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尊、人格特点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摘要: 为了探究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人格特点以及自尊水平这三个变量间的关系,本次调查研究选定了盐城市区内各大学校,选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以及自尊量表这三个量表,随机抽取了305名大学生被试进行问卷调查和相关研究。从

  摘要:为了探究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人格特点以及自尊水平这三个变量间的关系,本次调查研究选定了盐城市区内各大学校,选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以及自尊量表这三个量表,随机抽取了305名大学生被试进行问卷调查和相关研究。从年级、性别、生源地和是否独生子女这四个人口学变量方面做了差异性检验,采用t检验、变异数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对有效数据进行分析检验,从上述三个变量方面进行逐步分析,研究三个变量间的相关关系,得出如下结论:
  (1)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得分处于中等水平;父母教养方式部分因子在性别、年级、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上差异较为显著;
  (2)大学生人格特点各个维度的得分处于中等水平;人格特点部分维度在性别、生源地这两个人口学变量方面上差异比较显著;
  (3)大学生自尊总体得分相比常模来说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自尊总分在生源地上差异尤为显著;
  (4)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与其人格特点对自尊水平无明显预测作用。
  关键词:父母教养方式;人格;自尊;大学生

  1问题的提出

  1.1 研究背景

  大学生群体一直都是社会发展进步必不可缺的资源之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密切相关。伴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改革地深入进行,我国社会正面临着转型的关键时期。在这期间内,高校大学生正处在塑造人格的时期,他们物质生活十分丰富,但相应的精神方面的生活却较为欠缺。像我们听到的关于“马加爵事件”以及频繁发生的跳楼事件,都属于典型的人格缺陷。健全的人格是我们每个大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础,是我们在社会上生存和发挥作用的保证。所以,塑造健康的人格是一项任重道远而又必须解决的工作。
  随着人们对自身价值的逐渐重视,人们开始追求需要层次理论中的自我实现的需要,自尊的发展越发成为人们高度关注的内容。在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发挥越来越多作用的自尊,自然也受到了包括心理学家在内的各界学者的重视。大学时期是学生们走向成人阶段,个体意识成熟成型的关键时期。处于这个阶段的大学生们不仅高度关注别人对自身的评价以及自己在学校生活中的地位,同时也表现出了激烈的社会需求,他们的自尊程度和自身的心理健康情况非常相关,国内学者对人们自尊水平的各方面研究调查越来越多。因而,对大学生自尊水平的重视是养成健康的心理水平必不可少的。
  在孩子的人格发展方面,环境因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而父母教养方式在各个环境要素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对孩子的性格发展产生直接影响。虽然大学生在校期间基本都离家很远,但父母教育带给子女的作用并没有受到来自距离的影响,反而在大学生们择业、就业、婚姻甚至大到整个价值观这些方面起到更加独一无二的影响力。
  当今是一个快节奏、高强度、竞争激烈的时代,新的时代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也给人们施加了更大的压力,对人的各方面能力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各种各样的压力接踵而至,面临这些压力的一个大群体就是如今的大学生群体了。现在,某某高校学生因为种种事件跳楼轻生的新闻已经屡见不鲜了。研究报道,在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各个变量中,自尊水平是尤为关键的一环,特别是在研究异常人格类型的大学生群体时更加明显[1]。通过调查研究人格特点是否与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自尊有相互作用,能够有助于父母及时调节自己的教养方法,让自己子女的人格能够积极的发展。另一方面,父母也要对大学生抱有适当的合理的期望值,避免过高期望对大学生的自尊心带来伤害。大学生自己也要努力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以长远的眼光对待自己,发掘到自身的优势,学会自己疏导压力,不断提高自尊水平,塑造一个完善的人格。
  我国学者岳冬梅等人在修订瑞典临床心理学家C.perris编制的父母教养问卷时,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国内的父母教养方式总体与外国有比较普遍的相似性(比如父母亲情感温暖这些因子),也有我国社会影响下独特的因子(比如我国父母教养方式独特的惩罚这一因子)。这一研究结果表明父母教养方式既会受到跨文化、其他种族的影响,又会受到自身社会发展或其他因素的影响[2]。另一方面来说,自尊与个性相似,自尊水平在个体整个发展上是变动不大的。父母教养通过什么形式的力量作用于自尊、人格方面的,这方面的研究不多,本次研究采用了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和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及自尊量表对盐城地区各大高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探讨三个变量间作用的方式,存不存在中介效用和预测作用。

