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学习压力、家庭环境特征与抑郁倾向的相关研究

摘要: 为了探究中学生学习压力、家庭环境特征和抑郁倾向的相关关系,随机抽取了安徽省会宫中学357名中学生作为被试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抑郁倾向:中学生抑郁倾向总体

  摘要:为了探究中学生学习压力、家庭环境特征和抑郁倾向的相关关系,随机抽取了安徽省会宫中学357名中学生作为被试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抑郁倾向:中学生抑郁倾向总体处于轻度抑郁状态,样本平均分与总体平均分相接近;中学生抑郁总分无明显的性别差异,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2)家庭环境特征:家庭环境特征的10个因子与选定的常模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亲密度、成功性的均值相差较高,情感表达、文化表达、组织性和道德宗教观的均值相差较小;独生子女的亲密度、矛盾性、独立性、成功性、组织性、娱乐性和道德宗教观平均值要高于非独生子女,而情感表达、文化性和控制性平均值要低于独生子女;矛盾性和道德宗教观在独生差异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3)学习压力:中学生学习压力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样本平均分与总体平均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高一学生学习压力最低,高二得分高于高一,高三学习压力得分最高,三个年级之间的学习压力程度存在显著性差异;留级的中学生学习压力得分高于非留级学生,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4)抑郁总分与学习压力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且是正向相关。(5)亲密度、矛盾性、独立性、成功性、组织性、娱乐性因子与抑郁倾向存在显著性相关,且是负向相关;情感表达、道德宗教观与抑郁倾向存在相关关系;而文化性、控制性与抑郁倾向不存在相关关系。
  关键词:中学生;抑郁倾向;学习压力;家庭环境

       1问题的提出

  1.1研究背景

  中学阶段是一个特殊的过渡阶段,其生理和心理方面都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同时面临着学业压力和成长的困惑,抑郁的发病率也呈现上升趋势。中学生抑郁不仅可能导致学生对学习、生活失去信心,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考试成绩,还会对学生在人际关系和适应社会能力上有所影响[1]。
  高中学习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阶段,目前我国高中生普遍存在着学习压力过重的问题,过重的学习压力会影响高中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这已成了一个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2]。研究表明中小学生中有90.3%的学生感到学习压力重,学生学习压力大已经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高中生由于面临高考的竞争,其学习压力问题更加突出。过重的学习压力会对高中生的身心成长带来不良的影响[3]。生活事件与抑郁的回归分析表明,学习负担重、受人歧视、冷遇、不喜欢上学、家庭经济困难、与同学或好友发生纠纷、升学压力、被盗或丢失东西、考试失败或不理想、受批评或处分、生活习惯明显变化、恋爱不顺利或失恋、被罚款等12类生活事件对抑郁的预测作用较大[4]。
  青少年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面临的压力呈多样化,不仅来自自身的成长压力和学习压力,而且也有父母、老师及社会的外部压力。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既重要又复杂的影响,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家庭环境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家庭关系、家庭教养方式、家庭结构缺陷以及家庭生活环境。中学生抑郁障碍的发生与患者家庭环境特征有关,抑郁障碍患者家庭成员之间亲密度低,父母忙于工作,很少陪孩子参加娱乐活动,中学生常处于枯燥乏味的学习环境中。抑郁障碍患者情感表达不良,拒绝批评水平高,有可能会加重这一结果,且孩子表现抑郁时间越久,父母批评越高,越不利于孩子的情绪康复[5]。
  影响高中生心理健康的主要有学校教育、家庭环境、社会文化、和学生自身等多个因素。其中学校教育和家庭环境这两个因素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最大,说明高中生以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为主[6]。因此,对中学生抑郁倾向的产生主要从学校和家庭两方面考虑。

