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格特征与类型电影欣赏偏好的相关研究

摘要: 研究目的:探讨大学生人格特征与类型电影欣赏偏好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大五人格量表》和《类型电影欣赏偏好量表》,对251名大学生被试进行问卷调查,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结论如下:(1)大学生人格特征类型的宜人

  摘要:研究目的:探讨大学生人格特征与类型电影欣赏偏好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大五人格量表》和《类型电影欣赏偏好量表》,对251名大学生被试进行问卷调查,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结论如下:(1)大学生人格特征类型的宜人性型和尽责性型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其中宜人性型存在显著的生源地差异,外向性型在母亲的职业类型上存在显著差异。(2)大学生的类型电影欣赏偏好在恐怖片和科幻片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偏好科幻片在母亲职业类型上存在显著差异。(3)大学生的人格类型与类型电影欣赏偏好相关。神经质人格水平与喜剧片偏好存在显著负相关,与恐怖片偏好存在显著负相关;外向性人格、尽责性人格水平与喜剧片偏好呈现显著正相关;外向性人格、宜人性人格和尽职性人格水平与恐怖片偏好呈显著负相关。
  关键词:大学生;人格特征;类型电影;偏好

  1引言

  1.1研究背景

  影视文化已经成为人们文化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它所具有传播信息、休闲娱乐、审美教育、舆论监督、政治宣传等等许许多多的功能,它不仅能提升人们的素质,激发人们的潜能,而且对大学生的行为方式、知识结构、人格修养、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都产生了许许多多的正面影响。然而,随着影视文化的覆盖面愈来愈广,它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也越来越突出,成为一个个不能忽视的社会问题。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导致了当代大学生政治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追求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庸俗价值观。这就急需大学生自己和影视制作方对不同人格特征的大学的影片类型欣赏的喜好和状况有足够的了解,使大学生能更清楚的了解自身人格特征,以及主动了解自身欣赏影片的偏向,这有利于帮助不同人格特征的大学生更有导向性的选择自己喜爱的电影,有利于高校为不同人格特征的大学生提供不同的观影建议和体验,从而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享受,更好的满足不同人格特征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同时也能让影视制作方更加深切的了解不同人格特征的大学生的影片类型的喜好和状况,从而有利于降低创作和投资风险,更大幅度的提高不同人格特征大学生相关影片的收视率,更好的建立稳定的大学生影视市场。几年来,伴随着影视行业的兴起与发展,大学生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和影视作品的重要消费群体,他们的类型电影欣赏偏好和人格特征得到了愈来愈多的关注。
  大量研究表明,大学生人格特征是影响类型电影欣赏选择一个重要因素,不同人格特征的大学生对电影的类型往往有着不同的选择。此外,大学生人格特征影响着类型电影欣赏的偏好[1]。本课题旨在探究大学生人格特征与类型电影欣赏偏好的关系,以此引导大学生更好的欣赏不同类型的电影,更好的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求,提高大学生的观影体验和生活质量。

  1.2概念界定

  1.2.1人格特征
  人格特质指在不同的情境与不同的时间中保持相对一样的行为方式的某一种倾向。人格特质指在组成人格的因素里,能够主动引导人和引发人们行为的行为,并且使个人面对不同的刺激都能做出一致的反映的心理结构[3][4]。
  1.2.2类型电影
  类型电影作为一种影片制作的方式,三四十年代在好莱坞曾占统治地位,其他国家的商业电影也以类型观念来作为电影制作的基础观念。所谓类型指不同技巧或题材而形成的影片种类、范畴或形式[5]。
  作为在好莱坞全盛时期特有的一种影片创作方法,实际是艺术产品标准化的一种规范,按不同类型的既定要求而创作出来的电影。作为影片制作方式具有的特点如下:影片创作者都必须严格遵守制片人所指定的影片类型的种种基本规定,即:1.定型化的人物。2.图解式的视觉影像。3.公式化的情节。在众多的影片类型中,具有典型性的是四个类型影片,即犯罪片、喜剧片、科幻片、恐怖片。作为一种拍片的方法,实际上是艺术产品标准化的一种规范。它对影片创作者的强制力和规定性,只有在制片人专权的大制片厂制度下才可能发生作用。所以,随着大制片厂制度逐渐解体,类型电影也渐渐趋于衰落,各种类型之间的界线也越来越趋于模糊,越来越成为平常意义上的划分了,本次论文研究以喜剧片、恐怖片、犯罪片、科幻片四个最有典型性的类型作为研究。

