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在大学生社交焦虑和心理弹性中,采用心理弹性量表(CD-RISC)、社交焦虑量表(IAS)对250名大学生实施检测,应用SPSS软件对量表进行分析,探讨大学生社交焦虑和心理弹性两者的关系,并分析心理弹性对社交焦虑是否起到预测作用,所得结论如下:
大学生社交焦虑和心理弹性两者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心理弹性对社交焦虑起到预测作用。关键词:大学生;社交焦虑;心理弹性;
1.绪论
1.1文献综述
进入21世纪,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大众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国内的教育事业获得了巨大的成长空间。随着教育质量的提升,大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导致就业压力直线上升。久而久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逐渐成为学界的主要研究方向。对大学生来说,大学属于过渡阶段。需要注意的是,复杂性、开放性以及多元化是大学的主要特点。学界普遍认为,人际交往状况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构成显著影响。除此之外,社交焦虑也是大学生较为常见的心理问题。在研究过程中,个体的生活能力与社交能力都会受到社交焦虑的影响[1]。简单来说,回避行为、恐惧反应以及紧张忧虑均属于社交焦虑的显著特征[2]。部分学者指出,该群体的心理素质与社交焦虑状况密切相关。因此,校方要结合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增加心理弹性。究其原因,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弹性呈正相关[3]。从概念上看,在抵御压力的过程中,个体的心理素质被称为心理弹性。在这种情况下,详细分析大学生的心理弹性,既可以解决该群体的社交焦虑状况,又能完善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体系。[4]
1.1.1社交焦虑
(1)社交焦虑的定义
社交焦虑是一种消极的情感,是一种常见的人际交往现象。社交焦虑有两种消极情绪状态的主要特征,一种是对未来的担忧,另一种是生物压力存在的身体症状,这也是社交焦虑的特征。社交焦虑使许多人在个人互动的过程中体验到不适合当时情况的体验,例如焦虑、自满、压抑等。有时会有一种羞耻和内疚的感觉,随之而来的行为往往是逃避。虽然社交焦虑带来许多负面情绪的人,也可以表示成一把双刃剑,有轻微的社交焦虑也可以一定程度的积极表现给人,发挥积极的作用,可以加强个人的性能在身体、智力、能力等。[5]
在研究过程中,张春兴以社会学为切入点,对社交焦虑展开深入探究。经过反复论证,他指出“在成长过程中,个体会产生自我期待。如果现实与自我期待之间的偏差过于明显,就会产生社交焦虑”[6]。郭晓薇(2000)在研究该领域时,以焦虑成因为切入点,对相关领域展开深入探究。她认为社交焦虑对个体的影响非常大,而个体的回避行为、情绪反应以及恐惧不安都跟社交焦虑密切相关。久而久之,个体的生活能力与社交能力都会大幅度下降。[2]在研究过程中,彭纯子认为“个体过于敏感时,很容易产生社交焦虑,久而久之,社交焦虑会越来越严重,并升级为社交恐怖症。”[7]李波在研究该领域时,以心理学为切入点,详细分析社交焦虑的特征,并对其展开深入探究。他们强调个体的社交焦虑与个体的敏感程度密切相关。[8]在研究过程中,张瑾认为社交焦虑会带来消极影响,导致个体长期处于负面情绪状态。[9]
(2)社交焦虑的相关研究概述
在研究该领域时,Watson[15]与Leary[14]选取认知角度为切入点,对社交焦虑展开深入探究。他们指出,社交焦虑的产生与复性认知密切相关。在研究过程中,胡纪泽和林雄标[16]强调社交焦虑与自我复兴评价存在极强的关联性。在研究该领域时,丛中与高文凤[17]认为大学生的自我接纳与自尊程度都会受到社交焦虑的影响。在研究过程中,孙荣光[19]与李丽[18]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收集了大量数据,并以此为基础,完成了后续研究。最终,他们认为社交焦虑与大学生的自尊呈正相关。在研究该领域时,张伟[20]采用定量分析法,详细分析了社交焦虑与自我概念之间的关系。他明确指出,自我概念水平不高的大学生很容易产生社交焦虑的。在研究过程中,桑青松、葛明贵以及付梅[21]选取自我效能为切入点,详细分析了社交焦虑与大学生之间的关系。从概念上看,个体的自信程度被称为自我效能。在此基础上,个体的自我效能与社交焦虑呈负相关[22]。
在研究过程中,部分学者发现个体人格会对社交焦虑构成显著影响。在研究该领域时,马长燕和李波[23]采用访谈法,对该领域展开深入探究。他们认为,性格内向的个体容易产生社交焦虑。究其原因,该群体的朋友数量较少,焦虑体验越来越严重,很容易诱发心理疾病。
在研究该领域时,郭晓薇[2]选取社交技能为切入点,对社交焦虑展开深入探究。她明确指出,个体的社交技能与社交焦虑密切相关。与此同时,个体的社交焦虑与自我负性评价存在极强的关联性。简单来说,个体的人际关系、社交能力以及自我评价都会受到社交焦虑的影响。另外,社交焦虑也与个体对父母的依恋程度以及家庭环境有关。郑金香等[24]选取行为控制与角色扮演为切入点,对社交焦虑展开深入探究。胡纪泽与林雄标[16]选取亲子关系为切入点,详细分析家庭环境与社交焦虑状况之间的关系。通过反复论证,他们认为亲子关系与社交焦虑状况呈正相关。康莹[25]选取小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家庭环境与社交焦虑状况展开深入探究。张伟与吴薇莉[26]选取个体的行为关系与行为认知为切入点,详细分析了社交焦虑障碍与成人依恋之间的关系。
综上所述,社会教育、家庭环境、生活经历、心里弹性、人格因素以及内在认知等因素都会对社交焦虑构成显著影响。在这种情况下,研究人员要将社交焦虑与心理弹性结合起来,既可以提升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又能完善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体系。
