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锻炼态度、自尊 与学校生活适应的关系研究

摘要:本文采用《锻炼态度量表》、《自尊量表》和《学校生活适应量表》,主要通过对盐城师范学生在校306名大学生展开,研究大学生锻炼态度与自尊以及学校生活适应的关系,结果: (1)大学生锻炼态度得分处于中等水平;大学生锻炼态度在年级、是否独生及生源

  摘要:本文采用《锻炼态度量表》、《自尊量表》和《学校生活适应量表》,主要通过对盐城师范学生在校306名大学生展开,研究大学生锻炼态度与自尊以及学校生活适应的关系,结果:
  (1)大学生锻炼态度得分处于中等水平;大学生锻炼态度在年级、是否独生及生源地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2)大学生学校生活适应水平较高;大学生学校生活适应性别、年级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3)大学生自尊水平中等;大学生自尊在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及生源地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4)大学生锻炼态度一半因子与学校生活适应所有因子显著负相关;而锻炼态度总分及另一半因子与学校生活适应总分及所有因子大部分呈显著正相关;大学生自尊总分与学校生活适应总分及所有因子都呈显著负相关;
  (5)自尊是大学生锻炼态度与学校生活适应的一个中介变量,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对学校生活适应起到负向预测作用。
  【关键词】体育锻炼;锻炼态度;学校生活适应;自尊

  1问题的提出

  1.1研究背景

  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日益注重对自己身体的保养,而体育锻炼恰恰是人们最普遍也是最能接受的一种方式。随着“锻炼益于身心”的观念逐渐被接受,人们更愿意去参加锻炼。而一些发达国家的外国人格外注重心理健康这一点,可以说这领域的拔尖者。近年来,我国在此方面的研究也增多。[25]而锻炼态度正是人们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动力,更好地认识和理解锻炼态度,才能有效地促进锻炼行为,进而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热情是最好的催化剂,如何触发大学生想进行体育锻炼的想法,坚持一辈子锻炼的好习惯。总言而知,这是一个让人十分感兴趣的话题。
  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的希望,可以说他们身上背负着很高的众望。当前我国的大学生大多数处的青少年时期,生理和心理还处于发展的阶段。大学是学做人,在大学里大学生几乎有一只脚已经跨入了社会,在大学生活里,如何适应更更是尤其重要。据多项调查显示,学校生活中的困扰给他们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另外,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让社会大众十分担忧,例如大学生失恋跳楼、自杀事件等。当然这只是大学生事件里比较极端的,不过仔细分析发现这些事件能直接或者间接地发现与学校生活适应存在着联系。如何与大学里的集体、学业、教室、同学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呢,笔者认为有必要开展学校生活适应这一命题。
  自尊,蕴含着我国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庸之道。就好比,水,上善如水。平静时,载舟载人;汹涌时,覆舟覆人。自尊也一样,低谷时,化成自卑,胆小怕事;高峰时,亦作自傲,目中无人。而大学生作为我国未来的生力军,其自尊水平如何呢?有国外学者认为,当一个人的行为存在失败的可能性,而他不愿意承认自身的失败,这时,为了保护自身的自尊。[5]我们了解锻炼对身体有益处;越适应学校生活,就越能在大学里找到乐趣,那么在明确对自己有好处的前提下,自尊能让大学生自己产生多大的动力,去锻炼,去适应学校生活呢?所以,自尊也是一个好课题的变量。
  本论文将锻炼态度与自尊以及学校生活适应三者关系作为出发点,通过对大学生锻炼态度锻炼态度与自尊以及学校生活适应关系的探索,来探讨大学生学校生活适应的影响因素,为大学生锻炼态度提供实证,并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理论支持,进而提高他们的自尊。

  1.2概念界定

  1.2.1自尊
  自尊(self-esteem),就是自己给其社会角色的定位,自尊的形成离不开的社会。自我尊重和照顾是自尊先显露出来的,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尊重是其次的期望。一种自尊的公式:自尊=成功÷野心[27]由X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大学者在《心理学原理》(1890)中提出。里面的用意是:“自尊取决于成功,还取决于个人意义的成功,增加成功,减少野心可以获得高度的自尊心,成功也许是来之不易的,被各方面限制,但罪人要知足,期望要适当。如此,我们便能从小小的成功里找到乐趣。
  结合上文,笔者认同自尊一般被认为是可以激发锻炼态度,或者说是锻炼态度有关的催化剂。在这种共识的基础下,行为表现的反馈是影响自尊的因素,同样自尊也影响行为表现,即自尊也影响锻炼态度。水平较低的锻炼态度:学生有意愿去执行并完成体育锻炼,但是没有做出与态度相符合的行为表现;锻炼到一半,或者一半未到便草草了事;身体上出现酸痛、呼吸困难的体验,同时一些消极的情绪体验会随之而来,如心慌、意乱、抑郁、失落等,这样锻炼态度就会地下,甚者,直接放弃锻炼。
  1.2.2锻炼态度
  态度(intention)简单来说就是“做某事”的可能性,以及肯在过程中付出多少努力。在外国的文献提及到,体育教师教育(PETE)学生与普通教育(GE)学生之间,以及男学生和女学生之间从事锻炼和饮食健康饮食态度的自我调节差异。参加者是X西山西部一所大学的大学生(n=194)。结果显示,PETE学生对运动的态度比其他学生更为自主,所有女学生对饮食态度的控制都比男性更受控制,和PETE女性对饮食的态度比PETE男性更受控制。PETE课程应包括帮助学生内部运动和健康饮食价值观的经验,以便自主地发展锻炼身体和饮食健康的态度。
  态度对锻炼行为的预测作用已得到大量研究的验证,锻炼态度也就是人们在进行体育锻炼过程中肯付出的努力程度。然而事实上,即使是拥有明确锻炼态度的人,也不能真正做到参加锻炼行动。
 1.2.3学校生活适应
  适应一词源于拉丁文“adaption”,是一个使用频率非常高的词语,心理适应是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的,通常是指个人是怎么和环境相互作为,相互协调的关系。学校生活适应更是涉猎广泛。[29]至今为止,并没有确实的界限来规定“学校生活适应”。
  基于众多学者和文献研究,笔者认为大学生的学校生活适应包括:学术适应,进入大学的学生,一方面脱离的高考的束缚,另一面学习任务再也不是老师督促,而是自主自学;集合适应,学生对学校的总印象是如何的,宿舍、教学楼、操场是否满意,学校当地天气,饮食是否习惯;师生适应关系,中国有句古话-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其实不单单是学生,老师也有情感,师生关系融洽,也会视学生为子女;同学关系适应,可以说同学是最近亲的人,大学生活立几乎都是和同学们度过,一起上课,一起去食堂,同学关系和睦,大学毕业之后留下的都是美好的回忆。
  笔者十分赞成对学校生活适应的研究,2004年“马加爵事件”里,一下子让四个大学生的家庭遭受到惨重的打击。充分研究学校生活适应这一变量,清楚让大学生适应校园生活,做到真的意义上的教书育人。

