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大学生专业认同和学习倦怠关系研究

「摘 要」:目的:通过问卷对不同性别、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生源地等云南省大学生的学习倦怠和专业认同实地调研,对云南省大学生的学习倦怠与专业认同之间的联系及具体情况探析,给出云南省高校一些中肯意见。

方法:选取《大学生专业认同量表》及《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以问卷星为媒介对大学生进行调查,采取问卷调查法实地调研三百名云南省大学生。

结果:云南省大学生整体专业认同水平颇高,他们在年级、专业就业前景、性别、专业学习条件、专业志愿选择方式和学习成绩等方面差异性较为明显,但是在生源地、专业上基本无表现;学习倦怠存在于大部分云南省高校学生身上,不仅如此他们在专业类型、专业学习条件、年级、学习成绩、生源地、专业志愿选择方式、性别、专业就业前景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在探究云南省大学生学习倦怠总分和专业认同总分后得出,它们二者之间处于中等强度的负相关关系中。

结论:笔者以最终研究结果为依据,对症下药制定教学策略,以期能够使大学生学习倦怠感有所削弱,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认同度,为今后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大学生;专业认同;学习倦怠

1 前言

1.1 定义

1.1.1 专业认同定义

Welmond提出了一种观点,即教师对专业的认同要求应该是一个教师必须是充满热爱,具备良好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和市场竞争意识,矛盾可能存在于意识和兴趣形态之间。同时,可以有效建构,勇于承担自身责任,大胆追求学术真理。在面对失败或成功时,能够有自身独特的理解和认知。[1]。

国外的学者Henning提出一种观点,他表示专业认同作为一种专业化感受,当个体在社会现实中有所体会时它随之出现。它有自身的发展过程和结构。具体来说,体现在个体认知中的专业与现实是否一致以及平衡的情况[2]。

王顶明认为,针对自己所学习的专业,学习者对该专业的接受度和认可性,即专业认同(professional identity)。并且,学习者愿意踊跃展开研究工作。换句话说,建立在自身特长和擅长的事物之上,学习者在众多专业中挑选出与自己同一性强烈的,致力于成为该专业中的佼佼者,而对其他专业排异的反应[3]。

秦攀博在对“认同”和“专业”两个词的内涵深入了解后,结合自身认知看法,把专业认同界定为,基于学习和认知的学科之上,学习者在情感上出现的认可和接受情感。受这两种情感驱动,学习者内心会油然而生适切感,进而做出积极的外在行为,它是一种态度、情绪和认识的迁徙过程[4]。”

1.1.2 学习倦怠的定义

针对学习倦怠,Meier和Pines认为,在长期的学习压力和学习量的负压下,学生因为过度学习,而渐渐对学习和活动感到厌烦,对学习表现出消极态度,疏远同学的一种现象[5][6]。

X某一学者针对大学生学习倦怠做出研究,研究得出在学习工作开展时,学生会因为学业负荷、学业压力或其他心理因素,产生泛化、情感衰退、成就感淡化的现象。[7]。

杨丽娴等在对国内外大学生学习倦怠现有研究成果深入了解后,根据我国大学生现状,把学习倦怠解读为,在学生对学习积极性较差或缺乏兴趣但是又被强迫学习时,厌烦感会油然产生,学生自身会感到心力交瘁。同时,在后续的生活学习工作开展时,学生会抱有消极情绪。处于这一状态下的学生,即学习倦怠[8]。

1.1.3 定义小结

相比于王顶明的操作性定义,秦攀博给出的专业认同内涵解读更加全面,他不仅提到专业认同处于动态发展过程中,也是如今所处状态,而且还明确说明了专业认同维度的信息[4]。假设对比自我统一性,能够把专业认同想象成为在专业学习过程中的那个“我是谁”,更加简便易懂,所以在本研究中采取了秦攀博对专业认同做出的定义。

事实上,大学生学习倦怠就是大学生消极学习态度的表现。对此,杨丽娴认为,在学生对学习积极性较差或缺乏兴趣时,所做出的学习行为和消极态度,即学习倦怠。相比较而言,更符合本研究的要求。

1.2 研究现状

1.2.1 专业认同

1.2.1.1 在维度划分上,国外学习者Brickson从三个方面划分专业认同的维度,分别是自己的、相互的和集体的。而每个维度又被细化为四个要素,分别是情感、社会、认知和行为[9]。国内学者秦攀博把专业认同分解为行为和态度。以此为基础,在测量工作展开时从情感性、迫切性、认知性和行为性切入[4]。

1.2.1.2在测量专业认同上,学者们也做了多种调查。关于专业认同总体水平,陈娜[10]和陈俣睿[11]的研究中均一致表示,大学本科生专业认同均值得分稍高于理论中间值,专业认同情况良好,苏文静[12]傅蕾[13]分别对心理学专业的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心理学专业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认同程度总体也是良好。具体来看,专业认同在各个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每位学者有着不同的发现。

陈娜的研究中表示,学生对自己选择专业的认知和了解不是很高;学生对所学专业情感比较低,而且情感波动较大,同时在专业上花费的时间不多,不愿意再专业上进行投入;学生认为专业就业率较低,对专业非常担忧就业前景[10]。

苏文静的研究中表示,心理学本科生非常了解自己专业的基本情况,并且对心理学有较高的喜爱,表现出对心理学的喜爱和认识[12]。

傅蕾的研究结果发现,总体上来看,硕士研究生有一个良好的专业认同水平,但是在不同维度中存在显著性差异[13]。

陈俣睿在自己的研究中发现,在性别上,大学生专业认同基本持平;从专业类别看,大学生专业认同表现出明显区别。对比理工科和文科学生可知,文科学生的专业认同度更高;从志愿选择看,大学生专业认同表现出明显区别。对比被迫选择专业和自愿选择专业的学生可知,自愿选择专业的学生的专业认同度更高[11]。

1.2.1.3在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方面,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见解。

Henning提出专业认同受个体特点、职业专业化程度、职业定位和劳动获得薪酬四个要素作用[2]。Tracy的一项追踪研究中显示,个体的性别、年级和学习成绩对专业认同有促进作用[14]。杨晶发现,教师专业认可程度高的学生的个别维度会受到家庭子女情况、性格内外向、家庭片区、经济好坏等因素影响,但是影响程度基本持平[15]。安芹通过研究指出,与同行联系、咨询理论、外界认可、专业资质和训练、归属于协会组织、定期接受督导等因素会对咨询师专业认同产生影响[16]。

1.2.1.4关于专业认同的测量工具方面,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也颇多。杨晶对高校师生教师专业认同问卷制作,共编制了题项42个。其中,涵盖了五个维度,分别是对自身看法、对师范院校看法、职业观念、对教师职业看法、对师范生身份看法。虽然维度清晰,但是缺少足够的信效度检验[15]。胡志海自编的《旅游专业意识调查问卷》虽有良好的信效度,但是适用范围是旅游专业的学生,范围不广。上述两个问卷均不符合本研究的要求,而秦攀博所编制的大学生专业认同量表[4],不仅有良好的信效度检验,维度清晰,计分方式明确,并且适用范围广,符合要求,所以综合考量下,选择秦攀博所编制的大学生专业认同量表作为本研究的量表[17]。

1.2.2 学习倦怠

1.2.2.1 在维度划分上,学习倦怠的概念来自于职业倦怠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在现有研究成果中,Maslach设计开发的三因子职业倦怠模型是最受认可,科学的。在三因子职业倦怠模型之上,他围绕职业倦怠制作了问卷,也就是情绪耗竭、去个性化和低成就感[18]。胡俏等将学习倦怠划分为师生关系冷淡、情绪竭尽、学习低效率、生理疲惫四个维度[19]。曹警元将学习倦怠划分为厌学行为、去人性化、意志降低、价值不认同、情绪竭尽、低效能感六个维度[20]。

1.2.2.2 在测量学习倦怠上,学者展开一系列调研工作。

Chemiss研究后指出,职业倦怠会对个人的工作疲惫、创新再造能力和自我效能感均产生负面作用[21]。

李永鑫[22]、魏婷[23]、赵文进[24]和孙晓莉[25]几位学者的研究结果均一致表示,大学生或多或少存在不同程度的学习倦怠,比较普遍,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比较迷茫。具体来看,学习倦怠在各个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每位学者有着不同的发现。

李永鑫的研究中表示,低成就感存在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身上;大学生学习倦怠差异,在性别上尤为凸显。对比男女生,女生倦怠感要低于男生;大学生学习倦怠差异,在专业类型上尤为凸显。对比医科、文科和理工科,理工科倦怠得分居高不下[22]。

魏婷对安徽省合肥市几所高校的学生调研后得出,大学生学习倦怠在性别上的差异性极其显著。女生的均值得分要略低于男生;学习倦怠出现的时间没有明确,但是从统计结果来看,学习倦怠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在大三上学期这段时间;大部分学生在社会层面更容易产生学习倦怠感[23]。

赵文进研究指出,在年级差异上,大学生学习倦怠集中体现在行为不当、总体分数和情绪低落三个部分,有着明显的差异,其中大一的倦怠均值得分和其他学段比最低;大学生学习倦怠在性别上的差异性极其显著。和女生相比,男生情绪低落维度得分略低,成就维度得分较高;大学生学习倦怠差异,在专业类型上尤为凸显。对比工科、医科的学生,文理科学生倦怠得分居高不下;大学生学习倦怠差异,在院校类型上尤为凸显。其中,当属师范类院校学生得分高[24]。

