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武术教育对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作用研究

摘要:武术作为我国的国粹之一,深受国内外人们的喜爱,武术作为一项课程已经进入中小学校园中,中小学生通过参与武术运动后对于提高小学生的力量、灵敏、协调等身体素质有显著效果,对于改善学生体质健康有重要作用,对于培养小学生顽强、拼搏、不断进取的精

  摘要:武术作为我国的国粹之一,深受国内外人们的喜爱,武术作为一项课程已经进入中小学校园中,中小学生通过参与武术运动后对于提高小学生的力量、灵敏、协调等身体素质有显著效果,对于改善学生体质健康有重要作用,对于培养小学生顽强、拼搏、不断进取的精神有很好的导向作用,对于提高中小学生民族自豪感有积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武术教育对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作用进行研究,旨在为体育教师提高武术教学质量作参考,从而吸引学生对武术的热爱,使学生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锻炼身体,体验运动的乐趣。
  【关键词】武术;身心健康;中小学;学生
论武术教育对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作用研究

  一、前言

  (一)研究背景

  武术起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其发展与演变过程带着显著的传统文化烙印。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它融健身性、表演性于一身,它的形势、内容和方法都体现着中国古典的哲学理念、审美观点、伦理道德、兵法思想等丰富的传统文化[1]。教育部、江苏省教育厅等有关部门从2004年就武术进入中小学校园下发一系列的文件,如《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文件中强调了武术对于小学生的思想教育、身体素质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通过近几年江苏省教育厅公布的江苏省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检查结果来看,学生身高、体重均有所增加,而肺活量下降的趋势有所遏制,中小学生在耐力、爆发力、灵敏、柔韧性等身体素质指标测试中比以往有所改善,但是中小学生的肥胖率、眼睛近视率有所增加,中小学生的肥胖率增加情况一方面能够反映学生健康饮食方面存在暴饮暴食、吃垃圾食品等现象,另一方面是中小学生在体育锻炼方面没有达到一定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而学生通过武术的学习后能够有效的改善身体各项机能,对眼睛近视率不断上升能够起到很好的遏制作用[3]。小学生通过参与武术运动后对于提高小学生的力量、灵敏、协调等身体素质有显著效果,对于改善学生体质健康有重要作用,对于培养小学生顽强、拼搏、不断进取的精神有很好的导向作用,对于提高小学生民族自豪感有积极的作用。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武术教育对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作用作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在指导老师的引领下制定出论文研究需要查阅的专著和参考文献,根据论文研究的内容到盐城师范学院图书馆查阅武术、武术与身体健康等方面的专著和论文,通过中国知网、龙源期刊网等网站搜索武术对身心健康发展等方面的资料,对相关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分析,这为论文的设计和构想提供了参考和理论依据。
  2.访谈法
  通过对盐城师范学院武术教师进行访谈,访谈的内容包括武术对练习者身体的影响、外部形态的变化、内脏器官功能的改善、身体素质、智力、记忆力、模仿能力、思想品质、道德,人伦的规范、意志品质等方面的影响,通过访谈为论文的撰写提供研究的方向和资料。
  3.实地考察法
  通过走访开设武术课程的中小学,观察武术教学、武术课外活动、武术社团开展情况,观察学生进行武术练习时候的态度、参与程度、练习的效果等,这为论文的撰写提供了实际依据。
  4.逻辑推理法
  运用逻辑推理法,对当今武术教育对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作用进行相关推理。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武术教育对中小学生身体的影响