  1.3研究现状

  1.3.1自尊的研究
  Bill&McLean(1951)认为,自尊是由真实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之间做一个减法,真我,已取得的成就,理我,未获得的成就[1]。自尊首先是自己的,习惯性带着或好或坏的评价,也可表明能力去到哪。自尊是自我理解,属于益于社会的部分,为的是缓解焦虑,减压。Marsh(1993)指出,自尊是自我体验和感觉,是面向整体的爱,为人性。
  积极的自尊有助于学生在锻炼教室内外取得成功。高自尊与积极的自我形象和良好的锻炼风格相关联。相反,低自尊与消极的自我形象和较差的锻炼风格相关联。由于学生的自尊心可能会影响他们参与锻炼课程,锻炼老师应该帮助学生提高自尊心,同时建立锻炼技能。锻炼体验应该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进行,并与训练有素的锻炼专家进行交流,与学生保持积极的关系并整合他们的兴趣。活动应在发展上适当,并对学生进行充分的挑战,同时又能够取得成功。研究人员表明,唱歌,演奏乐器,体验各种锻炼风格,移动,建立锻炼知识和创作可以帮助学生发展锻炼技能,提高自尊。
  笔者同意,自尊是生活,是要求怎么我们具体适应的生活,是一种思考、支付、相信、享乐的能力,是一场对基本权利的挑战,是需求和愿望,享受和劳动。其中学校生活更是容易和自尊产生交集。而本论文研究则是以锻炼态度与学校生活适应以及自尊的三者关系这一出发点进行深入探索的。
  1.3.2锻炼态度的研究
  锻炼态度是指,在进行体育锻炼过程中,出现的主观评价,肯付出的努力程度。虽然有了明确锻炼态度,也不能转化成参加锻炼行动。处理容易调控的自我调节,有了要锻炼想法,描述要锻炼的运动场景,引发锻炼目标的认知表达,便更容易地触发锻炼动机。
  运动健康和各种疾病的长期管理的重要性现在已有文献证实和确定。然而,挑战是缺乏患者对运动的依从性,对于从急性背痛到慢性关节炎的几乎所有疾病都是如此。遵守的因素之一是,锻炼有效改善令人不愉快的症状。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看法和态度对决定治疗结果最为重要。[6]不幸的是,患者人群运动开始和坚持的心理学受到严重的研究。最近的文献已经确定需要考虑各种类似的因素,如动机,运动障碍,运动相关的信仰,态度,以及对运动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认同。然而,没有一个很好的手段是敏感和标准化的,以评估人们对锻炼的态度,这对于确定运动治疗疾病的最终结果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有必要研究锻炼态度,以评估人们对锻炼的态度。
  总的来说,笔者比较赞同,锻炼态度刺激了体育运动的执行。影响锻炼的行为,有效地提高锻炼量。从古到今,古今中外,XX和社会都呼吁:生命在于运动,人们也意识要锻炼的必要性,如何将锻炼意识转化成锻炼行为呢,这就是研究锻炼态度的意义。
  1.3.3学校生活适应的研究
  当前,国内研究大学生学校适应的文献相对较少,国内学者觉得从双亲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和教育,城镇与农村差异,等方面入手。
  而在一篇外文综述里分析了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ES)与学生适应学校生活之间的关系,通过几项成就指标,整合(适应过渡,行为问题,风险行为,学校生活适应困难,参加课外活动)和整体满意度。目标是了解学生的SES是否是几个学校生活层面上的个人差异的一个因素,超过成绩通常是学校成功的最重要标志。参加者为第九至十二年级葡萄牙学生(14-18岁),收集有关学校生活维度数据的工具为学习路线问卷,为本研究设计。然后通过多变量统计分析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结果显示,学生的SES和学校适应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在大多数学校生活维度上,即学校成绩,保留次数,学业成绩,参与课外活动,学校生活适应困难,适应学校转型,对学校生活的整体满意度。在性能相关变量中观察到最显着的差异。[4]这是最高的SES组,其余组别最差。他们讨论:家庭和社区等语境变量对学校成功与融合的作用,以及教育干预的必要性,以补偿学生在学校不利的起始社会经济条件。
  与上述外国研究不同的是,笔者研究学校生活适应的侧重点在于:学术适应,集合适应,师生适应关系,同学关系适应。对比之下,本课题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适应,围绕着与老师,同学之间的关系适应程度来开展论文的讨论。

