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网络语言是人们网络交流过程中重要的信息互通媒介,具有简洁性、个性化、形象化、直观性、不规范性等特点。而网络语言被创造出来的原因包括:提高交流便捷性,便于网民表达个性、丰富语言手段。
关键词:网络语言;网络语言特点;形成原因;文化反思
引 言
自二十世纪中叶起,随着互联网的日渐普及,信息革命也拉开了序幕,以网络化、数字化为显著特点的网络技术慢慢渗透进人们的工作、生活。网络逐渐成为人们的主流媒介,并成为文化交流中不可或缺的工具,而网络语言也随之应运而生并快速扩散、流行。在大量的网络语言的运用中,人们的语言习惯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变化。网络文化小则影响着人们的工作、生活,大则影响着整个文化环境的变更。从社交沟通的视角切入,网络语言的运用和规范更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网络语言的概念与生成
网络语言通常会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定义方式。从广义上说,网络语言涵盖了所有与网络相关联的专业化词汇及用语,如计算机硬件名称鼠标、键盘等以及与网络技术有关的专业术语如TCP协议、IP地址等;狭义的网络语言主要是指网民运用聊天工具,在聊天室或 BBS 上常用的语言以及符号,如数字语言:7456(气死我了)、520(我爱你),谐音语言:稀饭(喜欢)、竹叶(主页)等。本文将研究重点定位于狭义的网络语言,并将其定义为:在互联网媒介下进行沟通互动的新型语言形式。
二、网络语言的特点
(一)简洁性
网络语言的口语化特点较为显著。从本质上说,网络语言在相当程度上是人们进行口语交际在网络化中的实现。网民在网络上的沟通和交流时常使用口语化的用语,也与日常生活中人们较为随意的交流方式相一致。由于人们在实际沟通时不愿、也较少像写文章一样咬文嚼字、准确用语,而更注重所表达的意思准确。因此,网络语言频繁运用倒装、缩略等表现形式,例如英语单词的缩略:“u”:you “GF”:girl friend,即女朋友;“BF”:boy friend ,即男朋友等;汉语拼音 的缩略。如 : GG: 哥哥;LP: 老婆等。另外,方言的谐音也体现了网络语言的口语化,如“偶(我),“酱紫”(这样子,X话发音)等。网络语言在语法方面也显示出简洁性的特点。例如在网络上十分流行的“E我”,其意思为“给我发电子邮件”。在句法的运用上,网络语言的分段并没有那么严谨,也常常对标点、字符大小写用得非常随意。在句式的运用上,网络语言常常不会由长句构成,人们大多会用更加易读易看的短句和简单句,很多时候,甚至单一的字或词就已然可以表达出全部的意思。
(二)形象化
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网络世界日渐繁荣,而网络语言也应运而生,成为网络时代的产物和代表。网络语言常常使用生动的修辞,以此来丰富词语的内涵。以“拍砖”为例,传统语言中它仅仅指拍打砖头的动词,而网络环境下它的含义是:网民在网络上发声,发表自己的反驳观点,“拍砖”这么形象的词汇不但能够表现发声者的强势和坚定,还能侧面映衬出发声者内心的想法。再以“美眉”为例,传统语言中它仅仅指美丽好看的美貌,而网络环境下它可以被用来形容样貌美丽的女孩。从古至今人们都知黛眉是女性的代名词,而用“美眉”来形容美女,则可以完美对应古人的诗句,如“六宫粉黛无颜色”、“蛾眉皓齿”等,因此“美眉”既有相当的文化底蕴,又有现代的流行色彩,使用起来恰如其分,非常流行。
(三)个性化
当人们深谙网络语言的使用方法和技巧,那么在网络上畅所欲言就不存在什么难度和阻碍了。相较于线下的语言,网络语言更加私密,也能够更好地宣泄表达者的个人情感和观点,其中一个最明显的体现,就是网民们独具一格、各具特色的网名。网名能屈能伸、忽长忽短。短的只有一个字,如“咪”、“陈”等,像现实中恋人间亲昵的称呼;长的可达数字,如“灯火阑珊处”、“夜半钟声”、“我是你的宝贝”等;最酷的要数“虫虫之少年雪蝶”、“一箭穿透你的心”等。网虫在网名的质料上也煞费苦心;有的起英文名,叫“XNQ5”、“I5Q5G”, 沾点儿洋气;有的干脆用数字,如“&%,”、“&’B”,有点儿数字化时代的气息;有的干脆在键盘上耍通醉拳,来个杂糅。
(四)直观性
网络语言能够以超快的速度在网络中传播,但相对的,其最大的限制就在于网民们很难当面传递自己丰富的想法、观点和情感。因此在网络上沟通时,网民们就会选择更加丰富、外在、明显的网络用语来凸显自己的想法和个性。以上文为例的表情包、表情符号就是这样创新性的表达。相比之下,网络用语就会比枯燥的汉字更为形象和生动,沟通效果也会大大加倍。沟通的双方能够清楚地了解对方的“潜台词”,从而让双方能够沟通地更加深入与满足。