  1.武术教育对中小学生人体外部形态的变化
  武术运动涉及到全身肌肉、关节的运动,促进骺软骨、脊柱骨增长,武术练习中包含跳跃运动,有利于对中小学生脊柱骨和四肢骨的增长,武术属于有氧运动,有利于参加武术运动的学生生长激素的分泌,最终促进身高的增长。参与武术锻炼后,对身高的增长有一定的促进效果[4]。武术是全身性的有氧运动,武术练习过程中上下肢动作频率较快,武术动作中包括走、跑、跳的动作,对于参加武术学习的学生的身体消耗能量较大,这有利于消除学生体内和体表多余的脂肪,维持人体吸收与消耗的平衡,降低体重,身体各项指标趋于标准,改变身体不良的姿态,矫正身形,中小学生经过走、跑、跳的操化练习后,使得肌肉力量得到有效增强,使得学生身材挺拔。
  2.武术教育对中小学生内脏器官功能的改善
  武术是一种以有氧运动为主的运动,可以促进人体心血管系统发育,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运动系统等功能水平的提高,长时间进行武术练习可以提高中小学生呼吸的能力,提高中小学生的吸入氧气的能力,从而提高肺活量,有氧代谢能够强壮心脏,促进每一次输出血液量的增多,最终到达提高中小学生的心肺功能[5]。套路是武术运动中最复杂的形式,一个套路基本上也要由三四十个单个动作组成,那么打完一套动作心脏需要承受很大的运动量,这说明学练武术对内脏器官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心肺功能强的中小学生往往在国家体质健康测试中男生1000米、女生800米的成绩较好,并且长期进行武术锻炼的学生在测试过程中身体反映比没有进行过武术锻炼的学生要明显。有多篇报道学生参加中长跑测试、比赛发生伤亡的事件,一方面是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突然进行大强度的跑步时超过心脏承受能力发生猝死;另一方面学生有心脏方面的疾病在大强度跑步过程中发生病变。
  3.武术教育对中小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亭湖地区大部分中小学校武术课开展的不是太理想,体育课上很少学习武术内容。在中学体育课上基本以中考体育加试的项目为内容,而小学体育课上基本上以做游戏为主,并且学生的学练积极性也不高。另外学生在课间也是久坐不动,回家也是打游戏玩电脑,即使有体育课,也会逃避运动,不愿意参加锻炼,因此学生的身体长期缺乏锻炼。那么中小学生经过长时间的武术练习后,能够提高学生的心肺功能、增加了运送氧气的能力,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武术基本功一般包括桩功、腿功、腰功和臂功。其中,压腿、踢腿、甩腰、翻腰、压肩、抡臂及各种步型、跳跃、平衡、翻滚等动作,能够有效的提高肌肉力量和韧带的柔韧性,加大关节的活动范围和幅度,提高身体素质。武术中的步型、步法、腿法的练习能够有效的提高中小学生腿部肌肉力量,使肌肉变得有力又协调,手法、手形、身法等练习能够对身体关节和韧带的伸展和灵活性增强,通过武术练习后能够提高中小学生速度、耐力、灵敏等素质,最终提高了身体免疫能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二)武术教育对中小学生智力的影响

  1.武术教育对中小学生记忆力的提高
  学生对动作技能的记忆比对文化知识的记忆要长久,因为一旦动作技能形成,便将很难忘掉。武术中的套路动作很多,学生在学练中一边要做动作一边还要记忆接下来的动作,因此这对学生的记忆力要求很高。武术动作包含基本手型、手法、步型、步法、腿法、身法等,不同的武术,练习内容千差万别,这需要中小学生对武术动作进行记忆,学生每次进行武术练习前都要回忆武术动作,在武术课上还要学习新的动作,学生在练习武术过程中大脑一直处于记忆武术动作状态,从刚学习新动作的短时记忆,到不断复习的长期记忆,从武术动作的概念记忆到手法、手形、身法、步型、步法、腿法等动作的行为记忆,通过不断武术动作不断练习不断强化,在学生大脑皮层中深刻的记忆痕迹,形成了长期记忆,学生的记忆能力经过武术的学习后得到有效的开发,对于中小学生进行文化学习的记忆有明显促进作用[6]。
  2.武术教育对中小学生模仿能力的增强
  中小学生进行武术学习的时候都是从模仿开始,模仿是学习武术动作的基础,学生在武术课上要模仿武术教师的手法、步法、腿法、身法等,学生通过观察武术教师的动作,经过大脑中枢处理后,大脑支配身体去完成工作,中小学生刚接触武术的时候,学习能力和模仿能力差,经过不断观察、反复练习后,逐步掌握武术动作,学生的模仿武术的动作经过不断学习、修正、完善后,模仿武术教师的动作能力越来越强,激发了学生潜在的模仿能力,这对于学生进行其他运动都有明显的帮促进作用,武术是一项较为繁琐的技术动作组成的运动项目,学生经过武术练习后,记忆能力得到增强,模仿能力得到提高,对于中小学生文化学习、进行其他体育运动学习有显著影响,因此中小学生很有必要进行武术学习[7]。
  3.武术教育对中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增强
  思维能力在智力结构中占有特殊地位,是整个智力活动的核心,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和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被动接受改为主动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武术的教学特点,学生思维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积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也促进了学生的全方面发展。武术中的攻防技术是将人体姿势和攻防动作联系在一起的,随着对方的动作变化而变化,但是时间空间都在跟着变化,而且要求动作舒展协调,自然大方,这就使学生建立动作特点,身体姿势和攻防意识三者结合的思维感觉。因此,在武术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活动时不可缺少的。此外,武术教学中需要生动形象的运动视觉表象,学习动作技能离不开形象思维,视觉表现使动作技术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并且还要分析归纳其内在的联系与规律,这就离不开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武术教育对中小学生思想品质的影响

