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言
1.1问题的提出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加速期和过渡期,也是个体人格发展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对个体一生的发展成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初中生正处于这个特殊的阶段。在该阶段,初中生在生理上迅速发育,虽然他们心理的各个方面虽然也在不断发展,但相对于生理方面的发育速度而言则较为缓慢,由此可能为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过程带来许多特殊的矛盾,从而产生心理危机,使他们在心理上感到焦躁。初中生需要一些能相互述说烦恼、倾诉心事、交流思想和表达情绪的伙伴,同伴关系逐步发展,社会交往成为其在该阶段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进行社会交往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初中生表现出了述情障碍的特征,无法很好地识别、描述自身的情感体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与他人的沟通交流,可能使其对社交情境产生焦虑和苦恼的情绪体验,甚至有可能会对社交情境采取回避行为,从而影响其社会性发展。同时,由于人格特质方面的差异,述情障碍对于社交焦虑的影响程度也有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同个体具有不同的自我监控热证,随着社交场合的变化,自我监控个体的适宜性也会变化,社交焦虑水平也可能因此而产生一定变化。
本研究选取初中生为研究对象,提出三个研究目的:一是研究初中生的述情障碍、自我监控和社交焦虑的总体特点及三者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二是探讨述情障碍是否会对初中生的社交焦虑造成影响;三是探讨不同自我监控特征在述情障碍和社交焦虑的关系中是否会起到调节作用。
1.2述情障碍
1.2.1述情障碍概念的界定
Nemiah和Sifneos在关于心身疾病患者的研究中最先提出了述情障碍(alexithymia)这一概念,指无法用言语表达内心的情感,也被称为幼稚性人格。述情障碍概念提出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学界关于述情障碍是一种人格特征还是一种对于疾病的反应一直存在着争论。后来,经由临床学者们对述情障碍进行一系列病理学研究后,逐渐拓宽了关于述情障碍的研究内容,令其逐渐转向普通人群的情绪情感功能障碍。目前,学界上主流的研究更倾向于将述情障碍看作一种幻想及象征性思维能力的缺乏及体验情感和用言语表达情感困难的人格结构特征。作为一种人格特征,其主要具有三个主要特点:情感辨别困难、情感描述困难和外向性思维。
1.2.2述情障碍的相关研究
自Sifneos引入述情障碍这个概念以来,许多学者对其形成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主要集中于神经生理机制、认知机制及社会机制。
神经生理机制方面的研究多于大脑右半球、额叶、胼胝体、扣带回有关(张蕾,2007)。认知机制方面多将述情障碍视为一种情绪上的认知加工缺陷,凌宇等(2009)在研究中发现,述情障碍者存在情绪认知加工缺陷,且存在认知性情绪调节缺陷;宫火良等(2008)的研究结果表明,高述情障碍者存在语言图式和参考性链接上的缺陷,但在情绪意象上不存在积极或消极区分能力方面的缺陷。从社会机制层面上看,述情障碍在一定程度上与个体在儿童时期的经历有关,有许多学者认为述情障碍是由诸如母婴关系中的精神创伤或干扰等童年事件引发的,与儿童成长的家庭环境及父母所采取的教养方式有密切的联系(Berenbaum&James,1994)。目前,关于初中生述情障碍的研究成果较少。有研究表明,述情障碍作为一种人格特征使人易出现消极情感(刁俊荣等,2001),董山川等(2013)在研究中也发现,中学生述情障碍和乐观倾向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黄宝珍等人(2018)的研究结果表明,较高水平的述情障碍会导致初中生的自尊水平较低,因而更容易知觉到压力。
1.3自我监控
1.3.1自我监控概念的界定
自我监控概念来源于人格心理学领域,最早由Snyder(1974)提出,主要用以解释个体间表情控制和自我呈现的差异与倾向,并将自我监控者划分为高低两类。高自我监控者倾向于随情境改变行为,低自我监控者在不同情境中的行为表现得相对一致。Gangestad和Snyder(1991)认为,不同个体表现出来的控制表情和和自我呈现的差异性是由其不同的自我监控人格所造成的。我国学者肖崇好(2005)在对Snyder所提出的自我监控概念进行本土化的过程中,根据个体对于自我和谐与人际和谐二者的权衡,对自我监控的概念进行了重构,将自我监控划分出三种不同的类型:他人导向、自我导向和高自我监控。他人导向自我监控者的特征是在自我呈现时只注重人际和谐,忽视自我和谐;自我导向自我监控者的特征是在自我呈现中只重自我和谐而忽略人际和谐;高自我监控者的特征则是既能维持人际和谐,也能保持自我和谐。
1.3.2自我监控的相关研究
目前,关于自我监控的研究多涉及其对于个体社会性行为的影响,人际交往、在青少年问题行为、组织管理等多个领域被广泛应用。在人际交往方面,翁圳斌(2009)等人以肖崇好所重构的自我监控概念为基础,对不同类型自我监控者的人际关系社会地位进行研究,并且发现他人导向者和自我导向者的人际关系社会地位都比高自我监控者更低;李妍青(2018)认为,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与孩子的良好互动有助于孩子形成高自我监控的人格特征,对孩子们在社会化发展的人际交往过程中维持自身的内在需要与人际关系平衡具有很大助益。在青少年问题行为上,肖崇好(2012)在研究中发现,他人导向的青少年倾向于做出更多危害他人和自己的不良行为,自我导向的青少年则倾向于做出危害社会的不良行为。在组织管理领域,Mehra等人(2001)的研究结果表明,高自我监控的员工更能有效协调各种工作资源,与他人形成良性的人际关系与竞争关系,工作绩效相对更好。此外,高自我监控者在工作中能更好地适应工作情境,因而工作满意度相对较高(Vilela,2010)。
1.4社交焦虑
1.4.1社交焦虑概念的界定
社交焦虑这个名词最早是由Gelder和Mark在1966年提出的,他们认为具有社交焦虑的人会有例如害怕参加派对、害怕当众讲话等具体的行为表现。学术界对于社交焦虑没有十分明确的统一界定。Watson和Friend(1969)认为社交焦虑是个体在社交活动中出现的一种回避、不喜欢多人共处和害怕得到他人否定评价的消极情绪。Morrison A.S和Heimberg R.G(2013)认为社交焦虑是指出现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个体焦虑现象,主要指在日常的社交活动中对非常害怕来自他人的评价,严重的社交焦虑甚至有可能会引起社交焦虑障碍的产生。彭纯子(2001)认为,社交焦虑是指个体在不同的社交情境下,面对他人的审视,认为自己的行为无法达到他人的期望,故而表现出焦虑、苦恼的情绪反应,并且常伴有回避行为,如减少与他人的对话及目光接触等。
1.4.2社交焦虑的相关研究
目前社交焦虑相关研究主要涉及到自我、人格特质、应对方式、社交地位、手机成瘾等方面。社交焦虑与自我的研究涉及自尊、自我和谐、自我评价和自我效能感等多个方面。在人格特质方面,有研究表明:外向性、宜人性、谨慎性开放性与社交焦虑呈负相关(马芸,2015)。在与应对方式的关系中,现有研究以大学生群体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有研究表明大学生的社交焦虑水平与其应对方式存在着显著相关(郝玉芳,2002)。社交地位与社交焦虑的研究多以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被拒绝的青少年社交焦虑水平高于受欢迎的青少年(辛自强等,2004;周宗奎,范翠英,2001)。在社交焦虑与手机成瘾关系上,以往研究表明,社交焦虑可显著预测智能手机成瘾(Enez Darcin A.et al,2016)。关于初中生的社交焦虑,吴琛等人(2009)的研究结果表明,初中生社交焦虑的发展呈下降趋势。叶绮华等人(2011)在研究中发现,初中生的社交焦虑与其自我意识密切相关,当自初中生的我意识水平较低时,会影响到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活动,从而引发他们的社交焦虑,而社交焦虑又会反作用于自我意识,不利于正确自我认识的形成。