(五)不规范性
网络语言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网络互动的效率,以及满足网民的个性凸显和表达,以现阶段汉语文化为基础,发挥人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而逐步形成的快捷式语言体系。就现在来说,网络语言属于一种新型语言,而它毫无疑问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比如,因为人们在打字输入时最常用的还是拼音,那么就一定会使用很多同音字,而网民们时常只顾着追求沟通的效率,就忽视了错别字的修正。有网络作家无奈指出,在网络上行文时常会忽视以往语文教育经常强调的规范。但是这些网络作家的文化修养极为有限,对传统汉字文化的认识也远远不够,因此在行文时大量使用的网络用语也显得十分突兀,甚至有不雅词汇的产生,对文化产生了极为负面的作用。而这一类网络用语极大地伤害了汉语的传承和发展,必须予以抛弃。
(六)新颖性
网络本身即为创造性的产物,而最突出表现于两个,一个是旧词新用,一个是谐音式构词。旧词新用通常采用隐 喻的方法创造新意。如:恐龙(相貌难看的女性网民);青蛙(相貌难看的男性网民);灌水(到论坛里发一些没有意义的帖子,为发帖子而发);菜鸟(网络初学者);抛砖(回帖);拍砖(指回贴时 持批评态度);潜水(指呆在聊天室里不说话);爬墙头(指只看帖不回帖的行为);纯净水(指内 容空洞的帖子);马甲(指一个人在BBS上拥有多个ID,即“用户名称”);等。谐音式构词更具独创性,汉字谐音,如:大虾(大侠,指网络高手);斑竹(版主,网站、论坛的管理人员);菌男(俊男);霉女(美女);幽香(邮箱);竹叶(主页)等。数字谐音,如:7456 (气死我了);1314(一生一世);886(拜拜了,再见);520(我爱你);530(我想你);2456(饿死我了)等。英文谐音,如:CU(See you,再见);IC (I see,我明白了)等。
三、网络语言特点的成因
(一)为了方便交流
为了提高人们沟通的便捷性,网络用语在使用时便不那么规范,往往会比较随意。由于网络间的信息传递速度非常快,一个简单的Email只在短短的0.01秒就可传输至世界各地,其优点是大大地提高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效率,降低了沟通成本,但其缺点是需要人们不得不追赶网络的脚步,跟上网络的速度。基于技术现状,在人们使用网络进行沟通时,应当掌握的首要技能即为电脑打字。对于中国的网络使用者来说,有一个不得不提的“难题”就是,汉字为表意字而不是由字母构成的,因此需要人们在打字时首先要在脑海里作出“汉字——拼音——字母”的转换,这就导致很多人的打字速度很慢,远远影响网络沟通的效率。虽然有开发者试图创造出以汉字字形为主导的输入法,但运用和普及还是有较大的不便。因此,为了提高打字速度,尽可能地提高沟通效率,更为简便的网络语言便被智慧的网络使用者发明出来。由此,人们慢慢习惯了将“我”打成“偶”、将“你”打成“泥”。或许最开始只是打字过快而导致的错别字,但其并不影响人们的实际沟通和意思的表达,在沟通本意并不改变的情况下,错别字被无限地宽容且接受了,因此其流行速度也远超出人们的想象。
(二)为了张扬个性
网络语言常显现出背离传统、标新立异的特点。我们所处的这个数字化时代人人平等。这个时代崇尚个人至上和技术至上,电脑和网络的本质是面向个人的。现如今,网民越来越愿意张扬自我个性、表达自我观点,他们逐渐反思自己过往接受过的教育,并逐渐不再使用传统的语言。他们始终在尝试将自己开放大胆的理念为人熟知和接受,但是却往往在现实世界中事与愿违,但是却可以在网络世界中实现。他们将自己的网络文字当作对于传统的冲击,而他们所使用的文字就是他们的武器,网络的评论区、贴吧就是他们的战场。网络新入者可能完全不能明白他们文字的含义,但这恰恰就是网民们所期望看到的。他们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得到大众的注目,让人们意识到他们的独特所在,让传统语言看到网络语言对于他们的冲击和一定程度的替代。特殊的数字组合、特殊的字母含义,都显示出网民们想要表达的独特和大胆。而当人们对于这种趋势愈发反对,他们就越会得到内心叛逆的满足,并觉得得到了个性的展示,久而久之,更多的网络用语就会被创造出来。换句话说,网络语言就是凸显个人思想的产物,而网民们使用网络用语就不再遵照文化的传统表达,而注重每个人的个性。