  1.2概念界定

  1.2.1学习压力
  学习压力,是指人在学习活动中所承受的精神负担,学生在就学过程中所承受的来自环境的各种紧张刺激,以及学生在生理、心理和社会行为上可测定、可评估的异常反应[8]。学习压力主要来源于学校、社会和家长方面,而当学生学习压力过重时,会出现食欲不振、睡眠质量较差、失眠、容易生病,有时还会出现恶心、呕吐等生理反应,在情绪上会表现为容易沮丧低落,经常显得不耐烦,暴躁、易怒;说话冷言冷语,对自己、他人的评价以及对事情的描述都有消极倾向;和家长关系紧张,对父母有抵触情绪或经常与父母发生冲突,在学习上会表现为敷衍、厌烦监督、抱怨、对自己学业过分苛责、对自己没信心等,严重影响了学生们的学习和日常生活。
  1.2.2家庭环境特征
  家庭环境特征[9]主要包括:亲密度,即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承诺,帮助和支持的程度;感情表达,即鼓励家庭成员公开活动,直接表达其情感的程度;矛盾性,就是家庭成员之间公开表露愤怒、攻击和矛盾的程度;独立性,即家庭成员的自尊、自信和自主程度;成功性,是指将一般性活动(如上学工作)变为成就性或竞争性活动的程度;知识性,即对政治、社会、智力和文化活动的兴趣大小;娱乐性,即参与社交和娱乐活动的程度;道德宗教观,对伦理宗教和价值的重视程度;组织性指安排家庭活动和责任时有明确的组织和结构的程度;控制性即使用固定家规和程序来安排家庭生活的程度。
  1.2.3抑郁倾向
  当前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几乎每个人都在超负荷运转,很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抑郁情绪,这是一种很常见的情感成分。冯正直[3]认为青少年抑郁是指青少年期出现的以忧郁为主的显著而持久的悲哀、不幸和烦躁的情绪、行为和身心不适症状。刘凤瑜认为中小学生的抑郁指的是他们对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一种不良情景或事件的一种反应,是一种无愉快、悲伤或精神痛苦。这种无愉快、悲伤或精神痛苦可能是暂时的,也可能是持久的、相对稳定的。目前大多将青少年抑郁分为3类。第一类,抑郁情绪,指一个人悲哀、不幸福和烦躁的心境,是个体对环境和内在刺激的一种情绪反应。第二类,抑郁行为的症状,指由青少年行为问题而引起的个体悲哀情绪的现象,与青少年退缩、身体不适、社会问题、思维问题、注意问题、攻击行为、过失行为等密切相关。第三类,基于临床诊断的抑郁障碍,指抑郁的严重状态,即个体由于长时间受到抑郁影响而不能进行正常学习和生活,表现为食欲下降、睡眠障碍、疲倦、低自尊、注意力难以集中、无望感、想自杀等心理和生理症状[7]。

