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研究以某小学一年级、三年级和五年级中共322名学生为被试,采用儿童攻击行为问卷和儿童混合情绪理解能力访谈故事为研究工具。从性别、年级、父母的学历和是否独生子女这4个方面做了差异性检验,此检验涉及儿童攻击行为和儿童混合情绪理解能力2个变量,得出如下结论:
(1)小学儿童攻击行为的存在占了一定的比例,儿童的攻击行为是普遍存在的。儿童攻击行为在性别上无明显的差异,小学儿童的攻击行为与父亲和母亲的学历没有明显的差异,小学儿童的攻击行为与是否独生子女无显著的差异。
(2)小学儿童的混合情绪理解能力在性别上无显著差异。小学儿童的混合情绪理解能力在年龄上有显著的差异,其中一年级小学儿童与五年级小学儿童在混合情绪理解能力上有明显的差异,三年级小学儿童与五年级小学儿童在混合情绪理解能力上也有明显的差异,五年级小学儿童的混合情绪理解能力要明显高于三年级和一年级小学儿童。
(3)小学儿童的混合情绪理解能力与小学儿童的攻击行为呈负相关,混合情绪理解能力越强的儿童攻击行为越低,混合情绪理解能力越弱的儿童攻击行为越高。
关键词:儿童;混合情绪理解能力;攻击行为
1引言
1.1研究背景
攻击行为一直是儿童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行为之一,儿童之间因为各种各样的小问题打架斗殴,甚至造成生命危险的例子在生活中屡见不鲜。不管对于生理还是心理,攻击行为对日常xxxx有各种各样的影响。有心理学家对600多名被试进行了长达22年的追踪研究,结果发现儿童时期的攻击记录能有效预测成年期的攻击性,如犯罪行为,家庭暴力等,可见儿童攻击行为对于儿童今后的发展的影响之大。
情绪,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是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具有建立、维持和改变个体与外界关系的功能,这种功能被广泛认为是一种能力,即情绪能力。情绪能力分为两个不同的方面,即情绪理解和情绪调节。其中,情绪理解是指当个体面对所处情境时根据情境做出解释的能力。
情绪理解能力对学前儿童和其相处的同伴以及长大以后的社会成人关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大多数儿童更愿意和拥有更高情绪理解能力的儿童相处,而且情绪理解能力更高的儿童具有更多的亲社会行为。情绪理解为社会关系和情绪交流提供了基础条件,情绪理解能力高的人拥有更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也能更优秀的发展自己。混合情绪理解能力是儿童情绪理解能力中的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当儿童意识到一种情境可以引发两种不同的情绪时,是儿童情绪理解能力的进一步提升,说明他们已经达到了情绪理解的相对高级阶段。儿童对混合情绪的理解在对理解单个事物所包含的多面性和对他人的情绪状态理解也有着很大的用处。
通过对儿童混合情绪理解能力与攻击行为的相关研究,不仅可以丰富攻击行为领域的研究成果,还可以以此为基础,探索儿童混合情绪理解能力对攻击行为造成的影响。研究两者相互的关系,找出改善儿童攻击行为的方法,并应用于具有攻击行为的儿童身上,可以完善儿童的身心健康。通过对儿童的混合情绪理解与攻击行为的研究,提出改善儿童攻击行为的教育建议,为改善儿童的攻击行为提供教育意义,并且可以避免使具有攻击行为的儿童受到不适当的对待。
本文通过对两者的研究,希望可以提出正确改善儿童攻击行为的建议,改善儿童的攻击行为,使儿童能够在更好的教育环境中更健康全面地发展。
1.2概念界定
1.2.1关于攻击行为的定义
在国内认为攻击行为是指以伤害另一个体的生理或心理为目的的行为,即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它的形式可以是各式各样的,可以是口头上的,如骂人、嘲讽、贬低别人等,也可以是身体攻击,如击打别人,虐待别人等[1]。
哈里斯认为:攻击行为是一个个体将一种伤害行为强加在某位不想接受此种行为的个体身上的目的行为,它包含两种形式,即报复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2]。报复性攻击就是对他人的身或心进行伤害的目的行为,比如打人和言语侮辱人等。工具性攻击是指利用攻击当成达到目的的手段,比如两个孩子互相玩耍,其中一个孩子想要玩另一个孩子手里的玩具,于是他就通过暴力的手段抢夺另一个孩子的玩具。
1.2.2关于混合情绪理解能力的定义
