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现实生活当中,随着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都呈现出一种快节奏的趋势。生活在这种快节奏当中的人们日益累计疲累和压力,逐渐开始追求一种慢节奏的的生活方式。正是由于大众对这种慢节奏的生活方式的渴望,《向往的生活》一经播出便获得了极高的观看量和关注度。随着从综艺节目的发展,许许多多传统的节目如雨后春笋一样涌现出来,使得观众的节目单愈加单一,最终视觉疲劳。慢综艺的出现改变了以往快综艺的创作理念,把节目的重点放在日常生活上,节目的节奏较为轻松、缓慢,用平凡的日常生活来展现人物关系与自然风光。基于上述内容,本论文将以传播仪式观及人类学相关理论为研究依据,通过对《向往的生活》节目进行解读,来揭示慢综艺在我国的成功方式,并通过本文提出对我国慢综艺节目创新发展有利的方式方法。第一章主要对节目《向往的生活》的基本情况以及发展历史做以概述。本文以《向往的生活》的人物、选择场景与节目进程三部分开始进行分析,并对进行阐释,研究节目的仪式化价值与革新,通过仪式观探讨这档节目深层次的价值与意义,带给了此类节目传播和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向往的生活 慢综艺 慢节奏 成功
一、《向往的生活》节目概述
随着我国电视节目日新月异的发展,“慢综艺”类型的真人秀节目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也涌现出一大批制作精良的慢综艺真人秀节目,《漂亮的房子》、《中餐厅》等节目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本次研究围绕慢综艺节目为主要研究对象,在研究目标应当选择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作品,因此本次研究主要聚焦《向往的生活》这部慢综艺节目,并以此为目标展开多维度、深层次的研究和分析。这档真人秀一经播出,收视率稳居国内前列,由此说明该节目整体质量较高。其次,从内容角度出发,该剧第一次从田园生活为切入点,淡化明星们的角色,而是以普通农户的角度出发记录田园生活,该解决受到各个年龄段观众的肯定。如今媒体传播环境中,各类综艺娱乐节目质量良莠不齐,但不可否认,依然有不少节目坚持创新,将综艺节目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理念形成有机结合的整体,在欣赏节目的同时,逐渐培养观众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审美体系,但从综艺节目整体环境分析,确实存在多个方面的不足,这部分问题是如今综艺节目深化改革的关键点,对我国综艺节目的发展起到重要促进作用。
(一)《向往的生活》节目基本概述
《向往的生活》是湖南卫视、浙江合心传媒共同打造的纪实类生活服务综艺节目。节目设定为主人公共同融入乡村田园生活,为观众还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恬静生活。该剧共有五季。第一季是是由何炅、黄磊、herry共同参与主持的,这一季的主题是“农夫篇”。每一集节目组都会邀请一个嘉宾到家里做客,通过田园生活中的砍柴、耕地、抓鱼等活动,让主持人和嘉宾亲身体验农民的日常劳作,也将观众的视角从繁华都市一下子拉回恬静温馨的乡村生活中,这也是该剧深受观众青睐的重要原因之一。
《向往的生活》节目主要模式
《向往的生活》的节目规则主要是在乡下条件有限的情况当中去满足飞行嘉宾所点的菜品,在每季节目的开始,导演会根据当时所在地的具体情况来布置本季的基本任务,节目的基本规则是用农产品或农副产品来换取相应的物资,由常驻嘉宾与飞行嘉宾来共同完成任务。在嘉宾的选取上,除了节目组最开始邀请的常驻嘉宾以外,每期节目都会安排不同的飞行嘉宾到来作为当期的访客。在节目拍摄地址的选取上,节目组会选择远离城市喧嚣的村落,能够更好的让嘉宾忘记城市中快节奏的生活,来感受大自然带来的安静与祥和。节目的初心是打造一个在接近真实的田园生活,让为一位嘉宾都能感受慢节奏的生活,享受劳动所带来的成果。在生活环境中,节目组设置了“蘑菇屋”来当作根据地,嘉宾们在“蘑菇屋”里利用节目组提供的生活用品,来做饭、插秧、收获农作物等。在晚饭过后进行日常的娱乐活动,除了游戏和才艺展示以外还会有每位嘉宾谈到生活以及自己对人生的感悟,让看到节目的观众了解明星们不曾向人们展示的一面。
二、 以节目《向往的生活》为案例分析
(一)人物
1、固定嘉宾