  1.3研究现状

  1.3.1中学生抑郁倾向的相关研究
  目前抑郁症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疾患,据研究统计,平均每年有11.3%的人患抑郁症。抑郁症已经成为21世纪危害人们身心健康的主要因素。抑郁症是一种以持续情绪低落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是一种发病率高,危害公共健康,引起严重的功能损害以及巨大的社会负担的精神疾病。抑郁症目前已经居于心理问题的首位。近年来,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越来越多,X的一项研究表明,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病率约为8.3%,女性青少年的发病率显著上升。抑郁症已经成为当今青少年普遍的心理疾病之一[10]。
  60%-90%的青春期抑郁症在一年内可缓解。然而,数项随访研究表明,其中40%-70%会在随后3到5年内复发。青少年抑郁症预后不佳,相当大的一部分症状会延续到成年。成年人的抑郁障碍往往是由青少年抑郁发展而来,甚至可以认为青春期抑郁症是成年抑郁症的早发亚型。青春期抑郁症预示着成年期广泛的心理健康问题[11]。因此,充分了解青少年抑郁症的预后情况、探析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对有效预防和治疗青少年抑郁症具有重要的意义。
  洪忻[12]等人用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父母受教育程度均与抑郁症状呈负关联,仅父亲受教育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此,父母受教育程度尤其是父亲受教育程度是中学生抑郁症状的一个重要研究因素。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父母受教育程度高,对子女的期望也就更高,父母可以用拥有的知识影响和教育子女,同时在学习上也给予较好的指导;相反,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父母在子女学习方面提供的帮助十分有限。
  在独生与非独生中学生抑郁症状及影响因素分析研究中,黄莹[13]等发现独生子女抑郁症状检出率低于非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比独生子女受到更多来自个体健康状况、班级、学校及经济方面因素的影响。另外,独生子女大都居住在经济状况更好的地区、父母亲文化程度更高、家庭经济状况更好、课余生活较丰富多样,且童年生活更愉快。因此与独生子女比较,非独生子女面临更多危险因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针对独生与非独生中学生的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14]。
  1.3.2中学生学习压力的相关研究
  中学生的压力来源,不是单方面的,但更多的来源是学习带来的压力。在时间利用上,中学生每天在校学习超过10小时,课后还要大量的家庭作业需要完成,睡眠时间严重不足。家长对学生的过高期望,往往给学生无形的压力,学生通常害怕考试不理想,从而觉得对不起家长。另外自我期望比较高,这在学习比较好的班级同学身上比较明显;很看重考试成绩,非常担心成绩下滑。成绩下滑后,自信会不断的减少。另外还有学习偏科带来的焦虑。适度的压力能使人的情绪处于兴奋状态,活跃思维力增加反应速度对人是有益的产生正面效应。如果完全没有压力身心处于一种松散和不紧张的状态个人潜力就无法发挥。然而压力过大便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1)压力对个体情绪的负面影响。大部分的压力都会让人感到不舒服会带来不愉快的情绪其中最主要的是焦虑和沮丧。焦虑中含有不安和忧虑的成分显示当事人在遇到压力后有些慌张不知该怎样做同时又希望找到新的策略。过高的焦虑值使学生效率降低。沮丧中含有失望、抑郁甚至悲伤的成分尚未找到应付的新途径,情绪产生陷入低潮的倾向,长期压抑得不到释放就容易引起各种心理疾病。(2)压力对个体认知的负面影响。当一个压力来源被个体认定为有威胁时认知智力方面的功能就会受到影响[15]。
  张志华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对5所中学的3798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较常发生的生活事件为学习压力和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与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受惩罚及健康适应有关的10项生活事件对中学生可产生较大的应激影响;中学生抑郁检出率为38.4%,年级、家庭类型、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和健康适应与中学生抑郁的发生存在相关[1]。
  有研究者采用分层抽样法对高中三个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近三分之一的学生感受到较高压力,多数学生有中等程度的压力,女生压力感高于男生[16]。
  1.3.3中学生家庭环境特征的相关研究
  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既重要又复杂的影响。已有研究发现,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家庭环境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家庭关系、家庭教养方式、家庭结构缺陷以及家庭生活环境。国外研究表明,家庭亲密度与家庭成员的心理功能密切相关[17]。亲密度低的家庭,矛盾冲突多,成员间的关系就会不和谐,导致家庭中的青少年更易出现负性情绪[18]。
  郑睿智、董永海等采用抑郁自评量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和简易应对方式量表对安徽省合肥市3所中学304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是中学生中有抑郁表现的1031人,检出率为33.91%,由此可认为家庭环境及应对方式是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8]。
  刘丹等采用抑郁自评和家庭环境量表对840名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为43.5%的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情绪,但以轻度抑郁(30.8%)为主;女生的抑郁得分高于男生,高中生抑郁和家庭矛盾性得分高于初中生;中学生抑郁均分与家庭亲密度、情感表达、文化性、娱乐性和组织性存在显著负相关,与家庭矛盾性有显著正相关[19]。

