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高中寄宿生情绪调节与学业倦怠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高中生情绪调节与学业倦怠评价量表对492名高中寄宿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高中寄宿生学业倦怠水平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高二年级学生的在低成就感维度、情感耗竭维度、学业疏离维度上的得分均高于高一、高三年级的学生。在性别、生源地、是否独生上不存在显著差异。(2)情绪调节在年级方面差异显著。在认知重评维度上,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重评得分显著高于高二年级学生。在性别、生源地、是否独生上不存在显著差异。(3)高中寄宿生认知重评与学业倦怠呈显著负相关,其中低成就感、学业疏离与认知重评负相关显著。(4)高中寄宿生在学业倦怠与认知重评的相关中,其男女生的相关系数存在显著差异,女生相关显著。结论:情绪调节策略是学业倦怠的重要影响变量,其中性别起调节作用。
关键词:学业倦怠;情绪调节;高中寄宿生
1引言
1.1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越来越多的学生由农村转到城镇读书,很多高中转变为全封闭式学校,高中寄宿生的人数也随之也持续增加,目前许多高中学校里寄宿生占到学生总数的50%以上。高中寄宿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现在寄宿制中学中主要的心理卫生问题是学习、睡眠、人际关系、情绪问题等[1]。这些寄宿生们很多都是第一次离开家开始自己的寄宿生活,要在学生宿舍这样一个相对来说比较特殊的环境中生活对他们来说不乏辛苦。与非寄宿生相比,他们长期住在学校,缺少了父母的贴身照料,同时正值青春期,也正经历着心理上的断乳期,往往会让他们感到迷茫和无助。如果这些问题处理不当则容易诱发一些学习问题。加之长期存在的学业压力,他们的学业倦怠情况不容小觑。
而如今大部分的学生家长和老师只重视学业进步,要求孩子们在学习上投入所有精力,而忽视了情绪调节对学业的推动作用。而且情绪调节与我们的生活关联密切,采取何种情绪调节策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学习状态和学业成绩。中科院心理所对北京、上海等五大城市的中学生进行的调查发现有60%以上的中学生曾感到学业压力大,没有压力的学生仅为5.8%[2]。可见采取的情绪调节的策略对学业影响甚大。
基于此,本研究针对高中寄宿生情绪调节与学业倦怠的关系进行研究,调查高中寄宿生学业倦怠与情绪调节现状,分析高中寄宿生学业倦怠的影响因素以及情绪对其调节作用。希望能为高中寄宿生学业倦怠的改善提供理论依据,帮助其身心健康学业进步。
1.2概念界定
1.2.1学业倦怠
学业倦怠的概念源于职业倦怠。1980年国外学者发现大学生们经历着比工作者更高程度的倦怠,这才使得学业倦怠开始被广泛研究。
目前国内较多学者定义学业倦怠为:学生们对学习缺乏了兴趣、动力,但他们又不得不学习时,产生了一种厌倦状态,从而引发了持续的逃避学习的行为[3]。其表现有: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时注意力分散,喜欢做跟学习无关的事,不能进行约束自己。即使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也管不住自己,或者不会主动学习,只有在老师家长的督促下,或马上又重要考试才会不情愿地学习。
1.2.2情绪调节策略
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或者改变自己情绪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个体通过一定的策略,使情绪在生理上、主观体验上、表情行为这3个方面上发生一定的变化。良好的情绪调节策略,是要采取一定的管理情绪的方式,使个人情绪处在适度的水平。这些既包括削弱、抑制和掩盖情绪等过程,也包括维持和增强情绪的过程。
1.3研究现状
1.3.1学业倦怠的相关研究
国内的学者一般从心理、行为两大方向研究学业倦怠。连榕等人指出,大学生的学习倦怠是他们消极心理的表现,这反映了大学生们对待学习产生的负面的态度,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有消极影响[4]。
人口学变量是目前学者们探讨学业倦怠的影响因素的一个重要指标。杨丽娴研究发现女中学生的学业倦怠比男生得分低,来自城市的学生的学习倦怠得分比农村学生高[5]。张昭的研究结果为高中生在学业倦怠总分和各个维度上没有性别差异[6]。高明的研究发现城市学生较农村学生存在更多的学习倦怠,学习适应相对较差[7]。
