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追求更好的旅游体验。民宿作为新的旅游模式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也越来越受到今天广大游客的青睐。住宿设施为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活力,为旅游业注入了新鲜血液。因此,旅游景点与民宿的空间发展关系模式显得尤为重要。文章采用文献查阅和举例论证相结合的方法针对民宿与旅游景点的空间关系模式这一角度进行研究分析,并根据这一模式对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旅游体验的不断追求。民宿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模式渐渐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也越来越被当今广大旅游者所青睐。民宿的发展给旅游带来了勃勃生机,为旅游业注入了新的血液。因此,旅游景点其发展路径进行研究。
关键词:民宿;旅游景点;空间关系模式;发展路径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1.民宿旅游发展迅速并成为一个新兴的旅游模式
旅游在当今人们的生活中显得越发重要,而民宿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模式可以让游客更好的体验到当地的风土人情,更好的感受到当地的文化特色,更好的享受旅游带来的放松与闲适。因而民宿旅游越来越受到现代人的青睐,所以民宿旅游的成为新兴的旅游模式中的一支劲旅。
(二)研究意义
在民宿旅游如火如荼发展的今天,对民宿及其与旅游景点的空间关系模式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也是为了更好的发展民宿旅游。因此,此项的研究意义主要有以下三点:
1.丰富民宿旅游的研究内容并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2.为民宿旅游的理论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3.期待对于民宿与旅游景点的空间关系的研究能对民宿旅游的发展起到一定积极的作用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民宿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对它包含的民宿与旅游景点的空间关系研究与分析也是此次研究的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民宿在空间上与旅游景点呈现的模式的各种特性。
(2)民宿与旅游在发展上的各类不同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影响。
(3)对民宿旅游的发展提一些切实可行的实质性意见。
合适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可以提高研究效率。并能更好地为研究内容服务,对于这项研究课题,以下是我的一些研究方法:
(1)材料收集(文献调查法):深度阅读知网上的有关文献、去图书馆查阅相关的书籍、搜寻与课题有关联的书籍资料,了解民宿旅游的现状,并做好记录;
(2)案例法:借鉴国内外一些对相似民宿旅游成功的样本,更为全面得研究民宿与旅游景点的空间关系。
(3)比较法:理顺思路,整理资料,了解现在的研究进展,主要的研究成果,已提出了哪些可行性的建议。与现状比较,随着时间的推移,是否有新的因素影响到课题的研究?对于自己的研究对象,找准切入点,灵活运用材料,并将自己的发现更好地写入论文里。
(四)研究现状
国内对于民宿的研究主要可分为两个阶段。在2007年以前主要是对民宿的各方面理论方面研究,广泛而不深入,宏观而缺乏可操作性。
2007年至今对民宿结合了多种学科对其进行深入而具体的研究。
(五)基本概念的界定
民宿:在业界对于民宿的概念定义比较广泛。民宿是指民宿经营者利用自家的住房的多余空间,并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自然景观,地形地貌等),以家庭主业或副业的经营方式(多是副业),为游客提供可以放松,休闲的住宿资源。