  1.2概念界定

  1.2.1父母教养方式
  父母教养方式就是父母亲在日常教育过程中采用行为模式,是父母亲教育所运用的行为结合,较为稳定[3]。父母教养方式具有跨情境的稳定性。父母亲被认定为子女健康心理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角色。研究结果大部分是用儿童和青少年作为被试进行的,这说明父母教育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影响[4]。还有学者将父母教养方式看成对父母所有教养方式的整合,即父母亲在教育孩子过程中采用的方式方法。吴新华学者把父母教养方式理解成父母教育子女过程的所作所为,重点提出是教育过程中父母采用的模式和父母展现的人格特点以及整个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外在态度。
  本次研究中采用的概念界定为父母进行教养时长年累月下养成的一种不易改变的行为模式,是父母亲教育理念的集合。
  1.2.2人格
  心理学发展多年以来,人格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研讨主题,人格包括的内容非常复杂,不仅在伦理学方面有所定义,在其他学科方面也存在重大意义。有研究表明,关于人格是如何界定的,国外已经有多达五十种定义,本次研究从心理学的视角定义人格为:人格表现为人们对自己所处环境的态度,并且集中体现在人们的日常活动中。奥尔波特首先提出人格特质这一概念,后来有许多学者分析提出“大五人格”等各种详细的概念。关于大学生父母教养与人格特点的研究已经非常频繁了。有研究家庭教养方式对不良人格特点塑造的影响[5],还有从学龄期儿童等不同年龄段被试开始调查,来研究父母教养
  方式对其人格特点发展所表现出来的意义[6],大学生作为研究被试,来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人格特点之间形成的关系这类型的研究报告很少。
  本研究中的人格特点定义为一种人格特质,与社会活动密切相关,表示为人们对自己所处社会环境的态度,体现在人们的日常活动中。
  1.2.3自尊
  自尊也叫自尊心,是指“个人对自身拥有的评价,表明为一种肯定或否定的态度,表现为个体有多少自信,相信自己是有能力、有价值的”[7]。简单来说,自尊是自己对个体价值的理解和判断。研究表明,自尊作为自我系统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不仅和个体的心理健康发展有重要的联系,对自身人格系统的发展也同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对自身的认知、情感等心理行为都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8]。
  本研究的自尊是指对自我价值的判断。

