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心理行为训练是警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它影响团队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是保证警察依法履行职责,完成所有任务的重要保障。然而,根据调查的结果显示,大量的警察对目前的警察心理行为训练的情况感到担忧,警察的心理行为训练问题也受到社会越来越大的关注。
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和实践总结,警察心理行为训练工作实现了建立警察心理行为训练的机构和团队,理顺各级工作机制并实现服务网络的覆盖,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评估、心理训练、心理咨询、危机干预以及研究理论,帮助警方了解心理行为训练的基本知识,培养人们的心理行为训练意识,优化个人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自我调节和适应工作的能力,这对于预防和缓解警察心理问题、提高警察心理素质、增强公安队伍战斗力具有里程碑意义[[[]周沃欢.公安民警心理行为训练的理论与实践[J].广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1(02):3-8.]]。
然而,警察心理行为训练研究的内容相对零散,缺乏系统性概述,强调实证研究而忽略了理论讨论。基于此,本文立足于心理行为训练规范化、科学化和系统化,从组织机构、工作内容及运作机制、工作队伍建设角度出发,结合警察心理行为现状,分析探讨开展警察心理行为训练的理论体系结构,并设计相应的系统性内容,归纳完善警察心理行为训练工作的对策。
一、警察心理健康现状及相关研究
(一)警察心理健康相关研究
我国研究警察心理健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给与警察适时的心理服务,增强警察心理素质,强化警察队伍建设[[[]范如意.对公安民警心理行为训练的几点思考[J].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7(02):88-90.]]。从警察心理健康研究文献数量变化的走势图中可以看出,警察心理健康研究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呈起伏上升的趋势,观察近年研究文献数量变化,2012-2016年处于高峰期,2016年以来又有明显的下降。

观察警察心理健康研究文献的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图可以发现,警察心理健康研究的热点有心理压力、危机干预、心理训练等[[[]刘洋.警察心理行为训练的创新模式[J].警察实战训练研究,2008(02):52-55.]]。可见,开展警察心理行为训练要密切关注民警的心理压力,做到适时干预、及时提供心理服务以及进行心理训练。
(二)警察职业及心理健康现状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治安状况形式日益严峻,公安民警尤其是一线民警承担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繁重任务并长期处于高任务、高风险、高负荷状态,因此,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如下图:
1.高任务
从任务的执行来看,公安机关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对于职责范围内的任务,坚决执行、切实落实。近年来,地方省市机关更是推出“最多跑一次”等改革举措以推动公安民警办理业务、执行任务、服务人民的效率和质量[[[]张华威,宋晓明.公安院校警察心理行为训练课程建设初探[J].广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26(01):46-49.]]。
从任务的承担来看,公安民警按照警种划分主要有刑事警察、治安警察、交通警察、公安特警等等,他们分别承担着查处暴力性刑事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护公共财产和公民合法财产、以及维护正常交通秩序等繁重的任务。就维护治安秩序而言,从事警察职业,工作中接触到最多的就是治安问题,社会治安有不足,警察就要随时承担起任务。就维护交通秩序而言,交通警察上岗出勤频繁、加班经常,长期处于夏高温或冬低温恶劣环境,维护交通秩序任务量大。就从事刑事侦查而言,刑事警察侦查、勘验、调查取证等耗时久、工作繁重。
2.高负荷
从公安民警承担的工作量来看,公安民警始终坚持并切实落实“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对于群众的求助坚持“责无旁贷”的意识。据有关调查显示,公安民警平均工作时间多达其他XX公务员的2.5倍。
从公安民警的工作日常来看,公安民警除了有接处警、掌握社区居民基础信息等基础业务以及节假日、非常时期承担安保等行动任务以外,还要始终处于法律、体能、技能等学习、培训和考核的状态之中,工作量相当高[[[]陈庆.消防部队心理行为训练项目探析[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20(03):175-177.]]。就基础业务而言,公安基础业务是整个公安工作的基础,以专案组、内勤组、社区组、户籍管理等为主要职能部门,从事违法犯罪案件的侦破、档案管理、社区安全排查、身份证办理等基础业务。就行动任务而言,公安行动任务是进一步增强公安实干性,提升公安队伍形象的重要基础,包括安保行动、专项行动等,以扫黄、打非治违、清网行动为主要任务。就培训考核而言,公安培训考核是进一步提升执法办案人员个人能力的重要途径,以警务实战培训考核、法律培训考核、安全培训考核、计算机培训考核等为主要科目,包括车辆安检、破门、攀登越障、抓捕控制等内容。
3.高风险