  1.3研究的现状

  1.3.1人格特征研究现状
  关于人格结构研究的早期工作最主要的是试图确定和标明一些稳定而持久的特点,从而用来描述个体行为。常见的特点包括进取、害羞、懒惰、顺从、忠诚、雄心以及畏缩等。某一个人在种种情境下都表现出了这些特点,我们称这些特点为人格特质。这些特质愈是稳定,在种种不同情况下出现频率越高,那么描述个体行为的事后就显得愈重要。
  高尔顿·威拉德·奥尔波特(GordonAllport)的人格特质理论,以个案研究法,从许多人的日记、书信、自传中,分析出了种种具有代表性的人格特质。高尔顿认为这些特质是人格的基础,人格特质是以每个人的生理为基础的许多持久不变的性格特点。他将人的特质分为个性和共性两类。共性特质是指在某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者群体所具备的的共同的特质。个性特征是个体独有的特质。
  雷蒙德·卡特尔的主要贡献在于他提出了根源特质。雷蒙德·卡特尔用了因素分析法提出16种根源特质,并编制《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种人格特质分别是:情绪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乐群性、敢为性、聪慧性、敏感性、想象性、怀疑性、忧虑性、幻世故性、独立性、激进性、紧张性、自律性。卡特尔认为每个人都具备16种特质,但是在每个人身上的表现都有程度上的差异。
  艾森克根据因素分析方法提出人格的三因素模型。分别是:①外倾性,表现为外、内倾的差异;②神经质,表现的差异为情绪稳定性;③精神质,表现为冷酷、孤独、怪异、敌视等负面的人格特质,艾森克根据这一模型编制出了艾森克人格问卷。
  80年代以来,人格的研究者在人格的描述模式上达成了一致的共识,并提出了人格五因素模式,称为“大五人格”。大五因素人格模型它是几代心理学家努力的成果。编制于1985年的NEO-PI包含了181条自陈的题目,包含外向性(Extraversion)神质(Neuroticism)和开放性(Openness)三个维度,后为了配合五因素的理论,再加上了谨慎性(Conscientiousness)和宜人性(Agreeableness)两个维度[6];随后在1989年出了仅仅包含60个条目的NEO-PI简化版,并且命名为NEO-FFI[7]。1992年,Costa和McCrae重新更新了人格量表的版本,为包含240条题目的NEO-PI-R,并推出了量表的简化版(同样命名为NEO-FFI)[8]。研究人员对新版本的NEO-FFI进行了探索性因素分析,并发现因子负荷低的条目从5到12条不等[9][10],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还显示了,NEO-FFI的模型拟合度是不理想的[11][12]。因此,Costa和McCrae于2004年出版NEO-FFI-R,把其中14个条目都置换为原NEO-PI-R版本的替补条目[13]。经过研究表明,证实NEO-FFI与完整版的信度一致[14],而且与其他人格测量工都具有较好的聚合效度[15][16],所以,NEO-FFI被广泛应用在学术和临床研究中。公认的定义,大五模型的各个维度为:1.神经质,2.外向性,3.开放性,4.宜人性,5.尽责型。
  1.3.2类型电影的研究现状
  对于类型电影的观念,电影发展史上有过不同的看法,60年代之前,艺术家们把好莱坞“类型电影”看作是电影工厂里按照特定的模式,成批量大规模地生产出的相互雷同的娱乐品但不是艺术品。20世纪60年代之后,“作者理论”认为,在一部优秀的作品背后,必然隐藏了一个“作者”,并且声称如果没有看过某位导演的所有作品,便不可能真正的看懂他的某一部影片。然而这种极端观点不过是对前一种理论的否定,是为了要显示X的类型电影观念的重要性。所以,在他们看来影片的成功得益于某一种类型的传统,但不是导演的独特贡献。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X电影不去追求艺术流派,却是为确立类型电影之间的观念,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早期电影一开始是以题材内容来划分类别的,随着制片方和观众之间关系的进一步密切,类型电影在电影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才得以产生。它从电影题材的分类中沿袭而来和演变出来,以一套共享的信念与期待来看待同一批电影,通过归纳的方法逐步建构起不同的类型影片。简单枚举归纳的优势在于面对实践,它意味着每一种类型片的生成都有客观的基础,然而弊端却也包含在其中。类型电影的分类系统并不是一种科学的分类系统,类别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也难以根据类别的特征来加以排列。类型电影不是一个自足的、周延的、全覆盖的分类系统,它既没有统一的分类标准,也没有恒定不变的子项与结构关系。某些类型片的类型成熟,以及新类型的产生,都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和特殊的生成条件。新的电影实践层出不穷,类型电影也就可能被持续建构。旧类型的消亡与新类型的诞生贯穿于类型电影发展的整个过程。不管多远的将来,我们都无法预见还会产生什么新的类型影片[17]。
  1.3.3人格特征与类型电影欣赏选择的相关研究
  在已有的人格特质与类型电影的偏好之间关系的研究中,夏燕以意大利喜剧电影《美丽人生》为例的研究中指出,通过电影艺术鉴赏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各种价值理论的开掘与人格构建,具有其切实可行的优越性。大学生在电影艺术鉴赏的过程中,更容易接受来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所具备的精神价值力量的影响和感染,而这样的影响在一定时间的积累过程中会对其人生态度和人格产生积极的影响与构建作用[18]。大多数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人格特征对类型电影欣赏偏好具有重要的影响。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江苏省某高校的251名大学生(男生24名,女生227名)为被试,从大一到大四各个学院均有分布,采用整群测试,所有问卷当场分发当场回收。为了方便制作表格,用A来指代:临时工人、待业人员、失业人员、非技术劳动人员或农业劳动人员;用B指代:体力劳动者(如建筑者)和个体经营者;用C指代:技术工人、一般管理人员、事务性工作者,如护士、司机、售货员等;用D指代:中层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助理专人员,如律师、医生、教师、技师等;用E指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与职业高级管理人员、专业主管人员,如总经理、校长等。从而制作数据表格。
大学生人格特征与类型电影欣赏偏好的相关研究