孙晓莉在自己的研究中发现,大学生学习倦怠差异,在年级上尤为凸显。其中大一的倦怠均值得分和其他学段比最低;从性别层面看,大学生学习倦怠在情绪低落和学习倦怠总体得分上出入较大。而对比男女生,女生倦怠感得分略低;大学生学习倦怠差异,在专业类型上尤为凸显。尤其是在成就感和总分上,且理工科学生倦怠得分居高不下[25]。

1.2.2.3 在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方面,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见解。

就倦怠出现成因,Leiter和Maslach提出以下几点:工作承受过多、工作控制力不足、行事不公、集体精神缺失、工作回报低、在价值观上存在的矛盾[18]。Branko·sivar认为上述的六种因素一样会对学生的学习造成影响,学习倦怠由此出现[26]。杜丽花在对高校护士学生研究后得出,护士学生的地域、性别、学历、年级等多种因素均会干扰到高校护士学生的学业倦怠情况[27]。

1.2.2.4 关于学习倦怠的测量工具方面,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也颇多。

在测量学习倦怠工作开展时,一般是用马斯拉奇的倦怠量表[18]作为测量的基础,本研究所选用的测量工具是连榕、杨丽娴以Marlach制作的倦怠量表为参照,整合我国学生现状,着手对大学生学习倦怠调查量表(LBUS)制作[8],该量表维度清晰,计分方式明确,适用范围广,有良好的信效度检验,因此,大学生学习倦怠调查量表(LBUS)可以作为本研究的有效工具。

1.2.3 专业认同和学习倦怠关系相关研究

陈俣睿[11]、胥兴春[28]、陈立[29]和卜雪娇[30]几位学者的研究均一致表示,学业倦怠和专业认同二者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处于负相关关系中。也就是说,大学生对自身所学专业的认同程度越低,其学业倦怠程度越高,专业认同感高的学习倦怠显著低于专业认同感低的学生。

1.3 意义与目的

1.3.1 理论意义

从科学的角度出发进行相关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得到大学生有关专业认同和学业倦怠问题的现状及关系,从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获得提高大学生专业认同及改善大学生学业倦怠的方法,并提出相关的可行性的建议。

本研究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搜索、查阅以及思考,在前人已有的成果基础上,对大学生的专业认同程度和学习倦怠情况进一步深入调查与研究,了解当下的大学生的专业认同程度和学习倦怠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人口学差异对大学生专业认同和学习倦怠的影响,愿此项研究的结果或许可以对有关的现状研究起到一些作用。

1.3.2 实践意义

在为国家输送可用人才的通道中,高等教育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在素质培养人才中是非常关键、核心的一环。专业认同程度的高低和学习倦怠的情况,对高校人才好坏的提高有着极大的益处。所以调查大学生的专业认同和学习倦怠情况是非常有必要的[31]。

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认知的协调和饱满的精神有利于大学生适应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通过利用大学生专业认同量表和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将有助于深刻地了解云南省大学生的专业认同和学习倦怠现状,而研究所得出的有关结论,希望可以为高校开展大学生课堂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假设

(1)在生源地、性别、年级等人口学变量上,云南省大学生的学习倦怠情况和专业认同呈现出较大差距;

(2)云南省大学生的学习倦怠情况和专业认同二者具有一定关联,且极为明显。

2.2 研究对象

本研究使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云南省四所高校的学生组成研究的调查样本。本次研究共发出344份问卷,这些问卷全部回收,100%为回收率。笔者把明显乱答、有规律可循的问卷筛选出来,做废卷处理,共计十四份。这时,问卷有效率为98.8%,共330份。表1为具体被试分布情况。

表1 本研究中被试在各变量上的分布情况
变量 水平 人数(n=330) 百分比(%)
性别 162 49.1%
168 50.9%
年级 大一 54 16.4%
大二 62 18.8%
大三 44 13.3%
大四 122 37.0%
大五 48 14.5%
生源地 城市 154 46.7%
农村 176 53.3%
专业类型 文科 129 39.1%
理工科 126 38.2%
医科 75 22.7%
专业志愿选择 自主选择 160 48.5%
父母及他人意愿 118 35.8%
调剂 52 15.8%
专业就业前景 热门专业 138 41.8%
一般专业 110 33.3%
冷门专业 82 24.8%
专业学习条件 较好 107 32.4%
一般 122 37.0%
较差 101 30.6%
目前学习成绩 成绩较好 116 35.2%
成绩一般 136 41.2%
成绩较差 78 23.6%

2.3 研究工具

2.3.1 大学生专业认同量表

在大学生专业认同量表的制作上,笔者参照秦攀博所制,结合前人问卷和相关文献资料,在其中适当添加个人想法,最终制作成型[4],为自陈量表。该量表分为4个维度,分别是情感性、适切性、认知性和行为性。其中,第一到五题为认知性维度,第五到十三题为情感性维度,第十四题到十九题为行为性维度,适切性维度包含第20-23题。

该量表共设置了题目23道,全部选用正向记分,确定为Likert五点计分。其中,“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用一到五指代,总分范畴为23-115。而被试者得分和专业认可呈正比。在大学生专业认同量表中,0.760为认知性维度的a系数,0.916为总Cronbach a系数,0.836为行为性维度的a系数,0.814为适切性维度的a系数,情感性维度的a系数为0.894,0.573-0.895之间为结构效度系数,这代表该量表结构效度达到理想状态,内部一致性信度良好。因此,大学生专业认同量表可以作为本研究的有效工具。

2.3.2 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

在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LBUS)的制作上,笔者参照连榕、杨丽娴所制,结合我国学生现状,最终制作成型[8],为自陈量表。量表中存在三个因子,分别是行为不当、情绪低落、成就感低。其中,第2、4、5、7、9、12、17、20题主要针对情绪低落因子,第1、8、10、14、16、19题主要针对行为不当因子,成就感因子覆盖的题号是第3、6、11、13、15、18题。

该量表共设置了题目20道,除了第1、3、6、8、11、13、15、18反向计分外,其他都采取正向计分,确定为Likert五点计分。其中,“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用一到五指代,总分范围为20-100,被试得分反映了其对学习的倦怠感,得分越高表示其对学习倦怠感越强。在大学生学习倦怠调查量表(LBUS)中,0.76-0.85区间为结构效度系数,0.865为总Cronbach a系数,这代表该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良好,结构效度达到理想状态。所以,大学生学习倦怠调查量表(LBUS)可以作为本研究的有效工具。

2.4 研究方法

2.4.1 文献分析法

笔者在对与大学生社交焦虑相关的资料文献收集翻阅后,为后续的论文撰写夯实地基。在对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和当前研究现状了解后,定位论文的创新点,明确研究思路和方向。

2.4.2 问卷调查法

合理利用网络平台——问卷星,以问卷星为载体,发布大学生专业认同和学习倦怠关系问卷,其中包含相关人口学变量、大学生学习倦怠调查量表(LBUS)和大学生专业认同量表,抽样方式主要采取便利抽样法在云南省四所高校的大学生中选取被试。向被试告知本问卷题项的回答没有对错之分,问卷不同署名,仅做学术研究,并且解释本次研究的目的及用途,并声明保密原则,请被试如实作答,不会对其造成不利影响,然后进行问卷调查。

2.4.3 数据统计处理

问卷采访数据通过问卷星调出后输入SPSS 22.0软件系统进行统计分析,主要运用描述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方法对大学生学习倦怠和专业认同进行的一般性分析、差异性检验和相关检验,使分析结果更客观以及准确性,从而使研究结果更加真实。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云南省大学生专业认同的现状及特点

云南省大学生专业认同具体情况见表2。由于在本次研究中选用的大学生专业认同量表采用的是Likert五点计分法,所以理论中间值为3。

表2 专业认同及各因子的得分分布情况(n=330)
M SD 均分>3的百分数
专业认同认知性维度 3.607 0.664 80.30
专业认同情感性维度 3.247 0.842 61.52
专业认同行为性维度 3.056 0.736 51.21
专业认同适切性维度 3.014 0.737 46.06
专业认同 3.235 0.620 66.06

观察表2得知结果,回收的问卷中,专业认同的均值得分为3.235,稍微高于理论中间临界值,有66.06%的学生的均分在3分以上,这表明云南省几所高校的大部分学生认可自己的专业。在专业认同的四个维度中,所有维度的均值得分都略高于理论中间值(M=3),均值得分从高到低依次排序的顺序是:认知性维度(M=3.607)>情感性维度(M=3.247)>行为性维度(M=3.056)>适切性维度(M=3.014)。其中,最高的是认知性维度(M=3.607),这表明云南省几所高校学生对自己专业的基本情况有一定了解,其次是情感性维度(M=3.247),这表明学生持积极的情感态度,均值得分最低的是适切性维度(M=3.014),表明学生对自己所选专业与自身的匹配程度欠缺一定程度的了解与认识。

3.2 云南省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差异性分析

本研究将对性别、生源地、年级、专业自主选择、专业类型与否等人口学变量划分小组,展开单因素方差分析或独立样本T检验工作,从情感性维度、专业认同认知性、行为性维度、适切性维度和专业认同总分五个方面进行差异性分析。