1.1.2心理弹性
(1)心理弹性的定义
心理弹性是个体内在心理力量和潜能的集合,是个体工作机制和适应的结果。[10]目前对心理弹性的定义更能代表以下三个观点:(1)结果性定义。处于逆境时,个体的应变能力与适应能力都会受到心理弹性的影响;(2)特征的定义。将心理弹性视为个体特征与适应能力;(3)过程性定义。面对困难时,个体的动态适应过程,就是所谓的心理弹性。只要提高了心理弹性,个体的适应能力也会随之提升。[11]
从实际情况来看,心理弹性的覆盖领域极多。在研究该领域时,Gor-don选取物理学为切入点,对心理弹性展开深入探究。他明确指出,个体在逆境之中,仍能保持良好的发展状态,就是所谓的心理弹性。在研究过程中,Granford与Lee指出个体对外部环境的心理适应能力,被称为心理弹性[12]。在研究该领域时,Luthat强调个体对逆境的适应过程,被称为心理弹性[13]。需要注意的是,个体行为会受到内部自我与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内部自我适应外部环境的过程,被称为心理弹性。
(2)心理弹性的相关研究概述
在研究该领域时,Riolli指出个体的责任心、开放性、外倾性以及稳定性都会受到心理弹性的影响,呈现出上升趋势。[27]在研究过程中,Oddgeir认为,个体的适应能力与心理弹性呈正相关。[28]在研究该领域时,Campbell-Sills强调个体的责任心、外向性以及神经质都会受到心理弹性的影响。需要注意的是,神经质与心理弹性存在极强的关联性。[29]在研究过程中,晁粉芳认为责任心、宜人性以及外向性都与心理弹性呈正相关;开放性以及神经质都与心理弹性呈负相关。[30]在研究该领域时,骆鹏程选取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了心理弹性与人格维度之间的关系。经过反复论证,他发现积极的人格品质与心理弹性密切相关。[31]在研究过程中,邱婷选取初中生为研究对象,对心理弹性展开之后探究。她强调心理弹性发展状况会受到神经质以及内外向的影响,产生较为明显的变化。由此可见,心理弹性的内在保护因子,就是个体的人格。[32]
La Fromboise 在研究该领域时,选取X印第安青少年为研究对象,对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展开深入探究。他明确指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教育水平、社会关爱以及家庭环境密切相关。[33]李永鑫在研究过程中,选取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了该群体的心理弹性水平。他认为父母长期外出,会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构成负面影响。[34]胡冰霜、刘巧兰以及陈惠惠在研究该领域时,选取吸毒人员为研究对象,对相关领域展开深入探究。他们强调,心理弹性的保护因素较多,具体包括家庭环境、父母教育以及亲子关系。[35]唐开聪在研究过程中,以留守儿童为切入点,详细分析了心理弹性与父母关怀之间的关系。除此之外,他明确指出心理弹性发展与父母的过度保护呈负相关。[36]崔丽娟在研究该领域时,选取亲子关系为切入点,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得分展开深入剖析。经过反复论证,她认为心理弹性得分与亲子关系呈正相关。[37]
梁宝勇在研究该领域时,选取应激条件为切入点,对相关领域展开深入探究。他认为个体的应对方式与应对策略会受到应激条件的影响,产生较为明显的变化[38]。王淑芳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心理弹性与留守儿童的应对能力密切相关。[39]应湘在研究该领域时,选取心理弹性的相关因子为切入点,详细分析了个体适应能力与心理弹性之间的关系。[40] 张苏在研究过程中,选取中学生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了应对方式与心理弹性之间的关系,以期反向预测该群体的心理弹性。[41]由此可见,应对策略的多样性以及应对方式的有效性都与心理弹性密切相关。[42]
1.1.3社交焦虑与心理弹性的相关研究概述
在积极心理学的影响下,心理弹性逐渐成为学界的主要研究内容。不过,学者们选取的研究对象较为相似,具体包括留守儿童、吸毒人群以及精神受创的青少年。在此基础上,针对个体心理弹性方面的研究少之又少,严重影响了理论研究体系的完善性。
张海琴在研究该领域时,选取教师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了心理健康与心理培训之间的关系。她明确指出,心理问题到发生概率与心理弹性呈负相关[43]。苏琦在研究过程中,选取农民工为研究对象,对心理健康与心理弹性之间的关系展开深入探究。她认为心理健康与心理弹性密切相关,而忧郁因子与焦虑程度呈负相关[44]。刘恋在研究该领域时,选取大学生生活事件为切入点,完成了相关研究。他强调消极情绪与心理弹性呈负相关,积极情绪与心理弹性呈正相关[45]。由此可见,社交焦虑与心理弹性存在极强的关联性。在实践过程中,心理弹性涉及领域极广。简单来说,个体行为、个体情绪以及个体认知都会受到心理弹性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增强心理弹性,是应对挫折的有效渠道。
2对象和方法
2.1问题提出
关于大学生社交焦虑与心理弹性的研究较少,且年代久远没有时效性。随着当代社会以及科技的快速发展,社会也越来越复杂,学生在面对社交时会感到焦虑。本研究在仅有研究的理论基础上更深入的探讨社交焦虑与心理弹性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丰富和完善理论。
2.2研究目的
(1)探讨大学生社交焦虑与心理弹性之间的关系,检验前人研究结论;
(2)探讨心理弹性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预测作用。