  2研究方法

  2.1被试

  本研究随机抽取会宫中学357名高中生作为被试,收回有效问卷300份,有效率为84.0%。其中男生有179人,女生有121人。

  2.2测验工具

  2.2.1抑郁自评量表
  抑郁自评量表[10](Self-ratingdepressionscale,SDS),是含有20个项目,分为4级评分的自评量表,原型是Zung抑郁量表(1965),其特点是使用简便,并能相当直观地反映抑郁患者的主观感受。Zung氏等曾进行了SDS信效度检验,其内部一致性满意:0.73和0.92。计分方法:将20个项目的各个得分相加,即得粗分。标准分等于粗分乘以1.25后的整数部分。总粗分的正常上限为41分,标准总分为53分。抑郁总分=各条目累计分/80。结果:0.5以下者为无抑郁;0.5—0.59为轻微至轻度抑郁;0.6—0.69为中至重度;0.7以上为重度抑郁。
  2.2.2中学生学习压力问卷
  该量表[21]共21个项目,包括父母压力、自我压力、教师压力和社交压力四个维度,其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1,各分问卷的信度在0.63-0.76之间。测试一周内学生的心理状态,以及压力的来源。计分方法:回答是得1分,回答否得0分。评价标准:0—8分压力程度低,可能生活缺乏刺激,简单沉闷。9—15分压力程度中等,某些时候感到压力较大,仍可应付。15分及以上为压力过高,应反省一下压力的来源和寻求解决办法。
  2.2.3家庭环境量表
  家庭环境量表[9](FES)系Moss于1981年编制,共设90条是非题。该量表分为10个分量表,分别评价10个不同的家庭社会和环境特征。FES所评价的家庭特征包括:(1)亲密度;(2)情感表达;(3)矛盾性;(4)独立性;(5)成功性;(6)知识性;(7)娱乐性;(8)道德宗教观;(9)组织性;(10)控制性。各分量表的重测信度依次为0.75、0.62、0.73、0.55、0.92、0.81、0.91、0.76、0.90、0.63.

  2.3施测程序

  本研究采用信、效度较好的《抑郁自评量表》、《家庭环境量表》和《中学生学习压力问卷》进行问卷调查,随机抽取班级或个人之后,首先,主试向被试简单说明本次调查的目的和意义;然后分发问卷,主试要求被试认真阅读问卷的指导语部分,先填写问卷的基本信息部分,再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作答,作答时间限定为发卷后一小时内,做完当场收回问卷。

  2.4统计处理

  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剔除无效问卷,对有效问卷进行编号后,将数据录入spss22.0统计软件。首先通过描述统计等操作了解总体的平均分和标准差,如果有常模的,就要进行单样本t检验。再次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方法分析被试的抑郁总分和性别、年级,家庭环境特征和家庭类型、是否独生,以及学习压力和是否留级、年级等方面的差异。再通过相关和回归分析等操作分析出中学生抑郁倾向与学习压力和家庭环境特征的关系。

  3结果

  3.1中学生抑郁倾向的结果

  3.1.1总体状况
  将本研究的数据作为样本,与抑郁自评量表中的中国常模界定值0.53[20]进行单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1:
中学生学习压力、家庭环境特征与抑郁倾向的相关研究
  经过事后检验发现,高一和高二年级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高一和高三年级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高二和高三年级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高三学生抑郁总分最高,高二次之,高一最低。

  3.2家庭环境特征的结果

  3.2.1家庭环境特征的总体分析
  采用描述性统计对中学生家庭环境特征进行总体分析,参照X精神疾病诊断与分类手册第四版(DSM—IV)[22]进行单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5:
中学生学习压力、家庭环境特征与抑郁倾向的相关研究
  从表中可以看出,家庭环境特征的10个因子与选定的常模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亲密度、成功性的均值相差较高,情感表达、文化表达、组织性和道德宗教观的均值相差较小。
  3.2.2家庭环境特征的差异检验
  3.2.2.1独生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中学生家庭环境特征的独生差异进行分析,结果如表6:
中学生学习压力、家庭环境特征与抑郁倾向的相关研究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独生子女的亲密度、矛盾性、独立性、成功性、组织性、娱乐性和道德宗教观平均值要高于非独生子女,而情感表达、文化性和控制性平均值要低于非独生子女;矛盾性和道德宗教观在独生差异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