3.2.1 不同性别的云南省大学生在专业认同上的差异

在探析云南省大学生男女的专业认同问卷得分的差异性时,以独立样本T检验为主。表3所呈为详细结果。

表3 不同性别的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差异性分析
男生(n=162) 女生(n=168)
M±SD M±SD t p
专业认同认知性维度 3.494±0.658 3.715±0.654 -3.070** 0.002
专业认同情感性维度 3.164±0.830 3.327±0.848 -1.773 0.077
专业认同行为性维度 2.996±0.696 3.113±0.771 -1.451 0.148
专业认同适切性维度 2.988±0.627 3.040±0.830 -0.650 0.516
专业认同 3.161±0.592 3.306±0.639 -2.137* 0.033

注:*p<0.05,**p<0.01,***p<0.001

观察表3得知结果,专业认同得分t=-2.137,p<0.05,这代表在专业认同上因为云南省大学生性格差异,导致出现较大出入。最终结果显示,男生略低于女生,这代表和男生相比,女生的专业认同程度略高一些。从认知性维度看,男生得分低于女生,二者差距较大(p<0.01),说明女生对专业的认知与了解程度高于男生。

3.2.2 不同生源地的云南省大学生在专业认同上的差异

在探析云南省不同生源地大学生专业认同问卷得分的差异性时,以独立样本T检验为主。表4所呈为详细结果。

表4 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差异性分析
城市(n=154) 农村(n=176)
M±SD M±SD t p
专业认同认知性维度 3.769±0.680 3.465±0.617 4.229*** 0.000
专业认同情感性维度 3.333±0.958 3.172±0.721 1.705 0.089
专业认同行为性维度 3.017±0.796 3.089±0.681 -0.873 0.383
专业认同适切性维度 2.948±0.809 3.072±0.664 -1.513 0.131
专业认同 3.278±0.664 3.197±0.578 1.184 0.237

注:*p<0.05,**p<0.01,***p<0.001

观察表4得知结果,专业认同总分中,t=1.184,p>0.05,这表明不同生源地的云南省大学生在专业认同上差异不显著。然而,从认知性维度看,农村学生得分(M=3.465)要比城市学生得分(M=3.769)略低一些,且差异极其显著(p<0.001),其他三个维度不存在显著差异。

3.2.3 不同专业类型的云南省大学生在专业认同上的差异

在探析云南省不同专业类型大学生专业认同问卷得分的差异性时,以单因素方差分析为主。表5所呈为详细结果。

表5 不同专业的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差异性分析
专业类型 N M SD F p
认知性维度 文科 129 3.550 0.645 0.808 0.447
理工科 126 3.654 0.709
医科 75 3.624 0.618
情感性维度 文科 129 3.272 0.785 2.386 0.094
理工科 126 3.328 0.860
医科 75 3.067a 0.889
行为性维度 文科 129 3.114 0.660 0.802 0.449
理工科 126 3.049 0.730
医科 75 2.982 0.864
适切性维度 文科 129 3.043 0.662 0.463 0.630
理工科 126 3.028 0.788
医科 75 2.943 0.775
专业认同 文科 129 3.251 0.578 1.066 0.345
理工科 126 3.271 0.617
医科 75 3.144 0.690

注:*p<0.05,**p<0.01,***p<0.001,a表示与理工科组比较,p<0.05;

观察表5得知结果,专业认同总分中,F=1.066,p>0.05,这表明不同专业类型的云南省大学生在专业认同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进行事后多重检验(LSD)后发现,在情感性维度上,云南省医科学生的得分(M=3.067)低于理工科学生的得分(M=3.328),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2.4 不同年级的云南省大学生在专业认同上的差异

在探析云南省不同年级大学生专业认同问卷得分的差异性时,以单因素方差分析为主。表6所呈为详细结果。

表6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差异性分析
年级 N M SD F p
认知性维度 大一 54 3.356 0.722 5.262*** 0.000
大二 62 3.477 0.650
大三 44 3.859b 0.626
大四 122 3.715ab 0.608
大五 48 3.550ac 0.671
情感性维度 大一 54 3.361 0.815 3.538** 0.008
大二 62 3.181 0.729
大三 44 3.540b 0.743
大四 122 3.251c 0.846
大五 48 2.924acd 0.984
行为性维度 大一 54 3.120 0.707 2.883*** 0.000
大二 62 3.134 0.660
大三 44 3.424ab 0.878
大四 122 2.967c 0.651
大五 48 2.767abc 0.789
适切性维度 大一 54 3.144 0.713 1.990 0.096
大二 62 3.008 0.622
大三 44 3.222 0.822
大四 122 2.930c 0.776
大五 48 2.901c 0.684
专业认同 大一 54 3.259 0.632 4.115** 0.003
大二 62 3.203 0.546
大三 44 3.524ab 0.650
大四 122 3.222c 0.563
大五 48 3.015acd 0.721

注:*p<0.05,**p<0.01,***p<0.001,a表示与大一组比较,p<0.05;b表示与大二组比较,p<0.05;c表示与大三组比较,p<0.05;d表示与大四组比较,p<0.05。

根据表6可知,在专业认同上,云南省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差异性明显,p<0.01,F=4.115,在情感性维度、认知性维度和行为性维度中得到集中体现,且在认知性维度和行为性维度中,因为年级不同学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p<0.001)。从情感维度看,因为年级不同学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p<0.001),适度性维度基本持平。

为了更好的把握年级不同学生的差异情况,笔者在事后展开了多重比较(LSD)。最终得出,立足于认知性维度层面,大四和大五年级得分远高于大一年级,且差距较大。大三和大四年级得分远高于大二年级。和大五年级相比,大三年级得分略高一些,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立足于情感性维度,和大一、大三、大四年级相比,大五年级得分偏低。在大二、大三和大四年级中,要属大二年级得分低,呈现出统计学意义(p<0.05);立足于行为性维度,和大一、大三、大四年级相比,大五年级得分偏低。和大一、大二和大四年级相比,大三年级得分最高,呈现出统计学意义(p<0.05);立足于适切性维度,他们得分基本持平,但是在本因子中,大三年级得分显著高于大四和大五年级得分,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专业认同总分中,大三年级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年级,大五得分显著低于其他年级,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2.5不同志愿选择方式的云南省大学生在专业认同上的差异

在探析云南省不同志愿选择方式大学生专业认同问卷得分的差异性时,以单因素方差分析为主。表7所呈为详细结果。

表7 不同志愿选择的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差异性分析
专业志愿 N M SD F p
认知性维度 自主选择 160 3.738 0.634 14.304*** 0.000
父母及他人意愿 118 3.612 0.573
调剂 52 3.192ab 0.781
情感性维度 自主选择 160 3.576 0.807 29.141*** 0.000
父母及他人意愿 118 3.004a 0.730
调剂 52 2.786a 0.793
行为性维度 自主选择 160 3.171 0.758 5.417** 0.005
父母及他人意愿 118 3.011 0.686
调剂 52 2.801a 0.718
适切性维度 自主选择 160 3.159 0.772 7.514** 0.001
父母及他人意愿 118 2.936a 0.677
调剂 52 2.745a 0.661
专业认同 自主选择 160 3.433 0.622 21.236*** 0.000
父母及他人意愿 118 3.126a 0.510
调剂 52 2.871ab 0.627

注:*p<0.05,**p<0.01,***p<0.001,a表示与自主选择组比较,p<0.05;b表示与父母及他人意愿组比较,p<0.05。

从表7可以看出,云南省不同选择专业方式的大学生在专业认同上的差异极其显著,F=21.236,p小于0.001,且在每个维度都存在非常显著(p<0.01)或尤为显著(p<0.001)的差异。

为了更好的把握志愿选择方式不同学生的差异情况,笔者在事后展开了多重比较(LSD)。最终得出,从专业认同分数看,自主选择专业学生得分遥遥领先,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认知性维度中,调剂学生的得分低于其他两个选择专业方式学生的得分,呈现出统计学意义(p<0.05);立足于情感性维度,自主选择专业学生得分是最高的,呈现出统计学意义(p<0.05);立足于行为性维度,自主选择专业学生得分是最高的,呈现出统计学意义(p<0.05);立足于适切性维度中,自主选择专业学生得分是最高的,呈现出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自主选择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程度最高。

3.2.6 不同专业就业前景的云南省大学生在专业认同上的差异

在探析云南省不同专业就业前景大学生专业认同问卷得分的差异性时,以单因素方差分析为主,具体结果见表8。

表8 不同专业就业前景的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差异性分析
专业就业前景 N M SD F p
认知性维度 热门专业 138 3.794 0.576 12.885*** 0.000
一般专业 110 3.565a 0.593
冷门专业 82 3.346ab 0.791
情感性维度 热门专业 138 3.469 0.789 13.800*** 0.000
一般专业 110 3.245a 0.794
冷门专业 82 2.875ab 0.868
行为性维度 热门专业 138 3.263 0.733 13.345*** 0.000
一般专业 110 3.018a 0.702
冷门专业 82 2.756ab 0.682
适切性维度 热门专业 138 3.136 0.735 4.842** 0.008
一般专业 110 3.007a 0.699
冷门专业 82 2.820ab 0.756
专业认同 热门专业 138 3.428 0.564 17.911*** 0.000
一般专业 110 3.214a 0.590
冷门专业 82 2.937ab 0.632

注:*p<0.05,**p<0.01,***p<0.001,a表示与热门专业组比较,p<0.05;b表示与一般专业组比较,p<0.05。

从表8可以看出,云南省专业就业前景不同的大学生在专业认同上的差异极其显著,F=17.911,p<0.001,且在每个维度都存在非常显著(p<0.01)或尤为显著(p<0.001)的差异。