  1.武术教育对中小学生道德、人伦的规范
  武术倡导以武修德,武德修养以礼为先,“未曾学艺先识礼,未曾习武先明德。”把“礼”与“德”作为习练武术的格言,世代相传,这与社会道德规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相通相近[8]。崇尚高尚的武德品格,以文明礼貌待人处事,把民族优秀的社会意识融进武技中,以德、仁、礼、道对人的行为进行规范,中小学生通过武术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能够建立健全中小学生的人伦规范。
  武术教师在进行武术教育的时候,要对学生进行武德教育,武德指的是练习武术的人要有高尚的道德操守,武术具有防身克敌的功能,学生学习武术后要正确的使用和运用武术,而不是恃强凌弱,不是将武术作为攻击他人的工具,必须在道德的约束下进行武术的使用,武术教师在进行武术教学的时候向学生灌输了“学拳以德为先,凡事恭敬谦逊,不与人争,方是正人君子。”[9]武术教师在进行武术教学中以身作则,为学生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中小学生经过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后,学生能够养成虚心学习、不断学习的习惯,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批评、自我约束,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立志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XXX的中小学生。
  2.武术教育对中小学生意志品质的提升
  武术动作包括上肢动作、下肢动作、躯干动作、面部动作、心理动作。根据武术练习参与人数又可以分为个体和群组动作,武术动作较为繁琐,中小学生要想将武术学好,首先要将武术的基本功练习好,其次才是学习若干个武术动作,武术的学习过程较为枯燥,这对于性格活泼、对新事物好奇的中小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煎熬,但是要想将武术动作学习好,中小学生必须平心静气,虚心的将每一个武术动作做到位,对武术的学习必须要有辛勤的付出,这个过程也是考验学生意志品质的过程,武术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思想波动,要及时对学生灌输“欲学惊人艺,须下苦功夫”,“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等习武心得,要及时和学生分享霍元甲、叶问、李小龙、成龙、李连杰、吴京等武术名家的练武故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顽强拼搏、不畏困难、奋发图强的意志品质。