1.5述情障碍、社交焦虑和自我监控的关系
1.5.1述情障碍和社交焦虑的关系
目前关于述情障碍与社交焦虑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但情绪表达能力是社会交往中的一项重要技能,且有研究发现:述情障碍分数较高的男性的言语情感表达能力较低,社交能力较弱,关系密切的朋友数量较少,且多为未婚人士(Dalbudak et al,2012)。Evrenetal(2008)在研究中发现,当社交焦虑的人试图避免焦虑体验时,他们可能会尝试抑制自身的一般情感体验。故而述情障碍也有可能被视为是社交焦虑症患者用以对抗焦虑的一种防御机制,用以将焦虑保持在相对正常的水平。除此之外,述情障碍者由于识别、表达情感较为困难,无法合理利用其所具有的社会支持,当突发事件出现时,他们常感到紧张无助,压力感更强烈,并由此产生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任玉明,2007;Abbasi et al,2014)。有研究表明,述情障碍是医学生中普遍存在人际交往问题的一大重要危险心理因素(李丹等,2014);胡燕(2015)等在研究中也发现述情障碍会影响医学生的寝室人际关系。黄宝珍等人(2011)在研究中发现,述情障碍与压力知觉存在正相关,即个体的述情障碍表现越明显,心理压力越大,并且述情障碍者在不擅长的社交情境中越易感到紧张无助。
综上,我们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1:述情障碍显著预测社交焦虑。
1.5.2述情障碍和自我监控的关系
目前缺少直接的对述情障碍和自我监控的关系的研究,但有研究表明,述情障碍与人格特征存在关系(任玉明,2007),自我监控作为一种人格特征可能也与述情障碍存在一定的关系。Snyder(1974)将自我监控分为高低两种水平,并认为高自我监控者对社会情境中相关他人的表情和自我相当敏感,将这些线索作为指导自己进行言语交流的标准,因此高自我监控者的述情障碍水平可能较低;而低自我监控者对于社交情境和他人面部表情的反应较为迟钝,难以从他人的面部表情中识别其情绪体验,对他人的情绪体验感受性较低,因此低自我监控者的述情障碍水平可能较高。此外,从述情障碍与自我监控的特征来看,自我监控尤其强调个体在人际和谐与自我和谐之间的协调,他人导向者只注重人际和谐,自我导向者只注重自我和谐,而高自我监控者能够保持人际和谐与自我和谐的协调;述情障碍包括情感描述、辨别困难和外向性思维的特征,即述情障碍者对于情绪线索不敏感,并且常常拘泥于外部世界的细枝末节。范玉霞等人(2002)在研究中发现,个体的自我和谐状态越差,其述情障碍越严重。由此可以推测出,他人导向者的述情障碍水平可能较高,而自我导向者和高自我监控者的述情障碍水平可能较低。
综上,我们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2:自我监控显著预测述情障碍。
1.5.3自我监控和社交焦虑的关系
目前,自我监控在国内的研究相对集中于认知学习领域,但也有研究表明自我监控会对人际交往造成一定的影响。陈振帮(2011)在研究中发现,大学生的自我监控对社交焦虑起到正性的预测作用,即自我监控水平越高,社交焦虑水平也更高。翁圳斌(2008)认为,不同类型的自我监控者的行为表现是具有差异的,他们在社会适应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人际互动和行为特征是不同的。他人导向的自我监控者在人际互动过程中,可能由于过于在意他人的期待,并据此大幅度地改变自身原本的形象,破坏了自我和谐而产生焦虑感。林晓博等人(2009)发现,不同类型的自我监控对人际关系社会地位具有一定的影响,高自我监控者相较于他人导向者和自我导向者而言,对环境的适应性更好,更能够成为人际互动关系中的中心人物,因而社交焦虑水平也会更低。肖崇好(2015)对自我监控者的社会信息敏感性进行了探讨,并发现不同的自我监控者对社会信息的敏感性也不同,他人导向者在社交情境中对自我和他人信息都不敏感,社交焦虑水平相对也较高。
综上,我们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3:自我监控显著预测社交焦虑。
1.5.4述情障碍、社交焦虑及自我监控的关系
有研究表明,青春期往往是社交焦虑出现与发展的关键时期(Gullone E,King N.J&Ollendick T.H,2001),如果不及时矫正或改善社交焦虑,就有可能会发展为更严重的社交焦虑障碍,影响个体在心理健康和学业成就等方面的发展(Woodward L.J&Fergusson D.M,2001)。在初中阶段,初中生在同伴关系、社会认知发展等方面会面临诸多挑战,在进入社交情境后,若因其具有述情障碍而在与人交流过程中出现无法恰当地阐述、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的情况,影响他们与他人的沟通交流,则有可能使其对社交产生焦虑的情绪体验,从而影响其社交能力的发展。同时,由于个体在人格特质上的差异,不同个体的述情障碍对于其社交焦虑的影响程度可能存在差异。自我监控是个体在社会化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人格特质,不同类型的自我监控者在不同的社交场合所表现出的行为倾向也不同。根据肖崇好(2005)对于自我监控的定义可以得出:在不同的社交情境中,他人导向者所表现出的社会行为仅关注人际和谐,压抑自我,压抑感和焦虑感较强;自我导向者表现出的社会行为仅关注自我和谐,忽视人际和谐会导致较差的社交体验;高自我监控者能很好地做到自我和谐与人际和谐的平衡,达到良好的社会适应。不同个体具有不同的自我监控特征,随着社交场合的变化,个体自我监控的适宜性水平也不同,社交焦虑水平也可能因此产生一定变化。有研究发现,高自我监控者的社交回避行为及苦恼情绪水平低于他人导向者和自我导向者,他人导向者的社交回避水平最高(舒晓丽,肖崇好,2010),而社交回避及苦恼是社交焦虑的重要特征之一。此外,陈振帮(2011)在研究中发现,大学生自我监控的水平越高,社交焦虑的体验也越强。杨红君等人(2008)在研究中还发现,人格障碍与述情障碍间存在显著相关,张建涛(2011)的研究结果也表明部分人格特质与述情障碍存在一定的联系。范玉霞等(2002)在研究中发现自我和谐状态越差,述情障碍越严重,而自我监控作为一种关注自我和谐的人格特质,可能会对述情障碍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不同的社交情境中,高述情障碍的初中生如果具有他人导向或自我导向的自我监控特征,就可能因为人际和谐与自我和谐二者之间的不平衡而有更高水平的社交焦虑;低述情障碍的初中生如果具有高自我监控的特征,就有可能因人际和谐与自我和谐相协调而获得更好的社交体验,社交焦虑水平更低。
综上,本研究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4:自我监控在述情障碍对社交焦虑的影响中起到调节作用。
总之,为了解初中生述情障碍、社交焦虑和自我监控三者的发展情况,探讨初中生的述情障碍和社交焦虑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以及检验自我监控是否具有调节作用,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研究,提出如下所有假设:
(1)初中生述情障碍显著预测社交焦虑。
(2)初中生自我监控显著预测述情障碍。
(3)初中生自我监控显著预测社交焦虑。
(4)初中生自我监控在述情障碍对社交焦虑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
2方法
2.1被试
采取分层方便抽样的方法,从福州市2所中学的初中生中选取被试。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回收566份,回收率为94.33%。剔除无效问卷158份,最终得到有效问卷408份,有效率为72.08%。被试人口学变量如下表1所示。
表1被试人口学变量描述性统计
变量 | 选项 | 人数(名) | 百分比(%) |
性别 | 男 | 181 | 44.4 |
女 | 227 | 55.6 | |
年级 | 初一 | 166 | 40.7 |
初二 | 150 | 36.8 | |
初三 | 92 | 22.5 | |
生源地 | 城市 | 353 | 86.5 |
农村 | 55 | 13.5 | |
是否独生子女 | 是 | 159 | 39.0 |
否 | 248 | 60.8 |
2.2测量工具
2.2.1基本信息情况表
研究采用自行编制的基本信息情况表,编制的内容有:性别、年级、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