  1.4意义

  丰富体育锻炼领域的研究内容。通过对大学生锻炼态度与学校生活适应以及自尊关系相关研究,不仅可以丰富体育锻炼领域的研究成果,还可以以此为基础,了解三者关系方面的特征和关系,探索其的影响机制。通过分析三者的关系,发现影响大学生产生较低的锻炼态度的因素,验证是否存在自尊在锻炼态度与学校生活适应上能产生中介作用。为提高大学生锻炼态度提供教育意义。本研究通过大学生锻炼态度与学校生活适应以及自尊关系研究,提出提高锻炼态度教育建议,从而为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以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5]可以为高校管理部门及班级辅导员提供大学生日常管理和学习指导工作的依据。对锻炼态度与自尊及学校生活适应关系及作用机理一目了然,让锻炼态度催化成锻炼行为,促进大学生参与或坚持锻炼,增强自尊感,更好适应学校生活。

  1.5创新之处

  通过对文献的整理,本人发现对锻炼态度研究关于自我效能感和自尊的方面比较多,而关于学校生活适应方面的并不多,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将大学生锻炼态度与学校生活适应以及自尊相关联,运用相关量表,对大学生锻炼态度与学校生活适应以及自尊的关系进行研究,做到了与时俱进,同时深化了对大学生锻炼态度的研究。

  2研究设计

  2.1研究目的

  对大学生锻炼态度、学校生活适应和自尊的总体情况及其差异进行分析,研究大学生锻炼态度、学校生活适应和自尊的关系,得出对大学生有益身心的建议。

  2.2研究方法

  2.2.1研究对象
  以江苏省盐城师范学院全口制本科生作为被试,随机抽样进行问卷调查。有效问卷306份,其中,男生160人,女生146,来自城镇的145人,来自农村的161人,独自子女163,非独生子女143。以在校大一,大四学生为主,为99人,103人,大二62人,大三42人。
  2.2.2测量工具
  自尊量表:由Rosenberg于1965年编制,设计用以评定个体关于自我价值和自我接纳的总体感受。该量表由10个条目组成,设计中充分考虑了测定的方便。受试者直接报告这些描述是否符合他们自己。分半信度系数为0.9593,重测信度系数为0.7816,分四级评分,从“非常符合”到“很不符合”判定为4到1分。[7]总分范围是10—40分。l,2,4,6,7为正向记分题,3,5,8,9,10为反向记分题。考虑到中西方文化差异,将第8题改为正向记分。分值越高,自尊程度越高。
  锻炼态度量表:该量表来源自毛荣建(2003)的硕士论文《青少年锻炼态度—行为九因素模型的建立及检验》,[28]它是在Fishing等人(1975)的“合理行动理论”和Zen等人(1988)的“计划行动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的态度—行为因果关系,由8个因子组成:行为习惯、行为态度、目标态度、行为认知、行为意向、情感体验、行为控制感和主观标准。本量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818,分半信度系数为0.776,共70题,该量表采用五点计分法,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判定为1到5分,其中1、7、9、10、15、18、25、31、33、34、39、41、45、47、49、55、57、58、62、63、66、69、70为反向计分题,量表总分为各项目得分之和,分值越高,说明其锻炼态度越高。
  学校生活适应量表:邓颖琦,顾海根(2007)发表于《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结果:经过项目分析,修订后的问卷同质信度在0.75~0.87之间,重测信度在0.76~0.81之间.问卷经因素分析得出4个因素,分别命名为师生关系适应、集体适应、同学关系适应和学业适应。[8]共34题,该量表采用五点计分法,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判定为1到5分,其中9,17,27,30,四个项目为反向计分,量表总分为各项目得分之和,其总分越高,表明个体的学校生活适应水平越高。
  通过查阅书籍、期刊、学位论文、学术会议文献、电子期刊和网络等文献资料,了解本论文主题的理论框架、研究背景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了解大学生锻炼态度与学校生活适应以及自尊的关系研究现状,从而来指导对该选题的研究。

  2.3施测步骤及数据处理

  主试进班说明本次测试的作用,征得被试理解后发放问卷并宣读指导语。被试在理解问卷意图的基础上完成问卷,再由主试当场回收。SPSS19进行数据分析,包括描述统计、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