在学业倦怠的影响因素方面,付京瑞认为高中生的学业倦怠与自我导向学习倾向性、感知的学校气氛呈显著负相关[8]。魏珍研究发现在中学生学业自我效能和外部压力是造成学业倦怠的主要的影响因素,教学条件、成败经历、课业压力以及人际关系是中学生学业倦怠次要的影响因素[9]。司徒巧敏认为学业压力能够正向预测学业倦怠的产生[10]。罗云等人发现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学生的学业倦怠显著负相关,消极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业倦怠显正相关。学业自我概念与非学业自我概念在积极、消极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业倦怠关系间起部分中介作用[11]。
1.3.2高中寄宿生情绪调节的相关研究
在人口学变量对情绪调节的影响上,郝梅对高职生学业情绪状况的研究显示学业情绪不存在性别差异;来自农村和来自城市的学生在积极高唤醒因子上有显著性差异[12]。高明的研究结果为男生较女生学习情绪更低落[7]。
在影响因素方面,李洁研究发现学业自我效能感越高和学习适应性越好的个体能够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绪,反之个体会体验到更多消极情绪[13]。刘启刚研究发现积极情绪调节策略和情绪调节能力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积极情绪调节策略对情绪调节能力对其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效果;消极情绪调节策略和情绪调节能力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消极情绪调节策略对情绪调节能力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效果[14]。刘志军等考察了初中生情绪调节策略与行为适应不良的关系,结果表明,重新评价策略与行为适应不良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表达抑制策略和行为适应不良存在显著的正相关[15]。
杨丽娴研究发现情绪的稳定性对于学业倦怠的影响很重要,情绪愈不稳定的学生其学业倦怠也愈高[5]。张昭的研究显示消极学业情绪与学业倦怠及其各个维度呈正相关,积极学业情绪与学业倦怠及其各个维度呈负相关[6]。高明认为大学适应和学业情绪是大学生学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学业情绪在大学适应与学习倦怠之间起中介作用[7]。刘在花认为学习倦怠能够显著负向预测学校满意度,显著正向预测在校消极情感;学习倦怠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学业羞愧情绪[16]。
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曲阳县寄宿学校的600名被试,收回有效问卷492份,其中男生194人,女生298人;城镇户口381人,农村户口111人;高一231人,高二135人,高三126人;独生子女32人,非独生子女460人。
2.2测验工具
2.2.1青少年学业倦怠量表
采用吴艳等编制的青少年学业倦怠量表。该量表包含16个题目,分为三个维度。其中情感耗竭包含4个项目分别是2,5,8,12,学业疏离包含5个项目分别是3,6,9,10,13,低成就感包含7个项目分别是:1,4,7,11,14,15,16。低成就感维度的项目为反向计分。
该量表考察的是学生对学习的看法(如“我总是能够轻松应付学习方面的问题”)。采用五点计分,非常不同意得1分,不同意得2分,不一定得3分,同意得4分,非常同意得5分,分数越高表示越赞同这一看法,总分得分越高者表示其学业倦怠程度越高。
2.2.2情绪调节量表
采用王力等人修订的情绪调节量表,其为Liken自评式7点量表计分。包括10个项目,2个维度。其中1,3,5,7,8和10题测量认知重评,认知重评是指通过改变对情绪事件的理解和认识来调节情绪反应。2,4,6和9题测量表达抑制,表达抑制是指通过主动抑制将要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情绪表达行为,从而降低主观情绪体验。
其中,认知重评也被称为认知改变,临床心理学常用的合理情绪疗法是通过使用这种认知改变的策略来调节个体对诱发性事件的情绪体验。而表达抑制则是一种关注反应的策略,主要是通过主动抑制将要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情绪表达,降低情绪体验,从而调节情绪。
3结果
3.1高中寄宿生学业倦怠的现状
3.1.1高中寄宿生学业倦怠的总体情况

从表3可以看出,高中寄宿生学业倦怠不存在显著的生源地差异(p>0.05)。高中寄宿生学业倦怠各个维度中,在生源地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3.1.2.3独生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对高中寄宿生学业倦怠是否独生进行差异分析,结果如表4:

从表5可知,高中寄宿生学业倦怠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高二年级学生的在低成就感维度、情感耗竭维度、学业疏离维度上的得分均高于高一、高三年级的学生。
