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础设施为所有单位、公司、居民生产的生活、工作的共同物质,为确保城市设施稳定发展的基础,不但是物质生产的主要生产条件,并且为劳动力在生产的主要条件。本文选择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莱芜经济的影响——以公路建设为例为研究对象,在内容上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本选题在国内外的研究情况,第二部分是基础设施的概念,第三部分是莱芜市公路建设与经济发展概况,第四部分是公路建设对莱芜经济的影响,第五部分是对策建议,第六部分是结束语。
关键词:莱芜经济;交通基础设施;公路建设;影响
引言
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地区的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本文在论述莱芜公路建设与经济发展概况的基础上,从经济总量,产业结构方面论述了公路建设对莱芜经济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本选题在国内外的研究情况
(一)国外研究情况
国外经济学家在不同层面切入,深入分析了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针对区域经济层面的影响,产生了诸多具备影响力的观念和理论,其均论述了交通运输针对地区经济的发展功效。例如:德国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提出了注重交通运输研究的国民生产力理论,试图运用交通运输的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的促进发展。威廉·配第认为发达的交通运输业是一国经济繁荣发展的重要体现。亚当·斯密表示,社会分工会提高财富,但分工情况接收交换技能层面的制约,进而遭受运输层面的影响。
马克思表示交通运输的良好发展降低了产销距离,商品在流通过程中具备广泛的流通体系,实现了市场供给的提高。
Rosenstein-Rodan(1943)在《东欧与东南欧国家工业化的若干问题》构建了“社会先行资本”概念,其将基础设施当做社会先行资本,需要优先对其进行建设,1958年,阿尔伯特·赫希曼为非平衡增长理论的典范,其将交通设施划归为经济发展的间接资本,其否认了交通设施的对经济的功效。Meyer(1971)表示,交通的改变针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越发的显著。
CarlinoandMills(1987),探讨了20世纪70年代X公路对农村就业的影响
(2)国内研究情况
我国在研究经济发展同公路建设的关系中起步并不造,发展到上个世纪80年代,该研究发展起来,1981年,钱家骏、毛利本表示,在对前人经济进行总结的层面,其应用自身的方式对基础设施进行分析和总结,其最终证明交通基础设施针对经济的发展的影响难以界定。
上个世纪90年代,韩彪表示“交替推拉关系论”,其表示经济发展、运输系统为有效契合的,在运输体系不能紧随经济发展的环节,这时经济的发展就要拉着交通运输的发展;然而当运输能力上有大的进步出现时,也会带动新兴产业的产生;壮大,交通运输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比较明显。但在运输方式的改变环节,在运输结构的层面可划分为剧变期、渐变期,两者进行交替并占据主导。
熊永均(1998)表示了“运输成本的阀值理论”,其表示,唯有在运输成本降低到某临界值的情况下方可确保经济的发展和提高。
刘江(1997)主要分析高速公路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跟刘江观点很相似的还有李国强(1998)他也是对铁路沿线的经济做了调查以及深入的分析,是否铁路的建成会帶动铁路沿线新的经济带的形成。刘生龙、胡鞍钢(2010)重点运用数学模型的模式,其分析了贸易和交通基础设施具备的正向、积极功效,伴随基础设施的发展和持续完善,经济地区的一体化也越来越好。还指出了地理因素和交通基础设施的条件对经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要重视区位对经济的贡献程度”。
由此,专家学者普遍表示对经济发展而言,交通技术设施的构建为主要的因素,在文献中诸多观念均对该文章的公路建设对莱芜经济的影响构建了理论层面的支撑。
二. 基础设施概念
基础设施重点涵盖了机场、交通运输、桥梁、港口、水利、通讯、城市供气排、无形产品、供电设施、对教科文卫进行服务的等诸多部门需要消耗的固定资产,其为全部单位、公司、居民经营生产工作和生活的共有物质基础,为确保城市设施正常运转的基础,其不但为产生物质的基础,同样为劳动力在生产的主要条件。基础设施具有以下特点:
1.先行性和基础性
基础设施构建的公共服务为全部服务、商品生产必备的存在,倘若不具备该公共服务,那么其他服务、产品(重点为直接进行生产的活动)很难进行提供货生产。
2.不可贸易性
诸多基础设施进行的服务不能运用进口贸易获得。一个国家是不可能直接从国外引进机场、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的。
3.整体不可分性
一般,只有在基础设施实现某规模情况下方可构建良好的服务,机场、公里、电信、港口、水产等该行业,不能应用较小规模的投资,难以发挥功效。
4.准公共物品性
有的基础设施提供的服务具备非排他性、非竞争性的特点,其同公共物品比较类似;非竞争性为:在生产物品过程中,其成本不会伴随物品消费的提高不断的提高。非排他性微博:在某群体应用基础设施构建的服务环节,不可以禁止其他群体进行应用;或要在花费很高的成本后才能禁止。
基础设施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在当下的社会发展中,经济越发的缓慢,其针对基础设施层面的需求更加的高;优良的记仇设施针对加速经济发展,促进空间均匀分布具备有效的推动力。基于此,某地区、国家是否具备完善的基础设施,其经济能否稳定、持续的发展,变得越发的重要。
三.莱芜市公路建设与经济发展概况
(一)莱芜市概况
莱芜,自古被称为“牟、赢”,原本为山东省地级市,但在2019年1月划归为济南。其位于山东中部区域,东边为淄博、位于泰安东边,北边为济南章丘区,南边为泰安的新泰,西边为泰安岱岳区。
南北具备58公里的最大距离,东西宫具备56.8公里的最大距离,其具备2246.21平方公里的总面积。
一直以来,莱芜市为争抢的区域,早在春秋时间就产生了“长勺之战”,在解放时期其华东野战军曾经在该地进行了“莱芜战役”。莱芜获得了“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诸多称号,曾经5次获得“全球双拥模范城市”的荣誉,2017年,莱芜市被挑选为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
莱芜市共产生了55种矿产,当下共具备22种已经探明储量,其中有113处的矿产地。主要有铁、煤、铜、金、花岗岩、石灰岩、白云岩、稀土、辉绿岩、玄武岩、建筑石材、天然石英砂等矿种。煤炭共具备43113.6万吨的探明储量,其为山东区域的最主要的煤炭区域。在铁矿石中其已经具备了46393.19万吨的探明储量,为华东区域的首位。是以钢铁为主导的新型工业城市,主要企业有莱钢集团,泰山钢铁集团,九羊钢铁集团等。
莱芜市有著名的三辣一麻产品一葱、姜、蒜、花椒,特别是在莱芜市之中的生姜当下已经具备2000多年的历史,莱芜作为我国的“花椒之乡”“生姜之乡”“黄金蜜桃之乡”。莱芜黑猪骨架粗壮,体质结实,肉质香醇有韧性。位于口镇的顺香斋香肠已有百年历史,具有营养丰富、美味清口、久贮不变质等特点。依托良好的动植物资源,莱芜市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产品不仅内销,还出口到很多国家和地区。
2017年,莱芜市实现生产总值896.0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6年增长7.2%。2018年11月,其位居我国城市小康指数前百名。2019年1月份,xxxx表示将莱芜市撤销,其辖区划归济南进行管理;构建济南市莱芜区,原本的莱芜市的城区北划分为莱芜区,其为行政区;构建济南钢城区,该区域为原本的莱芜市的钢城区区域。
(二)莱芜市公路建设概况
山东为我国沿海发达区域,在我国公路建设中其位于前列,莱芜为鲁中区域,构建铁路层面出于临近旅游城市泰安、省会济南,在建设铁路中遭受诸多层面的影响,水路交通更是不便。因此,公路建设对莱芜尤其重要。
1950年,整修泰(安)莱(芜)公路,1951年,建成章(丘)莱(芜)公路,1967年,建成莱(芜)马(站)公路;1970年,“O九0九”公路建成通车;1979年春,泰(安)明(水)公路建成,从县西北部过境;1988年4月,山东省计委批准修建泰(安)莱(芜)一级汽车专用线,全长52公里,莱芜境内26.1公里;1990年,继续改建国道205线颜庄至寨子河段9.1公里,为二级公路标准;1992年,“O九O九"公路寨里至北门关实施改造,达到二级公路标准;1993年9月4日,泰(安)莱(芜)一级专用线(后改为高速公路)剪彩通车。泰莱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实现了菜芜市高等级公路“零的突破”;1995年,泰薛、明菜、韩莱三条公路先后动工并竣工通车;1996年10月,国道205线博(山)莱(芜)高速公路开工建设,是山东省境内第一条山岭重丘高速公路北接济青高速,南连京沪高速。于1999年9月26日建成通车,总投资4.5亿元。博莱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极大地改变了菜芜境内的交通状况,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齐鲁之要道、往来之通衢”。