在《向往的生活》这档节目不同于其他节目,只设有几位固定嘉宾,这使得观众在观看节目是更加感觉到真实。在没有设置主持人的情况下,嘉宾在节目中的表现尤为重要。主持人的任务是统筹全局、讲解规则、活跃气氛等,在常规的节目当中主持人一职是不可或缺的,但在《向往的生活》节目当中并没有沿用常规的模式,在节目中观众并不需要去寻找节目的引导者,节目中也没有所谓的进程,有的只是展现给观众最为真实的一面。在节目固定嘉宾的选取上都各有特色何炅作为湖南卫视的当家主持,在观众眼中的形象一直都是情商颇高,和蔼可亲的形象;黄磊让观众最为熟悉的就是在《极限挑战》节目中老谋深算,“老狐狸”的形象;彭昱畅不同于萤幕中的形象,给人一种邻家大男孩、憨憨的感觉;张子枫作为大家的“妹妹”始终是一种邻家女孩的感觉。几位固定嘉宾组合在一起展现了一种家人的感觉,在节目中正能量的表现得到了有效的传播。
2、飞行嘉宾
在节目当中除了常驻嘉宾以外,在能够引起观众注意的就是飞行嘉宾。在飞行嘉宾的邀请上大多都是观众所熟知的人不仅有宋威龙、郭麒麟等这样的当红小生,还有像黄渤、沙溢等中年演员,更加有女排队员这样的体育运动员。节目也因为这些生活习惯不同、年龄不同的嘉宾擦出了不少火花,增加了不少笑料。
3、明星职业形象符号的弱化
在节目当中,嘉宾们放下了明星的身份回归到日常生活当中,每一位常驻嘉宾在节目当中都代表着不同的角色,在抛弃明星身份的同时将以往日常生活当中的形象展现在观众眼前。黄磊在节目当中的形象是一为会做饭的爸爸的形象,作为“一家之主”的他除了每日家人的三餐以外还会给大家定制当日的计划,负责掌控全局;何炅在节目当中的形象的一位操心的妈妈的形象,因为个人和蔼可亲,有着特别好的人缘,平常的主要工作就是负责接待每日到访的飞行嘉宾,调节节目的气氛;彭昱畅和张子枫因为在电影《快把我哥带走》中饰演这一对兄妹,在节目当中也以兄妹相称,他们所展现给观众的就是一对平凡的兄妹,这也是节目的几大看点之一。几位嘉宾的组合也展现了中国传统家庭当中的氛围,在这样的设置当中弱化他们明星的身份,有的只是在田园生活当中一家普通人。
(二)环境场景
环境是生活开展的重要场所,是该节目流程的关键环节。”“人类每个个体,在他们共同创造的社会中基于底层的特征必须以人类惯用的符号进行表达,才能与他人形成连接状态,并受到外界的认可与接纳。”建立具有特殊意义的空间框架,对清晰明确梳理仪式展开有关键的促进作用,节目组在每季的选址上都是选择了一些独具特色的乡村小镇,该剧的前三季的拍摄地点分别位于北京郊区的密云县,浙江桐庐县、湖南湘西土家自治州,第四季的选址在云南的的西双版纳,第五季的选址在湖南常德的桃花源古镇。从场景的选择和应用上来看,节目组始终坚持“向往的生活”的创造理念,摈弃传统综艺节目中的奢华场景,最大限度还原简单的田园生活场景,为观众呈现别具一格的感官体验。让生活在都市钢筋水泥的观众,回归到淳朴简单的田园生活中,引发观众的心理共鸣,尤其在当前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下,人们每天都各类压力推着向前,久而久之人们已经出现了心理上的疲惫,而慢节奏的田园生活为观众呈现出独特的静谧风格,对于观众而言,是一种紧张生活中得以放松解压的重要栖息地。基于此,节目组最终以田园乡村生活为落脚点,通过镜头,让观众看到改革开放进程不断深化的农村新面貌,对国家形象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经济正步入稳步发展阶段。
三、《向往的生活》何以持续火爆
(一)建构理想生活状态
大众传媒体系具有现代社会传播性和普及性,它对社会舆论和社会风气的影响起到重要的影响,同时大众传播体系是生产和传播信息的构成部分,为受众展现社会的真实情况与结构脉络。社会生活在特定环境下需要通过电视综艺节目呈现出来,学术领域认为这种现象就是电视节目的“涵化”现象,可以理解为通过“润物静无声”的方式影响观众的价值取向和行为。
《向往的生活》是一档主打慢节奏的综艺型真人秀,节目组提前与嘉宾沟通,并预先设置相应的拍摄场地,在本质上与普通观众的实际生活存在这很大的差异。节目的主旨在于回归生活本身,美好的生活都是用劳动来换取的、无压力的田园生活。在生活节奏飞快的现代社会,看慢综艺成为了观众用来逃避现实生活,远离压力的宣泄口。在《向往的生活》中营造出了一种美好的“乌托邦”,没有每日繁杂的工作与琐碎,有的只是一日三餐与朋友,唤醒了人们对于纯真生活的美好向往,在节目中所展现出来的无不是在现代社会当中人人都向往的生活。观众通过观看视频的形式来排解心中的压力,同时也在构建这理想中的生活方式。
(二)中国传统礼仪传播的新模式
心理学家认为,公众的集体记忆大部分时候需要通过特定仪式和实践活动来体现,社会仪式更注重公众层面的仪式打造和推广,身体实践更重视老一辈对小一辈的教导和传承。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持续发展,电子媒体的的发展变革日新月异,在此时代背景下,传统社会遵循的熟人社会和小范围交际开始被不断拓展。此外,数字化的高速发展,让不同年龄层的年龄鸿沟跨度更大,从多个层面对现代社会的人际交往机制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传统叙事方式在如今的媒介传播机制来看发挥的效果极为有限,新型传播模式随着高新技术的出现,逐渐取代了传统传话式的叙事模式。基于此背景,电视综艺节目同样可以作为有效的教育传播载体,承载公众的集体记忆和心理共鸣。电视节目为受众呈现出一种具有仪式感的生活方式,将个人记忆融入公共情感的向往中。