在情绪研究领域,混合情绪被界定为个体面对同一情境或同一事物存在两种不同的情绪状态。混合情绪的概念最早由Harter和Whitesell提出,他们认为混合情绪是在一个情境或事件能让个体感觉到两种或以上的不同情绪状态的一种现象。我国学者徐琴美等则认为,混合情绪理解能力是指主体在面对一种情境时能够做出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情绪反应或者互相矛盾的情绪反应的能力[3]。
1.3儿童攻击行为和混合情绪理解能力的研究现状
1.3.1儿童攻击行为的研究现状
在早期,人们主要研究攻击行为产生的根源,中期研究者们把重点关注在了攻击行为的形式,对同伴关系的影响,以及认知对攻击行为的影响,现在对攻击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校园中各种各样的学生矛盾上。
攻击行为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为人们所关注,弗洛伊德提出了攻击行为的本能理论;“挫折—攻击”假说认为攻击行为的产生是和挫折的存在密不可分的;班杜拉则强调习得性是攻击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
影响儿童攻击行为的内外因素有很多,综合相关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物学因素,我国学者刘建榕发现大脑发育的平衡性对攻击行为的产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4]。(2)社会环境因素,儿童受到的教育与生活的环境对儿童的行为起到了很大一部分的决定作用,我国学者王益文等的研究发现,母亲如果对男孩的情感表示赞许,那么男孩的攻击行为会有进一步的减少;母亲如果对女孩极为严厉,甚至打骂女孩,那么女孩的攻击行为会增多并且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障碍[5]。(3)个体因素,每位儿童的生活不同,他们的社会交往水平不同,拥有的经验也不同,那么他们对攻击行为的看法也不同,有的儿童会认为攻击行为是不正确的,而有的儿童则会认为攻击行为是正常的行为。学者陈世平的研究发现,能合理处理人际矛盾的儿童相对攻击行为较低。
1.3.2儿童混合情绪理解能力的研究现状
Harter等最早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儿童对混合情绪的理解经历3个阶段:即不可能阶段,继时性阶段和同时性阶段[6]。另外,Harris等通过做实验来探索儿童对混合情绪的形成过程,实验结果表明6岁及六岁以下儿童不能同时理解一种情境下产生的两种情绪。Gnepp和Klayman认为年轻孩子由于对情绪理解水平的能力有限从而无法对一种情境做出两种情绪反应[7]。Harris认为情绪的发展具有两个侧面:儿童所表达的情绪和儿童意识到的情绪,有些年龄小的儿童可能能够意识到混合情绪,但是他们并不能认识到这些混合情绪产生的原因,他们要完全理解这些混合情绪会花上他们几年的成长时间。
在影响因素上,Dunn和Brown认为儿童在对情绪理解的掌握程度主要由年龄和儿童所生长的家庭环境决定,这其中,父母与儿童在家庭中所对应的依恋关系至关重要。另外,Pons研究证明语言能提高儿童对混合情绪的理解能力。此外,Browm和Dunn认为影响儿童对混合情绪理解能力的因素还包括:他们过去与兄弟姐妹的积极交流和家庭成员对他们的行为的讨论等等[8]。
2研究方法
2.1被试
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江苏省盐城市某城镇小学一、三、五年级的350名小学生作为被试并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小学及以下为初等学历,初中、高中或中专为中等学历,专科、本科和研究生为高等学历。并对部分被试进行访谈,最终有效的被试数322名,如下图表1:

然后,分析攻击行为问卷数据,筛选出30个被试进行故事访谈,其中高攻击行为被试17人,低攻击行为被试13人。
2.2测验工具
2.2.1儿童行为量表
简称CBCL是由Achenbach编制的一个测量儿童行为问题的量表,包括儿童版、父母版和教师版[9]。该量表一共包含12个因子,分别为活动状况、社交情况、学校情况、分裂样、抑郁、交往不良、强迫性、体诉、社交退缩、多动、攻击性、违纪,本研究采用的是量表中测量攻击性因子的试题,共29题,19到29题为选做题,女生选做19到25题,男生选做26到29题。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6,分半信度为0.93。抽取父母版问卷中的测量攻击行为的题目作为问卷内容,按照无表现计0分,轻度有或有时有计1分,明显有或经常有计2分。把分数加起来,就是攻击性的分数。为了统计方便,这个分数又可以折算成T分,原作者把T分在55到70分之间定为正常。分数越高说明攻击行为越高。
2.2.2故事访谈法
