识的焦虑、幸福与满足存在正相关。
  5.5回归分析表明家庭环境中的矛盾性、组织性对小学生行为问题存在正向预测作用。家庭环境中的知识性和自我意识中的焦虑对小学生行为问题存在负相预测作用。

  6研究不足与展望

  首先,本研究样本的代表性不够。研究虽然抽取了大量的中学生被试进行测验,但这些被试仅仅是某所小学的学生,不能代表所有小学生群体的总体情况。因此未来的研究需要全面考虑样本的代表性问题。
  其次,本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是问卷调查法,未来还可以采用与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为小学生行为问题、自我意识及家庭环境的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最后,本研究发现家庭环境对于小学生的行为表现有重要的影响,对于改善小学生的行为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所以希望在未来的研究中能够加入更多的变量进行相关研究。

  参考文献

  [1]李霞,彭涛,张鹤.小学生行为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06:623-625
  [2]钞秋玲,郭祖仪,王淑兰.中学生自我概念与其行为问题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03:147-149
  [3]王芳.小学生问题行为与家庭环境的相关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7,05:56-58
  [4]Pike,Alison&Mcguire,etc.Familyenvironmentandadolescentdepressivesymptomsandantisocialbehavior.DevelopmentalPsychology,1996,04:590-604
  [5]刘小先,刘迎春.某小学高年级学生问题行为调查[J].中国校医,2008,02:148-150
  [6]霍金芝.影响青少年早期问题行为的因素分析(摘要)[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1995,05:311-312
  [7]陈熙.浅谈小学生问题行为的预防矫治[J].教育论坛,2006,10:18-19
  [8]Rojas,Karina,Gómez,Daniel,Montero,Javier,TinguaroRodríguez,J.,Valdivia,Andrea,Paiva.FranciscoDevelopmentofchild'shomeenvironmentindexesbasedonconsistentfamiliesofaggregationoperatorswithprioritizedhierarchicalinformation.FuzzySetsandSystems,2014,241:41-60
  [9]吕文婷.小学三到五年级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状况调查[D].东北师范大学,2013.
  [10]刘爱书.11-12岁儿童家庭环境与行为问题的对照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02:60-61
  [11]杨喆,段重阳,刘晓秋.小学生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影响因素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3,07:852-854
  [12]关明杰,高磊,翟淑娜.家庭环境及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10,12:1470-1472
  [13]兰燕灵,张海燕,李萍,徐红兵.儿童自我意识与行为问题的关系探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01:53-55
  [14]万国斌,李雪荣.单纯性肥胖儿童自我意识水平、社会适应能力与行为问题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01:1-3
  [15]王礼桂,胡慧,梁修云,易艳红,孟仙.学龄儿童行为问题与自我意识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2,02:565-566
  [16]杜亚松,童静娴,徐韬园,唐慧琴,刘漪,唐盛昌,王运调,张在舫,戴敏敏,章健华.寄宿制高中生家庭环境对自我意识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03:21-23
  [17]黄广文,苏林雁,苏巧荣,刘军,耿耀国,李飞.家庭环境因素对7~13岁儿童自我意识的影响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0,11:61-65
  [18]嵇宇虹,王玲凤.小学生行为问题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04,02:121-123
  [19]王玉凤,沈渔邨,顾伯美,贾美香,张艾琳.北京市城区2432名学龄儿童行为问题调查报告:学校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8,03:114-117
  [20]尹逊强,赵淑英,刘浩,杨林胜.沅陵县农村小学生行为问题及危险因素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2,04:180-181
  [21]杨勤,邓鸿云等.内地与经济特区儿童行为问题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04:25-26
  [22]李志勇,吴明证.大学生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自我和谐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03:346-348
  [23]宣煦,梁志中,康传媛,蒋惠珍,李敏,许秀峰.Rutter儿童行为量表父母及教师问卷在小学生中应用比较[J].中国学校卫生,2008,11:1002-1003
  [24]刘浩强,张庆玲.家庭经济状况对儿童成长的影响[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4:134-136
  [25]ChrisSegrin,Michelle Givertz,Paulina Swiatkowski,Neil Montgomery.Erratumto:OverparentingisAssociatedwithChildProblemsandaCriticalFamilyEnvironment.JournalofChildandFamilyStudies,2015,02:550-550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7478.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0年8月13日
Next 2020年8月13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