传统仪式和综艺节目针对集体记忆的仪式打造的差异,前者侧重于通过真实的参与和建设,后者更注重建立在集体认同和记忆中虚拟性文化符号。通过多种节目形式传达的集体记忆,是一种创新型的教导和传授行为,更趋向于对文化符号的解析过程,达到传统文化与丰富多样的仪式表达方式相结合。社会公众相互之间存在多种互动关系,个体通过对流行文化的评判和选择,以此作为个体生活方式写照。和传统宗教庆典的仪式不同的,综艺节目的仪式不受时空的局限,它以电视媒介作为传播载体,传播范围更加广泛,为社会公众传播各类文化符号和互动模式,此类仪式对年龄和阶层并没有明显的界定,展现出极强的适应性和普遍性。在《向往的生活》中,电视文化仪式发挥的淋漓尽致,并与受众建立一定心理联系,通过心理共鸣提升节目的整体文化内涵,此外,也从不同角度提升受众的参与感,对年龄和阶级不做任何限制,节目中呈现的日常劳作、集体生活等内容都能产生极强的心理共鸣,从而提升受众对节目的亲切感和归属感,通过电视节目的载体形成一种虚拟性的文化仪式。麦克卢汉在研究中认为,“如今,人类如果希望认清自身的文化方向,毫无例外与特定的技术形式灌输的压力保持距离,若想清晰发现这一点,可观察技术尚未染指的某个社会角落或历史时期就即可。”换言之,新型媒介将我国传统美德形成有机结合的整体,通过这种方式对人类生活造成一定改变,通过建立新型社会行为轨迹,形成新型的文化传播模式。
该节目中随处洋溢着中国式文化中复杂多变的人际交往,这是亘古不变的主题,也为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播拓宽了渠道。该剧为观众呈现了多种人际关系的模式,教师与学生、母子、情侣、多年老友之间的微妙关系一览无遗,让观众在观看时融入自身的感受与联想。比如第一季中,宋丹丹和巴图这对母子,虽然母亲抱怨儿子的“没啥作用”,但并不吝惜对孩子每一个成绩的认可与支持;黄磊和海清是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当两人相遇时,海清依然表现出足够的谦卑和尊敬;作为多年的朋友,何炅和谢娜在节目中也展现了亲密无间的默契。多种类型的人际关系传播在节目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让受众从中与自身感受建立心理层面的连接。同时节目中传递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礼仪,最大限度发挥了电视节目言传身家的社会意义。
(三)仪式中的场景:聚合归居田园的受众情感
如今不少电视综艺节目出于收视率和精彩程度等方面的考虑,盲目追求紧张刺激,甚至突破正常人类底线的方式,虽然在短时间内确实让受众感到刺激,但随着高节奏的生活压力和同质化的节目形式,观众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审美疲劳。在愈发浮躁的社会环境下,慢综艺为观众呈现出恬静舒适的生活场景,加强受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感,通过虚拟场景与公众记忆的结合,达到分享情绪和情感诉求,让观众紧张的情绪得以舒缓放松,为受众重压之下的情绪提供短暂的小憩空间。
此种类型的电视仪式,有效促进受众内心感受与节目传播的情绪一致,全面调动集体记忆和情感体验。并通过此种传播形式加强充分调动个体情感诉求。将公众的关注点融为一体,形成公众的情感集合点。这一点在节目中也很好的体现,让受众如同亲身参与体验感受,从而最大限度发挥电视节目的仪式化效果。综上所述,《向往的生活》为受众呈现慢节奏下的生活场景,节目的背景设定为为乡村生活,为观众呈现简单且恬静的乡村农作生活,嘉宾和主持人都需要通过自己的劳作而忙碌,他们与当地农民一样,需要为了三餐努力劳作。这种简单且单纯的田园生活,恰恰是生活在都市钢筋水泥的现代人无法拥有的生活,在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们时刻处在高压的状态下,移动终端设备虽然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拉近人际关系间的沟通距离,但也某种程度上导致现代人的孤独感加剧。