测量混合情绪理解能力常用的研究方法是故事访谈法[10]:选用具有能让被试产生混合情绪的小故事,如:小白在跑步比赛中得了第一名,但是他在比赛结束时摔跤受伤了,小白感到又高兴又难过。选择的故事能让儿童感到两种相互矛盾的情绪感受。分为两个任务:(1)简单解释任务:通过对被试讲述混合情绪理解能力的小故事,并告诉他们故事中的主人公所感受到的混合情绪,让他们解释主人公产生混合情绪的原因。在收集结果时,如果被试只解释了一种故事中主人公的情绪,没有继续回答第二种,就耐心地提示被试回答第二种故事中主人公情绪的解释。计分时,如果被试对故事中主人公的两种情绪都不能做出正确解释,则计0分;如果被试能对故事中主人公的一种情绪作出解释,则计1分;如果被试能对故事中主人公的两种对立的情绪都作出正确的解释,则计2分。(2)解释/探测任务:只对被试讲述故事,不告诉被试故事中主人公的情绪感受,然后询问被试故事中主人公的情绪体验。如果被试只说出了故事中主人公的一种情绪感受,就提示被试故事中的主人公还有没有别的情绪感受,并让被试解释故事中的主人公产生这种感受的原因。计分时,如果被试两种情绪感受和对应的解释都不能回答出,则计0分;如果被试只能说出故事中主人公的一种情绪感受和对应的解释则计1分;如果被试能说出故事中主人公的两种正确的情绪感受并正确解释则计2分。
2.3研究过程
在攻击行为研究中,准备修改过的问卷和访谈内容,制作成问卷后在某小学一、三、五年级中分层抽取350名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随后把筛选出来的322份有效问卷结果录入spss中,整理数据。
在混合情绪理解能力研究中,选取攻击行为总粗分最高和最低的总共30名儿童,进行故事访谈法。由于考虑到一、三年级的儿童对于访谈中的词汇可能存在不理解,故对于一、三年级的儿童进行单独访谈,对五年级的儿童进行集体访谈,并强调访谈时不可以互相交流。最后,将记录下的数据输入到spss中,对儿童攻击行为在性别、父母学历、是否独生子女方面做差异分析,对儿童混合情绪理解能力在性别、年龄方面做差异分析,对儿童攻击行为与混合情绪理解能力做相关分析。主要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
3结果
3.1小学儿童攻击行为的分析
3.1.1小学儿童攻击行为的总体情况
对322名小学儿童在攻击行为因子上的得分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其中低于9分的视为低攻击行为,9~20分为正常范围,高于20分视为高攻击行为,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4可知,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小学儿童的攻击行为差异不显著。
3.1.2.3不同父母学历的儿童攻击行为差异比较
对不同父母学历的儿童的攻击行为进行差异比较,结果如表5:

由表7可知,小学儿童混合情绪理解能力的平均分为7.07分,最高分为8分,最低分为4分,标准差为1.36。
3.2.2小学儿童混合情绪理解能力的差异分析
3.2.2.1小学儿童混合情绪理解能力的性别差异比较
对小学儿童的混合情绪理解能力进行性别差异比较,得到的结果如表8:

由表10可以看到,一年级与五年级小学儿童对混合情绪理解能力存在显著差异,三年级与五年级小学儿童对混合情绪理解能力存在显著的差异,且五年级小学儿童的混合情绪理解能力显著高于三年级和一年级。
3.3小学儿童混合情绪理解能力与攻击行为的关系分析
对小学儿童混合情绪理解能力与攻击行为进行相关分析
可以看出r值为-0.529,显著性为0.003,则可以说明儿童混合情绪理解能力与攻击行为存在负相关。
4讨论
本次研究通过调查某小学322名儿童被试在成攻击行为和混合情绪理解能力上的当前状况,了解从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父母学历等因素上来说是否会对这2个变量产生影响,并且深入分析了儿童攻击行为和混合情绪理解能力的关系。
4.1小学儿童攻击行为的现状
4.1.1小学儿童攻击行为的总体状况
本文研究数据显示儿童攻击行为现象从总体来看虽然不严重,但仍存在着攻击行为的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第一,社会环境会对儿童的攻击行为有影响。由于现在XX的建设,各地家庭的住房环境都不约而同的发生了改变。虽然生活条件的进步对儿童的学业生活有着很大的帮助,但有一点却也随着在改变,那就是儿童与儿童之间相互的交流在不断的减少,互相认识的儿童越来越少,每个儿童的朋友也越来越少,这相当不利于儿童社会化,如果儿童之间的交流减少了,那么儿童在如何与其他儿童相处这一方面肯定就很陌生,对儿童之间相互的知识交流也造成了影响。例如,儿童因为没有玩伴就把闲暇时间花在了电视或者电脑上,而电视或者电脑中的具有攻击性行为的节目或者游戏中的具有攻击性的动画人物成为儿童的偶像,儿童模仿其行为,这对儿童的健康身心发展造成了负面的影响,反而促进了儿童的攻击行为。