  1.3研究现状

  1.3.1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现状
  国内外学者将父母教养方式分成四种之后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权威和专制型的父母教养方式,其父母亲都有着比较高的标准和监督水平,但前者的父母有比较高的接受参与标准,后者接受和参与的水平都比较低;溺爱型的父母对子女的要求恰恰与专制型相反;而忽视型的父母亲对子女各方面的要求都不高,有种得过且过的感觉[9]。
  1.3.2人格的研究现状
  李慧民、程利娜、吴文峰等人的研究表明,大学生人格特点直接影响其社会支持的获得,这种影响在人格特点的内外向和神经质这两个维度上有所体现,拥有外向型人格的大学生社会支持的获得水平高,而内向型的大学生社会支持获得水平低。在神经质维度上,得分高的大学生社会支持水平低于得分低的大学生[10]。
  1.3.3自尊的研究现状
  麦伯亚在1995年的研究中表明,自尊由家庭关系、学校等八个方面的因素组合而成。而国内的学者们通过对大量大学生被试的自尊水平进行研究发现,自尊一般由自我价值感、社会认同、等九个方面组成,这与Mboya的研究结果相比更加具有时效性和认同感[11]。
  1.3.4父母教养方式与自尊关系的研究现状
  研究发现,父母教养方式对其孩子自尊水平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难以替代的作用,高自尊水平的孩子,他们的父母教养方式往往会有一些相似点:父母经常关心孩子和他正在进行的活动,鼓励他们多交朋友;通过正确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学会处理事情的方式;平等对待孩子让其理解所作所为的意义;赋予孩子独立做主的机会和权利[12]。研究得出结论,当父母亲给予孩子充足的尊重和爱,以及自己做决定的机会,都可以使孩子更加对自己有认同感。
  G.F.Kawash等国外学家也就相关变量进行过研究,研究表明儿童的自尊水平与父母接纳型教养方式呈现显著正相关[13]。国内学者像郭振娟[14]、王欣[15]、彭莉[16]、杨本元[17]等人也通过各种各样的研究,得出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与自尊水平间的相关关系。
  1.3.5父母教养方式与人格关系的研究现状
  曲晓艳、甘怡群、沈秀琼[18]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父母亲严厉惩罚、拒绝否认因子也在青少年人格特点的发展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错误的教育方式比如严厉、否认过度容易导致孩子形成自闭的人格特质。这与李国华、刘金同[19]等学者的调查结果相对应。
  1.3.6自尊与人格关系的研究现状
  张春妹[20]等学者的调查结果表明,人格特点与自尊相关密切。高中低三种自尊水平与各个人格特点都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当人格特点进入回归方程之后,自尊水平在性别这一人口学变量上没有呈现显著差异,女生整体自尊水平低于男生源于男女生人格特质的不同。自尊总体水平情况在情绪稳定和外向开放等人格方面都有相互作用,男生在情绪稳定性和开放性的得分较高。

  2研究设计

  2.1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采用文献法和问卷调查法,对大学生自尊、人格特点和父母教养方式的情况及其差异进行分析,研究大学生人格特点、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通过适宜地转变父母教养观念来提升大学生自尊的总体状况,对大学生形成良好自尊提供积极有效的建议。

  2.2研究方法

  2.2.1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随机抽取盐城地区本科学生330名作为被试进行调查,最后有效问卷一共有305份。有效回收率为92.4%。具体被试结构为:男生112人,女生193人;城镇户口151人,农村户口154人;独生子女188人,非独生子女117人;大一60人,大二51人,大三96人,大四98人。
  2.2.2测量工具
  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此量表在1980年由瑞典Umea大学C.Perris等人共同编制,由国内岳冬梅等学者修改和重新编订[21]。整个问卷包括6个父亲因子和5个母亲因子,为父亲情感温暖、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因子;母亲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偏爱被试因子。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在0.717-0.893之间,分半信度在0.691-0.875之间,重测信度在0.725-0.871之间。效度良好。
  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22]:由北大教授钱铭怡等人根据艾森克人格问卷结合国内社会现状进行改编修重整,由四个量表组成:P(精神质)、E(内外向)、N(神经质)、L(掩饰性)。每个分量表包括12个项目,一共包含48个项目。P量表信度在0.51-0.60之间,其余量表的信度均大于0.7。本问卷的稳定性较高。
  自尊量表(SES):卢森堡自尊量表由罗森博格等人制定,此量表包括10道题,五级评分方式,其中有五道题目需要反向计分,分数与自尊水平正相关。此量表信效度良好,应用非常广泛,分半信度为0.959,重测信度为0.782[23]。量表应用广泛,稳定性较高。

