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过阅读书籍文献和实地考察,首先了解了南京民国建筑的发展历程,其次对南京民国建筑的文化特质进行了深度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南京民国建筑的文化特质主要是地域性、时代性和中西合璧。在此基础上,本人还对南京民国建筑进行了旅游资源性评价,研究了它们的开发优势和劣势,了解了南京民国建筑有数量众多、种类丰富和文化内涵丰富、开发潜力大两大优势,但同时这些建筑还存在部分建筑没有得到合理保护和开发、建筑存在老化的问题、没有规划专门的旅游线路等问题。在了解了南京民国建筑的文化特质和旅游开发的优势和劣势之后,我提出了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多元的保护体系等对南京民国建筑进行保护的方法和处理好民国建筑文化景区内的商业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发旅游线路等对南京民国建筑进行开发利用的方法。
关键词:南京民国建筑;文化特质;中西结合;旅游资源性评价;保护和开发

1.引言
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和文献,我首先了解到了南京民国建筑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等级高:南京中央级建筑较多,其规模、等级均是当时全国之最;二是类型全:南京的民国建筑按照建筑性质可以分为十大类:行政办公类建筑如国民XX总统府(现为中国近代史博物馆)、纪念类建筑如中山陵、文教科研类建筑如中央大学(现为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宗教类建筑如太平路清真寺、使馆类建筑如当时的X大使馆、公共卫生类建筑如马林医院(现为鼓楼医院)、官邸类建筑如国民XXxxxx官邸(现为美龄宫)、工业类建筑、交通类建筑如浦口火车站(现为南京北站)和民居类建筑如国民XX总统府(现为中国近代史博物馆);三是艺术价值高:中华民国时期,南京汇集了一批优秀的顶级建筑师,他们进行了大量的建筑创作活动,留下了风格各异的民国建筑。四是内涵丰富:南京的民国建筑大多与历史名人、历史事件相关【1】。
在了解了这些特点的基础上,我将通过实地考察和阅读书籍文献的方式深入探究南京民国建筑的文化特质,了解其与其他建筑的不同之处,并对它们作出旅游资源性评价,以求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利用这些民国建筑。
2.南京民国建筑的发展历程
南京民国建筑的发展主要分为五个时期:
一、产生期(1912-1919年)
1912年,孙中山先生在南京成立了中华民国,这一时期的建筑以照搬照抄西方建筑风格为主流,因此有建筑学家称这段时间为“洋风”期【2】。
二、转型期(1919-1927年)
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将西方科学与民主的思想带到了中国,这些思想也深深的影响到了当时的建筑界。在这一时期,建筑照搬照抄西方的建筑风格逐渐向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转变,与此同时,一批中国建筑师从国外学成归来,也使中国建筑的建造过程中出现了中国建筑师的身影【14】。
三、鼎盛期(1927-1937年)
1927年,南京国民XX开始着手进行城市建设,南京的城市面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出现了XX机构、大使馆、公馆别墅等多种建筑,并初步具备了现代城市的规模和风貌【5】。
四、停滞期(1937-1945年)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陷了南京,南京城遭受了几乎毁灭性的伤害。在长达六周的烧杀抢掠之后,南京城的许多建筑物都惨遭焚毁,南京城的城市建设陷入了低谷。
五、恢复期(1945-1949年)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第二年的5月5日,国民XX还都南京,自此南京城开始逐渐恢复了生机【14】。但是由于紧接着的内战的爆发,国民XX无心也无力进行南京城的建设,因此这一时期刚刚复苏的城市建设也只是昙花一现。
3.南京民国建筑文化特质
3.1地域性