  3.3中学生学习压力的结果

  3.3.1中学生学习压力的总体情况
  以本研究为样本,采用单样本t检验的方法,与常模界定值11[21]进行比较,结果见表7:
中学生学习压力、家庭环境特征与抑郁倾向的相关研究
  从表中可以看出,中学生学习压力程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样本平均分与总体平均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3.3.2中学生学习压力的差异检验
  3.3.2.1年级差异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探索中学生学习压力程度的年级差异,结果见表8:
中学生学习压力、家庭环境特征与抑郁倾向的相关研究
  从表中可以看出,留级的学生学习压力得分高于非留级学生,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

  3.4中学生抑郁倾向与学习压力和家庭环境特征的相关分析

  3.4.1中学生抑郁倾向与学习压力的相关分析
  通过双变量相关对中学生抑郁倾向与学习压力进行分析,结果如表11:
中学生学习压力、家庭环境特征与抑郁倾向的相关研究
  从表中可以看出,家庭环境特征的10个因子中,组织性和独立性因子首先进入回归方程,其次矛盾性、娱乐性、情感表达也进入回归方程,共解释信息的20.8%。

  4讨论

  4.1中学生抑郁倾向的讨论

  从上述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本研究的中学生抑郁倾向整体处于轻度抑郁状态,样本平均分与总体平均分相接近,差异不显著。徐伏、海泉等人对江门市中学生抑郁倾向的调查结果为:抑郁症状总检出率为23.90%,其中轻度为14.23%,中度为6.76%,重度为2.92%[23]。其结果为无抑郁倾向学生占多数,其次是轻度抑郁,与本研究结果有所差异。可能的原因为两者地域不同,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也不同。本研究选取的被试所处的地域比较偏远,对高考成绩过分看重,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学生的心理压力;而徐伏等人选取的被试是处于比较开放的环境中,虽然对成绩也很注重,但同时也很尊重学生其他兴趣才华的发展,给学生的空间相对较大,更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
  中学生抑郁总分无明显的性别差异,但存在年级差异。随着年级的升高,抑郁总分也随之升高,高三学生的抑郁总分明显高于高一、高二学生。高中生即将面临高考,学校学业任务加重,学生的休息时间大大减少,家长和周围人群对学生的期望都会加重学生的心理压力。面临某次考试的失败,家长和老师如果表现出失望或焦虑等情绪,都会给学生负面的影响,造成负面情绪的产生。而逼近高考的高三学生,升学压力达到最大,各方面情绪的反应也会随之增大,如果自身不能很好的调节这些问题,抑郁情绪就会随之而来。

  4.2中学生家庭环境特征的讨论

  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家庭环境特征的10个因子与选定的常模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亲密度、情感表达、独立性、成功性、文化性、组织性、娱乐性和道德宗教观得分均低于对照组,矛盾性和控制性得分高于对照组,其中亲密度因子得分相差最大。李恒芳等人的研究结果为:患者组在亲密度、情感表达、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道德观、组织性、控制性等八个因子方面得分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其中差距最大的是亲密度因子,均值相差近2分;而矛盾性得分则高于健康对照组1分[24]。在控制性因子上,两者结果有所差距,可能由于本研究样本容量较小,选取的被试可能具有区域性,无法代表中学生总体。
  中学生的家庭环境特征在独生、家庭类型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本研究选取的被试,很多家庭为了生计,父母均会外出打工,留下孩子和老人在家,很多孩子自小就学会承担家庭责任。所以相对于可以互相帮助的非独生子女来说,部分独生子女的独立性、组织性等反而更高;在情感表达等方面,没有从小一起陪伴的兄弟姐妹,与父母相处的机会也较少,所以孩子与父母之间这些方面的能力会相对较弱。