为了更好的把握专业就业前景不同学生的差异情况,笔者在事后展开了多重比较(LSD)。最终得出,从专业认同分数看,由低到高分别是冷门专业、一般专业、热门专业,其差异值为(p<0.05);立足于认知性维度,得分由低到高分别是冷门专业、一般专业、热门专业,其差异值为(p<0.05);立足于情感性维度,得分由低到高分别是冷门专业、一般专业、热门专业,其差异值为(p<0.05);立足于行为性维度,得分由低到高分别是冷门专业、一般专业、热门专业,且差异显著(p<0.05);立足于适切性维度,得分由低到高分别是冷门专业、一般专业、热门专业,其差异值为(p<0.05)。这代表就专业认同度,热门专业认同度最高,最低认同为冷门专业。

3.2.7 不同专业学习条件的云南省大学生在专业认同上的差异

在探析云南省不同专业学习条件大学生专业认同问卷得分的差异性时,以单因素方差分析为主,表9所呈为详细结果。

表9 不同专业学习条件的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差异性分析
专业学习条件 N M SD F p
认知性维度 较好 107 3.768 0.539 4.885** 0.008
一般 122 3.546a 0.652
较差 101 3.509a 0.766
情感性维度 较好 107 3.505 0.786 9.176*** 0.000
一般 122 3.207a 0.810
较差 101 3.022a 0.872
行为性维度 较好 107 3.277 0.740 8.952*** 0.000
一般 122 3.023a 0.671
较差 101 2.860a 0.752
适切性维度 较好 107 3.166 0.676 3.408* 0.034
一般 122 2.949a 0.736
较差 101 2.933a 0.782
专业认同 较好 107 3.444 0.542 10.569*** 0.000
一般 122 3.188a 0.586
较差 101 3.070a 0.679

注:*p<0.05,**p<0.01,***p<0.001,a表示与较好学习条件组比较,p<0.05。

根据表9可知,在专业认同上,云南省各个专业学习条件的大学生差异性明显,F=10.569,p<0.001,具体表现在情感性维度和行为性维度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p<0.001),在认知性维度存在显著的差异(p<0.01),在适切性维度存在差异(p<0.05)。

为进一步探索不同专业学习条件之间的具体差异情况,笔者在事后展开了多重比较(LSD)。最终得出,从专业认同分数看,得分第一的是学习条件良好的学生,且差异显著(p<0.05);在认知性维度中,有较好学习条件的学生得分最高,且差异显著(p<0.05);在情感性维度中,有较好学习条件的学生得分最高,且差异显著(p<0.05);在行为性维度中,有较好学习条件的学生得分最高,且差异显著(p<0.05);在适切性维度中,有较好学习条件的学生得分最高,且差异显著(p<0.05)。这说明有较好学习条件的学生对专业有非常高的认同程度。

3.2.8 不同学习成绩的云南省大学生在专业认同上的差异

在探析云南省不同学习成绩大学生专业认同问卷得分的差异性时,以单因素方差分析为主,具体结果见表10。

表10 不同学习成绩的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差异性分析
学习成绩 N M SD F p
认知性维度 成绩较好 116 3.771 0.481 21.712*** 0.000
成绩一般 136 3.699 0.687
成绩较差 78 3.203ab 0.699
情感性维度 成绩较好 116 3.523 0.588 27.191*** 0.000
成绩一般 136 3.327a 0.921
成绩较差 78 2.697ab 0.771
行为性维度 成绩较好 116 3.512 0.525 70.670*** 0.000
成绩一般 136 3.020a 0.755
成绩较差 78 2.440ab 0.455
适切性维度 成绩较好 116 3.375 0.568 30.635*** 0.000
成绩一般 136 2.934a 0.807
成绩较差 78 2.619ab 0.575
专业认同 成绩较好 116 3.548 0.423 54.533*** 0.000
成绩一般 136 3.259a 0.643
成绩较差 78 2.726ab 0.490

注:*p<0.05,**p<0.01,***p<0.001,a表示与成绩较好组比较,p<0.05;b表示与成绩一般组比较,p<0.05。

根据表10可知,在专业认同上,云南省不同学习成绩的大学生表现出的差异性尤为明显,p小于0.001,F等于54.533。并且,不管是看行为性、认知性、适切性和情感性哪个维度,其都表现出较大差异(p<0.001)。

为了更好的把握学习成绩不同学生的差异情况,笔者在事后展开了多重比较(LSD)。最终得出,在专业认同总分中,由低到高分别是成绩较差的学生、成绩平平的学生、成绩优异的学生,且差异显著(p<0.05);在认知性维度中,成绩较差的学生得分最低,且差异显著(p<0.05);立足于情感性维度,得分由低到高分别是成绩较差的学生、成绩平平的学生、成绩优异的学生,其差异值为(p<0.05);立足于行为性维度中,得分由低到高分别是成绩较差的学生、成绩平平的学生、成绩优异的学生,其差异值为(p<0.05);立足于适切性维度中,得分由低到高分别是成绩较差的学生、成绩平平的学生、成绩优异的学生,且差异显著(p<0.05)。这说明成绩较差的学生对专业认同欠佳,而成绩较好的学生总体对专业有一个良好的认知、情感。并且有积极的行为和适切性。

3.3 云南省大学生学习倦怠现状及特点

在本次研究工作中,笔者把Likert五点计分法应用在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中,三是理论中间值。表11呈现的是云南省大学生学习倦怠详细现状。

表11 学习倦怠及各因子得分分布情况(n=330)
M SD 均分>3的百分数
情绪低落因子 3.100 0.771 52.42
行为不当因子 3.104 0.764 51.52
成就感低因子 2.847 0.641 33.33
学习倦怠总分 3.025 0.630 49.09

从表11中可以看出,回收的问卷中,学习倦怠的平均得分为3.025,略高于理论中间临界值,有49.09%的学生的平均得分在3分以上,这表明学习倦怠情况存在于云南省几所高校中,并且有49.09%的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学习倦怠。从学习倦怠的三个构成因子看,情绪低落因子和成就感低因子的均值得分都略高于理论中间值(M=3),均值得分从高到低依次排序的顺序是:行为不当因子(M=3.104)>情绪低落因子(M=3.100)>成就感低因子(M=2.847)。

行为因子是学习倦怠中因子分数第一的(M=3.104),其临界值在三之上。并且,和理论中间值相比,仅有48.48%的学生均值偏低;第二,是情绪低落因子(M=3.100),同样大于理论中间值3,有52.42%的学生的均值得分超过理论中间值,这说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学习行为不当和学习情绪低落情况。同时,在成就感低因子中也有小部分学生存在问题,这值得引起学校的重视。

3.4 云南省大学生学习倦怠差异性分析

本研究将对性别、年级、生源地、专业类型、专业自主选择与否等人口学变量划分小组,采取单因素方差分析或者独立样本T检验。在分析过程中,基于学习倦怠的成就感低、情绪低落、行为不当及学习倦怠的总分四个方面进行差异性分析。

3.4.1 不同性别的云南省大学生在学习倦怠上的差异

在探析云南省不同性别大学生学习倦怠问卷得分的差异性时,以独立样本T检验为主,表12所呈为详细结果。

表 12 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差异性分析
男生(n=162) 女生(n=168)
M±SD M±SD t p
情绪低落因子 3.257±0.811 2.949±0.701 3.679*** 0.000
行为不当因子 3.128±0.770 3.080±0.760 0.560 0.576
成就感低因子 2.881±0.647 2.815±0.635 0.923 0.357
学习倦怠 3.105±0.661 2.949±0.591 2.267* 0.024

注:*p<0.05,**p<0.01,***p<0.001

由表12可以看出,学习倦怠得分t=-2.267,p<0.05,这代表在专业认同上,云南省大学生因为性别不同,显现出明显差异。对比男女生,女生得分处于男生之上,说明女生的学习倦怠程度较低。立足于情绪低落因子,男生的均值得分在女生之上,呈现出统计学意义(p<0.001),说明相较于女生,男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容易表现出倦怠、沮丧、缺乏兴趣等情绪特征。

3.4.2 不同生源地的云南省大学生在学习倦怠上的差异

在探析云南省不同生源地大学生学习倦怠问卷得分的差异性时,以独立样本T检验为主,表13所呈为详细结果。

表13 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差异性分析
城市(n=154) 农村(n=176)
M±SD M±SD t p
情绪低落因子 3.184±0.722 3.027±0.807 1.868 0.063
行为不当因子 3.281±0.775 2.948±0.721 4.026*** 0.000
成就感低因子 2.828±0.643 2.865±0.641 -0.518 0.605
学习倦怠 3.106±0.605 2.955±0.645 2.206* 0.028

注:*p<.05,**p<.01,***p<.001

根据表13可知,在学习倦怠总分中,云南省学生因为生源地不同呈现出较大差异,p小于0.05,t等于2.206。把农村学生得分(M=2.955)和城市学生得分(M=3.106)放在一起对比可知,城市学生的得分略高。尤其是在行为不当因子中,农村学生得分(M=2.948)屈居于城市学生的得分(M=3.281)之下,且差异及其显著(p<0.001),这说明来自城市学生相比于来自农村的学生,更容易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迟到早退、逃课、不听课等不当行为。其他两个因子中不存在显著差异。