  (四)武术教育对中小学生个人能力的影响

  1.培养中小学生自强自立的能力
  武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武术练习的时候一般会采用分组练习的方法,学生在各自组长的带领下进行练习,学生通过记忆、模仿等进行武术动作的练习,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对武术动作的遗忘,对武术动作完成不到位等现象[10],学生通过观察其他人练习的动作后再经过自己的思考,不断进行演练后掌握了武术动作,体会到自我学习的乐趣,中小学生要想将武术练习后,不仅仅依靠武术课上进行练习,还需要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的练习,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2.培养中小学生的气质魅力
  武术内外兼修,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提升人的内在修养。武术强调“卧如弓、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学生通过学习,做到语气不惊不惧,性格不骄不躁,气质不张不扬,举止不猥不琐,静得优雅,拥有优秀的气质必定可以在现代这种社会中脱颖而出。教授正宗的武术文化,让学生在文武教育中熏陶,全面提高自身精气神,形成优秀的气质,让孩子一生受益。拳法中长拳的飘逸洒脱,南拳的沉稳厚实,太极的虚怀若谷;器械中刀棍的霸气,剑的阴柔等等,都是古老相传慢慢沉淀下来的精神所在。此外,中小学生通过武术学习后对于端正个人身体姿态有明显效果,使得中小学生在身体姿态上保持健康,武术动作的学习过程需要中小学生在步法、手法、身法上协调配合,还要求中小学生在眼神上进行配合,做到武术动作完成时候的形神兼备,并且武术对于学生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的培养有明显效果,提高了学生的“精、气、神”,能培养学生朝气蓬勃的精神气质,提升个人修养。
  3.建立健全中小学生的人格特征
  武术是一种有氧运动,武术动作包括了“走、跑、跳”,武术练习对于学生的身体能量有一定的消耗,有利于把个人不好的情绪得到宣泄,达到娱乐身心的目的,使得性格变得开朗,再加上武术的教育价值明显,使得中小学生建立健全人格[11]。学生通过练习武术,能够端正自己的身体姿态,增强自信心,拥有养好的身体素质。学生通过不断练习武术,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认识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从思想、习惯到气质全面改变,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
  4.提高中小学生的人际协调能力
  学生在进行武术练习的时候,特别是在学习新动作的时候,需要各个学生之间相互配合完成武术动作以及队形的变化等,只有相互配合相互帮助才能够完成武术相关动作的学习,学生通过不断配合、不断磨合后对于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有明显效果,有利于提高学生人际协调的能力。通过举办一些比赛或演出活动,学生之间相互竞争相互学习,在提高心理素质的同时,也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友谊,人际关系得到改善。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武术涉及到全身肌肉、关节的运动,有利于对中小学生脊柱骨和四肢骨的增长,对身高的增长有促进效果,武术是一种以有氧运动为主的运动,可以促进人体心血管系统发育,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运动系统等功能水平的提高,提高了中小学生腿部肌肉力量,使肌肉变得有力又协调,对身体关节和韧带的伸展和灵活性增强。
  2.武术教育有利于中小学生记忆力的提高,模仿能力的增强,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能够建立健全中小学生的人伦规范,有利于顽强拼搏、不畏困难、奋发图强的意志品质的培养。武术教育能够使学生个人气质的提升,使得性格变得开朗,彼此建立良好的友谊,从而促进了人际关系的发展,通过不断配合形成了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
  3.武术教育对中小学生道德人伦的规范和意志品质的提升都有重要的影响,教师在教学时要将武德思想灌输给学生,学生经过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后,能够不断的提高思想境界,培养高尚的情操。另外学生对许多武术动作和套路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
  4.武术教育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自强自立和人际协调的能力,此外对学生的人格特征和气质魅力也有一定的改变。学生通过课上和课后的自主练习,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通过同学们之间互帮互助的锻炼,又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二)建议

  1.中小学体育教师要认清武术教育的教育价值、社会价值,要切实履行教育部、江苏省教育厅等2004年出台的武术进入中小学校园的文件,体育教师可以编制武术大课间操,发动全校师生一起进行武术操锻炼,取代以往一贯的跑步或广播体操活动,利用武术操锻炼师生身体。
  2.学校可以经常开展一些武术活动,不论是比赛或者是学术研讨交流,增加学生对武术的了解,吸引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对武术的喜爱之情。
  3.对于一些武术较优秀的或是对武术感兴趣的学生,可以成立专门的特色班,在锻炼学生身体的同时,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参考文献

  [1]卢育田.浅谈新规则下的少儿武术训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2):41-44.
  [2]颜世亮.论少儿武术教学中武德教育[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1):36-39.
  [3]温搏.中国武术教育模式现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9):25-28.
  [4]艾泽秀.文化嫁接视阈下的少儿武术训练问题新探析[D].武汉体育学院,2001.
  [5]周之华、周绍军.中国武术文化的内涵[J].体育文化导刊,2011(2):33-35.
  [6]李成银.试论中国武术文化的结构[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7.
  [7]陈秀英.试论中国武术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J].济宁学院学报,2008(4):15-19.
  [8]胡永刚.武术文化与精神的弘扬[M].沈阳:沈阳体育学院出版社,2010.6.
  [9]菜仲林.当代中国武术国际传播现状述评[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5):11-15.
  [10]李睿智.关于我国武术文化国际化传播的思考[J].现代交际,2009(11):14-16.
  [11]白腾飞.我国武术文化传播的现状和对策分析[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2011(3):24-27.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7495.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0年8月14日
Next 2020年8月14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