2.3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心理健康与心理弹性密切相关。因此,详细分析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助于推动心理弹性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本文以心理弹性为基础,对社交焦虑展开深入探究。与此同时,也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缓解大学生的社交焦虑,又能完善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体系。
实践意义:相较于中学生,大学生所处的环境更为复杂。究其原因,人际交往能力会对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以及家庭关系构成显著影响。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社交焦虑与心理弹性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社交能力,使其更好的适应社会竞争。
2.4研究方法
2.4.1研究假设
假设一:大学生社交焦虑与心理弹性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
假设二:大学生社交焦虑与心理弹性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
假设三:心理弹性对大学生社交焦虑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2.4.2研究对象
如表2-1所示,被试选取广东培正学院大一至大四的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共发放了300份调查问卷,收回问卷294份。在这其中,共有44份无效问卷。由此可见,问卷有效率为85.03%。
表2-1人口学变量频率分析 | |||||
变量 | 选项 | 频率 | 百分比 | 平均值 | 标准差 |
性别 | 男 | 91 | 36.4% | 1.64 | 0.48 |
女 | 159 | 63.6% | |||
年级 | 大一 | 39 | 15.6% | 2.77 | 1.12 |
大二 | 73 | 29.2% | |||
大三 | 44 | 17.6% | |||
大四 | 94 | 37.6% | |||
专业 | 文科 | 99 | 39.6% | 1.66 | 0.58 |
理科 | 137 | 54.8% | |||
工科 | 14 | 5.6% | |||
是否为独生子女 | 是独生子女 | 48 | 19.2% | 1.81 | 0.39 |
不是独生子女 | 202 | 80.8% | |||
家庭所在地 | 城市 | 56 | 22.4% | 2.24 | 0.79 |
城镇 | 79 | 31.6% | |||
农村 | 115 | 46.0% |
2.5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SPSS 25.0对数据进行录入和处理。主要使用描述统计分析、差异性检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
2.5.1心理弹性量表CD-RISC
从实际情况来看,心理弹性的理论研究体系日渐完善。与此同时,评估工具的数量越来越多,评估结果的准确性也越来越高。现阶段,韧性量表的应用频率非常高。究其原因,其测量效果比较理想。以心理弹性量表为例,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极高,适用范围非常广。需要注意的是,心理弹性总分、乐观性、力量以及坚韧性均属于心理弹性量表的因子。据统计,心理弹性量表共有25道题目,同样采用5级评分制,具体包括完全不符、不太符合、一般、比较符合以及非常符合五个选项,分别对应0分、1分、2分、3分以及4分。另外,0~100是量表总分的跨度。在研究过程中,笔者认为分数与心理弹性密切相关。经过反复论证,笔者发现0.91是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0.60是乐观性内部一致性系数;0.80是力量内部一致性系数以及0.88是坚韧性内部一致性系数。[46]
2.5.2交往焦虑表IAS
Leary(1983)在研究该领域时,制定了《交往焦虑量表》。汪向东(1999)在研究过程中,以社交焦虑量表为基础,对相关领域展开深入探究。最终,他认为两者存在极强的关联性;彭纯子(2004)选取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并以交往焦虑量表为基础,详细分析了该群体的社交焦虑状况。经过反复论证,她认为该量表的适用性极高。需要注意的是,《交往焦虑量表》采用5级评分制,共包含15道题。简单来说,非常符合、比较符合、一般、不太符合以及完全不符是《交往焦虑量表》的主要选项。与此同时,焦虑水平与所得分值呈正相关。另外,0.8是量表内部的一致性系数。[46]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大学生社交焦虑研究结果与分析
3.1.1社交焦虑的总体描述
由表3-1可知,大学生的社交焦虑得分是46.08±8.26。
表3-1社交焦虑的总体描述 | |||
量表名称 | N | 平均值 | 标准 偏差 |
社交焦虑 | 250 | 46.08 | 8.264 |
3.1.2社交焦虑在性别上的差异
在研究过程中,笔者选取独立样本t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性别差异与社交焦虑之间的关系。经过反复论证,发现性别无法对社交焦虑构成显著影响。(如表3-2)
表3-2大学生社交焦虑在性别上的差异检验 | ||||||
变量 | 您的性别: | N | 平均值 | 标准偏差 | t | sig |
社交焦虑 | 男 | 91 | 44.77 | 9.871 | -1.749 | 0.082 |
女 | 159 | 46.83 | 7.111 |
3.1.3大学生社交焦虑在不同年级上的差异
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研究社交焦虑在不同年级上的差异,结果得出,大学生社交焦虑在不同年级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如表3-3)