3.4.3 不同专业类型的云南省大学生在学习倦怠上的差异

在探析云南省不同专业类型大学生学习倦怠问卷得分的差异性时,以单因素方差分析为主,表14所呈为详细结果。

表14 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差异性分析
专业类型 N M SD F p
情绪低落因子 文科 129 2.929 0.781 5.869** 0.003
理工科 126 3.169a 0.691
医科 75 3.280a 0.833
行为不当因子 文科 129 2.911 0.782 9.484*** 0.000
理工科 126 3.316a 0.662
医科 75 3.078b 0.810
成就感低因子 文科 129 2.777 0.609 2.419 0.091
理工科 126 2.841 0.573
医科 75 2.980a 0.776
学习倦怠 文科 129 2.878 0.638 5.990** 0.003
理工科 126 3.115a 0.520
医科 75 3.129a 0.737

注:*p<0.05,**p<0.01,***p<0.001,a表示与文科组比较,p<0.05;b表示与成绩理工科组比较,p<0.05。

由表14可知,学习倦怠总分中,F=5.990,p<0.01,这代表在学习倦怠方面,云南省大学生因为专业类型不同,其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这一差异性在行为不当因子和情绪低落因子中尤为明显。立足于情绪低落因子,学生所选专业不同,决定了他们之间的较大差异性(p<0.001);立足于行为不当因子,学生所选专业不同,决定了他们之间的较大差异性(p<0.001);而从成就感低因子看,他们基本持平。

为了更好的把握专业类型不同学生的差异情况,笔者在事后展开了多重比较(LSD)。最终得出,在学习倦怠总分中,文科学生的学习倦怠程度低于理工科和医科,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来看,在情绪低落因子中,文科的学习倦怠感最低,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行为不当因子中,理工科的学习倦怠感最高,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成就感因子上虽然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在本因子中,医科的学习倦怠感高于文科,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总体来说,医科和理工科的学习倦怠感明显高于文科。

3.4.4 不同年级的云南省大学生在学习倦怠上的差异

在探析云南省不同年级大学生学习倦怠问卷得分的差异性时,以单因素方差分析为主,表15所呈为详细结果。

表15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差异性分析
年级 N M SD F p
情绪低落因子 大一 54 2.875 0.819 12.347*** 0.000
大二 62 3.014 0.702
大三 44 2.923 0.712
大四 122 3.048 0.710
大五 48 3.760abcd 0.676
行为不当因子 大一 54 2.812 0.875 10.195*** 0.000
大二 62 2.858 0.740
大三 44 2.875 0.622
大四 122 3.301abc 0.667
大五 48 3.458abc 0.748
成就感低因子 大一 54 2.704 0.670 9.312*** 0.000
大二 62 2.804 0.558
大三 44 2.557b 0.740
大四 122 2.869c 0.517
大五 48 3.278abcd 0.692
学习倦怠 大一 54 2.805 0.734 12.994*** 0.000
大二 62 2.904 0.589
大三 44 2.799 0.592
大四 122 3.070ac 0.507
大五 48 3.525abcd 0.599

注:*p<0.05,**p<0.01,***p<0.001,a表示与大一组比较,p<0.05;b表示与大二组比较,p<0.05;c表示与大三组比较,p<0.05;d表示与大四组比较,p<0.05。

根据表15可知,在学习倦怠方面,云南省大学生因为年级不同呈现出较大差异,p小于0.001,F等于12.994,在行为不当因子、情绪低落因子和成就感低因子中得到集中体现。同时,不管是在哪个因子中,学生因为年级不同其呈现的差异性较为明显(p<0.001)。

为了更好的把握年级不同学生的差异情况,笔者在事后展开了多重比较(LSD)。最终得出,在情绪低落因子中,大五年级学生得分高于其他年级,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行为不当因子中,大四和大五年级学生得分高于其他年级,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成就感低因子中,大五年级得分高于其他年级,大四年级得分高于大一和大三年级,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不论是学习倦怠总分,还是各个因子,高年级的学习倦怠感远高于低年级。

3.4.5 不同志愿选择方式的云南省大学生在学习倦怠上的差异

在探析云南省不同志愿选择方式大学生学习倦怠问卷得分的差异性时,以单因素方差分析为主,具体结果见表16。

表16 不同志愿选择的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差异性分析
专业志愿 N M SD F p
情绪低落 自主选择 160 2.980 0.704 5.483** 0.005
父母及他人意愿 118 3.145 0.816
调剂 52 3.370a 0.800
行为不当 自主选择 160 3.157 0.726 2.611 0.075
父母及他人意愿 118 2.979 0.834
调剂 52 3.221 0.687
成就感低 自主选择 160 2.742 0.596 6.469** 0.002
父母及他人意愿 118 2.881 0.672
调剂 52 3.096ab 0.637
学习倦怠 自主选择 160 2.962 0.553 4.011* 0.019
父母及他人意愿 118 3.016 0.708
调剂 52 3.243ab 0.630

注:*p<0.05,**p<0.01,***p<0.001,a表示与自主选择组比较,p<0.05;b表示与父母及他人意愿组比较,p<0.05。

根据表16得出,在学习倦怠上,云南省大学生因为不同选择专业方式其表现出较大差异,p小于0.05,F等于4.011,尤其是在成就感低因子和情绪低落因子中,且在每个因子中,不同选择专业方式的学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

为了更好的把握志愿方式不同学生的差异情况,笔者在事后展开了多重比较(LSD)。最终得出,在学习倦怠总分中,调剂学生的得分是最高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来谈,立足于情绪低落因子中,和自主选择专业学生相比,调剂选择专业学生得分颇高,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立足于成就感低因子中,调剂学生的得分是最高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被动选择专业学生的倦怠感高于主动选择专业的学生。

3.4.6 不同专业就业前景的云南省大学生在学习倦怠上的差异

在探析云南省不同专业就业前景大学生学习倦怠问卷得分的差异性时,以单因素方差分析为主,具体结果见表17。

表17 不同专业就业前景的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差异性分析
专业就业前景 N M SD F p
情绪低落 热门专业 138 2.943 0.791 5.957** 0.003
一般专业 110 3.151a 0.751
冷门专业 82 3.297a 0.718
行为不当 热门专业 138 2.843 0.806 15.864*** 0.000
一般专业 110 3.232a 0.637
冷门专业 82 3.370a 0.718
成就感低 热门专业 138 2.645 0.625 13.313*** 0.000
一般专业 110 2.951a 0.568
冷门专业 82 3.049a 0.669
学习倦怠 热门专业 138 2.824 0.661 14.205*** 0.000
一般专业 110 3.115a 0.556
冷门专业 82 3.245a 0.576

注:*p<0.05,**p<0.01,***p<0.001,a表示与热门专业组比较,p<0.05。

从表17可以看出,云南省专业就业前景不同的大学生在学习倦怠上的差异较大,p小于0.001,F等于14.205。并且,不管是在哪个维度中,都凸显出明显的(p<0.01)或极其显著(p<0.001)的差异。

为进一步探索不同专业就业前景之间的具体差异情况,进行了事后多重比较(LSD)。结果发现,从专业认同总分看,不管是冷门专业学生还是一般专业学生得分,均高于热门专业学生,同时差异明显(p<0.05)。具体来看,在情绪低落因子中,不管是冷门专业学生还是一般专业学生得分,均高于热门专业学生,同时差异明显(p<0.05);立足于行为不当因子,不管是冷门专业学生还是一般专业学生得分,均高于热门专业学生,同时差异明显(p<0.05);立足于成就感低因子中,不管是冷门专业学生还是一般专业学生得分,均高于热门专业学生,且差异显著(p<0.05)。由此可见,热门专业学生的学习倦怠感比一般专业和冷门专业的倦怠感低,无论是在倦怠总分上,还是在各个因子上。

3.4.7 不同专业学习条件的云南省大学生在学习倦怠上的差异

在探析云南省不同专业学习条件大学生学习倦怠问卷得分的差异性时,以单因素方差分析为主,表18所呈为详细结果。

表18 不同专业学习条件的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差异性分析
专业学习条件 N M SD F p
情绪低落 较好 107 2.977 0.785 2.585 0.077
一般 122 3.112 0.699
较差 101 3.218a 0.827
行为不当 较好 107 2.875 0.850 10.058*** 0.000
一般 122 3.109a 0.681
较差 101 3.338ab 0.695
成就感低 较好 107 2.611 0.570 11.802*** 0.000
一般 122 2.933a 0.590
较差 101 2.995a 0.703
学习倦怠 较好 107 2.836 0.662 8.673*** 0.000
一般 122 3.057a 0.562
较差 101 3.187a 0.629

注:*p<0.05,**p<0.01,***p<0.001,a表示与专业学习条件较好组比较,p<0.05;b表示与专业学习条件一般组比较,p<0.05。

从表18可以看出,云南省不同专业学习条件的大学生在学习倦怠上的差异极其显著,F=8.673,p<0.001,具体表现为,在行为不当和成就感低两个因子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p<0.001),在情绪低落因子中专业学习条件不同的学生基本持平。