民宿旅游:民宿旅游是指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为了感受当地的文化特色与风土人情,把民宿作为自己住宿的选择。
二、民宿与旅游的空间关系分析
民宿与旅游景点的空间关系既存在某种意义上固定的空间模式关系,也存在不停变化的关系。固定的空间关系模式大致涵盖民宿与旅游景点的空间关系的依赖性,民宿与旅游景点的空间关系的差异性,民宿与旅游景点的空间关系的多样性,民宿与旅游景点的空间关系的功能互补性。
(一)民宿与旅游景点的空间关系模式
1.民宿与旅游景点的空间关系的依赖性分析
民宿与旅游景点在空间上存在着相互依赖的关系。但民宿对旅游景点在空间上的依赖性较为明显与直接。如果没有旅游景点作为一个有效的而长久的依靠,民宿并不可能在空间上衍生且发展。旅游景点吸引了众多的游客,而旅游景点周围的民宿则顺其自然的成为了游客的消费对象从中受益。
而旅游景点对民宿的空间依赖性相比较不明显与主要,民宿在空间上不能主导旅游景点,只能依靠民宿与生俱来的地理环境优势,人文优势,充分利用其周边的资源才能对旅游景点产生一些影响,改变了一些旅游形态。
在空间上的依赖范围有大有小,大的范围可以贯穿整个城市,小的依赖范围则仅限于景区内部或周边区域。并且呈现错中复杂性,空间依赖覆盖的范围可以多重叠加,这与旅游景点的各类功能设施覆盖范围的大小也有着一定的联系。
2.民宿与旅游景点的空间关系的多样性分析
Ingram H.(1996)发现,英国的民宿的业主通常是独立的所有者兼经营者[7],我国民宿也不外如此。民宿与旅游景点的空间关系的多样性是民宿与旅游景点空间关系最多,联系最直接,类型最广泛的一种空间关系。是最能被广大游客及从事旅游工作的工作人员认知与理解的关系。
嵌入式:民宿与旅游景点的嵌入式空间关系模式。是在和谐的前提下将一者融入另一者中,产生共生的状态。嵌入式空间关系模式记保存了旅游景点的原始风格,又将民宿的元素融入了旅游景点。嵌入式的民宿与旅游景点的空间关系模式中两者并不冲突。相反两者在空间模式中中会给对方带来生机。
位于印度洋上的斯里兰卡的一个度假村是嵌入式民宿与旅游景点的空间模式的完美体现。一个名曰索洛瓦的度假村坐落在斯里兰卡风景怡人的村庄中。村庄的美景就是民宿的大环境,民宿又分布在渡假村庄之中,两者在空间关系上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民宿给当地带来了生机,村庄里的村民与游客和谐的处在一个空间结构中,两者互相成为对方眼中的风景。
嵌入式民宿与旅游景点的空间关系模式将民宿与旅游景点相互融合,让游客更好的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
点轴式:民宿与旅游景点的点轴式空间关系模式。是基于一个或多个旅游景点,在其周围的空间中,民宿分布在不同的空间位置而与旅游景点形成点与轴线的空间模式。点轴空间模式中,民宿与旅游景点相形成的轴是一条为两者提供联系的功能轴。轴线上的交通道路,基础设施把民宿的与旅游景点串联起来。
重庆东部的民宿与旅游景点就是点轴式。如(图1)所示,铁峰山旅游区,温泉度假区,犀山旅游区,天湖度假区被一条城市景观轴所串联起来,而该地区的民宿主要也分布在这一条景观轴周围。景观轴把该地区的民宿与几个旅游景点有效的串联起来,也正是因为景观轴上的交通道路,基础设施,还有一个行政商务中心。轴线上所提供的各类功能是旅游景点所需要的,也是民宿所需要的。更深入的说,民宿与旅游景点的轴线带包含了民宿与旅游景点的共同所能利用的功能。民宿在轴线上也提供了住宿功能,被轴线所串联的旅游景点也为民宿带来了客源,轴线上的两者也为互相提供功能。
点轴式民宿与旅游景点的空间关系模式充分的利用了轴线上的功能带。可以让游客更好的享受到轴功能带所带来的便利,无论是交通,基础设施等等,都可以直接让游客得到便利。
(图1)


游离式:民宿与旅游景点的游离式空间关系模式。是民宿呈现一个无规律以离散的状态分布在旅游景点周围。往往游离式中多是山区等覆盖范围较大的旅游景区。所以民宿才可以游散分布在其周围。
莫干山周围分布的民宿与莫干山景区呈现就是游离式的空间关系模式。如(图2)所示,民宿在莫干山景区周围无规律的分布。
游离式民宿与旅游景点的空间关系模式在空间上比较分散。游客可以拥有一个更闲适的休闲环境,可以更好的感受大自然所带来的恬静,得到身心的放松与精神上得净化。
(图2)


3.民宿与旅游景点的空间关系的差异性分析