  2.3施测步骤及数据处理

  主试进班说明本次测试的作用,发放问卷后,被试在理解问卷意图的基础上完成问卷,再由主试当场回收。将有效问卷数据通过SPSS17进行分析,结果用表格显示出来。

  3结果

  3.1父母教养方式的现状分析

  3.1.1父母教养方式的总体状况
  将父母教养方式的各因子得分进行描述统计,结果如表1:
大学生自尊、人格特点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从表2中可以看出,在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上,母亲拒绝否认因子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大学女生得分高于男生,而其他因子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3.1.2.2父母教养方式的年级差异检验
  通过对父母教养方式的年级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的差异检验,结果如表3:
 大学生自尊、人格特点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从表4可以看出,父亲惩罚严厉方面,大三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大二、大四;在父亲过分干涉方面,大二学生得分显著低于其他三个年级;在父亲拒绝否认方面,大三学生得分在四个年级中最高;在父亲过度保护方面,大二学生得分显著低于大三、大四;在母亲过分干涉保护方面,大二学生得分全年级最低;母亲拒绝否认方面,大三学生得分显著高过大二、大四;在母亲惩罚严厉方面,结果与母亲拒绝否认完全相反。
  3.1.2.3父母教养方式的生源地差异检验
  通过对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进行生源地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5:
大学生自尊、人格特点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从表6可以看出,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的各因子中,父亲惩罚严厉、父亲偏爱被试、父亲拒绝否认、母亲惩罚严厉因子在是否独生上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非独生子女的大学生得分显著高过独生子女。其余因子在是否独生子女方面差异不显著(p>0.05)。

  3.2大学生人格特点的现状分析

  3.2.1大学生人格特点的总体状况
  将大学生人格特点的各因子得分进行描述统计,结果如表7:
大学生自尊、人格特点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从表9可以看出: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P精神质、E内外向、N神经质和L掩饰性这四个维度上都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3.2.2.3大学生人格特点的生源地差异检验
  通过对大学生人格特点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的生源地差异检验,分析结果如表10:
 大学生自尊、人格特点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从表12可以看出,大学生自尊的总得分为25.57,与常模22.29相比高出一点。
  3.3.2大学生自尊的差异检验
  3.3.2.1大学生自尊的性别差异检验
  通过对大学生自尊的总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的性别差异分析,分析结果如表13:
大学生自尊、人格特点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从表16可以看出,大学生自尊得分在是否独生方面差异不显著(p>0.05)。

  3.4父母教养方式、大学生人格特点与自尊的相关分析

  3.4.1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人格特点的相关分析
  对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人格特点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17:
大学生自尊、人格特点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从表18中可以看,大学生自尊与父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呈显著正相关;与父母亲其他因子呈显著负相关,与母亲偏爱被试因子相关不显著。
  3.4.3大学生人格特点与自尊的相关分析
  对大学生人格特点与自尊进行相关分析
  大学生人格特点中的P精神质与自尊水平呈显著负相关;E内外向得分与自尊水平呈显著正相关。

  3.5父母教养方式、大学生人格特点对自尊的回归分析

  为了明确三个变量的预测作用,将父母教养方式得分和大学生人格特点所有因子作为自变量,自尊为因变量,展开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以及人格特点各个维度对自尊均无预测作用。

  4讨论

  4.1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讨论

  本次研究中的被试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中的各因子得分略高于钱铭怡[24]与岳冬梅等人的研究结果,说明知识教育的推进下,父母能更多照顾孩子的感受,给予子女更多的理解和关爱。相比较下,父母亲在偏爱被试这一因子上的得分偏低,说明现在父母们对待子女表现得尤为公平,有利于子女成长。
  父母教养方式的母亲拒绝否认因子在性别方面差异较为显著,大学女生得分高于男生,与岳冬梅[25]等学者的研究结果不同,与李国华[26]的研究比价相似。父母亲的拒绝否认等对大学生的发展起着一定的作用。不良的教养方式容易导致孩子形成不良的人格特质。
  父母教养方式存在年级差异,父亲惩罚严厉方面,大三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大二、大四;在父亲过分干涉方面,大二学生得分显著低于其他三个年级;在父亲拒绝否认方面,大三学生得分在四个年级中最高;在父亲过度保护方面,大二学生得分显著低于大三、大四;在母亲过分干涉保护方面,大二学生得分全年级最低;母亲拒绝否认方面,大三学生得分显著高过大二、大四;在母亲惩罚严厉方面,结果与母亲拒绝否认完全相反。因数据的局限性,父母教育方式在年级方面的差异显得不具有联系性,但总体而言高年级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在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因子上的得分会低于低年级大学生,主要是在年龄增加的过程中增长了知识,也更加懂得人情世故,了解了父母养育的苦心,对父母以前的教育方式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相关因子的得分会有所偏低。
  父母教养方式部分因子存在生源地方面差异较为显著,在父母亲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因子上,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群体的分数明显高出来自城镇的大学生们。这与徐雪萍[27]等人的研究结果有相似部分。农村学生早当家,在农村生活过程中,父母对孩子要求较为严格,想让孩子尽早自立自强。
  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是否独生子女方面显著的差异。在父母惩罚严厉、父亲偏爱被试、拒绝否认因子在是否独生上存在显著的差异,非独生子女得分显著超过独生子女。非独生家庭,经常会出现父母给予的爱不均匀的情况,这也导致很多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对父母的反应做出不一样的判断标准,尤其是家庭有比自己小的亲弟亲妹,会觉得父母的惩罚尺度不一样,从而得出不同的分数。