第二,教养方式对儿童的攻击行为有影响,这与颜慧的研究结果是相似的[11]。儿童时期是人格塑造的最关键时期[12],如果这个阶段得到了良好的教育与培养,那么对儿童今后的发展肯定是受益无穷的,如果在这个阶段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和培养,那么我们都知道,性格是很难改变的,儿童时期的性格可塑性相对之后的时期可塑性更高,儿童养成的坏习惯在今后就很难改正过来,在养成的不良习惯也会对今后的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家是人从小到大的港湾,家庭环境与抚养者对儿童的身心健康起着巨大的作用[13]。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具有攻击行为的儿童往往家长都对其十分严厉粗鲁,甚至打骂孩子,在生活中家长往往都是儿童的榜样,如果家长不能起到带头作用,反而把攻击行为展现给儿童看,那么儿童很有可能就会认可这样的攻击行为,从而导致儿童攻击行为的严重性[14]。反之,如果家长对儿童的教育是良好的、耐心的,并且告诉儿童怎么样的行为是不对的,那么家长处事的方式也会得到儿童的认可,他们的攻击行为就会逐渐减少。
4.1.2小学儿童攻击行为的差异分析
根据以上结果,男性儿童的攻击行为与女性儿童不存在显著差异。随着人们普遍文化水平的发展,人们都注重了教育在儿童时期的关键性,因为让孩子接触良好的教育可以使孩子更健康的成长,所以孩子的父母和老师都会普遍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工作,从而改正孩子的言行。所以我们认为男孩和女孩在攻击行为上并没有显著的差异。
儿童攻击行为与是否独生子女不存在显著的差异。儿童攻击行为在父母的学历水平上不存在显著的差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80,90后成为父母主力,社会更加重视孩子的陪伴与健康成长。但庞大的工作压力以及快节奏的生活渐渐剥夺父母陪伴孩子的权利,近期网络疯传的中国城市亲子陪伴调查显示,仅仅三分之一父母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孩子,中国儿童的成长教育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此外城市经济水平的提高使得儿童消费潜力巨大,早教及兴趣班消费超过了吃饭、衣服、玩具等日常开销,“儿童情商智商训练班”比比皆是,各类艺术兴趣班受到家长的青睐。调查显示,父母都希望孩子从小就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并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便普遍会让自己的孩子参加教育班,这样一方面来可以缓解自己的压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孩子得到教育与学习。
4.2小学儿童的混合情绪理解能力
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男女儿童在混合情绪理解能力上是没有显著差异的,但不同年龄的儿童在混合情绪理解能力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与孙贵凤,石国兴的研究结果相似[15]。
Harter将儿童的混合情绪理解能力分为三个阶段:不可能阶段,继时性阶段和同时性阶段。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大脑也在不断的完善,并且随着他们接触到的信息和经验的不断增长,儿童的混合情绪理解能力也会逐渐的完善,所以儿童混合情绪理解能力在年龄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4.3小学儿童攻击行为与混合情绪理解能力的相关分析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儿童攻击行为与混合情绪理解能力存在着显著的关系。儿童的情绪理解能力是儿童社会发展的基础,对儿童的社会行为,人际关系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我们的研究中可以发现,攻击行为是与混合情绪理解能力有一定的联系的,攻击行为高的儿童往往混合情绪理解能力弱,混合情绪理解能力高的儿童往往攻击行为较低,由此可以发现混合情绪理解能力对于儿童的攻击行为是有影响的。对于混合情绪理解能力比较弱的儿童来说,他们在同一的情境下可能不会拥有两种不同的情绪体验,那么他们会做出简单单一的行为判断,从而可能就会引起攻击行为。例如小白为了和小明争夺一支铅笔,小白打了小明一拳后争夺到了铅笔,并且感到很快乐。在小白争夺铅笔的过程中,小白只体验到了快乐的情绪,他并没有体验到出手打小明的愧疚感,于是小白就表现出了攻击性。试想一下如果小白在想出手打小明的时候想到了打小明抢铅笔会让自己在开心的同时感受到愧疚,那么小白的攻击行为的可能性就降低了很多。所以我们认为儿童的混合情绪理解能力与儿童的攻击行为是密切相关的。