警察职业的高风险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源于警务工作业务量过大、连续加班、通宵所导致的身心疲惫甚至过劳猝死等体质健康风险,另一方面源于警察执法所面临的袭警、冲卡、群体性事件等执法安全风险。就过劳猝死而言,公安队伍尤其是一线民警由于业务指标高而压力释放途径不良、长期白+黑的工作模式导致睡眠严重不足等原因导致突然性的过劳死或者猝死者占因公牺牲比例近七成。就暴力袭警而言,违法犯罪行为人对正常执法执勤的人民警察进行突然的暴力抗法、辱骂殴打等人身攻击行为发生率约为每小时1.11起。就群体性事件而言,群体性事件有人数多、规模大、矛盾复杂等基本特点,而公安民警在群体性事件中承担化解矛盾,防止事态恶化的责任。
二、警察心理行为训练的概念、目标任务和重要意义
(一)警察心理行为训练的概念
警察心理行为训练是一种指通过设置极限训练科目等方式,要求受训警察感知特定情景并调节心理行为,从而提高受训警察心理素质的受训方式[[[]宋羽.军人心理行为训练课程建设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警察心理行为训练科目以认知、极限、暗示以及开展情景性的心理因素分析。
(二)警察心理行为训练的目标任务
在开展警察的心理训练过程中,其工作的目标任务是分阶段进行的,如下图:
首先,通过创设能引发受训警察主观体验的场景,激发其紧张、恐惧或其他的原始心理感知;其次,以自我调节为主、教员调适为辅不断减少紧张感、恐惧感,增强心理适应能力,通过教员总结点评以帮助学员更好的认识自我心理状态;最后,通过对各种特定场景的反复训练达到提高受训民警心理素质的最终目标。
(三)警察心理行为训练的重要意义
开展警察心理行为训练是激发公安民警潜能、提高民警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从而能够更好的维护民警心理健康,对增强民警战斗力具有深远意义。如下关系图:
1.提高民警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警察执法的基础,它集中体现于警察执法在遇到各种困难时足够冷静和理智,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适时地做出正确的选择。
警察心理行为训练通过极限、情景等模拟训练使受训学员反复体验失败或成功的心理变化,要求学员及时作出心理调整,充分地认清、掌握自我心理状态,培养学员的抗挫能力和戒骄戒躁心态,促进其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
2.维护民警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心理素质的协调统一,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是警察履行职责的必然要求,它集中体现于警察在工作中保持持续活跃的心理状态,态度的积极、能力的挖掘以及执行力的高效等[[[]韩海扩.警察心理行为训练浅析[J].商品与质量,2011(SB):117.]]。
警察心理行为训练通过以“圈圈何为圆”为代表的认知、暗示等训练使受训学员淡化消极心态,改变不合理自我意识、稳定情绪状态、增强意志品质,激发学员直面压力的积极性,促进其心理健康的全面优化。
3.增强民警战斗力
战斗力是警察执法工作的精神支撑,强大的战斗力是警察惩治违法犯罪活动的力量源泉,它集中体现于警察在作风纪律中的职业风范,在训练、执法中的团队凝聚力以及完成任务的能力。
警察心理行为训练以团队协作项目最为普遍,贯穿于极限、情景、认知、暗示训练之中,通过团队协作增强受训学员之间的信任感、严格作风纪律、强化团队意识,强化学员团队作战的凝聚力,促进其战斗力的全面升级。
三、警察开展心理行为训练工作的现状
(一)现状分析
现阶段,警察心理行为训练工作中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警察心理行为训练教官对心理行为训练的专业认识不到位,模糊心理行为训练与心理健康工作的概念。
心理行为训练较之心理学理论更具动态性,讲究训练教官与受训警员之间的沟通交流,重视训练教官的总结点评[[[]王媛媛,王菲,李旺先,许德志.关于心理行为训练的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27(03):135-137.]]。警察心理行为训练以心理学理论为主要内容之一,注重依靠器械提高受训人员心理素质,区别于心理学理论的课时化学习模式。
2.警察心理行为训练相关专业知识研究缺乏,教官力量明显不足,教官团队以及专职力量空缺,兼职教员来源多样且理论水平普遍不足。
3.如何开展心理行为训练的研究课题相对较少。
当前,在理论文献中所提到的开展心理行为训练的主要方式一共有30多种,在这30多种方式中,大部分是对原有拓展训练的改进,不具有公安自身的特色,缺少针对性和个性化,很多内容比较单一,而且也缺少对于训练效果的实证研究和分析,没有对训练效果进行量化的说明和考核。
(二)原因分析
综合警察心理行为训练相关报告和研究可以发现受训警员暴露出信心不足、紧张恐惧、缺乏激情等心理问题,其中原因有:
1.信心不足
极限心理行为训练是警察心理行为训练主要内容之一,其中以高空训练为主。以“凌空跨越”项目为例,受训学员须爬上宽0.2米高8米多的空中平台并跨越距离为2米的空中断桥。受训学员信心不足原因主要有:主观认为自身能力不足无法跨越断桥而放弃尝试;自我要求过高,担心任务失败丢面子;受其他学员消极情绪影响等等。
2.紧张恐惧
警察心理行为训练开展过程中,尤其是个人项目实践中,受训学员经常会出现紧张恐惧的心理情绪。学员紧张恐惧的原因主要有:主观方面对训练项目的排斥与客观方面训练要求相矛盾导致内心急躁;胆小自卑,在项目挑战中犹豫不决,较难适应训练导致内心忧虑;团队项目中当心自己能力不足给队友拖后腿,过度给自己施压导致注意力无法集中。
3.缺乏激情
对心理进行训练的项目是公安民警自发提出的,具有一定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因此这项项目的训练效果也是十分显著的,但是也不乏有少数民警对于这类训练项目缺少激情,特别是一些民警由于在工作岗位的时间比较长,不愿意参加训练,对于这类训练的参与热情尚显不足,针对这类学员,要求教官必须想办法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对于参与训练的兴趣。
四、完善警察心理行为训练工作的对策
(一)注重基本心理能力培训
对于民警来说,由于其工作的特殊限制,要求他们必须具备极强的反应能力、记忆能力以及敏锐的观察和判断能力,这些能力都取决于其心理素质的高低,针对这些能力所开展的训练项目有很多,既可以进行理论的培训,也可以进行实战的训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模式被大部分民警队伍所采用,每一位警察要想顺利的完成任务,都需要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警务工作的顺利展开。