(三)丰富语言表达手段
网络语言时常通过特殊符号来传达信息和情感。人们在现实中互动沟通包含了语言以及多种方式。比如,当两个人当面对话的时候,不但可以通过语言来沟通各自的想法、主张,而且也可以选择利用动作、表情等丰富自己的信息内涵,这也被称之为形体语言。这些非语言的交流手段在人际交往中往往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有些微妙意义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必须借助非语言的辅助交流手段。而网络交流时则完全不同:交流的两方并不实际相见,而是各自在电子设备前,通过手动打字来传递信息、交流情感,而这样的交流手段并没有任何的辅助。人际传播的符号可以有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大类,其中非语言符号可以是面部表情、身体姿态、言语表情(如说话的语气、语调等)、个人空间(如谈话者之间的距离)等多种,但以现在的技术手段为基础,网络交流无法真正利用非语言符号。因此,当某些语言符号不足以表达其全部观点、情感时,就不得不选择文字之外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网络特殊符号就被创造了出来。值得重视的是,“符号”无论在传统还是网络交流中始终没有被舍弃,虽然“符号”无法百分之百地表达现实世界的真实情形,但在网络世界中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虚拟世界打开了人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更加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和思维。
(四)人们的求异心理
最新的网络统计数据表明,低于30岁的网民已高达五分之二,本科以下学历的网民已超过90%,学生约占全部网民的四分之一。由此可见,网络世界的“主力军”已基本上是90后、00后。而这类人群具有强烈的表达意愿,也有较高的表达能力,再加之好奇求新的心理特点也一步步推动着他们勇敢地接受者新兴、流行的网络语言。
四、网络语言文化的反思
(一)网络语言的语言价值
网络语言的语言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日常网络表达所需,第二个方面是对语言沟通产生实际影响。换句话说,当一个新兴事物进入大众视野时,首当其冲对它的评价应当是它对于沟通交流能够产生什么样的作用,也即语言价值。从宏观的角度看,网络语言对于沟通交流的作用主要有三个:首先是,形成了新的语言价值体系,其次是,改变了一些现有的语言规则,最后是,让某些网络表达逐渐流行普及。
词汇方面,逐步为网络交际提供了基本词汇。这是网络语言系统呈现得最为鲜明的地方。与此同时,随着网络交际与日常交际互动的加深,有不少词语已经渗入甚至深入 或正在渗入日常交际中。网络词语并不完全是凭空创造出来的,很多词语都是旧词新用。人们评论和使用较多的是,现实世界中已经存在了一些传统词汇,在网络上又另行创造了一个新的词汇和新的含义,而创造词汇的方式在现实世界中却较少使用。例如,“酱紫”是“这样子”,“肥肠”是“非常”。而这也是网络词汇中别具一格的表达。许多新型的网络词汇与创造它时的呈现方式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这里暂时撇开纯粹的利用数字、符号、字母所构造的网络表达形式,仅就与汉字有关的词形对网络词语的构词方式做一个粗略的归纳,其中属于旧词新义的,我们放到语义中说明。
语义方面,一方面有现实世界的词汇给其附加新的含义,一方面有网络世界的词汇的含义做出延伸。网络词语的常见手段即为将旧词语添加新的含义。有的直接从日常语言中借过形 义再通过隐喻、转喻的扩展方式而运用于网络交际中,如“帖子、灌水、潜水、口水、冒泡、冲浪、圈地、防火墙、流口水、工分、水手、山寨、汗、倒、寒、顶、涮、踢、拍、掐、闪、衰、晕”等。有的借用后,根据旧词形义提供的联想而重构语义关系。如“恐龙、青蛙、牛蛙,沙发、椅子、板凳、地板,水车、水桶、水鬼、水母,水蒸气、白开水”。上述网络词语从一定程度上说与现实世界的词语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例如“恐龙”往往指的是长得丑的女性。但应当注意的是,有些网络词汇仅仅是对其字面的含义做出解构式的解读。例如“水仙”指的是疯狂灌水的人。由于一词多义和重新解读,也使得词语有了新的含义和新的发展。并且很多词语的含义呈现出系列性的特点,这也是网络词汇的作用使然。如“沙发、椅子、板凳”依次指第一、二、三个回帖的人,如果连“板凳”都抢不到,就只好坐到“地板”上,再不济,只好到“地下室”了。“网虫”指网民,“飞虫”和“爬虫”则分别指高级网民和初级网民(分别跟“老鸟”和“菜鸟”同义)。网络词义发展中,有很多网络用语对日常用语的语义引申是通过凸显日常用语语义结构中的某方面描述性特征而获得的。如“潜水艇”指没水准,就是来自对潜水艇常常没于水面之下这一特征的凸显;“孔雀”指自作多情者。