建筑的地域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从建筑的自然环境看,不同的自然环境会有不同的建筑类型【11】。如我国云南地区因潮湿多虫而将建筑修建成特有的吊脚楼形式;江南地区因炎热多雨而将建筑修建成开放式;北方地区因气候寒冷而修建封闭式的建筑来躲避风雪;其次从建筑的人文环境看,建筑的人文环境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所逐渐掌握的生存技巧和生活经验的积累和体现,外化成特定的建筑形态——地方风格【11】。不同的地域会有不同的建筑风格,如京派建筑强调中轴线和向心性,追求建筑群体的对称与均衡;广派建筑则多是自由明快的造型结构。
从自然环境看,南京位于江苏省的西南部,长江下游的中部地区,东望大海,西达荆楚,南壤皖浙,北接江淮,处于南北方的交汇处;从人文环境看,南京是中国的四大古都、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曾经长期是中国南方的政治、经济、文教中心,衣冠南渡中,北方中原主流文化与南方文化相融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南京文化,其显性特征便是南北交汇、兼容并蓄【14】。南京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导致南京的建筑既有北方建筑的端庄浑厚,又不失南方建筑的灵巧细腻。同时中华民国时期的南京又正处于新旧文化交融的特殊时间段,人们在传统建筑的基础上愿意去学习模范西方的建筑,这就导致南京民国建筑既有中国古典建筑的雍容典雅,又有西方现代建筑的简洁明快。在上述众多条件的综合影响下,南京的民国建筑逐渐具有了兼容中外、融汇南北的特点。
3.2时代性
作为社会的产物,建筑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某个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会深深影响那个时代的建筑【11】,如唐朝的建筑因为经济发达、国力强盛等原因而趋向于壮丽大气;明清时期的建筑则开始变得小巧精致,因为社会开始以柔弱纤细为美,建筑也受到了相应的影响而发生了改变。通过研究不同时代的建筑我们能够了解当时社会的经济情况、风俗习惯等信息。
中华民国时期,随着西方先进思想的传入,东西方文化在国内发生了猛烈的碰撞,这种碰撞影响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着装上,既有人开始穿从西方引进的西装,也有人继续穿中国传统的长袍马褂;饮食上,少数上流社会的人品尝到了西方的西式糕点,但是大多数人的饮食依然是中国传统的米和面;交通上,部分贵族追求时尚乘坐起了从西方引进的小汽车,但大部分平民百姓的出行方式仍然是步行或者传统的马车。这种文化碰撞也深深的影响了民国时期的建筑界,使得南京民国建筑既具有西方建筑的先进时尚,又不失中国传统建筑的沉稳内敛,集美观与实用为一体,具有独一无二的建筑美。
3.3中西合璧
中华民国时期,许多学子远赴重洋去海外留学,等他们学成归国的时候,就把西方的思想带到了国内,这些思想也深深影响到了建筑界,因此南京民国时期的建筑既能看到西方建筑的影子,又含有中国传统的建筑元素,形成了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例如,在总统府的大门处高耸着几根长柱,这些长柱设计的非常精巧,柱身与整体建筑协调美观,同时整个门楼的建造遵循了严格的比例,整体上体现了西方建筑的特点。但是不能忽略的是,它也没有丢弃中国传统的建筑元素,如门口的两只石狮子。
此外,南京民国建筑的建筑材料也体现了中西合璧这一特点。中国传统建筑喜欢用木头作材料,这一点是从商周时期就开始的:在商周时期,人们喜欢用木头做梁来为建筑架构,同时还采用了木骨的泥墙做为承重墙。随着时间的发展,木头在中国的建筑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些建筑不但保留了用木头来为建筑构架,而且还出现了歇山顶、攒尖等多种基本形制。与此相反的是,西方建筑喜欢用石料作为建筑的原材料,这一点主要受到了古埃及和古希腊建筑的影响:古埃及建筑一直都是由砖石混用建造而成的,例如人们发现金字塔上面的巨石不是天然的,而是用碎石、石灰岩等人工合成的混凝土;古希腊建筑在建造的时候也喜欢大量使用当地盛产的石头。因为受到这两种建筑的影响,所以在西方的古建筑中,石头一直是主要的建筑材料。而南京民国建筑材料上既采用了当时西方的建筑材料:石料、混凝土,又没有抛弃中国传统的建筑材料:木头、瓦。如南京大学里的几座古建筑,虽然它们主体是用石料建造而成的,但它们的顶却是以瓦为原材料,同时窗户由木头建造而成,这些窗户还被刷成了大红色,体现了浓郁的中国特色。