  2.2测验工具及分析

  2.1.1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采用了Costa和McCrae的大五人格量表和类型电影偏好量表,类型电影偏好量表采用中国大学生所熟悉的类型电影,所选的类型电影亚型是比较常见的4种,分别是喜剧片、犯罪片、恐怖片、科幻片。采用5点计分法,并做了相关的分析来证明量表的科学性。
  2.1.2探索性因素分析
  我们对初步编制的问卷中反映电影类型欣赏偏好的28个题目进行信度分析,克伦巴哈ɑ信度系数为0.935,KMO值为0.865,Bartlett半球检验=3570.891,df=276,p<0.000,适合做进一步探索性因素分析。通过主成分因素分析,我们采用最大变异法来进行正交旋转之后发现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有4个,累积率为63.846%。据载荷低于0.4的删除标准,发现每个题只是在某单个因子上的载荷值大于0.4,因此每个题只反映了一个因子的内容。据各个题项反映的内容,我们分别将四个因子命名为喜剧片、犯罪片、恐怖片、科幻片。类型电影欣赏偏好的各因子载荷见表2。
大学生人格特征与类型电影欣赏偏好的相关研究
  如表3所示,喜剧片偏好因子包括6个题项,分别是F1、F9、F13、F17、F21、F25,这6个题项反映的是大学生对喜剧片的偏好,每个题项均为正向计分,分越高表明大学生在欣赏电影时对喜剧片的偏好程度越高;犯罪片偏好因子包括6个题项,分别是F2、F10、F14、F18、F22、F26,这6个题项反映的是大学生对犯罪片的偏好,每个题项均为正向计分,分越高表明大学生在欣赏电影时对犯罪片的偏好程度越高;恐怖片偏好因子包括6个题项,分别是F3、F11、F15、F19、F23、F27,这6个题项反映的是大学生对恐怖片的偏好,每个题项均为正向计分,分越高表明大学生在欣赏电影时对恐怖片的偏好程度越高;科幻片偏好因子包括6个题项,分别是F4、F12、F16、F20、F24、F28,这6个题项反映的是大学生对科幻片的偏好,每个题项均为正向计分,分越高表明大学生在欣赏电影时对科幻片的偏好程度越高。

