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一)迷信心理概念:
迷信,什么是迷信当一个人堆某样事物,疯狂的痴迷,迷恋,崇拜,甚至开始排除异己,强迫自己不再接受任何与这种事物相反的理念时,这就是迷信!迷信心理其实就是一种精神上的信仰。虽然迷信活动违反了科学和客观事实,但它却具有精神寄托的社会功能,人们希望通过迷信活动能够寻求慰藉和支持、消福降灾、摆脱现实,这样的一种心理就称之为迷信心理。中国人的迷信心理由来已久,且根深蒂固。在中国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最初的迷信只是由于科技生产力的落后,人类在大自然的灾难面前,认为有一种力量在左右着一切,只能用最原始的祈求、祷告来消灾避祸。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对大自然的崇拜在封建统治阶级的大力推崇下逐渐转变为诸如佛教、道教类的高层次迷信,渐渐的被主流文化所接受。另一方面,在广大的劳动人民当中,出现了广为接受的看相、算命、鬼神等低层次迷信。[吴大兴,姚树桥.迷信心理浅析[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
(二)迷信心理现状:
发展到现代文明社会,科学技术日益进步,迷信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但由于战争、灾害、疾病、死亡及挫折失败带来的精神痛苦仍无法避免。人类远远没有完全驾驭和认知自然和社会的变化,在复杂的自然和社会当中,总是难以把握自身的命运,一些不切实际的追求就只能通过迷信的方式寄托并表达出来,这无形中为迷信心理提供了发育和生长的土壤。在当前现代化社会下,很多迷信心理在科学外衣的包装下,打着“中西结合,为我所用”的幌子,蛊惑人心。当然在这一定程度上也迎合了一部分人的心理,比如“特异功能热”、“易经热”都相继粉墨登场。[吴大兴,姚树桥.迷信心理浅析[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
(三)关于迷信心理的研究
针对迷信心理,国内外展开了较多的研究。从中国知网的学术论文库上,有较多的关于迷信心理的研究文献,现归纳总结如下:
张晶(2010)在《迷信的心理根源》中指出,迷信心理普遍存在与各种背景之下,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有上千年的历史。发展到今天,迷信心理仍有较大的生命力,受到人们推崇。同时,对于迷信心理学的研究,也受到了更多心理学学者的关注,他们通过迷信产生的心理、政治、社会和生理的因素详细分析并挖掘出了迷信心理的根源。作者认为,迷信心理产生的根源在心理学上归为四个方面:归因理论,认知失调理论,观察学习和认知风格。最后,作者在最后指出迷信人数的不断增加,给我们的社会带来很大的影响。这不仅不利于个人的身心发展,也会对社会和政治的发展带来危害。为了消除迷信,我们可以从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消除迷信产生的认识根源,对人们进行科学教育。第二,消除产生迷信的社会根源,例如制定措施来减少社会中的不公平现象。第三,由于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出现社会认知失调,因此,加强人们的心理调节也事关重要。
[1]
陈永艳,张进辅,李建(2009)在《迷信心理研究述评》中,首先对迷信的概念进行了详细的解析,在早期的心理学研究中,迷信是把自然现象归结为神秘或是超自然的原因。从词源上来讲,迷信在过去泛指一种世界观,基本上算是一个中性词。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渐渐的被赋予了贬义的色彩。作者也分析了迷信产生的心理原因:精神分析的观点,行为主意的观点,归因观和动机观。同时,迷信的形成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自身因素,环境因素。自身因素包括心理控制感、认知能力、思维类型、心理健康。环境因素包括教育、不确定情境。最后作者进行了总结和展望:我国的迷信心理研究还须在以下几方面有待提高:第一,从心理层面探讨迷信的内涵;第二,编制适用于中国文化背景的迷信心理问卷。由于我们缺乏迷信心理测量工具,所以实证研究很难进行下去,因此,编制迷信心理测量工具成为我国迷信心理研究的重要一步;第三,实证研究是理论发展的基础,因此,在今后我们还须积极开展实证研究。[2]
雒焕国(2001)在《迷信的学习机制探析──从学习心理学的角度看迷信的形成》中,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并分析了迷信的形成机制。首先,作者提出,迷信是一种态度,并展开剖析:态度的心理学意义,迷信的含义及其心理结构,迷信和态度的关系。然后作者探讨了迷信是怎样形成和获得的:经验与迷信的形成,同时指出影响迷信形成的因素,有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大类。通过本文得出结论,迷信是个人态度的一部分,同时也是知、情、行的统一结合体。[3]