为了更好的把握专业学习条件不同学生的差异情况,笔者在事后展开了多重比较(LSD)。最终得出,在学习倦怠总分中,有较好学习条件的学生得分最低,且差异显著(p<0.05)。具体来看,在情绪低落因子层面上,虽然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在本因子中,学习条件较差的学生得分高出学习条件较好的学生,其差异值明显(p<0.05);在行为不当因子中,分数由低到高依次是学习条件较好的学生、学习条件一般的学生、学习条件较差的学生,其差异值明显(p<0.05);在成就感低因子中,有较好学习条件的学生得分最低,且差异显著(p<0.05)。总的来看,学习条件较好的学生均值得分比其他两个低出许多,不容易对学习产生倦怠感,不区分倦怠总分和各个因子上。

3.4.8 不同学习成绩的云南省大学生在学习倦怠上的差异

在探析云南省不同学习成绩大学生学习倦怠问卷得分的差异性时,以单因素方差分析为主,表19所呈为详细结果。

表19 不同学习成绩的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差异性分析
学习成绩 N M SD F p
情绪低落 成绩较好 116 2.700 0.616 67.463*** 0.000
成绩一般 136 3.040a 0.728
成绩较差 78 3.800ab 0.552
行为不当 成绩较好 116 2.550 0.586 88.997*** 0.000
成绩一般 136 3.217a 0.646
成绩较差 78 3.729ab 0.609
成就感低 成绩较好 116 2.440 0.443 79.141*** 0.000
成绩一般 136 2.873a 0.590
成绩较差 78 3.410ab 0.530
学习倦怠 成绩较好 116 2.577 0.457 118.390*** 0.000
成绩一般 136 3.043a 0.533
成绩较差 78 3.662ab 0.418

注:*p<0.05,**p<0.01,***p<0.001,a表示与学习成绩较好组比较,p<0.05;b表示与学习成绩一般组比较,p<0.05。

从表19可以看出,在学习倦怠方面,云南省大学生因为学习成绩不同其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p小于0.001,F等于118.390。同时,在行为不当、情绪低落、成就感低因子中较为明显(p<0.001)。

为了更好的把握学习成绩不同学生的差异情况,笔者在事后展开了多重比较(LSD)。最终得出,在学习倦怠总分中,得分由高到低排名依次是成绩较差的学生、成绩一般的学生、成绩较好的学生,其差异值为(p<0.05)。具体来看,在情绪低落因子中,成绩较好的学生得分最低,其次是成绩一般的学生,得分最高的是成绩较差的学生,且差异显著(p<0.05);在行为不当因子中,成绩较好的学生得分最低,其次是成绩一般的学生,得分最高的是成绩较差的学生,且差异显著(p<0.05);在成就感低因子中,成绩较好的学生得分最低,其次是成绩一般的学生,得分最高的是成绩较差的学生,且差异显著(p<0.05)。这表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倦怠感非常明显,而成绩较好的学生学习倦怠感较低,无论是在倦怠总分上,还是在各个因子上。

3.5 云南省大学生专业认同和学习倦怠的相关性分析

采用双变量相关分析对收集到的云南省大学生学习倦怠问卷和专业认同问卷得分,开展相关性分析工作,涉及到专业认同总分及其各个维度和学习倦怠及其各个因子。具体情况见表20。

表20 大学生专业认同与学习倦怠的相关性分析
项目 认知性 情感性 行为性 适切性 专业认同
情绪低落 -0.123* -0.436** -0.581** -0.464** -0.510**
行为不当 -0.091 -0.294** -0.638** -0.420** -0.445**
成就感低 -0.411** -0.601** -0.681** -0.640** -0.723**
学习倦怠 -0.219** -0.503** -0.724** -0.575** -0.632**

注:*p<0.05,**p<0.01,***p<0.001

从表20可以看出,云南省大学生专业认同总分和学习倦怠总分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中等强度的负相关,(r=-0.632,p<0.01),除此以外,除了专业认同的认知性维度与学习倦怠的行为不当因子中的负相关不凸显以外,其他学习倦怠因子和专业认同维度均表现出或多或少的负相关。

4. 讨论

4.1 云南省大学生专业认同的现状及特点分析

云南省专业认同的均值得分为3.235,略高于理论中间临界值3,有66.06%的学生的均值得分在3分以上,这表明云南省的大部分学生认可自己的专业,就专业的认同程度,学生普遍处于中上水平,这一点和现有研究成果相统一[10][12][13]。进一步探究后发现,专业认同所有维度的均值得分都高于理论中间值3分,这表明云南省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对学习者素质的要求、就业前景、学科评价等基本信息有所了解,协调的专业认知对学生产生关于学科的正向、积极情感产生和进一步发展有极大的推进作用。在专业认同的四个维度中,适切性维度均值得分虽然略高于理论中间值,但是却是四个维度中得分最低的,表明学生对自己所选专业与自身的匹配程度欠缺一定程度的了解与认识,也就是说,学生对自己专业的实践积累缺乏投入,值得引起学校和社会的重视。

从性别方面看,云南省大学生专业认同差异性明显,男生均值得分趋于下风;立足于认知性维度,男生均值得分不如女生,说明对于自己的专业,女生了解度和认可性要领先男生。之所以会这样,男女生性格差异是根本原因。女生相较于男生更仔细耐心,对信息的搜集也就更多更丰富,导致女生对专业要求、学科定位等基本信息有更深入的了解。

总体上来看,云南省大学专业认同在生源地上不存在显著差异。然而,立足于认知性维度,农村学生均值得分低于城市学生,这可能与农村与城市的贫富差距、信息差、家庭有关。城市经济发展较快,手机、电脑等网络设备要多于农村,再加上父母们从小对孩子的耳提命面,学生耳濡目染,在不经意间就获得了很多有关信息,设备的便利、信息的丰富,让来自城市的学生在信息的海洋里畅游。

云南省大学生专业认同在专业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说明不论是医科还是理工科亦或是文科专业,对专业都具有一定程度的认同。这与前人研究不符[11],造成这种情况可能是因为每个专业类别的被试样本量过小或者便利抽样而导致的偏差。

从年级方面看,云南省大学生专业认同差异性明显。只有适切性维度差异较小,而其他维度差异均能一眼看出。简单来说,立足于认知性维度,大二、大一的专业认同度是最低的,而大三的专业认同度在各年级中最高。立足于情感性维度,大二和大五的认同度低于其他年级,在行为性维度和专业认同总分中,大五的认同度最低,大三的认同度最高。这可能与社会的宣传、传统观念和学校的课程安排有关。大部分学生对自己专业的所学目标、就业前景、学科定位等基本信息很大程度来源于网络媒体的宣传,比较局限,加上传统观念认为热门专业好就业冷门专业就业难的误解,走入思维误区,随大流选择专业,更甚者部分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受迫于父母或者调剂这些外力因素,没能遵从本心,进而学生在刚进入学校学习的时候发现所学专业与自己所想不一样,导致对专业的不认可。很多学校在在安排大学四年课程的时候,不会将专业课排在大一,更多的是安排公共课,从大二大三开始才会渐渐加入专业课,这就可以解释大三学生的专业认同度更高。大四、大五这些毕业季的学生,面对求职的挫败,会产生对自己、自己专业的怀疑,认为自己与专业要求不匹配,所以认同度又会降低。

云南省大学生专业认同在就业前景、学习成绩、专业学习条件和选择专业方式等方面均或多或少表现出差异性,热门专业、学习成绩较好、自主选择专业和专业学习条件较好的学生各自有较高的均值得分,专业认同程度高于同组的其他学生。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自主选择专业的学生的自我意识得到了尊重,主动性强,更乐意去学习。热门专业、学校专业学习条件好,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与资源,学校在专业课的设置上会更合理,图书报刊等政治资料更加丰富,学习氛围更上一层。

4.2 云南省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现状及特点分析

回收的问卷中,学习倦怠的平均得分为3.025,略高于理论中间临界值,有49.09%的学生的平均得分在3分以上,这表明学习倦怠情况在云南省高校中较为常见。并且,学习倦怠在49.09%的学生身上有所表现。该结论与现有研究成果具备一致性[22][31]。

从学习倦怠中蕴含的因子看,情绪低落因子和成就感低因子的均值得分都略高于理论中间值,均值得分中最高的是行为不当因子,其次是情绪低落因子,最后是成就感低因子。显而易见,行为不当因子在学习倦怠中得分最高,且大于临界值3,同时有51.52%的学生的均值得分高于理论中间值,其次是情绪低落因子,同样大于理论中间值3,有52.42%的学生的均值得分超过理论中间值,这说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学习情绪低落的现象和学习行为不当的行为。并且在成就感低因子中也有小部分学生存在问题,这值得引起学校的重视。

从性别方面看,云南省大学生学习倦怠差异性明显,特别是在情绪低落因子中极为凸显。而在成就感低和行为不当因子中,基本持平。通过对比男女生可知,女生更不容易产生学习倦怠。出现这种现象可能是因为男生相较于女生,在学习态度、自制力和兴趣等方面较弱,对学习漫不经心,经常逃课、被其他事情吸引导致注意转移,缺乏热情,没有长久的学习动机。

云南省大学生学习倦怠在生源地上差异显著,在行为不当因子中表现显著,情绪低落因子和成就感低因子中基本持平。在行为不当因子和总分上,城市学生的倦怠感要比农村学生来的更加容易一些。可能是家庭原因导致了这个结果。城市学生的家庭往往会对孩子抱有较高的期望,给学生强加了很多本不属于学习的压力,从而导致了消极的学习心理。

