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育研究能力培养的研究

摘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科研能力是作为未来教师的必备素养。本文运用学校体育理论与方法,在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育科研能力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论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具备教育科研能力的价值、体育教育科研的内质,并提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科研能力培

  摘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科研能力是作为未来教师的必备素养。本文运用学校体育理论与方法,在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育科研能力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论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具备教育科研能力的价值、体育教育科研的内质,并提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方法,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试图初步探讨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育科研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育科研能力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育研究能力培养的研究

  引言

  在社会教育现状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现实中,直接引导教师角色的改变路径。同时这种改变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育科研能力培养带来了新的挑战。这就要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目标中,体现“教科研型”体育教师的目标定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肩负着学校体育教育的未来,影响到其今后教育工作质量的是教育科研能力。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是培养基层体育教师的重要起点,不仅要重视学生的个人发展,突出专业特点,必须注重学生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本文在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育科研能力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论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具备教育科研能力的价值、体育教育科研的内质,并提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方法,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试图初步探讨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育科研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1]。

  1.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育研究能力现状分析

  教育科研方法论是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是必备的专业技能之一。全面分析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育科研能力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将有利于实施学生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工作。

  1.1问题意识的浅显性

  体育教育研究问题内容与学生自身的学识[2]、修养、兴趣、能力、创新意识和思维方式等因素有着直接关系。据观察与粗略的估算,大约有50%以上的学生对专业课程理论学习不重视,认为完成课程作业就是完成课程学习任务。访谈2013级60位男女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其中对专业学习中,能在课前、课中、课后,向教师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提出各种问题的约占10.3%。可能在期未考试期间会进行一些问题的讨论与交流,但就其内容来说,都是与考试相关的问题,浅显的名词解释、简要问题的答案、规则与裁判法则的解释等等。而在课程学习中,对体育自然学科与体育社会学科课程学习中,所要掌握的新知识、新规律研究偏少,甚至以理论学习难度偏深为由,放弃对体育各种问题的深入思考与研究,客观上导致问题意识的浅显性。

  1.2研究目标的盲目性

  研究目标是实施体育教育科研的根本导向。据调查2013级85%的学生从没有参加过任何形式的研究,65%的学生从来没有跟老师讨论过本专业问题,自主并独立完成科学研究的仅只有10%。客观从学生自身方面来看,盲目性主要表现在,多数学生教育科学与体育科学知识储备与准备不足,选择体育研究课题缺乏前期反复论证,研究目的不清晰,学风存在浮躁性,甚至存在跟着所谓研究“时尚”风,不少学生出于功利,学风投机取巧,喜欢走“捷径”,研究过程明显存在随意性,缺乏计划性、主动性和钻研精神。没有明确的教育科研目标是体育专业学生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存在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参加体育科学研究次数少。大多高校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以运动技能为主,学生很少参与教学研究相关的课程,缺少研究实践。

  1.3研究方式的混沌性

  对于教育研究得方式的获得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由学生自己获得,在课余时间参与教育研究实践或者在书本上获得,另一个则是从老师那获得。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老师教给学生相关体育专业知识与研究方法。据2013级调查显示,62%的学生认为课堂就是老师的,老师照本宣科,学生强迫式被灌输是现在课堂的“主流”;老师采用师生互动,共同讨论研究课程内容的占18%。由此,现阶段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和老师都没有达成共同参与研究课题的目标,从而导致学生掌握教学研究方式与选择的混沌性。研究方式是实施体育教育研究的关键。选择具有科学性与针对性的研究方式,是完成各类体育教育课题研究的基本条件。因此,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掌握与应用综合性的研究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3]。

  1.4研究能力的综合性

  我国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趋势要求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更具全面性。不仅仅需要“技术”型教师,更需要“研究”型教师。这就要求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达到较高水准。据调查统计,盐城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13级毕业生中十分明确自我研究方向的占的13%,明确的占17%,一般的占20%,不太明确的占剩下的20%,不明确的占30%。对体育教育科研知之甚少,大部分学生认为掌握各项技术动作是最主要的。由此可见,学生对自我综合发展缺乏深刻的认知,尤其是从事体育教育科研的综合能力培养不够重视。客观上形成“重技术”、“重实践”、“轻理论”、“轻科研”的学习局面。然而,在未来的学校体育工作实践中,综合研究能力是不可或缺的,在很大程度上对体育教师未来的发展提出决定性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力的过程是长远的、可持续的[4]。

  2.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育研究能力的价值

  教育研究能力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导向力。在研究体育理论与实践问题中,有利于形成学术思想与学术思维,促进对体育问题研究的主动性与思维的发散性[5]。

