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马基雅维利的“政治无道德”看政治与道德的并存性

摘要:政治与道德的争论由来已久,二者能否并存也成为多数学者探究的问题。持难以并存观的学者多受马基雅维利政治无道德思想的影响,而笔者对其进行进一步探究,发现从某一角度来看,二者存在并存性,并非完全割裂。本文将从马基雅维利的政治无道德探究政治

  摘要:“政治”与“道德”的争论由来已久,二者能否并存也成为多数学者探究的问题。持难以并存观的学者多受马基雅维利“政治无道德”思想的影响,而笔者对其进行进一步探究,发现从某一角度来看,二者存在并存性,并非完全割裂。本文将从马基雅维利的“政治无道德”探究政治与道德的并存性。
  关键词:马基雅维利;政治无道德;并存性
基于马基雅维利的“政治无道德”看政治与道德的并存性

  引言

  近期X总统特朗普进行了一系列独具特点、不同凡响的主张与行为。就如其公开付“政治正确”进行反对,主张“X第一”,并且推翻了一系列的国际协议,对其他国家发起了贸易战;而从政治作风上来看,出尔反尔、朝令夕改没有定性,且指鹿为马,十分霸刀。广大公众和学术界对此的态度截然不同,这般政治表现使得有人拍手称赞,有人嗤之以鼻,有人忧愁,有人喜悦。究其态度根源,我们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使其的政治无德论学说,其倡导者为马基雅维利。故而可以从对特朗普的政治表现的态度上来区分对政治无德论学说的赞成和反对者。基于此,对马基雅维利的理论做进一步的探讨,去推敲二者并存性十分有必要。

  一、君主论及“政治无道德”

  《君主论》的作者,意大利政治思想家和历史学家尼科罗·马基亚维利(又译:尼科洛·马基亚维里,或,马基雅弗利)(1469-1527)以该著作而闻名于世,著作中观点是十分明显的“马基雅维利主义”(Machiavellism),其鲜明特点就在于主张政治独立于道德,认为君主为了政治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君主可以作恶,但是只要不将恶行不断重复就可以重新获得民心。这一主张使马基雅维利成为恶名昭彰的人物,“肮脏政治”也变成了马基雅维利主义的代名词。但是令人惊讶的是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虽然臭名昭著,但是和臭豆腐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闻起来臭,但是吃起来却不似其味道。
  从这一角度来看,是不是就是说现实政治本身就是肮脏的,并且能够找到合适的理论为其进行辩护,能够找到道德的外衣去对其不齿手段进行遮掩。但是从笔者的角度出发,只能说这个情况并不是全部的,事情的“真相”在于,政治并非都是肮脏的,也有讲道德的成分,并且也能得到理论辩护。因为政治是人的行为,政治的性质也是人性的真实反映,正如“人一半是野兽,一半是天使”,相应地,政治一半是肮脏的,一半是正义的。

  二、政治无道德的内涵

  (一)政治无道德的缘起

  我们所说政治一半是肮脏的,一半是正义的可以理解为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指部分政治以正义的目的出发,在形式过程中却不得不使用有限的肮脏手段,这个“有限”的限度就在于正义目的的容忍度。就以战争为例,有的战争是正义的战争,其目的是道德的,可枪杀敌人的手段则是违背道德的,但是这种对道德的违背是有限度的,期限度包含但不仅限“不虐待俘虏”等。第二层意思就是对人的划分,有的人是报以正义的目的从事政治活动,但有的人的活动却并不是出于正义的目的,对后者而言,其政治手段对正义和道德的违背是可以无限度的。
  故而从笔者的角度,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并没有将此二层意思进行区分,混在一起说导致部分人认为:政治是完全“彻底肮脏”的社会活动,其无道德、无正义可言,政治手段能够完全不讲道德且能够得到理论辩护。这种误解使得马基雅维利被推向舆论的风头浪尖,使其成为了政治政治无德论或政治肮脏论的旗手。但是,包括著名的现代西方哲学家罗素在内的一部分人也能够理解马基雅维利主义对正义和道德追求的一面。