2.2.2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20)
研究采用Taylor,G.J.等人(1994)编制、蚁金瑶等人(2003)修订的中文版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20)。该量表共有20道题目,分为三个维度。其中,第1、3、6、7、9、13、14题组成情感辨别困难维度;第2、4、11、12、17题组成情感描述困难维度;其余组成外向性思维维度。量表采用李克特五点计分,有完全不符合、比较不符合、不确定、比较符合、完全符合五个等级,分别表示1到5分。量表分数区间为20-100分,得分越高则述情障碍症状越严重。该量表的信度为0.78,效度为0.86。
2.2.3自我监控量表
研究采用肖崇好(2007)编制的自我监控量表。该量表包含三个分量表,其中,第1、5、9、12、13、17、19题组成他人导向分量表;第6、7、14、16、18、20题组成自我导向分量表;其余组成高自我监控分量表。量表采用李克特五点计分,有完全不符合、比较不符合、不确定、比较符合、完全符合五个等级,分别表示1到5分,每个分量表中得分越高表明该分量表的特征越强。该量表的信度为0.76,效度为0.81。
2.2.4青少年社交焦虑量表
研究采用由La Greca(1998)编制,后经朱东海(2008)修订的青少年社交焦虑量表。该量表共有13道题目,分为三个维度,其中,第2、3、4、6、8、9题组成害怕否定评价维度;第1、5、7、11题组成陌生情境下的社会回避及苦恼维度;其余组成一般情境下的社会回避及苦恼维度。量表采用李克特五点计分,有完全不符合、比较不符合、不确定、比较符合、完全符合五个等级,分别表示1到5分,得分越高表明社交焦虑水平越高。该量表的信度为0.86,效度为0.87。
2.3数据处理
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整理后剔除无效问卷,对有效问卷进行编号,使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分析,涉及的统计方法: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等。

3结果
3.1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收集数据,可能存在共同方法偏差。因此,采用Harman单因素检验法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检验结果发现第一个公因子的方差解释率只有17.90%,小于40%的标准,并且析出14个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因此,判定本研究中的共同方法偏差不明显。
3.2述情障碍、自我监控和社交焦虑的总体情况
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可知述情障碍、社交焦虑和自我监控三者及其各维度分别在总体、性别、年级、生源地和是否独生子女上的情况如图下表2、表3所示:
表2述情障碍、自我监控的描述性统计结果(M SD)
变量 | 选项 | 人数(名) | 百分比(%) |
性别 | 男 | 181 | 44.4 |
女 | 227 | 55.6 | |
年级 | 初一 | 166 | 40.7 |
初二 | 150 | 36.8 | |
初三 | 92 | 22.5 | |
生源地 | 城市 | 353 | 86.5 |
农村 | 55 | 13.5 | |
是否独生子女 | 是 | 159 | 39.0 |
否 | 248 | 60.8 |
表3社交焦虑的描述性统计结果(M SD)
社交焦虑 | 害怕否定评价 |
陌生情境下的 社会回避及苦恼 |
一般情境下的 社会回避及苦恼 |
||
总样本 | 2.94±0.79 | 3.12±1.07 | 3.17±0.95 | 2.53±0.94 | |
性别 | 男 | 2.77±0.77 | 2.83±1.03 | 3.07±0.95 | 2.23±0.96 |
女 | 3.07±0.79 | 3.35±1.04 | 3.25±0.95 | 2.27±0.92 | |
年级 | 初一 | 2.93±0.82 | 3.21±1.10 | 3.10±1.00 | 2.12±0.90 |
初二 | 2.88±0.75 | 3.02±1.02 | 3.13±0.92 | 2.28±0.93 | |
初三 | 3.03±0.81 | 3.11±1.08 | 3.37±0.92 | 2.44±0.98 | |
生源地 | 城市 | 2.92±0.79 | 3.11±1.08 | 3.17±0.94 | 2.23±0.93 |
农村 | 3.01±0.79 | 3.15±1.01 | 3.20±1.02 | 2.48±0.94 | |
是否独生子女 | 是 | 2.84±0.77 | 2.99±1.09 | 3.09±0.95 | 2.19±0.91 |
否 | 3.00±0.80 | 3.20±1.05 | 3.23±0.95 | 2.29±0.95 |
为直观反应初中生述情障碍、自我监控和社交焦虑的总体状况,参照以往研究的做法,本研究在统计分析时采用述情障碍、自我监控和社交焦虑及其各维度的平均分,取值范围均为1-5分,中值为3分。以理论中值3为参考值,经单一样本平均数t检验发现,述情障碍及其各维度的平均分均显著低于中值3;他人导向和自我导向的平均分显著低于中值3,高自我监控的平均分显著高于中值3;社交焦虑及害怕否定评价的平均分与中值3不存在显著差异,陌生情境下的社会回避及苦恼的平均分显著高于中值3,一般情境下的社会回避及苦恼的平均分显著低于中值3。因此,述情障碍及其各维度均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他人导向和自我导向处于中等偏下水平,高自我监控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社交焦虑及其害怕否定评价维度处于中等水平,陌生情境下的社会回避及苦恼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一般情境下的社会回避及苦恼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3.3各变量在各个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性检验
为探讨述情障碍、自我监控和社交焦虑及其各维度在性别、年级、生源地和是否独生子女上的特点,对其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如下表4所示:
表4各变量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性检验结果
人口学 变量 |
述情 障碍 |
情感 辨别 困难 |
情感 描述 困难 |
外向性 思维 |
他人 导向 |
自我 导向 |
高自我监控 |
社交 焦虑 |
害怕 否定 评价 |
陌生情境下的社会回避及苦恼 | 一般情境下的社会回避及苦恼 |
性别(t) | -2.18* | –1.50 | -1.71 | -1.87 | -3.21** | 2.55* | -0.57 | -3.91*** | -4.96*** | -1.88 | -0.51 |
年级(F) | 4.13* | 5.31** | 1.52 | 0.84 | 1.04 | 3.20* | 9.27*** | 1.06 | 1.36 | 2.58 | 3.54* |
生源地(t) | -0.52 | 0.18 | -0.85 | -0.90 | -0.67 | 0.27 | 2.72** | -0.79 | -0.28 | -0.22 | -1.98* |
是否独生 子女(t) |
-3.68*** | -3.04** | -2.43* | -2.73** | -0.04 | 1.42 | 0.98 | -2.04* | -1.91 | -1.49 | -1.08 |
注:***表示p<0.001,**表示p<0.01,*表示p<0.05,下同。
由上表可知,述情障碍总体水平、社交焦虑总水平、害怕否定评价、他人导向和自我导向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女生的述情障碍、社交焦虑、害怕否定评价及他人导向得分显著高于男生,自我导向得分显著低于男生。
述情障碍总体水平、情感辨别困难、一般情境下的社会回避及苦恼、自我导向和高自我监控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经事后多重比较发现:初一学生的述情障碍和情感辨别困难得分显著高于初三学生,高自我监控得分显著高于初二学生和初三学生;初三学生在一般情境下的社会回避及苦恼得分显著高于初一学生;初二学生的自我导向得分显著高于初三学生。