郑念(2004)在《现代迷信的流传特点、趋势及治理对策》中指出,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下,现代的迷信打着“科技”的旗号,蒙骗着善良的人们,现代的迷信是对过去传统迷信的一种变相。[4]
王冰(2008)在《我国现代迷信活动的原因探析》中指出,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一直处于加速发展的状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的同时,迷信活动也有抬头趋势。[5]
杨现勇(2003)在《论现代迷信的传统文化根源》中指出,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仍然深刻的制约着人们的思想方式和行为习惯,是现代迷信存在的深层的思想文化根源。传统的迷信观念是现代迷信存在的思想基因,经验主义的思维方式必然把认识引向神秘主义。[6]
刘辉,陈松友(2000)在《试论现代迷信蔓延的几点原因》中指出,近年来封建迷信活动死灰复燃,在当前科技发达的社会,值得人们深思。[7]
杨现勇,林佳树(2002)在《论现代迷信的社会心理机制》中指出,迷信存在的一切社会基础都是通过人的心理影响来发挥作用的,从迷信发生的社会心理机制探讨现代迷信存在的根源,对于认识、破除现代迷信有重要的现实意义。[8]
Blanchard(2005)在《迷信学说》中指出,关于迷信,传统的归由原则是“愚”与“穷”。但20世纪下半叶,伴随着科学的高度发达和经济的高速发展,迷信现象并未因此而消除,反而改头换面,以种种新的形态表现出来,甚至愈演愈烈,影响着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转。[9]
Peltzer K(2005)在《南非出租车司机发生意外的迷信感觉》中指出,现代迷信是现代社会的一块毒瘤,严重危害社会的安定和发展。本文分析了现代迷信与现代科学的区别,指出了现代迷信的特征,探讨了现代迷信产生的各种原因,提出了防止现代迷信泛滥的基本对策。[10]
综上所述,迷信心理的产生都有一定的社会背景,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当人们处于困境中,总会产生迷信心理。发展到现代社会,迷信心里没有随着科技的日益进步而消亡,反而有越演越烈之势。这种心理是一种自我解脱,但并不意味这迷信就是有利的。通过对这些文献的总结发现,都对迷信心理持否定态度。深层次挖掘出迷信的根源,是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思想。要破除迷信心理,就要继续加大精神文明建设,大力普及科技知识教育,彻底杜绝这一社会的不良文化现象。
二、中国人的迷信心理特点
中国人的迷信心理由来已久。[1]迷信心理违反了客观和科学现实,但从心理学角度讲,它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心理寄托,它的存在是个人追求支持和慰藉、祈福消灾、摆脱现实困境的一种需要,在这一点上,个人的迷信心理有着重要的作用;另一个方面,作为调和社会利益冲突的有力工具,群体的迷信心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迷信心理一种社会化不良心理状态在中国社会长期存在,个体迷信心理同群体迷信心理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作用,有机统一。[3]
中国人的迷信心理大致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崇拜自然,灵魂信仰
中国人自古就有崇拜自然的传统,不是论供奉河神还是山神,都是对自然崇拜的表现。在封建社会,往往大的自然灾害时,人们都会认为这是上天对人类的惩罚,要进行祭祀活动才能消灾避祸。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对灵魂的信仰也由来已久。他们相信逝去的灵魂能为他们带来灾祸或是幸福,每逢过年过节,便会大肆开展灵魂祭拜活动。直到现代社会,每逢过年过节,灵魂祭拜的活动仍然存在。
(二)在人的生、婚、死中有着各种信仰,如投胎转世、姻缘天注定、死后灵魂居于阴间等等
在人生的大事上,包括生、婚、死都有着信仰。其中在婚姻上信封姻缘是由上天注定的,个人无法改变。一个新生的婴儿肯定有他的前世,经过投胎来到了今生,成为了另外一个人。人死后,灵魂回来到阴间,生前做善事做好事的人会待在一个安全的地方,而生前作恶的人则会被打入地狱,受尽各种折磨。
(三)禁忌与巫术
中国人在做事前,总是会考虑到一些禁忌性的东西。比如有些东西绝对不能碰,不能去做,一旦碰了或者做了就收受到神灵的惩罚。中国人信奉巫术,认为利用巫术的力量能够趋吉避凶,企图通过各种“神的仪式”来减少人类的罪孽,以此换来幸福和安康。