  2.1体育教学实践的需要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需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加强教学实践能力,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及教育智能的发展。在提高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的同时,必须重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这不仅是学生教育研究能力培养的重要措施,也是全面提高教育教育专业的教育质量,可以有效的体现体育教育专业特色。组织与引导学生参与体育教学实践研究,探索各项运动技术的原理,创新各种运动技术动作的学练手段,改变传统教学实践的运动模式,移植相近学科的实践范式,提升对体育运动实践的深刻认知。因此,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是专业学习的最高层次目标,同时也是专业学习质量提升的有效路径。这对丰富与创新体育教学实践活动具有极其重的意义。

  2.2专业素质提升的需要

  通过合理运用体育理论和体育的研究方法,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要促进学生在充分理解体育专业理论的基础上,促进专业技术学科的学习与提高。现代学校教育需要体育教师具备的能力系统是全面的,是一个整体。与学校体育相关的工作中出现任何失误,都会导致对体育教育工作质量的干扰。因此,要加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育研究的能力的培养,促进专业素质、心理素质、科学素质的提升,对适应学校体育专业化发展的要求,从体育人力资源的质量上,可以展现专业素质的内在功力。同时,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素质也是专业建设的核心与终极目标,是关系到体育教育专业培养人才质量的根本性问题。

  2.3学校教育发展的需要

  现代学校教育在培养人才质量方面有了新的认知,即着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然而在核心素养中离不开体育素养的核心地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如何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必须突破传统教育教学思想的束缚,把培养学生的教育科研能力培养放到重要的位置。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通过教育研究,需要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去培养和怎样去培养。必须把研究学校体育与时代发展相结合,研究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将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了体育教育工作的起始点和价值点。通过学校体育教师的教育作用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增强学生的健康素养,推动学校教育事业的进步,促进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体育模式。

  2.4注重科研个性彰显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育教育研究能力应该体现个性化特色。因为在学生中,个体选择的学习与研究方向不尽相同,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有的学生偏重于对运动人体科学的研究,有的学生偏重于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研究,有的学生偏重于运动技术教学的研究。在学生自我学习与研究中,客观的形成了自我研究的倾向性。因此,在培养学生教育研究能力的过程中,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研究兴趣,尊重学生的个体创新思维,尊重学生的实际研究成果。应该在强调体育教育研究规范的基础上,启发学生个体研究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既要全面要求,又要区别对待,既要有约束性,又要有灵活性。要在统一性的基础上,彰显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科研个性。在指导学生提高教育研究能力的方法上,促进学生形成适合自我发展的“套路”[5]。

  3.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育研究能力的内质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育研究能力培养方式是多元化的,掌握其关键的内质十分重要。

  3.1选择研究内容的“视野”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完成本专业学科学习任务的基础上,开展体育教育科学研究是一种最佳选择。然而选择研究的内容需要从不同的视角加以分析与提炼。客观上研究的视野可以决定研究的价值,实现研究的目的。研究的视野可以分为教学视野、训练视野、社会视野、文化视野、民族视野、经济视野、方法视野等。在不同的研究视野引领下,可以选择具有不同研究价值的课题,可以获得具有指导价值与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要切实采取学科交叉、学科融合、学科创新的研究方式,拓宽学生的研究视野,在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结合上,使科学的研究视野变成实际的研究行动。

  3.2创新研究实践的“格式”

  如何让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由“运动者”向着“研究者”和“实践者”蜕变,这是体育专业教育必须经过的发展过程。而创新研究实践的“格式”最主要的还是本专业的学生是否掌握与应用研究实践的方法。为了适应现代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发展的需求,要求学生在进行研究实践的时候,运用创新研究方法。如田野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历史研究法、网络研究法等综合运用。创新研究实践的“格式”就是摆脱旧的研究方式的束缚,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但是,这不意味着创新就可以没有“格式”。所有的研究都得严格按照科学选题—确定研究方法–搜集资料—实践研究—形成成果这几个步骤,缺一不可。

  3.3科学研究态度的“目标”

  科学研究是一个十分严谨的过程,这就要求体育专业的学生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面对论题彷徨时,坚信科研不限于解决问题,而是找出问题的最佳答案。当科研过程无趣时,要记得科研绝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长期的积累才能使得科研开花结果,关键还得有强大的自信选好题,便下定决心排除万难坚持到底。做人要诚信,做科研更要讲究诚信,老老实实对科学负责,来不得半点穿凿附会,掺不得半点虚假,即便低谷期,也初衷不改,学术道德守住底线,严谨治学,缜密科研。有所为也有所不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出对得起选题,对得起指导老师,对得起自己的好的科研[6]。

  3.4掌握研究方式的“程序”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育研究能力培养应该从掌握与应用研究的程序为起点。体育教育研究是过程化的实践研究。研究的程序包括:选择体育领域最新论题,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与现有研究成果,构建研究框架,确定具体的研究方法,开展实践研究,解释与验证研究结果,形成科学的结论。其中最主要的是选择论题与确定问题,因为体育问题意识是获得研究课题的关键。培养学生掌握体育学科前沿领域,根据问题选择研究课题,并实施研究程序。[7]应从研究程序中,探索解决相关问题的方法,而研究过程切忌没有规范的研究程序,否则会导致研究过程呈现混乱状态,其研究结果缺乏理论依据。因此,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育研究能力中,科学运用研究程序是基本的条件基础。