4.南京民国建筑旅游资源性评价
4.1南京民国建筑开发优势
4.1.1数量众多,种类丰富
“隋唐文化看西安,明清文化看北京,民国文化看南京”【15】,作为中华民国的首都,民国建筑遍布于南京的各个角落,数量庞大,类型丰富,这些建筑代表了当时国内最高的建筑水平,其他城市无一能出其右。
南京民国建筑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中国传统建筑,这种建筑多由木头和砖石建造而成,具有明显的中式风格,大多数为单层结构,只有少数是双层,屋檐一般是中国传统的重檐歇山顶式;二是西方折衷主义建筑,折衷主义建筑不讲求固定形式,只注重纯粹的美感【13】,清末开埠以后,在南京流行起来,典型的例子是位于下关区的扬子饭店;三是西方古典建筑(又称西方古典主义建筑),这种建筑以古典柱式为基础,强调对称、注重比例【13】,在20世纪初传入了南京,逐渐出现在了南京城的各大校园里,典型例子有国立东南大学孟芳图书馆、国立中央大学大礼堂;四是中国传统宫殿式的近代建筑,这种建筑是中西方建筑师共同的一种尝试,他们试图将中国传统的建筑造型和西方现代的建筑技术结合起来【13】,19世纪后期开始出现在了南京,典型例子有金陵女子大学会议楼;五是新民族形式建筑(又称现代化民族形式建筑),这种建筑是由中国建筑师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来的,他们主张创造出既有现代气息又能现传统特色的新民族形式建筑,这种建筑大多由钢筋混凝土建造而成,造型简洁对称,但是在墙面、门窗等位置又添加了传统的中国元素【13】。典型例子有中山陵音乐台、外交部大楼等,其中外交部大楼最为典型;六是西方现代派建筑(又称西方现代主义建筑),这种建筑强调采用新型材料和新型建筑结构,让建筑能够反映出时代的特征【13】。20世纪30年代,这种建筑思潮传如了中国,影响到了当时国内的建筑师,他们紧跟世界潮流,在南京也建造了许多这种风格的建筑,典型例子有首都饭店、最高法院【3】。
4.1.2文化内涵丰富、开发潜力大
南京民国建筑文化内涵丰富,基本上每一处的民国建筑都与一位民国人物或者一段民国故事有关,如位于湖南路的省军区司令部,也就是原国民xxxx党部,汪精卫被刺事件就是在那里发生的【4】。如果把这些历史事件充分利用起来,将会更有利于南京民国建筑的开发。
同时还有许多民国建筑是对下一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最生动形象的教材,如梅园新村的中共代表团办公原址,1946年5月3日至1947年3月7日期间,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前来南京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驻京办事处就设在了这里。正是因为有了这段历史,有了伟人留下的足迹,梅园新村才成为了世人景仰的地方,如今这里改造成为了中共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7】。还比如中央大学、金陵大学等高等学府,这些高等学府在民国时期不仅为国家培养了众多的人才,还是多次学生运动的中心。从五四运动到一二·九运动,这些高等学府里的萃萃学子忧国忧民,同反动势力进行了顽强的斗争,为新中国的诞生付出了血汗乃至生命【16】。今天,当我们领着后代徜徉在这些美丽的校园里,向他们讲述那些过去的故事时,达到的效果将会比单纯的在课堂中说教更好。
4.2南京民国建筑开发劣势
4.2.1部分建筑没有得到合理的保护和开发
在南京诸多的民国建筑中,除了得到较完善保护开发的总统府、灵谷寺、雨花台烈士陵园等建筑外,还有许多民国建筑没有得到合理的保护和开发,其中既包括尚未修复好暂不具备开放条件的,如汪精卫公馆、李宗仁公馆等,还包括已经用做其他用途不对大众开放的,如位于中山北路的原国民XX外交部,现为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所在地;原中华民国行政院和国民XX粮食部,现在则成为了江苏省军区大院【16】。
4.2.2建筑存在老化的问题