不论在何时何地,迷信的心理都使得处于困境下的人们有了一个超自然的精神避难所,能够得到某种慰藉。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种心理是完全积极的,迷信心理鼓舞人们信心的同时,也增加了对人和社会的危害性。当迷信心理发展到一定程度,对科学知识的需求就会越低。[4]迷信心理可能会给那些身处困境中的人带来生活的动力和希望,但幻景消失后,是更大的痛苦和绝望。迷信心理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期望能够直接得到最大的物质利益,很少有追求精神上的升华和解脱。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讲,迷信心理就是个体所处时代同社会亚文化环境的深层次折射,是具有社会亚文化色彩的心理认知偏差,是个体在困境中寻求解脱的心理暗示。[5]
三、中国人的迷信心理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及原因
(一)迷信心理在现代化社会的发展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在新的形势下,中国人的迷信心理也有了新的发展,诞生了现代迷信心理。究其根本,还是传统迷信心理在现代社会的变相演化。这种现代迷信心理,不仅在民间广泛流传,甚至在大都市和现代媒体上都有变现。这种迷信心理同传统的迷信心理相比,具有很明显的时代特征:
第一,现代迷信心理带有很强的功利性、有一定的经济属性;
第二,对未知世界的迷信,比如有些至今科学仍无法解释的现象,仍认为有一种超自然力量在驱使;
第三,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更加注重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迷信的认为一些所谓的功法就能治百病、趋吉避凶,而不相信科学的医疗。

目前,中国人的迷信心理在流传和发展上呈现了如下的一些趋势:
1.“现代化”步伐加快,范围大,领域广,传播手段日趋先进。
(1)在城镇蔓延。近些年来,这种迷信心理明显的呈现出向城镇扩散的趋势,对我国的城镇化和现代化建设极为不利。具体表现在,一些企业的领导每逢有大事都会请“大师”来帮助策划,结婚的时候测八字,不论是盖房还是修坟都要看风水,婚丧嫁娶要挑选良辰吉日,逢灾遇祸、升官求学都要烧香拜佛,向鬼神求助保佑的事经常出现在公众媒体上。[6]
(2)在社会上层渗透发展。现代社会,迷信心理不仅存在于普通老百姓中,在高知群体、党政机关和一些经济实力很强的单位,都普遍存在,有越演越烈的趋势,很多知识分子、干部和社会上层人士都有着较强的迷信心理。[7]
2.高知化、年轻化趋势明显
(1)迷信心理的年轻化趋势明显。据一项调查显示,在现代社会迷信的人群中,青少年占有较大的比重。在对待算命和占卜的问题上,在初高中学生中,有30%左右的人认为,算命和占卜是一种超自然的现象,有它的科学道理,更有38%的人曾经算过命。在回答“算命预言”的问题时,高达94%的人回答一定要适当注意,处处小心,这说明青少年对待算命的语言是非常在意的。这不得不说是一种严重的迷信心理。
另外一项调查则更令人担忧,星座、血型、性格和生肖之类的书,目前在大学生甚至于中小学生之间广为畅销。很多学生在参加考试、找工作面试之前,都要先算上一算。各种网站为了迎合这种迷信的心理,也提供了很多的短信服务内容。
(2)企业老板、领导干部迷信的队伍不断扩大。在当前相信算命、迷信风水的人中,企业老板和领导干部占据了很大比例,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有些地方的干部迷信心理严重,带头搞不科学的行为。[8]
(二)迷信心理在现代化社会的原因
为什么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仍有这么多人存在迷信心理,主要由以下几点原因:
1.历史因素,我国上千年的封建迷信传统没有彻底根除
从历史上看,我国封建迷信源远流长,根深蒂固,经过历代统治者的利用改造,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封建迷信一直活跃在社会的各个阶层,而且浸润到文化的各个层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一旦遇上适当的气候和土壤,各种迷信思想便沉渣泛起。
2.生活或然性加大,人们精神感到压力,心灵紧张
我国在社会转型期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虽经治理与整顿却“腐而不败”,都给人们生活与心灵带来巨大的压力与困惑。面对这样的现实,一些人一时难以适应,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心理上出现不平衡。当人们在或然性增多的生活中,压力过大,失去主心骨或心态失衡时,就有可能转向相信命运甚至迷信,以此寻求精神寄托,从而陷入迷信的泥潭。[9]
3.主体素质方面,一些人科学文化水平低,政治意识淡薄,被伪科学钻了空子。
一些人缺乏足够的科学文化知识,不能用科学的世界观来辨别伪科学、封建迷信所宣扬的一些神秘现象,分不清正确与错误、科学与迷信的界限。
4.现代科学发展的局限性,人类对自然、对人本身的认识还有待深化
物质世界是无限的,人类对自然界、对人本身的认识还有许多未知的领域,对某些自然现象,诸如一些奇妙的生命活动、宇宙的始终等尚不能做出合理的解释。现代医学领域,也仍有一些未解决的问题。人们有病希望治愈,而现有的医学对有些疾病的治疗还无能为力或者疗效不明显,于是生病的人就有可能将痊愈的希望错误地寄托在医疗之外的手段上,加之人们普遍具有强身健体的愿望,现代迷信和伪科学正是在这些地方钻了空子。