  3结果

  3.1大学生人格特征现状

  3.1.1总体情况
  通过研究及数据分析,结果如表3:
大学生人格特征与类型电影欣赏偏好的相关研究
  从表5中可以看出,大学生人格特征的宜人性人格特质存在显著的生源地差异(p<0.05)。
  3.1.2.3是否独生差异分析
  通过对大学生人格特征的是否独生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分析,结果如表6:
 大学生人格特征与类型电影欣赏偏好的相关研究
  由表7可以看出,大学生人格特征的神经质型、外向性型、开放性型、宜人性型、尽责性型在父亲受教育程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3.1.2.5母亲受教育差异
  通过对大学生人格特征类型与母亲受教育程度的方差分析,结果如表8:
大学生人格特征与类型电影欣赏偏好的相关研究
  由表9可以看出,大学生人格特征的神经质型、外向性型、开放性型、宜人性型、尽责性型在父亲职业类型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3.1.2.7母亲职业类型差异分析
  为了方便制作表格,用A来指代:临时工人、待业人员、失业人员、非技术劳动人员或农业劳动人员;用B指代:体力劳动者(如建筑者)和个体经营者;用C指代:技术工人、一般管理人员、事务性工作者,如护士、司机、售货员等;用D指代:中层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助理专人员,如律师、医生、教师、技师等;用E指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与职业高级管理人员、专业主管人员,如总经理、校长等,从而制作数据表格。我们把通过对大学生人格特征类型与母亲职业类型的方差分析,结果如表10:
大学生人格特征与类型电影欣赏偏好的相关研究
  从表11可以看,出母亲职业类型为中层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助理专业人员,如教师、医生、技师、律师等的大学生,他们的外向性得分显著高于母亲职业类型为临时工、失业、待业人员、非技术劳动者或农业劳动者的大学生,也高于母亲职业类型为体力劳动工人(如建筑工人)和个体经营人员和一般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事务性工作人员的大学生。
  3.1.2.8家庭收入差异分析
  通过对大学生人格特征类型与家庭收入的方差分析,结果如表12:
大学生人格特征与类型电影欣赏偏好的相关研究
  从表14可以看出:大学生的类型电影欣赏偏好在恐怖片和科幻片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p<0.05),男生偏好恐怖片高于女生,男生偏好科幻片高于女生。大学生的类型电影欣赏偏好在喜剧片和犯罪片上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p>0.05)。
  3.2.2.2生源地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对大学生的类型电影欣赏偏好喜剧片、犯罪片、恐怖片、科幻片依次进行生源地差异分析,结果如表15:
大学生人格特征与类型电影欣赏偏好的相关研究
  从表16可以看出,大学生类型电影欣赏偏好喜剧片、犯罪片、恐怖片、科幻片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3.2.2.4父亲受教育程度差异
  通过对大学生类型电影欣赏偏好喜剧片、犯罪片、恐怖片、科幻片与父亲受教育程度的方差分析,结果如表17:
大学生人格特征与类型电影欣赏偏好的相关研究
  由表19可以看出,大学生类型电影欣赏偏好喜剧片、犯罪片、恐怖片、科幻片在父亲职业类型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3.1.2.7母亲职业类型差异分析
  我们把通过对大学生类型电影欣赏偏好喜剧片、犯罪片、恐怖片、科幻片与母亲职业类型的方差分析,结果如表20:
大学生人格特征与类型电影欣赏偏好的相关研究
  从表21可以看出母亲职业类型为中层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助理专业人员,如教师、医生、技师、律师等的大学生和一般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事务性工作人员,如售货员、司机、护士等的大学生在偏好科幻片的得分上显著高于母亲职业类型为临时工、失业、待业人员、非技术劳动者或农业劳动者和母亲职业类型为体力劳动工人(如建筑工人)和个体经营人员的大学生,也高于母亲职业类型为职业高级管理人员与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专业主管人员,如校长、总经理等的大学生。
  3.2.2.8家庭收入差异
  通过对大学生电影类型欣赏偏好与家庭收入的方差分析,结果如表22:
大学生人格特征与类型电影欣赏偏好的相关研究
  从表23可以看出,神经质与喜剧片偏好存在显著负相关,神经质与犯罪片偏好存在正相关,但是相关程度不明显,神经质与恐怖片偏好存在显著正相关,神经质与科幻片偏好存在负相关,但是相关程度不明显;外向性与喜剧片偏好存在显著正相关,外向性与犯罪片偏好存在负相关,但是相关程度不明显,外向性与恐怖片偏好存在显著负相关,外向性与科幻片偏好呈正相关,但是相关程度低;开放性与喜剧片偏好呈正相关,但是相关程度不明显,开放性与犯罪片偏好呈正相关,但是相关程度低,开放性与恐怖片偏好呈负相关,但是相关程度低,开放性与科幻片偏好呈正相关,但是相关程度低;宜人性与喜剧片偏好呈正相关,但是相关程度低,宜人性与犯罪片偏好呈负相关,但是相关程度低,宜人性与恐怖片偏好呈显著负相关,宜人性与科幻片偏好呈负相关,但是相关程度低;尽责性与喜剧片偏好呈显著正相关,尽责性与犯罪片偏好呈负相关,但是相关程度不明显,尽责性与恐怖片偏好呈显著负相关,尽责性与科幻片偏好呈负相关,但是相关程度不明显。