该剧初看只是一档以日常生活为主的纪实类真人秀,却受到大量观众的肯定,其中的关键之处在于它具备极强的治愈功能。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会不由自主与自身产生联想,这是国人普遍存在的原始情怀,是我国悠久历史中留存下的文化精髓,也可以理解为一种难以言语的情愫。观众青睐的是恬静舒缓的田园生活,更是逃离资本的生活态度,无不让观众从中感受到返璞归真的体验感,从而产生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现代社会的文化环境中,功利主义充斥着社会各行各业,与之相比,这份远离功力的恬静与向往极为宝贵,想要实现需要付出极大代价,正因如此,才更显得珍贵。慢综艺这种电视仪式从中表达了生活中的仪式感的重要性,对于受众而言,更是一种现实生活中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的慰藉。该剧为观众呈现岁月静好的画面,一家人在农庄中辛勤劳作,不受外界过多因素牵绊,经常有朋友上门探访,大家无忧无虑地聊天,天地之间,炊烟袅袅,在柴火的静静之间,弥慢着恬静与祥和,真是这种安静悠闲的生活方式,与受众产生极强的心理共鸣,受到受众的好评。
该剧可以理解为我国传统农耕时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的写照,为观众呈现延续上千的小农经济,主持人和嘉宾一切生活物资都需要自己劳作获得,这就是小农经济中的自给自足,嘉宾到此同样需要劳作才能有饭吃,有地睡。在这里真实还原了小农经济时代以物换物的社会环境。在现代社会中,这样的生活已经难以实现,该剧的亮点正是为观众还原这种恬静简单的田园生活,从日常劳作中向观众传递“向往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不可否认,综艺节目和现实的乡村生活确实存在一定差距,但即便如此,依然让受众从节目中找到心理情感枢纽,以此为载体还原生活的本质,从简单的生活中传递最为朴素且真挚的道理,也从侧面让如今越来越强的“都市优越感”文化进行反思。
(四)倡导慢节奏的精神理念
该剧的传播仪式同样是一种生活建议的提供,通过电视载体的形式传递慢生活的精神诉求,从中传递大道至简的生活理念。节目设置本身没有固定的任务和环节,不需要主持人刻意推动节目发展进程,为主持人和嘉宾营造出放松的环境,进而最大限度为受众呈现真实的慢生活场景。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场景设置和嘉宾上的自由发挥,节目的配乐同样起到加分效果,该剧的培育大多以轻柔舒缓的轻音乐为主,其中让人印象深刻的片尾曲《农夫渔夫》,其清新舒缓的旋律与节目理念高度契合。其次,在节目的后期剪辑中,也融入不少后期动画制作元素,在保证节目画面真实有趣的基础上,更增添了整个节目的氛围感和仪式感,赋予节目画面极强的趣味性。比如后期剪辑中的小鸭子灯,时常出现在电视画面上的手臂,与现实画面融为一体。除此之外,参与嘉宾对这种慢节奏生活的感悟和体验同样关键,其中有一集邀请的嘉宾是王中磊,这位华谊兄弟的总裁在外界看来总是往返于各个商务场合中,每天过着觥筹交错的生活,在节目中却为观众呈现放松、朴素、休闲的一面,即便是公司总裁,同样需要劳作,吃的和大家一样的饭菜,这个画面让受众尝试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尽量将生活节奏放慢下来,为自己的生活增添少许仪式感,提升人们的幸福感。
四、国内慢综艺的反思与启示
(一)慢综艺并非纯娱乐产物
当然,慢综艺并非盲目的“慢”,快慢之间需要通过节奏的把控,才能达到引导正确生活价值取向的效果。慢综艺之所以深受受众欢迎,与当前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不无关系。不少受众身处职场中,人们在职场上承受的压力的压力找不到精神上的释放,逐渐产生不同程度的倦怠心理。与职场相似的是,现代社会中的快节奏生活,让人们开始变得浮躁,慢节奏的出现让都市中的观众领略了生活的多面性,创设出一种远离喧嚣的恬静生活氛围。此外,慢节奏综艺深受年轻观众的青睐,成为这部分群体快节奏生活状态下的精神小憩空间。基于此效果,也让慢节奏综艺节目展现出极强的适应性,是目前较为流行的的综艺模式。娱乐节目如果盲目营造紧张刺激感,不重视传统文化和审美价值的塑造,极易造成受众的审美疲劳。著名作家尼尔·波兹曼在著作《娱乐至死》中提到:“泛娱乐化的电视节目无法长时间吸引受众,它会导致受众逐渐缺乏对自我精神世界的思考。”这与我国当前的电视节目发展现状高度契合。这一点,电视节目的制作方早有共识,因此提升综艺节目的整体质量势在必行,并坚持在节目制作中融入创新思维,通过仪式化的传播方式为受众传递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审美体验,而不是盲目迎合受众猎奇、刺激的口味。《向往的生活》在这一层面上,确实为受众带来精神上的慰藉与滋养,这并非盲目的“说教式”教育,而是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递观点和价值,更易于接受。