从专业类别方面看,云南省大学生学习倦怠差异性明显,只有成就感低因子差异较小,而其他因子差异均能一眼看出。在经过事后多重检验后发现,理工科和医科的倦怠感均高于文科,这与前人研究一致[25]。导致这个情况出现的原因可能是专业学习的容易与否。相较于文科,理工科和医科内容多晦涩难懂,数据、公式多而繁杂,不仅容易引起学生学不会的挫败感,还会引起学生对专业的消极情绪。在成就感因子中,不论是什么专业的学生,均值得分都低于理论中间值,说明需要措施提高学生的成就感。

从年级方面看,云南省大学生学习倦怠差异性明显。简单来讲,学生因为年级的不同显现出明显差异,不区分因子和倦怠总分均是如此。在事后多重检验后可知,在总分和每个因子中,大四、大五年级的均值得分均显著高于其他年级。这与前人研究不符[11]。造成这种情况可能是因为本研究中所选取的样本量过小。

云南省大学生学习倦怠在选择专业方式、就业前景、专业学习条件和学习成绩上均存在显著差异,调剂、冷门专业、专业学习条件较差和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各自的均值得分较高,学习倦怠感显著高于同组的其他学生。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非自主选择专业的学生没有选自到自己喜欢的专业,情绪更容易低落,影响到自己的行为等,学习较差的学生对学习不积极主动,抵触心理强,冷门专业和学习条件较差,对学生产生的最直接影响就是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学校给予的帮助相比于热门专业也比较受限,因此出现学习倦怠的可能性高于其他学生。

4.3 云南省大学生专业认同与学习倦怠相关性分析

从最终所得结果看,云南省大学生学习倦怠总分和专业认同总分呈现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并且是中等强度的负相关,该研究结果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11][28][29][30],除此以外,除了专业认同的认知性维度与学习倦怠的行为不当因子中的负相关不存在显著性以外,其他学习倦怠的因子和专业认同的维度均呈现出或多或少的负相关。这代表随着学生专业认同程度的深化,他的学习倦怠感会逐渐淡化。就专业认同程度,大学生表现得认同性越强,其学习兴趣约浓厚,越会做出积极的行为,正面向上的情绪,使得学生学习起来更轻松惬意,倦怠程度也就越低,因此,云南省大学生的专业认同程度越高,学习倦怠感则越低。

5. 结论

(1)从专业认同水平看,云南省高校的大学生普遍较好。和理论中间值相比,专业认同的情感性、认知性、行为性和适切性均比其要高。不仅如此,认知性维度要领先于其他三个维度。而学习倦怠在云南省高校大学生身上也有所体现。行为不当因子和成就感低、情绪低落因子对比,行为不当因子的均值得分位居第一,情绪低落因子排第二,并且这两个因子的均值得分都高于理论中间值,成就感低的均值得分低于理论中间值。

(2)从专业认同情况看,云南省高校的大学生在生源地、专业上的差异性不是很明显。但是,从专业就业前景、年级、学习成绩、专业志愿选择方式、性别、专业学习条件等因素看,其差异性较大。不仅如此,男女生比较,男生的认同程度要比女生略低一些。在看年级情况,对于专业认同程度,大五学生最低,大三学生最高。而专业学习条件较好、自主选择专业、学习成绩较好、热门专业的学生更不容易产生学习倦怠感。

(3)从学习倦怠情况看,云南省高校的大学生在专业就业前景、专业类型、性别、专业学习条件、年级、学习成绩、生源地、专业志愿选择方式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并且男生、城市的倦怠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农村,文科、就业前景热门的与学习成较好的学生的学习倦怠感均显著低于各自同组的其他学生,所有年级中,大五学生倦怠感最高,被迫选择专业的学生的倦怠感明显高于主动选择专业的学生。

(4)不同性别对云南省高校大学生的专业认同总分和专业认同认知性均会产生作用。除此之外,云南省高校大学生的专业认同认知性受生源地差异作用。对于云南省高校大学生的专业认同认知性、情感性、行为性和总分来说,年级不同也有影响,不同志愿选择方式对云南省高校大学生的专业认同认知性、情感性、行为性、适切性和总分有影响,不同专业就业前景对云南省高校大学生的行为性、专业认同认知性、适切性、情感性和总分存在作用。对于云南省高校大学生的专业认同认知性、行为性、情感性、适切性和总分来说,专业学习条件不同也有影响,不同学习成绩对云南省高校大学生的专业认同认知性、情感性、行为性、总分、适切性有作用。

(5)云南省高校大学生的情绪低落和学习倦怠总分,受性别不同所作用。而云南省高校大学生的学习倦怠行为和总分,也会受生源地不同影响。云南省高校大学生的行为不当、学习倦怠总分和情绪低落,会被专业类型不同所左右。云南省高校大学生的行为不当、学习倦怠总分、成就感低和情绪低落,会被年级不同所影响。云南省高校大学生的情绪低落、专业认同学习倦怠总分、成就感低,会因为志愿选择方式不同出现差异。云南省高校大学生的行为不当、学习倦怠总分、成就感低和情绪低落,会被专业就业前景所作用。云南省高校大学生的行为不当、学习倦怠总分、成就感低,会因为学习成绩不同出现差异。

(6)中等强度的负相关会在云南省大学生学习倦怠总分和专业认同总分之间有所凸显,除了专业认同的认知性维度与学习倦怠的行为不当因子中的负相关不存在显著性以外,其余所有专业认同的维度与学习倦怠的因子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负相关。

6. 建议与对策

6.1 个人层面

在选择专业之前,学生个人应对专业的内容、要求、定位和目标等信息做一个详尽的资料查询,以便形成有关专业的清晰的认知,切忌盲目、跟随大众。在进入大学后,及时转换学习方法,在大学生活中需要学生有更多的自主学习投入。

大学生需要学会如何自我开导,多查找资料,以便对自己的专业产生一个正性认识,积极乐观地去对待专业的学习。如果感觉到自己的学习倦怠情况异常严重,可以选择向老师、同学或者心理老师求助,及时找出造成学习倦怠的原因并纠正,切勿让不必要的问题进一步加重。

6.2 家庭层面

在子女选择志愿的过程中,家长应把握好自己在这一过程中的角色,尽量起到指导与辅助作用,而不是完全插手,不尊重子女的意见。总之,家长因善于发现子女长处,引导子女科学看待不足。从自身兴趣爱好出发,确定所学专业[10]。

给予子女充分的尊重,为其空出宽松的空间,多与子女聊天,对子女进行鼓励,同时父母应将更多的支持和信任给予子女,相信他们在大学生活中选择。

6.3 学校层面

在专业认同上,学校应对专业课程的设置合理安排,从刚进入学校就应该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自己所选择的专业,以便增加学生的认同度,或者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应早做决断。作为校方,应对就业指导课程和生涯规划赋予应有的重视。针对学习倦怠的学生,启动生涯规划辅导策略,让学生从实际情况出发对学习目标合理制定,从中汲取满足感和成就感,改善学习倦怠现状[32]。

高校同时也需要扩大自己的师资力量,加强软实力——如学校图书馆、校园文化活动等,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分为,增强认同度,同时也通过课余活动等减轻关于学习的倦怠感。

6.4 社会层面

在高考后志愿完成前这段时间,媒体应起到宣传的责任,对专业学生起一个正向引导的作用,摈弃一些片面的观点,比如“冷门”“热门”等,新闻媒体还需要在报道时秉持客观、正确、有效的观念,对待专业就业信息实事求是,打造一个舒适的环境。

在选拔时,用人单位应适当对标准做出优化补充。就相关岗位需要具备的实践能力和专业要求,用人单位必须明确规定,进而驱动文史类大学生积极投入到专业课程实践和理论知识的学习中[33]。

7. 本研究不足

在研究工作开展中,因为人力、时间等种种因素的制约,本次研究样本只确定了云南省的四所高校,涉及到的样本量比较小,而且本研究主要采取的是便利抽样法,因此本研究中所作出的结果的代表性具有局限,推广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除此以外,本次研究中,还存在样本分布不均的情况,比如五个年级的样本量不均匀,专业类别没有包含到艺术和体育专业等的学生,并且在专业类别中,被试样本量同样存在分布不均的情况。在今后的研究中,我将不断提升自己,避免再次出现上述不足,使研究更加完美。

参考文献

[1]Welmond M.Globalization viewed from the periphery:The dynamics of teacher identity in the Republic of Benin.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2002,46(1):37-65.

[2]Henning,Salling,Olesen.Professional identity as learning processes in life histories.Journal of Workplace Learning.2001(13):7-8.

[3]王顶明,刘永存.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调查[J].中国高教研究,2007(08):18-22.

[4]秦攀博.大学生专业认同的特点及其相关研究[D].西南大学,2009.

[5]FreudenbergerHrJ.Staff burnout[J].Journal of Social Issues.1974,30:159-165.

[6]Pines.A,Kafry.D.Tedium in college.Paper Presented at the Wester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Meeting,Honolulu,Hawaii,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192210,1980

[7]孙静.上海市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学习倦怠现状及其与专业承诺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8]杨丽娴,连榕.学习倦怠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02):54-58

[9]Brickson S.The impact of identity orientation on individual and organizational in demographically diverse settings.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0(25):82-101

[10]陈娜.本科生专业认同现状及其对策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5.

[11]陈俣睿.大学生心理资本、专业认同与学业倦怠间的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

[12]苏文静,王冬梅.心理学本科生专业认同、生涯适应力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现状及关系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34(04):55-56.