  4.3中学生学习压力的讨论

  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学习压力样本平均分与常模平均分无显著性差异,中学生学习压力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赵丽霞、袁琳对天津市两所中学的中学生调查发现,仍然有40%左右的中学生承受着较大的学习压力,其中感到学习压力非常大的占9.1%,感到学习压力较大的占32.9%,感到学习压力适宜的占47.0%,感到学习压力较小的占6.4%,感到学习压力非常小的占3.1%[25],与本研究结果类似。中学生生活最重要就是学习,其主要压力也来源于学习。
  学习压力在年级和留级与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高三学习压力高于高一、高二学生,留级过的学生学习压力高于非留级的学生。赵丽霞等人的研究结果也显示,高年级学生的学习压力明显比低年级学生要高。高三学生在作息时间、学习任务上要求都高于高一、高二学生,很多存在偏科问题的学生,在自身较差的学科上会加大练习,若是劣势学科成绩得不到提升,会愈发加重学生的学习压力。留级过的学生由于本身已经经历过挫折,产生压力的可能会更大,害怕失败的心理也会增强,这些都不利于中学生的学习,同时会越发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

  4.4中学生抑郁倾向与学习压力的讨论

  中学生的抑郁倾向与学习压力存在正向显著相关,也就是说,学习压力越大,抑郁总分也会越高。徐伏等人用标准化偏回归系数分析出的结果表明,学习压力诱发抑郁作用最大,其次才是人际关系和其他因素[23]。中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里,学校生活占主导,而高中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在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上所需的花费的精力较少,也很少会产生较大的问题。所以学习压力就成为了学生心理走向的主导,压力变大,生理、心理负担都会加重。

  4.5中学生抑郁倾向与家庭环境特征的讨论

  亲密度、矛盾性、独立性、成功性、组织性、娱乐性因子与抑郁倾向存在显著性相关,且是负向相关,情感表达、道德宗教观与抑郁倾向存在相关关系;而文化性、控制性与抑郁倾向不存在相关关系。多元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组织性、独立性、矛盾性、娱乐性、情感表达因子与抑郁倾向的关系更为密切。李恒芳等人通过相关和多元回归分析发现,亲密度和情感表达与抑郁和焦虑的关系更为密切[24]。两者研究结果有明显差异,可能的原因是选取被试的不同,造成不稳因素的增加,得出的结果也具有代表性。中学生情绪不良会存在与家庭成员之间无法和睦相处,缺乏情感交流现象,导致矛盾增多,同时中学生会产生成就感、文化意识、价值取向降低等问题,从而越发加重中学生的抑郁总分。

  5结论

  5.1中学生抑郁倾向总体处于轻度抑郁状态,抑郁总分无明显的性别差异,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
  5.2家庭环境特征的10个因子中,亲密度、成功性的均值相差较高,情感表达、文化表达、组织性和道德宗教观的均值相差较小;而独生子女的亲密度、矛盾性、独立性、成功性、组织性、娱乐性和道德宗教观平均值要高于非独生子女,而情感表达、文化性和控制性平均值要低于独生子女,矛盾性和道德宗教观在独生差异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
  5.3中学生学习压力程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三个年级之间的学习压力程度存在显著性差异,留级的中学生学习压力得分高于非留级学生,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
  5.4抑郁总分与学习压力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且是正向相关。
  5.5亲密度、矛盾性、独立性、成功性、组织性、娱乐性因子与抑郁倾向存在显著性相关,且是负向相关;情感表达、道德宗教观与抑郁倾向存在相关关系;而文化性、控制性与抑郁倾向不存在相关关系。。
  5.6组织性、独立性、矛盾性、娱乐性、情感表达因子与抑郁倾向的关系更为密切。