(二)网络语言的影响
网络语言由传统的语言发展、变化而来,我们应当理性、客观地将其看为一种自然发生的言语现象。从根本上说,网络语言是文化发展的体现,其应运而生也自然带来有利有弊的方面。网络语言具有简洁性和幽默性,因此它能够更便于人们使用和交际,它不仅让人们的表达更加生动丰富,更增强了沟通的效果。不过当前形势下,人们似乎更注重网络语言的弊端所在。由于网络语言不具备规范性,因此对于传统语言来说,它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和冲击。一言以蔽之,我们应当理性、客观地看待和使用网络语言,不仅要肯定其从传统语言而来的传承和创新,还要进一步规范网络语言的使用。
(三)网络语言的局限性
不可否认,网络给予人们巨大的便利和惊喜,但与此同时,社会文化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相关研究者指出,网络带给现代人的弊端在于: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沟通减少;网络犯罪数量激增,趋势化严重;道德标准在一步步拉低;电脑病毒泛滥且难以控制;信息爆炸让人的选择处处受限。这与人们最开始发明和使用网络所期待其达到的方便、快捷的目的相悖。网络中繁杂泛滥的信息时常会让人沉溺其中而难以控制,正如有些网民评论道:“在网络中徜徉会带给他们‘吸毒’的感觉”。由此能够发现,虽然网络能够为人们提供图片、文字、视频等多样化的信息,并提高人们沟通的效率,但人们的自主性却在不断被削弱。传统的文化似乎在被网络文化一步步侵蚀,甚至替代。网络文化便捷、快速的优势似乎不那么吸引人了,取而代之的是,网络的虚拟性已经使传统和虚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错乱,而重新规范人们的意识形态、建立较为独立的思维方式是接下来我们在文化上应该做出的改变。
结 论
网络语言作为网络文化的突出代表,反映了社会文化的重大变革,而对其未来的走向,研究者们则各有各的观点。网络语言在网络世界广泛应用,也给人们的生活关系紧密,尤其受年轻人的追捧,从一方面说网络语言尤其独有的魅力,我们不能“一刀切”地将其视为糟粕并拒之门外。但从另一方面说,我们也必须理智、客观地说,网络语言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它尚未被进行一定的规范,也没有形成规则,甚至于网络语言还对传统语言造成了一定冲击,给人们的文化传播造成了相当程度的不利影响。因此综合来看,我们应当对网络语言作出新的认知,在网络管理上要做到从严把关,在语言应用上做到规范理性,最大化地发挥网络语言便捷、丰富、高效地优势,全面助力人们互动沟通的文化生活。
参考文献
[1]何永波.新媒介视域下的语言表征研究——网络视频弹幕语言特点及其受众心理分析[J].大众文艺,2023(19):133-135.
[2]周瑞葳.基于XXX大学生网络语言特点的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分析[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34(15):10-11.
[3]王希文. 语用模糊在网络语言中的语言特点和交际功能研究[D].贵州大学,2015.
[4]许婷婷. 网络语言暴力研究[D].宁波大学,2015.
[5]林雪漫. 网络新闻语言特点及良性发展思考[D].广州大学,2011.
[6]刘霞.网络语言的特点及影响[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12(01):128-131.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81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