  4.2大学生人格特点的讨论

  大学生人格各个维度的得分与EPQ-RSC中常模相比,P和N的分数较高,E和L分数较低,总体情况大致相差不大。
  大学生人格各个维度中P精神质得分在性别方面差异较为显著,大学女生得分显著超过男生得分,这与李国华,李艳祥等人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人格、自尊的相关研究结果(在精神质P得分中,男生高于女生)相反,这应该跟不同地区父母对待男女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相吻合,李国华老师研究的是内蒙古自治区的卫校学生,可能两地教育方式不同导致的P精神质得分显著不同。
  大学生人格各个维度在年级方面差异不怎么显著。这可能与人格的特性有关,大学时期的学生人格特点形成基本稳定,很难在大学四年的时间里发生很大的变化。
  大学生人格各个维度中,P精神质得分在生源地方面的差异极其显著,来自农村大学生群体人格得分显著超过来自城镇的学生;这可能与农村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相比城镇学生而言缺乏是非感、无社会化概念,使得P精神质量表得分低于城镇学生。E内外向得分也在生源地方面差异比较显著,来自城镇的大学生们得分显著超过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群体。
  大学生人格各个维度得分在独生子女这一方面的差异显著性不明显。独生子女都是父母的宝贝,父母自然关注点都在子女身上,关心孩子健康成长,形成优秀的人格特点;而非独生子女也会跟自己的亲兄弟姐妹形成良性竞争,形成好的人格品质得到父母更多关注。

  4.3大学生自尊水平的讨论

  大学生自尊水平中等偏上。本研究结果与李国华等人的研究相比研究较高,这可能与当地的教育观念等等因素相关,李老师选取的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卫生学校的学生做被试,与本研究选取的江苏盐城地区大学生相比,盐城更加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自尊分可能偏高一点,总体来说处于正常范围。
  大学生自尊水平在性别方面差异没有显著性,这个结果和李老师的研究相呼应。如今社会早已经不是那个重男轻女的时代了,随着文明知识的发展和普及,男女平等早已经是所有人的共识,男女大学生经过父母言传身教和九年义务教育等知识方面的学习,逐渐形成比较稳定正常的自尊水平,男女生显著差异是不存在的。
  大学生自尊水平在年级这一变量上差异不怎么显著,这个结论与杨本元[28]等人的研究比较相类似。随着身心的发展,大学生们早已经形成了稳定正确的自尊水平,正常情况下不会随着大学四年年级的增加而发生变动。
  大学生自尊水平在生源地这个变量上差异具有显著性,来自城镇的大学生自尊总分相比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们来说,得分比较高。可能源于城镇跟农村的教育方式不同。有研究表明,农村家长文化程度普遍低于城镇家长,而家长的教育方法受文化程度制约,农村学生家长在孩子形成自尊时没有引导得特别完善,使农村学生在自尊水平方面些许低于城镇大学生。
  大学生自尊水平在独生子女方面的差异显著性不高,肖丽娟[29]等人也有相似的调查结果。自计划生育政策落实以来,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大部分非独生子女的家庭也仅有两个孩子。这两种情况的家庭里,父母对孩子们的关注度与期望大致相同,都能使孩子受到同样的教育,自尊水平自然而然相差不大。