  4讨论

  4.1大学生人格特征的现状分析

  本研究发现,大学生人格特征类型的宜人性和尽责性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其他维度都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大学生人格特征类型的宜人性存在显著的生源地差异,大学生人格特征类型的外向性在母亲的职业类型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他的都不存在显著的差异。有研究表明,大学生人格特征多多少少都会受到家庭和生活环境的影响,每个个体的受影响程度也会有所不同[21]。所以才会出现不同人格特征类型在同一个维度下会存在显著的差异和没有差异两种不一样的结果。

  4.2大学生类型电影欣赏偏好的现状分析

  本研究发现,大学生的类型电影欣赏偏好在恐怖片和科幻片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偏好恐怖片高于女生,男生偏好科幻片高于女生。大学生的类型电影欣赏偏好在喜剧片和犯罪片上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除了大学生的类型电影欣赏偏好在恐怖片和科幻片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和,其他的维度都不存在显著差异。从结果看来,这可能是由于,大部分的中国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与母亲的相处时间较长,家庭的教育更多的来自母亲,从而在生活上和思想上更多受到母亲的影响,这也是我国家庭目前普遍的现状[22]。

  4.3大学生人格特征与类型电影欣赏偏好的关系分析

  从整体上看,样本的喜剧片偏好得分相对最高,依次是科幻片、犯罪片和恐怖片,说明大多数人在选择电影时更多的会选择喜剧片,喜剧片更多的被人们接受,而更不太喜欢恐怖片,这可能是因为当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面临生活和工作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人们更愿意通过欣赏喜剧来带给自己快乐和欢笑,从而更好的放松自己,而不是欣赏紧张、压抑的恐怖片,加剧自己的负面情绪。
  从本研究来看,神经质与喜剧片偏好存在显著负相关,神经质与犯罪片偏好存在正相关,但是相关程度不明显,神经质与恐怖片偏好存在显著正相关,神经质与科幻片存在负相关,但是相关程度不明显,说明神经质的大学生在欣赏电影时,相对而言更偏好恐怖片,更不喜欢喜剧片。这可能是因为神经质的同学情绪相对更不稳定,体验消情绪的倾向更加明显,在欣赏紧张压抑并充满消极情绪的恐怖片时,更加能够引起自身的共鸣,能够得到到更加强烈而深刻的观看体验。
  外向性与喜剧片偏好存在显著正相关,外向性与犯罪片存在负相关,但是相关程度不明显,外向性与恐怖片偏好存在显著负相关,外向性与科幻片呈正相关,但是相关程度低;说明外向性人格的大学生在欣赏电影时,相对而言更偏好喜剧片,更不喜欢恐怖片。这可能是因为外向性人格的同学相对更热情,喜欢周围的人,经常表达以及友好积极的情绪,充满活力,在欣赏幽默热情的喜剧片时,他们往往更能引起共鸣,获得更好的观赏体验。
  开放性与喜剧片偏好呈正相关,但相关程度不明显,开放性与犯罪片偏好呈正相关,但是相关程度低,开放性与恐怖片偏好呈负相关,但是相关程度低,开放性与科幻片偏好呈正相关,但是相关程度低,说明开放性的大学生在欣赏电影时,相对而言更偏好喜剧片。这可能是因为开放性人格的同学的感受相对丰富,具有更强的思辨能力,积极向上,从而更加认可能给人们带来欢乐与深刻反思的喜剧片。
  宜人性与喜剧片偏好呈正相关,但是相关程度低,宜人性与犯罪片偏好呈负相关,但是相关程度低,宜人性与恐怖片偏好呈显著负相关,宜人性与科幻片偏好呈负相关,但是相关程度低;说明宜人性的大学生在欣赏电影时,相对而言更不喜欢恐怖片。这可能是因为宜人性人格的同学相对更具有同情心,更加的信任他、宽大、心软,因此不喜欢惨烈、压抑甚至血腥的恐怖片。
  尽责性与喜剧片偏好呈显著正相关,尽责性与犯罪片呈负相关,但是相关程度不明显,尽责性与恐怖片偏好呈显著负相关,尽责性与科幻片偏好呈负相关,但是相关程度不明显,说明尽责性的大学生在欣赏电影时,相对而言更偏好喜剧片,而且相对不喜欢恐怖片。这可能是因为尽责性的同学更加的自律,更加具有社会责任感,从而不喜欢场面混乱、情绪躁动的恐怖片。