5.从众心理,这是现代迷信蔓延的社会心理因素
社会心理学指出,个体在群体中常常不知不觉地以某种群体规范或多数人的意见为准则,而在知觉、判断、信仰及行为上,表现为与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一致,避免因不一致而产生的群体压力。这就是从众心理或从众行为,它带有一定的非理性成分,具有盲目性。伪科学和现代迷信的泛滥往往就是在这种情形下形成的。
四、关于治理现代迷信的对策建议
现代迷信与社会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认为,针对现代迷信的存在及可能产生更大的危害,应坚持“加强领导,堵住源流,大力引导,综合治理”的方针,充分发挥科技界及社会各界的作用,全面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有的放矢,抓出实效。[10]
1.各级党政机关要加强对科普工作的领导,充分认识现代迷信的危害性
党政干部要积极关心和支持科学技术普及工作,从政治、法律、经济、道德等多方面入手,把破除现代迷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各级干部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坚持科学的世界观,树新风讲正气,不参与各种形式的迷信活动,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和行为规范。
2.清理整顿传播渠道,净化社会环境
有关部门对学术界、科学界、文化界、出版界等宣扬和从事迷信活动的人士,及迷信职业者要进行批评教育,违法者绳之以法;在出版界和新闻媒体中,杜绝出版、传播与迷信和伪科学有关的作品,对已经出版的,要严加查禁,予以销毁;加强对因特网的管理。对国内设立的迷信网站要清理取消,对境外的迷信网站应尽可能用防火墙过滤。
3.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力普及科学技术
在农村基层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对科学文化的学习,在场地建设上由国家或地方财政给以必要的支持,在内容上组织专门的单位进行编写小册子并免费发放。在城市社区,加强社区党团组织建设和学习型组织建设。开办各种生活咨询中心,组织心理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医学等各学科的专家,用科学知识为那些在竞争中失去心理平衡的人排忧解难,启迪民智。
4.加强法制建设和市场秩序管理,切断邪教等不法组织利用现代迷信来危害社会稳定的途径
现代迷信是邪教等不法组织的“护身符”和骗人的“理论基础”。对于那些打着信仰自由的幌子,鼓吹一些歪门邪道的迷信思想和具有现代巫术性质的伪科学组织,必须予以取缔。不断完善有关法律,把破除迷信纳入法制建设的轨道。
5.认真贯彻XXX宗教政策,依法加强对宗教场所和设施的管理
制定并实施宗教活动场所的审批制度、管理制度及违规查处办法,做到有章可循,违法必究;在群众中既要强调信教自由,又要强调不信教的自由,大力宣传迷信与宗教的区别及迷信活动对社会的危害,积极引导宗教人士和信教群众履行教义教规中与社会公德相适应的要求;区分两种不同性质的迷信行为,即为了营利目的从事迷信传播、教化和愚昧人民的活动,与处于心理安慰以个体行为相信迷信而不大肆从事传播活动者。对于前者,我们应根据政策和法律进行限制和打击;对于后者,要通过宣传、教育和转变观念的办法。
参考文献:
[1]张晶.迷信的心理根源[J].大众心理学,2010年12期
[2]陈永艳,张进辅,李建.迷信心理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9年01期
[3]雒焕国.迷信的学习机制探析──从学习心理学的角度看迷信的形成[J].甘肃高师学报,2001年04期
[4]郑念.现代迷信的流传特点、趋势及治理对策[J].科协论坛,2004年01期
[5]王冰.我国现代迷信活动的原因探析[J].天中学刊,2008年04期
[6]杨现勇.论现代迷信的传统文化根源[J].理论界,2003年01期
[7]刘辉,陈松友.试论现代迷信蔓延的几点原因[J].党员之友,2000年01期
[8]杨现勇,林佳树.论现代迷信的社会心理机制[J].理论观察,2002年04期
[9]Blanchard DL.Superstitions of george bartisch[J].Survey of Ophthalmology,2005,(50)
[10]Peltzer K,Renner W.Superstition,risk-taking and risk perception of accidents among South African taxi drivers[J].Accident Analysis&Prevention,2005,(35)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9369.html,