一般情境下的社会回避及苦恼和高自我监控在生源地上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农村学生在一般情境下的社会回避及苦恼得分显著高于城市学生,城市学生的高自我监控得分显著高于农村学生。
述情障碍总体水平、社交焦虑总体水平、情感辨别困难、情感描述困难和外向性思维在是否独生子女上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非独生子女在述情障碍总体水平、社交焦虑总体水平、情感辨别困难、情感描述困难和外向性思维的得分均显著高于独生子女。
3.4述情障碍、自我监控和社交焦虑的相关分析
研究采用积差相关分析法对各个变量间可能存在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如下表5所示:
表5述情障碍、社交焦虑和自我监控的相关分析
变量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述情障碍 | 1 | ||||||||||
2.情感辨别困难 | 0.89** | 1 | |||||||||
3.情感描述困难 | 0.79** | 0.65** | 1 | ||||||||
4.外向性思维 | 0.55** | 0.20** | 0.16** | 1 | |||||||
5.他人导向 | 0.46** | 0.47** | 0.40** | 0.11* | 1 | ||||||
6.自我导向 | -0.02 | -0.02 | -0.02 | 0.01 | 0.09 | 1 | |||||
7.高自我监控 | -0.27** | -0.17** | -0.26** | -0.22** | -0.17** | 0.16** | 1 | ||||
8.社交焦虑 | 0.47** | 0.49** | 0.44** | 0.09 | 0.55** | -0.06 | -0.21** | 1 | |||
9.害怕否定评价 | 0.42** | 0.45** | 0.37** | 0.07 | 0.51** | -0.04 | -0.09 | 0.87** | 1 | ||
10.陌生情境下的社会回避及苦恼 | 0.27** | 0.28** | 0.29** | 0.01 | 0.29** | -0.11* | -0.13** | 0.74** | 0.40** | 1 | |
11.一般情境下的社会回避及苦恼 | 0.40** | 0.37** | 0.37** | 0.14** | 0.43** | 0.04 | -0.39** | 0.67** | 0.36** | 0.47** | 1 |
由上表可知,在述情障碍与社交焦虑之间,述情障碍、情感辨别困难和情感描述困难与社交焦虑及其各维度间均呈显著性正相关,外向性思维仅与一般情境下的社会回避及苦恼维度呈显著性正相关;在述情障碍与自我监控之间,述情障碍及其各维度与他人导向维度均呈显著性正相关、与高自我监控维度均呈显著性负相关;在自我监控与社交焦虑之间,他人导向与社交焦虑及其各维度均呈显著性正相关,自我导向仅与陌生情境下的社会回避及苦恼呈显著性负相关,高自我监控与社交焦虑、陌生情境和一般情境下的社会回避及苦恼呈显著性负相关。
3.4.1社交焦虑对述情障碍的回归分析
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述情障碍与社交焦虑的关系,考察述情障碍对社交焦虑的预测力,故进行回归分析。先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将述情障碍作为自变量,社交焦虑作为因变量,考察述情障碍总体水平对社交焦虑总体水平的影响程度;再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以述情障碍及其各维度为自变量,社交焦虑的各维度为因变量,考察述情障碍各维度对社交焦虑各维度的影响。分析结果如下表6、表7所示:
表6总体社交焦虑对总体述情障碍的回归分析
R² | 调整后的R² | F | B | β | t | ||
社交焦虑 | 述情障碍 | 0.22 | 0.22 | 116.00*** | 0.44 | 0.47 | 10.77*** |
由表6可知,述情障碍与社交焦虑的线性关系显著,可以建立线性回归方程,即述情障碍总体水平对社交焦虑总体水平具有预测作用。
表7社交焦虑对述情障碍各维度的多元回归分析
R² | 调整后的R² | F | B | β | t | ||
害怕否定评价 | 0.22 | 0.21 | 55.97*** | ||||
情感辨别困难 | 0.36 | 0.37 | 6.28*** | ||||
情感描述困难 | 0.24 | 0.14 | 2.33*** | ||||
陌生情境下的 社会回避及苦恼 |
0.10 | 0.09 | 21.90*** | ||||
情感辨别困难 | 0.18 | 0.18 | 2.82** | ||||
情感描述困难 | 0.10 | 0.17 | 2.69** | ||||
一般情景下的 社会回避及苦恼 |
0.17 | 0.16 | 40.16*** | ||||
情感辨别困难 | 0.10 | 0.23 | 3.85*** | ||||
情感描述困难 | 0.17 | 0.22 | 3.60*** | ||||
社交焦虑 | 0.27 | 0.26 | 72.86*** | ||||
情感辨别困难 | 0.55 | 0.35 | 6.27*** | ||||
情感描述困难 | 0.58 | 0.21 | 3.70*** |
由表7可知,情感辨别困难和情感描述困难对社交焦虑及其各维度线性关系显著,进入回归方程。述情障碍的外向性思维维度没有进入回归方程,是被剔除的自变量。
3.4.2社交焦虑对自我监控的回归分析
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自我监控与社交焦虑的关系,考察不同的自我监控对社交焦虑的预测力,故进行回归分析。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方法,以他人导向、自我导向和高自我监控为自变量,社交焦虑及其各维度为因变量,分析结果见下表8:
表8社交焦虑对自我监控的多元回归分析
R² | 调整后的R² | F | B | β | t | ||
害怕否定评价 | 他人导向 | 0.26 | 0.26 | 145.72*** | 0.56 | 0.51 | 12.07*** |
自我导向 | 0.00 | -0.00 | 0.66 | -0.07 | -0.04 | -0.81 | |
高自我监控 | 0.01 | 0.01 | 3.61 | -0.13 | -0.09 | -1.90 | |
陌生情境下的 社会回避及苦恼 |
他人导向 | 0.08 | 0.08 | 37.37*** | 0.19 | 0.29 | 6.11*** |
自我导向 | 0.01 | 0.01 | 5.23* | -0.11 | -0.11 | -2.29* | |
高自我监控 | 0.02 | 0.02 | 7.12** | -0.11 | -0.13 | -2.67** | |
一般情景下的 社会回避及苦恼 |
他人导向 | 0.18 | 0.18 | 91.47*** | 0.20 | 0.43 | 9.56*** |
自我导向 | 0.00 | -0.00 | 0.63 | 0.03 | 0.04 | 0.79 | |
高自我监控 | 0.15 | 0.15 | 73.56*** | -0.23 | -0.39 | -8.58*** | |
社交焦虑 | 他人导向 | 0.30 | 0.30 | 171.73*** | 0.95 | 0.55 | 13.10*** |
自我导向 | 0.00 | 0.00 | 1.28 | -0.15 | -0.06 | -1.13 | |
高自我监控 | 0.05 | 0.04 | 19.53*** | -0.47 | -0.21 | -4.42*** |
由表7可知,他人导向与社交焦虑及其各维度的线性关系显著,自我导向与陌生情境下的社会回避及苦恼的线性关系显著,高自我监控与社交焦虑、陌生情境和一般情境下的社会回避及苦恼线性关系显著,进入回归方程;自我导向与社交焦虑、害怕否定评价和一般情境下的社会回避及苦恼的线性关系不显著,高自我监控和害怕否定评价的线性关系不显著,没有进入回归方程。
3.4.3述情障碍对自我监控的回归分析
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述情障碍与自我监控的关系,考察自我监控对述情障碍的预测力,故进行回归分析。先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方法,以他人导向、自我导向和高自我监控为自变量,述情障碍为因变量,考察不同自我监控的对述情障碍总体水平影响程度;再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以他人导向、自我导向和高自我监控为自变量,述情障碍的各维度为因变量,考察不同类型的自我监控对述情障碍各维度的影响,分析结果如下表9、表10:
表9总体述情障碍对自我监控的回归分析
R² | 调整后的R² | F | B | β | t | ||
述情障碍 | 他人导向 | 0.21 | 0.21 | 108.11*** | 0.85 | 0.46 | 10.40*** |
自我导向 | 0.00 | -0.00 | 0.12 | -0.05 | -0.02 | -0.35 | |
高自我监控 | 0.07 | 0.07 | 32.45*** | -0.64 | -0.27 | -5.70*** |
由表9可知,他人导向和高自我监控与述情障碍的线性关系显著,进入回归方程;自我导向与述情障碍线性关系不显著,没有进入回归方程。
表10述情障碍各维度对自我监控的多元回归分析
R² | 调整后的R² | F | B | β | t | ||
情感辨别困难 | 0.22 | 0.22 | 60.76*** | ||||
他人导向 | 0.50 | 0.46 | 10.29*** | ||||
高自我监控 | -0.13 | -0.10 | -2.17*** | ||||
情感描述困难 | 0.20 | 0.20 | 50.96*** | ||||
他人导向 | 0.23 | 0.37 | 8.25*** | ||||
高自我监控 | -0.15 | -0.20 | -4.36*** | ||||
外向性思维 | 0.05 | 0.05 | 20.59*** | ||||
高自我监控 | -0.19 | -0.22 | -4.54*** |
由表10可知,他人导向和高自我监控与情感辨别困难、情感描述困难的线性关系均显著,进入回归方程;高自我监控与外向性思维的线性关系显著,进入回归方程;自我导向与述情障碍各维度的线性关系均不显著,没有进入回归方程。
3.5自我监控的调节效应分析
3.5.1中心化处理
研究进行调节效应分析时,根据国内学者温忠麟、侯杰泰和张雷(2005)的研究结果,先采用中心化处理方法对所要检验的数据进行处理,包括述情障碍、社交焦虑、他人导向、自我导向和高自我监控,以及述情障碍和他人导向、自我导向、高自我监控分别的乘积。
3.5.2自我监控的调节效应分析
采用层次回归分析分别对他人导向、自我导向和高自我监控的调节效应进行检验,一共有两个步骤。第一步,做x(述情障碍)和m(m1他人导向、m2自我导向、m3高自我监控)对y(社交焦虑)的回归;第二步,做x、m和xm对y的回归。分析结果见下表11:
表11自我监控的调节效应分析结果
检验步骤 | 变量 | R² | 调整后的R² | F | B | β | t |
调节变量:他人导向 第一步 |
0.36 | 0.36 | 113.56*** | ||||
述情障碍 | 0.26 | 0.28 | 6.26*** | ||||
他人导向 | 0.72 | 0.42 | 9.31*** | ||||
第二步 | 0.36 | 0.36 | 75.93*** | ||||
述情障碍 | 0.26 | 0.28 | 6.174*** | ||||
他人导向 | 0.73 | 0.42 | 9.34*** | ||||
述情障碍*他人导向 | -0.01 | -0.04 | -0.89 | ||||
调节变量:自我导向 第一步 |
0.23 | 0.22 | 58.63*** | ||||
述情障碍 | 0.44 | 0.47 | 10.75*** | ||||
自我导向 | -0.13 | -0.05 | -1.10 | ||||
第二步 | 0.23 | 0.22 | 39.24*** | ||||
述情障碍 | 0.44 | 0.47 | 10.77*** | ||||
自我导向 | -0.13 | -0.05 | -1.11 | ||||
述情障碍*自我导向 | 0.01 | 0.03 | 0.77 | ||||
调节变量:高自我监控第一步 | 0.23 | 0.23 | 60.56*** | ||||
述情障碍 | 0.42 | 0.45 | 9.85*** | ||||
高自我监控 | -0.20 | -0.09 | -2.05* | ||||
第二步 | 0.23 | 0.23 | 40.63*** | ||||
述情障碍 | 0.42 | 0.45 | 9.89*** | ||||
高自我监控 | -0.20 | -0.09 | -2.01* | ||||
述情障碍*高自我监控 | -0.01 | -0.04 | -0.91 |
由表11可见,他人导向、自我导向、高自我监控的调节效应均不显著。
4讨论
4.1初中生述情障碍、自我监控与社交焦虑的总体状况
根据研究结果发现,初中生述情障碍总体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可以大体推测出初中生的述情障碍总体情况较为乐观,这与贠劲松(2009)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原因可能是:(1)当下,学校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日益重视,并积极在中学中开展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所助益。(2)本研究中的被试所就读的两所中学均为初中生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部分学生曾系统化接触过与情绪相关的课程,对于情绪的相关知识有较好的理解与认知。且两所中学均会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测,密切关注学生心理状况并及时采取措施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3)越来越多的父母意识到与孩子进行情绪交流的重要性,允许和鼓励孩子表达自身的情绪,在家庭中自由地进行情绪交流,利于孩子情绪管理能力的发展(杨雪莉,梁宗保,2016)。述情障碍的三个维度得分总体情况是情感描述困难最高,情感辨别困难次之,外向性思维最低,与贠劲松(2009)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可能存在的原因有:(1)青少年处于心理水平发展的关键期,对于情绪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但对个人情绪的认知加工还存在一定的缺陷,情绪图式发展还不够完善,影响了对情绪状态的陈述和识别(张春雨,张进辅,张静秋,张苹平,2011),所以情感描述、辨别困难较高。(2)初中生正处于人格发展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是个体自我意识萌芽发展的时期,对自身的内心世界比较关注,所以外向性思维较低。
研究结果显示,总体上,初中生在自我监控上的得分从高到低依次是:高自我监控、他人导向和自我导向,这与肖崇好(2012)的研究结果部分一致。原因可能是:(1)在初中阶段,初中生的社会认知不断发展,在探索社会的同时不断调整自身的内心世界,缓和心理冲突,力求在维系自我和谐的同时也维系人际和谐,以达到较好的社会适应,高自我监控特征较强。(2)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渴望拥有“成人感”,希望他人能够将其作为成人来对待,关注周边人对自己的看法,重视人际和谐,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环境或他人,他人导向特征相对较强。(3)初中生的认知水平与思维能力尚在发展过程中,仍在进行自我同一性的探索,渴望独立的同时自我意识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如父母包办等外界因素的限制,表达自身独立、有主见的机会较少,自我导向的特征较弱。