  5结论

  5.1大学生人格特征类型的宜人性和尽责性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并且宜人性存在显著的生源地差异,外向性在母亲的职业类型上存在显著差异。
  5.2大学生的类型电影欣赏偏好在恐怖片和科幻片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偏好恐怖片和科幻片高于女生;大学生类型电影欣赏偏好科幻片在母亲受职业类型上存在显著差异。
  5.3神经质人格的大学生与喜剧片偏好存在显著负相关并且与恐怖片偏好存在显著正相关;外向性人格的大学生与喜剧片偏好存在显著正相关,与恐怖片偏好存在显著负相关;宜人性人格的大学生与恐怖片偏好呈显著负相关;尽责性人格的大学生与喜剧片偏好呈显著正相关,尽责性与恐怖片偏好呈显著负相关。
  参考文献
  [1]夏燕.电影艺术鉴赏中主流价值观对大学生人格的构建作用[J].电影评介,2012(21):75-77.
  [2]韩中敏.大学生人格缺陷反思与健康人格教育(硕士论文)[M].2009.4.P17.

  [3]CostaPT,McCrae,RR1RevisedNEOpersonalityinventory&NEOfive-factorinventoryprofessionalmanual1Psycho2logicalAssessmentResources,Inc,19921
  [4]王登峰.人格特质研究的大五因素分类[J].心理科学进展,1994(1):34-41.
  [5]路春艳.类型电影概念及特征[J].北京社会科学,2005(2):147-152.
  [6]CostaPT,McCraeRR.TheNEOpersonalityinventoryman-ual.Odessa,FL:PsychologicalAssessmentResources,1985
  [7]CostaPT,McCraeRR.TheNEO-PI/NEO-FFIManualsup-plement.Odessa,FL:PsychologicalAssessmentResources,1989
  [8]CostaPT,McCraeRR.NEO-PI-Rprofessionalmanual.RevisedNEOPersonalityInventory(NEO-PIR)andNEOFiveFactorInventory(NEO-FFI).Odessa,FL:Psycholog-icalAssessmentResources,1992
  [9]HoldenRR,FekkenGC.TheNEOfivefactorinventoryinaCanadiancontext:Psychometricpropertiesforasampleofuniversitywomen.PersonalityandIndividualDifferences,1994,17:441-444
  [10]EganV,DearyI,AustinE.TheNEO-FFI:EmergingBritishnormsandanitem-levelanalysissuggestN,AandCaremorereliablethanOandE.PersonalityandIndividualDifferences,2000,29:907-920
  [11]SchmitzN,HartkampN,BaldiniC,RollnikJ,TressW.PsychometricpropertiesoftheGermanversionoftheNEO-FFIinpsychosomaticoutpatients.PersonalityandIndividualDifferences,2001,31:713-722
  [12]HrebíckováM,UrbánekT,CermákI,SzarotaP,FickováE,etal.TheNEOfive-factorinventoryinCzech,Polish,andSlovakcontexts.InMcCraeRRAllikR.TheFive-FactorModelofpersonalityacrosscultures.Dordrecht,Nether-lands:KluwerAcademicPublishers,2002:53-78
  [13]McCraeRR,CostaPT.AcontemplatedrevisionoftheNEOFive-FactorInventory.PersonalityandIndividualDifferences,2004,36:587-596
  [14]ostaPT,McCraeRR.TheNEO-PI/NEO-FFIManualsup-plement.Odessa,FL:PsychologicalAssessmentResources,1989
  [15]ParkerWD,StumpfH.Avalidationofthefive-factormodelofpersonalityinacademicallytalentedyouthacrossobserversandinstruments.PersonalityandIndividualDifferences,1998,25:1005-1025
  [16]KurtzJE,SherkerJL.Relationshipquality,traitsimilarity,andself-otheragreementonpersonalityratingsincollegeroommates.JournalofPersonality,2003,71:21-48
  [17]颜纯钧.选择偏好、优势张扬、病态美学——类型电影论之一[J].电影艺术,2009(6):75-78.
  [18]人格与偏好研究现状的引用夏燕.电影鉴赏中大学生“真、善、美”价值理念的开掘及其人格建构——以意大利电影《美丽人生》为例[J].安徽文学月刊,2013(2):91-93.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8628.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0年10月14日
Next 2020年10月15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