民宿与旅游景点的空间关系的差异性体现主要基于民宿与旅游景点的多样性研究。各类空间关系模式所体现的差异也是较为明显的。如表1所示:
(表1)


民宿与旅游景点在空间范围上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性,如在某个区域内既可存在单个空间关系模式,也可以在某个区域内存在多个空间关系模式。各类空间关系模式虽在空间种类上有所区别,但在空间维度的意义上并不冲突。在一个空间区域内可以重合一个甚至多个空间关系,这也是民宿与旅游景点的空间关系差异性中最凸显的特点之一。很重要的一点,区域内覆盖的空间模式数量的多少大体可以衡量该旅游区域旅游发展水平的高低,但并不能完全作为衡量旅游发展水平的标尺。如三亚旅游区域是我国最为发达的旅游地之一,其旅游区域内覆盖的空间模式是极为广泛的。
4.民宿与旅游景点的空间关系的功能互补性分析
民宿与旅游景点在空间关系上存在着功能互补性,其体现在多个方面上。
民宿在旅游景点区域内,首先可以弥补旅游住宿设施建设不够完善,酒店的数量的建设跟不上该旅游区域内的游客数量的增长。民宿可以提供相对充足的房间数量弥补该方面的空缺。其次民宿可以弥补游客感情上的缺憾,很多游客在旅游景点中的旅游体验是意犹未尽的,旅游经历也满足不了他们的心理预期,而旅游区域内的民宿恰巧可以有效地满足游客的在旅游感情上的空缺,让游客的旅游体验满意程度更高。再其次游客有不同的需求,民宿可以跻身于多样性需求的市场,满足游客对住宿的特色需求。
民宿在旅游区域外对旅游景点的功能互补也是很明显的,旅游景点往往在某些时段内需要承担过多的游客数量,远远超过旅游景点所能承受的游客容量。而民宿在旅游区域外的地理位置的远近可以影响游客决定去旅游景点的先后顺序从而有效的分担了某一时段内超载的旅游容量,对游客数量的分流起到很关键的作用。民宿分散的地点特征在缓解旅游交通压力的方面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旅游景点首先弥补了民宿缺少独立于旅游景点空间之外的经济收益的能力,这也是旅游景点对于民宿的功能互补中最为基础的一点,民宿经营的主要目的也同酒店一样是以盈利为主,其本质是商业性的。因为民宿经营模式的单一,不成熟并不拥有和酒店一样的独立于旅游景点之外的经济收益能力,所以只能依靠旅游景点来弥补这一方面功能的不足。
其次旅游景点为民宿主与游客之间的联系提供一个纽带,这个纽带可以理解为一个共同话题,有了共同话题民宿主人与游客之间的交流也会更多更自然一些,也避免了居住在同一屋檐下因为陌生不熟悉而产生的尴尬气氛。Stringer P. F.(1981)在对英国民宿业主和来自澳大利亚的民宿游客的深入访谈中发现,业主与游客之间不仅仅存在交易关系,更有情感上的联系,但这种界限是模糊的[15]。游客居住在民宿内很容易产生一种不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多是因为这是陌生人的家而非像酒店这样专门提供住宿的商业性场所)。旅游景点为民宿主和游客间建立的纽带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避免了游客因为不熟悉产生旅游中的负面消极情绪。
再其次旅游景点也为民宿主人接触不同地方的游客,享受游客带来的文化的多样性提供良好的渠道。游客来自于全世界各个不同的地方,因此也带来了全世界不同地域的文化。民宿主人往往热情开放,对各色各样的文化比较感兴趣,对文化的接受和包容性较强。Chen L.等人(2013)调查发现民宿的主要群体和游客大多是受过中高等教育的群体[3],这类人往往也具有较高的文化交流水平。因而把自己房屋开发做民宿也符合了民宿主人希望接触各类文化的初衷,民宿作为一个游客短暂停留的地点也能更好促进文化交流与繁荣的,成为一个小型文化交融的载体。
(二)民宿与旅游景点的关系变化分析
事物处在不停的运动中。民宿与旅游景点的关系也在不停地变化中,有的变化是微妙的,难以察觉的,有的变化是明显的。
其中数量的变化是直观的,例如LANIER P.等人(2000)调查发现,该时期X有31%的住宿设施转变为了民宿[6],这个数量变化是宏观上的是显著的。这类变化的主要原因大致是因为该地新兴的旅游景点的开发或者是原有的旅游景点受欢迎程度的上升。但数量的上升也会有一个饱和度,数量会经历成长期,饱和期,衰退期,成熟期。在初期数量会呈上升趋势并达到饱和期,饱和期又因为资源的有限性,数量又会慢慢递减进入衰退期,在下降到一个科学的数量时会达到成熟期,成熟期也是最稳定的时期。