  3结果

  3.1大学生锻炼态度的结果

  3.1.1大学生锻炼态度的总体状况
  描述统计锻炼态度的总分和各因子得分,结果如表1:
  表1大学生锻炼态度的总体状况
大学生锻炼态度、自尊 与学校生活适应的关系研究
  从表1中可以看出,大学生锻炼态度总分的平均数为282.21,处于中等水平。在锻炼态度的各因子中,行为习惯和目标态度因子得分较高,分别为32.33和41.57,而大学生的主观标准因子得分最低,为15.46分。
  3.1.2大学生锻炼态度的差异检验
  3.1.2.1大学生锻炼态度的性别差异检验
  通过对大学生锻炼态度的性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的差异检验,结果如表2:
  表2大学生锻炼态度的性别差异检验(M±SD)
大学生锻炼态度、自尊 与学校生活适应的关系研究
  从表2中可以看出,大学生锻炼态度总分及行为态度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的锻炼态度因子包括:行为认知、行为习惯、目标态度、行为意向、情感体验、行为控制感和主观标准(p<0.05)。
  3.1.2.2大学生锻炼态度的年级差异检验
  通过对大学生锻炼态度的年级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的差异检验,结果如表3:
  表3大学生锻炼态度的年级差异检验
大学生锻炼态度、自尊 与学校生活适应的关系研究
  从表3可以看出: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的是:大学生锻炼态度总分和行为态度、行为认知、目标态度、行为意向、情感体验、行为控制感和主观标准因子(p<0.05)。在大学生行为习惯因子上,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p>0.05)。事后检验结果见表4:
  表4大学生锻炼态度年级差异的事后检验
大学生锻炼态度、自尊 与学校生活适应的关系研究
  从表4可以看出,在大学生的行为认知因子上得分最低的是大一,在目标态度印子上,大一得分显著低于大二,高于大四,大二得分显著低于大三和大四。在行为意向因子上,大一得分显著低于大二,高于大四,在情感体验因子上,大一得分显著低于大二和大三,大二得分高于大四。在行为控制感因子上,大一得分显著高于大三,低于大四,大二和大三的得分显著低于大四,在主观标准因子上得分最高的是大四,锻炼态度总分大一低于大三。
  3.1.2.3大学生锻炼态度的生源地差异检验
  通过对大学生锻炼态度进行生源地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5:
  表5大学生锻炼态度的生源地差异检验(M±SD)
大学生锻炼态度、自尊 与学校生活适应的关系研究
  从表5中可以看出,存在显著的生源地差异的含有:大学生锻炼态度总分和行为态度、行为习惯、目标态度、情感体验、和主观标准因子(p<0.05),大学生行为认知、行为意向、行为控制感因子在生源地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3.1.2.4大学生锻炼态度是否独生子女差异检验
  对大学生锻炼态度的是否独生子女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分析,结果如表6:
  表6大学生锻炼态度的是否独生子女差异检验(M±SD)
大学生锻炼态度、自尊 与学校生活适应的关系研究
  从表6可以看出,大学生在大学生锻炼态度总分和行为态度、目标态度、情感体验上存在显著的是否独生子女差异(p<0.05),大学生行为认知、行为习惯、行为意向和主观标准因子在生源地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3.2大学生学校生活适应的结果

  3.2.1大学生学校生活适应的总体状况
  将自尊的总分和各因子得分进行描述统计,结果如表7:
  表7大学生学校生活适应的总体状况
大学生锻炼态度、自尊 与学校生活适应的关系研究
  从表7可以看出,大学校生活适应总分较高,为93.17。大学生集体适应总分较高,均分为38.79,师生关系适应成绩较低为10.58.
  3.2.2大学生学校生活适应的差异检验
  3.2.2.1大学生学校生活适应的性别差异检验
  通过对大学生学校生活适应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的性别差异检验,分析结果如表8:
  表8大学生学校生活适应的性别差异检验(M±SD)
大学生锻炼态度、自尊 与学校生活适应的关系研究
  从表8可以看出,有显著的性别差异的是:大学生学校生活适应总分和师生关系适应、集体适应、同学关系适应和学业适应等因子(p<0.05)。
  3.2.2.2大学生自尊的年级差异检验
  采用单因素检验的方法对大学生自尊的年级进行差异检验,结果如表9:
  表9大学生学校生活适应的年级差异检验
大学生锻炼态度、自尊 与学校生活适应的关系研究
  从表9可以看出:大学生学校生活适应总分和师生关系适应、集体适应、同学关系适应等因子,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p<0.05);在大学生学业适应因子上,年级差异不显著(p>0.05)。事后检验结果见表10:
  表10大学生学校生活适应年级差异的事后检验
大学生锻炼态度、自尊 与学校生活适应的关系研究
  从表10可以看出,在大学生师生关系适应上得分最低是大一,在集体适应因子上,大三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大二大四学生,在同学关系适应因子上得分最低是大一,大三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大二大四学生,在学校生活适应总分上得分最高是大三。
  3.2.2.3大学生学校生活适应的生源地差异检验
  通过对大学生学校生活适应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的生源地差异检验,分析结果如表11:
  表11大学生学校生活适应的生源地差异检验(M±SD)
大学生锻炼态度、自尊 与学校生活适应的关系研究
  从表11可以看出:生源地差异显著的包括:大学生在集体适应、同学关系适应和学业适应等因子(p<0.05);生源地差异显著的包不括:大学生学校生活适应总分和师生关系适应因子(p>0.05)。
  3.2.2.4大学生自尊的是否独生子女差异检验
  对大学生自尊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的是否独生子女差异分析,分析结果如表12:
  表12大学生学校生活适应的是否独生差异检验(M±SD)
大学生锻炼态度、自尊 与学校生活适应的关系研究
  从表12可以看出,大学生在师生关系适应因子,存在显著的是否独生差异(p<0.05);是否独生差异显著的包不括:大学生学校生活适应总分及集体适应、同学关系适应和学业适应等因子(p>0.05)。