(二)增强团队协作训练
在开展警务工作的过程中,团队的合作是必不可少的,能否有效开展团队合作,影响到警务工作的效率。通过开展团队协作的训练,能够提高民警对于团队重要性的理解和认识,增强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的融入到团队中去,发挥团队的力量,切实履行好自身的职责,积极参与团队的建设。
(三)提升自我意识训练
在开展心理行为的训练过程中,需要重视对于自我意识的训练。在这类的训练中,警察能够对自身的心理活动进行客观准确的了解,了解自己的活动能力和活动水平,加强对自我意识的认知。心理状况如何关系到其行为表现和人际关系,自我意识主要包括三个层次,分别是自我认知,自我监管以及自我体验,对于自我意识的训练围绕着以上三个层次展开,具体的训练内容根据目的不同而确定,警察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要求能够有效控制和管理自己的心理和行为。
(四)开发潜能训练
潜能训练一般需要在户外进行,这类训练主要是以冒险性的项目为主,在训练的过程中,参与训练者的心理素质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能够面对危险作出及时有效的反应,增强自信心,提高团队凝聚力,消除恐惧的不良心理。
(五)强调实战模拟训练
实战模拟,主要是借助于各种器材和设备,最大程度上接近于实际作战,让警察在这类训练中体会到实际作战时的各种刺激,当面对真正的作战时,心理素质能够过关。面对日益复杂的警情,警察执法有着不可预知的危险,其中最看重的就是实战经验,我们不能让警察毫无历练后就上阵,只有理论和实践结合,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有能力和心理准备去应对各种特殊情况和突发事件的心理素质和身体本能反应,这样才能把握有利时机,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六)强化心理援助训练
心理援助训练其实也是对于心理咨询的一项服务,主要是为警察提供心理上的人文关怀,当警察面对挫折和困境时,能够得到外界的帮助和支持,从而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警察经常会面对挽救生命、紧急救助群众的情况,需要掌握一定的心理援助知识和技巧,面对群众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安抚,与此同时,也应当正视警察自身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由于他们经历了很多惨烈的场面,心理容易出现疲劳感,甚至会产生心理上的创伤,因此警察必须要具备极强的心理恢复能力,才能更好完成任务。以上几种心理行为训练工作的对策都是不可或缺的,希望以上几种与警察紧密相关的心理行为训练能增强警察的心理应对和适应能力,增强现场处置的效率,以健康的心理面对事故后的心理重建。
结束语
为深入了解警察心理问题现状,笔者向部分基层民警咨询了相关的工作任务及工作压力并对咨询内容进行了整理分析,在此基础上从警察职业高任务、高负荷、高风险三大特点出发,具体分析了警察心理健康问题出现的原因以及警察心理问题现状的严峻性,旨在说明开展警察心理行为训练的必要性,从而提出了开展警察心理行为训练的概念和意义。此外,文中深入分析了现阶段警察心理行为训练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这对本文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具有借鉴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对策、方法具有实际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沃欢.公安民警心理行为训练的理论与实践[J].广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1(02):3-8.
[2]范如意.对公安民警心理行为训练的几点思考[J].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7(02):88-90.
[3]刘洋.警察心理行为训练的创新模式[J].警察实战训练研究,2008(02):52-55.
[4]张华威,宋晓明.公安院校警察心理行为训练课程建设初探[J].广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26(01):46-49.
[5]陈庆.消防部队心理行为训练项目探析[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20(03):175-177.
[6]宋羽.军人心理行为训练课程建设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
[7]韩海扩.警察心理行为训练浅析[J].商品与质量,2011(SB):117.
[8]王媛媛,王菲,李旺先,许德志.关于心理行为训练的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27(03):135-137.
[9]王志红.论警察的职业心理健康及心理训练[J].鸡西大学学报,2011,11(06):78-79.
[10]李越.基于心理行为训练的警察培训体系思考[J].考试周刊,2016(84):164.
[11]胡世群.在警察培训中开展心理行为训练的实践与思考[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3,12(04):95-97.
[12]唐瑞民,李阳,张良力,田文学,李清柔,谭捷.警察高空训练恐惧心理的分析[J].政法学刊,2010,27(04):125-128.
[13]任宇波.警校心理行为训练课程化建设刍议[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01):22-23.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3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