经营目标的变化相较于数量的变化并不是很明显。Jack GARISEN(2000)发现其主要目标与生活方式及家庭相关[8],生活方式及家庭的变化会导致民宿经营目标发生一定的改变。民宿主专门以经营民宿为主业,还是把民宿经营当做家庭副业取决于生活方式以及家庭。
文化背景的不同及转变也会影响民宿旅旅游景点的关系,HSIEH, Y. J.等(2009)发现在X个人主义和X集体主义文化背景差异之下,后者B&B业主能更好地实现工作与生活平衡[9]。
民宿与旅游景点的空间关系模式的转变也属于两者关系的变化。其前提是旅游区域内的民宿与旅游景点空间关系模式的的多样与广泛。
三、民宿与旅游景点的发展态势分析
民宿与旅游景点的发展态势呈现在多个方面。
(一)民宿对旅游的推动性分析
首先在经济方面,例如许宸(2016)对黄山旅游景区的研究中发现旅游经济发展呈现未定繁荣态势,住宿行业上总体供不应求[31]。而黄山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旅游景点,所以其民宿对旅游景点的经济贡献也具有一定代表性。民宿在经济方面对旅游景点有推动型。
其次在文化上,民宿也是旅游景区文化区的一个小小的缩影。对文化的传播与融合起到很大的作用。
再其次是对游客的。民宿的好坏,民宿服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了游客对旅游过程的满意程度,从而影响对旅游景点的印象。大部分的民宿会提升游客对旅游的满意程度。
最后是对对旅游景区的总体推动性。正如周笑益(2009)中研究发现居民感知的经济利益越大,就越倾向于支持旅游业的发展[27].可见旅游景区带给当地居民的经济利益与当地居民为旅游景区发展做出的贡献是正相关的。旅游给旅游当地带来了客观的经济上的利益,而作为回报,民宿对旅游的支持也推动了旅游景区的发展。
(二)民宿对旅游的阻碍性分析
民宿对旅游的阻碍体现在民宿对旅游的推动的反面,但这并不是对立的矛盾面,而是辩证的两方面,推动性不是绝对的,阻碍性也不是绝对的。
在经济上的阻碍性,民宿没有酒店是的高层建筑,其在旅游景区内或周边的空间资源的占用是较多的,并没有酒店这样空间资源高效率利用的优势。空间也正是旅游发展需要的一个重要资源之一,空间上的劣势会影响旅游经济的发展,从而成为一种阻碍。
在文化上,民宿虽说是旅游景区文化区的一个小小的缩影,但毕竟不是专门从事文化传播和交流的场所,其在文化的代表性上还是具有一定的狭隘性。即在大多方面代表着当地的文化,但民宿中也融入了家庭的个性文化,家庭个性的文化受人主观性的影响,也许会夹杂着形形色色不同的文化,因而体现非代表性。因此可能会造成游客对旅游景区当地文化的曲解,不能让游客了解到最纯正的文化精酿。
(三)民宿与旅游的双向影响分析
有利的影响首先体现在经济和社会两方面,沈梦涵(2016)在调查研究中发现民宿旅游有利于促进经济的转型升级,经济结构的调整,居民增收致富与旅游空间布局优化,极大地带动了社会和经济的双向利益[29]。我国目前迫切需要经济转型与产业结构的优化,其中不乏发展潜力巨大的旅游行业。杨欣等人研究发现X民宿业由“代工经济”转型为“品牌经济”,该阶段即为转型阶段[28]。在大陆民宿业中例如,江浙等地的乡村民宿极大地促进了当地农村的经济转型与产业结构优化。民宿给当地带来的旅游收入使得当地不再单以从事农业劳动为经济主要收入来源,使得当地的主要展业中也融入了第三产业从而使当地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也是的当地从事民宿旅游的居民腰包鼓了起来。
但民宿吸引的主要消费群体是散客旅游群体,而散客旅游并没有导游或者相应的旅游机构为之提供相应有针对性的旅游服务。所以散客群体需要自己在旅游中顾及和付出的东西会比较多,并且可能不能有效率的处理旅游中的一些事情,如在旅游景点中遇到紧急事件不能有条不紊的应对,旅游危险系数就相对较高。且散客旅游不能有一个明确的旅游目标,在选择旅游景点时往往是盲目的,跟风的,是不科学的。其次散客旅游的旅游线路是较为杂乱的,其导致了旅游景区空间资源利用的不协调,造成了某些旅游景点空间游客承载量上的超载,也造成了某些旅游景点空间过剩,空间利用率不足。这些不利的影响可能导致游客的旅游体验一级旅游满意程度不高,从而影响对旅游景点的印象。
旅游对民宿的有利影响中最重要的是为民宿的发展构建了一个偌大的平台。
(四)民宿与旅游的共同利益分析
民宿旅游之所以能够迅速的发展,是因为民宿和旅游之间有共同的利益,因为有了共同的利益,两者才能相辅相成并且以一个飞快的速度发展。共同利益包含多方面,经济,文化,空间上都存在着共同利益。