根据研究结果,初中生社交焦虑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其各维度得分从高到低依次是:陌生情境下的社会回避及苦恼、害怕否定评价和一般情境下的社会回避及苦恼,这与马芸(2015)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符合社交焦虑的一般特点。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1)当下的素质教育越来越关注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而良好的心理素质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社交焦虑水平(Spokame,M.E.,Rodebaugh,T.L.,&Heimberg,R.G.,2004),故而初中生的社交焦虑水平不高。(2)初中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交往对象多为父母、老师和同伴,他们对于这些群体较为熟悉,故而在日常社交情境中与这些群体交往的过程中焦虑水平相对也较低。(3)初中生的社会经验相对缺乏,当其暴露在陌生的群体或社交情境中时,相比在熟悉的人或社交场合中更易表现得焦虑、苦恼,甚至会主动采取回避行为。因此,在陌生情境下的社会回避及苦恼相对一般情境较高。(4)初中生的自我意识发展较为迅速,在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中重视人际交往,关注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表现以及他人对自己看法,希望能够获得他人较高的评价与认可,当他们得到了负性评价时,心理压力也会相对增加。因此,害怕否定评价的得分相对较高。
4.2初中生述情障碍、自我监控与社交焦虑的特点分析
4.2.1述情障碍的特点分析
在性别上,女生的述情障碍总体水平显著高于男生。目前,性别与述情障碍的关系尚无定论。Levant等(2009)曾对42个比较性别差异的述情障碍研究进行了元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男性的述情障碍水平高于女性,本研究得到的结果与该研究不符,原因可能在于:初中生刚刚步入青春期阶段,而女生在进入青春期之后,生理上的变化相较于男生而言时间更早,变化也更为剧烈,而其在心理上的发展落后于生理上的变化,身心发展产生了更大的冲突,难以述说并在述情障碍上表现出来。此外,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重男轻女的观念逐渐弱化,但在部分家庭中重男轻女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女孩们在家中未能受到足够的重视也可能成为其述情障碍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年级上,初一学生的述情障碍和情感辨别困难显著高于初三的学生,这与先前的研究结果部分一致(曾纯珍,2008)。初一学生刚从小学升入中学,学习压力增大,学习环境发生改变且同学间的熟悉程度较低,可能致使其情感表达受阻而出现述情障碍。有研究表明,述情障碍的产生与个体的认知发展有关,认为个体辨别和描述情绪的能力是在发展中获得的认知能力(Lane&Schwartz,1987)。初中生正处于认知能力快速发展的阶段,随着年龄与受教育水平的提高,认知水平逐渐提高,情绪图式发展逐渐完善,情绪加工能力得到提升,述情障碍发生的几率也可能会降低。
在是否独生子女上,非独生子女在述情障碍及其各维度的得分均显著高于独生子女,这与贠劲松(2009)的研究结果一致。家庭是孩子进行早期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家庭功能和环境是影响述情障碍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二胎开放政策的实行使二孩家庭逐渐增多。独生子女在与父母相处的过程中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有助于其形成安全型的依恋模式,更愿意与父母进行情感沟通。而在许多二孩家庭中,部分父母无法在不同的孩子身上妥善分配精力和注意力,导致非独生子女常要面对关于父母关注或其他家庭资源的竞争,并可能形成不安全依恋,影响其对情绪的识别与交流,回避关注内心世界而更倾向于关注外部世界(De Rick&Vanheule,2006),从而产生述情障碍。
4.2.2自我监控的特点分析
在性别上,女生的他人导向水平显著高于男生,自我导向水平显著低于男生,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部分一致(肖崇好,2009),这可能与男生与女生在性格特征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有关。受中国传统文化、性别角色观念与家庭教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女生相对于男生而言更加内敛、沉稳体贴、关注他人的感受,而男生则更加独立自信,有更强的自我表现欲。因此,在人际交往中女生更倾向于根据外部情境的变化来改变自身的行为以适应外部情境,男生则更倾向于表现自身的主见与独立性,更具支配感。因此,相较于男生而言,女生往往更多地受到外界环境与他人期望的限制,他人导向更强,自我导向更弱。
在年级上,初一学生的高自我监控水平显著高于初二学生和初三学生,初二学生的自我导向水平显著高于初三学生,这与肖崇好(2009)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原因可能在于:初一学生刚进入初中校园,对于新的人际交往情境尚不完全熟悉,处于探索与适应阶段,更加注重外部环境与自身内心世界的整合;而初二和初三的学生对外部情境与交际关系都较为熟悉,学业压力较大,更多地将精力投入学业,而对权衡自我和谐和人际和谐的关注度较初一学生而言稍弱。
在生源地上,城市学生的高自我监控水平显著高于农村学生,与李妍青(2018)的研究结果不一致,这可能与不同地区的之间发展程度、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的差异有关。当前,城市与农村发展水平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城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不同的环境刺激相对较多,乐于尝试接触新的人、事、物,更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中同时权衡自我和谐与人际和谐;而农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情境刺激可能相对较单一,无法较好地在新情境中权衡自我与人际的和谐。此外,在本研究中被试生源地多为城市,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低,可能导致较大的误差。
4.2.3社交焦虑的特点分析
在性别上,女生的社交焦虑总体水平与害怕否定评价水平显著高于男生,与叶绮华等(2011)的研究结果一致。原因可能在于:中国传统社会观念中普遍认为女性相对于男性而言更为多愁善感,情绪波动大,这种敏感细腻的性格特征使女生的社交焦虑水平高于男生。再者,青春期中的初中女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自我评价会降低(肖崇好,黄希庭,2011),相较于男生而言更在意他人的看法,期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害怕否定评价的水平略高于男生。此外,随着社会发展,对于女性的性别歧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但部分家庭仍存在重男轻女的观念,女生为了得到平等的认可,在人际交往中较为谨慎,尽可能避免得到否定评价。
在年级上,初三学生在一般情境下的社会回避及苦恼水平显著高于初一学生,与朱海东(2008)的研究结果相似,这可能是由于初三学生面临着较大的升学压力,倾向于将多数精力都投入到学业生活中而回避日常生活中社会人际交往所产生的困惑和苦恼;而初一学生正在建立自己初中阶段的社交圈,对当下人际交往有了一定的适应性,面对人际交往相对坦然从容。
在生源地上,农村学生在一般情境下的社会回避及苦恼水平显著高于城市学生,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喻冠娟,姜金伟,2015)。骆亮(2016)认为,父母的文化水平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孩子的人际交往。农村学生的父母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家庭经济地位和教育观念相对较落后,孩子所接受的人际交往刺激相对较单一,人际交往能力较城市学生而言稍弱;再者,这也可能与城乡教育资源和社会经济水平差异有关,城市学生在多元化的课内外活动中接触了丰富的人际交往刺激,身心倾向于被激发的活跃状态,且能够获取更多人际交往技能,而农村学生在这些方面所获取的资源较少,更倾向于回避人际交往。此外,在本研究中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的人数差距较大,对研究结果可能造成一定影响。