  3.3大学生自尊的结果

  3.3.1大学生自尊的总体状况
  描述统计自尊的总分得分,结果如表13:
  表13大学生自尊的总体状况
大学生锻炼态度、自尊 与学校生活适应的关系研究
  从表13可以看出,大学生自尊得分处于中等水平,自尊总分均分为25.37分。
  3.3.2大学生自尊的差异检验
  3.3.2.1大学生自尊的性别差异检验
  通过对大学生学校生活适应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的性别差异分析,分析结果如表14:
  表14大学生自尊的性别差异检验(M±SD)
大学生锻炼态度、自尊 与学校生活适应的关系研究
  从表14可以看出,性别存在显著的差异,在自尊的总分上。(p<0.05)。
  3.3.2.2大学生自尊的年级差异检验
  通过对大学生自尊的年级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的差异检验,结果如表15:
  表15大学生自尊的年级差异检验
大学生锻炼态度、自尊 与学校生活适应的关系研究
  从表15可以看出,年级存在显著的差异,在自尊的总分上。(p<0.05)。
  事后检验结果如下:
  表16不同年级(大一、大三)大学生自尊的事后检验
大学生锻炼态度、自尊 与学校生活适应的关系研究
  从表16中可以看出,大一学生的自尊总分显著高于大三学生。
  3.3.2.3大学生学校生活适应的生源地差异检验
  通过对大学生学校生活适应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的生源地差异分析,分析结果如表17:
  表17大学生自尊的生源地差异检验(M±SD)
大学生锻炼态度、自尊 与学校生活适应的关系研究
  从表17可以看出,大学生自尊总分存在显著的生源地差异(p<0.05)
  3.3.2.4大学生学自尊的是否独生差异检验
  通过对大学生自尊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的是否独生差异检验,结果如表18:
  表18大学生自尊的是否独生差异检验(M±SD)
大学生锻炼态度、自尊 与学校生活适应的关系研究
  从表18可以看出,是否独生存在显著的差异,在自尊的总分上。(p<0.05)
  3.4大学生锻炼态度,自尊对大学生学校生活适应的相关分析
  3.4.1大学生锻炼态度和学校生活适应的相关分析
  对大学生锻炼态度和学校生活适应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19:
  表19大学生锻炼态度和学校生活适应的相关分析
大学生锻炼态度、自尊 与学校生活适应的关系研究
  注:*表示0.05水平,**表示0.01水平,下表同
  从表19中可以看出,锻炼态度因子里的,行为态度,目标态度,行为控制感与学校生活适应其每个因子都呈显著负相关;而显著正相关的有:锻炼态度总分及因子里的行为意向,行为认知,行为习惯,情感体验,主观标准与学校生活适应总分及大部分因子。(行为意向与师生关系适应,学业适应相关不显著;主观标准与学业适应相关不显著)
  3.4.2大学生自尊与学校生活适应的相关分析
  对大学生自尊与学校生活适应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如表20:
  表20大学生自尊与学校生活适应的相关分析
大学生锻炼态度、自尊 与学校生活适应的关系研究
  从表20中可以看,大学生自尊总分与学校生活适应总分及因子都呈显著负相关。

  3.5锻炼态度,自尊对大学生学校生活适应的回归分析

  为了明确大学生锻炼态度、自尊对学校生活适应的预测作用,将锻炼态度总分及所有因子、自尊总分及所有因子作为自变量,对学校生活适应做逐步回归分析,
  结果见表21:
  表21大学生锻炼态度、自尊对大学生学校生活适应的回归分
大学生锻炼态度、自尊 与学校生活适应的关系研究
  由表21可得,以锻炼态度作为自变量X,学校生活适应作为因变量Y,自尊作为中介变量M,进行中介作用效应检验。对锻炼态度影响学校生活适应,锻炼态度影响自尊,锻炼态度和自尊影响学校生活适应作回归分析。①以大学生学校生活适应为因变量,锻炼态度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检验回归系数c是否具有显著性。结果显示:决定系数R2=0.111,β=0.333,t=6.617,P<0.001。②以大学生学校生活适应为因变量,锻炼态度为自变量时,检验回归系数a是否具有显著性。结果显示:决定系数R2==0.638,β=0.333,t=6.167,P<0.001。③以学校生活适应作为因变量,锻炼态度和自尊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检验锻炼态度的回归系数c’和自尊的回归分析b是否具有显著性。结果显示:△R2锻炼态度=0.111,△R2自尊=0.638,回归系数c’,β=0.103,t=2.851,P<0.001;回归系数b,β=-0.762,t=-21.016。
  在引入自尊作为中介变量时,锻炼态度对学校生活适应的回归系数β下降为0.103,因此自尊是大学生锻炼态度对学校生活适应的中介变量,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自尊是大学生锻炼态度与学校生活适应的一个中介变量,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即锻炼态度一方面直接影响学校生活适应,另一方面通过自尊间接影响学校生活适应。

    4讨论

  4.1大学生锻炼态度的讨论

  大学生锻炼态度得分处于中等水平;大学生锻炼态度在年级、是否独生及生源地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
  走出了高中的校门,减少了学业的压力,更多的大学生有功夫和精力花费在锻炼上,不多不少都有一项或者更多的体育喜好,注意到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兼顾身体的发展。一些大学生出于健身,而另一些是钟爱体育竞技的氛围,比如篮球比赛这些高强度对碰的运动。不管怎么样,当代大学生都很好地彰显了该有的精力和强健的体魄。[9]当然也存在根本不会锻炼,宅在宿舍的学生,怎么唤醒这些大学生的锻炼意识,增强他们的锻炼态度呢,这就是开展本课题的重要性了。
  如今,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健康运动的意识开始慢慢被大众所接受,运动场所和器材也逐步完善,大学生的锻炼态度也普遍提起起来。周末在休息更多校外人员参与体育锻炼,增加了锻炼的氛围,更能触发在校大学生的锻炼意向,从而提高的锻炼态度。
  城镇大学生大学生在锻炼态度水平明显高于农村大学生,这可能城镇大学生的运动设施完善,城镇提倡锻炼,城镇大学生更容易地投入体育锻炼中去。而农村大学生则恰恰相反,这可能是受文化程度影响。
  笔者认为锻炼是大事,一生之计在于勤,锻炼态度高,勤于锻炼,身体棒。大学生更能融入学习和生活。