  (二)《君主论》中的政治与道德

  马基雅维利并非对政治目的不关注,只是在《君主论》中很少谈目的,偶尔透露之,那就是建立民主自由的共和政体。罗素看了《罗马史论》后也看出其对共和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向往,因此在以后的写作中,也很少提及,认为在作品中不能过多谈及重复的话题,关于政治上的发表的言论,有自己的见解,只有从多方面的了解他,才能有个全面的认识,以免产生主观臆断的想法。
  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发表了对现有君主体制的观点,指出现有君主体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极力向洛伦佐·梅迪阐述自己的想法,表达出对君主体制的改革,希望能够引起君主的重视,能够实现共和体制,并在《君主论》的首页着重说出了建议的目的,如果不能仔细的翻看和阅读,有人还可能认为马基雅维利不是一个诚实的人,既然反对君主立宪制,想要实行共和制,为何还要给君主上书呢?这是他在为自己的向往制度出谋划策,在自己信仰的道路上坚持不懈,不管结果如何,马基雅维利都会做出自己的努力,推行新的制度,改变现有不良政体,在他心目中是永远的追求。
  洛伦佐·梅迪奇是最高领导者,统治着佛罗伦萨君主国。1513年,马基雅维利写出了著作《君主论》,而此时他刚刚刑满释放,说到底仍是一个罪人,处于艰苦的农村生存环境,入狱原因是犯下了共和革命罪,1494-1512之间佛罗伦萨共和国经历了重建到覆灭过程,而马基雅维利的从政也伴随了整个过程。马基雅维利曾任职佛罗伦萨共和国外交官,也是“十人委员会”秘书之一,还在国民军中担任过统帅。佛罗伦萨的梅迪奇家族复辟,结束的了他的政治生涯并带来了牢狱之灾。
  很多人认为马基雅维利卖身求荣,对佛罗伦萨君主国表现的卑躬屈膝,但历史的真相并不完全如此。他用自身的行动证明自己的初心,最终目的是为了寻求正义,但过程中使用了不良手段。实际上,马基雅维利希望通过《君主论》得到洛伦佐·梅迪奇的赏识,但他没有实现最终目的,等朱利奥成为统治者后才得到了重视。马基雅维利于1520在佛罗伦萨大学任职,担任大学历史的编纂工作,并兼任国家政治顾问,研究重点是探寻适合佛罗伦萨发展的政治体制。他提出一个大胆建议,即恢复共和国“大会议”制度,而不是采用君主集权制。“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虽然马基雅维利向当时的统治者有着一定的妥协,但他的理想仍然是要建立一个共和国。”
  这里需要说明,马基雅维利重要的政治遗产不是指政治无德论,他的理论是将公共事务和私人事务两个领域进行道德区分,这与后人常常提到的“公德”和“私德”相互对应。

  三、政治与道德的并存性

  (一)私人道德与公共道德

  马基雅维利谈道:“一位君主,尤其是一位新的君主,不能够实践那些被认为是好人应做的所有事情……一位君主必须有一种精神准备,随时顺应命运的风向和事物的变幻情况而转变。然而,正如我在前面说过的,如果可能的话,他还是不要背离善良之道,但是如果必需的话,他就要懂得怎样走上为非作恶之途。”
  此处,马基雅维利表示根据人身份的差异,道德也可划分成两类:君主道德及一般好人的道德。通常而言,我们只围绕个体评估其善或恶,然而君主并非个体存在,他被作为国家职能事务的管理者,具有象征性意义。那么,用于私人场合的道德,显然和公共道德不完全一致。因此,君主不需要完全符合私德要求,部分非善的言行可以得到包容、理解。不过他也声明,若是没有必要性,君主也不应当放弃私德。这就表示,虽然两类道德间存在着差异性,然而我们无法将其完全割裂对待。

  (二)道德下的政治与政治中的道德

  马基雅维利将道德做出细分,表明私德同公德的差异,这就为后期相应理论主张提供了基础。边沁借此言论,表示伦理方面也可以做出如此划分。而密尔也就“社会道德”同“个体道德”做出论述。放眼中国境内,梁启超在论述道德时同样沿用了这种分类方法。因此其理论贡献颇为显著,这些主张已经演变为现代道德哲学的焦点内容。本文不针对相关课题另行分析,不过仍需注意的是:私德更加侧重于活动目标,公德则侧重于活动影响。当然,私人道德仍然会兼顾活动影响,而公共道德也不可能彻底抹杀活动动机的重要性。将公德视作是仅关注活动影响、不在意活动动机的道德类型,显然是政治无德论产生的根因。部分学者指责马基雅维利为“黑暗政治”作伏笔,其实也是由于他们误读了两类道德内涵。事实上,马基雅维利并未持有这种误读见解。
  因此可以说,将马基雅维利的主张作为政治无德论的理论根基并不准确,那么,运用马基雅维利有关看法,试图令政治无德论站稳脚跟,也不是明智之举。撰写者的观点是,政治无德论的实质不够科学,毕竟“政治不涉及人性”、“政治不涉及正义主题”的观点很难成立。马基雅维利给出的两类道德界定标准,具有相当显著的理论意义,不过据此推测公共事务不涉及德行问题,尤其是政治不涉及道德选项,这类观点并不客观理性。

  结语

  政治与道德并非完全割裂,这实际上也是笔者所持的观点,马基雅维利的思想在某些特定的时期会起到作用,但是将其思想奉为圭臬则是不可取的。本文从当前特朗普的行为活动出发,引出马基雅维利的“政治无道德”论,且对政治与道德进行进一步探究,提出二者的并存性。受限于个人水平,文章存在一定疏漏,恳请导师批评指导。

  参考文献

  [1]李娜.从德性伦理学的视角解读马基雅维利的virtù[D].华东师范大学,2016.
  [2]达斯坦.孔子与马基雅维利的政治思想比较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7.
  [3]张昭.君主政治行为的道德与非道德——马基雅维利道德思想探究[J].道德与文明,2016(02):99-106.
  [4]林恒希.政治道德对于国家治理的价值——基于马基雅维利主义的思考[J].莆田学院学报,2016,23(06):20-24.
  [5]陈文娟.论马基雅维利的善恶辩证法思想[J].伦理学研究,2017(03):71-76.
  [6]谢丹妮.非道德政治观中的“道德”价值——关于马基雅维利理论的思考[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9(03):31-34.
  [7]胡雪.马基雅维利的非道德政治观探微[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03):11-14.
  [8]梁宏业.马基雅维利权力政治观的非道德因素与道德因素辨析[D].沈阳师范大学,2014.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7796.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0年9月15日
Next 2020年9月15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