在是否独生子女上,非独生子女的社交焦虑总体水平显著高于独生子女,与马芸(2015)的研究结果一致,原因可能在与:当下,国家开放了二孩政策,近几年来二孩家庭逐渐增加,初中生度过了一段被父母奉为“掌上明珠”的独生子女生活后,突然转化为非独生子女,成为了家中更加年长的孩子,不知道如何与家里的新生命相处,在人际交往中有可能产生一些焦虑感。再者,相较于非独生子女而言,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有更多机会接触父母的交际圈,从父母身上学习到人际交往的技巧;另外,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没有同龄的伙伴,需要与不同家庭的同龄人建立并维持同伴关系,这就需要独生子女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学习人际交往的方式,提升人际交往的能力,建立起面对人际交往情境时的自信与勇气,所以其社交焦虑总体水平低于非独生子女。
4.3述情障碍、自我监控与社交焦虑之间关系讨论
本研究发现初中生的述情障碍能够显著正向预测社交焦虑,即述情障碍越严重,社交焦虑水平越高。其中,情感辨别困难和情感描述困难均能正向预测社交焦虑及其各维度。在Dalbudak等人(2012)的研究中,述情障碍的分较高的参与者具有无法很好地对自身的情绪情感进行言语描述的特征,并且他们的社交能力也相对较弱,关系较为亲密的朋友较少。初中生正处于探索自我的重要阶段,人际交往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他们往往会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而述情障碍水平越高的初中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更有可能表现出一些困难,他们对于他人的外在情绪表现和自身的内心情绪体验具有较低的敏感性,纠结于外界事物的细节,减缓了对情绪刺激的处理,无法通过他人的情绪表现正确辨别出他人的情绪情感,也难以适当地描述出自身的情绪体验。因此,具有较强述情障碍的初中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常常面临着无法理解他人的情感、无法进行合理的情绪表达或不知道如何与他人相处等问题(Wastell&Taylor,2002)。而这些问题让初中生在与他人交往时更加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在各种社交情境中充满苦恼情绪甚至作出回避社交的消极处理行为,社交体验不佳,导致其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的社交焦虑水平也提高了。
初中生的他人导向能够显著正向预测述情障碍及情感辨别困难和情感描述困难,高自我监控能够显著负向预测述情障碍及其各维度。即他人导向特征越强,述情障碍、情感辨别困难和情感描述困难越严重;高自我监控特征越强,述情障碍、情感辨别困难、情感描述困难和外向性思维越弱。范玉霞等人(2002)在研究中发现,自我和谐的状态越差,述情障碍越明显。Rogers认为,当个体体验到自我与经验间存在差距,为了维持自我的和谐就会采取一定的防御反应,这为心理障碍的形成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对于他人导向的初中生而言,他们在人际交往情境中只注重人际和谐,忽略了自我和谐,这种“不和谐”的状态就会使其采取防御反应,产生述情障碍;而高自我监控的初中生能够同时维持人际和谐与自我和谐,不易出现述情障碍的特征。此外,他人导向特征越强的初中生在社会化过程中往往更倾向于机械化地根据他人的需要和价值取向或社会规则来改变自身的社会行为,囿于外界情境线索而对内心世界疏于关注,对于情绪情感方面的识别与描述能力也更差,外向性思维表现更明显;而对高自我监控特征越强的初中生而言,他们独立、有主见,既关心他人兴趣与需要,又不压抑自身的情绪体验,达到良好的社会适应。
初中生的他人导向能够显著正向预测社交焦虑及其各维度,自我导向能够显著负向预测陌生情境下的社会回避及苦恼,高自我监控能够显著负向预测社交焦虑、陌生情境和一般情境下的社会回避及苦恼。肖崇好(2012)认为,他人导向者的行为无条件地依据情境变化的程度改变,只关注人际和谐,受制于环境或他人而忽略了对自我和谐的维系,从而导致了内部心理世界“失衡”。在人际交往中,他人导向特征越强的初中生可能会更加在意来自他人的评价,迁就他人而压抑自身的情感。为此,他们可能表现出更强的防御反应,对人际交往产生苦恼情绪,甚至在各种社交情境中采用社交回避的方式,在社交中的负面情感较多,社交焦虑的水平也更高。自我导向特征越强的初中生在人际交往中常常只注重自我和谐,以一种独断专行的方式来与他人相处。在陌生情境中,自我导向者只需保持自我和谐,表现出自己一贯的行事作风,因而对于陌生情境中的社交无需回避,也更少产生苦恼情绪。舒晓丽和肖崇好(2010)在研究中也发现,高自我监控者在社交回避和苦恼方面的得分较低。高自我监控者在社交情境中更具良好的适应性,对于外界情境与内在世界中的线索敏感性更高,能够对自身的社会行为作出积极主动地调整,配合他人的同时进行适当的自我表现,在各种社交情境中的社交地位也更高。因此,高自我监控特征较强的初中生在各种社交情境中往往是积极地进行自我调整与适应而非消极逃避,保持着更为正向的积极情绪而非苦恼,人际冲突较少,社交焦虑的水平也更低。
4.4自我监控在述情障碍与社交焦虑间的调节效应
研究还发现,他人导向、自我导向和高自我监控对述情障碍与社交焦虑的关系均不起调节作用,即他人导向、自我导向和高自我监控不能影响述情障碍与社交焦虑之间关系的强弱和方向。这可能与述情障碍在中学生这一群体中发挥的作用强度有关。还有研究表明,述情障碍与个体的认知发展水平及社会文化和社会关系变化有关(张春雨,张进辅,张静秋,张苹平,2011),且将其视为一种人格结构特征,人格心理学领域也将自我监控视为人格的一种维度。姚玉红等(2011)认为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人格尚在发展过程中,自我同一性混乱,在面对诸多外界刺激的同时不断进行关于自我的探索并促进人格的发展与独立。所以,调节效应不显著可能与初中生当前的自我监控人格特征尚不稳定有关。此外,初中生的正处于认知发展的过程中,自我评价能力尚未发展完善,对自身的评价与实际情况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所以对于自我监控人格的评价可能与其真实的自我监控特征不完全相符。
4.5研究不足
被试取样方面:(1)所选取的两所中学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且心理健康教育质量都较高,所以本研究结果是否能推广到其他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较低的学校还需进行进一步研究。(2)本研究中来自城市与农村的被试量差异较为悬殊,且被试所回答的是其户籍所在地,生源地为农村的学生可能已适应了城市生活,所受到的是城市生活环境的影响,所以可能对数据分析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研究工具:(1)采用问卷调查法,量表为自陈量表。被试目前处在青春期,渴望被视为成人,得到社会赞许;且初中生正处于认知发展的重要阶段,自我认识可能与其真实情况存在一定差距,故而其回答可能因此产生偏差。(2)三份量表题量较大,被试容易产生疲劳效应。
研究过程:(1)在与被试交流过程中发现,有许多被试对于“社交”话题十分敏感,而问卷的社交主题可能使其不愿进行真实的自我暴露,问卷可信度会受到一定影响。(2)问卷多在心理健康课及自习课上发放,不同班级在填写问卷过程中氛围不同,被试间存在相互竞争或干扰的现象。
5结论
根据此次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1、初中生的述情障碍、自我监控和社交焦虑及其各维度均处于中等水平。
2、女生的述情障碍、社交焦虑、害怕否定评价及他人导向显著高于男生,自我导向显著低于男生。
3、初一学生的述情障碍和情感辨别困难显著高于初三学生,一般情境下的社会回避及苦恼显著低于初三学生,高自我监控显著高于初二、初三学生;初二学生的自我导向显著高于初三学生。
4、农村学生在一般情境下的社会回避及苦恼显著高于城市学生,高自我监控显著低于城市学生。
5、非独生子女的述情障碍总体水平、社交焦虑总体水平、情感辨别困难、情感描述困难和外向性思维均显著高于独生子女。
6、初中生述情感障碍显著正向预测社交焦虑,他人导向显著正向预测述情障碍和社交焦虑,高自我监控显著负向预测述情障碍和社交焦虑。
7、自我监控在述情障碍与社交焦虑的关系中不起调节作用。
参考文献
陈振帮.(2011).大学生社交焦虑与自我监控、自我表露的关系(硕士学位论文).曲阜师范大学.