  4.2大学生学校生活适应的讨论

  大学生学校生活适应水平较高;大学生学校生活适应性别、年级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性别方面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更显著,年级性方面大三学生更显著。
  大学生学校生活适应总分较高,说明大学生大体上都比较适应学校生活。.
  性别方面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更显著。师生关系适应,女生天性温柔大方,善解人意,细致的心思容易得到老师们的青睐,自然地师生关系融洽;而男生可能碍于面子,就尽量少说,甚至不说,与老师们之间的交流少了[14]。集体适应,女生喜欢集体活动,在大学的校园里,可以看到大一到大四的女生一起去食堂,澡堂,图书馆;而男生可能在大一之后,就很少了。同学关系适应,女生拥有独一无二的母性光环,自然与同学,舍友沟通交流起来,自然没有男生那样困难。学业适应,女生一般都比较乖巧,老师布置的作业都能按时完成,有空也是去图书馆看书;而男生可能就宅在宿舍打游戏,或者去大操场打球,反而就完成不了老师的任务。
  但是有句古话“男儿志在四方”,男生在外省读书的,坐火车,搭飞机,可以独自完成,不用家长的陪同,甚者,去陌生的大学读书,新生开学的第一天,入学,找宿舍,找班级。[15]都是始终自己一人完成,男生对家庭的思念可能较女生要低一点。当然,女生也有多愁善感不稳定的心态,但总体上是要比男生适应学校生活的。
  年级方面,大三学生处于熟悉。适应学校生活过渡阶段,没有大一、大二学生对学校生活的陌生感,也没有大四学生对毕业,工作的烦恼感,处于一个大学时期的黄金时期。
  笔者觉得,既来之则安之,不管年级、性别,大学生总得适应学校生活。适应了,自然能感觉到学校生活的美好。

  4.3大学生自尊的讨论

  大学生自尊水平中等;大学生自尊在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及生源地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性别方面男大学生比女大学生更显著,年级性方面大一学生更显著,是否独生方面独生子女学生更显著,生源地方面农村大学生更显著。
  大学生自尊得分处于中等水平。大体上,属于正常范畴。
  从上述了解,非独生子女的自尊感不如独生子女。一方面,家庭的过度生活压力让非独生子女遇事都要考虑家庭因素;另一方面,非独生子女,家里有一个或者一个以上兄弟姐妹,他们要是也要上学,更是增加了家庭负担,这样或多或少都会增加自己的压力。
  当然,独生子女的父母或多或少都有点偏爱,甚至可以说是溺爱子女,容易产生懦弱和过度依赖性,形成自卑心理,在遇见困难时害怕失败,回避失败,从而失去追求成功的信心和动力,这与朱志红等及杨美荣等的研究结果相似[16]。独生子女更有资本,他们父母也更愿意花功夫来提供帮助。
  综上所述,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父母不应给予子女过多的否认态度,只有关心理解的教育方式才有利于子女特别是子女人格的健康发展。
  生源地方面,农村的大学生的自尊感普遍高于城镇的,条条大路通罗马,农村也能发家致富的[17]。城镇大学生要考虑生活的各种因素,比如一边想学琴,但一边又想当学生干部,反而做不要农村大学生那样心无旁骛,一心一意地干事。当然,农村大学生也有初入校门的时候可能有感觉有阻碍从而产生自卑,但随意对学校熟悉,和同学,老师关系融洽起来,渐渐地都减小了,再者就消失了。
  城镇和农村的大学生都不宜妄自菲薄,做到不卑不亢,注意仰视他人和俯视自己的时候注意角度。作为一名大学生无须自卑,更不要自傲,自尊,礼貌待人。
  年级上,大一学生自尊感最高,大有“初生牛犊不怕虎”之势,大二降低,到大三更是降到最低,这可能是大三处于一个过渡阶段,一方面感觉到自己的大学生活,不知不觉中度过了四分之三,另一方面对外来的不确定性。大四学生,自尊感明显有所上升,源于他们开始了实习,将要走出校园,走上社会。
  性别上,男大学生强于女大学生的自尊感,从上表了解到,男生有较强的责任心和意志力、有一颗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心。而女生则优柔寡断,多愁善感,遇事想法太多。
  笔者认为,爱自者,人人爱之,所谓“爱己爱人”。一个自尊自爱的大学生,能被接受和承认。