  4.4父母教养方式、大学生人格特点与自尊水平的相关讨论

  4.4.1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人格特点的相关讨论
  大学生人格特点P精神质与父母亲情感温暖因子呈显著负相关,与父母亲惩罚严厉、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拒绝否认和父亲偏爱被试因子呈显著正相关;E内外向与父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呈显著正相关,与父母亲其他因子呈显著负相关;N神经质与父亲情感温暖因子呈显著负相关,与父母亲过分干涉保护因子呈显著正相关,本次的研究结果与刘金同等人的研究结果不完全相同。
  研究表明,父母对子女越关心理解,子女越容易养成外向性人格特点,情感也易冲动。父母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也与子女所表现出孤独、冷漠、难以适应等特征有非常直接的关系。父母越是强力压迫子女,表达出来的负面情绪越多,子女越容易产生消极情绪。
  4.4.2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尊水平的相关讨论
  大学生自尊水平与其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呈显著正相关;与父母亲其他因子呈显著负相关,张文新[30]学者的研究结果也证实这一论点。这表明: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可以给孩子带来关心和理解这种优秀的品质,有助于提高其自尊水平;反言之,父母对子女采取的严厉惩罚是阻碍青少年自尊水平发展的最直接的因素之一[31]。
  4.4.3大学生人格与自尊水平的相关讨论
  大学生人格特点P精神质与其自尊水平负向相关比较显著;E内外向得分与自尊水平正向相关尤为显著,张春妹等人的研究结果支撑了这一观点。P表分数高的人平时显得冷漠无情,这明显与低自尊水平相关。E内外向分高的人表现出为外向性,这类学生喜欢社交,冒险,乐观,喜欢聊天搞笑,这与高自尊水平相对应。E分低表现为性格内向,喜欢安静,踏实可靠。

  4.5父母教养方式、大学生人格特点对自尊水平的回归讨论

  父母教方式各因子和人格特点各因子对自尊均没有预测作用。
  这与曾昱、张灵聪[32]的研究结果出入很大。因为此次研究的数据收集不够严谨,难以验证出人格的中介作用。

  5结论

  5.1父母教养方式的结论

  5.1.1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得分处于中等水平
  5.1.2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母亲拒绝否认因子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大学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
  5.1.3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
  在父亲惩罚严厉因子方面,大三学生得分高过大二、大四;在父亲过分干涉方面,大二学生得分全年级最低;在父亲拒绝否认方面,大三学生得分整个年级最高;在父亲过度保护方面,大二学生得分较低,低于大三和大四学生;在母亲过分干涉保护方面,大二学生得分四个年级中最低;母亲拒绝否认方面,大三学生得分超过大二和大四学生非常之多,这与母亲惩罚严厉方面结果截然相反。
  5.1.4父母教养方式中的父母亲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因子存在显著的生源地差异,农村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城镇大学生
  5.1.5父母教养方式中的父母亲惩罚严厉、父亲偏爱被试、拒绝否认因子存在显著的是否独生子女差异,非独生子女的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大学生

  5.2大学生人格特点的结论

  5.2.1大学生人格特点各个维度的得分处于中等水平
  5.2.2大学生人格特点各个维度中P精神质得分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大学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得分
  5.2.3大学生人格特点各个维度中,P精神质和E内外向得分存在显著的生源地差异
  P精神质得分存在显著的生源地差异,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得分超过来自城镇的大学生很多;E内外向得分在生源地方面差异较为显著,城镇里的大学生得分超过农村里的大学生不少。

  5.3大学生自尊水平的结论

  5.3.1大学生自尊水平中等偏上
  5.3.2大学生自尊水平存在显著的生源地差异,城镇大学生的得分超过农村大学生

  5.4父母教养方式、大学生人格特点与自尊水平的关系结论

  在预测大学生自尊时,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和人格特点各维度对大学生自尊均不显著。