2000年4月25日,莱(芜)新(泰)高速公路开工建设,于2002年9月8日建成通车。这条道路为山东高速公路网“环绕山东、五纵连四横"的重要路线,并且为山东省的主要项目。
2005年,济青南线莱芜段动工建设。济莱青高速公路2007年12月22日正式通车,该路线发展为莱芜的“联系青岛经济中心,联系济南政治中心的”的通天大道,“一个小时上天,两个小时下海”的梦想变成现实。
截至当下,莱芜公司涵盖了农村公路共具备3359公里的通车路程,共具备398公里的国省干线里程,共具备140.3公里的高速公路,共具备109公里的一级公里。按照人口对高速公路进行计算,实现了每万人均具备1.1公里,位列山东省的首位。
莱芜市凭借国道205线、省道244枣徐线、京沪(滨莱)高速公路、省道242台莱线当做“四纵”,将省道327仲临线、青兰高速公路、省道332韩莱线、省道329薛馆线(泰莱高速公路)、当做“四横”,实现内外关联,纵横交错,完善设施,具备完善功效的国省干线路线,产生“鲁中通衢”。
凭借济青南线高速公路,莱芜之中的4出口进行全面的打通,搭建莱城工业区、雪野旅游区、高新区、钢城开发区、雪野旅游区的“四大功能区”,搭起了“一线连四区"的发展框架,成为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优质载体,让莱芜跨人了“一小时经济圈”发展时代,成为山东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出于2006年后,统计局在统计公里路径中有所更改,在公路里程中添加了县乡村道,导致2006年公路里程产生了全新的转折。)
莱芜公路,从落后到先进,从边缘到重要,完成了从起步到崛起的巨变,也挺起了莱芜经济社会发展的脊梁。
(三)莱芜市经济发展概况
发展到2017年底,莱芜市共具备137.6万的常住群众,其中共具备86.11万的城镇群体,同上年对比提高了2.02万,在人口总量中,其中城镇群体具备62.58%的比重,同上年对比实现了1.46百分点的提高。全年共具备17039的出生群体,共具备12.94%的出生率,具备6.93%的自然增长概率。
2017年,莱芜落实了896.02亿的生产总值(GDP),按照可比价格予以计算,对比上年实现了8.1%的提高,在产业层面而言,第一产业实现了56.84亿的增长,实现了4.8%的增长;第二产业实现了499.26亿的增长,提高了7.1%;第三产业实现了339.92亿的增长,实现了9.9%的增加;三次产业结构是6.4:55.7:37.9.其人均生产总值落实了65122元,对比上年实现了7.1%的提高。
2017年,莱芜市在公共财政收入层面实现了56.01亿的收入,实现了10.25%的增长。共具备43.4亿的税收层面的收入,实现了18.68%的增长,为该市全部预估总收入的所占比为77.49%,同上年对比,实现了4.38%的提高。公共财政共实现了88.77亿的支出,提升了吧1.9%。全市民众共具备67.23亿的支出,实现了5.04%的增长,为财政总支出的75.7%,同去年对比实现了1.8%的提高。其中,社保就业、教育、医疗等层面的支出为11.57亿、19.73亿、10.41亿元,实现了11.7%、3.92%、3.54%的增长,落实了85.29亿的税收收入,同去年对比提高了29.75%。我国在税收层面共具备59.32亿的收入,提高了35.37%;地税层面共具备25.97亿的收入,实现了18.5%的增长。
2017年,莱芜实现了27012元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同去年对比提高了9.1%;居民在消费层面其支出在16297元,提高了8.6%。城镇群体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4889元,提高了7.8%,人均共具备19912元的消费支出,提高了7.5%;农村群体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维持在16144元,提升了8.7%;人均共具备11309元的消费支出,实现了8.6%的提高。农村群体的可支配收入的提高速度对比城镇群体多了0.9%,城乡差距不断缩小。

四.公路建设对莱芜经济的影响
(一)公路建设对莱芜经济总量的影响

2006年莱芜GDP为291.98亿元,2017年莱芜GDP为894.97亿元,相比于06年增长约602.99亿元,平均每年增长约54.82亿元。对比图4.1.1和图4.1.2,发现公路的货运量与GDP成正相关,也就是说,公路建设对莱芜的经济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公路建设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我国产业结构被划分为3个层面,其中第一产业重点覆盖了林业、种植业、水产养殖业、畜牧业等直接将自然物当做对象的产业;第二产业重点为制造加工行业,通过第一产业、自然界提供的材料予以处理和加工;第三产业涵盖了通讯、交通运输、餐饮、商业、教育、金融、公共服务等诸多非物质类型的产生组织和部门。