  4.4大学生锻炼态度,自尊对大学生学校生活适应的相关讨论

  4.4.1大学生锻炼态度与学校生活适应的相关讨论
  大学生锻炼态度与学校生活适应总体上呈显著正相关,锻炼态度因子里的,行为态度,目标态度,行为控制感与学校生活适应其每个因子都呈显著负相关;而显著正相关的有:锻炼态度总分及因子里的行为意向,行为认知,行为习惯,情感体验,主观标准与学校生活适应总分及大部分因子。(行为意向与师生关系适应,学业适应相关不显著;主观标准与学业适应相关不显著)
  锻炼态度水平高的大学生的目标专注能力较高,专注于学业,具有坚韧的毅力,认为付出汗水才能收获成功,其学校生活适应水平通常比较高。同时,锻炼态度水平高的大学生具有较强处理压力事件的能力,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以应对不利情境。而学校生活适应正是因为过度的学习压力导致的身心耗竭和关系疏离,因此,大学生的锻炼态度水平越高,学校生活适应程度越高。
  另一方面,学校生活适应程度低的大学生,对学业失去兴趣,生理、心理上都无法承受学习带来的巨大压力,情绪耗竭情况严重,出现负面情绪,甚至抑郁。一旦在学习过程中遇到挫折,往往会采取不作为或者逃避的方式,不具有向他人寻求帮助的主动性,缺乏来自人际关系的支持,无法积极地面对与适应学校生活,更谈不上锻炼自身。因此,大学生的学校生活适应程度越低,表明其锻炼态度水平越低。
  锻炼态度高大学生多数把体育锻炼当作是一种社会交往活动,而不仅仅是看着单纯的体育锻炼,他们通过更多的体育锻炼或者是集体活动,向更多的人展示自己的能力,扩大了学校生活或者是学习的范围在交往中逐渐提高了自己的自尊水平。这观点Puccini及Wiggins等人的研究结果有所不同[10]。
  综上所述,大学生锻炼态度和学校生活适应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一旦出现其中任何一方面的问题,就很有可能进入恶性循环。
  4.4.2大学生自尊与学校生活适应的相关讨论
  大学生自尊总分与学校生活适应呈显著负相关。
  自尊强烈的大学生学业期望值普遍较高,促使他们表现出对考试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足;他们对生活的期望与满足的矛盾较大,为没有好的学习方法担心考试失败而苦恼,并且生活常感不如意。另外,他们更加感到生活上常常不如意、孤独其主要原因在,他们更多的需要父母、朋友的关心与爱护。而在大学的特殊环境中,大学生心理彼此都存在一定的闭锁性,许多话不愿与他人交流,这使他们感到难以适应。
  另外,自尊强烈的大学生幻想性较高,对各方面生活寄予了较高期望,他们希望有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和理想的人生,而现实生活的复杂性及现实与理想存在的较大距离,[13]促使他们感到要实现自己的理想是比较艰难和复杂的,由此时常产生挫折感,产生生活常不如意的苦闷。
  分析其原因,自尊强烈的大学生越希望能够在学业成绩上表现优秀,取得家长、老师以及同学的认可,越容易陷入其中。当在学习方面出现困难挫折时,他们经常抱以烦躁,骄傲的态度与他人竞争,对自己的学习制定了太过高远的目标,往往将学习压力转换为实现目标的阻力。因此,自尊高的大学生,其学校生活适应程度越低。
  而如果在学业关系因子得分越高,则说明大学生害怕失败,与希望成功的大学生表现相反,学习困难带来的压力是他们逃避的借口,认为自己无力承担繁重的课业压力,自信心不足,自我评价较低,难以适应学校生活。因此,自尊水平越高,其学校生活适应程度也越低。
  综上所述,大学生自尊和学校生活适应关系密切、互相影响,其中一方面水平的提高会引起另一方面水平的降低。
  4.4.3大学生锻炼态度、自尊对学校生活适应的回归讨论
  从上述可知:大学生锻炼态度的一半因子与学校生活适应所有因子显著负相关;而锻炼态度总分及另一半因子与学校生活适应总分及所有因子大部分呈显著正相关;大学生自尊总分与学校生活适应总分及所有因子都呈显著负相关;总的来说,自尊是大学生锻炼态度与学校生活适应的一个中介变量,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
  一方面,随着锻炼态度提高,大学生更能适应学校生活。锻炼态度高,参加的体育锻炼就越多,这样大学生自己的身体也更健康,更有甚者,在锻炼的过程中,接触一类也是喜欢锻炼、志同道合的友人,[19]收获自己的亲情,友情,爱情;另一方面,学校生活越能适应,做人做事,得心应手,这样大学生自己的阅历更加丰富,在适应的过程,遇到一些一,一些事,都可能对以后的生活产生良好的催化作用。
  另一方面,锻炼态度和自尊过高,大学生难适应学校生活。有时太专注于锻炼活动反而不好了,比如打篮球忘了晚自习时间,然后被批评,影响了睡眠质量,那么明天的课程将无心听讲。锻炼方面投入过多,反而影响了。自尊过高,可以说已经是自傲,自我感觉良好,实则目中无人,说法办事夸夸其谈,难以让人产生好感,长期这样下去。老师同学,甚至是宿管阿姨,校门老伯讨厌自己,只满足了自己,却得罪了别人。
  存在自尊过高,对自身要求过高,使得锻炼态度过高,忙于体育锻炼,进而影响了适应学校生活,也存在因自尊的介入,使得锻炼态度降低,减少了体育锻炼,身体健康程度下降,从而影响了大学生学校生活的适应。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锻炼态度、自尊与大学生学校生活适应三者间的关系中,自尊是锻炼态度作用于学校生活适应的中介变量,即锻炼态度对学校生活适应有直接的影响作用,同时锻炼态度以自尊为中介对学校生活适应产生影响。大学生锻炼态度、自尊能负向预学校生活适应。
  笔者认为,适度的自尊,做到不卑不亢,这样大学生更愿意去锻炼,从而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

  5结论

  5.1大学生锻炼态度得分处于中等水平;大学生锻炼态度在年级、是否独生及生源地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5.2大学生学校生活适应水平较高;大学生学校生活适应性别、年级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5.3大学生自尊水平中等;大学生自尊在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及生源地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5.4大学生锻炼态度一半因子与学校生活适应所有因子显著负相关;而锻炼态度总分及另一半因子与学校生活适应总分及所有因子大部分呈显著正相关;大学生自尊总分与学校生活适应总分及所有因子都呈显著负相关;
  5.5自尊是大学生锻炼态度与学校生活适应的一个中介变量,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对学校生活适应起到负向预测作用。

  6教育建议

  6.1提高大学生的锻炼态度水平

  先得对锻炼,有个深刻的意识:锻炼已被证明有利于预防疾病。此外,锻炼可以改善与各种慢性疾病状态相关的发病机制和症状,并可以减轻药物诱发的不良反应。锻炼是一定程度上的医学,锻炼的好处是明确和深刻的。相信没有人会拒绝健康,
  从校方开始。一方面,营造全校师生热爱锻炼氛围,例如在大操场,体育馆,健身馆,大贴横幅,校内电子告示牌滚动锻炼信息。开展健康锻炼活动,例如运动会,趣味投篮等活动。吸引他们参加锻炼的活动,当他们从锻炼中得到乐趣,锻炼态度就会得以提高,那么在以后的日子立就会积极主动地参加锻炼,持之以恒。另一方面,老师责任重大,不但要教书育人,而且还要建议和督促学生多走走,别老宅在宿舍,尽量可能参加锻炼。给学生一个明确的信息:多锻炼,有益身心[22]。这样启发和引导,刺激学生在脑海中形成“我是不是改去锻炼了”的想法。另外,因材施教,例如:一天到晚宅在宿舍的学生,给他们定一个小小目标,比如一个星期内跑10圈,运动量适中,再加大监督力度,端正其锻炼态度。