表3-3大学生社交焦虑在不同年级上的差异检验 | ||||||
变量 | 选项 | N | 平均值 | 标准偏差 | F | sig |
社交焦虑 | 大一 | 39 | 46.62 | 9.380 | 1.824 | 0.143 |
大二 | 73 | 44.95 | 7.599 | |||
大三 | 44 | 44.61 | 8.090 | |||
大四 | 94 | 47.43 | 8.244 |
3.1.4大学生社交焦虑在不同专业上的差异
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研究社交焦虑在不同专业上的差异,结果得出,大学生社交焦虑在不同专业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如表3-4)
表3-4大学生社交焦虑在不同专业上的差异检验 | ||||||
变量 | 选项 | N | 平均值 | 标准偏差 | F | sig |
社交焦虑 | 文科 | 99 | 44.91 | 7.624 | 2.901 | 0.057 |
理科 | 137 | 47.18 | 8.446 | |||
工科 | 14 | 43.57 | 9.685 |
3.1.5大学生社交焦虑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的差异
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研究社交焦虑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的差异,结果得出,大学生社交焦虑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如表3-5)
表3-5大学生社交焦虑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的差异检验 | ||||||
变量 | 是否为独生子女: | N | 平均值 | 标准偏差 | t | sig |
社交焦虑 | 是独生子女 | 48 | 46.92 | 9.369 | 0.780 | 0.436 |
不是独生子女 | 202 | 45.88 | 7.992 |
3.1.6大学生社交焦虑在不同家庭所在地上的差异
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研究社交焦虑在不同家庭所在地上的差异,结果得出,大学生社交焦虑在不同家庭所在地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如表3-6)
表3-6大学生社交焦虑在不同家庭所在地上的差异检验 | ||||||
变量 | 选项 | N | 平均值 | 标准偏差 | F | sig |
社交焦虑 | 城市 | 56 | 46.52 | 9.874 | 0.435 | 0.648 |
城镇 | 79 | 45.37 | 8.752 | |||
农村 | 115 | 46.36 | 7.015 |
3.2大学生心理弹性研究结果与分析
3.2.1大学生心理弹性以及各维度的总体描述
由表3-7可知,大学生的心理弹性得分是47.52±15.21。其中,坚韧性得分为23.99±8.49,力量性得分为15.93±4.97,乐观性得分为7.60±3.00。大学生群体中,坚韧性、力量性、乐观性、心理弹性总分对心理弹性的贡献各不相同。其中坚韧性和力量性对心理弹性的贡献度最大。
表3-7心理弹性及其各维度的总体描述 | ||||
量表名称 | N | 平均值 | 标准 偏差 | 理论区间 |
坚韧性 | 250 | 23.99 | 8.492 | 0-52 |
力量性 | 250 | 15.93 | 4.968 | 0-32 |
乐观性 | 250 | 7.60 | 2.999 | 0-16 |
心理弹性总分 | 250 | 47.52 | 15.205 | 0-100 |
3.2.2大学生心理弹性在性别上的差异
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研究心理弹性在性别上的差异,结果得出,大学生心理弹性只有在力量性这一分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如表3-8)
表3-8大学生心理弹性在性别上的差异检验 | ||||||
变量 | 选项 | N | 平均值 | 标准 偏差 | t | sig |
坚韧性 | 男 | 91 | 25.29 | 8.807 | 1.831 | 0.068 |
女 | 159 | 23.25 | 8.244 | |||
力量性 | 男 | 91 | 16.80 | 5.141 | 2.110 | 0.036 |
女 | 159 | 15.43 | 4.812 | |||
乐观性 | 男 | 91 | 7.55 | 2.994 | -0.185 | 0.853 |
女 | 159 | 7.62 | 3.012 | |||
心理弹性总分 | 男 | 91 | 49.64 | 15.412 | 1.672 | 0.096 |
女 | 159 | 46.31 | 15.000 |
3.2.3大学生心理弹性在不同年级上的差异
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研究心理弹性在不同年级上的差异,结果得出,大学生心理弹性在不同年级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如表3-9)
表3-9大学生心理弹性在不同年级上的差异检验 | ||||||
变量 | 选项 | N | 平均值 | 标准 偏差 | F | sig |
坚韧性 | 大一 | 39 | 21.95 | 6.920 | 1.331 | 0.265 |
大二 | 73 | 23.56 | 8.151 | |||
大三 | 44 | 24.23 | 10.055 | |||
大四 | 94 | 25.06 | 8.500 | |||
力量性 | 大一 | 39 | 15.90 | 4.418 | 1.570 | 0.197 |
大二 | 73 | 15.62 | 5.082 | |||
大三 | 44 | 14.84 | 5.318 | |||
大四 | 94 | 16.70 | 4.879 | |||