  4.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

  如何培养学生教育研究能力这一问题已经变成了各个高校都要面对的严峻问题,在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中,这一问题由为明显,众多体育类的高校都以身体素质与运动技能培养为主,忽视了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中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一名优秀的教师,应具备各种技能能力以及教学科研能力,以此完成各种不同性质的工作[8]。

  4.1专业理想学习的研究性

  强化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掌握与运用,是提高体育教育科研能力的基础。专业基础理论的内容涉及到体育教育的各个领域,在现代教育理论发展的影响下,体育专业理论的“范域”在不断扩展,体系在不断完善。学生在理论学习中,应该广泛采用研究性学习方法。在各门专业理论课上,受到任课教师的引导,提出相关研究论题,通过组织课题研究小组开展研究与讨论,并将讨论结果进行全班交流,同时开展理论思辨,获得研究结果。这种学习方式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研究技能具有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不但可以系统的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体系,而且在研究性学习中能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与策略[9]。

  4.2教师课题研究的参与性

  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育科研能力,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的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能力,对学生能够起到典型作用。目前,盐城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教师个体申报立项的国家自然科学项目、国家社会科学项目、教育部科学研究项目、省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省教育厅研究项目、学校研究项目已超过30项之多,可以为学生创造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研究的机会。如收集资料、数据统计、参与实践等研究环节,学生都可以参与。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的引导学生参与教育科研项目的研究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高对教师课题研究的积极性,提高动手能力、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的能力,锻炼文字表达能力,使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得到提高。

  4.3组织课题小组的合作性

  合作研究方式是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的方法。教师在学生的体育专业学习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与研究热情。可以通过组织不同体育学科研究小组,选择合适的研究课题让学生主动参与研究。可以通过申报教育部与省教育厅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组织课题小组进行研究。可以通过组织优秀论文团队,开展体育领域的系列课题研究,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合理分工,明确不同方向的研究任务,获得可靠地研究结果,申报学校与省大学生优秀论文团队的评审。培养学生在教育研究的过程中,按研究兴趣爱好设置若干研究小组,相互配合,分工协作,一同解决相关体育理论与实践中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团结协作能力。

  5.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育研究能力的规限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教育研究过程中,有着一定的规则。比如说:保持专业知识的核心地位,这就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专业知识;优化教师理论的指导理解;建立创新的研究信息平台[10]。

  5.1保持专业知识的核心地位

  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育科研能力必须确立专业知识的核心地位。可以通过增加《体育科学方法论》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学时,促进学生系统掌握体育科研的基本规律。可以通过相关教育类课程,向学生发布本课程科研课题,并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活动。可以通过开设选修课,拓宽学生体育科学研究的视角。

  5.2优化教师理论的指导理解

  提高专任教师的科学素养,加速教师的角色转换。可以通过设立导师制,指导学生开展科研活动。可以通过教师科研论文报告会,促进学生了解教师的科研方向,让学生选择参与研究的对象。可以通过教师指导,让学生申报各级各类的体育科研项目。通过教师的理论指导,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与科研水平,提高学生教育科学研究的思维能力及探索求解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教育科学研究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5.3建立创新的研究信息平台

  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育科研能力,可以通过建立创新的研究信息平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科学研究路径。可以通过研究信息平台解答学生在体育教育研究过程中发生的各种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可以通过研究信息平台,定期发布体育研究课题信息,供学生选择研究方向。可以通过研究信息平台,发布学生的体育教育研究成果。可以通过研究信息平台建立跨学科、跨院系、跨师生的科研信息交流。

  小结

  加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既是体育教育专业建设的最高目标;又是培养体育教育专门人才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必须重视培养方式的改革与创新,采取切实措施,促进学生体育教育科研能力得到快速提升。

  参考文献

  [1]须晓东.普通高校体育科研现状分析及对策[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02):167-169.
  [2]梁晓明.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体育教学质量[J].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2):201. 
  [3]刘青.高校体育教学课堂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体育学刊.2003.(01):93-94.  
  [4]孙波.高等师范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对策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4.(01):92-93.
  [5]土诚,吴兆祥.论体育教师科研工作的必要性[J],安徽体育科技.2004.(02):82-83.  
  [6]袁云.浅谈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科研工作[J].扬州教育学院报.2003.(01):65-66+69.  
  [7]夏健松、韩冰楠.构建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体系[J].体育学刊.2004(04):97-99.
  [8]冯盛之.加强中师体育班学生体育教学能力的思考[J].丹东师专学报,2000,(03):67-68.  
  [9]韩传江.谈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湖北体育科技2003.(02):170-171.  
  [10]孙洪昌,胡宁.学校体育科研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J].辽宁体育科技,2011,(03):116-117+128.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7534.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0年8月17日
Next 2020年8月17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