不通过娱乐作为工具吸引关注是所有电视综艺节目最终的发展目标,同样也是大众传播艺术的创新之处,这一点不仅体现在慢综艺上,也要求其他电视节目为此努力,持续推进节目制作质量,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在收获受众好评的基础上,发挥综艺节目的社会价值。此外,消费文化逐渐发展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电视媒体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传播,渠道,对于文化的制造和传播起到不可忽视的关键作用。综合当前我国电视消费文化,《向往的生活》为受众还原了一个自给自足且充满幸福感的生活形态,观众对呈现出来的生活形式极为推崇,愿意为此付出时间成本和观看成本。但田园生活从另一层面观察实则是一种粉饰生活的假象,换言之,节目展现的生活形态对于个体而言并非易事,它不可避免存在虚拟和想象的空间。人类社会从诞生至今,受到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影响,从而形成复杂的群体,个体往往愿意相信自己看到的一面,却没有展开深入了解和分析。在节目中,部分情节的设置会导致受众存在片面化的观点,如在现代生活已经没有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了;节目中出现的小动物,最终的归宿依然是农户饲养,主持人和嘉宾并不会与它们长期生活;节目设定的场景在开拍之前需要进行设备上的设计和调试,对于普通人而言是一笔难以承受的开支。其次,节目在传播消费文化中同样存在一定误导成分,对于部分受众而言,节目中存在一定享乐主义的影子,人们并不需要为了生活奔波,就能享受岁月静好的生活。也只有明星才能真正过上这种舒适的生活,这些观点和体验同样是节目传递出的负面影响。由于节目传播一定消费理念,无形中让受众为此付出一定成本,甚至出现多种形式的负面情绪。随着多种传播媒体的推动下,消费文化已经全面融入受众的生活中,并对他们的工作和生活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正确认识并杜绝电视消费文化的侵蚀成为如今电视制作产业必须重视的重要问题,不仅要找到受众青睐的节目形式,更需要从中传递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审美体验。
(二)主体选择过于同质化
在一部综艺大火过后,更多出现的就是同类综艺的出现,这也是观众质疑抄袭的问题所在,想到慢综艺更多的就会想出“田园生活”等相似题材。“慢综艺”题材基本上都是明星的生活方式与田园风光,内容同质化严重。
(三)创新能力不足,传受互动效果差
节目的环节大多重合,许多的“慢综艺”的流程都设置是招待客人,从《向往的生活》中每期为招待客人来制作食物,体验劳动过程,或者是其他综艺大多大相径庭,无论节目的形式如何改变,但唯一不变的就是招待客人。
结语
本次研究主要围绕《向往的生活》展开多维度、深层次的研究和解读,综合节目人物设定、场景营造、节目流程等方面进行剖析,并认为受众的心理共鸣和认同感是节目成果的关键所在,受众从恬静舒缓的田园生活中找到繁忙生活中的小憩空间,在本篇文章当中,首先是对节目中的人物进行梳理,可以发现,在节目当中明星都褪去了所谓的明星光环,展现出日常生活当中真实的样子,满足了观众对于明星的好奇心,同时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人情关系”进行弘扬,节目以不同类型的乡村小镇还原田园生活场景,这种相对写实的综艺形式让受众产生身临其境的体验感。节目中并没有固定环节的设计,没有设置关卡与进程,让节目情节模式干净的同时,更让观众的感受到精神上的放松,拉进了节目与观众的距离感。不仅从节目当中得到了归属感,并从中感受与学习到了节目所要禅师的价值观念,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人情”建构提出新的传播模式。在本次研究的过程当中也存在着不足之处。首先,本次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对节目的反复观看来记录,无法做到尽如人意,文章当中也会存在披露。笔者希望通过围绕《向往的生活》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探索我国慢综艺的发展现状,目前我国慢综艺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创新,不少内容和场景过于同质化。基于此,当前阶段的慢综艺应当明确自身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措施,唯有如此,才能让慢综艺这种电视节目形式焕发生机,不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马堉金.媒介融合环境下综艺节目的创新与发展——以《向往的生活》节目为例[J].传媒论坛,2023,4(14):66-67.