乐观性 | 大一 | 39 | 7.82 | 2.864 | 0.661 | 0.577 |
大二 | 73 | 7.45 | 2.877 | |||
大三 | 44 | 7.14 | 3.289 | |||
大四 | 94 | 7.83 | 3.022 | |||
心理弹性总分 | 大一 | 39 | 45.67 | 12.108 | 0.970 | 0.408 |
大二 | 73 | 46.63 | 15.055 | |||
大三 | 44 | 46.20 | 17.468 | |||
大四 | 94 | 49.60 | 15.341 |
3.2.4大学生心理弹性在不同专业上的差异
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研究心理弹性在不同专业上的差异,结果得出,大学生心理弹性在不同专业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如表3-10)
表3-10大学生心理弹性在不同专业上的差异检验 | ||||||
变量 | 选项 | N | 平均值 | 标准 偏差 | F | sig |
坚韧性 | 文科 | 99 | 22.68 | 8.061 | 2.075 | 0.128 |
理科 | 137 | 24.95 | 8.769 | |||
工科 | 14 | 23.93 | 8.024 | |||
力量性 | 文科 | 99 | 15.05 | 4.654 | 2.993 | 0.052 |
理科 | 137 | 16.62 | 5.085 | |||
工科 | 14 | 15.43 | 5.273 | |||
乐观性 | 文科 | 99 | 7.45 | 3.001 | 0.507 | 0.603 |
理科 | 137 | 7.75 | 3.077 | |||
工科 | 14 | 7.07 | 2.165 | |||
心理弹性总分 | 文科 | 99 | 45.18 | 14.017 | 2.188 | 0.114 |
理科 | 137 | 49.32 | 15.980 | |||
工科 | 14 | 46.43 | 14.102 |
3.2.5大学生心理弹性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的差异
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研究心理弹性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的差异,结果得出,大学生心理弹性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如表3-11)
表3-11大学生心理弹性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的差异检验 | ||||||
变量 | 选项 | N | 平均值 | 标准 偏差 | t | sig |
坚韧性 | 是独生子女 | 48 | 24.63 | 9.637 | 0.574 | 0.567 |
不是独生子女 | 202 | 23.84 | 8.216 | |||
力量性 | 是独生子女 | 48 | 15.90 | 5.574 | -0.056 | 0.955 |
不是独生子女 | 202 | 15.94 | 4.828 | |||
乐观性 | 是独生子女 | 48 | 7.58 | 3.351 | -0.032 | 0.974 |
不是独生子女 | 202 | 7.60 | 2.919 | |||
心理弹性总分 | 是独生子女 | 48 | 48.10 | 17.291 | 0.296 | 0.768 |
不是独生子女 | 202 | 47.38 | 14.711 |
3.2.6大学生心理弹性在不同家庭所在地上的差异
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研究心理弹性在不同家庭所在地上的差异,结果得出,大学生心理弹性在不同家庭所在地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如表3-12)
表3-12心理弹性在不同家庭所在地上的差异检验 | ||||||
变量 | 选项 | N | 平均值 | 标准 偏差 | F | sig |
坚韧性 | 城市 | 56 | 25.88 | 9.363 | 2.022 | 0.135 |
城镇 | 79 | 23.95 | 8.925 | |||
农村 | 115 | 23.10 | 7.628 | |||
力量性 | 城市 | 56 | 16.91 | 5.248 | 1.558 | 0.213 |
城镇 | 79 | 15.89 | 5.008 | |||
农村 | 115 | 15.49 | 4.775 | |||
乐观性 | 城市 | 56 | 8.27 | 3.419 | 2.164 | 0.117 |
城镇 | 79 | 7.19 | 2.806 | |||
农村 | 115 | 7.55 | 2.878 | |||
心理弹性总分 | 城市 | 56 | 51.05 | 16.377 | 2.045 | 0.132 |
城镇 | 79 | 47.03 | 15.809 | |||
农村 | 115 | 46.14 | 14.014 |
3.3大学生社交焦虑与心理弹性的研究与分析
3.3.1大学生社交焦虑与心理弹性的相关分析
由相关分析结果可以看出,除乐观性、力量性无相关显著,由此可见,社交焦虑与心理弹性以及坚韧性密切相关。根据资料显示,心理弹性越强,社会焦虑程度越低。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必须积累更多实践经验,增强心理弹性的同时,逐步缓解社交焦虑。(如表3-13)
表3-13社交焦虑与心理弹性的相关分析 | |||||
变量 | 相关/显著 | 坚韧性 | 力量性 | 乐观性 | 心理弹性 |
社交焦虑 | 皮尔逊相关性 | -.185** | -0.100 | 0.008 | -.135* |
Sig.(双尾) | 0.003 | 0.115 | 0.900 | 0.033 |
*. 在 0.05 级别(双尾),相关性显著;
*. 在 0.01 级别(双尾),相关性显著。
3.3.2大学生心理弹性对社交焦虑的预测分析