南京的民国建筑虽然与古代建筑相比年龄较轻,但它们也都经历了五六十年的岁月,历经了风雨和战火,许多建筑的建筑材料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老化【16】,尤其是那些由木头建造而成的建筑,已经开始出现了腐烂的迹象。同时有些建筑的建筑功能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的需要,如位于栖霞区的中国水泥厂,它是新中国早期民族工业的典型代表,也是南京有名的“老字号”企业,但是近几年,因为设备老化等原因中国水泥厂已经停产,如今更面临着被拆除的威胁【12】。
4.2.3部分建筑开发效果不好
经过实地考察,我发现南京的很多民国建筑就算开发了,开发效果也不够好,如原国立美术陈列馆,虽然现在仍在使用,但走进这座建筑我们会发现它的内部已经完全西化了,西式的楼梯、西式的吊灯,只有门口的两座石狮子还能隐约看出这座建筑中西结合的特点;再比如总统府,虽然大体上保留了中西结合的特色,但它内部商业化的情况却非常严重。在这样的情况下,游客的旅游愉悦感可能会大大降低,这一点是我们不愿看到的。
4.2.4没有规划专门的旅游线路
南京民国建筑众多,但却没有一条专门针对这一特色的旅游线路,游客来南京旅游,大多只会去中山陵、总统府、夫子庙等知名景点,对这些民国建筑既不知情也不会去,这不失为南京旅游规划的一大失误。
5.提出建议
5.1对于南京民国建筑的保护
5.1.1加大宣传力度
南京的民国建筑是南京富有特色的一张文化名片,它们不仅是南京城的灵魂、有形的资产和无形的财富,还是时代的缩影、社会发展的标志和历史的见证物。因此XX部门应该通过多种形式来宣传南京民国建筑,提高南京民国建筑的的社会知名度,让全国的人民都能了解到这些建筑。
5.1.2建立多元的保护体系
目前我国XX对于文物古迹的保护大多是采用拨款的形式,这种方法效果显著,但是XX的负担也往往过重。在XXX新形势下,我们应该采取新的保护方式,让XX保护与民间保护结合起来【7】,这样既能减轻XX的负担,也能更好地完善对南京民国建筑的保护。
5.1.3合理有序地进行开发利用
近年来,随着南京城的不断扩张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南京的很多民国建筑都被强制拆除。对于这些建筑,我们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具体有以下两种方法:对于那些已经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民国建筑,我们应该在醒目的位置设立标牌,为游客介绍该建筑的名称、风格、设计者、建造年代等内容【5】;而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民国建筑,我们应该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向社会公众开放,让大家都能领略到这些民国建筑的美。
5.1.4加强民国建筑研究人才的培养
目前我国国内关于南京民国建筑的研究才刚刚起步,研究人才还处于匮乏的阶段。要做好南京民国建筑的保护工作,我们必须要注重人才的培养,有关XX部门和有关高校应该制订培训计划,培养出更多的研究人才,同时还要对南京民国建筑的现有干部进行培训,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5.2对于南京民国建筑的开发利用
5.2.1加大宣传,增强景区游客的综合感受
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南京民国建筑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于游客展现的还不够全面,有很多游客对这方面的了解认识还仅仅停留在表面,甚至有的游客都不知道南京是中华民国的首都,这些都是需要改进的。同时南京民国建筑旅游开发的形式也较为单一,XX片面的注重物质景点的开发和维护,忽略了对于与物质景点相对应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开发,导致游客参观景点的形式较为单一【6】。为了使游客更好的了解南京民国建筑,景区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提高他们视觉、听觉、心理等各方面的综合感受。
5.2.2处理好民国建筑文化景区内的商业活动