5结论
第一,小学儿童攻击行为的存在占了一定的比例,小学儿童攻击行为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的差异,小学儿童的攻击行为在父母的学历水平上不存在显著的差异,小学儿童攻击行为在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上无显著的差异。
第二,小学儿童的混合情绪理解能力在性别上无显著差异。小学儿童的混合情绪理解能力在年龄上有显著的差异,年龄越大,小学儿童的混合情绪理解能力相对越强。
第三,小学儿童的混合情绪理解能力对小学儿童的攻击行为呈负相关,混合情绪理解能力越强的儿童攻击行为较低,混合情绪理解能力越弱的儿童攻击行为较高。
参考文献
[1]孟爽.小学儿童心理理论、同伴关系与攻击行为的关系研究[D].黑龙江: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
[2]HarrisPL.ChildrenandEmotion:MixedEmotions[M].Oxford:BlackwellPublishers,2001,39:222-224.
[3]徐琴美.儿童情绪理解发展的研究述评[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2):223-228.
[4]刘建榕.男女学童攻击行为的路径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6):444-446.
[5]王益文.母亲行为与儿童行为问题[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4):277-279.
[6]HarterS,BuddinB.ChildrensUnderstandingoftheSimultaneityofTwoEmotions:AFivestageDevelopmentalAcquisitionSequence[J].DevelopmentalPsychology,1987,23(3):388-399.
[7]Gnepp,Klayman.RecognitionofUncertaintyinEmotionalInferences:ReasoningaboutEmotionallyEquivocalSituations[J].DevelopmentalPsychology,1992,28(2):145-158.
[8]BrownJR,DunnJ.ContinuitiesinEmotionUnderstandingfromThreetoSixYears[J].ChildDevelopment,1996,67(3):789-802.
[9]林雁,李雪荣,万国斌,杨志伟,罗学荣.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的湖南常模[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6,(01):24-64.
[10]董光恒,杨丽珠.儿童对混合情绪理解的发展[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0(1):52-55.
[11]颜慧.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15.
[12]孟宪宾,苏文良.塑造儿童“五商”,构建积极的人生发展机制[J].中国家庭教育,2014:11-21.
[13]杨建立,李向阳.浅谈家庭社会坏境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J].北方文学,2012(6):235-235.
[14]芮玲芝.家庭暴力与儿童攻击性关系的个案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2(11):309-309.
[15]石国兴,孙贵凤.小学儿童混合情绪理解的发展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4,12(3):321-325.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8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