由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心理弹性量表中的坚韧性和心理弹性总分两个因子可以进入回归模型。标准化的回归方程为:社交焦虑=-.185×坚韧性-.135×心理弹性总分,换而言之,社交焦虑与心理弹性呈负相关。前者每减少0.135个单位,后者会增加一个单位。与此同时,社交焦虑与坚韧性呈负相关。前者每减少0.185个单位,后者会增加一个单位。
说明,心理弹性对社交焦虑起到预测作用(如表3-14)
表3-14大学生心理弹性对社交焦虑的预测 | |||||||
预测变量 | R | R 方 | F | B | t | sig | VIF |
坚韧性 | .185 | 0.034 | 8.821 | -0.185 | -2.970 | .003 | 1.000 |
心理弹性总分 | .135 | 0.018 | 4.575 | -0.135 | -2.139 | .033 | 1.000 |
4分析讨论
4.1大学生社交焦虑与心理弹性现状
4.1.1大学生社交焦虑现状
本研究调查发现,250名大学生的社交焦虑得分为46.08±8.26,略高于蒲勤[11]等人的研究结果。原因可能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提高,导致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大幅度提升。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习成绩逐渐成为衡量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在此基础上,学生的活动时间并不多,积累实践经验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久而久之,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不断下降,很难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随着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孩子们接受到的东西越来越多,容易收到影响导致人际交往能力相比于七八十年代的人更弱,从而产生焦虑。
在研究该领域时,任顺元[47]等人认为性别会对焦虑内容构成影响,但无法影响到焦虑水平。与此同时,学生们的焦虑水平大致相同,所以性别在社交焦虑上表现为不显著。
在不同年级上差异不显著,这一结果丁洁[4]等人的研究结果不符,可能是因为在每个年级都有自己焦虑的事件。由此可见,年级的差异性无法对社交焦虑构成影响。
在研究过程中,张姗姗[48]等人认为专业能力会对社交焦虑构成影响。在此基础上,张珊珊等人的研究成果与本文存在显著差异,可能是因为研究对象各个专业差异性不大导致在社交焦虑上没有显著差异。
在研究该领域时,张姗姗[48]等人指出是否为独生子女无法对社交焦虑构成影响。随着教育质量的提高,大学生已经逐渐开始脱离原生家庭,开始往社会发展,导致在社交焦虑上没有显著差异。
在家庭所在地上差异不明显,这一结果与蒲勤[11]等人的研究结果不符,可能原因是部分大学生内心并不想承认自己是农村来的,从而导致实验存在误差。
4.1.2大学生心理弹性现状
本研究调查发现,250名大学生的心理弹性得分为47.52±15.21,这一结果王梦晗[49]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说明大学生心理弹性整体状况良好。如今现代大学生都处于95后00后,中国社会中的大多数家庭逐渐实现小康,且二胎开放政策已有些许年头,父母对于孩子的支持和培养也逐渐提高,给孩子的物质生活条件也较好。不过,毕业生的数量越来越多,导致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大学生的处境也不乐观。再加上心理承受能力较差,遇到困难之后,很容易产生社交焦虑。总而言之,个体的心理弹性会对社交焦虑构成显著影响。校方要以此为基础,逐步增强大学生的心理弹性,使其更好的应对社会竞争。
在坚韧性和力量性两个维度在心理弹性的整体上,男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首先,因为男性的生理和心理相较于女生更强,男性面临的社会压力也更大;其次男女之间的性格也有差异,女性感情细腻充沛,更善于表达和倾述,往往遇到问题会向亲友寻求帮助,而男性遇到问题习惯独自承受。结合两者来看男性的心理弹性往往大于女性。
性别上差异不显著,这一结果与张志元[50]等人的研究结果相符,可能是因为现代社会男女平等已经成为主流,导致男生女生的心理弹性水平基本一致,所以性别在心理弹性上差异不显著。
年级上差异不显著,这一结果与段水莲[51]等人的研究结果相符,这有可能是因为社会发展太迅速,导致大学生年级差异逐渐减小,而引起心理弹性的相似性。由此可见,年级无法对心理弹性构成影响。
在研究过程中,吴喆[52]等人认为专业上差异无法对心理弹性构成影响,可能原因是调查对象不同专业之间差异性不大,导致心理弹性在不同专业上差异不显著。
是否为独生子女上差异不显著,这一结果与张玉妹[53]等人的研究结果不相符,可能原因是独生子女是这个时代特有的群体,在人们心中,这个群体似乎更脆弱、缺乏社交经验。虽然独生子女的家庭存在一定的弊端,但也不是完全不如非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的家庭就面临一定的经济压力和教学资源压力。各方面原因总结起来,导致心理弹性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差异不显著。
在家庭所在地上差异不显著,这一结果与张玉妹[53]等人的研究结果相符。可能原因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尤其是近年精准扶贫的推进,现在城乡差距越来越小,导致心理弹性在家庭所在地上差异不显著。
4.2大学生社交焦虑与心理弹性之间的关系分析