在南京民国建筑的文化景区里,商业活动是不可避免的。商家在进行商业活动时应该注重保护这些民国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民国建筑文化景区内的商业店铺应尽可能地做到与环境相和谐,要能够保持整体的民国建筑风貌【15】,使游客参观时赏心悦目。
5.2.3有针对性地开发旅游线路
南京民国建筑众多,却没有专门针对这一特色的旅游线路【8】。在我看来,XX应该紧紧抓住这一特点进行旅游开发,如东南大学、南京大学校园里有很多民国时期的建筑,XX应该充分利用这两所大学在全国的知名度,开发专门针对学生的民国建筑旅游线路,让他们在感受知名大学浓郁的学术氛围的同时也能深刻的体会到南京民国建筑与众不同的特色和美。
6.结论
与中国传统建筑或现代建筑相比,南京民国建筑独具特色。通过调查研究,我了解了南京民国建筑具有地域性、时代性和中西合璧三个文化特质。同时我还对这些民国建筑做了旅游资源性评价,得出了以下结论:南京民国建筑具有以下几点优势:1、数量众多、种类丰富;2、文化内涵丰富、开发潜力大,但同时,南京民国建筑也具有很多开发劣势:1、部分建筑没有得到合理的保护和开发;2、建筑存在老化的问题;3、部分建筑开发效果不好;4、没有规划专门的旅游线路。
针对南京民国建筑的文化特质和它们的开发优势和劣势,本文提出加大宣传力度、加强人才培养等多种保护措施。同时,在保护的基础上,我认为也应该对这些民国建筑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具体措施有:加大宣传,增强景区游客的综合感受、处理好民国建筑文化景区内的商业活动、进行“特色旅游”规划、有针对性地开发旅游线路等。
参考文献
[1]刘娜.关于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再思考——以南京民国文化为例[J].才智,2013,(8):214-216.
[2]南京独领风骚的民国建筑[J].中华民居,2011,(2):23-27.
[3]杨新华、卢海鸣.20世纪遗产保护的探索和实践[N].中国文物报,2008-06-18(06).
[4]陈蕊.给南京民国建筑一个新“活法”[N].江苏经济报,2004-10-18(02).
[5]黄继东.开展民国建筑旅游,丰富南京文化旅游内涵[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8,(5):40-45.
[6]李妍芬、刘正平.南京民国建筑保护与利用问题思考[J].华中建筑,2010,(6):129-130.
[7]冯春龙、卢海鸣.南京民国建筑的价值及其保护利用[J].南京社会科学,2003,(12):102-107.
[8]向然.南京民国时期建筑特色及其保护[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5):23-24.
[9]吴祥忠.民国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环境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3,(4):77-79.
[10]王诗培、赵化.南京:民国建筑待重生[N].中国旅游报,2015-10-21(B01).
[11]陈俊峰.浅谈建筑文化的特征[J].黎明大学学报,1998,(1):56-62.
[12]姜传丰.当代城市中南京民国建筑风格的传承与发展[J].城市地理,2016,(20):248-249.
[13]倪铭承.民国历史建筑文化价值性探索[J].艺术科技,2016,(6):357-358.
[14]叶雅慧.以南京民国建筑的保护现状为例看文化遗产的价值[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68-70.
[15]任佩男.民国建筑遗迹的保护与利用——以南京为例[J].改革与开放,2016,(13):33-34.
[16]杨新华、卢海鸣.南京民国建筑保护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名城,2011,(6):27-32.
[17]OlanipekunAyokunleOlubunmi,PaulBoXia,MartinSkitmore.GreenBuildingIncentives:Areview[J].RenewableandSustainableEnergyReviews,2016.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7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