从图4.1.2和图4.2.1中可得出一定的结论,公路建设对莱芜第二产业的积极影响最大,第三产业次之,对第一产业的影响不大。出于莱芜为工业类型的城市,对第二产业而言,其具备较大的比重。莱芜是一个以钢铁业为支撑的城市,交通运输对于莱芜市的钢铁产业有着很大的影响,同样的,钢铁产业的发展也影响着公路设施的建设。钢铁工业是一个对交通依赖性很强的产业,在生产产品时,需要充足的交通的保障,他们是正相关的关系。而莱芜市的农业结构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受地理位置影响,难以进行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对运输的要求不高。而近几年莱芜的旅游业得到了发展,房干生态景区、莱芜战役纪念馆、棋山省级森林公园、莲花山景区、雪野湖旅游区等景点吸纳着更多的群体关注,对公路运输而言,其具备舒适、便捷的属性,具备一定的必要性。
五.对策建议
(一)合理的规划城市的交通布局。
作为一个主要以公路交通为主要运输方式的城市,必须要优化城市内部的公路布局,加强连接各个区域的公路建设。对于一些常出现交通堵塞的地方,要加强维护,合理规划行车路线。
(二)加大投资力度
在莱芜地区主要以公路运输为主的前提下,应该加大对公路的建设及维护,同时寻求其他运输方式,并加以投资建设。
(三)加强对基础设施的监督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要严格把关,并在建成后定期检修与维护。
(四)构建旅游专线公路
莱芜旅游资源丰富,但占地较小。应推广小长假两日游,三日游等项目,构建旅游专线公路,将各个旅游景区连接起来,为游客提供便利,从而达到吸引游客的作用。
六.结论
本文在论述莱芜公路建设与经济发展概况的基础上,从经济总量,产业结构两个方面论述了公路建设对莱芜经济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但公路建设对地区经济的影响涉及了社会的方方面面,限于个人的能力有限,可能会导致理论与现实分析之间存在偏差。本人将会加强学习,努力研究,弥补论文中的不足。
参考文献:
[1]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2]韩彪,陈波.论交通运输业与国民经济之间的“交替推拉关系”[J].河南交通科技,1993(5)
[3]刘艳慧,贾元华.高速公路建设规模与经济发展关系探讨[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3,3(4)
[4]王庆云,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J].综合运输,2003,(7)
[5]王岳平.产业结构对交通运输发展影响的定量分析[J].管理世界,2004(6)
[6]何满喜.浙江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J].经济数学,2005,22(2)
[7]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
[8]芮宏.大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9:7-8.
[9]习江鹏.高速公路对陕西省经济发展的贡献和影响分析[D]交通企业管理,2012,27(10)
[10]孟凌雁.莱芜市公路建设对区域经济影响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4-5.
[11]蔡新民.经济增长视角下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17:6-7
[12]胡李宁.交通运输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D]深圳:深圳大学,2017:15-16.
[13]贺语微.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增长的空间影响研究[D1.陕西:西北大学,2017:14-15.
[14]崔凯.公共交通对山东省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7:15-17.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8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