由数据分析可得,社交焦虑与大学生心理弹性密切相关。具体而言,社交焦虑程度越高,该群体的心理弹性越差。基于这一点,社交焦虑水平会受到心理弹性水平的影响,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波动。随着大学生数量的增多,该群体的心理问题逐渐成为学界的主要研究内容。需要注意的是,超过半数的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都不强。不过,同学关系、家庭关系以及师生关系都与人际交往能力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如何提升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逐渐成为校方与教师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4]
由于大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岗位竞争越来越激烈,导致该群体的就业压力直线上升。对大学生来说,个体的社交焦虑状况与人际交往能力存在极强的关联性。因此,校方要以大学生的特点为基础,制定详细的心理疏导计划。通过这种方式,提升该群体的社交能力,逐步改善焦虑状况。究其原因,焦虑程度与社交能力呈负相关。换而言之,当个体的社交能力较强时,不会产生社交焦虑。[48]
在日常生活中,个体要善于观察,发现自身优点,挖掘自身潜力,提高社交技能。与此同时,大学生也要不断积累实践经验,逐步提升社交水平。除此之外,大学生要具备资源整合能力。[11]简单的说,个体遇到困难之后,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尽快完成资源整合,提高资源利用率,从而解决相关问题。在此过程中,个体的心理弹性会对问题解决能力构成显著影响。因此,个体要以自身特点为基础,逐步增强心理弹性,才能更好的应对社会竞争。
5.结论与建议
5.1研究结论
(1)大学生的社交焦虑和心理弹性在人口学变量上差异不显著。
(2)大学生的社交焦虑和心理弹性存在显著负向相关关系,心理弹性可以预测社交焦虑。
5.2建议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增加是社会关注的问题之一。人际关系问题是一些学生面临的问题之一。人际交往技能与学生正常学习、与老师、学生和同学互动的能力有关。与此同时,大学生的自我实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社会竞争力都会受到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对大学生来说,社会环境过于复杂,就业压力也在不断上升。在此基础上,学校要以大学生的特点为基础,制定详细的心理辅导计划。通过这种方式,增强该群体的心理弹性,使其更好的应对挫折与压力。简而言之,高等学校应该更多地关注他们的心理弹性培养,如在定期安排心理讲座,开展心理知识专项活动,增加心理选修课,提高学生心理咨询频率,这样他们就可以改善他们的社交焦虑状态,这样他们就可以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更好地适应社会。
参考文献:
[1]陈雪,李敏,何璐娜,等.网络认知行为疗法干预医学生社交焦虑状态的初步研究[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2(1).
[2]郭晓薇.大学生社交焦虑成因的研究[J].心理学探析,2000(1).
[3]蔡颖,梁宝勇,周亚娟.中学生的升学考试压力、心理弹性与压力困扰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2).
[4]丁洁,杨红培.大学生心理弹性与社交焦虑的关系[J].学理论,2014(14):172-173.
[5]管雯珺. 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人际交往能力与社交焦虑、班级心理气氛之间的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6]张春兴. 张氏心理学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7]彭纯子. 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团体干预实验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1.
[8]李波,钟杰,钱铭怡等.大学生社交焦虑易感性的回归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2):109-112.
[9]张瑾. 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团体辅导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06.
[10]张志远. 大学生心理弹性现状及干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11]蒲勤. 大学生生活事件、心理弹性与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
[12] Lee H H, Cranford J A. Does resilience moderate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parental problem drinking andado-lescents ‘internalizing and externalizing behaviors: A study of Korean adolescents[J].Drug and alcohol de-pendence,2008,96(3):213-221.
[13] Luthar S S,Cicchetti D,Becker B.The construct of re-silience: A criticalevaluation and guidelines for future-work[J].Child development,2000,71(3):543 -562.
[14]Leary MR.A brief version of the fear of negative evaluation scale[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1983,(9):371-376.