对此结果进行事后检验发现,高中寄宿生学业倦怠的年级差异表现在三个方面,低成就感方面:高一与高二存在显著差异(p<0.05),高二学生低成就感水平高于高一学生。
情感耗竭方面:高二与高三存在显著差异(p<0.05),高二情绪耗竭水平高于高三学生。在学业疏离感方面:高一与高二、高二与高三存在显著差异(p<0.05),高二学生学业疏离水平显著高于高一、高二。结果如表6所示:

从表8可以看出,男生与女生在认知重评维度、表达抑制维度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3.2.2.2.高中寄宿生情绪调节的生源地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对高中寄宿生情绪调节策略进行生源地差异分析,分析结果如表9:

3.3高中寄宿生情绪调节与学业倦怠的相关关系
通过对高中寄宿生情绪调节与学业倦怠的相关分析,结果如表13所示:

结果显示在高中寄宿生学业倦怠与认知重评的相关中,女生相关显著(p<0.05),说明性别在学业倦怠与认知重评的相关中起调节作用。相比于男生,女生认知重评策略的选用对其学业倦怠的调节作用更大。
4.讨论
4.1高中寄宿生学业倦怠的现状分析
从结果看,高中寄宿生学业倦怠水平中等,存在低成就感和情感耗竭现象,疏离排斥学习现象还不明显。低成就感和情感耗竭的出现与高中生成长的特殊时期以及被试的特殊性有关,寄宿生离开了家庭的管束,长期在一起学习生活,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和情感上的朦胧变化,自我意识的迅猛增长与社会成熟的相对迟缓这一矛盾,造成中学生许多适应上的问题,处理不好常会造成学习成绩下降或无心学习[17]。这提醒我们应尤其注意寄宿生的学业倦怠情况,他们无法得到父母的每日照料,学习方面遇到困难不能及时得到父母的支持鼓励,这时就容易出现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由此导致成就感较低,情感耗竭问题的出现。
本研究中高中寄宿生学业倦怠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与张昭[6]的研究结果相同,与杨丽娴[5]的研究结果不同。这一方面可能与受测者的地区差异和研究年份不同有关。杨丽娴的研究对象在福建地区,本研究的受测者来自河北。河北是高考大省,相比福建学业竞争更激烈,老师对男女生要求都同样的严格,他们都会感受到较大的压力。张昭的研究对象为山东省学生,与河北同样是高考大省,故而结果相同。另一方面可能与本研究被试的特殊性和学校教育有关。李敏,甘怡群[18]研究发现对中学生而言,父母在其人际关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缺乏温暖、理解的父母,可能让孩子在面对学业压力时感到缺少支持,从而易于感到倦怠。国外也有研究证明社会支持、自我效能等因素能预测学业倦怠水平[19]。本研究被试为寄宿学生,除放假期间不得回家,他们每日生活在学校紧张的氛围里,身边接触的都是自己的同学和老师,身处的环境相对闭锁,来自父母亲的直接情感支持要少,因而学业倦怠情况不分性别、生源地、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
本研究中学业倦怠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高二年级学生的在低成就感、情感耗竭、学业疏离上的得分均高于高一、高三年级的学生,其学习倦怠问题最严重。高二学生是高中三年的分水岭,首先他们要面临一个选择文理科的重大决定,这意味着学生在经过一年的学习对目前环境已经适应后,又将打破在学习、人际关系及心理上的平衡。有研究已经证明人际关系对学业倦怠的影响[3],建立新的友谊和师生关系需要他们再次投入精力,这会消耗他们的心理资源,使其更易产生学业倦怠。同时进入新的课堂,很多人对于能否胜任自己选择的方向产生怀疑,这带来一定程度的挫败感,其低成就感问题便凸显出来。最后高二学生课业压力也是最重的,河北省高中一般都在高二完成全部课程,留高三一年复习巩固。较高的学业压力会使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一系列的身心症状,当个体无法有效应对这些负性症状时就容易产生逃避学习、对学习丧失兴趣并感到厌倦的心理和行为[10]。而高一学生对高中生活还比较新鲜,步入高中前又经历了漫长的假期,身心都比较放松。高三的学生可能更加理性,对自己的行为有更强的控制力,且面临高考,他们会集中精力面对学业上的困难,故而在学习倦怠问题并没有高二学生明显。
4.2高中寄宿生情绪调节策略的现状分析
本研究发现高中寄宿生使用认知重评策略多于表达抑制。Gross和John[20]研究了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对个体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结果显示认知重评和生活满意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而表达抑制和生活满意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由此可以看出,本研究中的高中寄宿生在调节情绪的过程中能够选择适宜身心发展的调节策略,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