  6.2提高大学生的学校生活适应水平

  家长方面,要爱得合理、恰当、科学。对独子女既要情感关怀,又要严格要求,避免过度溺爱和过多干涉,不经历风雨,温室花朵还是温室花朵,有一种爱叫做“放手”。使其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健康成长;教育子女,父母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辛苦,平衡每个人的教育资源,关注孩子心理健康,多和孩子做感情上的沟通,做到不偏不倚。[23]同时,关注孩子的成就意识,发展健康适宜的自尊,以健康的心态迎接面对生活的挑战,陪伴孩子一起成长,快乐生活。随着社会、科技的迅猛发展,今天,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和谐课堂已成为一种时尚。
  一定要与时俱进,努力创设学生学习的和谐环境,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师生互动式”的课堂教学方法是营造和谐课堂的一条有效途径。所谓师生互动,就是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相统一的交互影响的过程;就是把教学活动看作是师生间进行的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心灵与心灵的对话和沟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优化“师生互动”方式,即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从而促进生生互动、学习个体和教学中介的互动,达到增强教学效果。
  从而更好地适应校园生活,健康做人,快乐做事。

  6.3提高大学生的自尊水平

  让学生了解自尊,可以通过观看和收听,音乐和影视关于自尊方面的。从直观的视觉和听觉入手,意识到自尊的重要。一方面,校方可以开展一些自主活动,例如:安排教导员一个任务-包饺子大赛,其目的就是增进师生,同学间的情谊。[24]另一方面,富裕家庭里,父母应该教导子女,不要以为钱是万能的,不要因为自家有钱就盛气凌人,看不起别人,过分自傲;不太富裕家庭父母应激励子女,人可以穷,但志不能穷,不要过分自卑,做人有底气。这样耳濡目染,教育和引导子女,使他们保持不高不低的自尊感,多一分则强,少一分则弱。
  自尊是内心情感的涌动,它需行动来升华,又要用理性作引导.韩信虽胯下受辱,却终成一代名将;司马迁虽惨遭宫刑,但终著千古史书。他们把自尊的火种深深埋在心中,以不屈的奋斗精神,永不言败的志气重新将它点燃,让生命发出更耀眼的光芒.所以自尊要适时、适度。不要为了一次小小的伤害而耿耿于怀,不要为了一次无情的回绝而让自尊受伤,从而失去再次尝试的勇气自尊不是自我封闭、过度自我保护的挡箭牌。

  参考文献

  [1]张海宁,高中生运用行动研究法进行心理健康自我教育的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4(15):165-167.
  [2]张灏,李崇亮.初中生班级环境、自尊与成就动机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9(3):88-90. [3]WuTY,PanderNJ.DeterminantsofphysicalactivityamongTaiwaneseadolescents:anapplicationoftheHealthPromotionModel[J].ResearchinNumbing&Health,2002,25:25-36.
  [4]ReproachJO,AngelicWF.Thetranstheoreticalmodelofhealthbehaviorchange[J].AmericanJournalofHealthPromotion,1997,12(1):38-48.
  [5]MarcusBH,ShelbyVC,NLauraRS,RosieJS.Selfefficacyandthestagesofexercisebehaviorchange[J].ResearchQuarterlyforExerciseandSport,1992,63:60-66.2
  [6]曲聪,左敏,梁执群.自信心训练对中职生自信和自尊的作用[J].中国校医,2015,6(20),87-89
  [7]席居哲,左志宏,吴伟.锻炼态度研究诸进路[J].心理科学进展,2012,20(9),1426-1447.
  [8]刘明兰,陈旭.大学生锻炼态度在自我效能感与拖延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探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5,31(5):70-73.
  [9]李颖.高中生锻炼态度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J].法治与社会,2015(1):223-225.
  [10]罗小芳,王强,齐娜娜.大学生锻炼态度与孤独感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12):1912-1915.
  [11]张崇燮.大学生锻炼态度与生活事件关系研究[J].陇东学院院报,2012,23(3):96-98.
  [12]胡月琴,甘怡群.青少年锻炼态度量表的编制和效度验证[J].心理学报,2008,40(8):902-912.
  [13]孙亚蜀,任俊,吴超.城镇大学生锻炼态度与网络成瘾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2,33(11):1514-1516.
  [14]苑杰,庞静娟,杨美荣等.大学生锻炼态度和应对方式、领悟到的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16,23(3):344-346.
  [15]黄甜.当代大学生自尊的特点研究[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9,31(2):235-237.
  [16]景怀斌.中国人自尊性别差异研究[J].心理科学,1995,4(18):180-182.
  [17]张淑华、唐学平.关于儿童自尊状况的调查研究.[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96(2):35-39.
  [18]吴丽晶.健美操对大学生自尊影响的实验研究[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2(15):202-290.
  [19]陈丹萍.中德两国中学生自尊、自我觉察能力的比较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5,19(1):26-29.
  [20]杨斌,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因素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12):56-58.
  [21]席玉宝,体育锻炼概念及其方法系统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118-120.
  [22]杨柯,师范类大学生自尊与特质焦虑的关系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2,8(2):118-124.
  [23]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256-290.
  [24]张卫青,金盛华.大学生主观就业障碍与锻炼态度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4):489-491.
  [25]刘志华,郭占基.大学生的学业自尊、学习策略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1993,16(4):198-204.
  [26]荆其诚,简明心理学百科全书[M].1991:174-175.
  [27]何玲,张力为,抽象及其具体身体自尊评价方式[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5(3):321-325.
  [28]毛荣建.青少年锻炼态度—行为九因素模型的建立及检验[J].硕士论文.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3,12(7):63-69.
  [29]张力为,毛志雄.体育科学常用心理量表评定手册[J].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17(5):95~98.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7733.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0年9月14日
Next 2020年9月14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