  6研究不足与展望

  (1)样本代表性不够。由于人力、物力的限制,本研究只在农村一所高中选取被试,且由于该校偏向于理科知识,被试选取的不够具有代表性,以后的研究中需要尽量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2)在文献收集方面,有关文献由于时间、财力和精力的限制,研究者未能很好地搜集更新更全面的相关文献,可能遗漏了不少具有科学性的相关研究资料。在未来的研究中研究者会更仔细全面地搜集相关资料,深入进行文献综述。
  (3)在问卷填写过程中,由于本研究题目数量过多,可能造成被试在答题过程中的懈怠等负面情绪,降低数据的有效性。在以后的研究中,研究者应筛选出更简明和有效的问卷,便于被试答题。
  (4)本研究仅采用问卷调查法来研究被试,研究方法过于单一,可能无法全面可靠地得到有效的结果。研究者在今后会运用其他研究方法,如访谈、实验等。
  参考文献
  [1]张志华,王强,杨林胜,郝加虎,黄芬,程慧,叶冬青.中学生生活事件与抑郁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7,(03):226-228.
  [2]许碧云,陈炳为,倪宗瓒,黄雪竹.青少年行为和情绪问题与生活事件典型相关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02):11-13.
  [3]冯正直,张大均.中学生抑郁症状的流行病学特征研究[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4(4):263-266.
  [4]丁新华,王极盛.中学生生活事件与抑郁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1):788-790.
  [5]刘桂兰,韩国玲,马林山,马永霞.中学生抑郁障碍患者的家庭环境和生活事件特点[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3,(02):136-137.
  [6]胡胜利.高中生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心理学,1994,(02):153-160.
  [7]贺社新,苗艳敏.初中生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与抑郁的关系研究综述[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36-38.
  [8]郑睿智,董永海,李杰等.中学生抑郁与家庭环境及应对方式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12,(10):1280-1282.
  [9]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134-142.
  [10]杜雅楠.青少年抑郁症的相关研究和最新进展[D].2015
  [11]陶然,纪文博,张慧敏.青少年抑郁研究新进展[J].武警医学,2015,26(2):109-112.
  [12]洪忻,李解权,梁亚琼,王志勇,杨华凤,戚圣香,陈旭鹏,徐斐.中学生抑郁症状与父母受教育程度关系随访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2,(06):697-699.
  [13]黄莹,李燕,陈桂存,胡安艳,刘宏,黄鑫,郑志华,李姣.独生与非独生中学生抑郁症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1,(08):984-986.
  [14]PamelaK,SchraedleyMA,IanH,etal.Genderdifferencesincorre-latesofdepressivesymptomsinadolescents[J].JournalofAdoles-centHealth,1999,25:98-108.
  [15]李岩.高中生心理压力现状调查及缓解对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6.
  [16]吴申梅.高中生学习心理压力的来源及初步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3,(25):259-260.
  [17]16SerdevaS,TzvetkovD,ManolovaA.Familyandsocialdetermi-nantsofschoolmaladjustmentinstudentswithemotionaldisturb-ancesandbehavioraldisordersfromrecoveryschoolsinBulgaria[J].CentEurPublicHealth.1998,6(4):280-283.
  [18]KashaniJH,AllanWD,DahmeierJM,etal.Anexaminationoffamilyfunctioningutilizingthecircumflexmodelinpsychiatricallyhospitalizedchildrenwithdepression[J].AffectDistort,1995,35(1):65-73.
  [19]刘丹.中学生抑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6.
  [20]王征宇,迟玉芬.抑郁自评量表(SDS)[J].上海精神医学,1984,(02):71-72.
  [21]徐嘉骏,曹静芳,崔中立,朱鹏.中学生学习压力问卷的初步编制[J].中国学校卫生2010,(01):68-69.
  [22]王汝展,刘兰芬,葛红敏,韩建波.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作为外科住院患者抑郁障碍常规筛查工具的可行性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09,(04):251-253.
  [23]徐伏,海泉,律琴,黄奕祥.江门市中学生抑郁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5,(01):77-83.
  [24]李恒芳,曹素霞,张勇.焦虑抑郁中学生的家庭环境特征和认知倾向[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09):582-585.
  [25]赵丽霞,袁琳.中学生学习压力的现状调查[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02):18-21.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8609.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0年10月13日
Next 2020年10月14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