在经济上,民宿是旅游业中的一种产业类型,和旅游业的一样都是为游客提供服务并获得报酬。两者在经济上的利益是最直接与明显的。
在文化上,民宿与旅游一样对文化也起着一定传播与传承的作用。张琳,邱灿华(2015)在研究中发现传统村落中的文化空间既是展现和传承其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旅游空间类型[32]。而民宿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空间载体,自然秉承了当地文化,对当地的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文化上民宿与旅游的利益也是相通的。
在空间的发展上,民宿与旅游也存在着共同利益。首先旅游的发展会建设当地的交通与完善当地的基础设施,不仅旅游业从空间上受利,民宿在空间上也是受利的一方。
民宿与旅游在经,文化,空间上的共同利益使得两者在发展上相辅相成,使得旅游能够得到稳定持续的发展。
四、未来民宿和旅游发展研究
(一)民宿与旅游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民宿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成为了当今最为火热的旅游模式之一。其快速发展给旅游业带来了可观的利益,也给人们带来了崭新的旅游体验。其发展的前景和潜力是无穷的,包含的旅游价值也是不可估量的。我国民宿旅游还处在初级阶段,发展相比于发达国家与地区并不成熟,面临的问题也是比较严峻和值得深入思考的。以下是我国民宿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1.经营模式单一,经营理念陈旧。相较于酒店多样的经营模式,民宿经营就显得很单一。单一的经营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民宿的发展。民宿主要是以家庭副业的形式经营,这种经营模式导致民宿缺乏专业性的经营模式,也受到民宿家庭生活方式与民宿家庭成员的主观情绪的影响。也导致了民宿缺乏专业的服务,专业的设施设备。
2.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民宿在管理上的缺陷是巨大的,不仅缺乏其内部的自我管理,也缺乏外部的宏观统一的管理。民宿经营者在管理方面往往很随意,这也导致了民宿经营缺乏秩序与规范。而外部管理是XX对其缺乏重视,在宏观层面上轻视对民宿进行有效规范的管理的重要性,导致民宿群体的混乱。
3.设施简陋,缺乏特色。民宿本身是打着当地文化特色的旗号来吸引游客的,但有些民宿却过于简陋或单调,布置太过随意,缺乏地方特色,与民宿经营的初衷相违背。这也导致了有些民宿住宿设施不完善,住宿设施不匹配当地的旅游设施建设,拉低当地的旅游形象。
4.缺乏重点经营项目,缺乏创新。Nun.ts.uN.等人(2004)对民宿业主电话调查发现民宿提供多种服务但缺少重点经营的项目,缺少创新与技巧,以及缺少机构支持和筹资渠道[17]。
5.服务种类较少且质量不高。民宿的服务种类并不多,并且有针对性的服务几乎没有。例如对婴儿的服务,对孕妇的服务,对老年人的服务,对伤残人士的特殊照顾是很少存在于民宿的服务内的。因为民宿服务的提供者是普通居民,缺乏专业性的服务水准,所以民宿提供的服务的质量也普遍不高。
(二)民宿与旅游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针对民宿与旅游发展的现状及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及建议:
1.丰富经营模式,优化经营理念。民宿经营需要尝试新的模式,借鉴国外发达国家成功的各类经营模式,改变我国民宿经营模式单一的局面。在理念方面,民宿经营群体需要学习发达国家的经营理念,中西结合,改变陈旧迂腐的理念。
2.XX对民宿进行规范管理。XX需要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对民宿业进行统一有效的管理。在实际行动方面需要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旅游民宿产业的发展起到规范的作用。