本研究中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策略在性别、生源地、独生子女与非独生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姜媛、白学军和沈德立[21]认为男、女生在认知重评策略的采用倾向上没有表现出差异,原因在于认知策略的发展以元认知的发展为基础,而中小学学生在元认知的具体成分上还未发现性别上的显著差异。刘志军[22]发现男生较女生更多地使用表达抑制策略,这与姜媛等人的结果相同。与本研究的结果相同。
本研究中认知重评得分在年级上存在显著性差异,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重评得分显著高于高二年级学生。这可能由于高一学生刚进入高中,对高中充满了好奇和新鲜感,对未来报以期望,也能更多的采用积极策略来调节情绪反应。而高二学生课业压力巨大,又经历了分科带来的心理资源的消耗,当出现消极情绪时他们往往没有动力去做出积极的调整,去重新以积极的方式评价负性事件。
4.3高中寄宿生情绪调节策略与学业倦怠的关系分析
本研究显示高中寄宿生认知重评与学业倦怠呈显著负相关,其中低成就感、学业疏离与认知重评呈显著负相关。表明当学生越少采用认知重评策略来调节情绪时,学生的学业倦怠水平越高。这说明通过改变对情绪事件的理解和认识来调节情绪能使他们体验到更多的成就感,对学习更加喜爱,获得学习的动力,从而能有效降低学业倦怠的水平。与之相反,抑制情绪的表达可能会使他们产生焦虑、疲乏、沮丧、冷漠、抑郁、不满意、低自尊等消极表现,阻碍了学习进步及任务的完成。学生无法感受到成就感,无法用积极的心态来面对消极事件,不断努力却看不到回报,就会使他们产生疏离学业的想法。
燕子涵[23]的研究结果显示认知的情绪训练会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表现出积极的学业负担态度。这说明在学生学会正确认识情绪之后,用情绪ABC理论来调节情绪,在掌控和调节好自己的情绪的同时,能够更加合理的认识学业负担,使学业倦怠水平有效的下降。Pekrun[24]的研究也表明,学业情绪与自我效能感、学业控制及主观价值存在显著的相关。这都表明了情绪对学习的能动调节作用,在合理评价消极事件后能对学业倦怠起到调节作用。因而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这就要求老师家长们关注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有意训练培养他们的情绪调节策略选择能力,从而有效的避免学业倦怠。
在认知重评与学业倦怠的相关中,女生相关系数与男生的相关系数存在明显差异,说明女生认知重评策略的选用对其学业倦怠的影响更大。这一方面是由于女生的发育比男生早,她们比男生较早经历身心的不平衡状态并不断对其调整,随后男生开始经历这种状态,因此男生情绪调节能力要低于女生[24]。这可以从生理方面解释女生运用认知重评的效果好于男生,且对学业倦怠的调节更有效的原因。同时女生的学习适应性也优于男生[25]。也就是说在学校生活中,面对学习问题,女生的适应性要强,能够更好的运用情绪调节策略来解决问题。而另一方面杨丽娴和连榕[26]认为重要他人的期望,担心受怕的情绪也是造成学业倦怠的因素。通常女生比男生更害怕失败,当因不成功而受批评时女生更容易陷入纠结和压抑中,这时能够使用认知重评策略来改变自己的看法就能够有效调节情绪,从而对学习生活产生促进作用,更有效的避免学业倦怠。而男生性格一般大大咧咧,会尝试实现自我价值的不同途径,有更多的方式比如打篮球等运动来发泄情绪,改变倦怠问题。所以相较女生而言,男生有多种调节情绪方式,是否需要使用认知重评策略与学业倦怠现象出现与否并没有显著相关。
5结论
首先,高中寄宿生学业倦怠水平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高二年级学生的在低成就感、情感耗竭、学业疏离得分均显著高于高一、高三年级的学生。
其次,高中寄宿生不同的年级在认知重评上存在显著差异,高三年级得分显著高于高一高二年级。
最后,认知重评与学业倦怠成显著负相关,其中低成就感、学业倦怠与认知重评负相关显著,当学生越少采用认知重评策略来调节情绪时,学生的学业倦怠水平越高。在学业倦怠与认知重评的相关中,女生相关系数显著,女生认知重评策略的选用对其学业倦怠的影响作用明显。
参考文献
[1]陈彦芳.寄宿生生心理健康研究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28:97-99
[2]五城市中学生发展状况调查:六成中学生升学压力大[N].新华网北京频道,2006-05-15(10)
[3]杨丽娴,连榕.学习倦怠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集美大学学报,2005,5(1):12-14