[15]WATSON D;FRIEND R.Measurement of social-evaluative anxiety[J].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1969,(33):448-457.
[16]林雄标,胡纪泽.社交恐怖症患者的认知特征及相关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6):423-425.
[17]高文凤,丛中.社交焦虑与大学生自尊、自我接纳的关系[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8(3):276.
[18]李丽.高中生社交焦虑发展特点及相关变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19]孙荣光.大学生生活事件、自尊与社交焦虑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8.
[20]张伟.大学生社交焦虑与自我概念、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D] .汕头大学,2008.
[21]付梅,葛明贵,桑青松等.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社交焦虑[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7):477-478.
[22]陈洁.大学生社交焦虑、自尊与归因方式的关系研究[J].学理论,2010,(35):251-252.
[23]李波,马长燕.对青少年社交焦虑个体的深度访谈[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6):37-39.
[24]郑金香,吴真,吉峰等.女大学生社交焦虑与其心理健康状况、归因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3):212-214.
[25]康莹. 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社交焦虑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2.
[26]吴薇莉,刘协和.社交焦虑障碍患者的成人依恋类型与社交焦虑障碍人格特征关系[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4):18-22.
[27]Riolli L,Savicki V,Cepani A. Resilience in the face of catastrophe:optimism,personality and coping in the Kosovo crisis[J]. J Apply Social Psychology.2002,32:1604-1627.
[28]Oddgeir Friborg, Dag Barlaug, et al. Resilience in relation to personality and intellige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thods in Psychiatric Research.2005,14(1):29-42.
[29]Campbell-sill L,Cohan S L, Stein M B. Relationship of resilience to personality,coping,and psychiatric symptoms in young adults[J].Behavior Research and Therapy,44:585-599.
[30]晁粉芳.大学生心理韧性与人格、社会支持的关系[D].硕士学位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32.
[31]骆鹏程.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人格、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开封:河南大学.2007:33.
[32]邱婷. 单亲家庭初中生心理弹性及其与人格、家庭环境的相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33]Teresa D.LaFromboise, Dan R.Hoyt, et al. Family, community, and school influences on resilience among American Indian adolescents in the Upper Midweat. http://digitalcommons.unl.edu/sociologyfacpub,2006(26):36.
[34]李永鑫,骆鹏程,谭亚梅.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34-35.
[35]陈惠惠,刘巧兰,胡冰霜.农村留守初中生社会支持、同伴关系与心理弹性的关系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1(16):6.
[36]唐开聪.留守儿童家庭教养方式、心理弹性、学业拖延的关系[D].硕士学位论文.广州:广州大学,2012:3.
[37]崔丽娟,俞彬彬,黄敏红.家庭关怀、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对流浪儿童的影响研究[J]心理研究.2010(3):47-51.
[38]梁宝勇等著.精神压力、应对与健康—应激与应对的临床心理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39.
[39]王淑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及其与依恋、应对方式的关系[D].硕士学位论文.开封:河南大学.2010:49.
[40] 应湘,方佳燕,白景瑞.外来务工子女心理弹性、应对方式及其关系研究[J].教育导刊,2011(3):54.
[41]张苏.中学生心理弹性及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0:56-59.
[42]王春振.高中生心理弹性、应对方式与考试焦虑关系研究[D].专业硕士学位论文.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1:57.
[43]张海琴.中小学骨干教师职业压力与心理弹性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10,08.
[44] 苏琦.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及相关的对策研究[D].河南大学, 2011.
[45]刘恋.大学生生活事件、心理弹性和情绪的关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
[46]汪向东,陈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15-116.
[47]任顺元.大学生社交焦虑的调查与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2007(6).
[48]张姗姗,宋利.大学生心理弹性与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05):70-74.
[49]王梦晗. 大学生对所读学校转型的认同、心理弹性和学习适应的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6.
[50]张志远. 大学生心理弹性现状及干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51]段水莲,曹礼.大学生心理弹性现状及其教育对策分析[J].湖南警察学院学报,2020,32(02):114-121.
[52]吴喆. 大学生社会支持、心理弹性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8.
[53]张玉妹.XXX大学生的心理弹性特征[J].心理月刊,2020,15(02):3-4.
致谢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陈希老师,为我的课题选取和方向提供了宝贵的意见,以及在论文编写期间的宽容和耐心,帮助我度过一个又一个难关,都对我有深刻的影响,非常感谢!其次,我要感谢我的家人,对我在论文编写时的细心呵护。同时,我也要感谢身边的朋友们,在我论文编写期间出现的困难时伸出援手,鼓舞我,支持我不断前进。在未来,我会以各位老师同学为榜样,不断提升自己。
最后,我也要感谢我的同学及师弟师妹们,感谢问卷调查时你们的用心帮助,谢谢你们!同时也要感谢广东培正学院的所有同学们,与你们相遇、相知是我的荣幸,祝愿大家都有一个美好前程。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78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