[13]傅蕾.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的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2010,26(05):141-144.

[14]Tracy,L.Cross from the editor desk.Journal for the education of the gifted.2006(29):269

[15]杨晶.高师学生教师专业认同的内涵研究[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34):181+228.

[16]安芹.咨询师的专业认同对心理咨询专业工作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07):499-501.

[17]胡志海,黄和林.大学生人格类型与专业认同间的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2006(06):1498-1501.

[18]Maslach,C.and Leiter,M.P.(1997),”The Truth About Burnout.San Francisco”,CA:Jossey-Bass Publishers.

[19]胡俏,戴春林.中学生学习倦怠结构研究[J].心理科学,2007(01):162-164+195.

[20]曹警元.大学生学习倦怠问卷编制与初步应用【D】.浙江师范大学.2017(06)

[21]Chemiss C.Role of professional self-efficiency in the etiology and a-melioration of burnout.In:Schaufeli W B,Maslach C,Marek T ed.Professional Burnout:Recent development in theory and re-search.Washington DC:Taylor and Francis,1993

[22]李永鑫,谭亚梅.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初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08):730-732.

[23]魏婷. 大学生学习倦怠初探[D].合肥工业大学,2007.

[24]赵文进,刘清梅.当前大学生学习倦怠研究现状与展望[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9,19(01):84-86.

[25]孙晓莉.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现状及成因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26]Branko sivar(2001),”The,syndrome of burnout,selfimage,and anxiety with grammer school”,Horizons of Psychology,10,2,21-32.

[27]杜丽花.高校护理生专业认同与学习倦怠的相关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

[28]胥兴春,辜小飞.免费师范生职业认同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30(11):27-31.

[29]陈立,杨琼.特殊教育师范生专业认同与学习倦怠、学习效能感的关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8(01):39-45.

[30]卜雪娇.长春市某高校护理本科生专业认同与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及相关性研究[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7.

[31]孔维恒.大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在专业认同和学习倦怠关系中的中介作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9.

[32]陈巧婷,张慧.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启迪与智慧(中),2020(04):92.

[33]王亚文.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成因与对策调查分析[J].大众标准化,2020(07):103-106+109.

附录

大学生学业倦怠和专业认同关系问卷

谢谢您参与这个调查活动,本问卷题项没有对错之分,请您根据自己情况如实作答,问卷不署名,本问卷仅做学术研究,不会对您造成不利影响。此外,本问卷仅40多题,望您用心填写,感谢您的参与和参与!

■个人信息

1.您所读的年级是

大一 B.大二 C.大三 D.大四 E.大五

2.您的性别是

A.男 B.女

3.您的专业是

A.文科 B.理工科 C.医科

4.您来自于

A.城市 B.农村

5.我所学的志愿选择属于

A.自愿选择

B.父母和他人意愿

C.调剂专业

6.从就业需求看专业前景属于

A.热门专业

B.一般专业

C.冷门专业

7.本校这个专业的学校条件

A.较好

B.中等

C.较差

8.我的成绩在现在的班级中相对

A.较好

B.一般

C.较差

■大学生学习倦怠调查量表

根据你的情况,请从每题5个备选答案中,选择1个比较符合你现在实际情况的选项。

我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计划,并能付诸实践。

A.完全不符合 B.比较不符合 C.不确定 D.比较符合 E.完全符合

2、我觉得所学的知识毫无用处。

A.完全不符合 B.比较不符合 C.不确定 D.比较符合 E.完全符合

3、专业知识的掌握对我来说很容易。

A.完全不符合 B.比较不符合 C.不确定 D.比较符合 E.完全符合

4、清早起来,想到要面对一天的学习,便感到很疲倦。

A.完全不符合 B.比较不符合 C.不确定 D.比较符合 E.完全符合

5、我很难对学习保持长久的热情。

A.完全不符合 B.比较不符合 C.不确定 D.比较符合 E.完全符合

6、学习时,我能够冷静地处理自己情绪上的问题。

A.完全不符合 B.比较不符合 C.不确定 D.比较符合 E.完全符合

7、一整天学习下来,我感到精疲力尽。

A.完全不符合 B.比较不符合 C.不确定 D.比较符合 E.完全符合

8、到目前为止,大学学习是我的能力得到充分展示。

A.完全不符合 B.比较不符合 C.不确定 D.比较符合 E.完全符合

9、我对学习感到厌倦。

A.完全不符合 B.比较不符合 C.不确定 D.比较符合 E.完全符合

10、我课后很少学习。

A.完全不符合 B.比较不符合 C.不确定 D.比较符合 E.完全符合

11、我能胜任大学的课程。

A.完全不符合 B.比较不符合 C.不确定 D.比较符合 E.完全符合

12、我学习时经常打瞌睡。

A.完全不符合 B.比较不符合 C.不确定 D.比较符合 E.完全符合

13、我对我的专业很感兴趣。

A.完全不符合 B.比较不符合 C.不确定 D.比较符合 E.完全符合

14、在学习上我觉得我的耐性还不够。

A.完全不符合 B.比较不符合 C.不确定 D.比较符合 E.完全符合

15、对我来说,拿到学士学位很容易。

A.完全不符合 B.比较不符合 C.不确定 D.比较符合 E.完全符合

16、只有考试时我才会读书。

A.完全不符合 B.比较不符合 C.不确定 D.比较符合 E.完全符合

17、我想学习但感到学习很枯燥。

A.完全不符合 B.比较不符合 C.不确定 D.比较符合 E.完全符合

18、学习时我精力充沛

A.完全不符合 B.比较不符合 C.不确定 D.比较符合 E.完全符合

19、我很少计划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

A.完全不符合 B.比较不符合 C.不确定 D.比较符合 E.完全符合

20、考试总是让我厌烦。

A.完全不符合 B.比较不符合 C.不确定 D.比较符合 E.完全符合

■大学生专业认同量表

根据你的情况,请从每题5个备选答案中,选择1个比较符合你现在实际情况的选项。

21、我知道所学专业对学习者素质的要求。

A.完全不符合 B.比较不符合 C.不确定 D.比较符合 E.完全符合

22、我了解我所学专业的就业情况。

A.完全不符合 B.比较不符合 C.不确定 D.比较符合 E.完全符合

23、我知道我所学专业在本校的地位。

A.完全不符合 B.比较不符合 C.不确定 D.比较符合 E.完全符合

24、我知道外界对我所学专业的评价。

A.完全不符合 B.比较不符合 C.不确定 D.比较符合 E.完全符合

25、总体上我了解我所学的专业。

A.完全不符合 B.比较不符合 C.不确定 D.比较符合 E.完全符合

26、我乐意从事和所学专业有关的工作。

A.完全不符合 B.比较不符合 C.不确定 D.比较符合 E.完全符合

27、我在内心里已经接受了我这个专业。

A.完全不符合 B.比较不符合 C.不确定 D.比较符合 E.完全符合

28、我没有想过换专业学习。

A.完全不符合 B.比较不符合 C.不确定 D.比较符合 E.完全符合

29、我对所学专业有比较正面的评价。

A.完全不符合 B.比较不符合 C.不确定 D.比较符合 E.完全符合

30、我对所学专业的发展前景很有信心。

A.完全不符合 B.比较不符合 C.不确定 D.比较符合 E.完全符合

31、我对所学专业产生了积极的感情。

A.完全不符合 B.比较不符合 C.不确定 D.比较符合 E.完全符合

32、我对本校本专业的总体情况感到满意。

A.完全不符合 B.比较不符合 C.不确定 D.比较符合 E.完全符合

33、总体上我喜欢所学的这个专业。

A.完全不符合 B.比较不符合 C.不确定 D.比较符合 E.完全符合

34、我经常阅读所学专业的有关书籍。

A.完全不符合 B.比较不符合 C.不确定 D.比较符合 E.完全符合

35、我会及时认真的完成专业课作业。

A.完全不符合 B.比较不符合 C.不确定 D.比较符合 E.完全符合

36、专业课我能认真听讲。

A.完全不符合 B.比较不符合 C.不确定 D.比较符合 E.完全符合

37、我把很多时间用在所学专业上。

A.完全不符合 B.比较不符合 C.不确定 D.比较符合 E.完全符合

38、我对该专业的学习坚持不懈。

A.完全不符合 B.比较不符合 C.不确定 D.比较符合 E.完全符合

39、我积极参加和专业有关的实践活动。

A.完全不符合 B.比较不符合 C.不确定 D.比较符合 E.完全符合

40、我具备较好的专业思维。

A.完全不符合 B.比较不符合 C.不确定 D.比较符合 E.完全符合

41、我的性格和该专业匹配。

A.完全不符合 B.比较不符合 C.不确定 D.比较符合 E.完全符合

42、所学专业能体现我的特长。

A.完全不符合 B.比较不符合 C.不确定 D.比较符合 E.完全符合

43、我学习该专业感到很轻松。

A.完全不符合 B.比较不符合 C.不确定 D.比较符合 E.完全符合

44、总体上,我认同我所学的专业。

A.完全不符合 B.比较不符合 C.不确定 D.比较符合 E.完全符合

云南省大学生专业认同和学习倦怠关系研究

云南省大学生专业认同和学习倦怠关系研究

价格 ¥9.90 发布时间 2023年5月19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41559.html,

Like (0)
打字小能手的头像打字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3年5月13日
Next 2023年6月16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