3.完善设施设备,突显特色。民宿设施的完善是尤其重要的,再在民宿中加如具有当地风土人情的文化特色,对于游客的住宿体验是关键的。
4.着重经营项目,改革创新。在民宿的经营过程中,需要有一个着重的经营项目,比如餐饮,住宿,服务等方面,要有一个特色的着重点。再其次是创新,创新是一个产业不断前进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创新,产业就会停滞不前。旅游民宿业需要的创新是各方面的,经营模式,服务形式等方面亟待创新。
5.增加服务种类,提高服务质量。是合理的范围内增加民宿所能提供的服务,让游客的住宿体验提升一个档次。服务是服务产业存在的核心之一,提高服务质量可以让游客的满意程度上升,对于民宿在旅游产业中的生存与发展是很关键的一点。
五、结论与展望
作为当今受很多游客青睐的新兴旅游模式,民宿旅游中所蕴含的经济人文特质越来越吸引人们的眼球。尽管它有自己的劣势,也面对其他旅游模式的竞争,但是瑕不掩瑜,民宿旅游所体现的优势更为明显。本文深入的研究了民宿与旅游景点的空间关系模式及发展路径,对民宿与旅游景点的空间模式的各个方面(依赖性,差异性,多样性,功能互补性)及空间关系变化进行分析,再从两者相互的推动性,阻碍性,共同利益等方面进行研究,希望给出一个合理的规划并以正确的发展模式加以引导,使民宿旅游成为旅游业中独特而又绚丽的一道风景。
参考文献
[1]毛必喜.浦江围绕【一江三源】打造慢生活民宿休闲地[J].新农村,2016,1008-2182:
[2]何景明.国内乡村旅游研究:蓬勃发展而有待深入[J].2004(1):92-96.旅游学刊,
[3]郑吉,传统村落保护与空间优化–以富阳大源镇蒋家村民宿规划为例[J]中国农业信息,2016-06-25
[4]王秀红.上海、武汉、成都城市近郊型“农家乐”业主开业动机分析[J].河南农业,2007(6):9-11.
[5]王秀红,杨桂华.上海、武汉、成都近郊型农家乐业主开业起始目标实证研究[J].旅游学刊,2007(4):36-42.
[6]蔡碧凡,俞益武,张建国,等.当地居民对“农家乐”旅游——以浙江省衢州市七里乡为例影响的感知及态度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391-395.
[7]周笑益.农家乐对旅游地社区的社会文化影响研究[D].2009.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8]杨欣,殷燕.两岸民宿比较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1673-2910:
[9]沈梦涵.浙江德清乡村民宿发展研究[D].浙江:浙江农林大学,2016
[10]朱晨霞.浙江永嘉县乡村旅游中民宿发展的对策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14
[11]许宸.黄山市特色民宿旅游发展研究[D].安徽:安徽财经大学,2016
[12]张琳,邱灿华.传统村落旅游发展与乡土文化传承的空间耦合模式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15
[13]蒋佳倩,李艳.国内外旅游“民宿”研究综述[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14]王建英,黄远水,邹利林,叶新才.生态约束下的乡村旅游用地空间布局规划研究[D].泉州:华侨大学,2015
[15]潘颖颖.浙江民宿发展面临的困难及解析[D].浙江: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2012
[16]马航,曲鹏.旅游景区内的滨水村落功能更新及空间优化策略研究[D].深圳: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2015
[17]刘书宏.X民宿的特色、空间与形态[D].厦门:厦门大学,2009
[18]曾磊,段艳丽,汪永萍.X民宿产业对大陆乡村旅游发展的启示[D].河北:河北农业大学,2009
[19]陈云岗.瑶山上的民宿:规划蓝图与设计心得[EB/OL].2016第二届中国(荔波)西部全面小康论坛,2016-10-23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7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