[4]连榕等.大学生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状况及其关系[J].心理科学,2006,29(1):47-51
[5]杨丽娴.中学生学业倦怠与人格关系[J].心理科学,2007,30(6):1409-1412
[6]张昭.高中生学业情绪对学业倦怠的影响:消极情绪调节期待的中介作用[D].西北师范大学,2015:1-36
[7]高明.学业情绪在大学适应与学习倦怠间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22(3):536-537
[8]付京瑞.高中学生学业倦怠与自我导向、学习倾向性、学校气氛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13:1-23
[9]魏珍.中学生学业倦怠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个别差异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1-33
[10]司徒巧敏.大学生学业压力对学业倦怠的影响:核心自我评价的调节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5):758-760
[11]罗云等.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学业倦怠的关系:自我概念的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6,32(1):65-72
[12]郝梅,徐海生.高职生一般学业情绪与学业倦怠的关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4,27(5):97-99
[13]李洁.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业情绪与学习适应性[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9):1429-1430
[14]刘启刚.青少年情绪调节策略与情绪调节能力的关系研究[J].心理研究,2011,4(6):37-43
[15]刘志军,白学军,刘旭.初中生情绪调节策略与行为适应不良的关系[J].心理研究,2009,2(5):65-69
[16]刘在花.学习倦怠对在职研究生学校幸福感和学业羞愧情绪的影响[J].中国特殊教育,2013,12(1):80-83
[17]尚颖.中学住宿生的不良心理特征及对策研究[J].学理论,2010,21:216-217
[18]李敏,甘怡群.高中生学业倦怠倾向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分析[J].中国高校卫生,2011,32(1):36–37
[19]Yang,HuiJen,Farn,ChengKiang.AninvestigationthefactorsaffectingMISstudentburnoutintechnical-vocationalcollege[J].ComputerinHumanBehavior,2005.21(6),917–932
[20]GrossJJ,JohnOP.Individualdifferencesintwoemotionregulationprocess:Implicationsforaffect,relationships,andwell-being[J].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2003,85(2):348-362.
[21]姜媛,白学军,沈德立.中小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的发展特点[J].心理科学,2008,31(6):1308–1312
[22]刘志军,刘旭,冼丽清.初中生情绪调节策略与问题行为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17(2):210–212
[23]燕子涵.初二学生情绪调节能力、学业负担态度及心理健康的关系和干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1-45
[24]PekrunR.Asocial-cognitivecontrol-valuetheoryofachievementemotions[J].MotivationalPsychologyofHumanDevelopment,2000,131:143-163
[25]沃建中,曹凌雁.中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特点[J].应用心理学,2003,9(2):11–15
[26]温忠麟,侯杰泰,张雷.调节效应与中介效应的比较和应用[J].心理学报,2005,37(2):268–274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8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