陈文华,吴卫东.(2008).现代心理学教程.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褚晓伟,范翠英,柴唤友,宋快.(2016).初中生受欺负与社交焦虑:社会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4(6),1051-1054.
刁俊荣,范玉霞,杨莹,信先凤,董学丽.(2001).述情障碍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性分析.健康心理学杂志,9(5),337-338.
董山川,谢鸿军,孙丽娟,张进辅.(2013).中学生述情障碍与乐观倾向的关系.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7),145-148.
段玉凤.(2014).初中生述情障碍与家庭教养方式、应对方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新乡医学院.
范玉霞,刁俊荣,杨颖,信先凤,董学丽.(2002).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1(3),331.
高婕妤.(2012).社交焦虑、人际信任和友谊质量的关系及其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发(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师范大学.
宫火良.(2008).述情障碍与情绪信息加工(博士学位论文).华南师范大学,广州.
郭晓薇.(2000).大学社交焦虑成因的研究.心理学探新,20(73),55-58.
郭思倩,徐凯,贺雯.(2015).中学生述情障碍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社会心理科学,30(5),62-68.
郝玉芳.(2002).中医药大学生社交焦虑、应付方式及个人评价相关性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医药大学.
胡燕.(2015).医学生寝室人际关系与述情障碍的关联性分析.中国校医,29(12),881-883.
黄宝珍,赖燕群,杨琪,丁晶.(2018).述情障碍与初中生压力知觉的关系——自尊的中介作用.内江师范学院学报,33(10),7-11.
金晓雨,肖晶,崔丽霞.(2013).大学生情绪调节的认知策略、外显自尊、人格特质与社交焦虑的关系.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1(4),609-612.
李丹,朱春燕,汪凯,余凤琼,顾晨龙,李丹丹.(2014).医学生社交焦虑与述情障碍的关系研究.安徽医科大学学报,49(4),476-478.
李妍青.(2018).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自我监控与网络社交中的自我呈现策略的关系(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
李媛.(2013).大学生自我监控与自我设限的关系.心理与行为研究,11(4),518-521.
李昳,陆桂芝,李勇.(2018).自我关注与社交焦虑:负面评价恐惧的中介与关系型自我构念的调节.心理科学,41(5),1261-1267.
刘广增,张大均,莫文静,李佳佳,朱政光.(2019).青少年心理素质对社交焦虑的影响及性别差异.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4(2),91-96.
刘勇.(2005).城乡儿童社交焦虑水平的比较.儿童心理卫生,19(9),590.
凌宇,蚁金瑶,杨娟,姚树桥.(2009).TAS-20中文版在1260名青少年中的信效度检验.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7(4),437-439.
陆琪,梁宗保,徐燕,王姗娜,徐得薇,张思启.(2013).母亲述情障碍与儿童内隐问题行为的关系.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32(1),32-36.
骆亮.(2016).初中生社交焦虑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昌大学.
马芸.(2015).中学生人格、亲和动机与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北大学.
聂丹.(2015).青少年述情障碍、情绪类型与执行功能的关系(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师范大学.
潘朝霞,张大均,潘彦谷,胡天强.(2018).中学生自尊和评价恐惧在心理素质与社交焦虑中的中介作用.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21(8),676-681.
彭纯子.(2001).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团体干预的实验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
任玉明.(2007).医学生述情障碍与心理健康人格特征的关系研究.上海精神医学,19(2),79-81.
孙国旗.(2012).高低自我监控者面孔注意偏向的实验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师范大学.
宋耀武,齐冰.(2003).自我监控研究的新进展.心理与行为研究,1(4),311-314.
王丽娟.(2015).述情障碍国内研究进展.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6,626-629.
王小倩,汪凯,张蕾,高莉玲.(2008).大学生心理理论与抑郁、述情障啊、社交技能的关系.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16(12),1343-1345.
翁圳斌,林晓博,肖崇好.(2009).自我监控对人际关系社会地位的影响.韩山师范学院学报,30(4),63-66.
吴琛.(2009).中学生核心自我评价与归因方式及社交焦虑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曲阜师范大学.
吴文春,肖崇好.(2009).大学生自我监控与自我统一性的相关研究.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30(11),163-166.
肖崇好.(2014).社会行为中的自我监控.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肖崇好.(2005).自我监控概念的重构.心理科学进展,13(2),186-193.
肖崇好.(2007).自我监控量表的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8(2),96-100.
肖崇好,黄希庭.(2009).自我监控量表的比较研究.心理科学,32(1),74-76.
肖崇好,黄希庭.(2011).社交焦虑个体外显与内隐自尊的研究.心理科学,34(2),289-292.
肖崇好,吴文春.(2010).自我同一性对自我监控的影响.衡阳师范学院学报,31(4),162-164.
肖崇好,谢亚兰.(2012).自我监控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衡阳师范学院学报,33(2),138-139.
肖崇好,谢亚兰.(2012).自我监控对青少年不良行为的影响.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719-1721.
肖崇好.(2015).自我监控者社会信息敏感性研究.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7(5),64-67.
辛自强,池丽萍,刘丙元.(2004).不同社交地位初中生的社交焦虑特点.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8(4),231-233.
晏双平,甘霖,熊春金.(2010).大学生自我监控性与自我和谐的实证研究.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7(2),32-35.
杨雪莉,梁宗保.(2016).述情障碍的研究现状及干预.心理研究,9(1),9-14.
贠劲松.(2009).中学生述情障碍的现状及其与儿童虐待,青少年依恋的关系(硕士学位论文).河南大学.
喻冠娟,姜金伟.(2015).国内青少年社交焦虑研究进展.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5(5),24-28.
喻冠娟.(2015).留守经历对初中生社交焦虑的影响及干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信阳师范学院.
叶绮华,曹绮怡,关泳媚,张雪琴.(2011).中学生社交焦虑与自我意识的相关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19(3),322-324.
蚁金瑶,姚树桥,朱熊兆.(2003).TAS-20中文版的信度、效度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7(11),763-767.
周宗奎,范翠英.(2001).小学儿童社交焦虑与孤独感研究.心理科学,24(4),442-444.
张春雨,张进辅,张静秋,张苹平.(2011).述情障碍成因的认知及社会机制.心理科学进展,19(3),398-409.
张蕾,汪凯.(2007).述情障碍的神经基础.中国神经疾病杂志,33(4),254-256.
朱海东.(2008).青少年依恋与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重庆.
朱晓庆.(2017).大学生述情障碍、家庭功能与人际关系满意感的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北师范大学.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5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