  6研究不足与展望

  首先,本研究存在样本代表性不够这个比较重要的问题。研究虽然抽取了盐城地区三百多名大学生被试进行测验,但这些被试仅来自盐城本地,不能代表全国所有大学生的总体情况。因此未来的研究需要全面考虑样本的代表性问题。
  其次,本研究的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只涉及问卷调查法和查阅文献,未来还可以与访谈相结合,为父母教养方式、大学生人格特点和自尊的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最后,本研究发现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的自尊发展有无法代替的作用,希望在未来的研究中能够加入更多的变量进行相关研究。
  参考文献
  [1]化振,杨来启等.陆军新兵自尊水平与人格、总体幸福感的关系[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6,34(6):821-822.
  [2] 岳冬梅等,父母教养方式:EMBU的初步修订及其在神经症患者的应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3:97-101.
  [3] 李宗国,张鹤,焦燕.青少年家庭教养方式、应对方式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0:840-841.
  [4] SerkanVolkanSARI,MustafaSAHIN.ParentalAcceptance/Involvement,Self-EsteemandAcademicAchievement:TheRoleofHopeasaMediator[J].CumhuriyetInternationalJournalofEducation-CIJE,2014,37-48.
  [5] 李谨,符娟.男性抢劫罪犯的人格特征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5):360-361.
  [6] 钱铭怡,夏国华.青少年人格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2):58-59,94.
  [7] 张艳霞.大学生自尊的特点及培养[J].交通高教研究,2001,(10):46-47.
  [8] BaumeisterRF.Self-Esteem-thePuzzleofLowSelf-Regarded.NewYork:PleniumPress,1993.
  [9]许存.家庭因素与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发展[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7,14(2):95-97.
  [10]李慧民.社会支持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及人格特征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04,25(3):263一264.
  [11]蔡建红.大学生自尊结构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1(9):299-301.
  [12]魏运华.父母教养方式对少年儿童自尊发展影响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3):7-8.
  [13]G.F.KawashSelf-Esteeminchildrenasafunctionofperceivedparentalbehavior[J].JournalofPsychology,1985,113(3):235-342.
  [14]郭振娟.大学生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1.
  [15]王欣,阮新,阮军.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尊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3):309-310.
  [16]彭莉,范兴华.大学生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1):58-60.
  [17]杨本元,杨洪猛.大学生的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4,24(增刊):104-105.
  [18]曲晓艳,甘怡群,沈秀琼.青少年人格特点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3):288-290.
  [19]刘金同,张敬悬,翟静等.父母养育方式对个性的影响.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5,3(2):96-97,100.
  [20]张春妹.中学生的自尊与人格特质的相关性[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9):558-559.
  [21]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学杂志社,1999,5(6):142-144.
  [22]钱铭怡,武国城,朱荣春.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的修订版[J].心理学报,2000,32(3):317-323.
  [23]梁小伟.高中生情绪智力与自尊、成就动机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
  [24]钱铭怡,夏国华.青少年人格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杂志,2003,15(4):196-198.
  [25]岳冬梅.父母教养方式:EMBU的初步修订及其在神经症患者的应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3:97-101.
  [26]李国华,李艳祥,王玉霞,崔其福.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人格、自尊的相关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杂志,2003,15(4):196-198.
  [27]徐雪萍,刘群英,张进辅.大学生人格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29:2.
  [28]杨本元,杨洪猛,马雁琳,李如良.大学生的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4,24.
  [29]肖丽娟.大学生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1,5-6:552.
  [30]张文新,林崇德.青少年的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不同群体的一致性与差异性[J].心理科学,1998,21(6):489-493.
  [31]王欣,阮新,阮军.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尊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2004,23(3):91-92.
  [32]曾昱,张灵聪.父母教养方式、人格与自尊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8627.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0年10月14日
Next 2020年10月14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