[2]王心明,徐明.乡村生活类慢综艺的劳动价值偏失探究[J].东南传播,2023(06):129-131.
[3]王云.慢综艺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与场景重构——以《向往的生活》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23,42(11):110-112.
[4]肖露.新媒体时代电视综艺节目营销策略研究——以《向往的生活》为例[J].营销界,2023(20):24-25.
[5]于禧文.中国综艺节目的发展路径探析——以慢综艺《向往的生活》为例[J].传媒论坛,2023,4(06):10-12.
[6]马梦菲.浅析慢综艺《向往的生活》中的文化和社会价值[J].新闻前哨,2023(02):101-102.
[7]李泽齐.浅析慢综艺节目的创作模式——以《向往的生活》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23,42(02):113-115.
[8]罗庆文.浅析慢综艺的成功与困境——以《向往的生活》为例[J].新闻前哨,2023(01):62-63.
[9]方静,张静,王文露,韩飞,胡悦,朱钰杰,倪琳.百度指数视角下的综艺节目取景地网络关注度研究——以《向往的生活》为例[J].绿色科技,2023,23(01):184-186.
[10]李俊杰.快时代背景下慢综艺的生存之道——以《向往的生活》为例[J].新媒体研究,2020,6(24):97-99.
[11]要昕.论慢综艺《向往的生活》的创新性[J].牡丹,2020(24):52-53.
[12]崔杨杨.慢综艺节目的情境构建、叙事表达与价值呈现——以《向往的生活》为例[J].新闻传播,2020(23):19-21.
[13]柯琴.慢综艺中人际互动对受众的影响——以《向往的生活》为例[J].媒体融合新观察,2020(05):88-90.
[14]张琛.生活旅行类“慢综艺”节目剪辑技巧探析——以《中餐厅》和《向往的生活》为例[J].新闻文化建设,2020(10):64-65.
[15]谢慧铃,张钰培.慢综艺节目中人际互动对受众的影响——以《向往的生活》为例[J].科技传播,2020,12(16):98-101.
[16]李琳. 慢综艺《向往的生活》传播研究[D].河南大学,2020
[17]Melinda Smale,Joginder Singh,Salvatore Di Falco,Patricia Zambrano. Wheat breeding, productivity and slow variety change: evidence from the Punjab of India after the Green Revolution *[J]. Austral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2008,52(4):
[18]Jinpeng Wen,Qun Chen. Analysis on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v Slow Variety[P]. 2020 2n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Research Conference,2020.
[19]Guoao Song,Yiqing Li,Siqi Wu. The Construction of Emotional Aesthetics in Slow Variety Shows of Healing: a Case Study of China’s First Voice Interactive Reality Show Welcome Back to Sound[P]. 2020 8th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Economics, Social Science, Arts, Sports and Management Engineering Conference,2020.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847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